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深度剖析

自然辩证法深度剖析

自然辩证法深度剖析
自然辩证法深度剖析

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理性透视

摘要: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和习惯,这种理论阻碍了人们对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活动与作用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深入分析表明,与其说科技是“双刃剑”,不如说人是“双刃剑”,它植根于人性的弱点和优点,不可根除。因此,有必要对“双刃剑”问题进行深入的解析与探讨。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双刃剑人性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案例来证明它。如铁器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的劳动生产力,但铁制兵器的出现,也使得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也大幅提高。火药的发明,极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为提升战争的残酷性不断添砖加瓦。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人类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对大自然的奥秘不断有惊人的揭示。但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命运没有丝毫改变,问题越发严峻。如核能奥秘的破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几乎无限的能源后盾,但核武器的威胁、核事故的阴霾,成了一柄挥之不去、高悬于人类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1]基因工程的发展,为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自身素质探明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这也是一条通往不可预测之未来的道路。现代科技在为人类生存大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为少数恶人、狂人毁灭人类提供了便利条件,甚至一些普通人也可能在无意之中毁灭人类!所以称科学技术为“潘多拉之盒”并不为过!

一、“双刃剑”问题的真与假

说到“双刃剑”,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自然科学及其技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会联想到科学及其技术已经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灾难或可能带来的灾难。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从根本的意义上成为现代社会生成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一前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与社会交往方式从量到质的巨大变化就不可能发生。而与此相应,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所遭受的严重破坏同样也不可能发生。问题的实质在于科学技术所导致的这种双重后果,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科学技术得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所造成的扭曲?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所谓“双刃剑”问题能否得以成立或真与假的前提是否可靠。

科学技术是由自然向社会生成的中介。在远古,人类社会的前进基于其所有活动中所包含的对自然的正确认识,这是处于混沌状态的与人类其他活动没有分离的科学。至古希腊,几何学、力学和天文学等率先分离出来,在知识体系中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17世纪后相继有热学、电磁学、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正是科学使知识从各异的自然物中提炼出来,从纷繁的现象中抽象出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科学方法也成为人类认识和构建社会、认识和完善自身的基本方法。启蒙运动者掌握了科学方法,方能回溯到人类在有社会之前的“自然”状况,揭示出对于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科学精神则成为人类精神的基石。各种机械尤其是蒸汽机和电机代替自然界,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在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中,科学在历史上具有在先性和逻辑上的基础地位。

离开了动物生存方式的人类所生产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相应生活物品的制造, 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过程的内在根据,正是人所独有的思想和智慧的变化和发展的外显和物化。因此,作为人的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从形成的那天起就是人的(知性与理性)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在差异基础上的统一体,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方式。正是这样的活动特性,才使人的生存方式超越了动物的生存方式。尽管这种与自然的关系与表现方式是人与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但也只是表明人与动物在获取生存来源方式上的不同。也就是说,在获取生存来源方式上对动物本能获取方式的超越,并不能证明被这种超越于动物生存获取方式所遮蔽的,在纯自然状态下所自发生成的未经过科学改造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已经同样超越了动物式的利益关系。这就涉及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之所以在此要提出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关性, 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上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都是由这两种关系的关系所构成所呈现的。也就是说,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质上的变化与发展,没有人与人或人与社会关系在质上的变化与发展相适应,那么人与自然关系在质上的变化和发展在事实上就会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人类希望和理想的反面。而这一已经呈现且严酷的现实正是促使人类进一步反思和深入认识“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是双刃剑”[2]这一命题的真或假的现实前提,因为现象上的真并不意味着实质上的真。要避免或消除“工具理性”的非理性表现,仅有现象上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3]。如果真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入到问题的实质,由此而生成的理论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才可能是科学、彻底和有效的。

而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这种危害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和发展对此做了无可怀疑的确证。此外,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具有科学性的技术的参与下得到了成倍而迅速的提高。农业社会自然界对人类无条件的恩惠,正在被工业社会所造成的自

然界对人类日益明显的危害所替代。这一严酷现实的呈现却是与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凭借思想和智慧所获得的进步及其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成为人自身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的必要前提。相反,却成了人类社会可能走向自我毁灭的现实根据。

二、“双刃剑”在于科技自身还是使用者?

远古时期,科学和技术不分,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分。根据以下考虑, 有理由认为在由自然向社会的生成过程中,技术位于科学之后,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较远,而与社会的关系更近:其一,自近现代以来,技术建立于科学所提供的知识的基础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有计划、有系统,而不是依赖直接面对自然界的经验和日常生活的偶然性。其二,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现实的生产力。换言之,社会直接地在技术而不是科学的基础上构建起来。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了社会的基础。商品是技术的直接产物,而不是科学的直接产物。“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4]。社会正是凭藉技术而使自身牢固地奠基于自然界和自然规律之上。其三, 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环境之中以及呈现为各种表现形式的对象,抽象提炼为普遍的事实和规律。虽然科学知识社会学等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人际关系等主观因素,但最后的结论需排除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然后,技术在特定目的的引导下,将科学所提供的事实和规律经组合与选择而作用于自然界,并且调集社会资源,以得到能满足“本土”、“地方”及个人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重新引入社会和个人的因素。所谓科学无国界(地质学和生命科学因对象特定的地域分布而在某种意义上有国界),技术有国界;以及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强调科学的自由探索精神,也表明科学比技术有更多的自然性,或者技术比科学有更多的社会性。同时,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的中介。在人类社会特定目的的拉动和价值观的选择下,在社会制度的安排下,自然物经过改造、重组成为商品而进入社会之中,自然过程经过改造、重组而成为社会过程的组成部分。由此,一方面,各种商品和服务保留了自然物和自然过程的部分属性,另一方面,在技术中注入的远不只是由科学提供的信息, 而是还有大量来自社会各层面的信息。从需要、排列轻重缓急、确定目的到可行与否、设计、投产、形成商品,以至商品的使用,在诸多环节中都融入了科学之外的大量信息,包括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 ,并凝聚了人的意志。技术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因其中贯注了社会和人的因素而超越了科学,超越了自然界。

技术将社会的指令经由以下途径输入科学:其一,技术将人类社会的需求和技术自身发展的需求直接传递给科学,要求科学提供与之相关的知识以维系和推

进自身的发展。其二,社会将技术的后果呈现出来,要求科学能提供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新观念和知识,以消除“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其三,技术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来自社会的支撑——仪器设备,其中显然包含有社会的核准和制度安排,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传递了社会的指令,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科学的发展。其四,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而且也以技术所提供的经验素材为研究对象,以获得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但是技术所提供的经验素材不同于科学家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自由选择的自然现象,而是带有社会所赋予的明确目标和时限,这些经验素材本身就已经带有社会的印记。技术将社会指令输入科学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在技术的各个环节——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价、设计、中试、投产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对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进行选择[5]。由系统论可知,技术对科学所提供的知识进行选择,也就是作为系统的技术因自身的功能需要,对作为要素的科学及其属性起到协调、制约与选择的作用。由此,技术向科学输入了社会的指令。在相当程度上,正是由于这样的考量,因而强调科学技术一体化,也就是强调科学因此而获得的社会性。然而系统论同时也指出,要素随机性、主动性越高,系统的选择余地就越大,因而越具有活力。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科学越是自由,越具有自主性, 随机涨落越大,技术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也越有活力。如果把科学完全纳入技术的控制之下,失去自主性和随机性,则技术也就会失去选择的余地。科学的自由和自主,归根结底在于系统中的这一特殊要素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较之技术而言带有更多的自然性。强调科学不同于技术,强调科学的自由探索精神,其根据正是在于科学的自然性。科学的社会性以其自然性为基,后者服务于前者。没有自然性, 社会性不可能实现,而没有社会性,自然性也就迷失了方向。

正是在自然与社会之间,才能揭示科学的两重性——自然性与社会性,从而既看到科学因其自然性而具有作为要素的独立性,又看到科学因其社会性、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员而受到社会的制约。前者强调科学本身的中性,因而所谓“双刃剑”不在于科学本身,乃因使用者而异[6]。后者指认科学负有价值,因而科学本身即“双刃剑”。其一,科学贴近自然而远离社会,因其“贴近自然”而发挥基础作用,故一旦失去应有的自由度则不能维持其要素的地位,系统本身的存在因而也就受到威胁;其二,科学是人类各项活动之一,是人性的一部分,作为“之一”而发挥作用,必然与其他活动和其它部分相互影响。

与科学一样,技术本身也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当强调技术的自然性时, 一般就会突出技术的工具和中性特征;而强调技术的社会性时,就会突出其价值特征,强调技术自身就是“双刃剑”。从生成的意义上看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自然承载了一切。在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中,科学具有较多的自然性和较少的社会性,技术则具有较少的自然性和较多的社会性。而从系统及其要素的角度看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则社会将技术、科学和自然包含在内,

它作为高层和系统选择和规范其要素。社会直接选择和调控技术,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作用于科学。处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科学和技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关于科学技术本身是“双刃剑”还是因使用者之故的争论,上述两重性是它的根源。不过,若是将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考虑,那么相对于科学而言,技术所具有的自然性较少,社会性较多。因而在“双刃剑”的谱系上,声称科学中性、其“双刃剑”乃因使用者而异者众,称科学本身即“双刃剑”者寡。就技术而言,情况则接近谱系的另一端,更多的人认同技术本身就是“双刃剑”。在一个极端,坚称科学技术本身即“双刃剑”者,若沿此思路推下去,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本身也是“双刃剑”。在另一个极端,若沿坚称科学技术为中性者的思路推下去,或许会达到这样的结论:各种社会皆中性,其价值皆因人而异。在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中,认清科学技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认清其在这一谱系中的置,就会对所谓“双刃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7]。

三、解决“双刃剑”问题的探讨

从上述对“双刃剑”问题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发生并不是自然科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受不合理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狭隘的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所左右。仅把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的关注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然是片面的肤浅的。因此,解决“双刃剑”问题就必须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关系层面同时给予关照。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明、使用、创新到淘汰的过程,要想合理地、最大限度地、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作用,本身就离不开社会科学的参与,而从技术活动本身来看就已经是社会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对象了。作为现代社会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的技术活动不可能孤立地来进行,更不可能不受到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特别是物质经济利益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换一个角度来讲,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及现实化的活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运动变化的根据,也是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各种关系发生和形成的基础。自然科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以自然规律来引导和规范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而社会科学则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以科学的价值观念,即体现社会公正、平等、道德、法律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标志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和规范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8]。只有这两个方面双管其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才不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也才可能从根本的意义上解决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忽略甚至是偏废任何一方的做法都可能给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害,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都

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而以往直至现在,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对立,问题就出在一是混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认识对象;二是混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各自所指导和规范的关系所存在的本质区别。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是自然界各种不同事物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和相互关系,而相应生成的技术是用于更有效地改造自然,为的是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的需要。社会人文科学的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及其结果所承载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由这些社会关系所呈现的各种社会活动的规律性,而与此相应生成的技术则是用于更有效地改造社会,也就是变革那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或冲突,进而导致人类社会内部互相践踏和残杀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经济利益关系,和由此而决定的不合理的政治利益关系,满足的是个人、群体、社会生活和谐进行的需要。然而,只是到了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以及现代自然科学的生成与发展,才可能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及其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必要的前提。为此, 农业社会人类社会内部的斗争历史已经做了最好的证明。同样,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人文理论在现代社会的产生也做了最好的证明。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和相应技术对自然界的改造及其结果具有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特点,也就是说,这种改造的结果是物质和经济价值的呈现以及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也就造成了自然科学比社会人文科学更重要、更有用、更有价值的错觉,所以社会人文科学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忽略或轻视就不足为怪了。然而到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人文科学对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巨大作用却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来。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现实结果,如果没有社会人文科学对其现有技术片面性的揭示,以及相应社会人文科学技术对造成这一结果有着不可推卸责任的、现存不合理不科学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有效改造,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人类社会自身的毁灭。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的这种巨大作用是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不能够替代的。自然科学及其技术要想发挥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可能离开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的积极参与,同样,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要想发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也不能离开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然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科学理性地改造社会以及科学理性地管理社会和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从科学性的要求和复杂程度上来讲,要比人类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高得多难得多。因为改造自然的活动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人的意志可以强加上去,虽然也涉及和影响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利益或价值关系,但并不改变现有的物质经济利益关系,反而是在现有社会物质经济利

益的关系下来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改造社会的活动对象却是人类自身的各种不合理不平等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关系,尤其是物质经济利益关系,所以要实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改造谈何容易。因为现世的物质经济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自发意义上遵循生物进化规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极端的发展,被资产阶级看作是天赋的不可更改的自然权力。正是这种关系在自发意义上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发地显现出与现代高度社会化了的大生产方式的不相适应[9]。首先,这种关系促使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技术片面地发展,为了降低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只注重生产技术的开发,忽视甚至是有意放弃对废物回收处理技术的开发,背离了自然科学精神全面性的本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其次,这种关系强化了传统的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使自然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使人成为机器并按照机器运转速率来生活,在受到生存环境恶化威胁的同时,还受到自身生活方式的威胁和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疾病以及各种生理、心理、精神疾病的折磨,这是造成“双刃剑”问题的根结所在。

要改变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来自于外也来自于内的双重生存危机,首先,在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现存的在自发意义上生成的不合理不科学并已经严重失衡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就此,先哲马克思已经做了全面、深刻而充分的论述。所以,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理论,建构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和现代民主意义上的管理方式,是解决“双刃剑”问题的必要前提,也是从双重危机下解放出来的唯一选择。以往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的实践之所以遭受严重失败,原因在于建立了公平合理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却沿用了集权加极权的传统管理方式,违背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变化发展要求的社会发展规律。

其次,在新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而才可能使自然科学的技术发展由片面走向全面,彻底改变自然技术的开发背离自然科学精神本质的状况。因为价值观念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技术开发的全面与否,只有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他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真正变为现实,这是由现代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特性所决定的,社会化的现代大分工已经表明,人类社会的生存谁也离不开谁[10]。

四、结论

总之,解决“双刃剑”的问题既离不开自然科学,也离不开社会科学,因为改

造自然的科学性技术及其实现,不仅是自然科学的落脚点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也是社会人文科学发生发展的起点,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及其技术相统一的基础。只有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真正地和谐统一起来,公正、平等、和谐、自由的社会才可能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10.

[2]范玉芳等.科学双刃剑——令人忧虑的科学暗影[M].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1999.

[3]何旭升,高伟.双刃利剑——百年科技利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舒尔曼.科学时代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5]吕乃基.科学技术之“双刃剑”辨析[J].哲学研究,2011(7):103-108.

[6]刘国章.关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反思与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8(2):50-54.

[7]郭继海,江晓梅.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之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3(4):60-62.

[8]林德宏.“双刀剑”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31-36.

[9]史兆光.“双刀剑”片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7-9.

[10]陈履安.弘扬科学精神[J].民主与科学,2002(5):10-11.

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和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作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粹的形式 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有出现的 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D.共变法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

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2.1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评价道:“洛伦兹已经认出了以他命名的变换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庞加莱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远见。”[2]而我要补充一句,爱因斯坦则运用他非凡的智慧将狭义相对论从上帝那里带到了人间。 2.2.自然辩证法和三次数学危机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化学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利弊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化学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利弊[摘要]结合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从自然辨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以及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倡导通过绿色化学的观点来解决化学研究利弊之间矛盾…… 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把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普遍方法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是马克思手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化学研究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必将给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就比如环境污染。这就需要我们人类从自然辨证的角度去分析,进而寻找合理的实践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1 化学对于人类衣食住行贡献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一定得关系。化学在人们衣、食、住、行各个环节无所不在。化学给生活增添温暖、便利。例如: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丰富了人们的衣橱。在食方面,化学同样覆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

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定时间后,才可食用。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k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化学反应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燃料的燃烧放出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化学能是它们y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即使用了电做动力.也不能忘记化学能伟大的贡献。在现在,化学仍是交通工具的生命仍对人们出行起重大作用。 2 化学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伟大的造物者用了46"1'L年的时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花有革,有山有水,蓝天白云,四季分明的世界。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短短几百年里,地球却以惊人的速度毁灭着。人口极具增长。日益发达的工业化的背后是无限的破坏地球资源。当(2012)等各种世界末日题材的影片充斥着我们荧屏时,我们才猛然发现: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发达和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我们的生存负担。这其中,环境污染是最为普遍因而也是最为严重的负担,而在环境污染中,化学研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改变着科学关于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进化与退化、渐变与突变、简单性与复杂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远离哲学,而且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部提出厂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在哲学认识层次上加以认真的研究。处于科学前沿的理论自然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这样,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个是游离与科学发展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什么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厂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养迥然不同的人们都同样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不管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同样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在它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中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建制,它又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会小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因而,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被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着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地球的自我调节和所能承载的界限。人类把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用于社会,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更难以为人们所预料。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破裂,代之而起的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用计划和控制的世界来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的有益过程;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使人间自然,并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它以对人本身的侵犯代价去征服自然,以内部的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去换取外部的物质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面前,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画前,到底获得了多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 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

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的感想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感觉 摘要:本文章描述了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后的感受。首先,我认识到了自然辩证法包括的三大部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重点学习了科学技术方法论,并从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内涵,意义;最后反思了科学技术成功背后所潜在的各种危险以及它所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文章最后呼吁我们当代新生的研究力量,应努力学习好自然辩证法,从而更好的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正文: 本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虽然总体授课学时还不足10个,可在刘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下,我的确受益匪浅。对于一门经典课程而言,只有两大节的授课学时,实在太短太短,作为学生的我们,心中不失充满了遗憾。所以,我十分珍惜这两次上课机会,当然,也非常庆幸自己参加了刘老师这两节课的授课讲解。课后,再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内心触动颇深,以下便是我学完这门课程的感觉体会。 首先,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它自己的研究内容。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科学和技术的内涵。科学和技术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转化和控制。科学,是知识形态,是认识自然;技术,除了知识形态外还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是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一体化将会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类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确实给人类带来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把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蕾切尔·卡森让世人意识到DDT以及其它化学农药致命的影响。卡森告诉我们,继续滥用这些“死神灵药”将导致未来某时间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使公众对化学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引起人们对自然价值的关注。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人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都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安全。大气方面,酸雨、汽车尾气、臭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近几年出现的重度灰霾天气更是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在本质上,它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4. 结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统一,人有责任、有义务尊重并遵守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一、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 (1)基本思想: 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 (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着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

最新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