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洪九

邓洪九

重庆市长寿区天台村,四面都是大山,一年也见不到几个人出入。20多年前,一个让村子里所有人都不看好毛头小子,只身带着一根扁担离开了这里。

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天台村村民杨三:走的时候,就是一担箩篼,一个箩篼,一根扁担。

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天台村村民程治中:拿个棒棒,到城里挑个担担,做点小生意。找点钱吃点饭,绝对没有好大个出息的,我就是这样认为。

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天台村村民黄正华:就觉得这个娃儿又不说话,憨痴憨痴的,没有什么啊,就觉得你这个人长大了就不咋样。

谁也没想到,20多年后,他居然用这根扁担挑起了一年4个多亿的销售额。他就是邓洪九,靠着一根扁担白手起家,最终拥有了亿万资产的传奇人物。他手里究竟有一根什么样的神奇扁担,他又是怎样靠着这根扁担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呢?

邓洪九5岁的时候不幸失去了父亲,全家依靠着母亲种植红薯勉强维持生活。17岁的那一年,他从母亲的手里接过了跟随了她多年的扁担,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离开家乡,来到了100公里以外的重庆市区。

邓洪九:我也不知道路在哪里,最起码你到城市里面来,生活总要自己养活自己,你首先要赚钱把自己养活,你说其他那些大的或者想的,那些臆想的东西,跟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没有一技之长,邓洪九只能在朝天门码头落脚,靠着手里的这根扁担替别人装卸货物。没过多久扁担就磨破了双肩,可即使这样,每天微薄的收入也只是仅仅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直到一个月后,邓洪九渐渐熟悉了码头的环境,他发现在码头上除了他们这些装卸货的棒棒军外,还聚集着不少担着担子卖水果的小贩,同样手里是一根扁担,用法不同,结果也就大不相同,人家一天下来,赚的要比自己多上好几倍。邓洪九看在眼里动了心,可是自己又拿不出一担水果的本钱,于是找到了同乡,一起凑钱,合伙来做。

邓洪九的同乡刘福中:我最记得的就是,最愉快的就是,我们两个人最想的就是,每天把水果卖掉以后,就是今天卖的好,早上卖完了以后,就是一人吃二两麻辣面。就感到心里舒服了,曾经谁卖得多,我们两个人还搞了一个东西,比如今天他卖得好,他可以吃3两,我卖得差一点就吃二两。

邓洪九:其实说难听点讲,二两面肯定吃不饱。三两面也不怎么样,就是吃了刚好。那是我们为了给自己加压,那激励你明天卖得好一点。

邓洪九就是用这种办法不断激励着自己,一个月后,他终于攒够了一担

水果的本钱,独立一个人挑着担子开始
了沿街叫卖。没过多久,他就发现码头的游客大多停留短暂。等游客来了买多少再称多少的方法,费时费力。于是,他打破了一根扁担一杆秤的传统做法,想出了一个新点子。

当初挑担担伙伴张中伟:我们呢,脑筋可能要迟了一点,就说,来嘛,八角钱一斤,五角钱一斤,他直接卖袋,卖袋的原因就是,一块八一袋,一袋只有两斤多,三斤多,实际上他还是卖了这么多钱。

钱没少卖,销售速度却提高了一倍。因为邓洪九总是能不断的想出新点子,而且还带着大家一起赚钱,所以码头上的小伙伴对他都非常崇拜。无论年龄大小,都喜欢称他九哥。

当初挑担担伙伴张中伟:说实话,九哥九哥真的是九哥,九哥就是因为他排行第九,在家里排行第九,在我们码头上九哥是码头上最大的那种,九上面就是十嘛,九哥就是最大的,我们很崇拜他。

就这样省吃俭用,1990年邓洪九终于积攒下了2000多元。他打算回老家,把钱交给母亲,让她老人家能过上舒心的日子。没想到,此行的一个发现让邓洪九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机。

当邓洪九回乡走到含湖村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路边成熟的桔子,全都烂在地里。

含谷镇含湖村果农李显碧:霜雪一到的时候,它上面的皮和果仁就会烂了,腐烂它就掉了。

为什么不提前采摘下来,烂在地里岂不可惜,邓洪九觉得纳闷。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因为当地信息不畅,再加上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多。因此这里的行情是一年比一年低。从原先的五角钱一斤,已经跌到了2角钱,仍然是无人问津。

邓洪九:那时候我想,我在上面进货是五六角钱一斤,我在这里,两角三角,最好的三角,一般的两角左右,我在这里拿上去的话,加点运费船费那些,也不过几分一角钱,还和上面有一个很大的差价。

邓洪九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一下就买下了一大车。顾不得回家,连夜运回了重庆。

邓洪九:我当时的初衷是我自己,我自己卖,因为跟我们的批发市场有很大的差距,结果我拉上来以后,质量也好,我的伙伴说,那你要分一点给我啊,我说,分就分。

不到一个小时,邓洪九就将一车桔子分发的干干净净。无意之间做成一笔批发的生意,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赚了200多元。邓洪九当下就决定放下扁担,继续做这个批发的生意。仅仅10来天的功夫,他就赚到了2000多元。

邓洪九:那2000多元,我当时做挑挑一个月能够赚四五百元,四五百元,差

不多要半年了,要半年的时间,才能赚到2000多元,还要不吃不喝。

可是
好日子不长,很快当地的桔子就没有了,邓洪九的批发业务也算到此结束。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寻找新的品种再去批发,要么一切都回到过去。

邓洪九妻子江宗英:因为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了。我的想法的话担扁担的话,比如说一天二十三十的话,要稳妥一些。

妻子坚持要回到码头,继续挑担子卖水果,可是尝到了批发甜头的邓洪九却说什么也不肯。从此放下了扁担,一门心思琢磨起了批发的技巧。可是谁也没想到,就在大半年后,邓洪九要做的第一笔批发生意,居然是别人亏了本钱,都放弃的买卖。然而正是这个让大家颇感意外的举动,却让他脱颖而出,名声大噪。一举成为了市场中知名的批发商。

当时西瓜刚刚开始上市,批发商们都想抢个头筹,卖个好价,所以都跑到了瓜地抓紧时间订货。邓洪九也跟着市场的批发商来到了这里,想寻找机会。此时,地里成熟的西瓜为数不多,而赶来订货的人却越聚越多,西瓜的价格自然被抬了起来,很快就翻了一番。没想到几天后,重庆地区下起了雨,这场雨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周的时间。西瓜的市场行情暴跌,很多批发商都因此亏了本钱,纷纷离去。而邓洪九却独自一个人留了下来。

邓洪九:你以为我在这里耍啊,是要跟他们沟通,跟他们交流。其实那种沟通不是和他讲价,也不是买他的货,就是没事和他闲聊。

邓洪九每天都跑到瓜棚闲聊,就是决口不谈生意。他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谁也不得而知。眼看着地里成熟的西瓜越来越多,批发商又走的一个不剩,瓜农的心里都着起了急。

瓜农许利君:熟了你不得不卖啊,这个西瓜熟了,肯定要摘啊。田里西瓜摘了下面又长起来了,你把熟了的要摘出去,多多少少还是卖点钱。不卖它在田里都烂了都炸开了。

西瓜要是烂在地里一分钱也不值,还不如赶快降价处理掉。如今,地里只剩下了邓洪九,于是大家都找到他,希望他能尽快收购。

邓洪九:就是作为果农来讲,捡一分钱算一分钱,有了总比没有好,这种心态。多少钱你买,你说。差不多就行了,他是求着你买。

邓洪九知道一场大雨之后,必然会出现持续高温的天气。如今时机已经成熟,邓洪九做起了顺水人情,将所有的本钱都投入了进去,打电话给在重庆的妻子,让她到码头接货。

邓妻江宗英:别人下雨亏本,都放弃不做了。最后他抓住这个时机,进了一批货回来,市场别人都

没有货,一拉回来肯定占先机了。一晚上,就把它批发出去了。

邓洪九利用天气的变化,打了一个时间差,仅仅
三天的时间,就赚到将近一万元。邓洪九也因此在批发市场中一举成名。1993年,他在批发市场租下了摊位,自此,正式跻身于批发行业。

邓洪九:当时第一年我就赚了7万多元,第二年我就赚了十几万,第三年就赚了三四十万。

邓洪九的利润每年都在成倍的增长,到2001年他已经发展成了批发市场中数一数二的批发商,拥有了百万资产。可是就在邓洪九事业上快速扩充的时候,他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

邓妻江宗英:我也不晓得他是怎么想的,也没经过我商量同意,反而想转去想改行想担担担,当时我也觉得很离谱。我就觉得,我当时逼他担担担的时候不担现在怎么又想起转去担担担了,不想批发了。

原本批发的生意,省心省力。而且是年赚百万,早已经是衣食无忧,邓洪九却突然重新拾起了扔下10年的扁担,又挑起了担子,回到了街头叫卖。这个举动不光是让妻子江宗英觉得离谱,所有市场上的人也都觉得是件新鲜事,一个劲地嘲笑他,认为邓洪九是本性难改。

市场商户李林:都觉得他这个人老农民,土农民。烂泥巴上墙,做不了大事,成不了气候。

放着好好的批发生意不做,邓洪九究竟要干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了这个离谱的举动呢?

与10年前不同的是,他将原来码头上的兄弟姐妹都召集起来,组织起了一个群体。

原担担现员工付显辉:我们当时还在做挑挑,因为我们的思想转变没有他快,毕竟能力不行,后面他来找着我们,找着我们叫我们来帮他。因为那会他公司批发做得很大,需要人帮忙。

原担担现员工张中伟:当时我还有一些激动嘛,因为说实话,我感觉到,他们说邓总这块,他的意识这么高,可能呢,要选一批,人聪明一点的,是不是,老实巴交的,招过来,对他又没好大用处。

谁都以为邓洪九带着他们是要帮忙做批发生意,谁想到,他却带着大家挑起担子沿街叫卖。所到的地方也并不固定在原来的朝天门码头。而是每天变换,在各个不同的区域,面对不同阶层的人群。

邓洪九:担担担的时候其实是为了掌握这个地方,或者说那个居民区,他的消费水平。那个顾客对水果的要求,因为前十年跟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彻底改变了。

在这些兄弟姐妹的帮助下,邓洪九很快就得到了市场信息的反馈,充分掌握了重庆不同的区域,不同档次需求的终端市场,

2001年10月,就在邓洪九重新拾起扁担沿街叫卖两个月后,他突然宣布,自己要将水果全面进入超市。面对这个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大市场,无论对方提出什么样
的苛刻条件,邓洪九也都全然不顾,一概答应。

邓洪九:答应的原因是因为,我这个批发行业有危机感了,他对我苛刻的原因无外乎是让我停止或者不进,我一想,我为了达到我进去或者在超市行业铺开的目的,再苛刻我也要进去。

虽然邓洪九的产品如期都摆上了超市的货架,可是和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同,操作起来他也是一窍不通。超市不但要提前3天报价,而且这个报价是只能降不能涨。

超市负责人邓建忠:如果三天之后的行情,市场价格涨上去了,还是按照这个价格给我们,要履行供货商的供求合作的一个承诺,如果这个市场行情跌下来,他就会把这个价格跌下来,如果不跌下来,我们市场消费者会有意见,我们会卖不掉。

超市只看跌不看涨,风险一概是邓洪九来承担。一旦三天后市场行情上涨,邓洪九只能打碎了牙咽到肚子里,高价买来再低价卖出。3个月的时间,50多家超市就让邓洪九就赔了100多万元。可即使这样,每个月的销售额还是达不到一些超市的要求,被下令整改。

超市负责人李丹:我们感觉他的一个销售达不到我们的预期,当时我们也给他下了一个书面的整改通知,要求怎么样,达到一个要求,如果达不到的话我们可能就终止合同。

好不容易才打开超市的大门,说什么也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迫不得已,邓洪九只能做赔本的买卖来增加销售额。

邓洪九:这样的特价在超市里面去卖,肯定好了,顾客也喜欢,你那个价格比批发还便宜几角钱一斤,那当然了,卖的过程中,说心里话看着顾客买的越多,我越心疼,那我亏得多啊。

虽然邓洪九暂时保住供货合同,可是亏本的买卖一做就是大半年。辛辛苦苦批发一年赚来的钱都赔了不说,还拿出积蓄贴了200多万元。再这样继续下去,自己支撑不了多久。就在邓洪九进退两难的时候,一次配送出现了意外,水果到店时出现了大批破损,邓洪九不得不进行二次补货。没想到这个意外,让他因祸得福,找到了扭亏为盈的诀窍。

邓洪九:早上交易高峰期的一个正价,那时候价格还高,那么高峰期一过,那老板剩下小部分,或者半车那些,他想卖完,当天想走,或者当天想卖掉它,必须要掉价,那个掉价的空间多的时候有30%,少的也有20%左右。

市场上这个降价的时间往往在将近8点钟的时候才会出现,而

超市规定早上7点前就要配送到店面,因此自己始终觉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不上这个降价的低谷。可是这次意外发生,迫不得已,邓洪九进行了二次采购,时间恰巧赶上这个低谷,这不禁让他有了新的想
法。

邓洪九: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时间差异来找到我价格一个差异,我做几次配送给他,早上开门的时候,我就先给你一小点,他够摆摊够出台就可以了,第二次再拉一吨两吨过去。

从一次配送改成多次配送,这样就争取了时间,可以在市场价格出现低谷的时候大量采购。进行二次配送,成本一下节约了百分之二三十。没想到,邓洪九这个自认聪明的做法,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就给他惹来了大麻烦。

邓洪九:我们以前经营的那个市场,通道很窄,经常堵车。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货物你装上车也出不来,有时候堵三四个小时,四五个小时。

邓洪九原来所在的批发市场在市区中心,本来就道路狭窄,而他每天进行二次配送的时间恰好又赶上上班的高峰。连续几次都是因为道路拥堵,货物没能及时运送到超市,造成货架空置,严重影响了超市的经营。

超市负责人邓建忠:我们销售离不开供货,供货也离不开销售,我们互相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他的供货供不到位的话,那么会影响我们卖场的人气和销售。

邓洪九:几家超市多次找我谈过这个事情,我跟他解释是由于我们市场那块,是因为堵车原因,我的货已经在车上了,送不过来,但人家不信,说那你堵车,别人不堵车,你自己想办法,你第一天早起,你早点去,这些我能做到,但是实际上我这个样的话,我的成本就增高了,无法达到我要的,说难听一点生存和利润空间。

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批发市场整体搬迁,2007年10月,邓洪九说服了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23家商户,联手共同投资,在江北区建立了新的水果批发市场,交通得到了缓解,他也因此彻底摆脱了不能按时配送到店的困境。自此,邓洪九开始了快速扩张,不但产品摆上重庆一半以上超市的货架,还辐射延伸到了广东、四川、陕西10多个省市。到2012年,邓洪九已经发展到了的近200家超市,销售额也突破了4亿元 2007年4月9日,重庆市雨过天晴。然而,受前几天下雨的影响,这里的西瓜生意依然处于低迷状态,售价由每公斤3元降为不到2元。冷清的生意让批发商们非常无奈。
西瓜经销商甲:“西瓜不好卖,卖不了啊,卖不出往.都是亏本,哪一个都亏,没有哪一个不亏.”
西瓜经销商乙:“连我们的

本钱都收不回来, 现在.不好做啊生意。”
就在西瓜积存、售价跳水、众多批发商生怕西瓜烂在手里的同时,同样做水果生意的邓洪九却交待自己的员工,马上行动,从产地紧急调回200吨西瓜。
邓洪九:“跟人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
人家不敢进的地方我们敢进,人家敢进的时候我们不进。”
这个市场上的西瓜是从云南长途运过来的,当时的进价每公斤在2元以上。4月9日早晨,邓洪九在云南的眼线打来电话说,西瓜售价每公斤已经跌破1元。邓洪九知道,同样的信息别人马上也会得到,当一窝风往买的时候,产地又会涨价。但多数人要过两三天,也就是积存的西瓜处理之后才敢出手。这两三天的空当,就是赚钱的机会,所以,邓洪九当机立断,决定马上行动。
邓洪九:“那种机会最多三天,我预估我们批发下来的均价,应该是9毛到1块,也就是说,每一斤都会挣到4毛钱,三到四十万斤赚个十来万块钱 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那个时间很短,不超过一个星期。”
由于捉住了时机,一周以后邓洪九如愿以偿。做生意如同上战场,拼得就是出奇制胜。多年来,邓洪九经过无数次类似的拼抢,从一个挑着担子卖水果的小商贩,变成了拥有上千万元资产的水果商。
学田湾街是重庆市的一条普通街道,街上卖水果的人比比皆是,邓洪九的水果生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邓洪九幼年丧父,靠母亲种红薯委曲上完了初中。1988年,17岁的邓洪九来到这条街上,挑起了卖水果的担子,也挑起了养活自己和母亲的生活重担。
邓洪九:“我也学会了叫卖,我们卖广柑橘就叫“卖柑橘”.我慢慢发现,时间把握好了,地点把握好了,卖东西就快了.180斤到200斤的担子,担起来还要走街穿巷到处卖,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上了多少坡,下了多少坎,回往以后累得不行,累得受不了,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下,浑身疼得很。”
三年之后,邓洪九积攒了2000块钱,这一年5月的一天,他回到家乡,打算把钱交给母亲,让母亲过几天舒心日子。可回村后发现,由于交通不便,家乡的橙子一斤3毛钱都卖不出往。他知道同样的橙子在重庆市可以卖到6毛以上。他一咬牙把2000元家当全部投进进往,买了3000公斤橙子,第二天就赶到重庆,低售价分给街头的伙伴们往卖。结果前后两天时间,他就赚了200多元,相当于他原来一个半月的收进。 邓洪九无意中做了一笔批发生意,他发现,这个不用担担子的生意能赚更多的钱。
邓洪九:“第一次感觉到批发那一块的利润给我带来的魅力,以至于说,我以后全身心投进批发这一块,不做

担担了。”
1993年,邓洪九在重庆市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租下了摊位。这个市场天天要卖出2000吨水果,上千家水果批发商分享着这一块蛋糕,竞争非常激烈。
1995年5月,脐橙在重庆走俏,几天内售价从一斤3块涨到2块以上。批发户们纷纷赶往脐橙产地---离重庆市500公里外的
万州区调货。邓洪九和四个伙伴也来到了万州的一个村庄。但到了之后,所有人都傻了眼,原来,当地果农见买主越来越多,把卖价从一斤1块迅速进步到了1块5。 按这个价收购已经无利可图,等了两天之后,批发户们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朋友:“这个售价拉回重庆的话,肯定亏本,没有利润空间,我就和洪九说,干脆我们几个回往吧.他也没开腔 。”
邓洪九:“我一想,假如我们回家往,它什么时候掉价呀.掉成什么程度,我们把握不了。”
产地到重庆走水路往返需要四五天的时间,邓洪九希看这四五天里出现奇迹,所以他干脆留了下来,帮村里的一个水果大户采起了橙子。 这期间,重庆市场上脐橙货源更加紧缺,售价继续上扬。而同时,这边的果农看到收购的人已经所剩无几,担心成熟了的橙子变质,售价就开始回落,不到两天就降到了一斤1块。
邓洪九:“果然停了两天,都降价,降下来了,原来一块五降到一块,降得很厉害。”
邓洪九见时机成熟,就立即出手大批收购,但想多收,带的钱又不够。邓洪九就和他帮过忙的果农熊道之商量,由熊道之担保资金,并出面向果农收购,赚了钱两人二八分成。
邓洪九:“我说这个我可以负责,我完全可以担保.由于他有那个眼光,他就考虑到那个果必然要降价,拉回往必然要赚钱。”
这一趟,邓洪九收了30吨脐橙。就在他赶回重庆确当天凌晨,这座美丽的城市就给了他丰厚的回报,这批货不到四个小时就全部出手。除往所有开支,邓洪九每斤赚了7毛钱。
邓洪九:“利润特别丰厚,也就是说差未几翻一翻。”
由于善于把握时机,邓洪九成了重庆水果市场上的一匹黑马,几年下来就赚了100多万。邓洪九买了屋子打算把母亲接到城里来安享晚年,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生意出现了危机。
2001年8月,为了抢占砂糖桔市场,邓洪九提前赶往广东下订单,但同往的一家公司连下几个订单,而他却两手空空。
[FS:PAGE]
邓洪九:“做砂糖桔一定要100亩,80亩,人家的园子值几百万,您往跟人家签合同,人家不相信,您一个个体,您的实力,您的信誉,您的资金.能到位吗?他不跟您签,不只不跟您签,连谈都没有余地.为什么我会被人家看不上或

瞧不起,连谈都没谈哪。”
邓洪九非常迷茫,他只好无功而返。但就在他返回的途中,老祖传来噩耗,还没过上好日子的母亲忽然病世,他,失往了尽孝的机会。
朋友:“他回到老家,回到我这里来,哭啊哭啊,哭的十分厉害,我看到邓洪九一哭,我眼泪也止不住了。”
失往母亲的伤痛以及生意上的困惑,让邓
洪九一蹶不振。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批发市场总经理的一席话让他又看到了把生意做大的希看。
批发市场总经理:“我们说您开公司肯定是个好事情,鼓励他开公司,公司企业,它有一个信誉度的保障。”
一句似乎非常简单的话,让邓洪九的经营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决定结束单打独斗,成立公司,以企业的形态往面对市场。然而,公司员工从哪里往找呢?
邓洪九:“人怎么来组织,靠我一个人不行啊,做不出来,那我就想这个题目,做水果它需要的是一个经验,对水果熟悉和了解的人。”
邓洪九想到跟自己一起打拼过来的伙伴们。这其中,不少人由于胆子小又不善于捕捉时机,多少年来并没有赚了大钱,但他们精通水果,各有尽活。邓洪九决定吸收他们进伍经营。从前的伙伴元永中成了他的第一位员工。
元永中:“由于我做这个批发十来年,有时赚,有时赔.总是到最后持平.反正没有没有利润,没有钱剩,所以我考虑了下洪九的建议,我答应了他。”
邓洪九:“给他们的保障是什么呢?一,给他们加工资,拿工资,.二,分红,假设我亏了,我一个人来承担。”
记者:“那这样一来是不是您赚得少了? ”
邓洪九:“比如说,一个单品,比如说一个西瓜,总体来讲,以前我赚两万,我一个人得了,现在我赚两万,我可能只拿一万,或者说拿一万五,某个单品我赚少了,,但整体我赚大了,我同时做五个,八个,十个,十五个单品啊。”
邓洪九聘用了6名有经验的伙伴,根据各自的特长,开辟了华北、新疆、西南和华南等六条水果生意新线路。伙伴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而邓洪九也没有让他们失看。
2003年6月下旬,邓洪九决定做北京顺义的无籽西瓜生意。对重庆的批发商来说,这是一个很变态举动。其一,北京无子瓜成熟前吸收的水分过大,不利于长途运输;其二,北京市场售价不比重庆便宜。而邓洪九的理由也是两条,第一,此前北京40天内没下大雨,西瓜水分不会像往年一样高;第二,当时北京人对一种小西瓜非常青睐。
邓洪九:“小瓜特别多的情况下,对无子瓜它有一个抵触,所以说无籽瓜应该是非常贱,果农是贱卖了。”
市场证实了邓

洪九的判定,不仅售价比往年要低,无籽瓜的品质也非常理想。邓洪九捉住时机,以公司的名义跟产地订了900吨的购销合同。
邓洪九:“知道,只有不超过一个星期的好行情.捉住了七天,天天发120吨,高峰期发到180吨,装六个车。”
这是邓洪九成立公司以来最漂亮的一仗,前后不到10天,纯利润30万元。
2005年6月,邓洪九开始经营进口水果,但由于价
位高在批发市场销量不大,他急需打开超市的大门。就在这个时候,一条“台湾水果进进大陆实施零关税”的新闻引起了邓洪九的留意。他想,假如抢先一步把台湾水果引进重庆,就算不赚钱,也是挺进超市的一个好机会。
邓洪九立即从厦门买回4吨台湾水果。尽管量不是很大,但由于台湾水果是第一次进进重庆,几家超市上门与他谈起了生意。
邓洪九:“由于他们超市里面,他们也希看那个台湾水果进他们超市销售啊,但除了我以外,当时没有谁有台湾水果,那我的条件就是,您要让我的台湾进进您的超市销售区,那么我公司的其他水果也会一起进来。”
2006年,邓洪九的水果打进重庆和成都等地的70多家超市。超市加上批发,当年,水果销售额达到了1亿5000万元。
由于水果销量迅速扩大,邓洪九又雇佣了一批原来的伙伴帮着从各地买货,货款半个月结算一次。4月11日是结算的日子,这一天,邓洪九夫妇要亲手发出350万元现金。这些钱是各销售点的回笼资金,当这一大摞钞票发放完毕时,意味着,其中的10%已经作为纯利润进了邓洪九的腰包 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娃邓洪九,从走街串户卖广柑开始,如今已把水果卖进了川渝两地60余家超市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近年来每年却掌管着8000万元的生意;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却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步爬上了社会的高端———尽管他目前身家已数百万,但在生意最忙的时候,他每天凌晨2点多就要起床,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而且,他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周三下午收看电视台播出的《余世维系列企业管理课程讲座》,他说,这叫做“补课”。本期《渝商新发现·人物》向你介绍的就是重庆水果大王邓洪九的生意经。

【人物档案】

邓洪九:重庆洪九果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年龄:36岁

座右铭:创业是自己的,而守业绝不是自己,你只是个领袖。

经典语录:一个企业家必须具备———事业心,一定要有做成事或赚到钱的强烈愿望,否则就不要去做了;进取心,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一个不甘永远打工的人应该

努力接近企业家的标准,此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他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每天,无论刮风下雨,在菜园坝水果市场都会看见一位身材并不高大的青年在穿梭不停。他就是重庆洪九果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洪九。可别小看这位今年36岁的青年,近年来,他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8000万元,而且把水果卖进了川渝两地60余家超市,其水果采购网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而且他还把
台湾、东南亚等地的水果也搬到了重庆。


16岁进城挑水果卖

但在20年前,邓洪九还只是一个刚刚初中毕业、懵懂无知的少年。像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他没有任何祖上荫庇可以依靠,父亲早在他5岁时就因故去世。由于家里已无钱再供他读书,他只得和母亲一起,两手空空怀着“混口饭吃”的人生理想从老家长寿来到重庆。

于是,在朝天门,周边的居民常常可以看见一个瘦小的少年吃力地挑着货担,走街串巷四下叫卖广柑。“第一个月做下来,我赚了80块钱,高兴惨了!”邓洪九告诉记者,在1986年,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也不到100元。三年后,他的家当已经积累到2000多元。

第一笔大生意赚200元

邓洪九是一个爱动脑筋、胆子大的人。在转遍了当时设在朝天门的水果市场后,他发现朝天门一带卖红橘的摊贩零售价普遍很高,一斤红橘要卖七八角钱,而他知道,自己老家长寿的红橘价钱比这儿要便宜得多。

他和同样在朝天门摆摊卖水果的母亲一商量:如果批发几吨长寿的红橘来重庆卖,不是要比零卖赚钱来得快得多吗?

邓洪九一咬牙,决定把2000多元的全部家当都投进去,从长寿进了2吨多的红橘,每斤进价3角钱左右,而出货价却是5角钱。结果仅两天时间,除去各种开销,这笔买卖就赚了200多元,比做零售时一个月的收入还要多。这是他做水果批发生意的第一笔大买卖。

而他也从中受到了新的启发:水果批发才是自己告别贫穷生活的唯一出路。于是,邓洪九就在朝天门做起了水果批发生意,几年后又搬迁到菜园坝水果市场,当起了水果经营批发商。

“1990年,我看准万州的枇杷生意有得做,一下就进了好几吨,当时收购价是每斤0.5元,结果卖出去时每斤的价格要高出1.3元,仅7天就赚了1万多元。”邓洪九说,他同年还先后批发了潼南黄桃、成都水蜜桃、奉节脐橙等,几个月时间就赚了7万元。



几年挣下数百万家产

经过不断发展,菜园坝水果市场经营户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余家扩充到目前的近两百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杀出一条新路,成为摆在邓洪九面前的一道难题。

20

05年6月的一天,一条新闻让邓洪九留了心:15种台湾水果将实施进口零关税。“如果抢先一步把台湾水果引进重庆,就算价高不赚钱,不也是一个打响知名度的好机会吗?”他心里盘算。

后来,在菜园坝水果市场管理方集体组织的一场厦门展销会上,邓洪九与台湾一家公司一拍即合。首批台湾水果共4.4吨,分别从厦门和福州入关,他成为引台湾水果入渝的第一人。

如今,邓洪九不只主攻批发团购,还把水果
卖进了川渝两地的60余家超市。与此同时,在重庆区县和云南,他还圈下了几百亩土地,着手开建新型水果品种生产基地。短短几年间,邓洪九的水果生意已为他创下了数百万的家产。

每周三看电视“补课”

“在创业初期,重庆人大多富有激情,敢拼敢闯,但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老板就容易变成‘老牛拉慢车’———跑不动了。”邓洪九说,自己就曾亲眼见证过一个同行的大起大落。他告诉记者,十年前,他有个老乡也在做水果生意,而且当时赚得比他还多,一年起码要赚上几十万。但是钱赚到手了,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发展前进,安于现状,停滞不前,他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目前他上百万的身家也缩水了一大半。

现在,邓洪九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周三下午收看电视台播出的《余世维系列企业管理课程讲座》。邓洪九说,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如果不抓紧时间补课,无法掌控一个每个月进账数百万元的大公司。

“创业是自己的,而守业绝不是自己,你只是个领袖。”这句话,成为邓洪九时刻提醒自己的座右铭。



身边人看邓洪九

他以前经常去邮政局发电报

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经理王静:

邓洪九给我的最大印象是善于学习。尤其是成立公司后,他曾多次在和我聊天时提起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管理制度不了解,感到很迷茫。所以,我后来就推荐他去学财会、学MBA,因为只有懂法津、懂管理,才是现代企业老板的成功经商之道。

重庆洪九果品有限公司业务主管黄可:

邓总是个亲力亲为、身先士卒的老板。每年他都带着我跑遍全国30个省市,每个地方价差大的水果行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连搬运上下货他都要抢着带头干。以前信息不畅通的时侯,他就是邮政局发电报的常客,最新水果的价格行情都是这样发回来的,现在好了,一个电话或者上网一查,所有行情就一清二楚。

邓洪九妻子江宗英:

他是一个工作狂。以前做水果批发最忙的时候,每天凌晨2点多就要起床,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来,除了上班就是睡觉,连周末

想和他一起陪娃儿出去逛逛,他都抽不出时间。邓洪九感言一个不甘永远打工的人应该努力接近企业家的标准,此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他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今天看了一篇中央台的致富节目,是有关邓洪九的成功致富之路,看完后感慨良多。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从双肩挑着单子卖水果到现在成为拥有一个大型水果集散地的千万富翁,这是个多么不易的过程,当电视上出现邓洪九的样貌时,是那么的自信,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坚毅
,我想也许他可以成功可能就是他坚毅的性格。十七岁,是个多么花季美好的时光,可是邓洪九却不得不挑起养活自己和母亲的担子,走街窜户挑着180斤到200斤的水果叫卖。三年后他赚到了二千元钱,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一笔收入。也许,之前他只是勤勤恳恳地卖柑子,但是在三年的时间里已经为他积累了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致富的资本。之后的邓洪九眼光独到,敢别人所不能,充分抓住了所能抓住的一切机会。80年代末,用二千元将家乡的长寿红橘拉到城里售卖,两天赚了二百元;90年代,看准万州的枇杷,七天赚了一万元;93年,邓洪九租下了水果市场的摊位,开始了他批发水果的生意;95年,脐橙紧缺,当果农将价格从一元一斤涨到一元五时,所有的批发商都无功而返,邓洪九却坚持留下观望,结果两天就回复到了一元一斤,邓洪九收购了30吨脐橙,每斤赚了7毛钱;2001年,邓洪九出现了生意上的危机,由于他只是个体户,抢购砂糖桔的市场时一张订单也没拿到,这时母亲的离世又雪上加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批发市场总经理的一句话反而让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决定以公司的形态去面对市场,并大胆地找来以前和他一起打拼过的伙伴,以入股的形势让他们加入,发挥每个人的所长,这样虽然是自己每个单品赚少了,可是却是可以做多几个甚至十几个单品,所以在整体上他是赚多了,他的伙伴们也因此稳定的赚钱了。
靠着自己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邓洪九就这样从担担军团发展到拥有上千万家产的水果商,他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他善于观察,坚持不懈,不会因为自己挑担卖水果而放弃自己的人生,反而十分投入,抓住时机就勇往直前,别人不敢做的他敢,他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一个企业家必须具备———事业心,一定要有做成事或赚到钱的强烈愿望,否则就不要去做了;进取心,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我觉的一个人不管要干什么事情,都要去学习。我想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缺的,当遇到挫折时,我们就会想放弃,为自己找退路,成功与

失败可能就是在这一念之间。也许多数的人都看过非洲保定村的故事,在初期三个月没有一个人敢去,也许他们也没想过要去,可当第一批去到那里的人赚到钱的消息传回来之后,成千上万的人都想申请去,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好像没有了动静。有时后知后觉是人类不可克服的一个缺点,不求做到先知先觉,可又要力求做到后知先觉呀。当我们在看这些成功人士的访问时,都会想如果我这样我也会成为他那样,可是最后是他成功了,而我们大多数的人还只是在想我要如何成功。人
和人的差别只在于一步之遥,踏出去了就会发现海阔天空了!我记得一句广告词:生命满希望,前路由我创!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会有收获的!加油!我们一起努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