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育种课后重点及答案

遗传育种课后重点及答案

遗传育种课后重点及答案
遗传育种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二章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1.突变(Mutation):遗传物质核酸(DNA或病毒中的RNA)中的核苷酸序列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2.突变型:由于突变体中DNA碱基序列的改变,所产生的新的等位基因及新的表现型称为突变型。

3.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多数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遭到巨大损伤产生断裂,而断裂的数目、位置、断裂端连接方式等造成不同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涉及到DNA分子上较大范围的变化,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基因。

4.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置换,分为碱基置换(转换和颠换)和移码突变。

转换transit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另一个嘌呤(嘧啶)所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一个嘧啶(嘌呤)所置换。

5.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由于突变后的密码子代表另一种氨基酸,从而造成个别碱基的改变导致多肽链上某个氨基酸为另一种氨基酸所取代。

6.同义突变: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突变后的密码子编码的仍是同一种氨基酸。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而氨基酸序列未发生改变的隐蔽突变。

7.无义突变:突变后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是一类是引起遗传性状改变的突变。8.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在DNA序列中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移动,进而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叫移码突变。一般只引起一个基因的表达出现错误。

9.条件致死突变型: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如:温度敏感突变型。

10.回复突变:突变基因通过再次突变回复到野生型基因的表型性状。

11.沉默突变:表型不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包括同义突变和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而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错义突变。

12.突变率(mutation rate):每个细胞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概率。突变率也可以用某一群体在每一世代(即分裂1次)中产生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

13.转座因子:细胞基因组中能够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序列,包括原核生物中的插入序列、转座子以及转座噬菌体(如E. coli的Mu噬菌体)等。几乎所以生物都有转座因子存在。

14.诱变剂mutagen:凡是能诱发生物基因突变,且突变频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率的物理因子或化学物质。诱变剂分为化学诱变剂、物理诱变剂和生物诱变剂三类。

15.光复活或光修复(light repair):把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其本质是一种酶促反应,在可见光(300~500nm波长)的活化下,由光复活酶催化嘧啶二聚体分解成为单体。几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都已发现光复活酶。

16.切除修复:是生物体内进行DNA修复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多步骤的酶反应过程,发生在DNA复制之前,是对模板的修复。在限制性内切酶、核酸外切酶、DNA聚合酶以及连接酶的协同作用下将嘧啶二聚体酶切除去,继而重新合成一段正常的DNA链以填补酶切所留下的缺口,使损伤的DNA分子恢复正常的修复方式。

17.重组修复: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不将模板上损伤碱基除去,而是通过复制后,由Rec系统经染色体交换,使子链上的空隙部位不再正对T=T,而是面对正常的单链。

留在模板链上的二聚体可被切除修复加以除去,或经细胞分裂而稀释。

18.SOS修复:在正常细胞中被关闭,仅在细胞受到重大损伤时激活的一种旁路修复系统,

是唯一导致突变的修复。SOS修复系统松懈DNA复制校对系统,允许新生DNA链越过T=T而延伸,不去管双螺旋结构的变形,导致错误的碱基出现在生长链的任何位置,数量太大,错配修复和切除修复系统纠正一些,仍留有很多错配碱基,从而造成突变。

SOS修复系统的介入是紫外线诱发突变的主要原因。

19.表型延迟(phenotype lag):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突变的现象。微生物通过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而产生新的基因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性不能在当代出现,其表型的出现必须经过2代以上的繁殖复制。按照原因分为分离性表型延迟(segregational lag)和生理性表型延迟(physiological lag)。

三、如何从突变的分子机制来解释突变的自发性和随机性?

突变的自发性和随机性是指突变可自发产生,基因突变的发生从时间、个体、位点和所产生的表型变化等方面都带有比较明显的随机性。

1、转座因子的作用:具有转座作用的DNA序列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是自发和

不确定的。

2、DNA分子的运动:包括环出效应和碱基的互变异构作用造成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配对

的错误引起自发突变。

3、DNA分子自发的化学变化,例如自发脱氨氧化作用:胞嘧啶C氧化脱氨基自发地变

成尿嘧啶U而形成错配的碱基对,5m C同样易于自发脱氨基转变为胸腺嘧啶T,子代DNA发生GC→AT的突变。

4、DNA的复制差错:在DNA复制过程中源于DNA聚合酶产生的错误,DNA分子运

动而造成碱基配对错误,修复系统的各种缺陷所导致的结果。

在任何一瞬间,DNA分子中的局部构型的变化、碱基的结构(酮式或烯醇式,氨基式或亚氨基式)、某个碱基是否发生自发的化学变化、具有转座作用的DNA序列从一

个位置转移到另外的位置等都是无法预测的,所以任何时间任何一个基因都可能发生突变,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基因将发生突变却是无法预见的。从而表现出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随机性。

五、根据你所学的诱发突变的知识,你认为能否找到一种仅仅对某一基因具有特异性诱变

作用的化学诱变剂?为什么?

答:不能找到具有特异性诱变作用的化学诱变剂,因为对于一般的化学诱变剂:碱基类似物、碱基修饰剂、移码突变剂,均不具有特异性。

六、突变后其基因型是否会很快表现?为什么?

答: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的改变,即表型延迟,微生物通过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而产生新的基因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性不能在当代出现,其表型的出现必须经过2代以上的繁殖复制。

表型延迟的原因有两种:分别是分离性表型延迟和生理性表型延迟。分离性表型延迟(segregational lag)是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到纯合状态所造成的表型迟延。生理性表型延迟(physiological lag)是由于基因产物的“稀释”过程所造成的表型迟延。

第三章突变的应用

一、试述高产突变株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及每部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1.出发菌株的选择目的:选择既往诱变史少的高产菌株纯系菌株和对诱变剂敏感菌种

2诱变菌株的培养前培养目的,将诱变细胞的生理状态调整到处于同步生长状态的旺盛的对数生长期而细胞内又含丰富的内源性碱基。

3诱变菌悬液制备目的:使细胞处于良好的分散状态。调节适当的细胞或孢子密度。

4诱变处理目的用诱变剂处理出发菌株,诱发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5后培养诱变处理后,立即将处理过的细胞转移到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突变

基因稳定,纯合并表达,而且有利于消除表型延迟

6 高产突变株的分离与筛选经过分离和筛选获得高产突变株。

二、何谓营养缺陷型?举例说明其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

营养缺陷型:是指丧失了合成一种或者多种必需的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他们不能再补充了相应的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上才能正常生长。

应用:(1)阻断代谢途径,积累中间代谢产物

(2)阻断分支代谢,改变代谢流向,积累另一端代谢产物

(3)解除反馈抑制,积累代谢产物

(4)利用渗漏缺陷型进行代谢调控育种

三、试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选育的一般步骤及每步的目的注意事项

(1)诱变处理诱变剂处理出发菌株,诱发遗传物质改变(选择高剂量)

(2)后培养使突变基因稳定,纯合并表达,而且有利于消除表型延迟

(3)淘汰野生型为了检出方便,大量淘汰野生型细胞,起到“浓缩”缺陷型作用

(4)检出缺陷型将缺陷型从群体中检出分离

(5)营养缺陷型鉴定确定该菌株是何种生长因子缺陷型

(6)生产性能检测及高产菌株筛选:对所得到的菌株进行生产性能的测试,从中选出高产突变株

四、在营养缺陷型突变选育中,有哪些方法用于淘汰野生型?方法及对象。

1.热差别杀菌法:利用芽孢或者孢子比营养细胞更加耐热的特点,将诱变处理细菌形成芽孢,吧芽孢在基本营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加热杀死营养体。由于野生型芽孢能萌发所以被杀死,而营养缺陷型不能萌发,不能被杀死。

---适用于产芽孢细菌,产其他孢子微生物

2抗生素法:饥饿培养(耗尽细胞内氮源,防止加抗生素后误杀)

加入抗生素处理

-----青霉素法用于细菌营养缺陷型浓缩,制霉菌素法用于酵母营养缺陷型浓缩

3菌丝过滤法:野生型孢子在基本培养基中萌发生成菌丝体而营养缺陷型孢子则不能萌发通过过滤而除去菌丝体,剩余多为缺陷型孢子

---适用于产孢子的丝状微生物

4饥饿处理法:某些条件下浓缩双缺陷突变株

7、简述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筛选的一般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筛选方法

⑴一次性筛选法:将经过诱变后培养的细胞直接涂布在含有一定浓度结构类似物的基本培

养基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即为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药物不很贵);

⑵梯度平板法:将经过后培养的细胞涂布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在平板的中央加少量结构

类似物,在抑菌圈内长出的个别菌落即为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

注意的问题

⑴如果是协同反馈抑制,则要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起协同反馈抑制作用的代谢产物或其结

构类似物

⑵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是数量性状,可通过逐渐提高结构类似物的浓度使产物的积累水平逐

渐提高

⑶抗结构类似物突变和营养缺陷型突变等共同使用,提高产量的效果会更好。

10 、细胞膜透性突变型在菌种选育中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如何筛选?

意义(优点)

⑴使胞内产物浓度维持较低的水平,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提高产物的生成量

⑵使胞内产物浓度维持低于发生反馈抑制或阻遏的程度,以积累过量的产物

举例说明

⑴利用生物素营养缺陷型改变细胞膜透性

生物素参与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影响磷脂的合成和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所以在发酵过程中添加生物素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⑵利用油酸营养缺陷型改变细胞膜透性

油酸是细胞膜主要成分物质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油酸的缺陷型将因为失去合成油酸的能力而不能合成磷脂,进而将影响细胞的完整性和通透性

⑶利用甘油营养缺陷型改变细胞膜透性

甘油的缺陷型将因为失去合成甘油的能力而不能合成磷脂,进而将影响细胞通透性

⑷利用温度敏感突变株改变细胞膜透性

温度敏感突变株是一种条件致死突变株,其中细胞膜结构或功能的缺损就是形成温度敏感突变株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选育因细胞膜结构或功能而形成的温度敏感突变株,在生长阶段结束后通过调节发酵温度来控制细胞膜透性,从而增加产物的产量。

⑸利用溶菌酶敏感突变株提高细胞膜透性

对溶菌酶敏感的菌株往往是细胞膜结构不完整的突变细胞,因此可以选育对溶菌酶敏感突变株提高细胞膜透性

⑹其它

11 、何谓菌种退化?试述其表现、原因、防治方法如何?

⑴菌种退化是指生产菌种、优良菌种或典型菌种经传代或保藏后,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

而使其群体中原有的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减退或消失的现象。

⑵菌种退化的表现:原有的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代谢

产物生产能力下降;抗不良环境条件(抗噬菌体,抗低温)能力减弱;致病性下降;遗传标记丢失

⑶菌种退化的原因

①基因突变是引起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

②诱变后菌株本身不纯;

③传代次数是加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不适宜的培养条件和保藏条件是加速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⑷防治方法

①从菌种选育方法上考虑

a进行充分的后培养及分离纯化

b增加突变位点,减少基因回复突变的几率:

②从菌种保藏方式上考虑

a尽量减少传代次数;

b创造适宜的培养条件;

c利用不易退化的细胞传代;

d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③从菌种管理的措施上考虑:复壮

a定期对保藏菌种分离纯化,淘汰已退化细胞;

b定期对发酵液进行分离筛选,选取自发性突变的细胞—生产育种

12、何谓菌种复壮?如何进行?

狭义复壮定义:在菌种已经发生退化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筛选,从已经退化的的群体中选出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回复原株固有性状的措施。

广义复壮定义: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退化前,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纯种分离和筛选,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正突变个体或淘汰掉少量已退化的个体。

如何进行?

复壮工作主要是纯种分离和筛选两部分操作,确定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这种复壮工作以及需要分离筛选多少菌株。

纯种分离方法有四种,即涂布平板分离,倾注平板分离,平板划线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筛选即对分离获得的纯培养菌株进行生产能力的测定,从中选择出适合生产要求的菌株。筛选工作一般分为初筛和复筛,初筛以量为主,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略粗放的生产性能测试,选出其中10%~20%生产潜力较大菌株。复筛以质为主,对初筛获得的菌株进行较精确生产性能测试,考察产量稳定性,从中选出10%~20%的优秀菌株在此进行复筛,复筛课重复多次直至选出最优秀的几个菌株。

第四章基因重组育种

一、名词解释

1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裸露的外源DNA并与其自身遗传物质发生重组的过程。

2感受态: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DNA的一种生理状态。

3转化子:经转化得到的重组子。

4转导:以噬菌体作媒介,将一个细胞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的过程。

5普遍性转导:能传递供体细菌染色体上任何基因的转导。

6局限性转导:只能传递染色体上原噬菌体特定位点附近少数基因的转导。

7转导颗粒:在噬菌体成熟阶段,负责包装噬菌体DNA的酶偶尔误将宿主DNA片段包装进噬菌体头部,由此形成转导颗粒。转导颗粒既可以通过溶源性细菌的诱导,也可以通过裂

解反应得到。

8转导噬菌体:切离的噬菌体DNA正常地复制与包装成噬菌体颗粒,由此形成了局限性转导噬菌体。能进行局限性转导的噬菌体为温和性噬菌体。转导噬菌体只能通过诱导溶源性得到。

9转导子:被转导的宿主细胞叫作转导子。

10流产转导:经转导颗粒引入的野生型供体基因,在受体细胞内既不进行交换、整合和复制,也不迅速消失,而是仅表现为稳定的转录、翻译和性状表达。

11转染:专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

12接合: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直接接触后,质粒从供体细胞向受体细胞转移的过程。

13异核体:并存有两个不同遗传性状的核细胞。

14体细胞交换: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的交换,从而导致部分基因的纯合化。15单元化过程: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再发生染色体不分开行为从而形成单倍体的过程。二、何谓基因重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各有哪些基因重组形式?

基因重组(遗传重组):指遗传物质从一个细胞向另一个细胞传递并导致DNA交换和重排的过程。

基因重组形式微生物类别供体菌DNA进入受体的途径重组涉及的范围有性生殖真菌有性孢子的接合整个染色体组

准性生殖真菌体细胞的接合整个染色体组

细菌接合大肠杆菌等细菌细胞间暂时沟通部分染色体

F因子转导大肠杆菌等细菌细胞间暂时沟通,F因子介导个别或少数基因放线菌接合天蓝色链霉菌等放线菌菌丝间连接部分染色体

转导原核微生物细胞间不接触,噬菌体介导个别或少数基因转化原核微生物细胞间不接触,吸收游离DNA片段个别或少数基因原生质体融合所有微生物原生质体间的融合整个染色体组

三、何谓Hfr×F-和F+× F-杂交?

当Hfr细胞和F-细胞发生结合作用时,整合有F因子的Hfr细胞染色体进行复制,并将一条染色体母链转移至受体细胞。Hfr染色体复制的起始位点位于已整合因子中部,小片段F因子可引导染色体基因向受体细胞转移。染色体通常在转移完成前发生断裂。供体细胞DNA一旦到达受体细胞内,就能利用受体细胞DNA进行重组。因此,通过与Hfr细胞结合,F-细胞可获得来自于供体的新的染色体基因型。然而,由于通常情况下受体细胞不能接受完整的F因子,所以重组细胞仍是F-性质。

在F+与F-菌株的结合过程中,F因子能在细胞间传递。供体细胞将携带的F因子传递给受体细胞,使其转变为F+细胞。整合过程可分为两步:①结合配对的形成:由供体(F+)细胞表面性纤毛的游离端与受体细胞(F-)接触,性纤毛可能通过解聚作用和再溶解作用进行收缩,从而使供体和受体细胞紧密相连形成细胞质桥。②F质粒DNA的转移:traYΙ编码的螺旋酶识别oriT位点,并将其中的一条链切开,F因子通过滚环复制并以5’末端为首通过细胞质桥通道进入受体F-。进入受体菌细胞单链DNA合成互补链形成双链,并通过环化形成环状F因子。

七、试述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特点及步骤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是人工制备亲株原生质体,再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使亲株原生质体融合并进行染色体交换,重组,从而获得融合子的育种手段。它具有一些传统育种所没有的优势。

特点:1.重组频率高2.重组亲本范围扩大,可实现远缘亲株重组3遗传物质传递更完整4处理过程需高渗环境5往往要加入促融剂6比诱变育种更有方向性

步骤:

1选择合适的亲本:亲本性质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要有不同的遗传标记,最好亲缘近一点

2.制备原声质体:选择合适的酶与酶的浓度。在高渗,ph,温度适当的条件下,处理对数期细胞,菌体最好要进行预处理

3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下(如PEG,电场)诱导亲株原生质体融合

4再生融合的原生质体:选择适当的渗透压,再生培养基,培养条件

5筛选融合子:进行数代培养,根据亲本的遗传标记筛选融合子第五章基因工程育种一.何为基因工程?基因工程主要操作步骤?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人工剪切组合,并和载体(治理、噬菌体、病毒)DNA连接,然后转入微生物或细胞中,进行扩增,并使转入的基因在

细胞内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质

主要操作步骤:1、分离或合成基因

2、通过体外重组将基因插入载体

3、将重组DNA导入细胞

4、扩增克隆的基因

5、筛选重组体克隆

6、对克隆的基因进行鉴定或测序

7、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

得到基因产物或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

二、何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II型限制性核算内切酶有何特点?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苷酸限制性内切酶

II型限制性核算内切酶有何特点:(1)识别序列:一般4-8bp,具有二重旋转对称轴,序列

呈回文结构

(2)切割:产生平末端:Smal

产生3’-OH单链粘性末端:PstI

产生5’-P单链粘性末端:EcoRI

三、克隆载体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1、具有单独复制能力

2、具备多个限制酶的识别位点

3、具有遗传表型或筛选标记

4、有足够的容量以容纳外源DNA片段

5、可导入受体细胞

四、质粒的表型效应、分类、命名

表型效应:性别:F,SCP1

抗生素类物质合成:SCP1,Col

抗药性:R

分解性质粒:CAM(樟脑),TOL(甲苯)

酶的合成:Rye13

隐蔽性质粒(cryptic plasmid):2m

分类:分子量:大型质粒:MW>40*106d

小型质粒:MW<10*106d

复制类型:严紧型质粒:1-3copies/cell

松弛型质粒:10-60,or more

命名:(1)质粒名以三个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表示

pUC19

p:plasmid

U:发现者或实验室名

数字:编号

(2)为了说明质粒的来源,性质,有时需要标出缺失,插入等

五、目的基因的获得途径。

1、从供体细胞的DNA中分离

步骤:(1)提取DNA

(2)酶解

(3)电泳分离

(4)与载体连接

(5)导入宿主细胞

(6)筛选阳性克隆

2、从mRNA合成cDNA

步骤:(1)提取mRNA

(2)合成cDNA的第一条链

(3)合成cDNA的第二条链

(4)与载体连接

(5)导入宿主细胞

(6)筛选阳性克隆

3、PCR体外扩增目的基因

PCR的组成:含目的DNA序列的模板DNA

寡核苷酸引物

DNA聚合酶:Taq

dNTPs

PCR的过程:变性:90℃以上

退火:40-60℃

延伸:72℃

20-40个循环

大学生物化学习题-答案

生物化学习题 蛋白质 —、填空题 1. 氨基酸的等电点(pl)是指—水溶液中,氨基酸分子净电荷为0时的溶液PH值。 2. 氨基酸在等电点时,主要以_兼性一离子形式存在,在pH>pI的溶液中,大部分以负/阴离子形式存在,在pH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新版动物遗传育种学总复习试题【精】

遗传育种总复习 一、选择题。 1、染色体减数发生在下列哪个时期?【 A 】A.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 B.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C.有丝分裂前期 D.有丝分裂中期 2、A、B为两个完全连锁的基因,AABB×aabb的F1进行测交,所能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有()种类型。【 A 】 A、2 B、3 C 、4 D、5 3、导致母畜怀孕期间胚胎中途夭折或出生时死亡的基因称为()。【 A 】 A.致死基因 B.半致死基因 C.有害基因 D.显性基因 4、猪的染色体数目是条。【 C 】 A.60 B.46 C.38 D.66 5、一DNA分子中,已知A的含量为19%,那么G的含量为( C )。【 C 】 A、19% B、25% C、31% D、不能确定 6、关于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C 】 A、突变一定有害 B、突变一定有利 C、突变一般有害 D、突变一般有利 7、A、B为两个不完全连锁的基因,AABB×aabb的F1进行测交,所能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有()种类型。【 C 】 A、2 B、3 C 、4 D、5 8、数量性状选择效果要好,需要()。【 C 】 A、遗传变异程度低 B、遗传力低 C、选择强度高 D、环境造成变异程度高 相关:要想数量性状选择效果好的条件:1、遗传差异大 2、选择差异大 3、育种值估计准确性高4、世代间隔小5、被选性状的数目N为3-5为宜6、遗传相关(回避同一个群体同时选两个相关的性状) 9、水牛的染色体数目是( 48 )条。【 B 】 A、60 B、48 C、30 D、24 10、一DNA分子中,已知A的含量为19%,G+A的含量为()。【 C】 A、38% B、50% C、31% D、不能确定 11、染色体片段断裂后倒转180度重新连接,是()。【 A 】 A、倒位 B、易位 C、占位 D、重复 12、位于X染色体与Y不同源部分的基因表现出()。【 C 】 A、常染色体遗传 B、限性遗传 C、伴性遗传 D、限雄遗传 13、遗传参数中,衡量育种值方差占表型方差比例的是()。【 C 】 A、遗传力 B、重复力 C、遗传相关 D、育种值14、黄牛的染色体数目是()条。【 A 】 A、60 B、46 C、30 D、24 15、从细胞核内传递遗传信息到细胞核外的物质是()。【 C 】 A、DNA B、tRNA C、mRNA D、蛋白质16、要判断一个体在一显性完全的基因座位是否是杂合体,可以()。【 B 】 A、根据本身表现型 B根据测交结果 C、根据父亲表现型 D、根据母亲表现型 17、一男子为红绿色盲,其女儿为正常,该女儿与一正常男性所生儿子率为多少?【 A 】 A、1/2 B、1/3 C 、1/4 D、1/5 18、遗传力的取值范围( )。【 C 】 A.2~3 B.0.5~1 C.0~1 D.1~2 19、真核生物的终止密码子是()。【 D 】 A、AUA B、AUG C、AGG D、UAG 20、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并识别密码子的物质是()。【B 】 A、rRNA B、tRNA C、mRNA D、蛋白质 21、若100%的性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换,则互换率为:()【 A 】 A、100% B、50% C、200% D、25% 22、Aa 个体可以产生几种配子?【 B 】 A、1 B、2 C、3 D、4 23、有一只能育的变性公鸡,用它与正常母鸡交配,它们产生的后代中性别雄:雌比例为()。【 B 】 A、1:2 B、1:3 C 、1:4 D、1:5 24、同型交配时能改变()。【 B 】 A.基因频率 B.基因型频率 C.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D.基因 25、一男子为红绿色盲,其女儿为正常,该女儿与一正常男性所生女儿为携带者的几率为多少?【 A 】 A、1/2 B、1/3 C 、1/4 D、1/5 26、数量性状的特点是( )。【 A 】 A.需要测量 B.从外观可看出区别 C.由单个基因决定 D.变异间断分布 27、真核生物的起始密码子是()。【 B 】 A、AUA B、AUG C、AGG D、UAG 28、反密码子位于()。【 B 】 A、rRNA B、tRNA C、mRNA D、蛋白质 29、转录的产物是()。【 C 】 A、DNA B、染色体 C、RNA D、蛋白质 30、AaBb的个体能产生()种类型的配子。【 C 】 A、2 B、3 C 、4 D、5

生物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糖类 1、判断对错,如果认为错误,请说明原因。 (1)所有单糖都具有旋光性。 答:错。二羟酮糖没有手性中心。 (2)凡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一定具有变旋性,而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也一定具有旋光性。 答:凡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一定具有变旋性:错。手性碳原子的构型在溶液中发生了 改变。大多数的具有旋光性的物质的溶液不会发生变旋现象。 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也一定具有旋光性:对。 (3)所有的单糖和寡糖都是还原糖。 答:错。有些寡糖的两个半缩醛羟基同时脱水缩合成苷。如:果糖。 (4)自然界中存在的单糖主要为D-型。 答:对。 (5)如果用化学法测出某种来源的支链淀粉有57 个非还原端,则这种分子有56 个分支。 答:对。 2、戊醛糖和戊酮糖各有多少个旋光异构体(包括α-异构体、β-异构体)?请写出戊醛糖的开链结构式(注明构型和名称)。 答:戊醛糖:有3 个不对称碳原子,故有2 3 =8 种开链的旋光异构体。如果包括α-异构体、 β-异构体,则又要乘以2=16 种。 戊酮糖:有2 个不对称碳原子,故有2 2 =4 种开链的旋光异构体。没有环状所以没有α-异 构体、β-异构体。 3、乳糖是葡萄糖苷还是半乳糖苷,是α-苷还是β-苷?蔗糖是什么糖苷,是α-

苷还是β -苷?两分子的D-吡喃葡萄糖可以形成多少种不同的二糖? 答:乳糖的结构是4-O-(β-D-吡喃半乳糖基)D-吡喃葡萄糖[β-1,4]或者半乳糖β(1→4) 葡萄糖苷,为β-D-吡喃半乳糖基的半缩醛羟基形成的苷因此是β-苷。 蔗糖的结构是葡萄糖α(1→2)果糖苷或者果糖β(2→1)葡萄糖,是α-D-葡萄糖的半缩 醛的羟基和β- D -果糖的半缩醛的羟基缩合形成的苷,因此既是α苷又是β苷。两分子的D-吡喃葡萄糖可以形成19 种不同的二糖。4 种连接方式α→α,α→β,β→α, β→β,每个5 种,共20 种-1 种(α→β,β→α的1 位相连)=19。 4、某种α-D-甘露糖和β-D-甘露糖平衡混合物的[α]25 D 为+ °,求该平衡混合物中α-D- 甘露糖和β-D-甘露糖的比率(纯α-D-甘露糖的[α]25 D 为+ °,纯β-D-甘露糖的[α]25 D 为- °); 解:设α-D-甘露糖的含量为x,则 (1-x)= X=% 该平衡混合物中α-D-甘露糖和β-D-甘露糖的比率:= 5、请写出龙胆三糖[β-D-吡喃葡萄糖(1→6)α-D-吡喃葡萄糖(1→2)β-D-呋喃果糖] 的 结构式。. 6、水解仅含D-葡萄糖和D-甘露糖的一种多糖30g,将水解液稀释至平衡100mL。此水解液 在10cm 旋光管中测得的旋光度α为+ °,试计算该多糖中D-葡萄糖和D-甘露糖的物质的 量的比值(α/β-葡萄糖和α/β-甘露糖的[α]25 D 分别为+ °和+ °)。 解:[α]25 D= α25 D /cL×100= ( 30×1)×100= 设D-葡萄糖的含量为x,则 +(1-x)= X=%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欧阳学文 1.第一题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 ②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

③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第二题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①外部因素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拖累效应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结构调整之中。

②内在条件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转换是由内在条件决定的。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是由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出现新变化所导致的。 2.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①是速度变化。本质上说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②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层级低、产业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顽症和痼疾,也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所在。③是动力转换。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④是多重风险。 二、科学把握新常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贯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防止形而上学倾向。 2.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生物化学课后答案_张丽萍

1 绪论 1.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解答:生物化学主要研究: (1)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 (2)生物分子分解与合成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达; (4)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2.你已经学过的课程中哪些内容与生物化学有关。 提示: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 3.说明生物分子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组成有哪些相似的规侓。 解答:生物大分子在元素组成上有相似的规侓性。碳、氢、氧、氮、磷、硫等6种是蛋白质、核酸、糖和脂的主要组成元素。碳原子具有特殊的成键性质,即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可使碳与自身形成共价单键、共价双键和共价三键,碳还可与氮、氧和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碳与被键合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的性质,使得碳骨架可形成线性、分支以及环状的多种多性的化合物。特殊的成键性质适应了生物大分子多样性的需要。氮、氧、硫、 磷元素构成了生物分子碳骨架上的氨基(—NH2)、羟基(—OH )、羰基(C O )、羧基(—COOH )、巯基(—SH )、磷酸基(—PO4 )等功能基团。这些功能基团因氮、硫和磷有着可变的氧化数及氮和氧有着较强的电负性而与生命物质的许多关键作用密切相关。 生物大分子在结构上也有着共同的规律性。生物大分子均由相同类型的构件通过一定的共价键聚合成链状,其主链骨架呈现周期性重复。构成蛋白质的构件是20种基本氨基酸。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肽链具有方向性(N 端→C 端),蛋白质主链骨架呈“肽单位”重复;核酸的构件是核苷酸,核苷酸通过3′, 5′-磷酸二酯键相连,核酸链也具有方向性(5′、→3′ ),核酸的主链骨架呈“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重复;构成脂质的构件是甘油、脂肪酸和胆碱,其非极性烃长链也是一种重复结构;构成多糖的构件是单糖,单糖间通过糖苷键相连,淀粉、纤维素、糖原的糖链骨架均呈葡萄糖基的重复。 2 蛋白质化学 1.用于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 端、C 端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基本原理是什么? 解答:(1) N-末端测定法:常采用2,4―二硝基氟苯法、Edman 降解法、丹磺酰氯法。 ①2,4―二硝基氟苯(DNFB 或FDNB)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2,4―二硝基氟苯(2,4―DNFB )反应(Sanger 反应),生成DNP ―多肽或DNP ―蛋白质。由于DNFB 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P ―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 ―末端氨基酸为黄色DNP ―氨基酸衍生物,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② 丹磺酰氯(DNS)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与丹磺酰氯(DNS ―Cl )反应生成DNS ―多肽或DNS ―蛋白质。由于DNS 与氨基形成的键对酸水解远比肽键稳定,因此DNS ―多肽经酸水解后,只有N ―末端氨基酸为强烈的荧光物质DNS ―氨基酸,其余的都是游离氨基酸。 ③ 苯异硫氰酸脂(PITC 或Edman 降解)法:多肽或蛋白质的游离末端氨基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 )反应(Edman 反应),生成苯氨基硫甲酰多肽或蛋白质。在酸性有机溶剂中加热时,N ―末端的PTC ―氨基酸发生环化,生成苯乙内酰硫脲的衍生物并从肽链上掉下来,除去N ―末端氨基酸后剩下的肽链仍然是完整的。 ④ 氨肽酶法:氨肽酶是一类肽链外切酶或叫外肽酶,能从多肽链的N 端逐个地向里切。根据不同的反应时间测出酶水解释放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按反应时间和残基释放量作动力学曲线,就能知道该蛋白质的N 端残基序列。 (2)C ―末端测定法:常采用肼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 肼解法:蛋白质或多肽与无水肼加热发生肼解,反应中除C 端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 在外,其他氨基酸都转变为相应的氨基酸酰肼化物。

遗传育种终极版

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现象 变异: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世代之间、同代个体之间) 基因型:生物体的遗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的性状 饰变(表型模写):环境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基因引起的变化很相似 着丝点:指两个染色单体保持连接在一起的初缢痕区 减数分裂: 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配子形成阶段的两次核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的分裂过程。 等位基因: 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是由突变造成的许多可能状态之一。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新形状的遗传现象 连锁遗传: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交换:杂合的F1在形成配子时,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了交换(染色体内重组) 连锁率和交换率:交换值是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 连锁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遗传力:(广义)遗传方差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杂种优势: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集中在杂种中所引起的互补作用 细胞质遗传:细胞质中固有成分中的基因控制或影响的性状遗传 雄性不育(植物花粉败育的现象)、不育系(由于细胞质内含有不育性基因而造成雄性不育的植株)、保持系(给雄性不育株授粉产生的后代继续为雄性不育的植株)、恢复系(给雄性不育株授粉产生的后代为雄性可育的植株) 缺失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了,其中包含的基因也随之丢失 重复染色体上个别区段的增加,从而使某些基因也增多 倒位染色体上某一区段连同它带有的基因顺序发生180度的倒转并引起变异的现象 易位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某个区段转移的畸变 三联体密码:一个密码子由三个连续的核苷酸组成 简并性: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转录:以DNA为模板,在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4种rNTP(ATP、CTP、GTP、UTP)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 冈崎片段: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新生链都只能从5’向3’延伸,前导链连续合成,滞后链分段合成。这些分段合成的新生DNA片段成冈崎片段。 花色素苷:构成红色到紫色、蓝色的主要物质 助色素:单独在细胞中几乎无色,但与花色素同时存在时形成蓝色的复合体的色素 共着色:许多在花瓣中无色的类黄酮,能通过与花色素苷形成复合物来影响花的颜色 嵌合体:遗传上不同的两种植物的组织机械地共存于一个生长点的植物 周缘嵌合体:整个植株的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组织,其最外一层或几层细胞为一种植物的组织,而其里面则为另一个种。 规则性彩斑:由稳定基因控制的彩斑(花环、花眼、花肋、花边、花斑) 种质资源:园林植物材料中能将其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能表达的遗传物质总称。

遗传育种试题库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 2、变异: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异性。 3、同源染色体:指体细胞内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5、核型分析:对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 6、授粉:雄蕊中成熟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7、胚乳直感(花粉直感):在3N的胚乳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 性状。 8、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称为果实直感。 9、相对性状: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10、基因型:个体基因的组合。 11、表现型:植株表现出来的性状。 12、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置上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13、完全显性:用二个相对性状不同个体杂交,F1完全表现一个亲本性状。 14、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共同控制某一性状的表现,这种基因的多因一效性叫多因一效。 15、交换值:在连锁遗传情况下,由杂种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叫交换值。 16、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17、伴性遗传:指连锁在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的遗传,常伴随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的遗传现象。 18、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杂种后代中难以求出不同类型比例。 19、超亲遗传:指在杂种后代中出现超越父母双亲性状的现象。 20、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21、近亲繁殖: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二个个体间的交配。 22、自交:指同一朵花或同一植株所产生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交配方式。 23、回交:指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的再次交配。 24、杂种优势:指二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 25、芽变:植物的分生组织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变异。 26、镶嵌现象:指同一个体的一部分组织表现一种性状,另一部分表现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27、染色体组:遗传上把由不同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的染色体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叫染色体组。 28、一倍体:指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29、单倍体:指细胞中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1-10章)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 (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 2、变异: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异性。 3、同源染色体:指体细胞内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5、核型分析:对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 6、授粉:雄蕊中成熟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7、胚乳直感(花粉直感):在3N的胚乳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8、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 直感。 9、相对性状: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10、基因型:个体基因的组合。 11、表现型:植株表现出来的性状。 12、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置上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13、完全显性:用二个相对性状不同个体杂交,F1完全表现一个亲本性状。 14、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共同控制某一性状的表现,这种基因的多因一效性叫多因一效。 15、交换值:在连锁遗传情况下,由杂种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叫交换值。 16、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17、伴性遗传:指连锁在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的遗传,常伴随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的遗传现象。 18、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杂种后代中难以求出不同类型比例。

19、超亲遗传:指在杂种后代中出现超越父母双亲性状的现象。 20、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21、近亲繁殖: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二个个体间的交配。 22、自交:指同一朵花或同一植株所产生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交配方式。 23、回交:指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的再次交配。 24、杂种优势:指二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25、 25、芽变:植物的分生组织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变异。 26、镶嵌现象:指同一个体的一部分组织表现一种性状,另一部分表现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27、染色体组:遗传上把由不同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的染色体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叫染色体组。 28、一倍体:指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29、单倍体:指细胞中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30、多倍体:指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31非整倍体:指在正常染色体的基础上、某个染色体组减少或增加1-2个染色体的变异。 32、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叫细胞质遗传。 33、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34、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从DNA mRNA 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35、基因工程:采用类似于工程建设的方式,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借助于实验室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基因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去,使后者定向地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新类型。 36、生物技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会服务的综合科学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个方面。 37、遗传改良:指作物品种改良。

微生物遗传育种试汇总题库

微生物遗传育种试题库 三.填空题: 47.DNA 分子中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转换_________。 48.DNA 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__颠换______。 49.一个核苷酸被另一核苷酸替代引起的突变称为_____碱基置换_______。 50.通过两细菌细胞接触直接转移遗传信息的过程称为_____接合______。 51.受体细胞从外界吸收供体菌的DNA 片段( 或质粒),引起基因型改变的过程称为_____转化____。 52.细菌细胞间靠噬菌体进行DNA 的转移过程称为__转导_。 53.对微生物进行诱变时,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有_______紫外线________。 54.采用紫外线杀菌时,以波长为______260 nm 左右_______ 的紫外线照射最好。 55.F+和F-杂交中,结果是供体菌成为______ F+______,受体菌成为___ F+_____。 56.在性转导中,受体细胞F- 成为______ F'_________ 细胞。 59.转化、转导、接合是细菌三种_______基因重组________ 的方式。 60.四种引起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是____转化________、______转导________、________接合_________ 和_______原生质体融合_________。 61.在紫外线诱变作用下,常引起DNA 链上形成_________胸腺嘧啶二聚体_________。 62.E.coli的性因子是通过_______性菌毛__________ 传递的。 63.可以结合并吸收自由DNA 分子的细菌细胞所处的状态称为_______感受态__________。 65.对微生物进行化学诱变时,可采用__________亚硝酸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碱基类似物_______________ 等诱变剂。 66.在__________专性__________ 转导中,噬菌体仅可转移整合位点相邻的寄主DNA 片段。 67.可以转移供体细胞任何部分基因到受体细胞的噬菌体,称作______普遍性转导_________ 噬菌体。 68.1944 年_____艾弗里_______ 等人证明了转化因子为DNA。 69.在微生物基因工程中,目前应用最多的载体是_____质粒______ 和_____噬菌体________。 70.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和噬菌体的作用常是作___基因载体________。 71.在进行诱变育种工作时,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菌体都须在避光下进行操作或处理,其理由是______避免光复活作用_______。 72.5- 溴尿嘧啶为__________胸腺嘧啶____________ 的结构类似物。 73.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________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造成DNA 损伤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练习试题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词2.5分,共25分) 1.缺体 2.基因 3.中心法则 4.细胞质遗传 5.驯化 6.选择育种 7.杂交育种 8.外照射 9.分子育种 10.生物学混杂 答: 1.缺体——比正常的二倍体少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物种; 2.基因——DNA分子上能够被转录为RNA或翻译成多肽连的特定区段。 3.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mRNA---> 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D--->DNA 的复制过程,叫中心法则 4.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叫做细胞质遗传。 5.驯化——只有采取人工措施改变引种植物的遗传特性,才能使它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情况下的引种,称为驯化。 6.选择育种——是指从自然界中挑选符合人们需要的群体和个体,通过比较、鉴定和繁殖,以改进园林植物群体的遗传组成或从中选出营养系品种。 7.杂交育种——对杂交所获得的杂种进行培育选择以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就叫做杂交育种。 8.外照射——是指被照射的种子、球茎、鳞茎、块茎、插穗、花粉、植株等所受的辐射来自外部的某一辐射源。 9.分子育种——是运用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将目的基因或DNA片段通过载体或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经细胞复制增殖,新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最后从转化细胞中

筛选有价值的新类型构成工程植株,从而创造新品种的一种定向育种新技术。 10.生物学混杂——是指由于品种间或种间一定程度的天然杂交造成了一种品种(种)的遗传组成内混入了另一些品种(种)的遗传物质,使原品种(种)不能表现固有种性。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长臂、短臂、主缢痕、次缢痕、随体和 ___________。 2、一个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___________个卵细胞,一个花 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___________个花粉粒。 3、某DNA分子上有这样一段信息,5`—ACGATT—3`,以此为模板 转录的mRNA为__________。 4、同源多倍体是否可以正常繁殖后代,______________。 5、考虑到细胞质遗传时,F1代一般只表现______________本的性状。 6、花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样的环境下有利于长期 储藏。 7、以_________组织进行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答: 1.着丝点 2.一,四 3.3`—TGCTAA—5` 4.否 5.母 6.低温、干燥、黑暗 7.花药或花粉粒 三、简答题:(45分) 1、试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如何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10 分) 2、基因突变有何特点?(5分) 3、什么是哈迪——魏伯格定律?影响基因平衡的因素有哪些?(10 分) 4、引种时应考虑哪些因素?(10分)

生物化学b2课后题答案汇总

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1.氨基酸脱氨基后C链如何进入TCA循环.(30分) P315 图30-13 2.说明尿素形成机制和意义(40分) P311-314 概括精要回答 3.提高Asp和Glu的合成会对TCA循环产生何种影响?细胞会怎样应付这种状况?(30分) 参考答案: 核苷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题目及解答精要: 1.生物体内嘌呤环和嘧啶环是如何合成的?有哪些氨基酸直接参与核苷酸的合成? 嘌呤环(Gln+Gly+Asp)嘧啶环(Gln+Asp) 2.简要说明糖、脂肪、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直接做图,并标注连接点 生物氧化及电子传递题目及解答精要: 名词解释:(60分,10分一题) 甘油-3-磷酸穿梭:P139 需概括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P139 需概括 电子传递链:P119 解偶联剂:P137 化学渗透假说:P131 生物氧化:P114 两个出处,总结概括 问答题:(10分) 1.比较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 也可自己概括 2.以前有人曾经考虑过使用解偶联剂如2,4-二硝基苯酚(DNP)作为减肥药,但不久即放弃使用,为什么?(10分)

参考答案: 3.已知有两种新的代谢抑制剂A和B:将离体的肝线粒体制剂与丙酮酸、氧气、ADP和无机磷酸一起保温,发现加入抑制剂A,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就被抑制;当既加入A又加入抑制剂B的时候,电子传递恢复了,但氧化磷酸化仍不能进行,请问:①.抑制剂A和B属于电子传递抑制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还是解偶联剂?②.给出作用方式和A、B类似的抑制剂?(20分) 参考答案: 糖代谢及其他途径: 题目及解答精要: 1.为什么糖原讲解选用磷酸解,而不是水解?(50分) P178 2.糖酵解、TCA循环、糖异生、戊糖磷酸途径和乙醛酸循环之间如何联系?(50分) 糖酵解(无氧),产生丙酮酸进入TCA循环(有氧)(10分) 糖异生糖酵解逆反应(1,3,10步反应单独代谢流程)(10分) TCA循环中草酰乙酸可进入唐异生(10分) 戊糖磷酸途径是糖酵解中G-6-P出延伸出来并又回去的一条戊糖支路(10分) 乙醛酸循环是TCA循环在延胡羧酸和L-苹果酸间的一条捷径(10分) 糖酵解题目及解答精要: 1.名词解释(每个10分) 糖酵解:P63 激酶:P68 底物水平磷酸化:笔记 2.问答题 ①为什么砷酸是糖酵解作用的毒物?(15分) P75 ②糖酵解中两个耗能阶段是什么?两个产能阶段是什么?三个调控位点在哪里?(15分) P80 表22-1 ③糖酵解中磷酸基团参与了哪些反应?(20分) 在1,3,6,7,8,10步参加了反应 ④当肌肉组织激烈活动时,与休息时相比需要更多的ATP。在骨骼肌里,例如兔子的腿肌或火鸡的飞行肌,需要的A TP几乎全部由厌氧酵解反应产生的。假设骨骼肌缺乏乳酸脱氢酶,它们能否进行激烈的体力活动,即能否借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6-10章)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一、简答题 1、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期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管理者应如何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 4、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5、简述群体意识包括的主要内容。 6、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二、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解。 2、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管理手段。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2、(1)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2)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3)没有考虑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3、(1)注意挫折教育;(2)学会关心与宽容;(3)避免挫折;(4)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4、(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3)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5、(1)群体的归属意识;(2)群体的认同意识;(3)群体的促进意识。 6、(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于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