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问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问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问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问题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后问题答案(完整版)

P7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P10习题1、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举例见第2题) 2、(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3、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4、(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P15步骤2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

P15步骤3现象:燃着的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而在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少

P16步骤4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而对其呼气的一块上有水雾出现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

P19讨论1.细口瓶塞子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避免塞子沾染桌上的杂质而污染试剂。

2.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可防止液体流在试管外或洒落,倾倒时应缓缓倒入以防止液体溅出。3.拿细口瓶倒液时,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瓶口残留液体顺试剂瓶外壁流下而腐蚀标签。4.倒完液体要立即盖紧瓶塞,是防止试剂与空气中的物质接触发生反应而变质。把瓶子放回原处是为下一次使用提供方便。

附:倾倒液体的方法: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应将瓶盖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将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使瓶口紧靠容器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后,要把瓶口在容器口上贴靠一下(以防止瓶口残留液腐蚀标签)。最后盖好瓶盖,放回原处。

P20讨论:仰视使读数偏小,俯视使读数偏大。

P20[实验1-8现象](1)中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碳酸钠粉末消失。(2)锌粒表面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锌粒变小。

P21[实验1-9]酒精灯灯焰中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P21讨论:1、不能,液体沸腾出后可能伤人 2、不能,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不能,热试管骤冷会破裂 4、手持试管夹在酒精灯火焰外焰处左右移动试管,如果试管固定可以移动酒精灯。

补充:对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位置在距试管口1/4处,长柄在下短柄在上,手握长柄,拇指不可按短柄,防止试管夹松开试管滑落。不可用手夹持试管,以防烫手。对盛固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防止湿存水或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后,倒流回试管底部遇热造成玻璃破裂。先对试管均匀加热,然后集中在盛固体部分加热,防止受热不匀使试管破裂。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保持45°倾角,加热部位在斜面下方,并且试管口不准对着人。这些措施都是防止液体沸腾时溢出,或者发生暴沸时冲出伤人。

P22给物质加热的正确方法是:加热时,受热容器外壁不能含水,以防止受热不均而破裂。操作时,先要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以防局部受热而使试管破裂。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要使管口向斜上方倾斜(约45°角度),不得将试管口对人,以防液体喷出试管口而伤人,加热时,还要不断振荡试管,以防止局部受热沸腾而飞溅。

P22[实验1-10]现象:(1)试管中有蓝色沉淀出现;(2)试管中的蓝色沉淀转化为黑色不溶物。P27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分析: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P27讨论:如果整个装置密封不好、红磷的量不够或没有等到红磷熄灭并冷却就打开弹簧夹均有可能造成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另外,随着燃烧的进行,氧气含量不断减少,当氧气含量低到一定值时,红磷就不能燃烧了,故瓶中还有少量残余氧气。

P29讨论:1、氮气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该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却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P30讨论: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P33习题1.氮气氧气,氮气,氧气 2.(1)B (2)C (3)A (4)C 3.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4、略

5.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答案可有多种。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一般空气质量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安静。

P34【实验2-2】现象: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

(而不是与空气里的其他成分反应)。空气里氧气含量只有约1/5,物质的燃烧反应没有在纯氧中剧烈,这说明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P34【实验2-4】现象: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物质与氧的反应。

P36习题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为淡蓝色。(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点燃Fe

3

O4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

2 点燃 2P

2

O

5

(4)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

2

燃 SO

2

(5)碳在氧气中燃烧:C+O

2 点燃 CO

2

(碳充分燃烧);2C+O

2

点燃 2CO(碳不充分燃烧)

(6)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

2+O

2

点燃 2H

2

O (7)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

2

点燃 2CO

2

(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

4+2O

2

点燃 CO

2

+2H

2

O (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

2

H

5

OH+3O

2

点燃 2CO

2+3H

2

O

氧气的用途:用于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等

2、氧气助燃,氮气却不助燃;氧气可以和金属,氢气等物质反应,氮气却不能;氮气可以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氧气则不能。

3、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瓶内若木条复燃就是氧气

4.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硫+氧气二氧化硫铝+氧气氧化铝

5. (1) C (2)D (3)C (4)BD 6、燃料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应生成CO

2

2

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P39讨论:(1)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木块、棉花、胶塞、导管、集气瓶、水槽(2)(铁架台左边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铁架台右边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两手,使它冷却,导管中就会形成一段水柱。(4)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P40(5)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6)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倒会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①过氧化氢

水+氧气 化学方程式: 2H 2O 2==== 2H 2O+O 2↑ ②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化学方程式

③碳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C+O 2 点燃 CO 2 以上三个化学反应中①②都是由一种物

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③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1) C (2)B (3)A (4)D

3、(1)会有一段水柱倒吸进导管 (2)防止加热时产生的水流到试管底,引起试管底部破裂。

(3)应该先预热,然后再用酒精灯外焰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4)防止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如①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间不够;②用排水法收集,开始时集气瓶中没有装满水;③用排水法收集,没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等。

4.目的一是可以防止燃烧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二是可以用水来溶解吸收产物。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目的不同,若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防止集气瓶底部炸裂,可以用细纱来代替; 若是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不能用细纱代替。

P 二氧化锰

MnO 2 加热

P49习题:1、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2、方法较多,如把新鲜的植物(菜叶、树叶、水果等)密封于干燥的塑料袋内,不久塑料袋内出现水珠。

3、混合物(1);纯净物(2)(3)(4)(5)(6)(7)(8);单质(2)(6)(7);化合物(3)(4)(5)(8);氧化物(3)(4)(8)

4、(1)不正确。自然界中的氧气、氮气就是单质。(2)正确(3)不正确(4)正确(5)不正确。只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才是氧化物。

P49开始时红色慢慢扩散,静置较长时间后得到红色均匀、透明的液体。

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

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P53家庭小实验:1、不等,混合后所得体积小于这两体积之和。因为豆子之间有间隔。

2、不等,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 mL。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 mL。

P53习题1、(1)间隔间隔较大间隔较小(2)不同同(3)原子分子2、(1)

B (2)B (3)CD

3、(1)不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2)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扩散。

(3)有阳光的地方温度较高,较高温度和通风都可加快湿衣服上水分子的运动,使其较快地运动到空气中去。

(4)香水和汽油分子不断运动,如果不密封保存,分子会运动到容器外,造成损失。

(5)水蒸气改变的只是水分子的聚集状态,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所以其化学性质没有改变。(6)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到钢瓶中。

4、(1)正确 (2)不正确。CO 2、H 2O 等化合物分子都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 (3)不正确。空

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不是一种分子。 (4)不正确。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只是混合在一起,并没有相互反应,仍各以其分子形式存在。 (5)正确。

P 55 活动与探究第一问:①加入明矾的两个烧杯经静置后,河水变得较澄清;没加明矾的烧杯静置后,河水也略微澄清,但不如加明矾的烧杯中的水澄清。②经过滤后的水变得更澄清。 第二问:漏斗的代用品可以用各种饮料瓶自制;滤纸可以用脱脂棉或半透膜等代替。

P 56[实验3-3]现象:盛软水的烧杯出现了非常丰富的泡沫,而盛硬水的烧杯则没有泡沫出现。 P 56[实验3-4]实验后得到的蒸馏水硬度较低,因为将肥皂水倒入后产生了更丰富的气泡。

P 58习题1、(1)吸附,沉降。(2)硬,软。(3)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蒸馏;三;沉淀、过滤、蒸馏。

2、B

3、自然界中的水始终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其中必然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

4、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5、略

P 64习题1. 农业用水70.43%,工业用水20.14%,生活用水9.43%。 2、1650mL 3、4.32L 。滴漏浪费巨大,应及时修理,并在平时应注意定期检修。 4、略 5、略

P 72习题1. (1)B (2)B (3)B 2.一种氧原子是由8个质子、8个中子和8个核外电子构成的。因为中子不带电,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所带电荷相反,所以,整个氧原子不显电性。 3. N 14.01, Cl 35.45, Na 22.99,Fe 55.85

4. 钠最多,铝最少。因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小,铝最大。

P 73讨论: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P 74活动与探究:1略。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P 76活动与探究:1、①6号元素为碳,符号C ,核外电子数6,相对原子质量12,为非金属元素(以下顺序相同)。②7号:氮,N ,7,14,非金属。③12号:镁,Mg ,12,24,金属。④14号:硅,Si ,14,28,非金属。⑤16号:硫,S ,16,32,非金属。⑥18号:氩,Ar ,19,39,95,稀有气体。⑦20号:钙,Ca ,20,40,金属。⑧29号:铜,Cu ,29,63.5,金属。⑨47号:银,Ag ,47,108,金属。

2、除第一周期外,每周期开头为金属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这说明元素之间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名称与这一规律有关。

P 77习题1.(1)A (2)C 2、3参考课本P 75表4-3 4. Cu,Zn,Ag,Cl,Ca

P 80习题1.(1) 17 3 8 7 得到 (2)少于 失去 (3) 8 2 惰性 (4)正 阳 负 阴 阳 阴 不显 2. C

P 81讨论:①H 表示氢元素或1个氢原子。 ②2H 表示2个氢原子。

③H 2表示氢气这种物质或1个氢分子或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组成。 ④2H 2表示2个氢气分子。

P 83活动与探究:2、记忆歌诀:正一氢钠钾和银, 氟氯溴碘负一寻;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四二是碳三二铁, 一二铜汞一三金,硫逢双价二四六, 锰为二四六和七,单质规定为零价。 P 84活动与探究:1、在SO 2里,O 为-2价,根据化合价为0的原则,S 肯定为正价。设S 的化合价为+x 。

+x+(-2)×2=0,求得x =+4,所以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为+4价。

2、NaBr 、CaO 、Al 2O

3、NO 2 3、二氧化锰、氧化铜、三氧化硫、碘化钾、氯化镁

P 86习题 1.(1)B (2)B (3)C (4)B (5)A (6)A 2.(1) 4CO 2 (2)3K (3)8NO 2 (4)7N (5)H 2

3. S +4, Na +1, Ca +2, Ag +1, W +6

4.

(1)+2 (2)+4 (3)+5 (4)-3

5. BaO, SO

2, CO, N

2

O

5

, MgO, CaO 6.

KCl, FeCl

2, AlCl

3

7.(1)71 (2)98 (3)74 8. 9∶8 9. 46.7% 10.碳酸氢铵

P91表格:方案一现象: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方案二现象: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只是由于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但在这一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P92[实验5-1]天平不平衡,反应后小烧杯中的物质比反应前轻了。[实验5-2]反应后所得的产物比镁条的质量重。

P93讨论1、实验5-1生成物二氧化碳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反应后小烧杯中的物质比反应前轻这种情况;

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仅是镁带的质量,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 2、天平平衡 3、

在反应C+O

2 点燃 CO

2

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碳和氧原子的质

量也没有改变,故这个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P94讨论参考P95“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中的3。

P95习题1、(1)B (2)D (3)D

2、不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了是因为燃烧时生成的CO

2

和水蒸气逸到空气中去了。

3.(1)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大。

(2)由于纸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后逸走,故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应当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而氧气逸走了,所剩余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高锰酸钾的质量要小。

4.(1)正确。(2)错误。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反应物是铁和氧气,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这个反应同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P99习题1、(1)2H

2O 通电 2H

2

↑+O

2

↑(2) 2Mg+O

2

点燃 2MgO 2、

124 160 284

3、2KClO

3 MnO

2 2KCl+3O2 ↑ 4.(1)未配平,没有注明反应条件“△”。(2)“↑”符号

使用不当。 5. C

2H 4

P101课堂练习: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H

2+C l

2

点燃2H C l

2 71 73

100g x y

2/100g=71/x x=3550g 2/100g=73/y y=3650 g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P 101习题1.(1)D (2)B (3)D

2.(1)C 2H 4+3O

2

2CO 2+2H 2O (2)2NaOH+CuSO 4=Cu(OH)2↓+ Na 2SO 4 (3)Fe 2O 3+3H

22Fe+3H 2O

(4) Fe 2O 3+3CO

2Fe+3CO 2 3. (1)CH 4+2O 2CO 2+2H 2O (2)Zn+H 2SO 4(稀)=ZnSO 4+H 2↑ 4. 3.8g 。 5.需消耗水112.5kg ,可得到氢气12.5kg 。 6.可制得氢气0.11g ,氯化锌

7.7g 。

P 105[实验6-1]现象:红色液体变为无色。

P 105讨论: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如石墨的物理性质为质软、有滑腻感、能导电等,所以可用于制铅笔芯、润滑剂和电极等。

P 107化学方程式:C+O 2 点燃 CO 2

说明蜡烛的成分中含有碳元素。

P 109习题:1.碳 2(1)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作刀具等; (2)石墨可作电极、电刷等; (3)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及制糖工业;

(4)焦炭可从铁的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铁;(5)可用墨书写或绘制字画;(6)可用煤(主要成分是碳)燃烧放出的热来取暖、发电。

3.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

4.木头烤焦以后就变成了木炭,木炭与空气、水分接触不容易发生反应,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

5.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效表面积大,具有吸附性,能吸附二氧化氮,因此集气瓶中的红棕色消失。

6. 6 g

222的装置也可用P 111右下角的装置)。

检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是CO 2

P 112习题:1. CaCO 3+2HCl =CaCl 2+CO 2↑+H 2O ; 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的大,而且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是CO 2

2. 该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有以下几处错误:(1)长颈漏斗下口没有伸入液面下,会导致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

(2)出气导管管口不应伸入液面下,这样二氧化碳会把酸液沿导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出气

导管管口应在锥形瓶上方,略伸出胶塞部位。(3)集气瓶瓶口应向上,改用直形导管并把导管伸入锥形瓶底部。

3. ①C+O2CO

2 化合反应②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③H

2

CO

3

=CO

2

↑+

H

2

O 分解反应

P

烛可以保持燃烧,不熄灭,那么氧气的含量就应该可以支持人的呼吸,可以进入,如果蜡烛熄灭,则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可以进入。

P118讨论: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

P119家庭小实验:现象: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鸡蛋壳逐渐溶解,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推测鸡蛋壳可能含有碳酸钙。

P119习题:1(1)氧气;(2)二氧化碳;(3)一氧化碳;(4)二氧化碳,氧气;

(5)一氧化碳,2CO+O

22CO

2

;(6)二氧化碳,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7)二氧化碳,CO

2+H

2

O=H

2

CO

3

;(8)一氧化碳,CuO+CO Cu+CO

2

;(9)固态二氧

化碳。

2.一氧化碳

3.干冰

4.(1)将二氧化碳气体沿杯壁缓慢倒入一个装有高低2个点燃蜡烛的大烧杯中,低处的蜡烛先熄灭。(2)在瓶子里放上半瓶水,然后通入半瓶的二氧化碳,把瓶口塞紧,过一会发现瓶子变瘪,说名二氧化碳溶于水。

5、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6.不对。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仅能溶解约0.02体积的一氧化碳。

7、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浆[Ca(OH)

2

]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8. CaCO

3CaO+CO

2

↑ CaO+H

2

O=Ca(OH)

2

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9. 8.8g

P124[实验7-1]现象: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发黄光,产生大量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水下的白磷不燃烧。

P124[实验7-2]现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发黄光,产生大量白烟。

P125讨论一:1、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4、(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P125讨论二: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火点。灭火原理是通过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3、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大氧气的浓度,加大反应速率,燃烧更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时,增加空气流通的同时,使温度达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4、煤的着火点比较高,而纸和木柴的着火点比较低,容易点燃。

5、打开门窗,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大氧气的浓度,反应加快,燃烧更旺。

6、(1)用湿抹布覆盖,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2)可以用相应的灭火器进行灭火,隔绝空气;同时报警。(3)切断电流;同时报警。

P132活动与探究:1、煤、液化石油气等 2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 3、煤 4、利:易燃、放出热量高、成本低等

弊:燃烧时会放出CO、SO

2、NO

2

等污染物,同时放出大量的CO

2

从而引起温室效应、它们是不可

再生能源等

P 133讨论:1、不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石油产品中的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常用作燃料。 2、煤气泄漏会造成人体中毒,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时,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注意通风等。(若发现有煤气泄露,千万不要立即开灯,关着的电器不能开(包括手机、电话与电灯开关)开着的也不能关,不要穿着不纯棉的衣服在家里跑!避免一切能引起火花的东西!千万别在煤气泄漏的地方接电话或是打电话报警! 切记切记!!!)

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7-5]

P 137讨论:应将固体燃料加工成小块或加工成蜂窝煤状。这样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P 139习题1.(1)A (2)C 2、汽油、柴油、车用乙醇汽油等 可燃冰 3、如调节燃气灶阀门,使燃气与空气流量合适等。

4、汽油——汽车燃料,石蜡——作蜡烛,沥青——铺路,等等。 5略。

6、通风、严禁烟火等;在矿井口及煤矿醒目的地方贴禁止烟火的标志。

P 140讨论:危害:1 2.它能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3.酸雨对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注有腐蚀性。 4. 酸雨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 5. 对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危害,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防止和保护措施:1.减少人为排放的污染物。 2.减少煤的含硫量,对煤中的硫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3.改进设备,使燃料充分燃烧;增加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 4.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5.开发新能源。

P 144讨论一:1、2H 2O 通电 2H 2↑+O 2↑ 2、不可行,因为成本太高。

讨论二:从环保来讲,当然是酒精好,而且取之不尽。但热能不好。从动力和热能来讲,当然是石油和煤,煤的成本也低。不过会有很多有害气体,有能源危机问题。石油气和天然气还是不错的,既没有有害气体,热能又不错,但有能源危机问题。总的来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P 146习题1. (1)A (2)A (3)D (4)D (5)C 2、燃煤中含有硫元素,冬天取暖产生

SO 2,使空气中SO 2增多;尽量减少含硫原煤的燃烧等。 3、不能。可燃物燃烧产物是CO 2和水,可燃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还可能含有氧元素。

4. A :一氧化碳 B :甲烷 C :氢气

化学方程式:2CO+O 2 点燃 2CO 2 CH 4+2O 2 点燃 CO 2+2H 2O 2H 2+O 2 点燃 2H 2O CO 2+Ca(OH)2=CaCO 3↓+H 2O

5、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6、如目前制氢气的成本高、存放、安全等问题。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p32

1 氮气 氧气,氮气,氧气点拨: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 ①③⑤ ⑥ 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或其他合理答案) 3

(1) B 点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且化学性质不活泼。 (2) C 液态氧是氧气的液态存在形式,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

(3) A 臭氧可以用化学式O3表示,有固定的组成,属于纯净物(4) C 点拨: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故C 项错误。

4 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 水点拨:此题属于开放性习题,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中来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5 去过;感受不一样;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点拨: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造成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污染物较少,且绿色植物较多,光合作用强一些,所以空气质量好。 6

(1)氧气动植物的呼吸离不开氧气,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充人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点拨: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可从多方面来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课题2---氧气 p36

1 将带火星的本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此气体是氧气。 点拨;此题是根据物质的特性进行证明或验证的题目,关键要抓住物质的特性,氧气的特性起助燃

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铝+氧气 氧化铝

点拨: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写法注意事项:(1)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名称 (2)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只一种,之间用“+”号连接(3)反应条件写在“→”的上方,条件为“点燃”而不是“燃烧”。 (1)C 点拨:氧气不易溶于水

(2)C 点拨:氧气用途①支持燃烧,燃烧放热,取得高温,如用纯氧炼钢,用氧炔焰进行气焊和气割,作火箭发动机助燃剂;②供给呼吸,缓慢氧化产生热量,供病人、高空飞行员、潜永员、登山运动员等呼吸。 (3)D 点拨,铁丝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

(4)C 点拨: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5)D 点拨:根据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行判断,特点是“多变一”。

4 液化石油气。石油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燃料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燃料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点拨:这是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应用题,关键是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课题3--- 制取氧气p41

1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碳+氧气

二氧化碳

(1)、(2)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3)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点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同属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两个相反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

2 (1) C点拨:A、D两个反应符合“多变一”,是化合反应,B是氧化反应,既不是

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只有C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2)B 点拨:通过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可归纳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常温、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反应,但不是所有物质。(3)A

(4)D 点拨: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一变,二不变”是指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在集气瓶内先装入少量水,一是可以防止燃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二是可以用水来溶解吸收产物,如硫燃烧的产物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二氧化硫可以溶于水,加水就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所以,硫燃烧时,要在集气瓶内先放少量水,不宜用细沙来代替,而铁丝、铝条燃烧时,在集气瓶内用细沙来代替水是可以的。

4 (1)不同,思考如何得到平稳气流。把催化剂放在试管里,塞好带导管的瓶塞,用注射器向内逐滴加入过氧化氢可以得到平稳的气流,也便于收集。(2)探究报告(仅供参考)

目标 1.寻找新的催化剂 2.制取氧气 3.试验氧气性质

仪器,药品注射器,点滴板,红砖粉末,过氧化氢溶液,木炭

注射器,带导管的试管,大试管,过氧化氢一试管氧气,木炭

方案(可画简图) 带火星的小木条

步骤将红砖粉末放到点滴板的一个孔中,用注射器往上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再把带火星的小木条迅速地放在上面将红砖粉末少许放入试管底部,塞好瓶塞,将注射器吸满过氧化氢溶液,插入瓶塞,往里逐滴加入,导管插入试管中将烧红的木炭伸入盛满氧气的试管中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气泡放出木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旺,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红砖粉末是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妙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p51 1 (1)间隔间隔大间隔小

点拨:物质的分子间都有间隔,运用分子间有间隔的基本性质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如物质的三态变化。物体的热胀冷缩等。

(2) 分子、原子

点拨:此题考查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从微观角度认识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3)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1)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但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

没有变;

(2)分子在不断运动的,花香是分子扩散到空气中;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密封保存可以防止香水、汽油蒸气的分子因不断运动并扩散到

空气中去,造成挥发而损失;

(4)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太阳照射的地方,温度较高,湿衣服上附着的水分子能量增大,

运动加剧,更快地扩散到空气中去,所以衣服容易干;

(5) 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之间有相对较大的间隔,气体受压时,迫使气体分子间距离缩小,因此其体积也相应缩小。点拨: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是如何从分子的性质中选取适合的性质来解释相应的现象。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只是水分子间隔变大,

(6)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子;纯净物中只含一种分子;

3 (1)C (2)B

4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课题2—原子的结构p57

1 (1)原子离子分子氢分子汞原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离子(2)正阳负阴离子

(3)16 16 8 6 得到

(4)小于失去大于得

到8 2 (5)8 8 16 16 12 12

2 (1)B (2)B (3)B (4)D

3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

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4 N:14.0 S:32.1 Cl:35.

5 Ca:40.1

5 原子质量越小,原子个数越多。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3,镁为24,铝为27,所以钠最多,铝最少。答:钠最多,铝最少;因为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小,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点拨:此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变形式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在变化中解决问题,意识到不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6 55.9

课题3--- 元素p65

1 (1)氧元素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2) O 8 16;

氢H 1 1

2 (1) D 点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带“金”字旁的为金属元素。本题属识记内容

(2) A点拨: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不同种类的元素,核电荷数不同,如氢元素的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本题可利用元素概念的内涵来解答。关于元素的概念,要掌握两点:①同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是区分元素种类的依据;②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个宏观概念。(3)A (4)D (5)B

3 氮-N,氯-Cl,硫-S,磷-P,锰-Mn,铜-Cu,金-Au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元素符号的书写,书写时要注意;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4 氦、氟、硅、钾、银、汞

5 铜-Cu,锌-Zn,银-Ag,氯-Cl,钙-Ca

6 Ca Fe I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见下册教材P99表12-1 (记)

第四单元大自然中的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

p73

1 解: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百分比: 3.920×1011m3/(5.566×1011m3)×100%≈70.43%工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的百分比:1.121×1011m3/(5.566×1011m3)×100%≈20.14%生活用水量在总用

水量中所占的百分比:5.25×1010m3/(5.566×1011m3)×100%≈9.43%

2 (1)把新鲜的植物(菜叶、树叶、水果等)密封于干燥的塑料袋内,不久塑料袋内出现水珠;或直接从植物体中挤压出液体;或把新鲜的菜叶放到食盐水中,菜叶过一段时间就变蔫了;或称取一定质量的新鲜菜叶,放在太阳下晒几天,再称量,发现菜叶的质量变小了等,均可以证明植物体内含水。点拨:这是一道具有开放性的设计实验题,实验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可以说明问题就

应鼓励。开放性题是检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题型,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

间。(2)解:每天从体内排出的水的总量:1700mL +500mL+400mL+150mL=2750mL每天需要补充的水的总量:2750mL-350mL-750mL=1650mL=1650cm3 3

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4 解:一昼夜:24×3600S/H=86400S 漏水体积:(1/20)ml/s×86400s=43200ml

5 此题是一道答案不惟一的调查题。节水措施:(1)用喷壶浇花,而不是漫灌;(2)洗澡用盆浴而不是淋浴;(3)用洗衣机洗衣服时多洗衣服,而不是只洗一两件;(4)洗手,洗脸时用盆盛定量水,而不是开着小龙头洗等。

6 略

课题2---水的净化p78

1 (1).吸附沉降点拨:明矾净水是因为能与水或水中含有的矿物质作用生成一种叫做氢氧化铝的凝胶状物质,该物质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使水中细小的悬浮杂质集结而下沉,是物理过程。

(2) 硬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硬水和软水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软水是指不含或含有

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不是一定不含有钙镁化合物。

(3)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蒸馏沉淀过滤蒸馏点拨:此题考查对几种水的净化方法、净化程度的认识,蒸馏是几种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

2 B 提示:操作过程中的“二低”是指滤纸边缘低于漏斗中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3 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和可溶性杂质(如钙、镁化合物等),所以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点拨:此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分类,物质分成纯净物和混合物两大类,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叫混合物

4 静置沉淀、吸附沉淀、煮沸点拨:此题就是一道方法多样化的开放性习题,正确解答的关键是多注意观察一下家中用水时的操作。

5 资料:纯净水真能带来健康吗?近年来,各类纯净水充斥市场,尤其是夏天,铺天盖地的“要健康,饮纯水”这类的广告宣传更是不绝于耳,那么,纯净水与人体健康究竟是什么关系?专家指出:所谓纯净水,是将天然水经过几十道工艺、花费巨大代价进行处理,提纯、净化,在去除细菌、病毒、污染杂质的同时,也去除了几乎所有的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无机矿物质,因此,纯净水中的总溶解物质含量几乎为零。点拨:这种水具有极强的溶解各种微量元素、化合物、营养物质的能力,当人们大量饮用纯净水后,体内的一些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营养物质就迅速溶解在这种水中,并排泄到体外,使体内物质失去平衡,在不能及时从外界补充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时就可能致病。因此,除非在特殊情况下,纯净水一般不宜作为常规饮用水。课题3---水的组成

p82

1 水在自然界中以冰、水和水蒸气三种状态存在无色无味常温呈液态100摄氏度标准大气压下是0摄氏度 1.0×103 kg/m3.

2 氧气氢气1:2 组成氧气+氢气——通电——水

3 B ACD CD A

4 混合物:(1)

纯净物:(2)(3)(4)(5)(6) (7)(8)单质:(2)(6)(7)

化合物:(3)(4)(5)(8)氧化物:(3)(4)(8)

点拨:对于物质的分类,要掌握分类的方法,明确每一类物质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注意各类物质的关系。

5 (1)不正确。混合物:多种物质组成,如空气物质,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单质:氧气化合物:水元素可以以单质状态存在,也可以以化合物状态存在。但在自然界里,元素大部分是以化合物状态存在的,化合物的种类也比较多。

(2)正确。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不正确。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而冰块只是水的固态,二者混在一

起,只含水一种物质,仍是纯净物。

(4)正确。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水电解的结果就是由水一种物质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

(5)不正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氧气和臭氧混合在一起,也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而是混合物。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p88

1 .(1)4CO

2 (2)3K (3)8NO2 (4)7N (5)H2 点拨:系数是“1”不写,分子用化学式表示,原

子用元素符号表示。

2 (1) B (2) B (3)C (4)B 点拨:在NaNO2 中,钠元素为+1价,氧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x+(-2)×2=0,x=+3.本题考查化合价原则的应用以及常见不变价元素化合价的记忆。记错元素化合价或计算时化合价数值不与角码相乘,是常出现的错

误。(5)A 点拨:元素质量分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100%,碘酸钾(KI0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I的相对原子质量÷KI03相对分子质量×

100%=127/214×100%≈59.3%。此题是化学式计算的考查,但题目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碘盐紧密相连,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6)C点拨: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8+16×6=176,故A错,B正确;维生素C中C:H:0=(12X6):(1×8):(16×6)=9:1:12,故C正确。维生素C中氢元素质量分数=1×8/176×100%=4.5%

3 SO2(+4),Na2O(+1),CaCl2(+2),AgCl(+1),WO3(+6)点拨:由化合价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即可求得。

4 (1)+2 (2)+4 (3)+

5 (4)-3

5 BaO,S02,CO,N2O5,MgO,CaO点拨:由化合价原则,利用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如

N(+5)O(-2)--N205,氧元素在右,另一种元素在左。

6 KCl;FeCl2;AlCl3 点拨:氯元素在右,另一种元素在左,由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

7 (1)152 (2)7:12 (3)36.8%

8 碳酸氢铵解:尿素:10000元/1080元×1 000 kg×14X2/60X100%≈4 321 kg,碳酸氢铵:10000元/330元×1 000kg×14/79×100%≈5 370 kg;硝酸铵:10000元/810元×1 000 kg×14X2/80×100%≈4321kg 点拨:本题关键是化合物的质量与化合物中所含某元素的质量间的换算,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第五章--化学方程式(人教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p98

1 硫和氧气点燃3

2 32 64

2 (1)B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改变的包括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及质量

(2)D化学方程式不能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化学反应的快慢。

(3)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2g,所以AB质量比是10:2=5:1 (4)C 3 (1)铜粉在空气里燃烧,是铜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要等成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铜粉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大。

(2)纸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是气体故扩散到空气中,所以灰烬的质量小于原本的纸的质量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按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的总质量,由于氧气的逸出,所以,反应剩余物(锰酸钾、二氧化锰)的质量必然小于原反应物的质量。

4 (1)不正确,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产物的总质量应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

(2)不正确,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散

到空气中去了

(3)不正确,这个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细铁丝与氧

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成生成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细铁丝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大.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p101

解:点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几点: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正确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原子种类和数目均相等);③注明反应条件和“↑↓”符号。

4 (1) 不正确。未配平,没有注明反应条件“△”。(2) 不正确。“↑”符号使用不当。(3) 不正确

5 解: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变化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均相等。答案:CH4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p103

1 (1)B解:设4g 02完全反应所需H2质量为x。 4 3

2 x 4 g4:32=x:4 g,x=0.5 g。

(2)D解:4Al+302=2Al203

(27×4):(32×3):(102×2)=108 : 96 : 204

(3) D

2 解:(1)设需消耗水的质量为x,

2H2O2 =H2↑+O2↑

36 32

x 100 kg 36/x=32/100kg x=36×100kg/32=112.5kg

(2) 可得到氢气质量112.5 kg一100 kg=12.5 kg

答:需消耗水112.5 kg,同时可以得到氢气的质量为12.5 kg。 3

可制得H2的质量约为0.2 g,ZnCl2的质量约为13.6 g。

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P112

1 碳点拨:明确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 (1)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作刀具等;(2)石墨可作电极、铅笔芯等;

(3)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及制糖工业中;(4)焦炭可以从铁的氧化物中还原出铁;(5)可用墨书写或绘制字画;

(6)可用煤(主要成分是碳)燃烧放出的热来取暖,发电等。点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3 D

4 石墨很软,且为深灰色

5 碳单质与空气、水分接触不容易发生反应,具有稳定性,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6 由于木炭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效表面积大,具有吸附性,能吸附二氧化氮,因此集气瓶中的红棕色消失。点拨:木炭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7

解:设需要碳的质量为x。

C+2CuO=2Cu+cO2↑

12 160

x 80 g 12/160=x/80g x=6g

答:需要碳的质量为6 g。点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注意步骤和单位。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P116

1、CaCO3+2HCl=CaCl2+CO2↑+H2O向上排空气法二氧化碳的密度些空气大,而且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将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点拨:本题主要明确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及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

2 (1)长颈漏斗下口没有伸人液面以下,会导致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

(2)出气管管口不应伸入液面以下,这样二氧化碳会把瓶塞压出,无法收集气体。

(3)集气瓶口应向上,改用直形导管把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使集气瓶内空气排净。点拨: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一定要注意仪器的规范使用,否则得不到气体或者得到的气体不纯。

3 ①C+O2=CO2 化合反应②CaCO3+2HCl=CaCl2+H2O+CO2↑③H2CO3=CO2↑

+H2O 分解反应④2C+O2= 2CO 化合反应(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点拨:本题主要明确碳以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要搞清楚反应条件及反应类型。

4 点拨:在制取气体时,不仅要考虑反应能否发生,还要考虑反应装置越简单越好,应条件越简单越好。

5 (1)①②⑦⑧石灰石和稀盐酸方程式(略)

(2)试管①③④⑤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方程式(略)

6 解:设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50g x

100/44=250g/x x=110g 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110 g。

点拨: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反应物求生成物,并注意步骤以及单位。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p123

1 (1)氧气(2)二氧化碳(3)一氧化碳(4)二氧化碳氧气

(5)一氧化碳2CO+O2=2CO2 (6)二氧化碳CO2+Ca(OH)2=CaCO3+H2O

(7)二氧化碳CO2+H2O=H2CO3 (8)一氧化碳CuO+CO=Cu+CO2

(9)固态二氧化碳

点拨:本题主要是让我们区分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2 一氧化碳点拨:明确吸烟的危害及一氧化碳有剧毒的原因,教育我们禁止吸烟。

3 干冰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干冰的用途,要与二氧化碳气体和冰区别开来。

4 (1) 将燃着的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同时放入烧杯内,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下

边的蜡烛先灭,上边的蜡烛后灭(其他合理方法也可)

(2) 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塑

料瓶逐渐瘪了。

点拨:本题主要是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加深对二氧化碳物理性质认识。

5 不对。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仅能溶解0.02体积的一氧化碳。点拨:本题主要考查CO的水溶性,纠正在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认识。

6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生成的碳酸钙是白色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向瓶内倒入少量的盐酸,不断摇动试剂瓶,再用清水清洗。方程式:

CO2+ Ca(OH)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7 略

8 解:设需通入CO2的质量为x,则

CO2+ Ca(OH)2===CaCO3+H2O

44 74

X 14.8

44/x=74/14.8 X=8.8g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p135

1 破坏燃烧的条件,利用水蒸发是吸收热来降低温度,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 由于炉火燃烧面积大,产生的热量多,用扇子扇时,虽然散失了部分热量,但不会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炉火也就不会熄灭,同时,在扇动的过程中,加速了空气的流动,增加了氧气的浓度,因而越扇越旺。蜡烛火苗小,产生的热量少扇子一扇,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很快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点拨:根据燃烧的条件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3 因为煤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虽然煤是可燃物,也接触空气,但在常温下达不到煤的着火点(无烟煤着火点大约为700~750℃),所以常温下煤不能燃烧。用纸和木柴引燃是因为小木块燃烧时放出热量,使煤容易达到其着火点,这样就具备了煤燃烧的三个条件。点拨:根据燃烧的条件回答此类题目。

4 室内失火,当打开门窗时,会有大量空气(或氧气)进入室内,使可燃物与更多的空气(或氧气)接触,因而火会烧得更旺。点拨:根据燃烧的条件回答。

6 (1)用湿抹布盖灭,原因是使酒精与氧气隔绝。

(2)在棉被上洒水,原因是降低温度到棉被着火点以下。

(3)立即关掉电闸(断电)然后用水扑灭,原因是切断电源后用水洒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4)盖上锅盖,使其隔绝空气(5)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降低温度,同时隔绝空气

点拨:根据灭火原理选择合适的方法灭火,并能说明理由。灭火的原理是(1)消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p147

1、(1)D (2)C (3)A (4)A (5)A (6)C

2 汽油、柴油、车用乙醇汽油等可燃冰

3 原煤中含有硫元素,冬天取暖大量燃烧煤产生二氧化硫,使空气中二氧化硫增多;尽量减少含硫原煤的燃烧

4 不能,可燃物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可燃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还含有氧元素

6 通风、严禁烟火等,在矿井口及煤矿醒目的地方贴禁止烟火的标志。

7 A:一氧化碳B:甲烷C:氢气方程式:(略)

8 煤天然气

9 生石灰在保存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发生反应而放热膨胀,导致塑料试剂瓶膨胀破裂;如果用其中的生石灰做与水的反应,无法感觉到明显的放热现象,因为已经有部分氧化钙与水反应而变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汇总1.知识框架 ①(不充足)2CO ②C+ ③2CO+ ④ ⑤ ⑥ ⑦ 2.重点知识梳理 (1)金刚石和石墨

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软、能导电;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它们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原因是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其化学性质相似。 (2)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室里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自然界中主要由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含碳燃料的燃烧等产生,大气中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措施: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等。 (3)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小,难溶于水,有毒,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组成仅相差一个氧原子,而化学性质却差异很大。 中考链接 【例题1】(2005·北京市海淀区)夏天到了,衣服上常会留下难以清洗的汗渍、果汁渍等。现在市场上出售一种称作“污渍爆炸盐”的商品,宣称“含天然活性氧,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顽固污渍”。小红同学对这种“污渍爆炸盐”的化学成分非常感兴趣,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探究。主要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 “污渍爆炸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 (2)查阅相关资料(资料主要信息如下)

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洗涤助剂之一。 (3)猜想 “污渍爆炸盐”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能是过碳酸钠。 (4)设计与实验 小红同学设计的主要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小红同学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序号主要操作步骤 主要实验现 象 操作目的 ①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Ⅰ(黑色固体);在分液漏斗a中加入新配制的“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溶液;在分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发光发热B.有颜色的变化C.有其他物质生成D.有气体、沉淀产生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B.风力发电C.光合作用D.牛奶变质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C.烧木材取暖 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7.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 A.防止试剂腐蚀胶管B.防止试剂腐蚀皮肤C.防止试剂挥发D.防止液体流出 8.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 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②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 ③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④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对描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③④正确①②错误C.①②③正确④错误D.①②③④都正确 10.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11.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B.难溶于水C.可燃性D.易撕碎 1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任务 1.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社会生活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 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各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教材浅析 每个单元的选材都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都将会使学生感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各个单元都基本体现了以点带面,通过个性归纳共性的特点。如通过学习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性质,由宏观的物质引出微观的粒子;又如在介绍氧气时由性质引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由元素引出物质组成的表达

式。先通过水的电解让学生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及发生的条件,再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引出化学方程式。因此在上册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善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要注意时刻观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 2.、要注意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 3.、要注意在细节上给学生正确的示范。 4、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展开。 5.、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缺陷的当堂反馈纠正。 五、本期将要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 1、抓教学重点 2、理论联系实际 3、运用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常规的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一体机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初三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初三化学上册单元测试 题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一、选择题 1.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人体必须保证足够的铁的摄入。这里的“铁”指的是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氢氧化铁 D .氧化铁 2.下列化合物中,R 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的是 A .H 2R B .RO 3 C .RO 2 D .H 2RO 3 3.原子的质子数不等于: A 、核电荷数 B 、中子数 C 、原子序数 D 、核外电子数 4.已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27×10-26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 ,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56 B 、9.227×10-26kg C 、1.993×10-26kg D 、56g 5.在MgO 中,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A .3∶2 B .2∶3 C .3∶4 D .4∶3 6.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H 2O 表示水由氢气和氧元素组成 B .如右图所示,该原子核外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 C .2N 表示2个氮原子 D .P 表示磷元素 7.已知金属元素M (只有一种化合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 2O ,则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 A .MCl 2 B .MCl 3 C .M 2Cl 3 D .MCl 8.硒(Se )是一种非金属元素,饮用含适量硒的矿泉水有益于人体健康。已知 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45个中子,则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 .11 B .34 C .45 D .79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 、Al 2O 3 B 、SiO 2 C 、CaO D 、Fe 2O 3 10.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相对原子质量 B .中子数 C .质子数 D .电子数 11.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A .一定是单质 B .一定是混合物 C .一定是纯净物 D .一定不是化合物 1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它的阳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 B .它的阳离子有10个质子 C .它是一种金属元素 D .它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 1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一,而构成分子的粒子则是 A .中子 B .电子 C .原子 D .原子核 14.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 2H 8N 2)。下列有关偏二甲肼组成的叙述是

九年级化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1)两个氮分子;(2)四个金原子;(3)硫酸根离子 _;(4)氦 气;(5)氢氧化钡;(6)碳酸钠;(7)硝酸亚 铁;(8)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_____ 。 2、现有下列物质:①明矾②水③氮气④二氧化硫⑤稀有气体⑥二氧化碳,请从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2)能用于制取硝酸和氮肥的 是 (3)自来水厂净水常用的絮凝剂是 (4)大量排放会导致酸雨的 是 (5)能用作电光源的是____ ____(6)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是 3、有以下几种物质:①四氧化三铁②硬水③液氧④铜⑤高锰酸钾⑥氖气⑦过氧化氢溶液⑧冰水混合物,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是。 4、用符号表达式完成下列反应: (1)电解 水 (2)硫在空气中燃 烧 (3)红磷在空气中燃 烧 (4)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 气 (5)锌粒和稀硫酸(H2SO4)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 气 以上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填序号)。 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IA 0 1 1 H 1.008 ⅡAⅢAⅣA V A ⅥAⅦA 2 He 4.003 2 3 Li 6.941 4 Be 9.012 5 B 10.8l 6 C 12.01 7 N 14.0l 8 O 16.00 9 F 19.00 10 Ne 20.18 3 11 Na 22.99 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15 P 30.97 16 S 32.06 17 Cl 35.45 18 Ar 39.95 请根据上表信息填空: (1)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试时间为4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3分)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2.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B.水银、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 D.锰酸钾、液氮 3.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只有点燃条件下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同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 C.空气中的氮气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4.有些人进入高原地区会有高原反应,吸氧是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之一,吸氧可以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A.氧气可供给呼吸B.氧气可以燃烧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D.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5.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酿酒B.钢铁生锈C.木炭燃烧D.食物腐败6.“神舟八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A.反应物B.生成物C.催化剂D.消毒剂 7.下列关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生装置选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B.反应不需要加热 C.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8.如下图所示依次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氧气和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9.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在下列性质中,必须考虑的是()。 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10.如右图所示,当过氧化氢溶液逐滴滴下时,观察 到的现象是()。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11.为寻找常温下能加速过氧化氢分解的物质,并通过实验比较它们的效果,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在四组对比实验中,效果最差的是()。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A.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 B.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二、填空题(共47分) 12.有A、B、C、D 四种物质。①A是无色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②B为暗红色粉末,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③C能在A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④某银白色金属在A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D。据此完成下列空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引导学生开始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反应,并理解定量研究的意义。 一、课程标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要求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3.在教师指导下,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课标分解如下: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2011年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化学反应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过渡,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对物质组成的奥秘等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了物质组成的元素观、微粒观,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能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描述化学变化。本节课的教学将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也为学生以后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和相关质量变化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基础 知识技能基础:

(1)元素符号、化合价和化学式的学习是学习本单元的一个基础条件。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反应的实质。(2)学生已具备了简单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的探究能力,比如药品的取用、称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等能力。 2.学生面临的问题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综合和归纳的能力需要提高。 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初步学习设计实验从量的方面探究化学反应物质的关系,会分析自己做的实验中哪些物质之间质量守恒; 2.通过观察微观具体化学反应的模型,分析、归纳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的原因; 3.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 难点: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总和”的理解。 2.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某些化学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六、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烧杯橡胶塞细沙试管火柴砂纸坩埚钳石棉网 酒精灯矿泉水瓶锥形瓶 实验药品: 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盐酸碳酸钠粉末镁条氢氧化钠溶液 七、教学过程

2018年九年级化学期末试题人教版带答案

2017-2018学年考试九年级化学期末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Zn:65 一、让我想想,我能选对!(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 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表格内) 1.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B.瓷碗破碎C.火柴燃烧D.胆矾研碎 2.下列事实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铜呈紫红色B.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C.水变成水蒸气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4.下列方法中,能鉴别空气和氧气两瓶气体的是 A.闻气味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观察 C.观察颜色D.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 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氧气C.空气D.碘酒 6.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MnO2 B.H2 SO4 C.NaOH D.O2 7.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B.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C.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D.淘汰污染严重的黄标车和污染严重的老式锅炉 8.下列物质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能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物质是 A. 硫粉 B. 铁丝 C. 木炭 D. 红磷 9.下列对于“干冰升华”的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不停地运动B.分子体积急剧增大 C.分子间间隔变大D.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10.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B.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C.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D.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11.2014年5月7日在南京丢失的放射源铱﹣192,于5月10日安全回收.铱﹣192常用于肿瘤治疗.右图是铱﹣192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有关铱的 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铱的元素符号是Ir B.铱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C.铱原子的原子序数为77 D.铱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192.2 1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元素的核电荷数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把火盖灭,原理是 A.清除了可燃物B.让油与空气隔绝 C.降低油的着火点D.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 1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Fe+3H2SO4=Fe2(SO4)3+3H2↑ B.Cu+AgNO3═Cu(NO3)2+Ag C.CO+CuO△Cu+CO2D.CaCO3+2HCl=CaCl2+H2O+CO2 15.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钢铁是使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 B.锈蚀后的铁制品没有回收价值 C.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因而大量用于制作电线 D.铝化学性质活泼,但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因而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16.下列物质不属于 ...合金的是 A.青铜B.锌C.钢D.生铁 17.把X、Y、Z三种金属片分别加入稀硫酸中,X、Y表面有气泡产生,Z无变化;把X 加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X表面析出Y。则三种金属活动顺序为 A.X >Y> Z B.Y> X >Z C.Z>Y>X D.X>Z>Y 18.自来水公司常用的一种灭菌消毒剂可表示为RO2,实验测得该化合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则RO2的化学式为 A.CO2B.SO2C.ClO2D.NO2 19.据探测卫星发回的数据分析,火星大气中95%是二氧化碳,其余为少量的氮气、氢

九年级化学上册综合测试题

章末测试(二) [范围:第二章时间:3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 1. 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 ms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海水 B.糖水 C.冰水 D.泥水 3.在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如图Z-2-1所示,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图Z-2-1 A.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b=8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2个电子生成S2- C.硫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16 D.一个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g 4.[上海中考] 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下列不属于雾霾治理措施的是( ) A.植树绿化,美化环境 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C.外出时佩戴防雾霾口罩 D.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 5.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水的三态变化——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B.闻到远处饭菜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6.[威海中考] 对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分子的原子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D.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7.结合图Z-2-2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Z-2-2 A.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B.硅原子属于金属元素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Al3+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 8.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Z-3)。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图Z-2-3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 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二、填空题(共42分) 9.(8分)现有①氮气、②氧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四种物质,请按要求用序号填空。 (1)约占空气总体积21%的气体是

九年级化学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40分) 1、本次化学期末考试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不溶于水 C、可 燃D、易撕碎 2、地球上的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不足1%,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列做法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6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B、矿泉水,河水 C、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7、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入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熄灭酒精灯.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 ⑤③②①④⑥D、③①②④⑥⑤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水: A昔置标志掠巴倉品 C I) 4、正确量取13ml液体, 应选用的仪器是 ①50 ml量筒②10 ml量筒③20 ml量筒④胶头滴 A、③④ B、①④ C、 ②④D、①②④ A D C 3、加油站应贴的标志是 5、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BCD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 隔D、分子在不断运动 9、若用“ ”表示氢原子,下列方框中,符合2H意义的示意图是 10、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11、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12、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13、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货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贝思特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鲜奶制酸奶 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 D. 水果榨果汁 2.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水银 C. 干冰 D. 铁锈 3.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4. 下图中的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5. 核能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 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核电荷数为3 B. 电子总数为2 C. 属于氢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为1 6.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C.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D. 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核外电子层不会增加。 7.硒是抗衰老元素,且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北大富硒康”中含有硒酸根离子(SeO 42-),则在硒酸根离子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 ) A .+4 B .-2 C .-4 D .+6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9.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 .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0.化学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打火机就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下列有 (反应前) (反应后)

九年级化学上册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上册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15个小题,每题2分,共30分,答案唯一)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请你判断下列哪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2、目前缓解石油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使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是将汽油和乙醇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汽车燃料。乙醇汽油属于() A、纯净物 B、混合物 C、化合物 D、单质 3、在密闭容器中点燃下列气体时,会发生爆炸的是……………………………()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氮气和氦气 C、氢气和空气 D、沼气和氮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一定相同 5、“绿色化学”是指……………………………………………………() A、颜色为绿色的化工产品 B、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学产品 6、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和水被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下列各项防止水污染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 B、控制水中动植物的生长 C、工业三废经处理后排放 D、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 7、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漫漫变短 B、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变重 C、镁带燃烧时,固体物质的质量会增加 D、打开盛装酒精的瓶盖,酒精的质量会变小 8、下列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下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 第10页: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鲜奶制酸奶 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 D. 水果榨果汁 2.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水银 C. 干冰 D. 铁锈 3.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4. 下图中的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5. 核能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电荷数为3 B. 电子总数为2 C. 属于氢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为1 6.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C.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D. 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核外电子层不会增加。 7.硒是抗衰老元素,且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北大富硒康”中含有硒酸根离子(SeO42-),则在硒酸根离子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4 B.-2 C.-4 D.+6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9.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10.化学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打火机就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下列有关打火机的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从性质上看:丁烷具有可燃性 B.从变化上看:丁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C.从组成上看: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从结构上看: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1.现有①空气,②四氧化三铁,③铁粉,④二氧化碳,⑤液态氧,⑥蒸馏水六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12.准确取用少量液体物质除要量筒外,还需要的仪器有;用烧杯加热液体物质时,为使其均匀受热,烧杯应放在上加热;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了5.4 g Nacl(1 g以下用游码),结果老师检查发现他把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了,他称得NaCl的实际质量为g。 13.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请按要求填空。 (1)自来水厂抽取河水进行净化的过程中可加人除去水中的异昧; (2)家庭中常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请写出一条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14.用化学式写出下列反应的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 (3)电解水:。 15.地壳内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X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一层多一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二层少一个电子,他们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化学式 是。 16. 分子个数相同的H2O与CO2 之间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治疗甲型H1N1流感有效药品“达菲”的起始原料是莽草酸(C7H10O5),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是。(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三、简答题(共4个小题,共14分) 17. 写出从下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至少写出三条) 18.下列实验装置中均有水,请根据实验解释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 (反应前) (反应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氢气》 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水和氢气》知识点汇总 一、氢气 1.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注意:(1)氢气还原性的装置(二) 问题小解答: ①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②为什么要先通入氢气? 答:排除管内空气,防止爆炸 解析:因为氢气不纯的情况下,加热会使玻璃管爆炸,在通入氢气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是氢气比较纯是才不至于爆炸 ③为什么要停止加热后再停止通入氢气? 应完后还要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冷却,是为了防止空气进入使生成的反铜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铜. 实验室制氢气

占试管容积的 拓展: ①简易启普发生器: 优点: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②氢气的用途:制备金属材料,合成氨,合成盐酸。水 1.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①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H2O+CO2==H2CO3 ②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H2O+CaO==Ca(OH)2 3、水的组成 ①首先在电解槽中装入水,插入两个惰性电极,分别连接直流电源的正负极,把电机插入两个装 中。②在确认电源连接无误的情况下,闭合开光关③一

注意事项:(1)电源种类---直流电 (2)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3)电解水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拓展: ①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②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③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最多的元素是O 。 4.水污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及完整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考号 一、我会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2关于“绿色化学”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有利环保、人体健康、安全的产品。 B.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C.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原料的原子都成为产品。 D.充分利用绿色原料进行化工生产,产出绿颜色产品。 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牛奶变酸B.钢铁生锈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D.农家肥料腐熟 4随着“绿色奥运”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未计入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5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 B.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6对滴管正确使用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滴瓶上的滴管专用,取用试剂后不要洗涤立即放回原位。 B.非专用滴管可连续在不同试剂瓶中吸液。 C.滴管吸液后,不要平放和倒置,不得放在桌上或它处。 D.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要悬空,不得伸入试管或与试管壁接触。 7下列药品图标中,属腐蚀品的是( )

A B C D 8实验室里取8mL水并进行加热下列需用的化学仪器组合正确的是() ①带铁夹的铁架台②10mL量筒③100mL量筒④酒精灯⑤石棉网⑥试管 ⑦试管夹⑧胶头滴管 A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⑥⑧ C①②④⑥⑧ D①②④⑤⑥ 9如下图所示,王欢同学操作正确的是( ) 10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冰红茶”“雪碧饮料”“生理盐水”和“矿泉水”均属于() A. 纯净物 B.混合物 C . 氧化物 D . 无法判断 1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能挥发 B.甲烷密度小于空气 C.汽油能燃烧 D.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12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e 熄灭酒精灯; f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bacdfe B. abcdef C. bacdef D.abcdfe 13小强用托盘天平称量5.1 g食盐时,1 g以下用游码,称后发现砝码放在了左盘食盐放在了右盘。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A . 5.3 g B. 5.1 g C. 5.0 g D. 4.9 g 1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黄色火焰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第10页: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分析】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正确的实验操作。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检测题(RJ)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其中第1~15小题,每小题2分,第16~20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下列内容都属于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的是( D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体的运动规律 ④生物体生命的活动规律 ⑤物质的制取和用途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⑤ 2.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A ) ①火 ②青铜器 ③火药 ④纳米材料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③②① 3.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 A .设计实验 B .假设 C .观察 D .得出结论 4.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B ) A .木已成舟 B .火上浇油 C .量体裁衣 D .滴水成冰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C ) A .乙醇可作燃料 B .氮气用作保护气 C .金刚石用于制玻璃刀 D .氧气用于炼钢 6.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 4·5H 2O ,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 4;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中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A ) A .制法 B .物理性质 C .化学性质 D .用途 7.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D ) A .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B .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 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A .称量药品时,将药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 B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 C .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 D .用后的药匙没有擦拭就去取另一种药品 9.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正确的操作是( D ) A .试管与桌面成45°角 B .酒精灯中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C .加热时要先进行预热 D .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下部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A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B .取用块状固体时可直接用手拿 C .加热后的试管应立即用冷水冲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