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大镜》教学实录

《放大镜》教学实录

《放大镜》教学实录
《放大镜》教学实录

《放大镜》教学实录

——李显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前测放大镜知识

师:今天我们研究我们桌上的东西。

生:放大镜。

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

生:放大物体。(学生齐说)

师:想好了再说,我请人单独说。

生1:放大物体。

生2:把细小的物体放大一定倍数。

生3:办案的时间能发现蛛丝马迹。

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

生:在视觉效果上变大。

生:能放大物体,视觉上变大,实际没变大……

师:很难说清楚,(停顿)

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

生:一齐笑。

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

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

玩一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

生(刘洋):所把放大镜放在离物体近一点的地方,再这样看。

师:想好了再说,语言再简洁些。

生:我把物体放在离放大镜差不多的距离,不太近也不太远,就看清了。

师:你演示一下。

生:边操作边演示。

师:大家听清了吗,刘洋你能说吗?

生:(摇头)。

师:听好了,待会还请你说啊。

(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刚才有个同学想把我放大,,结果没看清我,把他的眼睛放的很大。

(教师举起示意,把放大镜放在眼前当眼镜状用)

生:笑。

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

生:把物体放在前面,移动放大镜,直到看的清楚为止。

师:移动什么?

生:放大镜。

师:如果不移动放大镜呢?(教师示范)有点像老奶奶带眼镜看东西一样,怎么看?

生:可以移动物体。

师:试试看,可以放大物体吗?

学生尝试后肯定这样做也行

师: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

生:两种!

生:三种!

师:小组讨论一下倒底有几种!

生:我们认为是两种,一种是移动放大镜,一种是移动物体。

师:移动放大镜的时候,什么不动?

生:物体不动,眼睛不动。移动物体时,眼睛不动,放大镜也不动!

生:老师,还有第三种,眼睛不动,物体与放大镜一起动!学生演示,

师:你只动一个试试,能不能行。

三、师生交流,探究放大镜特点

师:有谁了解过放大镜的结构?谁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生:中间厚,两边薄。

生:它是一种凸透镜。

师:出现了一种新名词,凸透镜的“凸”字怎么写?

一女学生上来写

师:这个字这里带点勾,这样写就更好。(老师边说边纠正)

师:凸透镜有什么特点?

生:放大。

师:(停顿,期待学生继续回答)

师:本来我不赞成用手去摸放大镜这类仪器的镜面,今天为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允许你去摸放大镜的镜面,但你得把手擦干净?

学生摸

师:发现了吗?谁能画一画它的特点。

上来两个同学,一个竖画,一个横画。

师: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中间后,边缘薄。

师:“凸”是一个特点,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你们看到了但还没有发现?你看这是什么字?(指“透”字)。

师:透明,象玻璃一下。如果在玻璃后面放一东西,就成了这个。(教师举起镜子示意)

四、再次使用,认识放大镜作用

师:放大镜在什么地方用过?

生:观察细小物体。

生:福尔摩斯。

师:现在警察办案也还要用的。

生:我也用。

师:这样吧,我们用放大镜来看看报纸,除了放大外,还能看到啥,报纸在抽屉里。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生:发现报纸上有很多小点。

生:在报纸边缘撕开的地方发现细小的纤维。

生:报纸白的地方发现有许多杂物。

师:一张报纸用眼睛看和放大镜看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你用放大镜去放大计算机屏幕上的图也能发现许多小点。

五、反思特点,模拟放大镜功能

师:放大镜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凸”,一个是“透”,满足了两个条件就可以做放大镜了,这个能放大吗?(举起装有水的集气瓶)

生:能。

师:每个小组上来领一个,比较用放大镜与集气瓶放大的字,哪个放的更大些。

生:水瓶也能放大物体,但没有放大镜清楚。

师:你这样做,与放大镜有什么区别?(把纸贴着瓶子从另一面看过来)学生再看,觉得清楚些,但不能与放大镜一样。

师:能放大,这是肯定的。放大镜放大的确有大有小,你们认为与什么有关?

生:凸度有关。

生:越厚,越凸放大的倍率也越大。

师:今天老师这里没有材料,没法试。

师:给大家一个培训皿(举起),可以做成放大镜吗,有什么办法?

生:磨。

生:放一块玻璃上去。

师:磨这个办法,我们课堂上时间也不及,也把实验材料搞坏了,你看,我在这里滴一滴水,不要多滴,要小心,能发现它会放大吗?(举起滴管,又用吸管试)

学生尝试。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做一个凸度不一样的放大镜,大家可以在家里试试看。

六、课堂小结,梳理放大镜知识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放大镜

师:还有吗?

生:怎样使用放大镜。

生:放大镜的特点。

师:什么呀?

生:凸出来,透过去。

师:你总结的比我好。

生:放大镜的制作。

师:今天的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把材料理好,凳子放好,下课。

放大镜教案

学习内容1、放大镜总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3、2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学习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学习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学习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

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 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 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 教学反思 时间: 教研组 查阅 教导处查阅 学习内容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总第 2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3、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及其应用(学生版)

认识放大镜及其应用 第一课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2、放大镜的作用: 三、放大镜的特点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四、13世纪,英国的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知识点一:放大镜 一、填空 1.1、放大镜又叫,它具有功能,还能让我们观察到很多观察不 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和有关系的放大镜放 大的效果倍数也越大。 4、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二、选择题 6、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 B、中间薄边缘厚 C、一样厚 7、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8、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 四、问答题 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1.下列不需要用放大镜的是( )。 A. 开发计算机程序 B. 观察植物的花 C. 修理精密仪器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哪一部分有关。() A. 凸度 B. 材料 C. 面积 3.1号放大镜直径3cm,2号5cm,3号7cm,三个放大镜的凸度是一样的,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A. 1号大 B. 2号大 C. 3号大 D. 一样大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 A. 相同 B. 大 C. 小 5.用圆形的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鱼缸内的鱼,看到的鱼应该()。 A. 比实际的鱼小 B. 比实际的鱼大 C. 没有变化 6.用眼睛和放大镜分别看树叶和报纸,获得信息较多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察获得的信息多 B. 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多 C. 二者获得的信息一样多 7.用放大倍数较大的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图像,看到的是( )。 A. 较清晰的图像 B. 许多点状物质 C. 许多条状物质 8.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 B. C. 9.()发明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A. 格罗斯泰特 B. 牛顿 C. 培根 10.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镜功能的是()。 A. 装上水的透明塑料袋 B. 没装水的透明塑料袋 C. 装上水的透明塑料袋 11.用下面三个放大镜,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附教案)

《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经常使用放大镜,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本课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了解放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在用肉眼和正确使用放大镜来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从而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观察各种小动物时已经接触过放大镜。蚂蚁非常小,看不清楚它的眼睛,怎样才能观察清楚?通过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放大镜这一工具。接着提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放大镜”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填表、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效果优越。最后,教给学生规范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认识放大镜的特点。通过对多种事物用肉眼和放大镜的对比观察,学生会体验到:通过放大镜,我们不仅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如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放大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放大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准备 放大镜、PPT、图片等。 活动目标 感受放大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找小瓢虫 (一)、出示图片,请幼儿从中找出小瓢虫,并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幼儿人手一张小图片,边找小瓢虫,边用笔圈出来。教师在设计图片时,有意识地将小瓢虫画得非常小。不仅如此,还“混”入了一些颜色、形状与小瓢虫相似的草莓,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幼儿意识到“看起来有点困难”,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 (二)、讨论与验证(结合PPT画面): 1.你找到小瓢虫了吗它们分别躲在哪里 设计意图:由于画面大、小瓢虫分布分散且没有规律,这给幼儿的观察以及表述都设置了难度。因此,当幼儿表述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在PPT画面上添加了网格。网格的出现无疑给幼儿搭建了“脚手架”,既可引导幼儿结合网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有序观察的方法,又便于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

2.找对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由于图片上的小瓢虫太小,因此,幼儿产生了争论:有的觉得图片中有许多小瓢虫;有的觉得里面有一些不是小瓢虫,好像是草莓;有的则模棱两可,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放大镜”。工具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 3.使用放大镜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此时幼儿对于放大镜的使用都基于原有的经验。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图片上;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着自己的眼睛;当然也有的幼儿会不断地调节放大镜与图片之间的距离,以求看得最清楚。无论幼儿如何使用放大镜,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放大镜具有放大图片的功能,只有使用放大镜,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图片上的小瓢虫。 (三)、小结:放大镜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图案在放大镜下会变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几只小瓢虫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设计意图:结合PPT,再一次引导幼儿能够运用先前的好方法——在网格的帮助下,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以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二、这些瓢虫一样吗 (一)、你们找到的7只小瓢虫都一样吗?用刚才数数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虫找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帮助幼儿梳理两个问题,一个是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另一个是鼓励幼儿能够

推荐精品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优质课教案

第1课《放大镜》教案 【课程主题】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学生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

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掌握: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理解: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体会: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感受: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参与: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经历: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体验: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感染: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形成: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认识吗?叫什么?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

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总结: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3.放大镜 教学设计

放大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2、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描述观察结果。 3、能对放大镜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工具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难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三、教学准备 放大镜、小花、布条、报纸、小字的书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周六,老师去公园玩,看见一个小女孩在花丛中看花,她看了很长时间仍不肯离开,我走上前去问她:“小姑娘,你在看什么?”她说:“这朵花太小了,我想看看花有几瓣?花蕊是什么形状的?可是,我看不清楚?”这该怎么办呢?谁有办法帮帮她呢?(放大镜)出示课件图片花太小,看不清。 老师把放大镜给大家带来了,它能帮我们看清我们以前看不清的东西。这样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 (二)教学活动: 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观察构造 在你们科学书左上角的桌子上都有放大镜,大家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大多数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镜片是用玻璃做的,无色透明,中间比较厚,向四周逐渐变薄) (镜片是玻璃制成的,易碎,使用时不要将放大镜掉在地上,也不要让镜片碰到坚硬的物体。另外,不要用手摸镜片,手上的油污会将镜片弄脏,看东西就会模糊不清了。) 补充:放大镜的种类 (2)掌握方法 出示2幅图 放大镜可以帮我们看清小花,看清布上的花纹……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呢?下面你们先看老师操作一遍,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是怎么使用放大镜的? 师观察小花,布纹。 (画面显示镜中所见非常清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调整放大镜要像图中那样,直到看清楚为止) 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那么使用放大镜应该注意什么呢? 播放太阳光直射放大镜把火柴盒燃烧的视频。通过观看,你发现了什么?(火柴盒着了,为什么?)如果人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会出现什么?师在前面演示。

小学科学六下1-1:放大镜

六下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进一步的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有不同放大倍数的)、不同类型的纸张、各种纺织物(布、丝绸……)、圆柱形透明器皿、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蚂蚁的图片) 谈话:蚂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你知道它的眼睛什么样吗? 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只是整个轮廓,很难清楚地观察到细小部位。

谈话:那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楚呢? 学生发言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 (出示课件:放大镜的图片) 谈话:在我们科学课的学习中,哪些地方使用过放大镜? 学生发言 谈话:除了我们科学课上使用放大镜,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书上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交流。 讲述: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镜,放大镜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放大镜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谈话: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呢? 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方法一: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教师指导、总结、示范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一些物体,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出示课件:活动建议 1.观察不同的事物 科学课本上的照片 用钢笔在不同的纸上写字,观察留下的笔迹 各种纺织物的纤维 ……

一年级科学教案放大镜

放大镜 【学习目标】 1.知道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游戏环节,引起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以评价目标1。 2.创设寻找放大工具的学习环节,以评价目标2。 3.创设多媒体展示以及认识放大镜的应用,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视力大考验 1.先来个视力大考验,看看同学们的视力好不好。(1)出示PPT 图片(2)出示卡片(3)出示大米:上面写了什么字? 2.我们想看清更小的物体时,怎么办? 3.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能想到利用工具,这一点非常棒。 二、寻找放大工具 1.如果没有放大镜,还能用我们现有的物品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让我们来寻找哪些物品具有放大功能 3.活动建议

(1)哪些物品具有放大功能? (2)具有放大功能的物品都有什么相同点? (3)用放大镜与能放大图像的物品比一比,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点? 4.通过探究,同学们发现一些物品可以放大物体的像。具有放大功能的物体和放大镜一样,它们都具有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板书:透明、中间凸起) 5.实际上,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眼睛的观察范围是有局限的。他们一直梦想着发明一种能放大图像的工具。 6.出示关于放大镜历史的资料。 7.人们根据它的作用给这个新的工具起名为放大镜。还有人根据它的特点起了另外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8.放大镜各部分名称:镜柄、镜片、镜框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小结: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人们开始使用观察工具不断探索身边世界,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奥秘。希望通过今天以及今后的学习,能激起同学们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教学设计

《放大镜》教案 教学背景分析: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经常使用放大镜,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本课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了解放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在用肉眼和正确使用放大镜来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从而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观察各种小动物时已经接触过放大镜。蚂蚁非常小,看不清楚它的眼睛,怎样才能观察清楚?通过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放大镜这一工具。接着提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放大镜”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填表、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效果优越。最后,教给学生规范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认识放大镜的特点。通过对多种事物用肉眼和放大镜的对比观察,学生会体验到:通过放大镜,我们不仅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如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进一步的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有不同放大倍数的)、不同类型的纸张、各种纺织物(布、丝绸……)、圆柱形透明器皿、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蚂蚁的图片) 谈话:蚂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你知道它的眼睛什么样吗? 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只是整个轮廓,很难清楚地观察到细小部位。

2016春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练习题

6、化学变化过程中只能出现颜色的改变。(×) 7、化学变化的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就是否发生了变化。( √ ) 8、淀粉遇到碘酒变蓝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 9、物质变化的速度都就是一样快的。( ×) 10、油与水混合后会放出很多气体。(×) 11、物质只要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 × ) 12、沙与黄豆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两中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 ) 13、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可以使火柴烧得更旺。( ×)14、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 (× ) 15、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黑色。( × ) 16、小苏打与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仍然就是醋。(× ) 17、铁与铁锈实际上就就是一种物质。(× ) 18、硫酸铜与铁反应能产生一种红色的物质。( √ ) 综合练习 1、用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就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就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就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瞧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就是有(减少水分)与(降低温度)两种。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就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事实说明生命体都就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0、水稻之父就是(袁隆平).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就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就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就是不断 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就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就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就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就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与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与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就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与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与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就是物理变化。 21、物理变化的特点: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的特点:产生了新物质。

放大镜实验教案

放大镜 实验课题:放大镜指导教师:范厚兴 实验类别:学生分组时间:2011年3月29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放大镜、柱形、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

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小学科学】2020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下《11、放大镜》word教案(5)

【小学科学】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下《11、放大镜》word教 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 2.正确、熟练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 3.根据放大镜的结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4.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学生:①放大镜;②书写纸、吸水纸;③观察记载表;④玻片;⑤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水槽。 2.教师:同学生 三、教学过程 导放大镜用放大镜研放大镜做放大镜 (一)导放大镜 1.导入 ①出示单元提示语P1(课件:幻灯片)学生阅读。 ②谈话:这段话中的哪个词或词组说明了我们将要探究的范围? 2.揭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微小世界,我们必须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就是其中的一种。(板题)

3.复习:①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 ②怎样拿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 (二)用放大镜 1.观察文字与手面(出示表一) ①先用肉眼观察,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分组观察) ②把用眼睛看到的与用放大镜看到的不同之处记载下来并汇报。 2.自主观察并作记载(出示表二) 3.猜一猜——它们是什么 引:放大镜有时还能帮助我们精细地区分物体。 ①出示两幅图,讨论:图中所显示的可能是什么?这毛茸茸的丝毛是纸的什么?然后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哪一张是吸水纸,并说明理由。(学生对照实 物分组讨论) ②用放大镜实际观察这两钟纸,撕开、验证(实物投影) ③结果反馈:你猜对了吗?你是怎么猜对的? 4.课件出示:放大镜下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描述一下感受) 补充观察课本封面中的色块。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板书) (三)研放大镜 1.引:古希腊人把放大镜叫做魔镜,放大镜与一般的透明玻璃相比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出示一般透明玻璃,表三) 2.学生分组探究:一般透明玻璃与放大镜的观察比较、记载、汇报。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参考教案

《放大镜》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 预测纸的种类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 验证后确定的种类 1 2 3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放大镜教学设计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 预测纸的种类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 验证后确定的种类 1 2 3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科学教案放大镜

放大镜 【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放大镜]教案 《放大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 2.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3.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观察用纸样、记录表、烧瓶等自制材料、幻灯片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前测放大镜知识 师:(大屏幕展示“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的画面”)猜猜屏幕上的画面是什么? 师:这是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今天我们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世界。(板书:放大镜) 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 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 师: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 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 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玩一 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 师:(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 师: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 生:我们认为是两种,一种是移动放大镜,一种是移动物体。 三、师生交流,探究放大镜特点 师: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有谁了解过放大镜的结构?谁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生:中间厚,边缘薄。 生:它是一种凸透镜。 师:凸透镜有什么特点? 生:放大。 师:本来我不赞成用手去摸放大镜这类仪器的镜面,今天为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允许你去摸放大镜的镜面,但你得把手擦干净? 师:发现了吗?谁能画一画它的特点。 师: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中间厚,边缘薄。 师:“凸”是一个特点,还有吗? 师:透明,象玻璃一下。 师出示铁饼,能放大物体吗?为什么?(不能,不是透明的;放大镜透明,中间又是 凸起的) 四、再次使用,认识放大镜作用 师:放大镜在什么地方用过? 师:利用放大镜,我们原来没有看到的,现在看到了,放大镜帮助我们发现细微的地方。 教师: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出示三种纸的纤维图片)根据三种纸的纤维特征,猜 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吸水纸、过滤纸。图上看,三种纸的主要差异在哪里?学生:主要 差异是毛的多少、颜色。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放大镜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放大镜 设计思路 幼儿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幼儿认识东西比较直接。亲眼所见的物体,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可是今天物体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呢?原来这是一个有关放大镜的探索游戏。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镜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透过这面镜子观察物体,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这面镜子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观擦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 从功能来看,"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的。所以,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 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 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观看然后引入,即让幼儿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又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激发幼儿对放大镜的好奇。】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镜 1.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2.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3.操作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11放大镜 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 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Z_xx_https://www.doczj.com/doc/2e8843200.html,][来源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Z_xx_https://www.doczj.com/doc/2e8843200.html,]来源[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来 :Z*xx*https://www.doczj.com/doc/2e8843200.html,]源(四)教学策略与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热身活动:视力大考验。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卡片等,让孩子们辨认图片或文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微雕石的出现,使学生经历了“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