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2020年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1.民贵君轻

【答案】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2.小成

【答案】(1)指初成八卦。《易·系辞上》“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唐孔颖达疏“小成者,象天地雷风日月山泽于大象略尽,是《易》道小成。”意谓八卦只是初步象征自然事物,故为小成。引而伸之,成六十四卦,才能象征万物。(2)指仁义之德。《庄子·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唐成玄英疏“小成者,谓仁义之德。”

3.两仪

【答案】中国古代易学范畴。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

4.礼

【答案】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5.玄冥

【答案】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语出《庄子大宗师》原是以寓言形式假设的一个人名,实际上指一种混沌不分、深不可测的状态或一种无知无觉、不分是非、不分古今的精神境界。西晋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特别重视这个概念,“玄冥”是指一种“无”的状态,但尚未超出言表而至于无名、无始。他进一步提出了“玄冥之境”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万物“独化”的场所和境界。

6.两汉经学

【答案】汉代的儒家是以注释《诗》、《书》、《礼》、《易》、《春秋》等先秦儒家经书的形式出现的,故称为经学。在汉代搜集到的儒家经典中,有一部分是儒生口授,由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叫做“今文经”。另一部分是散在民间,藏在墙壁中偶然被发现的经书。这些经书由汉以前的文字即古籍文字成,故称“古文经”,故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

7.私名

【答案】后期墨家指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相当于专有名词。《墨子·经上》“名达、类、私。”《经说上》“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臧即私名。它只限于一个特定物、单独的事物,不能移称其他事物。荀子称此为“小别名”。《荀子》“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8.白马非马

【答案】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看到了“”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

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

9.六辟

【答案】墨家用语。指喜、怒、哀、乐、悲、爱、恶六种情欲。《墨子·贵义》“必去六辟”,“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去恶,而用仁义。”主张去六辟,而用仁义,以贯彻其兼爱主张,但并非要求完全排除人的欲念。

10.道

【答案】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11.侔

【答案】后期墨家用语。《墨子·小取》“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清孙诒让《墨子閒诂》“《说文》侔,齐等也。谓辞又齐等,比而同之。”指复构式的直接推理,即以是非类同相关的宾主两辞(判断)相比并行,以主判断直接印证、推论宾判断的正确或错误。后期墨家认为比辞俱行,宜有限度,不可溢滥。《小取》“辞之侔也,有所至而止。”据《小取》,侔式推理在不同情况下有五种不同的结果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12.玄同

【答案】一种与道混同为一的境界。玄,玄妙深奥;同,齐同,均一。《老子·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认为人只有无知无欲,循应自然,消除是非,才能使自己进入“玄妙齐同”与“道”混为一体的境界,从而认识道与天地万物。《庄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13.三才之道

【答案】易传中用来描述自然和社会法则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和法则称为天道和地道,人类活动的规则称为人道,天道指阴阳,地道指柔刚,人道指仁义。

14.大同

【答案】(1)《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庄子学派认为的忘形骸、忘物我的精神境界。《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3)每一大类事物的共同性质。《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4)《吕氏春秋·有始览》用以概括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15.化醇

【答案】万物因阴阳二气之和会而发生的普遍变化。《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唐孔颖达注“唯二气絪缊,共相和会,万物感之变化而精醇也。”清焦循注“醇与纯同,不偏化一物也。”

16.三材

【答案】指天地人,又指天道地道人道。《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张载《横渠易说·说卦》“易一物而三才备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指形、气、神。邵雍《观物外篇》“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17.化性起伪

【答案】荀子用语。伪,认为。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如果纵人之性,“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需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使人“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并强调环境和教育在“化性起伪”中的作用。“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此为其王霸统一,礼法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8.为仁由己

【答案】(1)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以此为基础,人人均可得仁“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有未见力不足者。”(3)在此基础之上,孔子提出推己及人之原则,表述有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结合即为儒家“恕”之道。

19.二谛义

【答案】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它进一步认为,不仅有这两种道理,而且都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于是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就只是俗谛。此宗的大师吉藏(549—623年),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l)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2)说万物是“有”,这是片面的;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我们只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这是真谛。(3)在第三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些说法又只是俗谛了。真谛就在于说: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

20.众甫

【答案】老子指万物的开端。甫通父,众甫亦作众父。《老子·二十一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王弼注“众甫,万物之始也。”言万物始于道,道为万物之所宗。

21.王阳明(王守仁)

【答案】(1472-1528)明学者,阳明学派创始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也称阳明先生。初师事娄谅,习程朱之学,因格竹不省,遂耽于佛老之说,继而结识湛若水,相与授徒讲学,受到陈献章思想的影响,后继续发展陆九渊“心即理”说,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论体系。主张“心”为物理之本原,物为意之用,否认“心”之外又理、有事、有物。认为“愚夫愚妇”同“圣人”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