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

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

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

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

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

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

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

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

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

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

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

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

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

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

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

(包括《灵枢》、《素问》)、

《神农本草经》、《伤寒

论》与《金匮要略》称为

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

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

病论》,再加上《难经》,

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

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

通晓内、儿等科。《后汉

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

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

手术。著述已佚,现存《中

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

其所著《脉经》内,整理

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

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

著《针炙甲乙经》,按部

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

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

著《诸病源候论》,是一

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

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

必修课。本书较系统地对

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

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

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

有《素问释文》,对素问

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

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

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

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

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

急千金药方》、《千金翼

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

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

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

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

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

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

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

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

家。

11张子和,名从正。

著《儒门事亲》,扩大了

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

围。

12刘河间,名完素。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

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著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著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著《针炙大成》。

17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著《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土。著《温证论治》,相传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血、三焦,阐发外感温病的病机。

20程国彭,字钟龄。著《医学心悟》,论述简要,选方切用,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花。著《笔花医镜》,是一本较好的门径书,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行归类。

22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文献。

23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为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著《理瀹骈方》,是以外用药治内病的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中,可称独树一枝。现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外治法简编》。

25唐宗海,著《血证论》,对气血的生理、病

理有所研究。

26张锡纯,著《医学

中衷参西录》。

27即《医宗金鉴》,

是由清政府授意吴谦等

编著的一部临床综合性

医书。

三医德

做医生,讲医德,真

善美,是准则。

为人民,要全心,待

病者,胜亲人。

语言美,行为正,忌

粗疏,遵规程。

红与专,益求精,讲

文明,树良风。

基础篇

一阴阳

古哲理,寓阴阳,天

地道,万物纲①;

水为阴,火为阳,阴

阳说,形象彰②。

相对立,是其常,内

外分,脏腑详③;

相依存,曰阴阳,阴

内使,外守阳④;

阴阳说,互消长,此

之消,彼即长;

互转化,阴和阳,极

则变,反方向⑤。

生病理,寓阴阳,阴

阳秘,体安康。

阴胜寒,热责阳,阴

虚热,阳虚凉⑥。

诊治疗,细分详,里

寒阴,表热阳;

热者寒,寒者热,阳

治阴,阴治阳⑦。

①《素问?阴阳之应

象大论》说:“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

本始”。

②《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说:“水火者,阴

阳之征兆也”。

③指阴阳是相互对

立的。针对人体而言:内

为阴,外为阳;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

④《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说:“阴在内,阳

之守之;阳在外,阴之使

也”。

⑤如《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云:“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⑥即“阴胜则寒,阳

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

则热”。

⑦即“热者寒之,寒

者热之”,“阳病治阴,阴

病治阳”。

二五行

古学说,唯物论,木

火土,水与金。

互制约,相资生,常

变化,时运动。

木火土,金水行,依

次序,相资生①。

相克序②,木土水,

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过,为相乘。若

相克,相侮称。

五行说,万类本③,

肝属木,火主心,

脾属土,肺属金,肾

属水,君须分。

疗疾病,推五行,见

肝疾,防脾病④。

培脾土,金水生⑤,

壮水源,制火盛⑥。

五行说,古今沿,取

精华,糟粕删。

①相和即木生火,火

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②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③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为万事万物之本。

④即《难经?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⑤即“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

⑥即“壮水制火”,亦指滋肾阴,降心火。

三脏腑

言脏腑,心肺肝,脾与肾,五脏全;

大小肠,膀胱胆,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脉兼,开窍舌,荣颜面;

肝藏血,运化专,开窍口,华唇边;

肺主气,司呼吸,华皮毛,开窍鼻;

肾藏精,主水源,开窍耳,华发髯。

腐水谷,胃府先;藏精汁,少阳胆;

别清浊,小肠专,传糟粕,大肠权;

膀胱腑,贮小便;唯三焦,有争端。

气血和,津精盈,养脏腑,强功能。

四经络

1手太阴肺经

太阴肺,起中焦,出中府,云门照,

沿上臂,内侧前,下尺泽,列缺现,

循太渊,过鱼际,拇

指外,少商止。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起商阳,食

指端,其位详,

循二间,合谷上,经

曲池,肩峰藏,

过颈部,上面颊,鼻

翼旁,止迎香。

3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鼻外起,循

目下,承泣始,

环口唇,过地仓,达

天枢,膝下藏,

经三里,穿解溪,至

二趾,历兑息。

4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足大趾,起

末端,隐白始,

内踝前,胫骨后,循

三阴,冲门就,

沿腹胸,腋下寻,停

大包,舌下尽。

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起心间,上

于肺,出极泉,

沿上臂,行尺门,循

肘窝,少海舍,

向下行,经神门,止

少冲,小指尽。

6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指旁,尺

侧处,少泽藏,

绕腕骨,过养老,循

小海,肩贞到,、

跨肩胛,过颧髎,耳

屏前,听宫找。

7足太阳膀胱经

目内角,起睛明,上

额顶,夹脊行,

过大杼,穿背仑,循

八髎,殷门注,

下委中,越昆仑,终

至阴,小趾寻。

8足少阴肾经

少阴肾,起小趾,出

足心,涌泉始,

循太溪,过照海,上

复溜,阴谷载,

达胸腹,正中旁,锁

内端,俞府藏。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起胸膺,出

胁肋,天池行,

循上臂,内侧中,过

曲泽,内关应,

经劳宫,掌心中,中

指尖,止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起环指,指

端处,关冲始,

上腕背,过中渚,三

阳络,天井出,

循肩髎,沿耳后,丝

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阳胆经

少阳胆,目外角,起

始穴,瞳子髎,

循耳后,下肩井,沿

体侧,向下行,

经环跳,过阳陵,足

四趾,窍阴停。

1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大趾端,大

敦始,穿行间,

循太冲,上膝关,绕

阴部,小腹转,

抵乳下,期门现,终

止处,二肋间。

13督脉

督脉起,小腹内,沿

脊柱,上脊椎,

出长强,四腰椎,过

命门,至阳随,

通巅顶,过百会,下

神庭,龈交归。

14任脉

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

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

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五病因

风火暑,湿燥寒,此六气,本自然,

过不及,皆为偏,正气虚,淫邪干。

风善行,性数变,百病长,万疾源,

常兼湿,挟热寒,犯上部,头晕眩。

火势急,性上炎,身壮热,口渴烦,

善动血,津液煎,减其势,必苦寒。

暑热邪,湿多缠,伤正气,损真元,

清暑淫,宜甘寒,助淡渗,并轻宣。

湿粘滞,性缠绵,头沉重,身困倦,

苔厚腻,别热寒,论治法,清温汗。

燥似火,其性干,口唇裂,咳痰艰,

宜清润,忌苦寒,分凉温,酌轻宣。

寒伤人,痛难言,头身冷,必畏寒,

乘风行,恋湿痰,除此疾,热剂餐。

七情郁,五志偏,与发病,素有缘。

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气下陷;

思伤脾,纳谷减;悲伤肺,气消散。

心神悦,体康健,多忧愁,助邪焰。

有饮食,与劳倦,如不慎,亦为患。

六四诊

望闻问,不可偏,切

脉象,四诊参。

望神色,形态颜,虚

与实,粗略辨。

动自如,病轻浅;久

卧床,病深缠。

瘦多火,胖多痰。面

萎黄,血虚见;

面色白,气虚寒;面

晦黯,责肾肝。

舌质红,内热燔;舌

质淡,多虚寒;

舌苔薄,病轻浅;舌

苔厚,湿浊痰。

嗅气味,闻声音,别

疾病,曰闻诊。

发声重,多实证;体

虚弱,语声轻;

神昏迷,语不清;言

謇涩,风痰涌。

呼吸粗,实热属;呼

吸微,虚证主。

新病哕,莫惊恐,久

病呃,寿将终。

嗅气味,重二便,秽

多热,腥属寒。

流清涕,多外感;涕

浊热,名鼻渊。

十问歌,当熟念,察

表里,问热寒;

辨虚实,当问汗;问

头身,痛或安;

问饮食,预后辨;问

口渴,别热寒;

问耳鸣,诊肾肝;问

胸腹,痛证患;

邪属实,痛拒按,虚

寒疼,喜热暖;

小便黄,大便干,里

热证,已明显;

大便溏,尿清长,主

虚证,内寒伤;

问旧病,用药参,问

病因,十问全。

切诊巧,功熟练,细

体察,指下验。

浮与沉,表里辨;数

迟脉,辨热寒;

脉洪大,内热燔;脉

沉微,气息奄;

紧如绳,主痛寒;弦

如弦,病主肝;

细如丝,血虚见;弱

如绵,主虚寒;

滑如珠,孕或痰;涩

精亏,脉来难;

促代结,当细辨;反

关脉,亦常见。

①十问歌:一问寒热

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

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

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

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

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

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

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

验。

②促脉数而时见一

止,主阳极;结脉缓而时

见一止,主阴极,二脉均

止无定数。代脉缓而时见

一止,止有定数,主脏器

衰弱。

七八纲辩证

主八纲,表与里,寒

热辨,虚实区,

阴阳统,前六字,诸

辨证,此为基。

论表证,寒热兼,脉

见浮,紧数变,

表热证,稍恶寒;寒

象重,是表寒。

病在里,证多端,分

虚实,别热寒。

新急实,素体健,脉

实大,证象显,

毒瘀痰,常为患;久慢虚,老弱残,

脉虚小,行动难,扶正气,固本元。

里热症,不恶寒,身壮热,口渴烦,

脉洪大,苔黄干,溲短赤,便结坚;

里寒证,体畏寒,四肢冷,身缩蜷,

脉沉紧,舌质淡,五心热,口咽干,

脉数细,苔少现;阳虚证,常自汗,

四肢冷,形体寒,苔白滑,舌质淡。

八脏腑辨证

脏腑证,当细辨,此略述,举要点。

心气虚,神疲倦,心动悸,并气短。

心血虚,唇舌淡,夜不寐,健忘兼。

心阳虚,肢体寒,胸痹痛,脉结代。

心阴虚,常躁烦,眠多梦,口咽干。

口舌疮,心火炎;神志乱,多责痰。

心血瘀,怔忡见,胸憋闷,舌瘀点。

肺气虚,久咳喘,形体瘦,甚盗汗。

肺躁咳,咯痰难;痰阻肺,涌痰涎。

脾气虚,食纳减,日渐瘦,身困倦。

脾阳虚,腹胀满,大便溏,舌质淡。

脾统血,红不全,鼻齿衄,或紫癜。

若脱肛,中气陷;肢浮肿,脾虚寒。

湿困脾,身困倦,头沉重,不思餐。

兼吐泻,肤黄染,脾

胃经,湿热患。

肝郁痛,乳胁牵,久

症瘕,脉象弦。

肝火炎,头晕眩,面

目赤,口苦干。

肝阳亢,易怒烦,头

胀痛,伴失眠。

肝风动,筋拘挛,卒

昏仆,继偏瘫。

少腹冷,肝经寒;湿

热重,发黄疸。

肾阳虚,必畏寒,伴

浮肿,腰膝痠。

气不固,溲频短;气

不纳,久咳喘。

肾阴虚,五心烦,耳

失聪,视力减。

精不足,发育缓,齿

发脱,孕亦难。

胃腑病,有诸般,气

上逆,嗳腐酸;

实热痛,渴拒按;虚

寒痛,喜揉暖。

大肠热,便结干;便

稀溏,属虚寒。

膀胱热,尿赤短;频

而清,责虚寒。

胆附病,病相连,多

湿热,见黄疸。

九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学,著专篇,卫

和气,营血全。

卫分证,恶风寒,发

热重,渴微烦,

脉浮数,红舌边,宜

辛凉,银翘散。

气分证,里热显,四

大证,为特点,

大汗出,大渴烦,脉

洪大,白虎餐。

营分证,舌绛干,神

烦躁,清营煎。

血分证,神昏谵,伴

出血,发瘀斑,

犀地汤,安宫丸,临

证时,酌加减。

十治则

治则首,整体观,扶

正气,保后天,

疗疾病,标本分,急

治标,缓治本,

调阴阳,固根本,祛

邪气,除病因,

虚则益,实则损,攻

与补,宜酌斟。

正治法,性相反,寒

则热,热则寒;

反治法,从治焉,热

因热,寒因寒。

顺天时,参地利,时

地人,各制宜。

方药篇

一中药学

(一)概述

论药性,分四般,温

和热,凉与寒。

寒则热,热则寒,疗

疾病,不可反。

药五味,甘苦酸,辛

与咸,甘附淡。

辛发散,甘补缓,酸

敛阴,咸软坚,

苦泻火,通大便,淡

渗利,涩同酸。

诸味药,有专能,入

某脏,曰归经。

讲配伍,首七情;十

八反,莫合用;

十九畏,不顺情;妊

娠时,有忌用。

升与降,浮与沉,药

作用,趋向明。

生药材,需加工,曰

炮制,宜遵从。

煎服法,要求严,用

药量,不可偏。

①将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谓之归经。

②七情:前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把各种药物配合的变化,概括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加上单行合称为七情。

③十八反:乌头(包括草乌、川乌)反半夏、瓜蒌、白及、白蔹、贝母;甘草反大戟、芫花、海藻;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等各种参类及细辛、芍药(赤、白芍)。

④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

⑤妊娠禁忌:妊娠期间对于作用强烈、毒性较大的药品禁用或慎用。

⑥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体内上下表里的趋向而言。

⑦中药多系植物的根茎或动物、矿物,用前必须加工,这一过程叫炮制。

(二)解表药

解表药,医表证,味多辛,发汗功。

麻黄茎,发汗强,平咳喘,水道畅。

嫩桂枝,散寒凝,温心阳,水道行。

全紫苏,表寒除,理气机,安胎服。

荆芥穗,辛温性,炒止血,生祛风。

疗行痹,选防风,配

荆芥,表寒宁。

川羌活,辛苦温,医

痹痛,偏上身。

香白芷,医头痛,通

鼻窍,排痈脓。

北细辛,温肾经,化

痰饮,疗牙痛。

川藁本,上巅顶,味

辛温,医头痛。

化暑湿,香薷用,辛

微温,消水肿。

大葱白,善通用,散

寒凝,轻解良。

川辛夷,木笔花,通

鼻窍,效可夸。

生姜片,有专功,止

呕恶,散寒风。

霜桑叶,苦甘寒,散

风热,兼清肝。

泻肺热,桑白皮;嫩

桑枝,功疗痹。

杭菊花,甘苦寒,祛

风热,亦清肝;

野菊花,疗疮专,降

血压,目赤选。

香薄荷,平肝胆,透

隐疹,消腹胀。

升麻根,举下陷,透

斑疹,牙痛痊。

牛蒡子,化热痰,透

麻疹,风热散。

紫浮萍,味辛散,透

疹毒,可发汗。

蔓荆子,医头痛,苦

辛寒,疗目肿。

功解痉,粉葛根,煨

止泻,生透疹。

北柴胡,清肝胆,升

清阳,举下陷。

淡豆豉,味苦寒,解

表证,除虚烦。

(三)清热药

清热药,多苦寒,里

热证,当可煎。

生石膏,泻火专,除

烦渴,牙痛痊。

肥知母,味苦寒,退

骨蒸,润燥兼。

生山栀,利化胆,清

三焦,兼除烦。

夏枯草,化热痰,消

瘿瘰,止晕眩。

淡竹叶,除热烦,清

心火,利小便。

嫩青蒿,味苦寒,退

虚热,截疟专。

生地黄,滋肾肝,营

分清,血分安。

黑玄参,医渴烦,疗

咽痹,化热痰。

粉丹皮,肠痈煎,清

营血,化瘀痰。

赤芍药,瘀血散,可

凉血,偏清肝。

地骨皮,化热痰,退

骨蒸,消肿兼。

犀牛角,大寒咸,清

心火,散瘀斑。

川黄连,味苦寒,清

心火,热痢蠲。

子黄芩,清肺专,医

热痢,退黄疸。

川黄柏,清下焦,医

热淋,带下疗。

龙胆草,清肝胆,熄

热风,疗赤眼。

寒苦参,燥湿功,治

室早①,兼杀虫。

苦秦皮,治痢疾,利

湿热,医痛痹。

疗血痢,白头翁,清

热毒,杀滴虫。

金银花,清喉咽,消

痈肿,疮家专。

青连翘,苦辛寒,散

风热,除心烦。

蒲公英,解毒功,兼利尿,疗乳痈。

大青叶,味苦寒,疗温病,热毒燔。

用其根,名板蓝,解瘟毒,腮肿散。

鱼腥草,味辛寒,治肺痈,热淋餐。

败酱草,辛苦寒,疗肠痈,医肝炎。

山豆根,味苦寒,抗癌肿,利喉咽。

嫩射干,专利咽,配麻黄,定咳喘。

味极苦,穿心连,医上感,能消炎。

草决明,其性寒,清肝胆,止晕眩。

虎杖根,苦而凉,解热毒,医烧伤,

排胆石,可退黄,老慢支,用单方。

有蚤休,重楼名,解蛇毒,消结肿。

半枝莲,疗癌肿,肝硬化,水臌证。

半边莲,治癌肿,医蛇伤,消疖痈。

闻喜树,有小毒,白血病,可内服。

有白花,蛇舌草,抗癌肿,少不了。

①窒早:即窒性早搏。

(四)温里药

温里药,祛内寒,大辛热,阳虚餐。

辛大热,制附片,能回阳,益火源。

川乌头,祛外寒,止疼痛,寒痹散。

上肉桂,辛热甘,疗阳虚,下焦寒。

论干姜,化寒痰,温脾肾,厥逆参。

吴茱萸,温胃寒,辛

苦热,止呕酸。

高良姜,功散寒,温

脾胃,腹痛痊。

公丁香,辛苦寒,降

胃逆,温补肾。

小茴香,理气功,暖

下焦,亦温中。

荜拨穗,可温中,降

呕逆,止胃痛。

(五)泻下药

泻下药,多苦寒,疗

湿热,除水患,

破瘀血,通大便,妊

娠期,宜慎选。

川大黄,下实坚,破

瘀血,宜先煎。

番泻叶,苦甘寒,通

大便,当茶啖①。

言甘遂,味苦寒,逐

水邪,散肿坚。

黑白丑,研末餐,治

腹水,奇效显。

温下药,巴豆强,破

寒积,消臌胀。

火麻仁,味甘平,润

肠燥,大便行。

郁李仁,性和平,缓

下药,利水肿。

①用番泻叶通便,可

取~10克,以开水冲服当

茶饮。

(六)祛湿药

祛湿药,多平淡,通

水道,利小便。

猪茯苓,均平甘,利

水湿,猪苓显;

安心神,茯苓专,常

合用,医水患。

建泽泻,味甘寒,泻

肾火,利小便。

车前子,味甘寒,利

水湿,化热痰。

飞滑石,暑热煎,利

水道,热淋蠲。

细木通,味甘寒,能

通乳,利小便。

薏苡仁,甘淡寒,排

脓毒,湿痹专。

冬瓜仁,排脓痰,皮

消肿,利小便。

赤小豆,甘平酸,排

脓毒,消肿专。

茵陈蒿,味苦寒,利

湿热,退黄疸。

汉防己,苦辛寒,医

肾病,关节炎。

川萆解,苦平甘,除

湿痹,膏淋痊。

言瞿麦,性平寒,破

瘀血,石淋安。

扁蓄草,苦平兼,治

结石,配金钱。

石韦叶,甘苦寒,通

石淋,医肾炎。

金钱草,甘咸寒,石

淋除,肿毒安。

海金砂,性寒甘,茎

中通,石淋专。

冬葵子,味甘寒,能

通乳,石淋煎。

广藿香,味香窜,辛

微温,疗霍乱。

省头草,名佩兰,味

辛平,疗口甜。

炒苍术,可以汗,苦

辛温,治痿专。

白豆蔻,辛而温,健

脾胃,除脘闷。

草果仁,可祛寒,功

燥湿,截疟痰。

祛风湿,独活专,配

寄生,诸痹安。

左秦艽,功两般,疗

虚热,关节炎。

辛而温,威灵仙,通

经络,止痛专,

化鱼骨,利喉咽,食道癌,亦可煎。

桑寄生,强筋腱,壮腰肾,胎动安。

五加皮,益肾肝,利水肿,风湿专。

宣木瓜,辛温酸,疗转筋,医霍乱。

嫩桑枝,性和缓,疗痹痛,解拘挛。

豨莶草,味苦寒,祛风湿,疗痹证。

苍耳子,辛苦温,治鼻渊,疗风疹。

白花蛇,善搜风,疗顽痹,亦定惊。

八角枫,药用根,疗痹痛,用酒浸。

(七)止咳化痰平喘药

咳痰喘,病同源,治其要,重祛痰。

法半夏,化寒痰,味辛温,治咳喘。

制南星,燥湿痰,味苦温,疗风眩。

白芥子,平虚喘,味辛温,除痰满。

旋复花,辛苦咸,止呕吐,疗寒喘。

辛苦温,嫩白前,性不燥,医痰喘。

白附子,祛风痰,配蚕蝎①,疗面瘫。

北前胡,苦辛寒,散风热,化热痰。

苦桔梗,利喉咽,载浮药,肺痈痊。

川贝母,阴虚煎;浙贝母,化热痰。

全瓜娄,胸痹专;瓜娄仁,疗肺喘。

天花粉,味苦寒,清肺经,解胸烦。

葶苈子,辛苦寒,泻

水肿,兼平喘。

淡竹茹,甘微寒,止

呕吐,化热痰。

昆与藻②,化热痰,

治瘿瘤,为其专。

苦可仁,味辛温,咳

喘平,大便润。

炙紫菀,善化痰,配

冬花,定咳喘。

枇杷叶,化热痰,止

呕吐,医流感。

百部根,肺痨餐,甘

苦温,灭虱显。

桑叶皮,味甘寒,泻

肺火,利水兼。

马兜铃,味苦寒,清

痰热,兼平喘;

青木香,胃疼专,药

用根,血压减;

通经络,择天仙,果

根藤,各有专③。

海蛤壳,苦咸平,清

痰热,散瘤瘿。

①指僵蚕、全蝎。

②即昆布与海藻。

③三药是同一植物

的不同部分,根名青木

果,果名马兜铃,藤名天

仙藤。

(八)理气药

气滞证,痛胀满,其

病变。肺脾肝。

论病因,有多端,气

机畅,自可安。

广陈皮,燥湿痰,辛

苦温,除胀满。

炒表皮,破气专,医

食滞,血瘀餐。

枳实壳,苦微寒,化

痰结,消滞满,

枳实速,枳壳缓,有

专治,中气陷。

川厚朴,善除满,苦

辛温,可平喘。

广木香,胀痛专,治

痢疾,配黄连。

制香附,偏入肝,辛

苦平,妇科选。

台乌药,温肾寒,少

腹冷,痛可痊。

缩砂仁,胃痛专,呕

吐止,胎动安。

香橼皮,佛手片,理

肝气,可化痰。

大腹皮,消滞满,善

行水,利小便。

广沉香,温肾寒,辛

苦温,平逆喘。

薤白头,燥湿痰,配

姜夏,胸痹安。

川楝子,味苦寒,理

肝气,胁痛痊。

(九)理血药

血瘀证,较常见,活

血药,诸痛蠲。

川芎穷,入肝胆,辛

而温,头痛专。

言丹参,苦微寒,可

安神,兼舒肝,

活血脉,冠心餐,月

经病,常予煎。

益母草,辛苦寒,调

经血,疗肾炎。

茺蔚子,可清肝,高

血压,眼科选。

川红花,入心肝,辛

而温,瘀痛痊。

桃仁泥,苦平甘,配

红花,活血专。

有泽兰,利小便,调

经血,功效显。

怀牛膝,益肾肝;川

牛膝,瘀血散。

红苏木,消肿痛,疗

跌损,医闭经。

五灵脂,瘀血散,心

绞疼,有效验。

制乳没,止痛专,气滞消,血瘀安。

广郁金,辛苦寒,破瘀血,利肝胆。

片姜黄,入脾经,通经血,风痹安。

京三棱,破血专,蓬莪术,破气先。

穿山甲,通乳专,排脓血,痈肿散。

延胡索,辛苦温,功活血,滞痛斟。

鸡血藤,苦温甘,通经络,血瘀散。

干水蛭,咸苦平,逐瘀血,消瘕症。

苦微寒,炒虻虫,破症积,兼通经。

毛冬青,化热痰,通经络,冠心餐。

(十)止血药

止血药,有诸般,辨虚实,分热寒。

田三七,辛苦温,活瘀血,消肿斟。

土三七,名景天,可止血,医紫癜。

仙鹤草,性收敛,味苦凉,出血痊。

茜草根,苦性寒,凉血热,瘀血散。

槐花米,苦微寒,医肠风,止血便。

藕节炭,甘平涩,生化瘀,炒止血。

血余炭,苦而平,止血淋,水道行。

白及块,苦甘寒,医溃疡,肺痨餐。

侧柏叶,苦涩寒,功凉血,止血兼。

白茅根,味甘寒,止吐血,血淋安。

大小蓟,甘微寒,医赤淋,血色鲜。

温经脉,艾叶炭,疗

腹痛,止血专。

苦涩平,棕榈炭,善

止血,性收敛。

花蕊石,酸而平,能

止血,化瘀肿。

炒地榆,苦酸寒,医

烫伤,血淋安。

(十一)芳香开窍药

开窍药,医闭证,多

芳香,神志清。

雄麝香,消痈肿,开

心窍,散瘀痛。

京牛黄,苦甘凉,解

热毒,定惊狂。

香冰片,辛苦寒,善

开窍,多入丸。

苏合香,善通窍,医

冠心,中风疗。

(十二)安神药

安神药,有二般,一

曰镇,二曰安。

飞朱砂,甘微寒,功

重镇,心神安。

生磁石,眼科选①,

纳肾气,兼平肝。

琥珀粉,疗失眠,镇

惊悸,石淋专。

广珍珠,甘咸寒,镇

心神,善平肝。

有龙骨,涩平甘,煅

固脱,生平肝。

又龙齿,性偏寒,只

重镇,不收敛。

咸牡蛎,涩微寒,镇

心神,宜生煎。

生潜阳,软结坚,煅

收敛,止胃酸。

酸枣仁,偏养肝,安

心神,疗失眠。

柏子仁,味平甘,益

心血,润肠专。

炙远志,心神安,苦

辛温,兼化痰。

夜交藤,入心肝,味

平甘,疗失眠。

①生磁石可补血养

肝,治疗眼疾。

(十三)平肝熄风药

熄风药,内风专,平

肝阳,镇痉兼。

石决明,咸微寒,平

肝阳,止晕眩。

双钩藤,医惊痫,配

天麻,疗晕眩。

明天麻,味平甘,止

眩晕,善驱风。

羚羊角,味咸寒,解

热毒,凉肺肝。

代赭石,味苦寒,配

旋夏,止呕喘。

白僵蚕,辛平咸,散

风热,疗面瘫。

地龙寒,医偏瘫,解

热痉,定哮喘。

全蝎子,功入肝,味

辛平,解痉挛。

(十四)消导药

消导药,莫轻看,增

食欲,体质健。

六神曲,辛温甘,善

消谷,疳积蠲。

炒麦芽,味平甘,消

面食,除胀满。

又谷芽,性和缓,消

谷食,是其专。

鸡内金,味平甘,疗

食积,石淋煎。

焦山楂,甘温酸,肉

积消,瘀肿散。

莱菔子,辛平甘,善

消胀,亦化痰。

(十五)驱虫药

驱虫药,有效验,虫

有别,药有专。

苦楝皮,味苦寒,善

驱蛔,可单煎。

使君温,榧子甘,炒熟食,味美鲜。

南瓜子,驱绦专,配槟榔,效更显。

北鹤虱,苦辛平,消疳积,功杀虫。

钩蛔绦,用雷丸,煎失效,宜为丸①。

臭芜荑,辛苦温,医疳积,诸虫侵。

贯众根,杀诸虫,解热毒,止血崩。

独头蒜,可杀虫,解热毒,消痈肿。

①雷丸,多入丸剂,煎服影响疗效。

(十六)补益药

补益药,虚证验,气血分,阴阳辨。

甘人参,补真元,微苦温,五脏安。

潞党参,平味甘,补脾肺,举中陷。

太子参,苦平甘,补肺脾,益肾肝。

炒白术,苦温甘,健脾胃,利小便。

绵黄芪,益卫阳,利水肿,托毒良。

怀山药,性平甘,肺脾肾,皆可安。

白扁豆,性温甘,暑湿解,脾胃健。

制黄精,味平甘,补肺脾,湿邪蠲。

粉甘草,甘而平,补中气,疗咽痛。

止咳喘,医怔忡,治溃疡,和药性。

大红枣,味甘平,益脾气,安心营。

熟地黄,微甘温,补心血,滋肝肾。

秦当归,辛甘温,善调经,又润便。

杭白芍,缓痉挛,益

血分,阴分敛。

阿胶珠,味平甘,滋

补阴,止血验。

蛤粉炒,清肺专;蒲

黄炒,出血痊。

何首乌,苦甘寒,益

精血,补肾肝。

生解毒,通大便,高

冠心,可试验。

枸杞子,味甘平,益

肝肾,疗目蒙。

肉苁蓉,甘温咸,温

肾阳,兼通便。

壮肾阳,巴戟天,祛

风湿,强筋腱。

菟丝子,养目肝,补

肾脾,泄泻痊。

鹿茸片,甘温寒,生

血精,益肾肝。

补骨脂,温肾寒,止

久泻,缩小便。

炒杜仲,益肾肝,强

筋骨,胎动安。

苦微温,川续断,续

筋骨,崩漏专。

金狗脊,痹证蠲,壮

筋骨,补肾肝。

沙苑子,功暖肝,固

肾精,明目兼。

淫羊藿,辛温甘,壮

肾阳,寒痹蠲。

益智仁,辛温兼,固

肾精,缩小便。

骨碎补,骨科专,补

肾虚,耳聋痊。

言仙茅,温肾寒,疗

湿痹,腰痛减。

广蛤蚧,味平咸,补

肺肾,专定喘。

胡桃肉,性温甘,壮

腰膝,疗虚喘。

紫河车,即胎盘,补

精血,益真元。

论沙参,肺胃安,北

养阴,南祛痰①。

天门冬,甘苦寒,滋

肺胃,除胸烦。

肥玉竹,味平甘,扶

正气,阴虚餐。

鲜石斛,甘淡寒,入

肺胃,津液添。

女贞子,滋肾肝,乌

须发,疗晕眩。

生百合,甘微温,燥

咳宁,心神安。

旱莲草,止血专,补

肾阴,乌发髯。

败龟板,咸平甘,潜

浮阳,益肾肝。

言鳖甲,咸微寒,生

滋阴,制软坚。

①指北沙参偏于养

阴,南沙参偏于祛痰。

(十七)收敛药

收敛药,有诸般,止

遗精,疗盗汗。

医带下,缩小便,久

泄泻,皆可煎。

山萸肉,涩温酸,补

肝肾,敛汗专。

五味子,温酸甘,入

肺肾,疗咳喘。

止久泄,并敛汗,生

降酶,医肝炎。

复盆子,酸温甘,可

涩精,缩小便。

桑螵蛸,甘平咸,同

复盆,功效显。

金樱子,性平酸,固

肾精,亦缩泉。

乌梅肉,味平酸,可

安蛔,涩肠专。

有诃子,肺气敛,生

津液,润喉咽。

肉豆蔻,辛温兼,久

泄止,腹痛安。

莲子肉,疗失眠,补脾肾,涩肠专。

芡实米,涩平甘,固肾精,久泻痊。

赤石脂,涩甘酸,止泄泻,崩漏痊。

白果仁,苦涩甘,其性平,专定喘。

乌贼骨,微温咸,止崩漏,制胃酸。

麻黄根,味平甘,功止汗,是其专。

浮小麦,味凉甘,止汗出,疗心烦。

椿根皮,苦涩寒,疗湿热,赤带痊。

(十八)外用药

外用药,多外用,解热毒,功杀虫,

消息肉,定肿痛,化腐肉,新肌生,

敛伤口,出血宁,贴涂敷,吹点等。

制硫黄,杀疥虫,温肾阳,大便通。

飞雄黄,医蛇伤,治湿疹,疗疥疮。

毒性大,数水银,可祛腐,以重新。

有轻粉,灭真菌,可内服,逐水饮。

红白砒,为砷霜,祛腐血,蚀痈疮。

煅硼砂,甘咸凉,医赤眼,疗口疮。

炉甘石,消湿疮,退目翳,善止痒。

樟脑晶,配成酊,外杀虫,内止痛。

制明矾,味酸寒,功燥湿,杀虫癣。

蛇床子,治疥疮,杀滴虫,止阴痒。

孩儿茶,苦涩平,疗溃疡,止疼痛。

言血竭,可敛疮,散

瘀痛,跌打伤。

大蟾酥,消咽肿,辟

温疫,止疼痛。

大枫子,医麻风,疗

疥疮,苦参充。

番木鳖,名马钱,有

大毒,味苦寒,

止疼痛,再障餐①,

用过量,肌痉挛②。

露蜂房,味甘平,可

杀虫,疗痹痛。

斑蝥虫,治顽癣,医

斑秃,有效验。

①指再生障碍性贫

血。

②本品有毒,过量可

致肌肉痉挛,甚则死亡。

二方剂学

(一)概述

论方剂,数千方,仲

景方,历代赞①,

诸名医,积经验,学

配伍,是关健。

古组方,原则全,郡

与臣,佐使兼;

今改为,主辅言,佐

与使,亦四般②。

主治药,主病安;辅

助药,协主兼;

佐主辅,兼证痊,有

反性,并制监;

方使药,引经专,调

药性,兼和缓。

遵原则,贵权变,味

与量,常增减。

急用汤,缓用丸,易

配伍,功异然③。

①张仲景号称方剂

鼻祖,其配方原则受到历

代医家的遵从。

②古代有君臣佐使,

现改为主辅佐使。

③方剂在临床应用

中,常有变化,如药味的

增减,药量的增减,改变

剂型或配伍等。

(二)解表剂

病在表,法当汗,祛

表邪,宜辛散,

表寒温,表热寒,表

而虚,扶正添。

1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桂杏甘,解

表寒,疗咳喘。

麻黄9克,桂枝6克,

杏仁9克,炙甘草3克。

2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汤,芍药甘,姜

枣引,营卫安。

桂枝9克,白芍9克,

炙甘草6克,生姜9克,

大枣4枚。

3九味羌活汤(《此事

难知》)

羌活汤,苍草防,芩

芎芷,辛地黄,

解表邪,里热尝,兼

无汗,头痛良。

羌活、苍术、防风各

4.5克,细辛1.5克,川芎、

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各3克。

4银翘散(《温病条

辨》)

银翘散,桔豉甘,荆

竹薄,牛蒡煎,

温病初,辛凉餐,解

表热,此方选。

银花、连翘各10克,

桔梗、薄荷各6克,竹叶

4克,甘草5克,荆芥4

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

6克。水煎服。

5桑菊饮(《温病条

辨》)

桑菊饮,桔梗杏,甘

翘薄,芦根用,

宣肺经,医风温,散内热,咳喘宁。

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芦根各10克,甘草、薄荷各3克。

6大青龙汤(《伤寒论》)

大青龙,寓麻黄①,添石膏,配枣姜,

功解表,兼除烦,身疼痛,躁无汗。

麻黄12克,生石膏24克,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各6克,大枣4枚。

①指麻黄汤。

7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青龙,逐饮方,麻桂芍,辛草姜,

五味夏,咳喘良,气管炎,可选方。

麻黄、芍药、桂枝、干姜、半夏、炙甘草各10克,细辛、五味子各5克。

8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杏甘,石膏汤,清肺热,咳喘良。

麻黄6克,杏仁9克,炙甘草5克,生石膏18克。

9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透麻疹,升葛方,配芍草,散剂良。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各等份。为粗末。每服10克。

10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败毒散,外感方,兼体虚,用此汤,

柴芎枳,前胡羌,苓

独草,桔梗党。

柴胡、前胡、川芎、

枳壳、羌活、独活、茯苓、

桔梗、党参各10克,甘

草5克。水煎服。

(三)清热剂

里热证,法当清,用

苦寒,亦辨证,

虚者补,实者功,分

卫气,别血营。

11白虎汤(《伤寒

论》)

白虎汤,知石甘,加

粳米,气分安。

生石膏30克,知母

10克,炙甘草3克,梗米

15克;加人参名白虎加人

参汤。

12栀子豉汤(《伤寒

论》)

栀豉汤,疗虚烦,医

黄疸,胆囊炎。

栀子、淡豆豉各10

克。

13清营汤(《温病条

辨》)

清营汤,犀地丹,银

翘竹,玄麦连。

犀角1.5克,生地15

克,竹叶心3克,黄连5

克,玄参、麦冬、丹参各

9克,银花、连翘各6克。

14犀角地黄汤(《千

金方》)

犀生地,芍药丹,清

热毒,血分安。

犀角1.5克(锉末,

冲服),生地30克,赤芍

12克,丹皮9克。

15黄连解毒汤(《外

台秘要》)

解毒汤,芩连襄,栀

黄柏,三焦凉。

黄连、栀子各10克,

黄芩、黄柏各6克。

16普济消毒饮(《医

方集解》)

消毒饮,普济方,升

柴薄,芩连僵,

桔陈甘,玄勃蒡,板

蓝翘,解毒良。

黄芩、黄连各15克,

陈皮、甘草、玄参、柴胡、

桔梗各6克,连翘、板蓝

根、马勃、牛蒡子、薄荷

各3克,僵蚕、升麻各2

克。

17仙方活命饮(《外

科发挥》)

活命饮,医疮疡,乳

没银,归芷防,

陈草皮,花粉襄,山

甲贝,皂刺尝。

穿山甲、白芷、天花

粉、皂角刺、归尾、赤芍、

乳香、没药、防风、贝母、

陈皮、甘草各3克,银花

9克。

18五味消毒饮(《医

宗金鉴》)

消毒饮,五味成,银

野菊,蒲公英,

紫天葵,共地丁,解

热毒,疗疮疔。

金银花、野菊花、蒲

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

紫背天葵6克。

19香薷散(《和剂局

方》)

香薷散,朴与扁,斛

暑湿,粗末煎。

香薷20克,厚朴、

扁豆各10克。

20清暑益气汤(《温

热经纬》)

即清暑,又生津,斛

麦竹,西洋参,

苦黄连,知甘粳,西瓜皮,荷叶梗。

西瓜翠衣30克,粳米、荷梗各15克,知母、甘草各6克,石斛、麦冬各10克,西洋参5克,竹叶6克,黄连3克。

21导赤散(《古今医方直决》)

导赤散,生地甘,木通竹,心火痊。

生地、木通、竹叶、甘草各等份。

22龙胆泻肝汤(《古今医方集成》)

泻肝汤,君龙胆,柴芩栀,归地甘,

车通泽,入肝胆,可降酶,退黄疸。

生地、黄芩、木通、柴胡各6克,龙胆草10克,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甘草各3克。

23泻白散(《小儿药证直决》)

泻白散,地桑皮,加粳米,肺热宣。

粳米15克,桑白皮、地骨皮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24清胃散(《脾胃论》)

清胃散,升麻连,生地归,丹皮煎。

生地、当归各3克,黄连6克,丹皮5克,升麻10克。水煎服。

25玉女煎(《景岳全书》)

玉女煎,胃火清,知膏膝,熟地冬。

生石膏30克,熟地黄15克,麦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26白头翁汤(《伤寒

论》)

白头翁,共秦皮,柏

连入,医热痢。

白头翁15克,黄连6

克,黄柏12克,秦皮10

克。

27青蒿鳖甲汤(《温

病条辨》)

蒿甲丹,知地黄,疗

虚热,骨蒸康。

鳖甲15克,生地12

克,青蒿、知母各6克,

丹皮10克。

(四)温里剂

里寒证,法当温,益

肾阳,厥逆斟,

脾虚寒,宜温中,通

经络,散寒凝。

28理中丸(汤)(《伤

寒论》)

理中丸,参术甘,干

姜入,温脾寒。

党参、干姜、炙甘草、

白术各10克。水煎服。

29吴茱萸汤(《伤寒

论》)

吴萸汤,参姜枣,暖

肝经,温胃好。

吴茱萸10克,党参

12克,生姜18克,大枣

4枚。

30小建中汤(《伤寒

论》)

桂枝汤,加饴糖,倍

芍药,建中汤,

温胃寒,医溃疡,加

黄芪,效更彰。

饴糖30克,芍药18

克,桂枝10克,甘草6

克,生姜10克,大枣4

枚。加黄芪名黄芪建中

汤。

31四逆汤(《伤寒

论》)

四逆汤,附干姜,救

厥逆,回真阳。

制附子15克,干姜

10克,炙甘草12克。

32真武汤(《伤寒

论》)

真武汤,术苓姜,芍

益阴,附温阳,

脾肾暖,水道畅,医

水肿,体安康。

白术6克,制附子、

茯芩、白芍、生姜各10

克。

33阳和汤(《外科全

生集》)

阳和汤,阴疽方,草

芥肉,麻黄姜,

鹿角胶,熟地黄,鹤

膝肉,流注良。

熟地30克,鹿角胶

10克(烊化),白芥子6

克,甘草6克,肉桂、炮

姜、麻黄各3克。

(五)泻下剂

里实证,当攻伐,峻

逐水,缓润下。

34承气汤(《伤寒

论》)

大承气,枳硝黄,厚

朴入,寒下良。

小承气,朴枳黄,有

调胃,黄草芒。

大承气汤:大黄12

克,芒硝10克,枳实、

厚朴各15克。

小承气汤:大黄12

克,枳实9克,厚朴6克。

调胃承气汤:甘草6

克,大黄、芒硝各12克。

35大黄牡丹皮汤

(《金匮要略》)

医肠痈,推此方,泻

内热,首大黄,

破瘀血,,丹皮良,冬瓜子,桃仁芒。

冬瓜子15克,大黄、桃仁、丹皮、芒硝各10克。

36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温下方,附辛黄,泻寒积,便通畅。

制附子12克,大黄10克,细辛6克。

37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仁丸,小承气,加芍杏,润下剂。

麻子仁170克,大黄130克,杏仁、厚朴、芍药、枳实各70克。依法制丸。

38温脾汤(《千金方》)

温脾汤,附干姜,攻冷秘,参草黄。

大黄、制附子各10克,干姜、党参各6克,甘草3克。

39十枣汤(《伤寒论》)

十枣汤,逐水饮,遂芫戟,各等份。

共细末,枣汤进,医腹水,疗悬饮。

大戟、芫花、甘遂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0.5至1克,大枣10枚煎汤送服。

40舟车丸(《景岳全书》)

舟车丸,功逐水,军榔丑,戟芫遂,

木轻粉,青陈皮,肝硬化,腹水宜。

黑丑120克,芫花、甘遂、大戟各30克,大黄60克,木香、青皮、

陈皮、槟榔各15克,轻

粉3克。共为细末,水糊

为丸。

41芦氏秘方(《中华

内科杂志》1960)

肿半截,芦氏方,二

丑粉,糖枣姜。

二丑、生姜、红糖、

大枣。依法制膏。

(六)和解剂

和少阳,疏气机,调

肠胃,理肝脾。

42小柴胡汤(《伤寒

论》)

小柴胡,芩夏甘,参

姜枣,和肝胆。

柴胡12克,黄芩、

党参各10克,甘草6克,

生姜10克,大枣4枚,

制半夏10克。

43逍遥散(《和剂局

方》)

逍遥散,柴芍甘,归

苓术,薄姜全。

柴胡、茯苓、当归、

白芍、白术、甘草各15

克,生姜10克,薄荷3

克。

(七)表里双解剂

表证急,汗法驱,里

证重,先救里,

若同病,表里医,既

治表,又医里。

44大柴胡汤(《金匮

要略》)

大柴胡,芩夏姜,枳

芍枣,加大黄。

柴胡、枳实、制半夏、

黄芩、白芍各10克,大

黄6克,生姜12克,大

枣4枚。

45葛根芩连汤(《伤

寒论》)

主葛根,芩连甘,痢

兼表①,可煎餐。

葛根15克,黄芩10

克,黄连6克,甘草3克。

①指痢疾兼有表证。

(八)祛湿剂

祛湿剂,主利水,化

痰饮,避浊秽,

止泄泻,开癃闭,通

淋浊,蠲三痹。

46藿香正气散(《和

剂局方》)

正气散,首藿香,苓

陈夏,术草襄,

腹皮苏,桔梗朴,解

表邪,化湿浊。

藿香、茯苓各12克,

苏叶、白芷、大腹皮、白

术各10克,半夏曲、陈

皮、厚朴、桔梗、甘草各

5克。

47五苓散(《伤寒

论》)

五苓散,猪茯苓,泽

水桂,水道行。

猪苓、茯苓、白术各

15克,桂枝10克,泽泻

12克。

48平胃散(《和剂局

方》)

平胃散,苍朴甘,广

陈皮,燥湿专。

陈皮、厚朴各10克,

苍术15克,甘草6克。

49茵陈蒿汤(《伤寒

论》)

茵陈汤,治阳黄,生

山栀,合大黄。

茵陈18克,山栀10

克,大黄6克。

50八正散(《和剂方

局》)

八正散,通热淋,车

前子,生川军,

栀滑草,萹瞿通,医结石,缓疼痛。

滑石、车前子、瞿麦、萹蓄、栀子、木通、甘草、大黄各等份。

5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己与防,白术甘,祛湿邪,医肾炎。

防己、黄芪各10克,白术6克,甘草3克。

52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分清饮,萆薢名,菖乌药,草智苓。

萆薢、乌药、石菖蒲、益智仁、茯苓、甘草各等份。

53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独活君,寄生汤,归芍芎,干地黄。

参苓草,艽辛防,牛膝桂,痹痛康。

独活、秦艽、防风、芍药、杜仲、牛膝各9克,桑寄生18克,干地黄15克,当归、党参、茯苓各12克,川芎、甘草各6克,细辛3克,肉桂1.5克

(九)祛风剂

凡风证,内外情,外疏散,内熄风。

54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

茶调散,川芎君,羌防芷,薄草辛,

散风邪,医头痛,或偏正,或巅顶。

川芎、荆芥、各12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克,薄荷、细辛各3克,防风4.5克。

55牵正散(《杨氏家

藏方》)

牵正散,医面瘫,白

附子,蝎僵蚕。

白附子、僵蚕、全蝎

各等份,为末。每服3克。

56小活络丹(《和剂

局方》)

小活络,乳胆星,川

草乌,没地龙。

制川乌、制草乌、地

龙、制南星各180克,乳

香、没药各90克。共为

末,酒面糊为丸。每服3

克。

57羚羊钩藤汤(《通

俗伤寒论》)

钩藤汤,有羚羊,桑

菊草,芍地黄,

竹茹贝,茯神襄,清

血热,平肝阳。

钩藤、菊花、白芍、

茯神各10克,竹茹、生

地各15克,羚羊角、甘

草各3克,桑叶6克,川

贝12克。

58镇肝熄风汤(《医

学衷中参西录》)

熄风汤,功镇肝,生

龙牡,生龟板,

赭膝芍,玄冬甘,生

麦芽,青蒿楝。

怀牛膝、代赭石各30

克,生龙骨、生龟板、白

芍、玄参、天冬、生牡蛎

各15克,川楝子、生麦

芽、青蒿各6克,甘草3

克。

(十)润燥剂

内外燥,因而般,内

滋润,外轻宜

59桑杏皮(《温病条

辨》)

桑杏汤,栀梨皮,浙

贝豉,沙参齐,

滋肺津,外燥宜,咳

无痰,上感医。

桑叶、浙贝、淡豆豉、

梨皮、山栀皮各6克,沙

参12克,杏仁9克。

60麦门冬汤(《金匮

要略》)

麦冬汤,夏参甘,粳

米枣,胃热专。

麦冬18克,粳米15

克,党参10克,制半夏5

克,大枣4枚,甘草3克。

61养阴清肺汤(《重

楼玉钥》)

清肺汤,功养阴,生

地芍,丹麦斟,

薄贝母,草玄参,疗

白喉,乳蛾饮。

生地12克,麦冬、

玄参各10克,炒白芍5

克,甘草、贝母、薄荷各

3克,丹皮5克。

(十一)祛痰剂

祛痰湿,疗咳喘,止

呕吐,舒胸脘,

消瘰疬,定晕眩,痰

是标,求本源。

62二陈汤(《和剂局

方》)

二陈夏,陈茯甘,和

胃气,疗咳喘,

加枳星,名导痰,入

枳茹,为温胆。

陈皮5克,制半夏5

克,甘草5克,茯苓10

克。二陈汤加枳实、制南

星,名导痰汤;二陈汤加

枳实、竹茹,名温胆汤。

63止嗽散(《医学心

悟》)

止嗽散,桔陈菀,荆

百部,草白前。

桔梗、荆芥、紫菀、

白前、百部各600克,甘草30克,陈皮480克。共为末。每服10克,开水调服。

(十二)消导剂

消导剂,化痞积,导食滞,畅气机。

64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丸,陈苓半,莱菔翘,焦三仙①。

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莱菔子各30克。为末制丸。另一方有麦芽。

①即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

65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曰枳实,消痞丸,参朴术,夏曲连,

麦芽曲,茯苓甘,加干姜,脾胃安。

干姜3克,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6克,半夏曲、党参各10克,厚朴12克,枳实、黄连15克。

(十三)理气剂

气分病,滞与逆,滞宜行,逆降气。

66越鞠丸(《贸丹溪心法》)

越鞠丸,气郁散,芎苍曲,栀附餐。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份。为细末,水泛为丸。

6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夏厚朴,气方祖,苓生姜,并紫苏。

制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生姜、苏叶各

10克。

68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瓜蒌实,薤白头,除

胸痹,加白酒。

瓜蒌实12克,薤白

10克,米酒30毫升。

69定喘汤(《摄生众

妙方》)

定喘汤,芩甘冬,麻

白夏,桑苏杏。

麻黄、白果、桑白皮、

款冬花、制半夏各10克,

杏仁、黄芩各5克,苏子

6克,甘草3克。

(十四)理血剂

血分病,瘀血溢,瘀

当祛,虚补益,

止血法,疗血溢。活

瘀血,兼理气。

70桃仁承气汤(《伤

寒论》)

硝黄草,桂加桃,成

此方,祛瘀好。

桃仁、大黄各12克,

桂枝、炙甘草、芒硝各6

克。

71血府逐瘀汤(《医

林改错》)

王清任,倡逐瘀,四

物备,桃红继,

桔枳草,柴牛膝,血

瘀胸,久不愈。

当归、生地、红花、

牛膝各10克,桃仁12克,

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

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

各5克。

72补阳还五汤(《医

林改错》)

曰补阳,还五汤,内

四物,去地黄,

桃红龙,芪四两,中

风后,疗诸恙。

黄芪120克,当归6

克,赤芍5克,地龙、川

芎、桃仁、红花各3克。

73槐花散(《普济本

事方》)

槐花散,医肠风,止

便血,枳柏荆。

槐花、侧柏叶、荆芥

穗、枳壳各等份,为末。

每服6克。

74小蓟饮子(《济生

方》)

小蓟饮,治血淋,蒲

滑竹,归通斟,

生地黄,草栀仁,清

湿热,医尿频。

生地24克,小蓟10

克,滑石12克,木通、

蒲黄、淡竹叶各10克,

甘草5克,藕节10克,

当归5克,栀子仁10克。

(十五)补益剂

论虚疾,分四虚,阴

和阳,血与气,

各脏腑,皆有虚,当

辨证,须留意。

75四君子汤(《和剂

局方》)

补气方,四君先,茯

苓入,参术甘。

党参、茯苓、甘草、

白术各等份。加陈皮、半

夏名六君子汤。

76归脾汤(《济生

方》)

归脾汤,涵四君,龙

眼肉,归枣仁,

芪香远,姜枣引,补

心脾,崩带饮。

白术、龙眼肉、茯神、

黄芪各30克,木香、党

参各15克,甘草、当归、

远志各3克,酸枣仁30

克。

77四物汤(《和剂局方》)

四物汤,归地黄,赤芍芎,血证方。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等份。加桃仁、红花,名桃红四物汤。

7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六味丸,药地丹,萸苓泽,益肾肝,

加桂附,温肾寒,加知柏,虚火安。

熟地28克,山药、山萸肉各12克,茯苓、泽泻、丹皮各1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钱。加附子、肉桂、即金匮肾气丸;加知母、黄柏,即知柏地黄丸。

(十六)固涩剂

固涩剂,可止遗,敛虚汗,崩带医,

固脱证,止泻痢,标本顾,兼补益。

79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玉屏风,芪防术,固表虚,自汗出。

黄芪18克,白术12克,防风6克。

80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固精丸,芡莲须,龙牡蛎,沙蒺藜。

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研末,莲肉煮粉糊为丸。

81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桑螵蛸,龟龙菖,茯苓神,远归党。

桑螵蛸、远志、菖蒲、

龙骨、茯神、当归、龟板

各30克。为末。每次6

克,党参汤调下。

82真人养脏汤(《和

剂局方》)

养脏汤,医脱肛,罂

粟壳,蔻诃香,

归芍肉,甘术党,泄

痢久,服之康。

白芍、白术、炙甘草、

罂粟壳各10克,当归、

党参各12克,肉豆蔻、

肉桂、木香、诃子皮各5

克。

(十七)安神剂

神不安,责肝心,虚

滋养,实重镇,

强身体,振精神,服

此剂,安心神。

83朱砂安神丸(《兰

室秘藏》)

安神丸,朱砂连,归

地草,除热烦。

黄连、朱砂、生地、

当归、甘草,依法制丸。

84酸枣仁汤(《金匮

要略》)

养肝阴,草枣仁,知

芎苓,益心神。

酸枣仁15克,茯苓

10克,知母6克,川芎、

甘草各3克。

85天王补心丹(《摄

生秘剖》)

补心丹,归地玄,二

冬味,参苓远,

柏枣仁,丹参煎,桔

梗引,砂衣丸。

生地、五味子、当归、

天冬、麦冬、柏子仁、酸

枣仁、党参、玄参、丹参、

白茯苓、桔梗、远志,依

法制丸,朱砂为衣。

(十八)开窍剂

开窍剂,多辛香,分

凉温,当细详,

凉开法,如牛黄,温

开法,苏合香。

86安宫牛黄丸(《温

病条辨》)

牛黄芩,栀郁金,犀

麝冰,连雄珍,

箔为衣,朱砂镇,解

热毒,昏谵饮。

牛黄、郁金、犀角、

黄芩、黄连、雄黄、山栀、

朱砂、冰片、麝香、珍珠、

依法制丸,金泊为衣。

87苏合香丸(《和剂

局方》)

苏合香,沉丁香,术

附诃,青木香,

犀荜冰,乳麝香,白

檀砂,安息香。

白术、青木香、犀角、

香附、朱砂、诃子、白檀

香、安息香、沉香、麝香、

丁香、荜拨、冰片、苏合

香油、乳香,依法制丸。

(十九)驱虫剂

驱虫剂,有效验,虫

可去,痛随减。

88乌梅丸(《伤寒

论》)

乌梅丸,安蛔方,辛

椒桂,附干姜,

黄连柏,归与党,医

蛔厥,下痢尝。

乌梅300枚,干姜

300克,细辛、桂枝、熟

附子、黄柏各180克,蜀

椒、当归各120克,黄连

480克,党参180克。依

法制丸。

89驱绦汤(经验方)

驱绦汤,取槟榔,南

瓜子,宜炒香。

南瓜子肉60~120克,槟榔片30~60克。先服南瓜子肉二小时后,服槟榔煎剂。

(二十)催吐剂

涌吐方,吐痰涎。食毒物,存胃脘,

病情急,证凶险,毒涌出,体自安。

90瓜蒂散(《伤寒论》)

甜瓜蒂,赤小豆,豉煎汤,催吐奏。

甜瓜蒂、赤小豆各等份,为末。每次1~3克,用淡豆豉汤送服。

针灸篇

一针刺学

(一)概述

针刺术,简易法,治病广,疗效佳。

从止痛,到针麻,取穴准,众手法。

骨度法①,同身寸,一夫法②,拇指寸。

选体位,应适当,坐与卧,俯或仰。

选针具,应慎重,弯折损,切勿用。

针消毒,须严格,无菌观,牢掌握。

针刺法,多习练,捻与转,刮与颤③。

遇弯针,莫着急,顺方向,慢提起。

遇滞针,不慌忙,嘱病人,莫紧张。

先按摩,再针刺,肌放松,起针易。

遇折针,须冷静,急处理,手术应。

切注意,饥累饱④,禁针刺,要知晓。

妊娠时,宜谨慎,腰腹部,勿强针。

①骨度法又称分寸

折量法。

②将四指并拢,以中

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横指

相当于三寸,称一夫法。

③指刮针法和震颤

法。

④饥饿,过度疲劳,

饱餐后禁止针刺。

(二)常用穴

1头面部常用穴

百会穴:头中央,疗

休克,治脱肛,

卒中风,癫痫狂,夜

尿症,针炙康。

印堂穴:两眉间,祛

头风,鼻塞痊。

头维穴:在额角,入

发际,五分找,

疗头痛,除晕眩,医

目疾,亦可选。

攒竹穴:眉内端,散

风火,眼病专。

睛明穴:内眼角,眼

科病,取其疗。

太阳穴:头侧找,眉

梢后,一寸到,

偏头痛,眩晕疗,眼

疾患,亦有效。

听宫穴:耳屏前,诸

耳病,必当选。

下关穴:切迹间①,

凹陷处,颧弓边,

散风热,疗面瘫,医

牙痛,临证参。

颊车穴:下颌角,前

上方,咬肌到,

治口噤,痉挛疗,通

经络,面瘫效。

迎香穴:鼻翼旁,宣

肺窍,鼻病良。

人中穴:鼻中沟,疗

休克,止儿抽②,

清神志,强腰脊,升

血压,可选取。

颧髎穴:外眼角,直

下颧,凹陷找,

医牙痛,解痉挛,颅

脑术,针麻选。

地仓穴:口角旁,止

流涎,功效长,

面瘫痪,或痉挛,神

经痛③,亦可安。

医风穴:耳垂后,聋

哑人,可针灸,

乳突痛,腮腺炎,面

瘫痪,均可选。

风池穴:粗隆陷,与

乳突,连线牵④,

除眼疾,散风寒,治

眩晕,疗失眠。

哑门穴:颈椎间,一

二椎,不可偏,

医聋哑,癫狂痫,进

针时,要安全⑤.

①下颌关节切迹与

颧弓之间。

②针刺人中穴能治

小儿抽搐。

③三叉神经痛。

④枕骨粗隆下陷处,

与乳突连成一线,风池穴

位于连线中点。

⑤此穴深部接近延

髓,针刺时要绝对注意安

全。

2胸腹部常用穴

天突穴:胸骨柄,上

缘窝,治噎梗,

祛湿痰,疗咳喘,平

呃逆,失语痊。

膻中穴:两乳间,宽

胸膈,解痉挛,

心绞痛,哮喘安,疗

咳嗽,乳腺炎。

中脘穴:脐上量,整

四寸,此穴藏,

和脾胃,气机畅,止呕吐,泄痢康。

天枢穴:肚脐旁,二寸处,穴位彰,

胃肠病,首其当,阑尾炎,热痢恙。

期门穴:六肋间,乳头下,横刺选,

肝郁滞,胸不适,黄疸作,皆可治。

章门穴:在肋端,十一肋,治呕喘,

助消化,退黄疸,降血压,胸闷宽。

气海穴:腹中线,肚脐下,一寸半,

疗虚脱,救厥逆,调经血,水道利。

关元穴:曲骨上,三寸处,此穴藏,

调经血,治遗尿,抗休克,阳痿疗。

中极穴:腹正中,脐之下,四寸整,

理冲任,调月经,疗遗尿,癃闭行。

3肩背要部常用穴

大椎穴:七颈下,两椎间,找到它,

善退热,咳喘佳,截疟疾,降血压。

肩井穴:亦好定,大椎处,与肩峰,

连成线,取正中,通乳汁,疗肩痛。

肺腧穴:三椎旁①,寸半处,肺疾长,

哮喘病,胸膜炎,鼻窍阻,肺虚痊。

膏肓穴:四椎旁②,脊柱外,三寸量,

医痨瘵,灸之当,扶脾胃,身心康。

心腧穴:五椎旁③,养心血,治健忘,

心绞痛,癫痫狂,失

眠症,刺之良。

膈腧穴:七椎旁④,

呃哕呕,是其长,

疗出血,胆道病,肺

结核,食管痉。

至阳关:七胸椎,棘

突下,此穴位,

疗背痛,医咳喘,除

疟疾,退黄疸。

肝腧穴:九椎旁⑤,

解郁滞,胁痛当,

调经血,视力障,疗

失眠,入梦乡。

脾腧穴:十一椎⑥,

运水湿,健脾胃,

助消化,消水肿,退

黄疸,医臌证。

胃腧穴:十二椎⑦,

畅气机,调肠胃,

治胃痛,消食物,医

泄泻,止呕吐。

命门穴:二腰椎⑧,

益肝肾,疗虚羸,

月经痛,生殖疾,针

麻术⑨,选之宜。

肾腧穴:二腰旁⑩,

治腰痛,血尿良,

补肾气,强腰脊,疗

水肿,止梦遗。

大肠腧:四腰椎(11),

肠道病,其有为,

止泻泄,下坠医,灸

此穴,通便秘。

膀胱腧:二骶椎(12),

膀胱病,可选配,

腰骶痛,膀胱炎,治

遗尿,癃闭痊。

①肺腧穴在第三胸

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②膏肓穴在第四胸

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③心腧穴在第五胸

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④膈腧穴在第七胸

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⑤肝腧穴在第九胸

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⑥脾腧穴在第十一

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

半。

⑦胃腧穴在第十二

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

半。

⑧命门穴在第二腰

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⑨此穴是子宫并附

件摘除、卵巢囊肿摘除时

进行针麻的常用穴位。

⑩肾腧穴在第二腰

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11)大肠腧穴在第四

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12)膀胱腧穴在第二

骶椎下,旁开一寸半。

4上肢常用穴

少商穴:拇指上,外

一分,甲角旁,

咽喉痛,癫痫狂,轻

点刺,即安详。

少泽穴:小指端,偏

尺侧,甲外缘,

乳汁少,乳腺炎,退

目翳,中风选。

中池穴:中指尖,救

厥逆,镇狂癫。

后溪穴:小指侧,掌

横纹,尽头得,

医癫痫,头项痛,截

疟疾,消目肿。

中渚穴:先握拳,四

五指,掌骨间,

医耳聋,手失用,治

落枕,肩背痛。

合谷穴:虎口处,散

风热,牙痛除,

疗面瘫,医鼻咽,善

止痛,针麻选①。

劳宫穴:手握拳,掌心处,中指点,

医癫狂,疗中风,解暑热,止胃痛。

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凹处寻,

疗失眠,医健忘,安神志,镇癫狂。

列缺穴:取桡骨,茎突上,头项主②,

定咳喘,口噤除,医咽肿,疗鼻阻。

通里穴:腕横纹,尺侧端,一寸寻,

舒郁滞,疗心烦,亦可治,呕与眩。

内关穴:腕横纹,上二寸,正中寻,

心绞痛,律不齐③,无脉症,呕呃逆。

外关穴:腕背部,两骨间,二寸处,

偏头痛,发热病,肩臂瘫,以通经。

尺泽穴:肘窝纹,偏桡侧,凹陷寻,

定咳喘,调呼吸,止咳血,降呕逆。

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五分寻,

退高热,截疟疾,降血压,止血痢。

肩髃穴:肩峰端,抬臂取,找凹陷,

通经络,散风寒,肩凝证,针之痊。

①合谷穴是颅脑手术、鼻腔手术、扁桃体摘除术、甲状腺切除术等常用针麻穴位。

②四要穴之一:“头项寻列缺”。

③心律不齐:包括中医的促、结、代脉。

5下肢常用穴

环跳穴:转子孔①,

联成线,分三定②,

腰腿病,神经疼③,

身偏瘫,可选用。

风市穴:立正姿,手

下垂,中指抵,

腿瘫痪,步履迟,下

肢病,均可治。

殷门穴:腘窝连,臀

横纹,正中间,

通经络,祛湿寒,腰

背痛,下肢瘫。

血海穴:取髌骨,内

上缘,二寸处,

调血经,降血压,荨

麻疹,疗效佳。

犊鼻穴:髌下缘,外

侧处,凹陷点,

利关节,消肿痛,除

风湿,医痹证。

阳陵泉:腓骨头,前

下方,凹陷留,

强筋骨,疗偏瘫,清

湿热,利肝胆。

阴陵泉:胫骨髁,下

凹陷,此穴得,

和脾胃,止泄痢,尿

潴留,浮肿医。

足三里:犊鼻下,三

寸整,将针扎,

医瘫痪,调胃肠,常

灸之,体质壮。

委中穴:腘窝部,找

横纹,中央处,

腰脊痛,热痉挛,下

肢病,此穴选。

承山穴:腓肠肌,肌

腹下,夹角取,

腿抽筋,疗效奇,腰

腿痛,肛门疾。

丰隆穴:髌骨下,连

外踝,中点查,

善化痰,疗咳喘,止

眩晕,医瘫痪。

悬中穴:外踝尖,上

三寸,腓骨前,

散风热,通经络,偏

头痛,疗效获。

昆仑穴:外踝后,强

肌腱,止筋抽,

医头项,腰背痠,疗

足病,可催产。

太溪穴:内踝后,连

跟腱,中点求,

强腰膝,疗喉痹,调

经血,生殖疾。

复溜穴:太溪上,二

寸处,穴正当,

疗肢瘫,止梦遗,清

湿热,补肾虚。

太冲穴:足背部,一

二跖④,凹陷处,

降血压,止晕眩,平

肝气,消黄疸。

照海穴:内踝下,凹

陷处,将针扎,

调月经,疗失眠,通

郁滞,利喉咽。

内庭穴:足背选,二

三趾,跖骨前⑤,

疗头痛,牙痛痊,肠

胃病,热疾参。

公孙穴:足内侧,一

趾基,取陷窝,

理脾胃,止呕吐,畅

气机,湿热除。

至阴穴:小趾头,外

侧端,甲角后,

头项痛,胎位偏,艾

条灸,针宜浅。

足临泣:足背陷,四

五趾,跖骨间,

偏头痛,乳腺炎,肝

胆病,医之痊。

涌泉穴:足掌心,疗

休克,止眩晕,

砥砺前行筑就中医文化育人之路

羲之小学特色办学工作汇报 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中医历史可以为鉴”、“中医故事可以励志”、“中草药物可以启智”、“中医知识可以养身”、“中医文化可以育人”。经过广泛研究、论证,我们挖掘中医文化核心价值,树立了“培养孩子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的办学理念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构建以“中医中药”为介质的“中医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探索了一条个性鲜明的中医文化育人之路。借此机会,把我们的工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和谐共进,铸中医文化内涵之魂 1.确立了独具中医文化特色的校魂、校风。 学校以中医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创造性的传承和弘扬了“仁、和、精、诚”的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仁”为仁者爱人、生命至上;“和”为师生信和、调和致中;“精”为师道精微、精勤治学;“诚”为“心怀至诚、诚笃端方”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将学校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风清、气正、心齐的和谐氛围,扬正气,聚人气,培育了“仁者爱人、师生信和、精勤治学、诚笃端方”的优良校风。 2. 运用“望、闻、问、切”指导课堂教学 学校把传统医学中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灵活地运用到日常教学管理之中,帮助每一位教师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定位,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校每一个环节在这种和谐的诊断中发现“病症”,

并在反思中自我治愈。 3. 立足“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病愈防复”,将中医思想在德育教育中得以奠基和升华。 首先, 明确“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也是教师的正确学生观。对学生的错误提前估计,对管理中的意外情况要预先设想。其次, 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注重内外因结合,“扶正祛邪”,强化主流价值观念,增强自身抵御能力,通过赞赏和表扬积极扶植学生的善念。最后,要求坚持“整体观念”,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聚焦课堂,彰显中医文化内蕴之力 构建“中医文化”特色课程。在地理环境上,羲之小学地处具有丰富中草药的笔架山,附近村庄具有良好的中医养生文化环境;在师资配备上,我校有中华中医名人录里的程建国老师;在学科设置上,我们结合《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地方课程,拓展开发了知识类、探究类、技能类等系列《中医文化启蒙》校本课程。知识类有《中医健康养生谣》、《中医启蒙三字经》、《土方治大病》、《中医养生文化启蒙读本》等。中医启蒙三字经主要包括医理篇、诊治篇、四季篇、起居篇、名医篇。中医健康养生谣主要内容分为“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通经络、善服药等。一经一谣面向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相对简单,

中医入门 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 前言 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事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故本书的叙述,即分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在四部内在分若干项目,作比较细致的介绍。 我还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与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中医当然不例外。无论全面学或学一科和一种病,都不能离开理法方药,

三字经诵读教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三字经》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本质。 2.构建灵活开放的学习氛围,把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起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3.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文字。 二、教学内容、思路分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着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解读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本课程的教学我通过角色想象、情感体验,看视频,讲故事等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精读中反复诵读,使他们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文本,获得大量的鲜活的阅读信息,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三、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学生已知导入,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延伸,培养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是古文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学本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及特点。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说说他们了解《三字经》的情况,会背的还可以让他们背一背,引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本学年主要了解《三字经》教育篇、常识篇、史书篇和勤学篇。 五、教学进度表: 上学期

下学期

《三字经》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子不学,断机杼”。过程与方法: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子不学,断机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着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

【知识归纳】英语二年级单词科学记忆法

二年级英语单词科学记忆法 字母组合变化记忆法 英语单词中以某个单词为基础,加、减、换、调一个字母就成了另一个新单词。具体方法如下: 前面加字母 例如: is-his(他的) ear(耳朵)-near(近)/hear(听) read(读)-bread(面包) 后面加字母 例如: hear(听到)-heart(心脏) you(你)-your(你的) plane(飞机)-planet(行星) 中间加字母 例如: though(尽管)-through(通过) tree(树)-three(三) 减字母

例如: she(她)-he(他) close(关闭)-lose(丢失) start(开始)-star(星星) 换字母 例如: book(书)-look(看)/cook(做饭) cake(蛋糕)-lake(湖)/wake(醒来)/make(制作)/take(带走)调字母(改变字母顺序) 例如: blow(吹)-bowl(碗) sing(唱歌)-sign(签名) from(来自)-form(形成) 比较记忆法 这里介绍的是,相似而又不同的单词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以进行记忆的方法。例如: 改变一个元音的词就能变换出不同的词 ball(球),bell(铃声),bill(帐单) 改变一个辅音的词就能变换出不同的词 fight(打架),light(灯),might(可能),night(晚上),right(正确的)

音形相同而意义不同 light(光)和light(轻) 形相近 want(想要)→wait(等待),read(读)→ready(准备好的)。 意义相同 study/learn(学习),big/large/great(大的),look/see/watch(看)等;意义相反 big(大)→small(小),dear(昂贵)→cheap(便宜),hot(热)→cold(冷)等。 联想记忆法 使所要记忆的英语单词生动、形象和系统化,使新词和旧词之间建立一种荒诞夸张、稀奇古怪、难合情理的联系,令人终生难忘,从而达到以旧带新、快速记忆之目的。例如: 打球时联想到 ball(球),(play)basketball(打篮球),(play)football(踢足球),playground (操场)等; 吃饭时联想到 dining-room(餐厅),(have)breakfast(吃早餐),(have)lunch(吃午餐)等。 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可以积少成多,从而做到薄积而厚发。

中医启蒙三字经(拼音版)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一)序xù yīzhīshǐběn qíhuánɡ 医之始,本岐黄, wǔqiān nián yùd?nɡliánɡ五千年,育栋梁; shào xu?yīzhìánɡyánɡ 少学医,志昂扬, zhǎnɡxuán hújìsìfānɡ 长悬壶,济四方。 (二)医理篇(yīlǐpiān) qì wéi yuán gōng néng qiáng 气为元,功能强, Tiān dì dào huà yīn yáng 天地道,化阴阳; Shuǐyǔhuǒwēn yǔliáng 水与火,温与凉, Jìng yǔd?ng shēn yǔjiàng 静与动,升与降。 liawǔháng wàn wùgāng 列五行,万物纲, Mùhuǒtǔjīn shuǐxiáng 木火土,金水详; Pai wǔsayìng wǔfāng 配五色,应五方, Guān wǔqìcháwǔzàng 观五气,察五脏。 zànɡfēnɡɡuān bǎo jiābānɡ脏封官,保家邦, ɡān bài jiànɡxīn chēnɡwánɡ肝拜将,心称王; fai w?i xiànɡpǐɡuǎn cānɡ肺为相,脾管仓, shan zu?qiánɡzuìxūcánɡ肾作强,最需藏。 jīn yǔyaɡ?nɡyínɡyǎnɡ津与液,供营养, jīnɡhuàxuěqìdǎo hánɡ精化血,气导航。 sh?n tiáo shazànɡān kānɡ神调摄,脏安康, nùqìshēnɡɡān shīchànɡ 怒气升,肝失畅; xǐqìhuǎn xīn qiàn yǎnɡ

喜气缓,心欠养; bēi qìxiāo fai bai yānɡ悲气消,肺被殃; yōu qìji?pǐbúzhuànɡ忧气结,脾不壮; kǒnɡqìxiàshan nán fánɡ恐气下,肾难防。 shǒu zújīnɡfēn yīn yánɡ手足经,分阴阳, chōnɡran tiáo dūdài mánɡ冲任调,督带忙。 三、诊治篇(zhěn zhìpiān) Qiúbìng shǒu nai shāng 求病因,首内伤, Dòng qì xuè luàn yīn yáng 动气血,乱阴阳; Wài liùyín yìnán dǎng 外六淫,疫难挡; Bù nèi wài chóng shòu shāng 不内外,虫兽伤。 Sìzhěn fǎxìsīliáng 四诊法,细思量, Wàng wéi shén zī liào xiáng 望为神,资料详; Wén shēn qì wèn zhèng zhuàng 闻声气,问症状, àn zhōu shēn qiē mài xiàng 按周身,切脉象。 Xué biàn zhèng ming bā gāng 学辨证,明八纲, Biǎo lǐding hán re jiǎng 表里定,寒热讲; Fēn xū shílùn yīn yáng 分虚实,论阴阳, Zhìgāng lǐng zhìfǎn zhǎng 知纲领,治反掌。 Yào bǎi wai sh?n n?ng cháng 药百味,神农尝, Tōng xìng wèi míng shēn jiàng 通性味,明升降。 y?ng bīng fǎzǔch?n fāng 用兵法,组成方, Biàn zhìqīng pai wǔdāng 辨治清,配伍当;

中医入门歌诀

. 中医入门歌诀

. 第一章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笔者所以要强调,初学就该印象深。 第二节辨证论治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错杂应审辨, 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 论是讨论和探讨,治含治则方药煎。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明验, 望闻问切四诊合,综合分析莫厌倦。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些例子来体现。 病人主诉饮食伤,证见胃脘痛胀满, 病位应在肠胃间,食积气滞病机断, 消食宽中定治则,选方保和丸加减。 若见白悸晕诉,血虚应该是病源, 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签。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 内科杂病八纲辨,脏腑辨证参其间; 六经辨证外感用,卫气营血瘟疫判; 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热杂病均可辨。 五种辨证常应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中西结合大发展,双辨论治更领先, 辨病治疗有指标,证型分类辨证联,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 单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 下面逐章来分析,步步深入自会演。 注:①归脾汤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小学英单词快速记忆班-三字经 (2)

小学英语单词快速记忆 二、英语发音规则三字经(收获单词330个) 序号 英文三字经 字母组合 音标 代码 1 我家dad ,脾气bad ,让我sad 。 爸爸 坏 难过 a 闭音节 [?] 苹果/一 2 有只cat ,非常fat , 专吃rat 。 猫 胖 大老鼠 3 放下plate ,赶到gate ,已经late 。 碟子 大门 迟到 a 开音节 [ ei ] 4 清晨wake ,来到lake ,钓上snake 。 醒来 湖 蛇 5 撇下net ,鱼没get ,衣服wet 。 网 得到 湿 e 闭音节 [ e ] 大象/饿/额头 6 为捉pest ,从不rest ,本领best 。 害虫 休息 最棒 7 一只pig ,非常big ,把洞dig 。 猪 大 挖 i 闭音节 [ i ] 冰激凌/蜡烛/我 8 没给tip ,把我lip ,装上 zip 。 小费 嘴唇 拉链 9 一只kite ,颜色white ,被狗bite 。 风筝 白色 咬 i 开音节 [ai] 10 学会ride , 妈妈pride 。 骑(车,马)自豪,骄傲 11 清晨jog ,带上dog ,踩到frog 。 慢跑 狗 青蛙 o 闭音节 [ ? ] 橘子/饼 12 轻轻hop ,跳上top , 唱起pop 。 单腿跳 顶端 流行音乐 13 把眼close ,用我nose ,去闻rose 。 关上 鼻子 玫瑰花 o 开音节 [?u ] 14 喝着coke ,听着joke ,把腰broke 。 可乐 笑话 折断 15 举着gun ,瞄准sun ,不停run 。 枪 太阳 跑 u 闭音节 [? ] 雨伞/你/杯子 16 小小bug , 把我hug 。 臭虫,窃听器 拥抱 17 找个excuse ,借车use ,遭到refuse 。 借口 用 拒绝 use [ ju:z ] 用处 18 假装mute , 真是cute 。 哑巴,沉默的 可爱的,聪明伶俐的 19 开着car ,向着star ,路途far 。 ar [a:] 矮人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大凡一个中国人,对中医多多少少都有些半真半假的了解,自打俺打定了主意走上瑜伽这条路之后,学习中医的热情也一日高于一日。开始时,不过是阅读,看得多了,便知道中医是不可能通过读书就能怎么着的,于是,就存了拜师学艺的心。大约是07年,去十方泰合学指针,说起来,白看了这许多书,上了几个月的课之后,俺算是明白了,这中医到底是个啥,能把中医学出来的,那还真不是一般的人。也看清了一件事,恐怕这辈子俺都长不出学中医的脑子了。后来,在北大中医学社听一位89岁高龄的教授讲脉,两三个小时的课后,便彻底断了学习中医的念想。自此之后,俺虽然书照读,照旧在自己身上整整这个,整整那个,只是当了人面,却再也不提中医如何如何了。真的,我知道那些被所有人谈来谈去的东西,都不是中医。当再听到有人说去学中医,瑜伽中医西医如何结合云云,我也只是默笑。没有学贯中西,精通各门各派的本事,融合,谈何容易再说,本来各自的理论背景就不相同,干嘛非要结个这劳什子的合呢再者,瑜伽一门也有自己的出身,干嘛动不动就结合这个,结合那个的,难不成,人家这几千年的瑜伽到了这个世代就不活了不成还是等搞清白了人家的出身,再想着联姻的事儿不迟。 可是,俺依旧是一个中医爱好者。读书的目的,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治疗了,仅算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学习方式吧。愉性愉情,因为,看雅致优美的文字,本身就足以构成天大的享受啦,再想别的,就是贪了。下面这篇文章,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不啻为一个绝好的指南,转贴于此,但愿对那些诚挚的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虽然,我已然不再有这个愿望和能力了。算是一个半途而废者的推荐吧。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幼儿园小班三字经教案

幼儿园小班三字经教案 让幼儿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下面是我分享的的相关教案,老师们快来看看吧! 一 4月23是"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至5月23日,为我们南丰县幼儿园第二届读书节。 在节日期间,我们小班年级主要开展三字经诵读活动。为帮助我们班幼儿更好地参与读书节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我班决定开展《三字经》诵读表演活动。 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兴趣。 二、活动对象 小二班全体幼儿(自主报名),全体家长。 三、活动要求 (1)能完整朗诵三字经,不限长短(越长越有优势)。 (2)诵读三字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如:歌唱的形式,武术的形式、配乐的形式等等。鼓励大胆创新。 (3)参赛时须自报姓名。

四、评分标准 (1)能完整,流利的朗诵,口齿清晰。(80%) (2)表演有创意(20%) 五、评选办法 由本班教师和家长代表担任评委评奖,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进行奖励。(根据报名人数制定奖次的数量。) 六、活动时间安排:2020年5月17日下午3:00——5:00(星期五) 二 第一册: 幼儿园礼仪 1、入园:早入园,不迟到,见老师,要问好,小朋友,也问到,别父母,勿忘掉。 2、离园:离园时,互道别,先老师,后同学,见爸妈,问声好,抱一抱,更乖巧。 3、盥洗(如厕):如厕前,先敲门,有人在,要等待,如厕后,要冲水,整好衣,把手洗。 4、盥洗(洗手):洗小手,不拥挤,排好队,袖卷起,洗手时,擦香皂,洗完后,水关掉。 5、盥洗(喝水):小水杯,双手拿,接好水,慢慢回,喝水时,归原位,小心喝,不浪费。 6、爱护公物(小椅子):小椅子,双手搬,轻放好,再坐上,人离开,椅收起,爱护它,常擦洗。

快速记忆百家姓

快速记忆百家姓——潜龙教育(2009-08-27 16:31:59) ——转自超强记忆黄玉强的博客:https://www.doczj.com/doc/274112577.html,/ 个人心得,初次在黄玉强老师的博客看到这个记忆方法的时候感觉非常的新奇,自己之前都想的是用数字标签来记忆百家姓,看到这篇文章以后对“除法定位”这个方法非常的感兴趣,所以转过来,希望帮助到各位家中有宝宝正在记忆百家姓的朋友们,但是在编辑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小小的问题,黄老师的谐音非常的好,但是25个地点桩不太好记忆,如果大家觉得这个地点和你生活中经历的地点顺序较相近的话,那么就可以套用,但是还是要在记忆百家姓之前,先把这25个地点桩顺序记忆清楚;如果不相近的话,可以另外自己在生活的过程中,按顺序寻找25个地点作为地点桩即可。另外为了大家观看方便,我把谐音的一行用墨绿色标记了出来。 《百家姓》起源于宋朝,作者为宋朝钱塘(杭州市)一个书生。收入单姓408个,复姓30个,合计438个姓氏。后增补单姓520个,复姓76个,共有1034个姓氏,也称作为《千家姓》。百家姓自宋朝以来就是幼儿的启蒙读物,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几年新兴幼儿教育开始要求背诵《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读物,它非常有助于开发记忆潜能的开发。 百家姓记忆方法 百家姓有400多个姓氏,千家姓有1000多个姓氏,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记住的,更不可能记住第几行第几个字是什么姓,某个姓在哪个位置。我们所编写的快速记忆百家姓采取了编码定列、谐音记忆、故事联想、除法定位的综合方法,内容生动,听过一遍就会记住,不容易忘记。具体方法是: a) 编码定位:学生根据所学的编码方法,对每一列第一个字进行编码,作为“记忆点”。 b) 谐音记忆:百家姓四个字一句,根据字的谐音重新组成四字成语,或每8个字编一段话。 c) 联想回忆:在背诵百家姓时,先回想“记忆点”,再根据谐音联想,然后背诵出准确姓氏。 d) 除法定位:问第几个字是什么姓?用任意数除以8,商+1=行数,余数是列数。如: 第9个是什么姓? 9÷8=1……1 即1+1=2;这个姓在第2行1列“冯” 第19个是什么姓?计算方法:19÷8=2……3;这个姓在第3行3列“尤” 第100个是什么姓?计算方法:100÷8=12……4;这个姓在第13行4列“尹” 除的结果是整数,没有余数时,商是本行最后一个姓。在计算时要对8的倍数比较敏感有助于除法快速运算,如16、24、32、48、56、72、80、88、96有较强的敏感度。当一个数位于倍数之左时,可采取倍数减1的快速算法。如第71个字是什么姓,要马上联想到72是8的9倍,71是第10行第一个姓。 问第几行几列是什么字时,要先根据编码定位法把记忆点回想起来,再把整句进行回想。如:第10行第1个字是什么姓?根据首位口诀“石头腾飞”知道第一个字为“滕”;这里要特别注意第1、4、5、8列,它是四字成语的开头和结尾。

加强班组安全管理要念好“三字经”(新编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加强班组安全管理要念好“三字 经”(新编版)

加强班组安全管理要念好“三字经”(新编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安全管理作为企业基础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始至终是伴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开展的,而且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作为企业“细胞”的班组,其安全管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念好“短、平、快”三字经:“短”,就是班前会要短。班组长在班前会上讲安全生产时,语言要精炼,要简短易记,不要漫无边际,要重点突出,尽量做到一件事、一个道理、一条安全措施,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以防止言多无序,冲淡安全生产这个主题。 “平”,指班组安全工作要做到平实。班组工作内容要紧密结合现场操作,符合现代安全科学管理,善于运用平时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教育组员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善于捕捉身边安全工作中的好方法、好经验,进行现场讲解示范,不搞花架子;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把有关自我保护的注意事项,逐项落实到位。 “快”,就是贯彻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指示要快。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 少儿启蒙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少儿启蒙】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父 之 过 。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习 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能 让 梨 。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三字经快速记忆法经典

穿衣服的人织出更漂亮的衣服 2,性本善, 大耳朵的人性格本来善良,但耳朵被人扯大就变凶恶了。 3,性相近, 住在山上的人性格相近,都比较淳朴,所以山上比较和平。4,习相远, 寺院里,练武的都住在西厢的院子里。 5,苟不教, 跳舞的小朋友一声喊,狗就不叫了,然后她继续跳舞了。 6,性乃迁, 柳树下,醒来发现钱丢了, 7,教之道, 下棋的要老师教之有道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8,贵以专, 发财了,我要盖最贵的一幢房子。 9,昔孟母, 不喝酒,昔日孟母教导孟子的要求之一 10,择邻处, 那件高衣领的衣服被贼领取走了。 11,子不学, 姨姨的儿子不学习。 12,断机杼, 婴儿没啥玩的,扯断几株小树苗做武器。 13,窦燕山, 关于雨伞的图片都要删掉 14,有义方, 这串钥匙,有一房间打不开 15,教五子, 鹦鹉在看别人教五子棋,它也学会了几招 16,名俱扬, 窑炉以前是名猪养殖场 17,养不教, 仪器室里有洋布烧焦的味道 18,父之过, 丢失腰包,是父之过错 19,教不严, 药酒)被乱喝了,顽童教育不严不行 20,师之惰, 恶灵来了,狮子躲起来了 21,子不学, 鳄鱼肉吃了能给儿子补血吗? 22,非所宜, 鹅鹅们穿着能飞的蓑衣,终于能和天鹅们一起在天空中翱翔了。

光用耳塞听流行歌曲,幼儿不学英语 24,老何为, 快饿死了,为何老人要受虐待 25,玉不琢, 拉二胡的,是块玉石还不曾琢,有培养价值 26,不成器, 二流子一点都不成器,不求上进 27,人不学, 戴耳机的人不学习 28,不知义, 恶霸不织衣服 29,为人子, 爱酒小猫为人子不知道孝顺老猫,光知道自己喝酒 30,方少时, 三菱车在放哨时偷偷的溜过了哨岗 31,亲师友, 山药寝室有一堆 32,习礼仪, 流氓摇着扇儿学习礼仪 33,香九龄, 闪闪发光的衣服,小舅拎着送女朋友的 34,能温席, 绅士能拍吻戏,特别专业 35,孝于亲, 山屋后的池塘小鱼清水游 36,所当执, 山路今天所长当值,严查逃犯 37,融四岁, 山鸡哥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就认识了,他们一起在山上抓山鸡38,能让梨, 拄着伞把当拐杖的老人看到能让梨的小朋友很高兴 39,弟于长, 把散酒送给地狱长官,请求照顾祖先 40,宜先知, 司令怀疑先知在搞鬼,在帮助喜羊羊 41,首孝悌, 司仪新收的小弟很厉害 42,次见闻, 柿儿收藏要注意,此间温度太高,要收进冷藏室 43,知某数, 听说石山上有一本智谋书,找到的人可以谋夺天下 44,识某文, 石狮认识盲文——

《新编三字经》

《新编三字经》人之初,善恶无,如幼苗,刚出土。阳光照,雨露洒,常修剪,成大树。养而教,严慈亲,教有法,知童心。育花朵,责任重,路途歧,良莠分。昔孟母,早启蒙,断机杼,三择邻。校与家,配合紧,德在先,施教勤。迎朝晖,练身体,扫门庭,不贪逸。爱家庭,献孝心,敬长辈,睦邻里。融四岁,知让梨,香九龄,会温席。能劳动,懂礼仪,个人事,要自理。红领巾,胸前系,容装整,队列齐。升国旗,应肃立,明规章,守纪律。重团结,重诚实,爱学校,爱集体。

讲公德,尊师长,杨立雪,张拾履。学本领,贵自觉,立恒心,杵可磨。胤集萤,康映雪,亦勤奋,亦灵活。争上进,必谦虚,行百里,半九十。成由俭,败由奢,吃穿用,莫攀比。路拾遗,要归还,虽见利,勿忘义。遇危难,须救助,明事理,遵法纪。守信用,严律己,善择交,管鲍谊。语言美,行为端,齐发展,德智体。周恩来,好总理,真公仆,世人誉。焦裕禄,为人民,多奉献,少索取。学雷锋,做好事,学赖宁,为公益。树壮志,民族兴,接班人,栋梁立。

五千年,华夏史,知国情,必牢记。古三贤,尧舜禹,夏商周,奴隶制。战国时,七雄立,秦嬴政,始统一。两汉后,三国争,魏蜀吴,终归晋。南北朝,隋一宇,唐太宗,贞观治。五代更,十国起,宋太祖,黄袍披。辽夏金,存同时,忽必烈,以元替。明朝过,清朝建,郑成功,收台湾。近代史,蒙国耻,殖民地,鸦片战。斗虎门,林则徐,抗侵略,义和团。孙中山,共和旗,五四潮,呼声急。南湖船,经风雨,共产党,始创立。毛泽东,领航向,新中国,红旗扬。邓小平,倡改革,建四化,用开创。盛衰史,记心上,忠祖国,爱家乡。

中华美,国土广,民族多,繁星朗。珠峰雄,五岳高,长城伟,江河长。孔孟学,老庄道,孙武子,兵法奇。楚屈原,赋离骚,司马迁,著史记。李杜诗,苏辛词,韩柳文,关汤曲。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都江堰,兵马俑,敦煌窟,丝绸路。唐玄奘,取佛经,鉴真师,六东渡。李时珍,撰本草,徐霞客,作游著。四发明,传世上,明郑和,下西洋。满天星,北斗亮,科学家,添芬芳。詹天佑,竺可桢,华罗庚,李四光。靠科技,龙飞翔,争朝夕,国运昌。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病证篇 一内科病证 (-)感冒感冒证,最常见,感风热,或风寒。 1风寒感冒 风寒型,恶寒重,流清涕,发热轻,舌苔白,脉浮紧。肺卫郁,寒凝因。 疏风寒,宜辛温,麻桂选①,虚实分。 2风热感冒 风热型,发热重,口咽干,恶寒轻,脉浮数,舌连红,阳邪犯,伤津重。 散风热,宜凉辛,银翘散②,桑菊饮③。 ①麻黄汤、桂枝汤。 ②银翘散。 ③桑菊饮。(二)咳嗽 咳嗽证,因两端, 外感风,挟热寒, 内伤咳,肺气虚, 1风寒咳嗽分内伤,或外感。燥伤肺,较多见。脾失运,肝火及。

风寒咳,痰清稀,身恶寒,流清涕。 疏风寒,兼化痰,宣肺气,杏苏散①。 2风热咳嗽 风热咳,痰黄稠,身发热,浊涕流。疏风热,并宣通,桑菊饮,加减行。 3肺燥咳嗽 感秋燥,咳痰少,口咽干,阴津耗。 润肺燥,宜桑杏②,温凉燥,加减用。 4痰湿咳嗽 脾不健,生湿痰,渍于肺,壅痰涎。 咳痰多,苔白腻,脉濡滑,身乏力。 若燥湿,必健脾,平胃散③,六君宜④。 5肝火犯肺咳嗽 肝火盛,犯肺经,阵咳嗽,胸胁痛, 舌咽燥,面色红,苔薄黄,脉弦洪。 泻肝火,润肺脏,用清金,化痰汤⑤. 6肺虚咳嗽 干咳嗽,肺阴虚,五心热,身乏力。 用沙参,麦冬汤⑥,虚热清,肺阴养。 ①杏苏散(《温病条辨》):杏仁、紫苏、陈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 ②桑杏汤。

③平胃散。 ④六君子汤。 ⑤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苓、山梔子、桔梗、麦冬、桑 皮、贝母、知母、瓜篓仁、橘红、茯苓、甘草。 ⑥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青冬、玉竹、桑叶、生 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三)喘证 论喘证,呼吸难,甚张口,并抬肩。 分虚实,辨热寒,调气机,重化痰。 1实喘 (1)风寒袭肺喘 风寒喘,兼外感,身恶寒,咳白痰。 散风寒,以平喘,麻黄汤,酌加减。 (2)风热犯肺喘 风热喘,鼻翼煽,口干渴,痰稠粘, 脉浮数,热燥烦,散风热,麻杏甘①。 (3)痰浊阻肺喘痰浊犯,痰量多,胸痞闷,兼呕恶,苔白腻,祛痰浊,降肺气,三子酌②。 2虚喘 (1)肺虚喘 肺气虚,咳声低,伴短气,自汗溢,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国学课教案《三字经》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保存人类的记忆最好的方法

征集工作背景保存人类的记忆最好的方法,是保存好人类生活中产生的各类档案以及和档案相关的资料。 我县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如果今天我们想知道我们的先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怎样生活的,哪些经验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教训应该汲取,就要通过查阅文字记载来了解。了解过去是为了做好现在的工作和更好地规划未来。 假如我县从开始有人类活动到现在所有的档案资料都齐全完整地保存下来,那将是一笔多大物质财富。 非常遗憾,真实的情况是我县档案馆保存的公元1949年以前的档案资料只有不足200卷和几部明清县志,其它绝大多数都被历史淹殁了。究其原因一是战乱,二是自然损坏,但规根结底还是当时的有关组织机构和部门自身不善于收集和妥善保管。也就是说不重视档案和档案工作。没有把档案和档案工作与其它物质财富放在同等地位。更没有把收存的档案当做一笔珍贵财富来保存并加以利用。 要想了解我县1949年以前的历史,一是到档案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但是翻遍25史,也只有几百十条,明清两朝也只有几部州县志书,民国时期的档案应该有一些,但数量也不会很多,如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档案全部存在国家中央档案馆,平北抗日纪念馆收集一些,县档案馆只有敌伪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一百多卷。二是到县博物馆去了解,县博物馆有上万件文物,基本反应了我县五千年来人类的活动状况。但绝大多数是实物,缺少比较

丰富的文字记录。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档案和档案工作,在政权建立的同时,县委就有档案科,后来成立档案馆,档案局。60年来,经过几代广大档案工作者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县档案馆现在积累并保存有档案6个门类,近7万卷,相关资料1.7万件。我县党政机关的政务活动档案基本齐全完整。这些档案、资料非常珍贵,是一笔具大的物质财富,它的作用日益突显,为我县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但是,我们档案部门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档案的需求越来越高,审视现存馆藏档案就会发现,虽然数量可观,其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具体表现是,官方组织机构文件及其相关资料多,与我们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料少,官方文件占总馆藏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与我们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料只有房地照、婚姻登记、招工表等。其原因是档案馆收集何种档案,国家有严格规定,随着社会发展进行不断调整收集范围,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按照当时收集档案的范围,就基本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调整范围基本不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立了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产生档案的组织机构、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随之而来的是也产生了大量的档案。各个部门都在改革,都在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部门也不例外,及时调整收集范围,特别是注重民生档案的收集,注重和老百姓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希望建构的新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其行为往往涉及到两大围:一是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它开发出的课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权利主体是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课程科目的增减、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间的整合、统一学科部容要求的调整等)。其权力主体仍是国家,但学校、教师已经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形态上看,可以分理论知识类课程(如中华字经、诗文诵读等)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如剪纸工艺等)两类。 从课程的显性程度看,可以分显性课程(如诗文诵读、趣味数学、剪纸工艺等,往往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分配等要素)和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有目标有计划,但却不一定有教材、考评方式等要素)两类。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的主要依据(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3、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需要评估 (1)学生发展需要评估 (2)社会发展需要评估 社区发展需要评估 2、资源分析 课程容资源分析 课程人力资源分析 课程经费资源分析 课程政策资源分析 3、确定开发目标 (1)学校汇总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理清办学思路,提炼核心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形成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2)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听取学校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报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开发设想,进行初步审议。 (3)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基本原则和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