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

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2007年06月19日星期二 07:52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心理学形成史上影响较大的著作和人物;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心理学、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特征、认识过程、意志过程、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和个案法;掌握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意义和研究方法;熟悉和掌握心理学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观点。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自此心理学就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了。因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其《心理学纲要》中写道:“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

人们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去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共同性,个性心理特征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差异性。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育,是指在客观事物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思维、记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表象是指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事物影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建构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

验。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注意是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伴随着的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注意的自身状态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它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心理特性,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首先,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其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既可以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起消极作用。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首先,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因为在意志活动中,行动目的的确定,人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意志决定的执行,都依赖于认识过程,其次,意志过程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首先,情感过程对意志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积极的情感推动或支持人的意志活动,而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或削弱人的意志活动。其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来。

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人所发生的任何心理活动,通常既是认识的,又是情感的,也是意志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在实际活动中是密不可分、彼此渗透的。

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过程,当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时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个人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总的来说,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规律。影响人的心理的因素主要有

三类:第一,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变化;第二,机体因素,如体温高低或饥渴等;第三,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所谓探索心理规律,也就是要研究这三类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之间的确定关系。

二、人的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就其物质载体来说,它是人脑按一定活动方式产生的,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也就是说,心理必须依附于人的大脑,产生心理活动必须借助于人脑的系统结构和机能而实现。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心理就其产生的源泉来说,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与物质的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印度狼孩的真实事件告诉我们,仅仅具有人类的大脑,脱离了人类生存的客观现实,人的心理也是不可能产生的。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首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心理学依据,同唯心主义作斗争。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管理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

2.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首先,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其次,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最后,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和指导思想。具体而

言,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

件: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②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

2.发展性原则。人的心理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求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后者对于研究学生的个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新的心理品质的出现展示了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特点。

3.系统性原则。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或现象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心理学研究上的运用。系统性原则要求把人的心理现象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整体的动力系统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应把任何心理现象看做是孤立的、静止的非系统状态。

4.教育性原则。这是指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伤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设计研究时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重要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更应注意,因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成熟之中。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的概念。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应用观察法应遵循的原则。①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有明确的界定。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偶然的。可采用时间取样的方式进行观察,即在不同时间内,每次以比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进行多次重复观察。③观察时必须随时做记录。不能用推测与描述来代替事实。④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况下进行观察。

3.观察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1)观察法的优点: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到第一手资料。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现象的真实状况。尤其是在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其他方法难于取代。

(2)观察法的不足:①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②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③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法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④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⑤观察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由观察发现的题还需要其他研究方法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实验法

1.实验法的概念。实验法是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也叫独立变

量。另一个是因变量。第三个是无关变量

2.实验法的三个特点:第一,在实验中主试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必消极的等待它们的自然出现。第二,实验者可以在实验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自变量按研究者的计划改变,从而考察因变量的变化,这样,可以精确地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三,由于实验法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它能揭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3.实验法的种类。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实验结果客观可靠,能够精确的测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目前还不能对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性格进行有效的研究。此外,研究情境的人为因素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所以,影响了研究结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实验者可利用实际的生活情景来研究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被试处于自然状态,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践。自然实验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室实验中的明显的人为因素。它的不足之处是实验情景不易控制,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

1.测验法的概念。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2.测验法的优点。①测验法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②测验法是一种定量化程度很高的方法,施测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数据资料。另外结果处理也十分方便。③测验法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④测验法是一方便省力的方法

3.测验法的不足之处。①测验是一种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要测量的心理。如果行为样本未选准,项目所引起的反应就难以推断所要测量的心理。②测验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③测验法对施测者要求较高。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测验技能,熟悉测验手册的各种要求。④测验法难以进行定性的分析。⑤测验法难以提示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使用灵活性差。

(四)调查法

1.调查法的概念及特点。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被问问题的人称为调查的回答者。调查法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调查法是一种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第二,调查法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而不像实验法那样,主动操纵、控制或改变情景和变量,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或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调查法基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第四,调查法涉及的范围广,搜集资料速度快。第五,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回答者的合作。

2.调查法的具体方式。

(1)谈话法,也称访谈调查法。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借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有无一定的结构,可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还可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

(2)问卷法。这是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问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发出去的问卷回收率比较低时,就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就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言,问卷不是一种很严密的方法,但作为对问题的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还是很有价值的。

(3)活动产品分析法。这是指通过分析活动产品如日记、信件、自传、文稿、著作、绘画、模型和其他创制作品等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五)个案研究法

1.个案研究法的概念。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它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也可以对一个人对某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或对某几个人同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个案法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2.个案研究法的优点。第一,由于是个别地研究一个或几个对象,便于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第二,在个案追踪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结合其他方法,可以考察人的行为发展的过程,探讨发展阶段的过渡及其发展与环境教育因素的关系。

3.个案研究法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个案研究的是个别对象,所获结果缺乏代表性,即使是多个个案材料,要用以说明总体时也需要特别慎重。第二,有些个案在进行个案研究时尽可能要找到正常值的参照标准。第三,个案法一般是对个别对象进行非控制性观察,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粗略的、描述性的。因此,在个案研究中,应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收集数据,使研究结果更精确、客观,保证较好的科学性。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通过实验内省法他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意向和感

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所构成的。

构造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是它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桎梏,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乐等都是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机能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比较强调意思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开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客观研究方法。华生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知、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赫尔则力图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归纳”法,采用“假设——演绎”法,以便把心理学建成近似几何学的演绎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后期代表人物是勒温。格式塔是从德文“Gestalt'’音译而来,意为“完形”、“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这是和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大相径庭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观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这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如果说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性欲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学派把心理区分为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这是他们的贡献。但是,他们把人的行为都归于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建立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重视智力问题,注重分析智力发展的结构,这是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的。他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西方中小学课程及教学改革。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处理系统,所以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

二、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一)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近20年来,心理学分别与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派生出许多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分支学科,这给它带来许多学术增长点。从心理学自身来看,这种学术交叉是其内部的分化或研究层次的分离,同时,也会出现多层次的整合,虽然这两种过程未必是同步的。

(二)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近10~20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教育改革问题,教育心理学发展迅速,并且确实提出了一些见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研究A-机交互作用的认知工程心理学受到重视。此外,由于社会的需要,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或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增多了。这给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

意识、智力产生的问题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过去对它只能做思辨性的议论或猜测,现在由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已可以在科学基础上应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此有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人的心理现象中的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问题,也将获得认真的研究。

(四)心理学的前沿问题

1.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认知过程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近20年来尤以注意和记忆的研究进展显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突破。注意研究提出激活和抑制双重加工过程。记忆研究提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划分。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特别是对注意、知觉和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近来极受重视。

3.智力与脑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上述对各种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的高度概括。这是当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4.意识和无意识问题。当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意识和无意识的神经机制。这与意识产生问题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5.儿童认知发展。近年来,由于研究技术的进步和方法上的创新,对婴幼儿认知能力的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看法。研究发现新生儿和婴儿是有相当认知能力的,幼儿认知事物并不必然表现为“前运算”、“前逻辑”、“前因果”的特点。皮亚杰学派关于认知发展普遍阶段的理论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正寻求新的理论构架研究认知发展。

6.学习过程。近年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过程进行的研究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曾得出“从做中学”;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思路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不同的,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对亲身参与所习得的知识进行思考。 7.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

8.认知工程心理学。由于计算机应用于工程技术,人一机相互作用已逐渐被人一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所取代。后者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对话和通讯,它通过物理层面和认知层面来实现。这是两个认知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需要应用认知心理学对它进行研究,这已经成为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

9.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我国刚开展不久,主要应用外国的理论和方法。由于国情不同,这些理论不能完全适用,因此有必要着重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提出适合中国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能更加发展。

【考试评价目标】

一、选择题:

1.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2.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

用 ( )

允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3.下列属于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有 (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4.活动产品分析属于 (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5.下列现象只有( )属于认识过程。

A.情绪 B.兴趣 C.能力 D.思维

6.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 )的具体表现。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lD.想象

7.有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个案研究法

8.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 ( )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的心理状态是 ( )

A.情感 B.注意 C意志 D.认识

10.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心理状态 C心理特征 D.心理现象

11.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是 ( )

A、个案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12.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

A.冯特 B.詹姆士 D.华生 D.弗洛伊德

1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

A.詹姆士 B.华生 C马斯洛 D.奈塞

14.比较强调意思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

学流派是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C.机能主义心理学 D.格式塔心理学

15.重视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

派的是【 )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16.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

家 ( )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魏特海默 D.斯金纳

17.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 )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大脑 D.大脑皮层

18.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

条件是 (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

19.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20.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 )

A.感觉与知觉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思维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D 6.B 7.C 8.D 9.B 10.D 11.A

12.A 13.B 14.C 15.C 16.B 17.C 18.A 19.D 20.B

二、填空题:

1.心理现象可以从心理过程和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2.心理过程包括______过程、情感过程和______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______。

4.古希腊哲学家______的______一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5·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______年德国心学家______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6.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

______科学。

7.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

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______、______和想象。

8·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心理因素的变化与——的关系。

9.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______的机能、是对______的反映。

10.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______。

11.调查法可分为:谈话、问卷和______几种具体方式。

12.在日常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叫______实验法。

13.一般认为______1967年写的第一本______著作时,才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

14.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三类:环境因素、______和...........................

参考答案:

1.个性心理特征2.认识;意志3.性格4.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5.1879;冯特6.边缘7.记忆;思维8、心理变化9.人脑;客观现实 10.自然实验法11.活动产品分析 12.自然 13、奈塞;认知心理学 14.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

该具备下列条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

4.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发展

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5.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6.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四、简答题:

1.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答: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的原始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的情绪状态以及道德感、美感和理智的社会情感。意志过程包括自觉确定目的并作出决定的行动计划阶段和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执行计划阶段。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于的行为活动之中。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缺乏坚强的意志,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人。

五、论述题:

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即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来。相反,如果一个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安全员考试参考试题和答案解析

安全员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题: 1、材料的抗渗性的指标,通常用抗渗等级提出,如P6、P8、P12等。 2、材料遭受冻结破坏,主要因浸入其孔隙的水,结冻后体胀,对孔壁产生的应力所致。 3、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是一个十分综合的性能,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三个方面的涵义。 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泥水化物相作用,生成碳酸盐,而降低混凝土的原始碱度,简称为碳化;碱度降低,会导致钢筋的腐蚀。 5、由于砂浆多以薄层使用,且多是铺抹在多孔、吸水及不平的基底上,因此对砂浆的要求,也有它的特殊性。 6、砌转要事先浇水湿润,表面不沾泥土,就可以提高砂浆与砖之间的粘结力,保证墙体的质量。 7、建筑工程中的三大材料为水泥、木材及钢材。 8、冷弯性能指钢材在常温下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市建筑钢材的重要工艺性能。用试件在常温下所能承受的弯曲程度表示。 9、树木的成长方向为高、粗向,以纵向管状细胞为主的构造,纵向 比横向联结要牢固得多,再加木材本身的构造是很不均匀的,所 以个方向的各种性能,都相差甚巨,即所谓的各向异性。 10、材料因承受外力(荷载),所具有抵抗变形不致破坏的能力, 称为强度。 11、抗拉强度指钢材被拉断时的最大应力。 12、建筑工程图就是在建筑工程上所用的,一种能够十分准确地表达 出建筑物的外形轮廓、大小尺寸、结构构造和材料做法的图样。 13、结构施工图主要表示承重结构的布置情况、构造和做法、及构 件类型。 14、定位轴线一般应编号。在水平方向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由左至右依次标注;在竖直方向的编号,采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由下而上顺序注。

15、在建筑总平面图及首层建筑平面图上,一般都绘有指北针,表示该建筑物的 方向。 16、图例是建筑工程图上用图形来表示一定含意的一种符号,具有一定的 形象性,使人看了能体会到它代表的东西 17、图纸上除标高的高度及总平面图上尺寸用米为单位标 注外,其他尺寸一律用毫米为单位。 18、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 变化称为外效应,或者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称为效应。 19、力的三要素为方向、大小、作用点。 20、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或千牛顿,一千克的重物对地面产生的 压力为 9.8N 。 21、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形状均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 22、二力平衡和作用反作用定律中的两个力,都是等值、反向、共线的,所不同的是作 用物体不同。 23、在平面约束中,由约束本身的性质就可以确定约束力方位的约束有固定端支座; 可以确定约束力方向的约束有柔体约束。光滑接触面约束,方向不能确定的约束有 固定铰支座可动铰支座。(各写出两种约束)。 24、如图所示,电灯的重力G=10N,AO绳与顶板间夹角为45,BO绳水平,则AO绳所受 的拉力F1= 14。1N ;BO绳所受的拉力F2= 10N 。 25、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是指_ 轴向拉伸或压缩 _、_ 扭转、_ 剪切和_ 弯曲。 26、如右图所示扳手拧螺母,其中Lh=300,α=300,按(JGJ130---2001)规定扣件螺栓拧紧扭力 矩值不应小于40N· m,且不应大于65 N· m,则力F的最小值为 ,最大值 为。 27、荷载按作用时间分类可分为恒荷载、活荷载两类。 28、工程中常见的约束有柔体约束、光滑接触面约束、固定铰支座、 可动铰支座、固定端支座等五种。 29、柔体约束的约束反力的方向一定是沿着柔体中心线,背离被约束物体,柔

健康管理师健康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1.健康教育的概念(重点) 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促进的概念(了解)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进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包含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 3.健康促进涉及的主要活动领域(重点)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增强社区的能力;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4.传播的概念(掌握) 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5.人际传播的概念(掌握)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6.人际传播的特点(了解) ①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②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③反馈及时,交流充分 ④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信息量比较少,覆盖范围比较小,传播速度比较慢。 ⑤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7.大众传播的概念(重点)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8.常用人际传播形式(熟悉) ①讲课(咨询) ②同伴教育③演示与示范 9.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 传单、折页、小册子等供个人阅读观看的材料 10.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 宣传栏、招贴画/海报、标语/横幅、DVD、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 11.针对大众的主要传播媒介(了解)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12.新型传播媒介的主要类型(熟悉) 互联网、手机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自考大专科学教育复习资料

科学教育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科学知识应该是可以验证的规律的知识,应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体现了科 学知识的(D) A.真理性 B.经验性 C.思辨性 D可重复性 2. 科学的核心在于(B) A.科学知识 B科学探究 C科学态度 D科学精神 3. 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可以相分离 B.科学知识因其正确性,不可推翻 C.任何科学知识的来源都是事实的证据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D.科学知识具有经验性,因而科学知识就是个人的亲身经验 4.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幼儿园(A)的教育目标。 A.科学领域 B.艺术领域 C.社会领域 D.健康领域 5.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综述刨根究底”属于(D)方面的教育目标。 A.科学知识 B.科学方法 C.科学技能 D.科学态度 6. 一般来说,“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一目标更适合于幼儿园(D) A.托班幼儿 B.小班幼儿 C.中班幼儿 D.大班幼儿 7. “饲养蚕宝宝”属于科学教育(A)方面的内容。 A.生命科学 B.物质科学 C.地球和空间科学 D.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8. 以下认识的人体教育内容中,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是(C) A.了解大脑活动的机制的功能分区 B.了解皮肤的结构 C.知道要保护身体不受伤害 D.了解感冒的病理机制 9.关于“水”的教育内容中,最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是(C) A.水的沸点 B.水的三态循环 C.水对人的重要性 D.水分子的结构 10.在各种科学学习方式中,幼儿阅读科学图画书属于(D) A.探讨式学习 B.游戏式学习 C.研讨式学习 D.渗透式学习 11.通过动手操作改变量,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因果关系的科学教育方式是(C) A.分类 B.观察 C.科学实验 D.测量 12.科学游戏和科学探讨的共同之处在于(D) A.都带有明确的问题

2019年度公需考试参备考资料题目解析(单选题)

2019 年公需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的目标是实现生物智慧系统与机器智能系统的紧密耦合、相互协同工作,形成更强的智慧和能力,提供示范应用。 A、跨媒体智能 B、群体智能 C、人机混合增强智能 D、自主无人系统 正确答案: C ()是指能够适应环境、应对未知挑战、具有自我意识、达到人类水平(因而超越人 类)的智能。 A、人工智能 B、强人工智能 C、弱人工智能 D、机器智能 正确答案: B ()被称为“新世纪未来的石油” A、云计算 B、物联网 C、大数据 D、互联网 正确答案: C ()被称为“数据仓库之父” A、冯 B、比尔 C、埃德加 D、詹姆斯 正确答案: B ()是指一个人的气需要改变,有的人气质比较刚,有的人气质比较柔弱,需要自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A、养心 B、养性 C、治气 D、治心 正确答案: C ()就是以“敬”为主,所谓的“敬”,是指保持一颗虔敬之心。 A、慎独 B、主敬 C、谨言 D、致诚 正确答案: B ()二字来源于孟子的一句话,叫“存其心,养其性。” A、“养心” B、“养性” C、“存养” D、“自省” 正确答案: C ()的定义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实现路径的总和”。 A、知识产权商用化 B、知识产权交易 C、知识产权融资 D、知识产权交证券化 正确答案: A ()所讲的是企业如何用市场规则,依靠知识产权获取经济利益。 A、知识产权运营 B、知识产权运用 C、知识产权管理 D、知识产权经营 正确答案: D ()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技术方案。 A、知识产权 B、专利 C、心理 D、学历 正确答案: B ()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宏观性的关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A、《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B、《“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C、《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 D、《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关于进一步推进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意见》 正确答案: A

自学考试健康教育学试题 (2)

中国自考人(https://www.doczj.com/doc/238713822.html,)——700门自考课程永久免费、完整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健康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 A.没有疾病 B.身体健康 C.生理与心理的健康 D.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 A.卫生保健知识 B.态度与信念 C.行为生活方式 D.政策与环境 3.某人在工作中受到委屈后,回家迁怒于家人,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A.排他性防御 B.幼稚性防御 C.神经性防御 D.成熟性防御 4.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行为特征与规律有不同的表现,这是人类行为特点的() A.连续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继承性 5.不酒后驾车可以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这属于影响健康的() A.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B.环境因素 C.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D.生物学因素 6.不属于 ...拉斯韦尔模式的是() A.传者 B.信息 C.反馈 D.效果 7.在传播材料预实验中听取主管的相关领导对该材料的全面评价以及个人的看法是 ()A.剧场测试法 B.重点人群调查法 C.把关人调查 D.问卷调查 8.不属于 ...期望健康的指标是() A.无残疾寿命 B.期望寿命 C.高质量寿命 D.健康寿命 9.以下不属于 ...社区健康促进的评价指标是() A.社区的收入水平 B.社区居民的吸烟率 C.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程度 D.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 10.根据格林模式,子女劝诫父亲戒烟对于吸烟行为是()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抑制因素 11.不属于 ...倾向因素的是() A.知识 B.价值观 第 1 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论述题:12分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 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材料分析:12分 从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 学校德育的策略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并举;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 的。 (2)当代德育时效性低糜; 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

《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考试复习资料

《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复习资料 2011年11月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科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科学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B.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C.科学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D.科学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2、老师对小朋友说:“在草地上走,会把小草踩疼的。”儿童就信以为真,都不去踩小草了。这反映了儿童学科学具有( ) A.好奇的特点 B.好探索的特点 C.自我中心的特点 D.好动的特点 3、在科学活动中,儿童的操作活动与简单摆弄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 A.对材料、工具的依赖性不同 B.游戏化程度不同 C.思维的参与程度不同 D.目的性、程序性不同 4、关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过程和结果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过程重要,结果并不重要 B.结果重要,过程并不重要 C.过程和结果是不可兼得的 D.过程和结果是统一的 5、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的目标都各有特点,互不关联 B.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幼儿园科学教育比其他教育领域更为重要 C.幼儿园应该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 D.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不能渗透科学教育 6、没有体现“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教育内容是( ) A.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竹制品 B.参观奶牛场 C.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D.了解动物园中的人工喂养 7、在人为控制条件下,通过操纵变量来观测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的科学教育方法是( ) A.分类法 B.观察法 C.科学实验 D.测量法 8、不属于偶发性科学活动作用的是( ) A.能保证每个儿童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技能 B.能有效拓展儿童学科学的时间、空间及学习的范围 C.能培养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和关注 D.有利于具有科学潜能的儿童进一步发展 9、有关电教媒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构图美观、色彩鲜艳、声音动听的电教材料

2019年四川省安B考试机考题库与参考答案项目负责人考试参考资料与解析

项目负责人考试参考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房屋建筑工程、装修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建筑面积配备项目专职安全生产 管理人员应当满足的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1万平方米以下的工程不少于 1 人; 1万~ 5 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 2 人; 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不少于 3 人,且按专业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1 万平方米以下的工程不少于 2 人 B、1 万~ 5 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 2 人 C、1 万~ 5 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 3 人 D、5 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不少于 5 人 2.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总包单位应当自行完成建设工程( d )的施工。 A、整体结构B 、主要结构 C、所有结构 D、主体结构 3.制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主要目的是(b)。 A、制定评分办法,便于行业管理 B、加强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C、以最少的安全投入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 D、建立统一的司法解释,有助于法律程序的执行 4.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 d ),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 A、处理办法B 、应急办法 C、预防措施D 、应急救援预案 5.分包单位 ( a ) 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A、不得 B、可以 C、必须 D、自行决定是否 6.建筑施工“三类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试周期为(c)。

A、1 年 B、2年 C、3年 D、证书过期前培训即可 7.三级安全教育是指( b )这三级。 A、企业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班组 长B、公司、项目、班组C、公司、总承 包单位、分包单位D、建设单位、施工单 位、监理单位 8.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安 全事故的,由( a )承包主要责任。 A、分包单位B 、总包单位 C、建设单位 D、监理单位 9.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b)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技术要求向施工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有双方签字确认。 A、项目经理 B、技术人员 C、值班人员 D、考核人员 10.实施总承包的建设工程发生事故,由(b)负责上报事故。 A、业主 B、总承包单位 C、发生事故的单位 D、在事故发生地点的单位 11.根据《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用人单位对于首次取得资格证书人员,应当在正式上岗前安排不少于(b)的实习操作。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对于首次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在其正式上岗前安排不少于 3 个月的实习操作。 A、1 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12.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 ( d ) 。 第二十四条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 总承包单位应当自行完成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 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义务。总承包 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 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A、全部责任 B、合同中约定的责任

自学考试健康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

。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科学。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环境因素――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者说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 。卫生服务-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健康教育诊断---是指在人们面对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的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与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判断,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教育,是调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 。健康促进(WHO)――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管理――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健康 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传播模式――是指为了研究了解传播现象,采用简化而具体的图解模式来对复杂的传播现象、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以求揭示传播结构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传播关系――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和分享而在传播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 。健康咨询――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而提供的一种健康服务的形式,应归类于健康教育的范畴 。小组讨论――指在一位主持人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具有相似背景的人围绕某个共同关心的主题或对大家某一共同经历进行座谈讨论,属于人际传播中的群体传播形式 。传播材料预试验――指材料最终定稿和投入生产之前,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设计人员在一定目标人员的典型代表中进行试验性使用,从而系统收集目标人群对该讯息的反 应,并根据反馈意见对材料进行反复修改的过程。 。契约关系――指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种默契关系,传播双方以此约束各自的传播行为。 。共同经验阈――指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双方对信息能够共同理解、相互沟通,产生共识的经验范围,另外在大众传播中还要加上传授双方对传播媒介的使用及理解的 共识范围。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 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是人类最早,最原始的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反馈――指传播者获知受传者接受信息后的心理行为反应,体现传播的双向性。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课与课外)相结合。;主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 2.系统性原则 3.科学小制作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 6.科学 7.学前儿童教育活动 8.偶发性科学活动 9.观察法 10.科学教育 11.小实验 12.技术 13.行为核对 14.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 15.作品分析法 16.时代性要求 二、填空题

1.科学技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是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1)是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2)是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3)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 4.学前儿童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是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观;第二是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观;第三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等。 7.正式量具测量是指以通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物体进行测量。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了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1) 关心学前儿童的探索

健康教育学重点.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第一章绪论 *健康教育定义: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健康教育的特点 (1)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 (2)以行为改变为目标 (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 (4)注重计划设计和效果评价 (5)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效果有较大难度 (6)既有独立的领域又无独立的领域 *健康教育的五个环节 1、教学者: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或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健康教育工作);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社会工作者(普及性) 2、健康相关信息:正确性、证据充分、适合学习者需求 3、教学活动:个体咨询指导、人际和小组活动、培训等。 4、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 5、效果:健康行为的形成,维持、促进和改善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健康教育与增权: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指给老百姓竞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特点:单向、大众传媒 两者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部分措施认可称为卫生宣教。 两者区别: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双向)。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通过两者共同努力,达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融合了医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健康促进的概念: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变和社会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 行动策略: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营造健康支持环境 3)强化社区的行动 4)发展个人的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1、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 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和方法之一,是基础和先导。 4、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 *健康共治:是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材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 育。 3制度化的教育:是从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 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它是人类教育的高 级形态。 4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5显性教育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6隐性教育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7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8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实现要 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9操作性教育目的: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 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 标。 10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1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 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 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13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 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6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17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科学教育考试资料

科学教育 一、选择题 "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D.5~6岁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 )B.美国 “帮助儿童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的目标属于()A.大班目标 “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世界”这一目标适合于()B.中班 “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这一目标适合于()A.小班 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 )A.非正式量具测量 不符合客观性要求的观察记录是()A.他对自然角很有兴趣 不适合幼儿探索的科学内容是()B.四季的成因 不适合在自然角饲养的动物是()A.猫 不属于电教媒体特点的是()B.注意稳定性 不属于教师科技素养内涵的是()C.能尊重儿童 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是( ).C.实验法 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 ).D.5~6岁 儿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这决定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必须具有()C.年龄层次性 儿童观察“蚕的一生”的科学探索活动中采用的观察方法是( )C.长期系统观察; 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是()C.科学经验 儿童认为花盆不听话才摔碎了,这属于()B.认知方面的自我中心 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B.好奇心 儿童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学习形式是()A.个人探索 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 )A.挑选分类 关于学前儿童教育评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教育评价是建立在客观资料基础上的主观判断过程 关于专门性科学活动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学习过程教师间接指导较多,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 关于自然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自然角的材料应限于动植物 关于自然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然角是儿童进行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孩子说:“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着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所以星星就会眨眼睛了。”这反映了学前儿童学科学具有()的特点 C.拟人化 孩子说:“乒乓球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是红色的,是滑滑的。”这反映了学前儿童学科学具有()的特点D.表面性 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教师参与到儿童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其目的是()D.克服儿童在自发的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 教师对儿童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态度应该是( )D.观察了解,支持引导。 教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作出评定的方式是()。C.自然观察

健康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健康教育定义: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健康教育的特点 (1)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 (2)以行为改变为目标 (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 (4)注重计划设计和效果评价 (5)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效果有较大难度 (6)既有独立的领域又无独立的领域 *健康教育的五个环节 1、教学者: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或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健康教育工作);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社会工作者(普及性) 2、健康相关信息:正确性、证据充分、适合学习者需求 3、教学活动:个体咨询指导、人际和小组活动、培训等。 4、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 5、效果:健康行为的形成,维持、促进和改善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健康教育与增权: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掌控力的过程,自主自律健康行 件为。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指给老百姓竞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特点:单向、大众传媒 两者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部分措施认可称为卫生宣教。 两者区别: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 (双向)。它强调的是健康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通过两者共同努力,达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融合了医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岀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健康促进的概念: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变和社会环境改变的组织、法律、 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 行动策略: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营造健康支持环境

教育学复习资料33977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