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读懂文意,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2. 领悟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3. 感悟古人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遣词造句, 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4. 通过作者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表达,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学常识,学会文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研读,理解和领悟柳宗元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领悟柳宗元对“造物者”的理解。

课前导学

(一)作者与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

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参加革新集团被贬。

(二)解读“贬官文化”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错。

公元815年,被贬永州10年的柳宗元被一纸诏书召回长安。他按捺不住喜悦,急急赶去。从永州至长安,他经过了汨罗江,屈原的形貌在自己的心中立即交叠了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柳宗元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提到了屈原。同是汨罗江畔,当年的屈原悲悲戚戚,今年的柳宗元喜气洋洋,心态相仿,心境不同。然而,柳宗元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面南而坐的皇帝,御笔一划,他又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朝廷像在与他做游戏,让他在大一统的版图上走来走去。对朝廷而言,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帝王的唯我独尊,不应有生命的实体,你不是你。

柳宗元戚楚南回,与被贬广东连州的刘禹锡同路。分手之际,柳宗元嘴角笑容一绽,随即吟出:“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南行。”而后,他进入了当时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之地,并利用他的贬谪官职种树、办学、修寺庙。由此,那荒凉之地,不再寂寞。

柳宗元晚年所做之事,都按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并不考据各种政治规范。做了又以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因而成了一种特殊文化。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重蹈他覆辙的贬官在南下途中,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由此,柳宗元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人格进一步上升。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准确地说,贬官文化应是社会洪波中的一点波光,正是因为皇帝们的御批,才有了这些贬官和他们的文化,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文采华章就更有了张力。

(三)正音

给下面加横线字注音

垠(yín)睥睨(pì nì)疏数(cù)偃(yǎn)仰傥(tǎng)

合作探究案

(一)研读第1、2段,解释划线词语。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越过)黄茅岭而(表顺承)下(名作动,向下走),有二道:其一西(名作状,向西)出(伸延),寻之无所得;其一少(通“稍”,稍微)北而东(名作动,折向东面),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名作状,河流)分,有积石横当(横截)其垠(边,界)。其上为(形成)睥睨(城墙上的女墙)、

梁之形;其旁出(耸出)堡坞,有若

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消逝)。环(名作动,盘旋攀登)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表转折,却)生嘉树美箭,益奇而(表并列,而且)坚,其疏数偃仰(疏密有致,或俯或仰),类(恰似)智者所施设(布置,安排)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无久矣。及是(到了这里),愈以为诚(确实)有。又怪(意动用法,奇异)其不为(创造)之中州,而(表转折,却)列(放置)是夷狄(偏僻荒远之地),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艺),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倘,或者)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有人)曰:以慰夫贤而辱(形作动,屈辱,贬谪)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形作动,少出)人而多(形作动,多产)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二)结合上面做完的工作,熟记、归纳重要知识点。

A.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艺)

B.找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1、自西山道口径北(北,名作动,往北走)

2、逾黄茅岭而下(下,名作动,向下走)

3、其一少北而东(东,名作动,折向东面)

4、其一西出(西,名作状,向西)

5、环之可上(环,名作动,盘旋攀登)

6、又怪其不为之中州(怪,意动用法,奇异)

C.重点虚词(分析其句间关系、翻译):

a.而

1其一少北而东(承接连词,然后)

2土断而川分(承接连词,不译)

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连词,却)

4益奇而坚(表并列,而且)

5是固劳而无用(转折连词,却)

6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转折连词,却)

b. 之

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结构助词,的)

2窥之正黑(代词,指代堡坞)

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以

1及是愈以为诚有(动词,认为)

2投以小石(介词,拿,用)

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连词,来)

(四)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特殊文言句式并翻译:

1、投以小石

(句式:状语后置句)把小石子投进去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句式:省略句)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地区

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句式:定语后置句)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五)翻译下列重点语句,并划出得分点:

1、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往里看去一片浓黑,把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消逝。

2、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3、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地区,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

4、其所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永州天地灵气不造作伟人,却独造作这山石,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

文章内容理解

1、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提示: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

2、请用原文描绘洞穴幽深的情况。

提示: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3、在第一段中,作者如何描绘小石城山的“奇?

提示: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山形之奇。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山洞之奇。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山树之奇。

4、在作者看来世上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提示: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通过作者描述的这两种观点都可看出没有“造物者”。

5、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身世之慨”?第二段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作者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或: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或: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悲愤之情。)

作者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而感到不平,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打抱不平,也为自己长年被贬斥荒野而感到苦闷忧愁。作者是在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失意痛苦的心情。

6、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小石城山,在作者眼里已经不是自然存在的山水,而是一个人格化了的客观载体。作者通过它,来表现自我的情怀。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课时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瑰玮(ɡuī)睥睨(pì)亘古未有(ɡèn)

C.无垠(yín) 堡坞(wù) 更千百年(ɡēnɡ)

D.贬谪(zhé) 偃仰(yǎn) 金蝉脱壳(qiào)

【答案】B

【解析】B项“深窈”的“窃”读yǎo,“风流倜傥”的“傥”读tǎnɡ。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树美箭箭:箭竹,一种植物

B.其疏数数:读cù,密集

C.类智者所施设也施:名词,摆设

D.愈以为诚有诚:果真,确实

【答案】C

【解析】施:动词,安排。

3.下列加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B.其疏数偃仰

C.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D.其响之激越

【答案】D

【解析】A项,“睥睨”古义:城墙上的女墙。今义:斜着眼看,表示厌恶或轻视。B项,“数”古义:密集。今义:数字。C项,“售”古义:得到赏识。今义:卖出。D项,“激越”古今义均指(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4.下列各句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以小石(介宾结构后置)

B.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介宾结构后置)

C.是二者,余未信之(宾语前置句)

D.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宾语前置句)

【答案】C

【解析】C项为正常句式。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7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5.下列“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B.其一少北而东

C.其响之激越D.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项为语气词,表反问。

6.下列加横线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自西山道口径北B.其一少北而东

C.环之可上D.益奇而坚

【答案】D

【解析】A项北:名词用作动词,向北去。B项东:名词用作动词,折向东。C项环: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D项坚:形容词,坚实,坚固。

7.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石上没有土,却长着美好的树木与箭竹,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钴潭西小丘记①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

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

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

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

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

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④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⑤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

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

杜⑥,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价四百连岁不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永州八记》) 【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后所写。②鱼梁:阻水的堰。③嵚然:高耸的样子。④熙熙然:快乐的样子。⑤瀯瀯:溪水回流的声音。⑥沣、镐、

、杜,都是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

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寻:沿着

B.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货:出卖

C.余怜而售之怜:同情

D.以兹丘之胜胜:美景

解析:选C。C项“怜”的意思是“喜爱”。

9.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若熊罴之登于山

③烈火而焚之④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解析:选A。①②中的“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中的“而”表顺承;④中的“而”表转折。

10.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西山山口西北走二百步有一个钴

潭,在钴

潭以西二十五步处就是本文所说的小丘。丘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

B.山丘很小,几乎用一个笼子就可以把它装进去。作者只花了四百文钱就买下它,并立即铲草伐木,使小丘成为一处美景。

C.在这小丘上,枕席而卧,感觉清凉幽静、恬淡空灵。一个月后,又发现

了另两处景色奇特的地方,连好事的古人也没到过。

D.本文以写景为主,对小丘作了生动的描写,兼以议论、抒情,形成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写了作者的谪居情怀。

解析:选C。原文是“不匝旬”,即不到十天。而非“一个月后”。

11.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2)①那些高高耸起、相互重叠着又倾斜着向下的岩石,宛如牛马在溪边探身饮水。

②我们就轮流拿起各种工具,铲除乱草,砍掉不好的树,并点火把它们烧掉。

参考译文:

发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往西北走二百步,又发现了钴

潭。潭西二十五步在水深流急的地方有鱼梁。鱼梁的上面有一个土丘,小丘上长着竹子和树木。那里的岩石,有的巍然高耸,有的盘曲卧伏,有的顶着土向上钻,争着要成为奇形怪状的石头,这样的石头多得几乎难以尽数。那些高高耸起、相互重叠着又倾斜着向下延伸的岩石,宛如牛马在溪边探身饮水;那些像兽角排列直立向上的岩石,又宛若熊罴在向山上攀登。

土丘很狭小,不足一亩,几乎可以用一个笼子就把它装下。问到小丘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弃置的土地,要卖却卖不出去。”问那地的价钱,回答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爱这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当时与我同游,也都非常高兴,对只花这么一点钱就买到这么好的地方,感到很意

外。我们就轮流拿起各种工具,铲除乱草,砍掉不好的树,并点火把它们烧掉。于是,美木挺立,修竹显露,奇石突现。从小丘上望去,只见山峰耸立,白云漂浮,溪水流淌,鸟兽遨游,全都快快乐乐地在这座小丘下来来回回地表演献技。铺好席子,放好枕头,躺在上面,清凉的景色就跃入眼帘,瀯瀯流水声就传入耳中,恬淡空灵的境界融入神思,深沉而幽静的气氛沁入心灵。不到十天,就又发现两处奇特的地方,即使是古代爱好山水的人,或许也未遇到过这样的地方。

啊!如果把这小丘的美景,放到沣、镐、

、杜等地,那么那些公子王孙必定会争着购买,即使每日提价千金也还是不能买到。现在却被遗弃在这里,农夫渔父从旁边经过,都觉得它过于丑陋。虽然价钱只要四百文,也还多年卖不出去。惟独我和深源、克己喜爱它,并把它买了下来,这小丘果真有这样的好际遇吗?

将以上的话书写在岩石上,用来祝贺这座小土丘碰上了好际遇。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使用说明 一、学案的编写意图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我们编写了集教与学于一体的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融入了我旗“小语整改”、“自主探究式教学”等科研成果,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了读书训练,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得法。整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读书活动有层次、有梯度,导学案的设计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 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法提示 学习准备 课时 六年级上册学案课前预习(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学后疑问) 我来盘点 自我挑战 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自主、合作学习 作业布置 达标训练 拓展延伸 相关链接 三、板块使用说明 学生在学习每课前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提示、学习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随时看看这些要求,切实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有重点、有学法,一句话心中有数,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关于“课前预习”。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课前预习课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此环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认真的预习课文。它包括三个小版块,即:基础知识、内容了解、学后疑惑。基础知识:主要是本课的字和词认识、理解和书写,是依据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读书的能力而设计的。内容了解:是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设计的题目,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学后疑惑: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还有哪些主要疑问记录下来,以供课上学习探究中共同解决,以此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能力。 关于“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它涉及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教师点拨指导,是教与学于一体的集中体现,这个环节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它包括六个环节:自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 选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3、积累文学常识:《战国策》 【知识链接】 1、《战国策》: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人物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3、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理基础知识 1、借助工具书,正音正字 陛()拊()樊於()期夏无且()暴()虎冯河暴戾恣()睢()自刎()揕()其匈变徵() 戮()没泾()渭分明矐()匕首()惶()急被八创()箕()踞偻()行 2、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文中义: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则秦王未可亲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诸郎中执兵 3、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陛,秦舞阳色变掁恐,群臣怪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4、难句翻译 (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精品】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 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 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 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 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 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 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 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 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 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 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 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 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 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 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 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 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 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 选修)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翻译疑难句子,理解文意。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刺客的扶弱救危、不畏强暴、为达到刺杀目的而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及作者所欣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文言词汇、文言的活用、特殊句式知识,历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写人的艺术手法,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学习方法 诵读、积累、研习和探讨 课时安排:3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刺客列传》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五个人,全文5000多字,单写荆轲就3000多字,表明荆轲是这篇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荆轲,赞扬了刺客们的见义勇为、扶弱救危、不畏强暴的精神。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六年。当时,秦在公元前230年灭韩,接着灭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犯,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让秦王还回侵吞六国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打燕国,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预习要求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囊嗜酒和而歌雕鸷偻行揕淬 濡染忤逆瞋目偏袒间进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 (1)荆轲嘿而逃去()(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3)秦王必说见臣() (4)右手揕其匈()(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含答案)

诗三首《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 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 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 《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山中访友》优秀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

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目标择定】 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 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 https://www.doczj.com/doc/273650294.html,/p-314764663890.html 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 https://www.doczj.com/doc/273650294.html,/view/76130.htm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 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 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 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自学 一、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述志令》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他的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3、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一、单元学习内容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培养我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我们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组,要会写1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受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丰富课堂内容。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单元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本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难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法提示: 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从理解课文题目展开,然后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②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③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④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友情提示:充分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1、通过认真朗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注音了!(我还能总结一下识字方法) ()()()() ( )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学案1

《古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2.认识本课生字。 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融燕鸳鸯 3.解释下列词语。 迟日: 泥融: 鸳鸯: 二、合作探究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 2.朗读《绝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三、拓展练习 1.课下搜集杜甫所写的绝句,然后拿到班上来,与大家分享! 2.自选作业。 (1)画: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2.认识本课生字。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惠崇豚芦芽 3. 解释下列词语。 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二、合作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然后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第三课时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推荐学习K12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2(无答案)苏教版《史记选读》

《刺客列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6-8节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预学案 【预学内容】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於.()鸷.()惛.()偻.行()擅.()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稍蚕食 ..之怨 3.太子丹受而舍.之 4. 太子逢迎,...诸侯 2.奈何以见陵 却行 ..为导 5.委.肉当饿虎之蹊. 6.祸必不振. 7.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 8.北购.于单于 9.偻行 ..于天下 12.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见荆卿 10.即起,趋.出 11.夫樊将军穷困 13.足为寒心 ..也 16.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14.跪而蔽.席 15.非节侠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2.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3.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4.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3.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4.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5.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6.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4.整体感知

6—8段写了荆轲哪几件事? 探究案 【重点学习】 1.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2. 分析田光的人物形象。 检测案 【达标检测】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山中访友导学案

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主备人:文继娜审核人: 课题:山中访友(第一课时)时间: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准备】:1、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2、古桥的图片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①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子湛.()蓝犬吠.()唱和.() ②解释下列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幽径: 波光明灭: 唱和: 吟咏: (二)检查预习 (三)突破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要求: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四)突破难点: (1)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2)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 鸟儿── 露珠── 树──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云雀──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六)达标检测 1、听写字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部分,默写下来 (七)作业布置 1、抄写14个词语 2、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八)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