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

BY:Lin

鉴于关塞之凌乱,故稍加整理(大而概之、不全)。

内容:十大名关+内三关+关中四关+拾零(标红字体为关塞的位置)

一、十大名关(排名不分先后)+内三关

1.剑门关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位于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大剑山、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

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海内。

2.武胜关位于鸡公山风景区内的豫鄂两省交界处,为我国历史九大名关之一,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

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河南鸡公山地处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块儿宝地。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古代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中国十大关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区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

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武胜关地处险□,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3.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

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友谊关景区包括关楼、城墙、左辅山炮台(镇关炮台)、右辅山炮台(金鸡山炮台)、清末广西全边对讯署(法式楼)以及大清万人坟等,总占地面积250 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663.76平方米。每年到景区的旅游人数约10万人次。

4.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

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

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

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5.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紫荆关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与二关号称内三关。原关门之门券上有“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已倾圮。“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在仍在,在紫荆关镇南面。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6.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

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

娘子关为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唐朝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唐大历年间(767年—779年)修建“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娘子关之名最早见娘子关

于金朝的元好问的《游承天悬泉》诗句中“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明代为“承天镇”。由于明朝时期因边患频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城堡,专设守备把守,今为当时原貌。清代增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因关城处于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娘子关历史悠久,据记载,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唐高祖的三女儿、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关。另一说为此处有妒女祠,祀介子推之妹,据说有妇女艳妆而过,必然雷电交加,娘子关因此而得名,现今祠已废,有唐人书《妒女颂碑》,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7.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

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8.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

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

9.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解放前属繁峙县管辖,解放后划分为灵丘的

一部分,成为了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并把岭北原属繁峙县的东跑池等几个村也划归灵丘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在平型关村某村民家中),真谓峻岭雄关。

10.内三关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与紫荆

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1]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历史上又称蠮螉塞、军都关。蠮螉,即土蜂又称细腰蜂,关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为房﹐故名。

成吉思汗时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关隘所建石门如台,其下穿以梯形园劵道。雕饰繁缛。门道两笔浮雕四天王像及各族文字经文咒语等。门上相传原立甁式塔三座,今已不存,为我国建筑中之精品。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内三关紫荆关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紫荆关修葺一新(18张)

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紫荆关

与二关号称内三关。

内三关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原关城全长约2.5公里,城池占地约7万平方米,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关城为条石和自然石加青砖筑成,东西二门上有城楼,外以沟壕环绕,南面依山,北临唐河,城垣上列敌楼台7座。关城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东门称“居仁”,西门称“由羲”,北门称“宣威”。东西门外各设瓮城,东瓮城设有南北二门。西瓮城仅设南门一座,出南门往西约百米处唐河岸边设水关战台楼一座,楼下设有关门,是由下城通往上城的惟一通道。北门外原设战台楼一座,民国二十八年被洪水冲毁。城内正街宽12米,十字街正中原来建有两层的阅兵楼,楼上设有十字通道,楼北为官署所在地,有大堂、二堂、三堂。

编辑本段历史源渊倒马关置关较早,《战国策》称其为鸿上关,汉称常山关。但目前可见到的关于修建倒马关城的记载,河北保定倒马关都是明朝的。

综上:内三关为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居庸关同时也是十大名关)

二、关中(陕西中部)——因在群关之中而得名

注:“关中”四面的关塞(例如:W为west即关中西面)

W大散关(San-kuan Pass)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

陕咽喉”。三国时,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散关是一个很重要战略位置,以及交通枢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著有《书愤》其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大散岭上。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关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亦称崤谷。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宝鸡大散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E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

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区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历史考察有两处遗址:古关为战国秦置,在今境。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汉元鼎三年移至今河南新安县境,去故关三百里。

函谷关最早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

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关谷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是古时一重要军事要地,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咽喉要道。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有“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N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萧关方位在何处,向有争议,但

在宁夏固原县东南这一大略方位是没有争议的。

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地当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

秦代萧关遗址位于甘肃庆阳环县城北。萧关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市东南。北宋时,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

S武关位于陕西省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

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三、关塞拾零(阳关、玉门关、潼关)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

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

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

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潼关》云:“时平容易度雄关,拍马河潼自往还。一曲熏黄瓜蔓水,数峰苍翠华阴山。登陴版牌丁男壮,呼酒烹羊守吏闲。最是绿杨斜掩处,红衫青笠画图间。”当代文人陈运和的诗是写照:“风陵渡至今已没船,老潼关代替有铁桥”。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中学语文-初中语文专题讲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 一、要点梳理 中考语文常考重要作家作品汇总 (一)先秦时期 1.《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谣。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里面的名篇《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 3.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曹刿论战》:《左传》里的精彩章节,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叙述了曹刿战前献策和战中协助鲁庄公。文章以简明的问答形式,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鱼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重要主张。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 7.《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文章,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表现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二)两汉时期 1.刘向:汉朝人。《战国策》是汉朝刘向所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赵国依次分国编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都是《战国策》里的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知识精讲

中国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历代重要作家作品 一、先秦时期作家(原始社会——公元前221年) 《山海经》:古代神话,如《夸父逐日》。 《淮南子》:古代神话,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 《诗经》:共305篇,分“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十五国风,共160篇。如《关雎》《蒹葭》《木瓜》《氓》《君子于役》;雅:大雅、小雅,共105篇。如《绵》《生民》;颂:鲁颂、商颂、周颂,共40篇。如《噫嘻》《丰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曾整理《诗经》《春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作品,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孟子》一书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共七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墨子:名翟,春秋时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现存五十三篇,部分为墨子自著,其余出自其弟子及后学者之手,《公输》选自《墨子》。 孙子:名武,春秋时齐国人,军事家著有《孙子》十三篇,又名《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著作《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其代表作品是《逍遥游》。《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荀子:著《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年赵国人。全书32篇,如《劝学》《天论》。 韩非:著《韩非子》。韩非,战国韩人,全书共55篇,如《五蠹》《说难》,《智子疑邻》选自《说难》。 列子:列子即列御寇,《列子》共八篇,相传为战国列御寇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屈原:名平,子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用楚地民歌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体”(又称“骚体”)。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左传》:(叙述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67年的事),编年.. 体史书...,传为左丘明...所作。其著名篇目有《郑伯克段于鄢》《齐伐楚盟于昭陵》《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崤之战》《晋灵公不君》《吕相绝秦》。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性 以前我一直在想,像朝鲜这样的弹丸小国,他们的历史肯定充满了哀怨愁苦,一定自卑到了极点。直到我看翻到一些关于朝鲜通史的文章,才发现自己很受启发。结果我大错特错了,朝鲜人的民族自豪感是中国人望尘莫及的。他们充满豪情的宣传尽管朝鲜现在很小,可最初的朝鲜更小,首次统一朝鲜的新罗王朝,其北部边界还没有到达大同江,经过朝鲜人由南到北一步步地开拓,到明清时,终于把边境向北推倒了鸭绿江和图们江边。整篇通史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英勇,大讲特讲古代朝鲜是如何向东北、西北开疆拓土以及挫败中国和日本的侵略的。这样的历史,姑且不说朝鲜人,就是一个外国人读了,也会仰慕朝,为之振奋。相反,我国的历史教育则侧重于近现代史的屈辱,冷落古代史的辉煌。甚至很多地区因为种种理由,减少或删掉了古代史教学,中国古代史教育正面临山重水复的绝境和失去生存的空间。诚然,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只给学生沧桑,只总结教训。其实,一定重视古代史教育。 一,通古可以治世。 历史科学是传统国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学科,也是华夏文明赖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它有着独特而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历史科学的诸多社会功能中,鉴戒资治、劝世厉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项。唐初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指出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宋朝一代史学巨擘司马光讲到其编撰《资治通鉴》的动机 是:“专取关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也明确指出历史学的宗旨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具体说来就是“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矍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失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所有这些古今著名学者在此都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即史学具有显著的鉴戒资治、劝世厉行的社会功能。毛泽东、华盛顿、丘吉尔等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使中国、美国、英国出现开创性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他们博古通今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作家部分 先秦文学 一、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其中有《蒹葭》《硕鼠》《无衣》《伐檀》等名篇。 《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创造了新诗体“楚辞”。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弟子三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儒家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典籍,老子所著或谓老子后学编纂。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道家学派著作,唐人称其《南华经》。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著名的如《逍遥游》、《养生主》、《秋水》。

中国古代史重要分期

中国古代史重要分期 一.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指我国境内人类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即秦以前,秦之先 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约179万年前——约公元前221年) Ask.以前讲原始社会,现在不讲,但是原、封、资、社,严格地说不是历史,是社会发展史。是历史的一个分支,我们是学历史的,so we把奴隶制在形成以前,叫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Ask.传说是不是历史?=>NO,but传说里包含历史的因素、历史的常识、历史的内容在里面 Eg.嫦娥奔月,神话到现实,玉兔捣药,桂花树.so,神话里包含历史信息 2.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中国进入阶级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前是没有阶级。 注意:夏朝历史不是正史,只有以前留下的东西上有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能够证实。我们了解历史有两个途径:一种通过文字了解,eg.历史典籍。另一种是通过文物,也就是考古发现来印证。相比之下考古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口说无凭。How to证明夏朝存在呢?有没有出土文物来证明?eg:商朝,we挖出了甲骨文,周朝也有许多文物来鉴定,唯夏朝在考古学上至今没有找到过确凿证据。So像港台出版的历史书,一般写中国历史从商朝开始讲,不写夏朝,因为夏朝还没有真正确定存在,以严谨的学术观点看,只是传说。 约——>公元前1046年,没有约,也是近十年考证出来的,why?武王伐纣的那一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so询问天文学家,在公元前11世纪,出现这种天文现象最有可能是哪一年?=>天文学家推算说应该是1046年,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天文学家的推算,商朝历史very重要,eg.资料. 中国的鬼神观念,迷信思想就是继承商朝,而且现在做生意的叫商人。商朝被西周灭了,土地被夺了,商部落的人为了生存,只好东奔西走做生意,这些人叫商人。 没地,被迫做生意,说明商人地位very低下 3.西周…… ①.宗法制:商有,西周完善了eg.now五百年前是一家,祠堂、家谱 4.东周 严格说,春秋、战国是时期,不是朝代……资料 二.秦汉时期 大一统:高度统一,不仅国家统一,货币、思想、观念,一切都统一 1.大一统2.制度 3.影响 秦: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 唐人街(华人聚集的地方)CHINA TOWN Why.把中国人住的地方叫唐人街,因为影响大 But并不是all国家都叫唐人,还有叫汉人。秦人的。 Eg.韩国首都首尔,首尔即首都,没有文化。首尔以前叫汉城,中国城,以中国成为首都说明此地可能是中国的地盘,why改名?韩国人以中国城为首都不好,说明汉和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人:秦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 先秦作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学说是中国两千多年文化的主流,对世界的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影响深远。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相传其弟子3000,贤者72人。《论语》(论,择也,选择摘录的意思),“四书”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专集,儒家经典之一。被选入教材的有《论语二则》、《季氏将伐颛臾》、《荷蓧丈人》等。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有八十一章。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又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弟子众多,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虽然保留记录言行的语录体形式,但已是初具规模的论说文。入选教材的有《公输》等。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称为“亚圣”。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对后世儒学影响很大。《孟子》是“四书”之一,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善于雄辩,长于譬喻,对后世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的散文有很大影响。选入教材的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等。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他愤世嫉俗,鄙视富贵利禄,作品揭露了统治者“仁义”的虚伪。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其文想像丰富,言辞瑰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他创作的许多寓言故事,如“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广为人所称引。选入教材的有《庖丁解牛》、《秋水》、《逍遥游》等。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奠基人,与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并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遭谗被逐,因不忍目睹国家沦亡,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自沉汩罗江。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他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涉江》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汩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虽然继承了孔子学说,但又能扬弃其消极部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六篇为荀子所著,末六篇或许为其门人弟子所记。选入教材的有《劝学》(节选)等。 【韩非】(约公元前280 —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曾屡次进谏韩王,要求变革,均未被采纳。后得秦王嬴政赏识,入秦任客卿,不久由于李斯等嫉妒,遭谗下狱,被迫自杀。《韩非子》一书为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而编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书中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融入了国人的口语之中。选入教材的有《扁鹊见蔡桓公》、《五蠹》(节选)等。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列子】名列御寇,战国时期人,生卒年不可考。所著《列子》一书已散佚,现存《列子》可能是晋人托名编写而成。书中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文学价值颇高。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齐人攫金》等都很有教育意义。选入教材的有《愚公移山》,该文所倡导的不怕困难、锐意前行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第1讲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闫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华春勇(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中学一级) 内容纲目: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二、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内容编排的特点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闫:当我们拿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会发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在每一时期下设有若干学习要点,总共是40个学习要点。那么,修订后的课标在古代史整体介绍方面有那些明显变化? 徐:在古代史的导言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第一,学习内容丰富了。第二学习要求降低了。第三,也是我们认为最突出的变化,即,完整地概述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线索,较实验课标相比,更加详细。 比如先秦史,《课标》表述为"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段话,至少有6个信息点: 第一,夏是第一个王朝。夏的主要特点有了。 第二,商朝算信史时代,国际承认,因为有文字记载。 第三,商朝最主要的成就是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四,西周最主要的制度特点是分封制。 第五,春秋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第六,战国是大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的铁器牛耕,政治上变法转型,文化上自由开放,百家争鸣。 闫:《课标》的导言概述各个时代最主要的文明成果。之后各朝代都是如此,即高度概括,又能把最基本的历史面貌呈现出来,看过之后,能够形成最基本认识,有所收获。 从学习要点上看,实验《课标》设置了9个专题现在变成了7个,这个变化是怎么能考虑的呢? 徐:在具体内容标准的安排上,修订版《课标》的特点是强调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按照历史上时期把历史内容分为7个阶段,实验版《课标》,则是在时间为主线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单列为两个专题。比如把原来的科学技术专题下"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思想文化下的"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放到了夏商周时期"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而是着眼于展示完整的文明成果。同时删除对汉字演变的要求,化繁就简,体现了课程标准追求的基础性特点,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闫:那具体到《课标》设定的各个历史分期的具体内容又有什么变化?大家通过这个

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 篇一:中国古代文学家排名 中国古代文学家排名 说明:1、古代文学时期界定为起自我国第一位诗人屈原止五四新文化运动。2、思想家、历史学家原则上不入选。 3、所列作品均为能反映作者主要成就的代表作。 4、因只列一百名有成就的作家,难免会忽略某些很有特色的作家。 5、100个作家排名主要依据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作家的贡献。 6、由于这100个作家文学类别不尽相同,如诗词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之间很难比较高下,根据各自文学类别的影响力相互递补排列。 7、代表作较多的,优先入选最能反映作家各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作。 8、代表作为单篇的,列收入该作的集子,如苏洵的《过秦论》收入《嘉佑集》。 李白(诗集《李太白集》) 杜甫(诗集《杜工部集》) 司马迁(史学著作《史记》;赋《报任安书》)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

会》) 曹雪芹(长篇小说《红楼梦》) 苏轼(诗文集《苏文忠公全集》) 韩愈(诗文集《韩昌黎集》) 欧阳修(诗文集《欧阳文忠公集》;词集《六一词》) 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隋(: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唐志传》、《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施耐庵(长篇小说《水浒传》) 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王维(诗集《辋川集》) 刘禹锡(诗文集《刘宾客集》) 黄庭坚(诗文集《山谷集》) 陆游(诗集《剑南诗稿》;文集《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 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诗文集《文木山房诗文集》) 蒲松龄(短篇集《聊斋志异》) 陶潜(诗文集《靖节先生集》) 秦观(词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诗集《淮海集》) 李清照(词集《淑玉词》、《易安词》;文集《易安居士文集》)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河南考区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河南考区.txt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 的勇气。爱情是块砖,婚姻是座山。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 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 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 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 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 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授; 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 为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研究 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有 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耕、 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 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这是我以前看书的时候的资料,好像是自己打的。想不起具体来源了。 可能不太全,凑合着用吧。 秦 汉 公元前221 年 公元前206 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基本国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政治上受道教影响,汉初-黄老之学清净无为 文学一片空白,今只能看到几篇散文,一些石铭文 西汉文学成就表现在-散文,辞赋。 政论文最为突出 秦代散文大低是歌颂帝王公德,秉受《诗经》 的“雅”“颂”风格。 西汉辞赋主要继承战国时期楚辞的余绪而发展起来的骚体赋 汉赋:汉武帝时开始繁盛大赋,再汉初还未形成 骚体赋:流行于汉高祖-汉武帝初,是楚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变种 汉初骚体赋的优秀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赋》 楚歌:汉初的韵文作品-楚声短歌。“楚声”是楚地民歌,其作者多为楚人。 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是楚声短歌的代表。 赋: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主要特点“不歌而诵”;着重铺叙和描写而少抒情成分,于行文时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 赋的结构多采用虚拟的人物的设为问答的形式。 大赋发轫于枚乘的《七法》,至武帝时,已产生了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等一批赋家。 魏晋以后把汉乐府保存的民歌称之为乐府,即乐府民歌的简称。 西汉后期和东汉初期的文学,词赋和散文是两种重要文体。 东汉前期,散文创造也较繁荣。内容上有较重的经学气和神学气,形式上成堆砌,排偶,模拟,繁缛,取向于类型化。 汉代文人诗歌不太发达

汉代最早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班固的《咏史》 贾谊-《过秦论》稀罕,政论文 司马相如,汉代最重要的一位大赋作家代表作-《子虚府》《上林赋》确立“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为以后的汉赋大家所相沿不改。 刘向-西汉后期的著名散文作家,其重要作品:《新序》《说苑》《列女传》,书中还保存了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 袁康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是记述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史实的著名的杂 史散文 扬雄的代表作品-《甘泉赋》和《羽猎赋》 班固-《两都赋》包括《西都赋》《东都赋》 《论衡》从“疾虚妄”“求实诚”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批判了当时的天道神权迷信 思想,并提出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学见解,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记述了西汉200 余年的历史 《古诗十九首》汉代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标志。作者多为失意文人。 建安以前无名氏的抒情诗,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汉赋兴盛演变和影响。 赋,西汉最流行的一种文学样式 旧时把汉赋看成汉代文学的代表,因而文学史上有“汉赋”的专称。 赋,最早在战国后期已经产生 汉赋的产生和楚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赋既有别于诗,又有别于文的一种独具特点又自成体系的文学体载。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与继承关系而言,赋的产生受到时代的制约。 章学诚《文史通义》概括地阐述了前代文体对赋的影响,大体指出了赋确是周诗,楚辞,寓言及个体散文交汇融通的产物。 赋是一种共诵读的文学样式 汉高祖初年至汉武帝初年约70年间是汉赋形成期 骚体赋,篇幅多比较短小,内容多抒发作者的身世感慨,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 《七发》已脱骚体赋窠臼而在汉赋中首创一体成为一篇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 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 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 授;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 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 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 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 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 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为 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 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 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 研究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 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 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 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 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 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 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 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 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 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 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 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 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 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 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 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 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 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 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 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 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 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 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 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 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 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 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 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 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 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 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 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 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 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 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 (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 (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 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 创作的基本原则。 10、诗经的文学成就:(1) 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2)浓郁 的抒情风味;(3)情景交融的意 境;(4)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用赋笔直描、曲折情节、细节 描写、对比烘托);(5)赋、比、 兴的表现手法(王昌龄《诗格》 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引古、 叙事入兴等);(6)回环复沓的 篇章结构;(7)灵活多变的句式 (以四言为主);(8)丰富多采 的修辞手法;(9)鲜明、准确、 生动、丰富的语言;(10)和谐 自然的韵律。 1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首先是诗经中 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朦 胧的、很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 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爱国主义 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 乐章的主旋律,诗经是其源头。 其次,忧国忧国、重视社会 责任、重视人生价值的积极入世 思想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诗经塑 造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 具有满腔的政治热情,敏锐的洞 察力,关心国事,注意时局的发 展动向,我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 家、社会活动家都不同程度地受 到诗经忧患意识的感染和熏陶。 再次,诗经体现出的审美意 识及文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及文 学理论的基础。 诗经的宗教意识与伦理意 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二)艺术:首先诗经的现 实主义精神,成为推动古代进步 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诗经中的 许多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公元前 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社会 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 神,获得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的美称,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主要的 创作方法。 其次,诗经的表现手法对后 世有极大的影响,自诗经问世以 来,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 直是古代诗人进行文学创作的 基本表现手法。 再次,诗经其他艺术成就对 后世亦有极大影响,诗经生动、 形象、准确的用语,奠定了我国 诗歌创作的语言基础,诗经坦 直、爽快的语言深受后世作家的 喜爱多被借用到自己诗句中,诗 经中的用韵形式和节奏要求、修 辞手法、意境的创作被后世广泛 接受。(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 大主题》原型均归于诗经) (三)雅俗文学:诗经是雅 俗文学结合的产物,三颂、二雅、 十五国风大部分是贵族创作的 雅文学,具有明显的典雅风格和 沉稳、庄重的贵族气质;二雅中 的《谷风、苕之华、何草不黄》 为西周民歌,常用回环沓手法及 清新活泼的用语,透露出雅文学 向俗文学靠拢的迹象,影响着后 世民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12、春秋时期为赋诗言志时 期,此时重在诗的应用,战国时 间为著书引诗时期,儒家学者已 将诗作为说理依据。 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政策,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 学研究的广阔天地;经学的今古 文之争,推动了诗经研究的第一 个高潮;郑玄成为两汉诗经研究 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作家及代表作

中国古代作家及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时代鲁国人,著名史学家,据说他是《左传》《国语》两书的作者。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约前551—前479年)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又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庖丁解牛》等。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子(前280—前233)名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等。 吕不韦(前292—前235)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列子(约前649—前606年)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被道家尊为前辈。著有《列子》8篇。

大学中国古代史习题..

中国古代史 第十章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 1、名词解释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大运河瓦岗军 2、简要回答 (1)简述隋朝统一中国的经过。 (2)简述隋初发展经济的措施。 (3)简述隋朝的大运河。 3、论述题 (1)论隋朝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2)试论隋炀帝的是非功过。 第十一章唐朝的强盛与衰落 1、名词解释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三省六部武则天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两税法元和中兴甘露之变会昌灭佛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唐八史刘知几 2、简要回答 (1)说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2)简述唐代前期的重要制度。 (3)简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4)唐代诗歌的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3、论述题 (1)论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2)分析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如何评价武则天。 (4)分析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5)论隋唐文化的特点。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的演变 1、名词解释 五代十国沙陀三王朝长乐老 2、简要回答 (1)简述周世宗柴荣的改革与北伐。 第十三章宋、辽、夏、金的社会状况 1、名词解释 陈桥兵变通判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靖康之难绍兴和议

《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程朱理学 2、简要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岳飞的生平事迹。 3、论述题 (1)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论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3)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第十四章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1、名词解释 成吉思汗耶律楚材行省制度达鲁花赤驱口色目人《授时历》 2、简要回答 (1)简述蒙古三次西征的情况。 (2)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3、论述题 (1)试论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 第十五章明朝的专制统治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春秋:《诗经》、《论语》、《左传》、《孙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几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歌谣,里面有不少古代劳动人民的创作。选入课本的有《硕鼠》、《伐檀》。 ??《论语》--为孙子弟子编纂,是记录孙子言行的语录体作品。孙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课本选入《论语六则》。??《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相传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左传》也称《左氏春秋》,选入课本的有《曹刿论战》。 ??《孙子》--又名《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名的军事著作,共十三篇。作者孙武,春秋时齐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选入课本的有《谋攻》。?? ??战国: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国语》、屈原 ??孟子--名轲,战国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这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一部书。选入课本的有《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 ??墨子--名墨,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和墨家子弟和后辈学生著有《墨子》一书。选入课本的有《公输》。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收在《荀子》里,选入课本的有《劝学》。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选入课本的有《庖丁解牛》。 ??韩非--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选入课本的有《郑人买履》、《扁鹊见蔡桓公》。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叫的他的门客们编写的,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选入课本的有《刻舟求剑》、《察今》。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寂著。书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选入课本的有《愚公移山》。 ??战国策--是西汉族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选入课本的有《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选入课本的有《国殇》。 ?? ??汉:司马迁、贾谊、王充、《孔雀东南飞》

第一节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第一节中国古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共收录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305篇,与《尚书》《周易》《春记》《礼记》合称为五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泉。有“六艺”,分别是“风”“雅” “颂”“赋”“比”“兴”。 2、孔子 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共20篇。 3、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诗圣:杜甫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至圣:孔子亚圣:孟轲武圣:关羽酒圣:杜康 司马迁,别称太史公,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作品是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 史”。共130篇,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5、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某期南朝初期诗人。作品有《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陶渊明等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 伟、孟浩然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主要作品有《王子安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 王阁序》。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8、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作品是《过故人庄》《春 晓》。 王维,字摩诘,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作品是《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称其诗和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 之一。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 登宣城谢眺北楼》,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韩愈称其“李杜文章在,光阎万丈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被后人称为 “集大成”。《登楼》《望岳》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作品《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结为《昌黎先生集》。主 张“以文为诗”。韩愈的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者,所以传 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古代诗人别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佛-王维,诗 豪-刘禹锡,诗囚-孟郊。 刘禹锡,刘宾客,与柳宗元合成“刘柳”,与白居易合成“刘白”作品《陋室铭》《乌 衣巷》《竹枝词》,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集》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