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创新精神[ 高考]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创新精神[ 高考]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创新精神

一、热点内涵

创新精神是指努力提出新方法、新制度或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科技艺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科技艺术领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新技术的发明、新理论的提出和新艺术品的创作上。制度创新是核心是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管理制度的革新。制度创新是所有创新活动的基础与保障,其通过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并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而近代前朝,中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不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最终满后于世界潮流;近代史上,欧美各国的制度创新不但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激发了人们发挥积极性创造了工业文明;现代各国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又相互学习,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保证本国的发展,形成多元的人类现代文明。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社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归根到底都依赖于制度创新的推动。了解我们曾经进行的和别国进行制度创新对我国现在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考点链接

1、古代史

(1)中国:分封制,郡县制,皇帝制,均田制等。

(2)世界: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等。

2、近代史

(1)中国: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等。

(2)世界: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结共和制,工业革命中的工厂制,经典力学,进化论,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电气技术的发展,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等。

3、现代史

(1)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双百”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南优2号等。

(2)世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相对论,量子论等。

三、备考角度

(一)、科技艺术创新

1、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低碳经济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备考时,要注意把三次革命、中外的工业化道路、环境问题、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国际关系综合起来思考。

(1)技术革命是工业人的推动力量。每次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随着近现代以来的技术革新,人类先后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现在已步入信息时代,各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在此过程中,人类发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工业化在前两次技术革命中丧失了机遇,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后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如“大跃进”和“文革”),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两弹一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化取得巨大成果,并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表现。

(2)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化都以大量的化石燃料消耗为依托,大量的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成为各国的共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合作的发展,如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世界各国日益强调合作、互得双赢等。传统工业化过程中争夺能源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甚至

引发战争,而国际关系的缓和甚至也从对能源、原料的共同支配与使用开始,如欧洲一体化最先从德法两国的煤钢联营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高新科技园的研发与产业化往往需要巨额投资并且要承担巨大风险,这在客观上需要多领域、多部门甚至是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如核能领域的欧洲强子对撞机、空间领域的伽利略计划、生物工程领域的人类基因图谱测序等都是以国际合作的方式进行的。

2、科技与思想观念

由技术进步到生产方式的进步再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到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连锁反应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现代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现代化,时间观念、效率意识、重视知识等成为现代人的特征。

3、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价值

中国的古典艺术成就辉煌,不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个人色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不但风格迥异,还反映了各自的时代特征。这些艺术品是古人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是他们善于观察社会、善于思考现实问题的产物。

民本思想、家国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些思想在古人创作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品中均有充分体现,在这些艺术品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载体,而不是单纯体现其艺术价值。世界各地华人为流散世界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进行不懈的努力,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艺术品的联合发展览也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制度创新

1、制度创新与实现公平正义

公平与正义是人类价值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为实现公平与正义进行过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公平与正义的的范围不断扩展,其实现对促进社会和谐、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推进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创新的价值在于通过理顺各种关系,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并体现同对公平与正义的维护。

(1)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创立在不同社会阶段、阶层之间打开一条通路,它取代了强调出身的门阀制度,使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主要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能进入上层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它在很长时间内不但激发了人的进取精神、增强了社会活力,还提高了官僚的素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与完善,实现了人类社会由专制时代向民主时代、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人治向法治的转型,使公民拥有基本的政治权利,推动了公平正义的实现。

(3)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制度强调国家对困难人群的救助,并使在遇到困境时得到政府救助逐渐成为基本的公民权利,促进了公民经济权利的实现。

(4)苏俄(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广大工农的基本生活条件,使社会公平的范围更加广泛,但其在强调公平的同时却忽视了效率,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5)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结合国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公平正义的实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与法律建设对维护公平正义提供了重要保障。

2、制度创新与现代化

制度创新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1)政治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把王权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分权制衡的原则在美国得以最完整意义上的实现,法国共和制历经曲折最终确立,这些都推动了民主政治与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各国的政治制度创新,既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于民主、法制的共同要求,又带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如英国的有限君主、美国的联邦制、法国的混合制共各体制等。

(2)经济上:工厂制、大企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等经济制度使生产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等领域的组织性、协调性日益增强,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制度不但推动了工业化,还使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化趋势不断增强。

3、制度创新与革命和改革

制度创新多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进行,曾经的新制度也会因时代的进步落伍,因此要将制度创新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看。

(1)制度创新往往以革命或改革的方式实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都建立了新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后也都建立了新制度。革命和改革的实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革命和改革在否定旧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2)革命、改革和制度创新等社会实践在往往需要思想解放先对社会进行思想动员,因此革命、改革和制度创新也可以看作是思想解放运动。

(3)革命与改革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其道路必然障碍重重。因此,制度创新肯定要经历一个艰难复杂的斗争过程,这也反映了人类进步道路的艰难曲折。

四.高考命题方向

命题角度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创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创新,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从内容上看,夏商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及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推广及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等都是高考考查的知识点。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创新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

考试说明:注意从文明史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总结和概括;对于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建设,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去考虑。

命题视角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的创新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其中最给后人以启迪的是爱琴文明与古希望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古希腊和古罗马部分的重点是围绕民主与法制的源头对近代西方民主法制的影响来命题。从文明的多样性和中西方文明差异的视角考查古代希望和政治制度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视角。

课标要求: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内容及影响。

考试说明:注意纵横联系,分析比较异同。从横向上看,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政治制度侧重点的不同;注意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从纵向上看,要联系近代西方的代议制,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运行的影响;认识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多样性。

命题视角三: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创新

英国是第一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国家,它通过反动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创新。美国通过反对当时最选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殖民统治,为了维持独立和统一,确立共和制,既是创新,也是发展了民主制。结合“大国崛起”,这个命题视角上看,英美资本主义政体的特点、意义、影响以及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借鉴意义尤为重要。

课标要求:了解《权力法案》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考试说明:把握英美两国代议制度的内涵,结合背景、内容概括两代议制度的特点,并找出其共生与个性。

命题视角四: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创新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凯恩斯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学观念,是一种重要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从凯恩斯的基本主张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解。

课标要求:认识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从实践和理论上印证了政府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考试说明:认识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初步了解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命题视角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创新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斯大林模式下,农业、轻要业、重工业的严重不均衡发展,这是斯大林模式不能持续发展的重要根源,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就是极端化思维的体现。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摆脱了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和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本部分知识在高考命题中常有涉及,需引起起重视。

课标要求: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考试说明: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命题视角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创新

新中国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政治建设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的出现率很高,且出题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主观题,命题往往以政策或文献、制度为切入点,运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预计近几年高考仍半重点考查这一热点。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考试说明:将雅典民主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和社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联系起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五.试题演练

1、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复旦大学的白钢教授则认为:“三省制的要害在于将相权一分为三,使之互相牵制,防止宰相专权。”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从不同的角度评论唐朝有三省六部制

B、两者的观点自相矛盾

C、两者评论的都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D、两者的观点致

2、“由盛而衰的变化,往往不在于制度、法律出现真空,而恰恰是制度与法律依然如故,却丧失了约束力,形同虚设,徒为具文。”下列制度的发展变化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井田制②察举制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斯大林模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投票选举是西方选举制度的特色,考试选举是中国选举制度的特色。”对以上结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选举制度要先进于中国的选举制度

B、中国的选举制度比西方的选举制度先进

C、其源头分别是英国君主立宪制与中国科举制

D、是由两者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的

4、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依据民主共和的原则,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要求各地废止小学读经和跪拜孔子之礼,要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此举()

A、促使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标志着中国开始教育近代化的历程

C、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人的信仰危机

D、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导火线

5、“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的典型代表。”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推行均田制

B、废井田,开阡陌

C、讲汉话,通婚姻

D、迁都洛阳

6、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治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7、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场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8、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等,我国古代西周出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机构和制度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地域决定政治

B、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C、统治阶级加强对社会团体的控制

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9、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度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治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间,总统否决权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定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1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写道:“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指的是()

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开放”政策

C、国家干预政策

D、计划经济政策

11、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43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1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