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毕业论文任务书

姓名:XXX班号:08土木工程1班

院系: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指导教师:章芳芳

一、课题名称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二、课题内容

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快速化发展时期,城市增长表示出蓬勃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状况恶化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也随之加剧。无论是生机蓬勃地发展中的城市,还是已经成熟,逐渐老化的城市,遗迹自发而过度增长的城市,都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方面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面临极大的压力。如何在城建设中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课题任务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3 满足一定的阅读量。

四、同组设计者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秦其明:《攀枝花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立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M] 南京:南京理工大出版社 2005

[4].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8

[5].张居平:《银川市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探析》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06

[6].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新疆大学 2005

[7].赵宇空: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对策[J]. 科技导报 1992年09期

[8].沈镭; 程静: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转换战略[J]. 经济地理 1998年02期

[9].彭皓玥: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0].朱训;21世纪中国矿业城市形势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矿业 2002年01期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城市的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城市建设的方兴未艾也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在当前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必须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即以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统领城市规划活动,从而纠正现实中的错误做法,使城市规划本身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政府又及时提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科学发展观,这必将成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在探究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便找到能够彻底解决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中诸多弊端以及有效途径。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录

摘要……………………………………………………………………………………………I

引言……………………………………………………………………………………………I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1)

1、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1)

2、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1)

3、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2)

二、自然资源市场化 (3)

1、自然资源市场化问题的提出 (3)

2、自然资源市化与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 (3)

3、自然资源市场化将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形成 (4)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向 (5)

1、是建设生态城市 (5)

2、是建设经济高端化资源型城市 (5)

3、是建设数字化资源型城市 (6)

4、是建设创新型资源型城市 (6)

5、是建设文化特色资源型城市 (7)

6、是建设低碳资源型城市 (7)

四、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 (8)

1、发展是前提 (8)

2、规划是龙头 (8)

3、资源型城市的迫切需要 (9)

五、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10)

1、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10)

2、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0)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10)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国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我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的开发而崛起的大同、晋城、临汾、等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1、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主权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2、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3、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自然资源市场化

1、自然资源市场化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科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几成甚至更低。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显得越来越不合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可以因原料低价而毫不费力地取得良好的效益,而资源型产业部门却负担着巨额的行政性亏损。此外,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还造成了其他一些消极影响,计划体制使基层单位的领导者没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感,造成企业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计划体制损害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公平竞争不能得以体现,严重阻碍了技术的进步;计划体制常使资源产品的消费者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常出需要者无供给而不需要者却又被迫购买的现象;计划体制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引发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自然资源市化与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

(1).自然资源市化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

经济状况的改善使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自然资源的产品产出率也随之有所提高。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也必然会上升,在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已处于超强度开采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成为自然资源市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实,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在计划体制之下已经存在了,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必然结果,并非市场经济的产物。计划体制下的过度开采,一方面是由于管理部门为满足加工产业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对资源产业部门下达超强度开采的指令性计划,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产业间门为补帖计划内产品的政策性亏损而自行大开采强度,使企业能够获得以高于计划价格出售的超额产品的收入。其他一些因素,如集体和个人违反政策私自开采等也是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的原因。

(2).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加工型产业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在长期受到计划体制约束的同进,还受到许多保护,廉价的自然资源产品的供给便是其中之一。在目前原材料价格很低而成品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仍存在亏损,一旦自然资源进入市场,资源产品价格上升,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各产业部门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运行与世界经济接轨,并融入世界性的经济竞争之中。“入关”之后,能够接受保护的产业部门是很少的。大部分产业部门必须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工产业必须要以质优、价廉而取胜。目前廉价的原料来源使企业缺乏提高原料利用率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加工产品成本虽低而原料消耗却很高的奇怪现象。自然资源进入市场是必然的,一旦失去了廉价原料的供应,加工型产品的成本会随之升高,竞争力会被极大地削弱。现在世界上技术进步飞快,自然资源市场化越晚,加工型产业部门所拥有的对市场原料价格的适应期也就越短,所面临的冲击也就越大。如果在与世界市场接轨之后才能放开对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脆弱的加工型产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扫国际惯例,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加工业的原材料价格和产成品价格。

3、自然资源市场化将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形成

自然资源市场化可以使资源型产业部门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例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增强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这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供需平衡时的需求量)在经过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必然出现的波动之后稳定下来,这一需求量将低于目前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可见,自然资源市场化对于抑制产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提高其产出率及减少其浪费,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自然资源市化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要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必须将自然资源推向市。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在兼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妥善平衡和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共性问题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注意把握和体现以下重大战略取向:

1、是建设生态城市

工业化为城市发展创造经济基础和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了城市生活疏离自然界、灰色覆盖绿色、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生态城市”概念由一位苏联生态学家提出,很快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和推广。“生态城市”就是要从系统的角度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再是过去所指的纯自然生态,而是一个蕴涵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复合内容的综合概念。一些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城市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地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建设生态城市也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焦点,我国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作为主要目标和发展模式。尤其是2004年国家公布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及评审方法,标志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在推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工作切入点,使之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重要抓手,成为全民参与并惠及全民的重要行动。

2、是建设经济高端化资源型城市

经济高端化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分工和竞争中,占据产业结构和价值链高端的城市。一个城市要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带动周边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改造和转移替代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现代新兴服务业,

完善城市服务业体系,重点强化外向化服务功能。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要率先形成服务业占主体、外向化服务产业和功能比较完备的高端化、服务化城市经济结构。

3、是建设数字化资源型城市。

自1998年美国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后,“数字城市”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内许多城市在“十五”计划中就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的目标和措施。所谓“数字城市”,是指把数字技术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技术平台和普遍性技术手段。城市的高度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会极大地改变、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整个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对于城市加强对内对外的信息处理、过程控制、系统集成以及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建设数字城市,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是建设创新型资源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世界公认的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四条基本标准为: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在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按照上述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标准体系衡量,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建设创新型城市,既要紧紧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环节,又要积极推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以及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系统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把城市导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根本途径。

5、是建设文化特色资源型城市

文化是城市之魂,特色是城市之根。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往往是经历漫长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的,它是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优势所在。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徒具躯壳,缺少灵魂,人心难以凝聚,发展缺乏遵循。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其城市文

化特色弘扬和再创造的过程。城市文化特色既外在表现为城市的品牌形象,又内在构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站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高度,理解、尊重和传承文化遗产,积极挖掘与认知城市文化传统,重塑城市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6、是建设低碳资源型城市

低碳城市是指全面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并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调整、制度完善、观念引导等措施,集中解决好“降低碳排放”这个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的关键问题。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市和保定市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建设低碳城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将有效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四、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1、发展是前提。

城市规模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城市系统就越复杂,敏感度越高,发生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几率也就相应更大。但另一方面,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往往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也相应较强。国内外许多发达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是更深刻地包含着质态的变化、资源的重组、体制的更新、机制的完善、流程的再造、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每个城市都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首要前提,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才有可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是龙头。

要有效控制城市这个大系统,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研究制定一个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的城市规划体系,确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宏观要求和综合策略。只有以规划为龙头,城市才可能从总体上实现有序、有效、可持续发展。

3、资源型城市的迫切需要。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最后,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

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五、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总之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千差万别,应该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在实处。资源型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资源利用和环境相协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自然资源的市场化运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致谢

本论文是在章芳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章芳芳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在整个论文实验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提出严格要求,引导我不断开阔思路,为我答疑解惑,鼓励我大胆创新,使我在这一段宝贵的时光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心态,又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研精神。在此,我向我的指导章芳芳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秦其明:《攀枝花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立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M] 南京:南京理工大出版社 2005

[4].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8

[5].张居平:《银川市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探析》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06

[6].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新疆大学 2005

[7].赵宇空: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对策[J]. 科技导报 1992年09期

[8].沈镭; 程静: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转换战略[J]. 经济地理 1998年02期

[9].彭皓玥: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0].朱训;21世纪中国矿业城市形势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矿业 2002年01期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毕业论文任务书 姓名:XXX班号:08土木工程1班 院系: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指导教师:章芳芳 一、课题名称 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二、课题内容 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快速化发展时期,城市增长表示出蓬勃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状况恶化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也随之加剧。无论是生机蓬勃地发展中的城市,还是已经成熟,逐渐老化的城市,遗迹自发而过度增长的城市,都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方面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面临极大的压力。如何在城建设中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课题任务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3 满足一定的阅读量。 四、同组设计者 无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秦其明:《攀枝花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立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M] 南京:南京理工大出版社 2005 [4].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8 [5].张居平:《银川市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探析》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06 [6].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新疆大学 2005 [7].赵宇空: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对策[J]. 科技导报 1992年09期 [8].沈镭; 程静: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转换战略[J]. 经济地理 1998年02期 [9].彭皓玥: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0].朱训;21世纪中国矿业城市形势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矿业 2002年01期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觉醒---反思---挑战---确立---里程碑 《寂静的春天》:觉醒;《增长的极限》:反思;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挑战; 《我们共同的未来》:确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程碑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与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增长与全面进步 可持续性:自然为基与世代公平 3.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生产理论: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质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的污染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的总过程。 4.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 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5.区域可持续发展:指一定地域(国家、地区或其他特定地区)内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般 可持续发展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与反映。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发展的内涵既包括城市社会发展,也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和保持、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②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③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人类赖以生存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④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是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7.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构成: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 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8.生态足迹: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全球的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 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9.战略:赢得战争胜利的目标。 策略:赢得局部或某一战役的底层目标。 10.战略管理: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 标的行为。 11.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 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以及识别威胁的过程。④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⑤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⑥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12.战略的作用:计划、计谋、模式、定位、观念、各种用途的混合。 13.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分为:⑴保证经济增长,特别是健康状态下的增长;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⑶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⑷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⑸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⑹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⑺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平衡。14.《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社会和经济;保存和管理资源以促进发展;加强各主要群 组的作用;实施手段。 1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经济增长至今仍然未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即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模式。这种增长模式给我国造成的问题与全球性的后果是一致的,特别突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7年来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特别是最近三年,苏州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排名逐年上升,2009年,成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第一的城市;南京和无锡紧跟苏州后面,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苏州、南京、无锡三市2003年至2009年的7年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度稳居全省前三位,南通与常州已连续三年位列第四和第五。 此外,报告对2009年江苏县级市可持续发展作出综合评价。全省27个县级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排序依次为:昆山、张家港、太仓、江阴、吴江、海门、常熟、邳州、江都、新沂、通州、高邮、东台、泰兴、大丰、启东、如皋、扬中、金坛、宜兴、仪征、姜堰、靖江、兴化、溧阳、句容、丹阳。 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日前出炉,按照“可持续发展度”的总体排名,苏州、南京、无锡位列前三。据悉,每年一份的“城市发展报告”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撰,今年已是第七份,而苏州已经四次排名第一,今年也是我市获得2006年度总体排名第一后再登榜首。 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13个省辖市“可持续发展度”总体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镇江、扬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 在两大分项指标中,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经济规模、人口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苏州排在第一名,第二名是无锡,常州第三。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社会保障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等,排在第一名的是南通,苏州列第四名。 2010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昨日出炉,就“可持续发展度”的总体排名而言,苏州、南京、无锡位列前三,南京从上一年度老大的位置被挤到了老二。据悉,每年一份的“城市发展报告”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撰,今年已是第七份。 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13个省辖市“可持续发展度”前五名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镇江、扬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认为,这其中包含了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等要素的协调发展,它不仅取决于资源、环境的诸多支撑条件,如城市原有资源、地理和人文环境、创造和集聚资本的能力等,更取决于城市人力资源的质量、经济结构合理性、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的优劣、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指标。 在两大分项指标中,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经济规模、人口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排在第一名的是苏州、第二名是无锡,常州第三,综合排名第二的南京则退居第四名。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复习进程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 —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4年 6 月 21日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了既有交通运输系统的不可持续特性,在详细讨论了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比势,认为在大中城市建设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轨道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问题。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交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政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规划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面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产生的问题如: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首要问题。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骤增,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土地浪费等诸多问题与日俱增,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这些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城市建设走上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city developing rapidly,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s the futur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the primary issue. The original city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 the emerging cities increased, but following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gradation,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waste land by the day, and do well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e problems, so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came to a scientific,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countries and people’s concern.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但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让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一个有效的措施。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1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标准答案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 1.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2.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o D.城市群呈现连绵形态 ? 3.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4.在我国人口数量达到()可称之为大城市。(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10万人—20万人 o B.20万人—50万人 o C.50万人—100万人 o D.100万人以上 ? 5.由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经济学家廖士(A.Lsch)共同提出的“中心地理论” 是指()。(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在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B.在研究城市发展中,以地理位置中心区域为发展核心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C.在研究城市布局时,首先确定中心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D.在研究城市扩张时,探索最优资源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 6.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7.()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8.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9.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73249757.html,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王平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0期 摘要:为使各城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文章借助DPSIR模型,遵照科学性、可行性、简明性和敏感性原则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能够对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做总的判断,为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DPSIR模型 “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它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传统的发展观,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将“可持续发展”这一崭新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在全国实施。具体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一项相当繁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联合国统计局、美国、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等均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创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而我国的一些学者等也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创建性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些已建立的指标体系均存在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宽泛,指标数目过多,处理过程难度过大等问题,使得这些指标很难获得实际的运用。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无疑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1.1DPSIR模型的原理 DPSIR模型的全称是Drive、Pressure、State、Impact and Response模型,是由欧洲环境组织1998年提出,该模型提出后主要运用于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分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 关系。它主要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经常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把人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细分为驱动力(Driv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这五部分。其中,“驱动力”指的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主要指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的发展趋势;而“压力”则代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等相关系统的影响;“状态”表示在目前的动力与压力状况下,社会、资源与环境所表现的特征;“影响”表示在目前状态下于生态系统、社会资源等对人类社 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变更能力;“响应”则表明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以及制定的积极政策,如减少污染、增加环境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DPSIR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交通试卷75分答案

1、城市扩张会导致人地矛盾() 正确 错误 2、城市发展应该“以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正确 错误 3、轨道交通是大城市交通主体的未来() 正确 错误 4、城市高强度向外扩展,强度很高、密度不低() 正确 错误 5、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先于于城市扩展() 正确 错误 6、目前世界城市人口还不到全球总人口的一半() 正确 错误 7、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错误的。() 正确 错误 8、交通的本源是实现人的移动而不是车的移动。() 正确 错误 9、城市蔓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 正确

错误 10、城市规划与交通要从各自为政转变为一体化协调发展。() 正确 错误 11、城市空间变大的同时应拉大人们出行的距离() 正确 错误 12、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正确 错误 13、我国城市化扩展速度全球领先。() 正确 错误 14、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增加道路宽度,以便利更多车辆通行。() 正确 错误 15、机动车通行环境越好,城市交通就越先进。() 正确 错误 16、我国城市人均GDP增长速度与汽车进入家庭的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 正确 错误 17、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保有量国家。() 正确 错误 18、长期以来,城市交通对于城市规划是配合关系。

正确 错误 19、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是一种落后的模式。() 正确 错误 20、今后城市发展要提倡公共交通和步行优先。() 正确 错误 21、全球城市化已经完成,农村人口不再减少() 正确 错误 22、日本东京是以机动车公路交通驱动城市中心布局的() 正确 错误 23、城市发展模式应从单一中心变为多中心() 正确 错误 24、理想状态是城市居民由被迫出行到选择出行() 正确 错误 25、轨道交通是中国大城市交通主体的未来。() 正确 错误 26、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 正确 错误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线测试标准答案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线测试答案

————————————————————————————————作者:————————————————————————————————日期: 2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线考试 第1 题 跨过诺瑟姆曲线的第二个拐点(),即标志着城镇化迈入成熟阶段。(5分) A. 0.6 B. 0.7 C. 0.75 D. 0.8 答题情况: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解析:跨过诺瑟姆曲线的第二个拐点70%,即标志着城镇化迈入成熟阶段。 第2 题 收藏 好题收藏 我不懂的 需要记忆 未分类 人均GDP超过()美元,即标志着进入中等收入阶段。(5分) A. 6000 B. 7000 C. 8000 D. 10000 答题情况: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解析: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即标志着进入中等收入阶段。 第3 题 收藏 好题收藏

我不懂的 需要记忆 未分类 ()地区需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实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开发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低碳生态示范城区。(5分) A. 粤东西北 B. 珠三角 C. 粤北 D. 粤东西 答题情况: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粤东西北地区需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实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开发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低碳生态示范城区。 第4 题 收藏 好题收藏 我不懂的 需要记忆 未分类 恰林基指出可持续城市社会特性包括两方面,其中(),应使公众、社团、政府机构等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城市问题讨论以及城市决策。(5分) A. 生活城 B. 生活圈 C. 市民参与的城市 D. 市民生活的城市 答题情况: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解析:恰林基指出可持续城市社会特性包括两方面,其中市民参与的城市,应使公众、社团、政府机构等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城市问题讨论以及城市决策。

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的现代发展理念。人类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所谓的“现代化困惑和危机”:经济发展目的性迷失、文化价值规范缺失、资源“透支”、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人口膨胀、粮食安全、公共卫生、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仅是针对其中某个领域的问题,而是从发展伦理的高度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核心命题,即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顾当前利益的最大化而贻害后世,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耕之田、可兴之业、可居之所,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中心和主导地位,既是各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发地、矛盾交织的难点和焦点,又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行动重点和战略支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首先,必须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本质内涵。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策源地。城市是人类的家园,是对自然地理空间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的人类生存聚落系统。相对于城市而言,村落可以比作人类的“老家”;相对于村落来说,城市是人口聚居的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程度和水平更高的“新家”。在漫长的前工业社会阶段,古代城市的总体发展空间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村落“老家”。近代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城市化这两个相互伴生、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现代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古代城市迅速向现代城市转型,城市“新家”迅速增多增大,城市化率持续攀升。世界城市化率在18世纪初仅为3.9%,19世纪初提高到13.7%,20世纪是世界人口成倍增长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世界城市化率2005年达到48.9%,2007年首次突破50%。目前,全球已有30多亿人居住在城市,超过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造成大量人口持续从村落“老家”迁移到城市“新家”这个历史过程的社会经济机理,是多

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尼罗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河**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①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最重要的指标。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城市地域结构 ①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6

二、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承载力逐渐成为一种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文通过介绍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计算了2003-2009年天津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分析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研究了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之间的定量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灰色关联度天津市问题的提出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聚居的场所,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是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地域综合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在感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最新情况,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于水环境类v类标准,失去使用功能;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减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周建,2007)。由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引发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据2007年9月民政部发布的消息,全国受灾人口约为4016.5万人,其中死亡人数49人,失踪人口23人,安置28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1亿亩,绝收1626万亩,因自然灾难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4.7亿元。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何以支撑中国规模巨大的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不得不集中全部精力加以应对的城市发展问题。 天津作为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天津市2005到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在未来15年,把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然而从天津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看,今后城市发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人口集聚和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紧缺等突出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紧缺及要求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测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实现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很多种,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Qnishi T(2007)和Water(2005)从资源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着重说明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原则;Haughton G(2006)从环境角度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必须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问题;Nijkamp(1998)从经济角度定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 单纯从某一角度来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片面性,不仅不利于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而且也不利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它指城市环境、经济与社会持久、相协调的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

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达城市的发展十分迅速,几乎可以媲美世界顶尖城市,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造成了很大的负荷,与此同时,农村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减。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道路,随着许多农村的减少,民间的风俗文化也随之消亡。而对于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对城市的资源、环境、经济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城市的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问题。如今已经深入人心,时刻指引我们的发展。成为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指路明灯。 首先,应该知道,为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 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资源都比较丰富,但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显得十分贫瘠。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都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薄弱。我国的经济的增长方式还停留在比较粗放的模式,科学技术含量不高。 正是由于这些基本国情,我们定下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纲领。施行节约型城市发展战略,构建节约型社会。从而保证城市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城市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城市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要素彼此消长的过程。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的绿色花园城市。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不仅为当代人着想,同时也为后代人着想。 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城市的环境绿化方面。作为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提高,我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也随之转变。从之前的“人定胜天”到现在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也正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提高。城市发展第一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治理中严格执法,标本兼治、增加投入,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能享受到较好的待遇,而且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

如何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古往今来,城市要经历一个兴起、发展、繁荣、衰败乃至消亡的变化过程,世界各地众多的古城遗迹就是佐证;现今仍有一些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耗竭或产业下滑而“城衰”。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既是城市政府管理的中长期目标,也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经济繁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繁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就无法维持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只有经济繁荣了,才能聚集人气,城市才能有活力,也才能有竞争力。 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要繁荣,就要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多了,人生存所需要的消费品数量就大;需求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就会发展繁荣起来。建国后,我国曾有过生产型城市还是消费型城市的讨论,现今看来已经没有人怀疑生产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了。于是,选择合适的产业并培育其发展壮大,就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城镇化是我国增长潜力之所在,不仅可以扩大内需,也是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最经济途径。产业的选择要有利于城市化原动力的回归。进城、成为城里人,过上美好生活是我国农民的历史夙愿,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在西方,城市化推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因此,城市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应以人为本,人的衣、食、住、行应成为城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服务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居民生活要有宜人的园林环境,因此,要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而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污染甚至破坏园林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格局。 应发挥投资对城镇建设的关键作用,推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难题,改善棚户区的住房条件。加快发展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既可以保证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也应该成为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应投资建设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新一代高速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讯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发展的构想——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设想 院系:生物工程系 专业班级:建筑工程技术建工1001班 时间:2013年5月12日 学号:.................... 学生:飓风 指导老师: ..........

目录 一、城市及城市问题 1、城市定义---------------------------------------------------------- -2- 2、城市问题---------------------------------------------------------- -2- 二、城市循环发展 1、城市人口增长---------------------------------------------------- -2- 2、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 -3- 3、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用地扩张的案例------------------------- -3- 4、城市扩张引发的问题------------------------------------------- -3- 5、城市发展人口循环---------------------------------------------- -4- 三、影响城市可持续发的原因 1、内部因素---------------------------------------------------------- -4- 2、外部因素---------------------------------------------------------- -5-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1、以多代少、以多代大的城市发展---------------------------- -5- 2、中心地理论的城市发展---------------------------------------- -5- 3、解决的问题------------------------------------------------------- -6- 五、中心地理论的城市应用 1、西安市及其周边城市案例应用------------------------------- -7- 2、宝鸡市及其周边城市案例应用------------------------------- -8- 六、中心地理论在建设规划遇到的问题------------------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9-

(公需课)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朝更富()方向演进。(5分). A. 稳定和创新. B. 效率和稳定. C. 效率和创新. D. 效率、稳定和创新.答题情况: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解析: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朝更富效率、稳定和创新方向演进。 第2 题收藏 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为促进珠三角核心区和外围区联动发展,下列对口帮扶正确的是()。(5分). A. 广佛肇都市圈对清远、云浮,深莞惠都市圈对河源、汕尾,珠中江都市圈对阳江。. B. 广佛肇都市圈对阳江、河源,深莞惠都市圈对河源、韶关,珠中江都市圈对汕尾. C. 广佛肇都市圈对韶关、云浮,深莞惠都市圈对阳江、汕尾,珠中江都市圈对清远. D. 广佛肇都市圈对汕尾、云浮,深莞惠都市圈对清远、阳江,珠中江都市圈对河源.答题情况: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解析:为促进珠三角核心区和外围区联动发展,广佛肇都市圈对清远、云浮,深莞惠都市圈对河源、汕尾,珠中江都市圈对阳江。 第3 题收藏 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下列不属于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新机制的是()。(5分). A. 联合港澳共建粤港澳自由贸易区. B. 制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机制. C. 强化粤东西北地区跨省协作机制. D. 促进珠三角核心区和外围区联动发展.答题情况: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解析:是构建区域协同,强化省级空间管制,不是对外开发合作范围。 第4 题收藏 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构建科学合理的低碳规划建设统计考核指标体系,需要从()四大方面考量。(5分). A. 城镇建设、资源管理、空间规划、交通建设. B. 城镇建设、人口管理、空间规划、交通建设. C. 生态建设、资源管理、空间规划、交通建设. D. 生态建设、人口管理、空间规划、交通建设.答题情况: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解析:构建科学合理的低碳规划建设统计考核指标体系,需要从生态建设、资源管理、空间规划、交通建设四大方面考量。 第5 题收藏 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以下不属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的关于“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要点的是()。(5分). A.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B.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C.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D. 推动工业城市建设.答题情况: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解析:“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要点包括: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觉醒---反思---挑战---确立---里程碑 《寂静的春天》:觉醒;《增长的极限》:反思;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挑战; 《我们共同的未来》:确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程碑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与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增长与全面进步 可持续性:自然为基与世代公平 3.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生产理论: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 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 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质的总 过程。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的污染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的总过程。 4.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 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5.区域可持续发展:指一定地域(国家、地区或

其他特定地区)内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般可持续发展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与反映。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发展的内涵既包括城市社会发展,也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②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③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人类赖以生存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④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是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7.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构成: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8.生态足迹: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全球的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9.战略:赢得战争胜利的目标。 策略:赢得局部或某一战役的底层目标。10.战略管理: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 11.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

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 HKEdCity

城市與可持續發展 1.「過去三十年, 人們不斷從市區遷入新界居住。」這顯示了哪一城市過程? 這過程對解決城市問題有什麼幫助? ( 5分) 這顯示了市郊化的發展。因為新界地區土地面積較大, 而過去數十年沒有被充份發展, 所以土地供應充足, 這可紓緩市區土地不足, 過份擠迫, 以及地價過高等問題。同時, 若部份城市活動如住宅功能遷入新界, 亦可減少市區混合土地利用所產生的問題。政府亦可騰出更多空間以改善市區的運輸設施, 以解決市區的交通擠塞問題。最後, 政府亦可加建綠化地及康樂用地, 以改善市區的生活環境。 2.市郊化對郊區會帶來哪些正面及負面的影響? ( 6分) 正面影響方面, 首先, 為了要實現市郊化, 政府會興建更多基礎建設, 如鐵路及公路幹線等, 這可大大提高郊區的可達度。其次, 由於政府及發展商等對郊區的土地需求上升, 這會大大提高郊區的地價, 令擁有土地的原居民帶來利益。最後, 各項設施如醫院、公園、商場等亦會增加, 使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方便。 負面影響方面, 由於需要土地以發展不同的城市功能, 人們或需砍伐大量自然植被, 或把部份耕地或魚塘等填平, 這會使部份物種失去了原來的生境, 不利牠們生長。其次, 發展郊區時會來帶大量污染, 而人們遷入後, 交通運輸量亦會提高, 這或會帶來交通擠塞及空氣和噪音污染等環境問題。最後, 郊區的自然優美景色會被破壞。 3.市郊化怎樣引致農村衰落? ( 5分) 農村衰落是指郊區的居住環境變差的現象。由於市郊化及城市發展, 越來越多村民, 特別是年青一代, 遷往新市鎮或市區就業及居住, 剩下年紀較大的村民居住, 農村因此失去了勞動力, 使越來越多農地被棄耕。同時, 亦有很多村屋被人遺棄而缺乏維修, 變得殘破不堪。而由於農村人口減少, 很多公共及私營服務或會停辦, 這會對繼續在此居住的居民帶來不便。 4.政府建議在洪水橋( 新界西屯門附近)興建以「環保城」概念的新市鎮。 試提出在興建新市鎮時, 政府可以怎樣體驗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 5分)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現在的發展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要, 而又不會損害子孫後代謀求滿足其需要的能力。在新市鎮興建時, 我們需要以「以人為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