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恩格斯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选集第4卷

恩格斯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选集第4卷

恩格斯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选集第4卷
恩格斯1894年《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选集第4卷

恩格斯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329

首先我应当更正一下:准确地说,彼·特卡乔夫先生不是巴枯宁主义者,即不是无政府主义者,而是自己冒充的“布朗基主义者”。这个错误是很自然的,因为上面提到的那位先生,按照当时俄国流亡者的惯例,在西方面前表现自己同全体俄国流亡者团结一致,并且在他的小册子里实际上还为受到我抨击的巴枯宁及其一伙进行辩护,仿佛我的抨击是针对他本人似的。330

他在同我的论战中所坚持的对于俄国共产主义农民公社的观点,实质上是赫尔岑的观点。赫尔岑,这位被吹捧为革命家的泛斯拉夫主义文学家,从哈克斯特豪森的《对俄国的考察》中得知,他331的庄园里的农奴不知道土地私有,而且时常在相互之间重新分配耕地和草地。作为一个文学家,他没有必要去熟悉那很快就为大家知道的事情,即土地公有是一种在原始时代曾经盛行于德意志人、克尔特人、印度人,总而言之曾经盛行于一切印欧民族中的占有形式,这种占有形式,在印度至今还存在,在爱尔兰和苏格兰,只是不久前才遭到暴力压制,在德国,甚至现在在一些地方还能见到;这是一种衰亡中的占有形式,它实际上是所有民族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共同现象。然而作为一个泛斯拉夫主义者,这位充其量不过是个口头社会主义者的赫尔岑,却从中发现一个新的口实,使他能够在这个腐朽的西方面前用更鲜明的色彩来描述自己“神圣的”俄罗斯和它的使命——使这个腐朽的、衰老的西方返老还童和得到新生,必要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老朽的法国人和英国人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实现的东西,俄国人在自己家里却有现成的。

“保存农民公社和保障个人自由,把乡村的自治扩展到城市和整个国家,同时保持民族的统一——这就是俄国未来的全部问题所在,也就是西方思想家正在行动起来力求解决的同一个社会矛盾的问题所在。”(赫尔岑给林顿的信)332

这就是说,在俄国也许还存在政治问题;但“社会问题”在俄国则已经解决。

赫尔岑的追随者特卡乔夫像赫尔岑一样把事情看得很简单。

虽然在1875年他已经不能再断言什么“社会问题”在俄国已经解决,但是他仍然认为,俄国农民作为天生的共产主义者,同贫困的、被上帝遗忘的西欧无产者比起来,要无限地接近社会主义,并且他们的生活也要无限地好。如果说法国的共和主义者由于他们百年来的革命活动,认为自己的人民是政治方面的上帝选民,那么当时的许多俄国社会主义者则认为俄罗斯是社会方面的上帝选民;据说旧的经济世界不是从西欧无产阶级的斗争中而是从俄国农民的最内在的东西中得到它的新生。我的抨击也就是针对这种幼稚的观点。

但是俄国的公社还引起了一些无比高明于赫尔岑们和特卡乔夫们的人的注意,并且博得他们的承认。其中包括有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俄国有无限大的贡献,把他长年流放在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中间而对他施行慢性谋杀,这将给“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留下一个永久的污点。

由于俄国的思想封锁,车尔尼雪夫斯基从未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当《资本论》问世的时候,他早已在中维柳伊斯克的雅库特人中间了。他的全部精神发展只能在这种思想封锁所造成的环境中进行。俄国书报检查机关不放过的东西,对俄国说来都是几乎不存在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说他有弱点,他的视野有局限性,那么令人惊奇的,只是这种弱点、局限性并不太多。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把俄国农民公社看作从现存社会形式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的手段,这个新

阶段一方面高于俄国的公社,另一方面也高于阶级对立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俄国拥有这种手段,而西方却没有这种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这是俄国优越的地方。

“在西欧,由于个人权利的无限扩张,实行一种良好的制度异常困难……人们习惯上享有的东西,哪怕是放弃一点点也不容易,在西欧,个人已经习惯于个人权利的无限性。只有经过痛苦的经验和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够教人认识到相互让步的益处和不可避免性。在西方,建立一种经济关系的良好制度是不能没有牺牲的,因此建立这种制度很困难。它同英法两国农民的习惯是不相容的。”但是,“在一个国家里是空想的东西,在另一个国家里却是事实……有些习惯,对英国人和法国人说来,要贯彻到人民生活中去是无比困难的,但在俄国人这里,却作为人民生活中的事实而存在着……西方目前正在经过如此困难而漫长的道路来争取的那种制度,在我们这里却仍然是我们农村生活中强有力的人民风尚……我们看见,在西方土地公有制的衰亡带来了多么悲惨的后果,而西方人民要挽回自己失去的东西又是何等费力。西方的例子我们不应当视而不见。”(《车尔尼雪夫斯基文集》日内瓦版第5卷第16—19页;转引自普列汉诺夫《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日内瓦版)。333

而在谈到乌拉尔哥萨克那里至今还盛行土地共耕然后在各户之间分配产品的制度时,他说:

“假使乌拉尔人在他们现在的制度下一直生活到在谷物生产中使用机器的时候,那时乌拉尔人将会因他们保存了那种允许使用机器(这些机器要求以数百俄亩计的大农庄)的制度而十分高兴。”(同上,第131页)

只是这里不应忘记,乌拉尔人和他们的出于军事考虑才保留下来的土地共耕制(我们这里也有兵营共产主义)在俄国是非常独特的,情形大致同我们这里摩泽尔河地区的农户公社及其定期的重新分配的做法一样。如果他们保存现有的制度到他们能够使用机器的时候,那么,从这里得到好处的不是乌拉尔人自己,而是奴役他们的俄国军事国库。

不管怎么说,事实是这样:当资本主义社会正在西欧崩溃而它本身发展中必然产生的矛盾威胁着它的生存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在俄国,全部耕地的半数左右却仍然是农民公社的公有财产。如果说在西方用重新改组社会的办法来解决矛盾是要以一切生产资料(当然也包括土地)转归社会公有作为前提条件,那么在俄国已经存在,或者说得更准确点,仍然存在的公有制对于西方的这个只是行将建立的公有制是怎样的关系呢?它是否不能作为民族活动的一个起点,以便用资本主义时代的一切技术成就来充实俄国的农民共产主义,使它一下子越过整个资本主义时期进入一切生产资料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像马克思在本文后面引用的一封信里表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时所说的那样:①“俄国是应当像自由派所希望的那样,首先摧毁农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还是与此相反,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

问题的提法本身已经表明应当向哪个方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俄国的公社存在了几百年,在它内部从来没有出现过要把它自己发展成高级的公有制形式的促进因素;情况恰如德意志人的马尔克制度、克尔特人的克兰、印度人的和其他民族的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制度的公社一样。所有这些公社,都在包围着它们的、或者在它们内部产生并且逐渐渗透它们的商品生产以及各户之间和各人之间的交换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丧失共产主义的性质,而变成互不依赖的土地占有者的公社。因此,如果一般地说可以提出俄国的公社是否将有别的更好的命运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这不是公社本身的错,而只在于这样一个情况:公社在一个欧洲国家里保持相当的生命力到了这样一个时刻,这时,在西欧不仅一般的商品生产,甚至连它的最高和最后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都同它本身所创造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它不能再继续支配这种生产力,它正在由于这些内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阶级冲突而走向灭亡。由这一点就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对俄国的公社的这样一种可能的改造的首创因素只能来自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而不是来自公社本身。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

以社会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这就是俄国公社上升到同样的阶段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西欧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俄国公社走向新生命的先决条件,没有欧洲无产阶级的胜利,俄国的公社只能“越来越丧失共产主义的性质”而走向解体,走向私有制。】

事实上,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农业共产主义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除了本身的解体以外,都没有从自己身上生长出任何别的东西。俄国的农民公社本身,在1861年就已经是这种共产主义的比较衰弱的形式;在印度某些地方以及在可能是俄国公社的母体的南方斯拉夫人家庭公社(扎德鲁加)中还存在着的土地共32耕,已经让位给单个家庭的经营管理;公有制只是还表现在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分配土地上,而这种重新分配土地的做法在不同的地方其间隔时间也极不相同。只要这种重新分配土地的做法一终止或通过决定被废止,就会出现小农的农村。

然而单是这样一个事实:与俄国农民公社并存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同时接近了崩溃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它本身就会显示出一种新的生产形式,在这种新的生产形式下将有计划地使用作为社会财产的生产资料,——单单这样一个事实,并不能赋予俄国公社一种能够使它把自己发展成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完成这一革命以前,俄国公社如何能够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和社会工具而掌握起来呢?在俄国公社已经不再按照公有原则耕种自己的土地之后,它又怎么能向世界指明如何按照公有原则管理大工业呢?

诚然,在俄国有不少人很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并且清楚地知道这条似乎走不通的死胡同的出路何在。可是,首先,明白这一点的几千人并不生活在公社里,而大俄罗斯的仍然生活在土地公有制条件下的大约5000万人,却对这一切一无所知。他们至少对这几千人感到陌生和不可理解,就像1800—1840年的英国无产者对罗伯特·欧文为了拯救他们而设想出来的计划感到陌生和不可理解一样。在新拉纳克的欧文的工厂里做工的工人当中,大多数也是在解体的共产主义氏族社会的秩序和习俗中、在苏格兰克尔特人的克兰中成长起来的,但是欧文一个字也没有谈到这些人对他有很好的理解。其次,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只有高得多的发展阶段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在商品生产和单个交换以前出现的一切形式的氏族公社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定的东西即生产资料由一定的集团共同所有和共同使用。但是单单这一个共同特性并不会使较低的社会形式能够从自己本身产生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独特的最后的产物。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这一点对于俄国的公社,也同对于南方斯拉夫人的扎德鲁加、印度的氏族公社、或者任何其他以生产资料公有为特点的蒙昧时期或野蛮时期的社会形式一样,是完全适用的。

然而,不仅可能而且无庸置疑的是,当西欧各国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作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兴盛的国家里被克服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榜样上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开始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然而那时它们的成功也是有保证的。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但比较起来,这在俄国将最容易做到,因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本地居民已经吸取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精神,因而在革命时期这个国家可以几乎与西方同时完成社会的改造。

这一点,马克思和我已经在1882年1月21日给普列汉诺夫翻译的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写的序言里说过了。我们在那里写道:

“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34

可是,不应当忘记,这里提到的深深陷于解体的俄国公有制从那时以来已经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克里木战争期间的失败清楚地表明,俄国必须迅速发展工业。首先需要铁路,而大规模修筑铁路不能没有本国的大工业。产生大工业的先决条件是所谓的农民解放;随着农民的解放,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从而也进入了土地公有制迅速灭亡的时代。农民负担了赎金,再添上税捐加重,同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和越来越差,自然使得农民落入高利贷者手中,这些高利贷者大半都是发了财的农民公社社员。铁路为早先的许多边远地区开放了谷物销售市场,而又运来了便宜的大工业产品,结果排挤了农民的家庭工业,这类产品原先是由家庭工业制造的,一部分供自用,一部分供出售。久已习惯的经济关系被破坏了,随着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过渡,各地出现了混乱局面,在公社社员中间出现了巨大的财产差别——穷人沦为富人的债务奴隶。总而言之,那种在梭伦之前曾经因货币经济的渗入导致雅典氏族解体的过程,在这里开始使得俄国公社解体。梭伦固然能够通过对当时还很年轻的私有权实行革命①的干预,来解放债务奴隶,干脆废除他们的债务,但是他不能使古雅典氏族复活。同样,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一种力量能在俄国公社的解体过程达到一定深度时重建俄国公社。况且俄国政府还规定,在公社社员之间重新分配土地,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2年,目的就在于使农民越来越不习惯于重新分配土地并开始把自己看作自己份地的私有者。

早在1877年,马克思在他的一封寄往俄国的信里就表示过这样的看法。有一位茹柯夫斯基先生,即现在以国家银行司库的身分在俄国信用券上署上自己名字的那位先生,曾在《欧洲通报》336(VestnikJevropy)上刊登过一篇谈论马克思的东西,另一个著作家(指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在《祖国纪事》(337OtetschestvenyjaZapiski)上出来回答他。338

马克思为了指出这后一篇文章的错误,写了一封信给《纪事》的编辑,这封信曾以法文原信的手抄本在俄国流传很久,后来译成俄文于1886年发表在日内瓦的《民意导报》339(VěstnikNarPodnojVoli)上,随后俄译文又在俄国国内发表过。340这封信同所有出自马克思手笔的东西一样,在俄国各界人士中引起极大注意,并被作了极不相同的解释;因此我在这里把它的内容扼要加以转述。

马克思首先驳斥《祖国纪事》上的文章强加给他的观点,仿佛他所持的观点同俄国自由派一样,认为对俄国来说没有比消灭农民公有制和急速进入资本主义更为刻不容缓的事了。他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注释的增补中关于赫尔岑的简短评语根本不能证明什么。这一评语是这样写的:“如果说在欧洲大陆上……破坏人种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将像迄今为止一样,同在扩大国民军、国债、赋税以及以优雅方式进行战争等等方面的竞争手拉手地向前发展,那么,正像半个俄罗斯人但又是道地的莫斯科人赫尔岑(顺便说一下,这位文学家不是在俄国而是在普鲁士参政官哈克斯特豪森的书里发现了‘俄国的’共产主义)非常认真地预言的,欧洲也许最终将不可避免地靠鞭子和强行注入卡尔梅克人的血液来返老还童。”(《资本论》德文第1版第1卷第763页)马克思接着341说342:这段话“无论如何,决不能从这里理解我对‘俄国人为他们的祖国寻找一条不同于西欧已经走过而且正在走着的发展道路’〈单引号里面的话在原稿中是引的俄文〉的努力的看法等等。——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的跋

里,我曾经以应有的高度尊重谈到‘一位伟大的俄国的学者和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个人在几篇①出色的文章中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俄国是应当像它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们所希望的那样,首先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还是与此相反,俄国可以在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的同时取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成果,而又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他表示赞成后一种解决办法。

最后,因为我不喜欢留下‘一些东西让人去揣测’,我准备直截了当地说。为了能够对当代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学习了俄文,后来又在许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他方面发表的资料。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②

接着马克思澄清了他的批评者的其他一些错误观点;涉及我们这里研究的问题的唯一的一个地方是这样说的:“现在,我的批评家可以把这个历史概述〈《资本论》中关于原始积累的叙述〉中的哪些东西应用到俄国去呢?只有这些:假如俄国想要遵照西欧各国的先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最近几年已经在这方面费了很大的精力,——它不先把很大一部分农民变成无产者就达不到这个目的;而它一旦倒进资本主义怀抱以后,它就会和尘世间的其他民族一样地受那些铁面无情的规律的支配。事情就是这样。”

马克思在1877年就是这样写的。那时候俄国有两个政府:沙皇政府和恐怖主义密谋家的秘密执行委员会(ispolnitelnyj’Komitet)的政府343。这个秘密的并列政府的势力日益壮大。推翻沙皇制度似乎指日可待;俄国的革命一定会使欧洲的一切反动势力失去它的最有力的支柱,失去它的强大的后备军,从而也一定会给西方的政治运动一个新的有力的推动,并且为它创造无比顺利的斗争条件。马克思在他的信里劝告俄国人不必急急忙忙地跳进资本主义,是不奇怪的。

俄国的革命没有发生。沙皇制度战胜了恐怖主义,后者在当时甚至把一切“喜欢秩序”的有产阶级都推到了沙皇制度的怀抱里。

在马克思写了那封信以后的17年间,在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农民公社的解体都大有进展。目前,在1894年,情况怎样呢?

在克里木战争失败和皇帝尼古拉一世自杀以后,旧的沙皇专制制度原封不动地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一条出路:尽快地过渡到资本主义工业。帝国的辽阔版图毁了军队,调兵到战场上去的漫长路程毁了军队;必须靠战略性的铁路网来消除这种距离遥远的状态。但是,铁路意味着兴建资本主义工业和把原始的农业革命化。一方面,最边远的地区的农产品也同世界市场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没有提供钢轨、机车、车厢等等的本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建造和利用广阔的铁路网。然而不建立起铁路网,便不能建立大工业的一个部门;早先已在莫斯科省和弗拉基米尔省,以及在波罗的海沿岸边区生根的较现代化的纺织工业,获得了新的高涨。随着铁路和工厂的建立,已有的银行扩大了而且建立了新的银行;由于农民从农奴地位下解放出来,产生了迁徒自由,而且可以预期,在这之后,这些农民中的很大部分自然而然也将从占有土地的状况中解放出来。这样,俄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也就根除了砍断俄国农民公社的斧头。

现在来抱怨这个是无益的。如果在克里木战争后,沙皇专制制度被贵族和官僚的直接议会统治所代替,那么这一过程也许要慢一些;如果新兴的资产阶级执政,那么这一过程一定会加快。在既成的条件下没有别的选择可言。当法国建立起第二帝国的时候,当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繁荣昌盛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能够要求俄国在农民公社的基础上投身于自上而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试验。必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正如在商品生产的国家里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发生的事情一样,人们多半只是半自觉地或者完全机械地行动,而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

这时,一个由德国开创的从上面进行的革命的新时期,同时也就是社会主义在所有欧洲国家迅速成长的时期到来了。俄国参加了共同的运动。这一运动在这里理所当然地采取了冲锋的形式,目的是要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争得民族的思想和政治运动的自由。认为农民公社本身具有一种能够带来并且必定带来社会新生的神奇力量的信念(我们已经看到,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没有能完全摆脱这一信念),起了自己的作用,它鼓起了英勇的俄国先进战士的热情和毅力。这些人不过几百,但是由于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竟然弄得沙皇专制制度也不得不考虑投降的可能性和条件了,——我们不去同这些人争论,虽然他们把俄国人民看作社会革命的上帝选民。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跟他们抱同样的空想。上帝选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而在这个斗争的同时,资本主义在俄国迅速前进而且越来越接近恐怖主义者所没有能达到的目的:让沙皇制度投降。

沙皇制度需要钱。它要钱不仅是为了它的宫廷豪华生活,它的官僚,首先是为了它的军队和以收买为基础的对外政策,而且尤其是为了它那可怜的财政经济和在铁路建设方面所采取的相应的荒唐的政策。外国再也不愿意而且也不能够来弥补沙皇的全部赤字了;它只好在国内寻求帮助。一部分铁路股票不得不在本国推销;一部分公债也是这样。俄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胜利是铁路租让合同,根据这个合同,将来的利润全部归股东,而将来的亏损却全部由国家承担。接踵而来的是对开办工业企业的津贴和奖励金,以及维护本国工业利益的保护关税,这种关税使得许多东西最终完全不可能进口。俄国政府由于负有无数债务,并且在国外的信用几乎完全丧失,不得不为了国库的直接利益而设法人工培植本国的工业。它经常需要黄金来支付外债的利息。但是在俄国没有黄金,因为流通的是纸币。一部分黄金来自规定以黄金支付的几种关税,顺便指出,这种规定使这几种关税提高50%。但是最大部分的黄金要由俄国原料出口对外国工业品进口的顺差中得来;购买者对这一余额所开的票据,俄国政府在国内用纸币收买进来,再到国外提取黄金。因此,如果政府不愿为支付外债的利息而举借新的外债,那么它就得设法使俄国的工业迅速壮大到能够满足国内的全部需求。这就要求俄国成为不依赖外国的、能够自给的工业国;使政府拚命努力要在几年内使俄国的资本主义达到高水平。因为如果这一点落空了,那就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动用储存在国家银行和国库里的硬币军事基金或者宣布国家破产。在这两种情况下,俄国对外政策都会完蛋。

有一点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的俄国资产阶级就把国家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国家在所有重要的经济问题上都不得不屈从于它。如果说它仍然容忍沙皇及其官僚的专制独裁统治,那只是因为这个独裁统治由于官僚受贿而变得较为温和,它给资产阶级提供的保证,比实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所能提供的还要多,而在俄国国内目前情况下,这种改革的后果是谁也不能预测的。这样一来,俄国越来越快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很大一部分农民越来越快地无产阶级化,旧的共产主义公社也越来越快地崩溃。

这种公社是否还能得到挽救,以致在一定的时刻,像马克思和我在1882年所希望的那样,它能够同西欧的转变相配合而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个问题我不能予以回答。但是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要想保全这个残存的公社,就必须首先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俄国的革命不仅会把民族的大部分即农民从构成他们的“天地”、他们的“世界”的农村的隔绝状态中解①脱出来,不仅会把农民引上一个大舞台,使他们通过这个大舞台认识外部世界,同时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处境和摆脱目前贫困的方法;俄国的革命还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没有这种胜利,目前的俄国无论从公社那里还是从资本主义那里,都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的改造。【俄国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了俄国公社挽救自己命运成为新社会起点的关键必要条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算是吗?】

写于1894年1月上半月

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夏正智 《资本论》是马克思穷尽毕生精力创作的宏篇巨著,它揭示了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规律。《资本论》很难懂,马克思的高度哲学化的语言和耗繁的历史资料数据为读者理解马克思的基本经济思想增添了不少的障碍和麻烦。读大学时,因为对政治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在课本和老师那里找不到答案,反而被老师批评为“钻牛角尖”,我曾经阅读过《资本论》。但只是读到150多页,就因为理解上的困难没有办法再继续往深处阅读。后来,在读研究生期间,因为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希望从中能够为学位论文寻找到新的思路和观点,在暑假期间,我再次阅读了《资本论》。看看想想,用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三卷。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理解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又不得不去翻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相关哲学文章,最后顺带看完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那次暑假过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序言》、《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被我一再翻阅,从中去寻找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 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劳累的过程,花费了我不知多少个

不眠之夜,但劳累所带来的是不再困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理论创新的全新认识。 这次的阅读让我认识到,《资本论》这部著作所揭示的经济理论可以说是一般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无产阶级斗争理论武器的融合。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的表达,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一种最为准确和完美的表达,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实质,也暗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说明吴易风教授真正读懂和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明白这一点,也就理解了〈资本论〉第三卷与第一卷之间存在的所谓冲突和矛盾。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马克思主义的二重性》,参加了省党校组织的理论研讨会,但没有期刊敢于发表,在出版论文集时也从中被去除了。如果真正认识到《资本论》的这一特点,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政策,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次阅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价格的关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价值概念本身就是评价与估量,是具有主观特色的名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却排除了价值的主观性,从而排除了其经济学理论的主观性成分。其实,马克思《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

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有感

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有感 以前一直都觉得什么哲学,什么马克思主义,对我来说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就仅仅限于一些书面上的说法,对于我现实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且那些根本就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从本学期开始上马克思原理的课程后,我开始改变了看法,尤其是王老师精彩难忘的课程着实感动了我,由此下定决心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以前一直认为自己目前水平还达不到阅读如此伟大的著作,因此放弃许多能够阅读的机会。这次在老师的要求下,选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我零零星星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大致浏览了一遍。整个过程虽是走马观花,且刚读时确实觉得难解其中之意,但耐着性子,便慢慢体会到此经典著作中乾坤之大。读过之后感受颇多,还获得了一些启示和看法。我的感受可能还过于浅显,不过每个人的收获毕竟都是不同的。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在近150年来,他们的思想引导人类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浅读了一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越来越觉得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它被俄国列宁主义所发展继承,指导了俄国革命;它被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它还会被发展继承,继续指引人类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收载马克思和恩格斯1843—1852年间的著作25篇。其中,重要著作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和资本》、《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本卷的首篇著作是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1843年3月到9月期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这对他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期了重要作用。在本卷节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费尔巴哈》中,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得到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生存,为此人们首先需要衣、食、住和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东西,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他们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的分析表明,他当时不仅知道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知道了它是如何产生的。书中说到:“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产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5页)。不过,马克思在当时还未能建立起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为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是以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及把剩余价值从它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为前提的。只有到19世纪50年代末马克思才彻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并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建立了完整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书报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书报告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xx学院 xxx专业 2013级 xxx 指导教师 xx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共135.5印张,357万字,国际32开精装,定价335元,于2012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局长韦建桦主编,全部采用新译文,并根据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注释、索引等进行了全面修订,还撰写了新的出版说明和各卷说明。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体系,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五一期间,拜读了《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及其背景也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思想的一次升华。 50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15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发展的辉煌.80年旗帜高扬,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 帜;80年与时俱进,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版、选集、文集等出版时间

https://www.doczj.com/doc/272997113.html,/wxzl/jd/maen/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10) 资本论 (11) 单行本 (12) 选集 (13) 摘编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出版时间:1960-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出版时间:1957-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出版时间:1956-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出版时间:1958-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 出版时间:1958-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 出版时间:1961-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出版时间:1959-0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出版时间:1961-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出版时间:1961-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出版时间:1962-0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出版时间:1962-0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出版时间:1962-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出版时间:1962-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出版时间:1964-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出版时间:1963-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编)者: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年份:2010 月份:6月姓名:刘敏 书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三篇感想班级5080203 作者:马克思、恩格斯感想一备注:积极分子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阅读页码:第二卷23-45页 概括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史》和《中国和英国的条约》主要站在西方自身观点阐述了战争对西方世界的影响。 好词、佳句、佳段:关于联军全权代表强迫中国订立新条约的消息大概引起了大大扩充贸易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幻想与第一次对中战争结束后商人们在1845牛案所浮现的幻想是一样的。 日期:2010年6月27日 感想体会 读《鸦片战争史》与《中国和英国的条约》 读过三遍之后,我大概明白来马克思同志所想要表达的观点,但仍然不能将他精确地概括出来。其实读文选中的这两篇文章完全出于我是中国人我希望了解老外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历史。的确,这与中国历史教科书上所讲的站在中国观点的看看中国有着较大的出入,到现在才知道的我,更要强大自己的内心,将中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事实上,当你看到这样一句话时,你会明白一些:“要知道,有一件事无可置辨的:1843年的条约,不是扩大了美国和英国对中国的出口,而只是对加速和加深了1847年的商业危机,现实的这个条约也是这样,它引起了人们幻想取之不尽的市场,鼓励投机事业,可能从世界市场刚刚从不久以前的普遍恐慌中逐渐复原的时候,又加速酝酿一次新的危机,除了这个消极后果外,第一次鸦片战争还刺激了鸦片贸易的增长而使合法贸易受到损失,只要整个闻名世界的压力还不能迫使英国不用强制办法在印度种植鸦片和不用武力在中国推销鸦片,那么,这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看完这些话,我想依然愤怒的中国人可以稍微平静一些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方面尽管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与伤害但是侵略一方也未能平静如水。似乎有些小人得志,但看到后面的描述似乎自己说的并没有较大出入,因为我们只看到条约上战争赔款的数目,却并未发现一点,战后赔款420万英镑对于英本身来讲净挣只有133.4万英镑,但即使这样中国还有后招:“中国皇帝说既然你们不是同中国作战,只是同广州进行“地方性战争”那就请你们自己向广东省索取你们尊贵的军舰,逼迫我批给你们那笔损失吧,同时,你们那位赫赫有名的斯特罗将军不妨占领广州,来做物质上保证。”原本是这样吗?历史是人写出来的,本来的模样我没有看到,因此没有权利说什么但现在给我造成的混乱倒使我产生了一丝喜悦,中国战败没准不是那么糟呢? 不管怎么样,历史只是历史,他有他自己的面孔但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这个记录历史者的记载中看到很多东西,尤其他犀利的论述“约翰牛并不坚持要称自己为神国或圣朝,只要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之《共产主义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革命理论家,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是节选他们的重要理论文章,以便全面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前误认为自己目前水平还达不到阅读如此伟大的著作,因此就放弃许多能够阅读的机会。这次为了完成作业,尝试读一读,就挑《共产主义原理》来读,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枯燥晦涩,相反,当静下心来阅读时,还能够获得一些启示和看法,接下来,我將谈谈个人阅读后的感想。 《共产主义原理》由恩格斯1847为共产主义同盟撰写的文章,是采用问答的方式,以25个问题,科学阐述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特定的问题阐述的非常清楚,具体,而且问答的方式一目了然,让人感觉仿佛直接与恩格斯进行对话,具有针对性,这种形式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该文首先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接着又详细的阐述并解释何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如何怎样产生的,“无产阶级是由于工业革命而产生的”。恩格斯认为无产者的劳动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它的价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也是由同样的规律决定的,通过商品的方式卖给资

产者。然后通过多个方面分别比较无产者和奴隶有什么区别,和农奴有什么区别,无产者和工场手工业工人有什么区别。接着通过三点来说明工业革命和社会划分无产者和资产者产生什么结果,“旧的工场手工业制度或工业制度完全被摧毁”“消灭了特权贵族、土地贵族的势力”“工业革命便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进行的社会革命”。然后阐明工业革命进一步产生了什么结果,就是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业经常在繁荣时期和危机时期之间波动,“这样的危机几乎定期地每五年到七年发生一次”。紧接着说明这种定期重复的商业危机会产生两大后果:大工业使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成为绝对必要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接着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应当是除私有制,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然后接下来三个问题论述了废除私有制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废除私有制。然后又举例说明,在英国可以直接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德国和法国可以间接建立。如果不能立即实施,将会有是十二种措施,虽然不能全部一下子都实施起来,但会一个接一个实行。结果就是“最后,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国家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灭亡,金钱将变成无用之物,生产将大大增加,人将大大改变,以致连旧社会最后的各种交往形式也能够消失”。然后说明这种革命不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发生,它是世界性的革命,因为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把各国联系起来。接下来阐述了废除私有制产生的结果是,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对人类社会是非常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有感》 以前一直都觉得什么哲学,什么马克思主义,对我来说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就仅仅限于一些书面上的说法,对于我现实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且那些根本就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从本学期开始上马克思原理的课程后,我开始改变了看法,尤其是王老师精彩难忘的课程着实感动了我,由此下定决心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并且在老师的要求下,选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读过之后却是感受颇多,我的感受可能还过于浅显,不过每个人的收获毕竟都是不同的。 马克思讲“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他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尤其最后一句我最有感触,现在大多数地方庙会的火爆,人们的疯狂,整得很可怕。同时也说明人应该有点信仰,不过庙会的火爆可能和这个社会没有信仰,充满功力有关吧。那里的每个人都有很明显的目的,而不是来寻求心灵的解脱。这里还有中国官场的味道,那些神仙好像给的越多他越保佑你,给人有种行贿受贿的感觉,神仙好像也不太纯洁了。 马克思说“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这对我这些年轻人很有用,不要就批判而批判,要明白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要单纯的用道德来显示自己的清高,更需要用理智来需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说“关于教育和环境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把社会分成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这句话我不是十分理解,但很感动。我觉的许多人在批判别人是,总是自立清高,好像自己高人一等。把别人称为俗人,好像自己不是俗人,是天才,是外来之人,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世界存在许多精神病人,总是为那些无聊的问题争论不休,放着许多他们该干的事不去干。而当你去说他们时,他们总是振振有词,显示出自己是多么清高,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研究部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 2、《列宁选集》。 3、《毛泽东选集》。 4、《邓小平文选》。 5、《江泽民文选》及近年来党的重要文献。 6、《陈先达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孙伯鍨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1-3卷)。 8、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转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刘林元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版。15、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西方译著部分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4卷),商务印书馆。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3、本尼迪克特:《文化的模式》有多种译本。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有多种译本。 5、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 6、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7、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 8、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 9、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阿尔蒙德:《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 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多 种译本。 12、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 13、巴比:《社会研究方法论》(上、下),华夏出版社。 14、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15、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共产主义原理 共产党宣言 雇佣劳动和资本 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 反杜林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怎么办?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辩证法的要素 谈谈辩证法问题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国家与革命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论粮食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摘要及读后感

文章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摘要内容:1.关于费尔巴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去理解。因此,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 活动本身的,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费尔巴哈想 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 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 人的表现形式去肯定。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 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 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文章名:《反杜林论》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摘要内容:1.思维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2.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 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禁欲主义,斯巴达 式的共产主义,这是这种新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后来出现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的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作为但是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 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着一样,并不是想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 想解放全人类。 3.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夜才开始,从这是起他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一旦对每一门学科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 只是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 4.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宗教

恩格斯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 宗教外衣只是用来作为进攻陈旧经济制度的旗帜和掩盖物;陈旧的经济制度最终被摧毁,为新的经济制度所取代,世界向前迈进。);但是在宗教狂热的背后,每次都隐◎第458页◎藏有实实在在的现世利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一) 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注:手稿中删去以下这段话:“这种批判自以为是使世界消除一切灾难的绝对救世主。宗教总是被看作和解释成这些哲学家们所厌恶的一切关系的终极原因,他们的主要敌人”。——编者注)。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至于什么是宗教意识,什么是宗教观念,他们后来下的定义各有不同。其进◎第64页◎步在于:所谓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也被归入宗教观念或神学观念的领域;还在于: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被宣布为宗教意识或神学意识,而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总而言之,“一般人”,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宗教的统治被当成了前提。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关系逐渐地都被宣布为宗教的关系,继而被转化为迷信——对法的迷信,对国家的迷信等等。到处涉及的都只是教义和对教义的信仰。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oratio pro aris et focis (注:见西塞罗《论神性》。直译是:为保卫祭坛和炉灶所作的雄辩;转义是:为保卫社稷和家园所作的雄辩。——编者注)]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point d'honneur],它的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心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著》选读读后感

院系: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工商管理系 学号: 02130328 姓名: 余晓东 指导老师:孙亚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著选读读后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 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 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1883年3月14日下午二点三刻,马克思平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读完《马 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觉得它在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 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 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在这个讲话的最后,恩格斯说:“我敢大胆地说,他 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的,马克思为世人留下了《资本论》 巨著。他独一无二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预言着人类社会应该 存在的公正和公平的“模式”。应该承认,尽管这世界上有许多人视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为恶魔,但不管怎样,马克思没有“私敌”。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 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 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 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 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 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 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 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 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 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心得体会:研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所感(最新)

心得体会:研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所感(最新)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观点是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原则,笔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研读,对道德的来源、本质以及其指向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道德其来源:道德本原上是经济关系的产物 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其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恩格斯指出,人们在从事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各种社会性的关系。在人们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个体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出于各种目的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也出于调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就逐渐形成了一些抽象的、相对固化的观念和准则,道德就这样产生了。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是道德本质的核心观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我们对于人的任何行为品德,都应根据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们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和行为,人们在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定

社会关系,即个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个体的人之于社会的关系。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和规则是在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社会意识。总之,人们在社会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以此产生的各种关系是社会性的道德产生的本原。 道德其本质:道德是历史的、阶级的 道德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简而言之,道德是依托于无形的、但却真实存在的力量来调节社会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道德的属性:历史性、阶级性。人类社会的历史昭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统治阶级都以各种努力宣称自己代表的道德是超越阶级的,并试图使这些带有阶级烙印的道德得以普世与永恒。这无疑是可笑而立不住脚的,尽管由于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历史背景,不同阶段的社会里也会存在着相似的道德,但无论如何,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始终是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始终具有历史性,离开了具体的历史环境而只谈道德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们被奴隶主视为私人财产而进行自由买卖,强迫其做苦力乃至殉葬,这些行为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学习心得体会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心得体会 自动化1005陈香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略有枯燥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阅读,让我进一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卓越贡献,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对 1 学号 20103039 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以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弄清了“三个

不能丢”与发展的关系,即马列主义的政治立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不能丢,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丢,马列主义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不能丢。认识到马列主义的个别论段和判断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性,需要得到不断发展。掌握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这就是“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实质在于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最终成为现实。“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存在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2 学号20103039 3同时,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途径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一、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可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怎样批判旧唯物主义 答案在第一页,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请论述这个前提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在第五页。 实现的条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要在社会物质基础发展成熟后才能实现。 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实现共产主义是会经过数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把这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作用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并阻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在这段时期,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仍然存在。 当社会主义建设完成后,政府、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会完全消失。最后,人类的社会就进入共产主义的阶段。这个时候,城乡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人类就能够以低工作量去满足生存所需,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不会被分工所局限著。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阶段。 现实意义:第一,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未来的社会形态,其重大意义就是从理论上明确我们的前进方向。如果我们现在不把握住人类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就不可能正确选择今天的发展道路。我们不能只会盲目地摸索前进,被动地走一步看一步。那样必然会吃很多苦头,走很多弯路。如果我们现在仍然相信剩余价值理论,仍然纠缠于我们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否保持公有制,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良性私有制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就不可能认识到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当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巨大意义。所以,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性使命依然是解放我们的思想,把我们的思维既从传统马克思理论束缚中解放出来,也从对西方经济制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依靠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智慧,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中国才会真正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第二,要想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的首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共产主义的首要步骤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各项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版4卷目录汇总

卷1 说明1-18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 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 观点的对立62 [Ⅰ]62 一、费尔巴哈64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 [Ⅱ]74 [Ⅲ]98 [Ⅳ]103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 第一节方法136 第一个说明137 第二个说明141 第三个说明142 第四个说明143 第五个说明145 第六个说明147 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

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 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 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 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 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 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 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 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 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 共产党宣言271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 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 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 (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 (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 (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 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 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 马克思的演说308 恩格斯的演说309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版本情况

经典著作的版本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本选集分为四卷。第一卷是1843—1859年的著作,第二卷是1857—1871年的著作以及《资本论》节选,第三卷是1871—1883年的著作,第四卷是1884—1895年的著作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于1956年至1985年出版,共50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15、17、19、21、2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35、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24、26(第一册)、27、29、31、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8、33、34、26(第二册)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25、26(第三册)、30、32、36、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46(572页上册)、45、47、48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656页下册)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0、41、43、44、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5、48、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以第一版为基础,并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和德文版重新进行编辑和译校。全集收入了第一版未收的一些著作,删除了第一版误收的、不是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手笔的材料。全部著作除个别语种外,均按原文译校。全集分为四个部分:第1—29卷为著作卷,第30—45卷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卷,第46—59卷为书信卷,第60卷以后为笔记卷。同第一版相比,文献篇数和收文字数有较大的增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上、下)、11、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0、12、13、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5、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1、45、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3、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9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6、48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研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所感

原创材料仅供学习 研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所感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观点是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原则,笔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研读,对道德的来源、本质以及其指向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道德其来源:道德本原上是经济关系的产物 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其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恩格斯指出,人们在从事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各种社会性的关系。在人们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个体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出于各种目的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也出于调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就逐渐形成了一些抽象的、相对固化的观念和准则,道德就这样产生了。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是道德本质的核心观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我们对于人的任何行为品德,都应根据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们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和行为,人们在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即个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个体的人之于社会的关系。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和规则是在生产关系中、人

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社会意识。总之,人们在社会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以此产生的各种关系是社会性的道德产生的本原。 道德其本质:道德是历史的、阶级的 道德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简而言之,道德是依托于无形的、但却真实存在的力量来调节社会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道德的属性:历史性、阶级性。人类社会的历史昭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统治阶级都以各种努力宣称自己代表的道德是超越阶级的,并试图使这些带有阶级烙印的道德得以普世与永恒。这无疑是可笑而立不住脚的,尽管由于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历史背景,不同阶段的社会里也会存在着相似的道德,但无论如何,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始终是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始终具有历史性,离开了具体的历史环境而只谈道德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们被奴隶主视为私人财产而进行自由买卖,强迫其做苦力乃至殉葬,这些行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道德”的,可是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当今社会,无疑是反人类的。 人们由于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必然也会不同,这直接表现为不同阶级间的矛盾对立。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现并服务于本阶级的社会意志,这就决定了道德天然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德往往被统治阶级当作用以统治社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