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暴力电视与儿童

暴力电视与儿童

暴力电视与儿童
暴力电视与儿童

本期专题

试析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日期:2014-02-24 作者:曹华王雅春来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摘要:电视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一直以来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电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他们提高认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充斥于电视中的不利于青少年收看的内容又在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为此,本文在考察目前我国电视节目中电视暴力信息的呈现频率与方式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电视暴力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消极影响,并试图从媒介素养教育角度提出几点可行性策略以减轻这种消极影响。

关键词:电视暴力;青少年;影响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508( 2010)011-0014-04

自电视机诞生以来,就以其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生动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世人青睐,并迅速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成员”。即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的今天,人们依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电视机的性能,提升电视信息传播的速率与质量。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是把电视机变为多媒体信息终端,拓宽了人与电视信息的互动空间。如今,电视不仅作为一种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电视:青少年成长的亲密伙伴

尽管现在的青少年学业繁忙,可利用的课余时间不多,知晓信息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但看电视仍然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他们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比如,刚放学、吃饭时,甚至借着写作业去卫生间的间隙,看一会儿电视。在假期,电视更是他们的亲密伙伴。青少年在电视机前的时间是相当惊人的。在美国,一个孩子从5岁长到18岁,他在学校受教育的总时数为15000小时,而看电视的时间竟高达18000小时,折合每周看电视时间约为27小时。欧洲共同体各国的青少年平均每周花在电视上的时间为26-28小时。香港AC Nielson(尼尔逊)国际媒介公司的调查表明,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孩子每周看电视的时间为20小时。在我国,卜卫在2002年所做的关于“中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调查”中发现,中国城市儿童日接触电视时间是40分钟左右(不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周看电视时间约为5-7小时,而在广大农村这个数字要高出许多。

笔者自2007年以来,以《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的涵化作用研究》为课题,系统地对电视文化与青少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对吉林省495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电视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超过96%的青少年喜欢看电视,平均每周看4.24天,而且,超过1/3的青少年每天都要看电视。周六、周日是他们看电视的“黄金时间”,他们平均要看2.33小时电视,甚至有1/5的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超过4小时。即使在平时(周一至周五),也有86.67%的青少年看电视,只是看电视的时间有限,平均1.33小时,但也有1/3的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尽管这些数据大大低于美国、欧共体、马来西亚和香港地区的青少年看电视时间,但对于业余时间极为有限的中国青少年来说,看电视仍然是他们最主要的课余休闲方式。为此,很多学者把他们称作“电视的一代”。青少年在电视机前消磨了时光,电视中传播的信息也对青少年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电视暴力:电视节目中普遍存在

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等人说:“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随着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电视新闻、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到五花八门的广告、各种综艺娱乐节目,电视呈现的多元信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为受众了解、认识外界,娱乐休闲消费,带来极大方便。与此同时,很多暴力信息也悄然进入受众的视野。不夸张地说,暴力已成为电视节目所表现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

1、电视暴力的界定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格伯纳(Gerbner)将暴力定义为“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力的表现”。这个定义只包括行为暴力,排除了心理暴力、口语威胁和对财物的暴力。1988年,新加坡大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电视节目进

行暴力监测时提出,暴力即“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或肉体上的伤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毁灭”。目前,我国的媒介研究者还没有提出过专门的电视暴力定义。高兵在其硕士论文《电视暴力及媒介教育探究》中将电视暴力分为动作的暴力和语言的暴力。将电视节目中的屠杀、打斗、体罚、绑架、关押以及限制自由等场面当作是动作暴力的典型场面。将骂人、攻击性的言语等作为典型的语言的暴力。本文中论述的电视暴力也将采用这个相对宽泛的定义。

2、电视暴力呈现的频率

研究表明,电视暴力在电视节目中大量存在。根据学者穆迪(Moody)在1980年的估计,一个典型的美国5岁儿童已经看了200多个小时的暴力节目,14岁的儿童目睹过13000次人类的凶杀事件。在日本,电视节目中也充满了暴力。在一项对某一周下午5点至晚上11点之间139个娱乐节目的调查发现,每小时平均发生暴力7次,节目中43.6%的内容与暴力有关。而在对每周下午5点到8点播放的67个儿童电视剧节目进行的调查发现:其中女主人公27%施行了暴力,男主人公则有57%施行了某种形式的暴力。

在我国,有关电视暴力的系统调查还不多见。龙耘在2001年对全国省级以上34家卫星电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抽样调查发现,在每晚黄金时段播出的影视剧中,武打、警匪、战争等直接涉及暴力内容的片子占四成以上,平均每小时,暴力动作出现的次数约为65次。

笔者在2009年中小学生暑假期间(7月中旬-8月中旬),根据构造周的原理,以中央电视台6频道、中央电视台8频道、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吉林都市频道、长春影视频道、吉林影视频道等3个国家级电视频道和3个地方电视频道为观测点,利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频道在青少年集中看电视的时间(周一至周五18:

00-21:30,周六、周日9:00-11:00、14:00-16 :00、18:00-21:30)内播放的两个完整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青少年最喜欢且经常看的电视节目进行的观测,以电视角色表现出的暴力行为的频次作为观测指标来分析电视中呈现的信息,即以每5秒钟内出现的暴力行为记为一次。结果发现,暴力行为平均每小时出现79.47次。其中,中央6频道135.98次/小时,中央8频道31.25次/小时,中央少儿频道44.88次/小时,吉林都市频道60.73次/小时,长春影视频道95.79次/小时,吉林影视频道108.21/小时。由此可见,虽然学者们在研究中使用的测量方式略有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大体相当,即电视暴力在电视节目内容中普遍存在。

3、电视暴力呈现的方式

在电视节目中,最常见的呈现电视暴力的方式是电视剧(包括在电视里播放的电影)。按照电视剧的题材划分,武打、军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行为最多,其他题材的电视剧中也时有出现。当然,电视剧的主要受众是成年人,作为以商业运作为主要目的的电视剧中出现暴力行为也无需太多异议。但在青少年主要的收视时间内,电视台应有所选择地播放电视剧、电影。特别是以青

少年为主要收视群体的少儿频道,更应该多播放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积极行为居多而消极、暴力行为居少,乃至没有暴力行为的电视节目。而目前国内的电视频道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种情况会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的普及,特别是利用有线数字节目加锁功能,通过对频道进行加锁、设置收视的级别限制、以及设置机顶盒工作时间等做法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暴力还常常以动漫的形式出现。随着动漫产业的繁荣,电视卡通节目已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很多卡通片是以成年人为主要受众的,当这些卡通片不加选择地呈现给青少年时,也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即便是一些专为青少年制作的卡通片如《喜洋洋与灰太狼》、《哪吒传奇》等也不乏大量的暴力片段。特别是动画片中的特技以及光和画面的表现力更增强了作品中暴力的震撼力,这种震撼力在青少年心里形成或强或弱的心理影响力。

还有一些暴力信息会以电视新闻的形式呈现。在这类节目中呈现的暴力信息通常都是真实发生的,这就更使受众对现实情境中的暴力与犯罪现象感到忧虑与惊恐。

三、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令人堪忧

1973年,美国新闻记者克拉默(Kramer)在一篇报道中提出了“培养粗暴儿童的一个可靠公式”:不理会他,使他丢脸、戏弄他;经常对他大声吆喝,对他做的任何事情都表示不赞同;鼓励他与兄弟姐妹打架;你常和你的配偶打架,特别是动手殴打;时常打他。如果以上讲的全不能达到目的,你就把他摁在电视机旁,让他看各种能看到的有关暴力的电视节目。这篇报道形象地指出了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社会现实的曲解

为了提高收视率,电视节目往往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以受众的日常生活空间为背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现实感、平民化更成为今天很多品牌栏目和电视剧创作的主旨。这就使电视艺术架构的时间和空间与受众的现实时空产生了同构,在受众心目中形成“现实生活的幻象”,使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相信这种幻象是真实的。大量电视暴力信息被艺术地加工与再现,使青少年在心理上把电视中发生的故事当作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来接受,认为在现实中存在更多的暴力事件,对身处其中的社会缺乏安全感。

于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又译作“教养理论”或“培养理论”)认为,收看电视越多的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态度就越接近电视所提供的符号现实。受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长时间

接触电视对暴力的这种有偏差的描述,将使他们对这些描述中的有关暴力的规范、态度和行为形成共识,“黑暗社会”观有可能成为社会中的主流认识和判断,很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电视看得多的儿童把社会看得比实际更危险。他们对于出门遇到歹徒、在家被偷盗的可能性估计要高于电视看得少的儿童。③拉珀津斯基(Rapaczynski,1984)也认为,电视看得多的儿童比电视看得少的儿童更倾向于用恐惧的眼光看待邻居,而且把邻居看得更为可怕,这就是电视剧和新闻报道大肆宣扬暴力的结果。④长期观看电视暴力会灌输残酷世界观,即认为社会是一个比现实更危险和恐惧的地方,人们在生活中主要采取攻击手段来解决人际问题(Huston & Wright,1998;S laby等,1995)。

同时,对于心理尚未成熟、承受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电视暴力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导致心理失衡和情绪失控。特别是对1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电视暴力会导致抑郁、创伤性经验或睡眠障碍、夜惊等等,从而提高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暴力行为的焦虑水平。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接受调查的495名中小学生中,报告“电视节目中有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暴力情节”的占57.2%。看到这些情节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反应。其中报告“看了电视中的暴力情节后睡不着觉”的占18%;“害怕黑夜”的占21.8%;“做恶梦”的占21%;“不敢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的占21.2%;还有0.6%的人出现浑身发抖、不敢动、不敢关灯、不敢看电视等行为,只有13.1%的人认为恐怖情节对自己没有影响。可见,对于青少年来说,电视暴力信息已经从荧屏进入了他们的现实生活,闯进了他们的心灵。

2、对现实暴力的接纳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舒适的环境中,边吃美食边看电视,放松而惬意。而在电视中大量呈现的电视暴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对受众,特别是对正处于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产生了强大的适应力,也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从开始的憎恶、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玛格丽特·托马斯等人研究发现,长期观看暴力电视,使一些孩子对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容忍心更强,唤醒水平更低,即产生去敏感化(desensitization hypothesis)。⑥我国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也提出,过多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不仅导致儿童情绪淡漠,缺乏同情,同时也降低对他人的信任感。

特别是实施暴力的角色以俊男美女、勇敢者、卡通等形象出现的时候,更令青少年感到暴力和死亡是英雄的、好玩的、真实的事情。正如非克所说,电视暴力所传递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对生命感觉的逃避,是对不可逆生命过程的否定,时间呈现出某种停滞的麻醉感,时间感觉己经不复存在,生命本身在这里无所谓开始、展开、完成,生命意识因此而消解。”因此,对电视暴力司空见惯的青少年便会对现实中出现的暴力行为熟视无睹和漠不关心,社会的公德与良知也会因此而缺欠。因为“暴力”已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显得并不是那么“坏”了。

3、对暴力行为的趋从

在100多年前,“近代犯罪学之父”切萨雷·龙勃雷梭解释其间的“恶性循环规律”时描述到:报刊对犯罪的报道扩大了它们的发行量,而报刊发行量的扩大,又使更多的人进行犯罪模仿,导致更多的犯罪产生,不断地模仿最终会导致一种成熟的价值观的形成,受众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将原本属于媒介人物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者们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t Bandura)就发现,观看电视中暴力行为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而研究电视暴力己有20多年历史的美国密执安大学心理学教授里奥那多·爱伦则更加深刻地指出:“几乎所有电视暴力的研究都支持一种观点,那就是电视暴力是现实生活中暴力和性犯罪的诱因,虽然不是惟一原因,却是一个起作用的因素。部分原因是因为电视具有影响青少年观众行为方式的能力,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反复出现,青少年头脑中便会形成他们行为的蓝图,而这种蓝图教给他们解决问题可以采取的一系列步骤。

也就是说,电视暴力就如同“使用暴力给儿童上了生动的一课”,电视暴力中对暴力行为的细节化“曝光”越具体,受众的反映越强烈,模仿行为越普遍。在美国,以学前儿童、小学和高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英国、爱尔兰、波兰以小学儿童为被试的多项研究(Bushman & Huesmann,2001;Geen,1998)都发现,观看电视暴力与现实中的攻击行为呈正相关。而且纵向研究(Eron,1982;Huermann等,1984)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观看电视暴力助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这种倾向刺激了他们对电视暴力的兴趣,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加了攻击行为。⑨我国河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在对石家庄监狱和河北省少年管制所对100名少年犯的调查发现,80%的少年犯对电视犯罪节目中的一些细节的内容津津乐道。一些少年犯就是在犯罪细节的模仿当中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此可见,电视暴力的频繁呈现给青少年的认知及行为造成了一系列影响,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四、媒介素养教育:正确评价电视暴力

施拉姆在《儿童生活中的电视》中,指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青少年不是孤立、被动的个体,作为社会中的成员,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和性别、年龄。这些因素会影响青少年与电视的接触方式、程度,影响他们对电视内容的理解和将采取的相应行为,最终影响着电视暴力的传播效果。为此,虽然电视暴力依然在电视节目中大量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提高青少年对电视节目内容的鉴赏力,以便对电视暴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根据1992年美国阿斯本媒介素养协会的界定: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接触、分析、评价和创制的能力。概括地说,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认识并驾驭媒介信息,正确理解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达到健康的媒介批评和审视能力,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在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看电视的行为是在家庭中发生的。为此,家长应担当起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责任,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电视中的暴力信息。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及时了解青少年对电视节目的理解程度。通过观察他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发现其收视兴趣,通过对话了解他们对节目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二,引导青少年分辨电视信息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特别对年龄小的儿童要注意帮助他们分析科幻、神话故事与现实的区别,对死亡、暴力、鬼怪、超能力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第三,与青少年一起选择电视节目。有意识地鼓励他们看知识、教育类节目,少看或不看成人影视剧,特别是暴力行为多而积极行为少的节目。

第四,与青少年讨论电视内容。要关注他们理解水平的变化,发现电视对其产生的影响,及时引导,善抑制恶。

对于学校而言,教师应帮助青少年逐步意识到电视中传播的信息与真实生活的异同,引导他们选择适当的电视节目;对优秀的影视剧进行推介并通过组织讨论、写观后感等形式使其提高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还要逐步引导青少年学生观看知识类节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校园电视台、创办兴趣小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捕捉生活的亮点,进行拍摄。

总之,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收视空间,减少和消除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应不断探索采取积极的措施,扬长避短,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电视环境。

注释:

①张向葵,曹华,刘志.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J].东北师大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0-

②龙耘.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2004:

③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刘海龙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④李维主编.心理健康百科全书.第1卷.儿童健康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⑤⑥⑨[美]David R.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⑦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⑧胡钰.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⑩马兰霞.传媒时代我们怎样做父母[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曹华,刘志.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美]David R.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龙耘.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刘海龙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李维主编.心理健康百科全书.第1卷.儿童健康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7]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胡钰.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

[9]非克.1993年美国关于影视暴力节目的一场大辩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4)

[10]马兰霞.传媒时代我们怎样做父母[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

[11]王萍.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2)

[12]曾凡林,戴巧云,汤盛钦,张文渊. 观看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92号),《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的涵化作用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负责人:曹华。

收稿日期:2010-09-

作者简介:曹华(1976~),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王雅春(1969~,)女,吉林梅河口人,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浅谈儿童电视节目

浅谈儿童电视节目 我国将年龄在14周岁以下的小孩划分为儿童阶段,儿童所看的电视节目即为“儿童电视节目”。在维基百科中,儿童电视节目是指面向儿童专门设计的电视节目,通常在早上或者下午播放,主要是在上学前后。电视节目的效果主要是娱乐,并教育年轻观众有关基本生活技能或理想的东西。就目前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大风车》、《智慧树》和《芝麻开门》等,下面就中国的儿童节目发展与现状作一个简要分析。 中国儿童电视节目发展历程 1958年5月29日,北京电视台播出国内第一个少儿节目——《两个笨狗熊》;1958年9月,北京电视台成立《少年儿童节目》专栏,包括《小小俱乐部》和《少年队号角》两个栏目;1981年春,中央电视台专为3—6岁儿童设立了《春芽》栏目;1985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又推出鞠萍姐姐主持的《七巧板》;1995年六一儿童节,央视推出新的儿童栏目《大风车》。除了上面提到的央视推出的一系列知名儿童节目,20世纪90年代,我国地方台的儿童也蓬勃发展,如上海台的《开心娃娃》,北京台的《七色光》等,这些都是享誉全国的儿童节目。直到2002年,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它是我国第一家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要收视群体的专业频道,这预示着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开始步入另一个新纪元。 儿童节目和纸质媒介 相对于小人书和儿童报刊杂志而言,儿童电视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生动形象。传统小人书是文字和图片的配合来表达发生发展情节,通过儿童对这些文字的创造性联想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儿童电视节目有具体的形象和逼真的声音,通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结合更加完整丰富表达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一般较为简单通俗,对观看者的文化程度没有很高的要求,不识字的可以通过听来获取信息;再者,儿童电视节目迎合了小孩对于声音和绚丽画面的偏好,能给儿童传达更为精彩的内容。 儿童节目的特点 首先,儿童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是儿童,所以相关内容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状态,切身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迎合儿童的兴趣所在,不要过分“成人化”或者“幼稚化”。其次,在表现形式上,语言与画面都要结合儿

电视媒介对儿童行为的负面影响

电视媒介对儿童行为的负面影响进入新时代,电视开始改变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同样也深深影响着少年儿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儿童耗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曾有电视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晚上黄金时段,4至16岁的孩子在某电视台的平均收视率2002年为3.5%,也就是说仅这一个频道在这个时段就有约833万未成年观众。节假日收看电视的儿童还会更多。 毫无疑问,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确实充实了儿童的业余活动,电视节目借以高科技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传递着各式各样的知识,使得儿童轻而易举的就能获得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学不到的知识。由于看电视,儿童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加强,电视使孩子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且电视中知识类的节目令孩子们大开眼界,如《人与自然》、《神奇的地球》、《探索与发现》等节目,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第二课堂”,是父母和教师的替代物。因为看电视已成为今天儿童生活的特定方式,所以使得孩子们心智早熟,见多识广。当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不争的事实却是,电视也对儿童的行为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的影响,让家长们和所有社会上关注的人士不得不重新回过头,认真的审视和反思这一社会现象。 一、电视暴力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的确,现代儿童的生活环境已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电视进入家庭之前,父母一般是给孩子讲故事,读报纸,孩子在知识性、娱乐性和情感方面较多的依赖父母。而当电视家庭化后,五彩的电视荧屏就向孩子们直接地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电视摧毁了隔离儿童世界与成年人世界的那堵墙。”由于看电视不需要特别的指导、无须思考、而且电视的播出不分观众。电视对儿童轻而易举的“俘获”,使得儿童最终“依附”于电视所呈现的世界。据称,美国的孩子在18岁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30万桩。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屏幕上也充斥着大量暴力血腥的内容。一些电视台只顾了广告收益在一些黄金时段大量播放一些其实是儿童极为不宜观看的血腥暴力节目,有调查数据显示,一家某地级市的电视台就连续一个多月在每晚的晚间剧场都播放了与血腥暴力有关的影片,包括枪战片、警匪片、恐怖片等。 儿童在看多了暴力电视镜头后,常常会误以为暴力情况反应的就是社会现实,以为暴力是解决冲突或达到一般手段不易获得的目的的直接方式,当成问题的唯一解决方式。暴力镜头对儿极具暗示作用,儿童长期耳濡目染后,比较容易在类似的生活情境中表现出攻击行为。 有一种误解,以为少儿的卡通节目对孩子就比较积极、正面。其实,电视卡通片上的暴力镜头,远超过一般成人观看的电视片。有好多以暴力对付坏人,假维护正义之名、行暴力血腥之实的卡通节目,以及借暴力的英雄式描述来促销广告业主的暴力。在这方面,像美国早期的动画片《变形金刚》、日本的很多漫画题材改编的动画片《忍者神龟》、《圣斗士》等片,都包含了这种因素。虽然这些动画片在制作的精良上确实让人佩服。但在其更深远意义上对儿童的教育方面的作用确是让人质疑的、不能信服的。 二、电视广告对儿童消费行为的影响 现如今,电视节目中附有大量的广告,许多节目是为了推销食品和其他穿戴之类的商品。广告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导致社会趋向物质主义,广告不断宣

浅谈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浅谈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摘要:电视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媒介,成为家庭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电视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开阔了其视野,增长了知识,但是看电视过多往往会带来了一些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电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电视;儿童发展;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视已经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媒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以及我国人口控制所带来的特有的“核心家庭”现象——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缺少玩伴,电视逐渐取代父母和玩伴,成为孩子们的主要伴侣。 1992年便有调查显示,城市学前儿童平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为1.43小时,每天都收看电视的学前儿童达到72.4%。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现有电视机4亿多台,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周平均看电视时间为18小时左右,看电视在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中位居第二,电视是他们业余生活的最佳伴侣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的普及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但是看电视过多在儿童发展的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学习方面、社会交往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电视对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影响 (一)对儿童视力的影响 婴幼儿的眼睛正处于发育期,眼角膜、晶体及视网膜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过早且长时间看电视容易给眼角膜、晶体及视网膜造成损害,影响孩子视力及视觉发育,还可能造成屈光不正。所以,3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过早看电视。 (二)对婴幼儿听力的影响 电视机音量应该控制在60分贝以下,不然时间长了,将导致婴幼儿听力下降,影响婴幼儿的性格、动作、语言、智力等,导致其精力不集中、性格变的急躁、 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好奇心等。 (三)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2008年,阿根廷有5000多名儿童因语言障碍而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公立医院就诊。专家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对话和长时间观看电视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造成语言障碍,例如口吃和发音不准,甚至导致语言缺失。专家认为,导致儿童语言障碍的

分析儿童家庭暴力对儿童的行为影响

分析儿童家庭暴力对儿童的行为影响 家庭暴力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儿童又是家庭暴力受害者中最为脆弱的群体。通常,我们一提到家庭暴力,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受虐的家庭妇女形象,往往将那些也同样遭受暴力或躲在角落里亲眼经历家庭不幸的儿童遗忘。这种无形或有形的家庭暴力,它背后隐藏的对儿童的伤害是我们所无法估量的。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将于今年3月出台。然而,我国在相关法制制度等方面还是不够完善。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将这一现象置之不理的理由,更不应该让其成为那些暴力父母惩罚孩子毫不顾忌的借口。 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家暴具有隐密性,而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一个无可替代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项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的场所。儿童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行为造成影响,继而影响甚至扭曲其成年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造成的影响: (一)攻击性行为 在中国传统家庭的发展中,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观念被奉为无上家规。然而,这些老朽的育儿观念,折射出了我国家庭及教育之殇。在中国很多家庭中,那些自称为孩子着想的虎妈狼爸们,为自己的暴力行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成长期及成年后的攻击性行为与其童年时期遭受的家庭暴力有一定的定

向联系。也就是说,一部分儿童在身体遭受虐待或暴力后,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使儿童从实施暴力的家庭成员身上潜移默化学会了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使儿童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与同伴相处时的一种行为规范。受虐儿童,在遭受来自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后,会在心理留下人际间缺乏关心爱护的阴影。 事实上,父母对儿童采取打骂等家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儿童不良行为的产生。在一般状况下,按照亲缘选择理论原则:相对于无关的人,个体更倾向于帮助亲属。而对于那些处于受虐家庭中的儿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更甚至于成年以后,他们不仅对自己的家人采取冷漠处理,而且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造成其个体的边缘化生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仇视。在其日后的衍生家庭中,很多童年期遭受暴力的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同样采取暴力手段,最终造成一个暴力的恶性循环。 (二)亲社会行为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其性格和心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期是一个社会人完整与正常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在这期间儿童的心理需求总被忽视,将会造成儿童在人际交往等亲社会行为发生障碍。父母与子女的相处,应该是相互关心、平等对待、互相尊重的关系。一旦语言暴力或身体暴力成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或工具,这不仅是父母在还孩子心中的公信力与权威性逐渐丧失,更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促使亲子矛盾激化,加深亲子间的隔阂。儿童在长期接触暴力环境的作用下,使儿童的安全感下降,进而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不

少儿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少儿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少儿电视节目发展现状,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精神,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少儿精品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以下简称“扶持项目”),鼓励和扶持广播电视少儿节目栏目创新发展。各家电视台响应号召,媒体人在探索少儿节目的制作和发展上有了更强大的空间,少儿电视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少儿电视节目观众是儿童,节目的服务对象理所当然是儿童,儿童是节目的核心受众,满足儿童心理需求,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是少儿电视节目创办的首要宗旨。传统意义上的少儿电视节目通常是指童话剧、儿童动画片、儿童歌舞、历史纪录片、人物传记、娱乐智力游戏栏目,这些都可以统称为少儿电视节目。按照央视少儿电视节目目标受众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6岁以下的学龄儿童;第二类是6岁至12岁的小学生;第三类是12岁至18岁的中学生;第四类是各个阶段的儿童家长。根据受众分类,各电视的少儿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孕育而生。

一、贵州省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本省少儿电视节目主要围绕儿童的主体意识,积极地提高儿童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求来进行节目的制作,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感知社会。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少儿电视节目主要的方向是以儿童歌舞、娱乐智力游戏栏目为主导类型。目前较为成功的三档少儿电视节目由贵州电视台和贵阳电视台两个平台来进行播出:第一档是由贵州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录播的资历较老的少儿电视节目《太阳雨》,该档节目给少儿搭建了展示平台,节目主推少儿才艺表演,以满足小朋友们兴趣爱好之余,提升自我舞台经验,锻炼舞台表演能力,为今后的自我全面提升打下基础。该档节目不管是在独特包装还是节目的质量上都有极大的保证,因播出的时间较长,所以有一批固定的受众,节目对于贵州的青少年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第二档是贵阳电视台的少儿电视节目《萌宝记》,该档节目是2017年贵阳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强力打造的全省首档真人秀节目,独特的审美风格,高质量的节目包装,将室外的录制和室内的演播厅录制结合起来,打破常规的录播模式。该档节目综合游戏、任务、表演、培训等诸多元素,非常切合地突出了两个主题:“真”和“萌”,节目制作精良,注重孩子天性,从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童的视角和思维思考问题,与此同时又加入了表演元素,闯关任务增加了看点,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综述

摘要:儿童与电视不仅是一个电视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几年中西方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成果,并就儿童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暴力;性别 1 国外研究 ??西欧和北美地区儿童电视节目开播最早,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于80年代陆续推出专业儿童电视频道,在研究方面也比较深入丰富。笔者总结了国外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1 优秀儿童电视节目标准 ??西方学者立足于从儿童和父母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标准。儿童电视节目分为新闻节目、教育类节目、戏剧(剧场)节目和卡通动画四种类型。父母认为儿童节目首先要使儿童得到满足,提出七个评估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三点分别是可理解性、审美性和启发性的参与。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电视节目最重要的两个标准是理解和审美。 1.2 暴力 ??关于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有三种理论:宣泄、社会学习和涵化。儿童节目包含的暴力内容是被美化了的,但也因此更容易被忽视。儿童收看了这些包含暴力内容的节目后会变得具有侵略性,而且更加麻木不仁。在暴力内容方面,也要关注战争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是如何呈现和处理的。 ??有学者还提出儿童电视节目中语言的暴力问题。虽然电视基本是一种视觉媒介,但语言交流也是其传播的一种手段。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的说话时间要多,成人比儿童的说话时间要多。大多数人物语言中的防御性要两倍于其说话的支持性,男性语言的防御性要多于女性。 1.3 性别角色定型 ??西方学者比较多的关注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和缺失,以及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性别角色的显著不同既表现在男女人物的数量上,也表现在男女人物的行为上;女性角色是男性的两倍;男性更多被呈现为侵略性和建设性,女性更倾向于被呈现为恭顺的;男性更多的能够得到奖励,而女性常常是一无所得。 ??在卡通片这一节目类型中,女孩角色往往是缺失的,呈现的是男孩的世界。儿童对卡通片中性别角色的接受是以一种刻板印象的方式:男孩都是暴力和活跃的;女孩是优雅的,注重外表,对男孩感兴趣。对卡通人物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儿童对男女性别角色的认知。 2 国内研究 ??中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发展较晚。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儿童电视节目《两个笨狗熊》;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通第7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我国儿童电视进入从无线到有线、从分散播出到规模播出的发展新阶段;2003年12月28日,第一个面向全国少儿的专业频道——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标志着我国儿童电视从栏目发展走向频道发展,其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几点。 2.1 成人化,说教过度 ??对比亚欧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是亚洲儿童节目的顽疾,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语言上,过多承载了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说教味太重,重教育轻娱乐,将少儿节目片面认为只是“哄小孩”,节目编导和主持人对儿童需求并不了解;此外,节目书面语太多,不形象不生动,导演痕迹明显。 2.2 城市化 ??全国3.6亿儿童,城市儿童仅占20%,其余80%都在农村地区。以农村未成年人为受众的电视节目极度缺乏,少数展现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节目主要集中在希望工程等主题上,农村孩

适合幼儿看的动画片

天线宝宝(teletubbies)节目是全球著名的电视媒体BBC(英国)推出的儿童栏目。在英国,天线宝宝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娃娃,不论大街小巷,小朋友们都在模仿天线宝宝的动作、说天线宝宝儿语和唱天线宝宝的儿歌,就连美国也造成相当的轰动,上个月,美国ABC News才针对天线宝宝做一系列的报导和研讨,事实上,天线宝宝在英国播出只不过一年,就引发观众极大的回响,在英国可说是儿童节目的一大盛事;相对的,在美国PBS已播出近三十年而历久不衰的「Sesame Street」与英国BBC的「天线宝宝」均为幼儿节目,但两者的节目风格却大异其趣,「天线宝宝」的内容极为简单、安全,而「Sesame Street」则放入很多的讯息。另外,在发展中国家,例如非洲地区,由于缺乏制作费,需仰赖许多国外进口的节目,但也没有一部能像天线宝宝播出的效果这么好,令当地小朋友着迷。 四个可爱的天线宝宝生活在宝宝乐园里, 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4个天线宝宝: 丁丁(TINKY WINKY)、迪西(DIPSY)、拉拉(LAA-LAA)、波(Po) 蓝猫淘气三千问和蓝猫系列都可以(CCTV少儿播出的消防火灾系列的就很好) 大耳朵图图: 这部多集动画片讲述了三岁孩子胡图图快乐成长的故事,内容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符合市场需求的最基本条件。根据幼儿的观赏特点,定为每集十一分钟,计划制作100集,并采取系列剧的形式。 孩子从无知到有知,是一个漫长而琐碎的学习、探索过程,对每一位父母来说,都会经历其中的喜悦和烦恼,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孩子成长、教育的问题上更是面临着很多难题,因此我们选择平凡小孩胡图图的一家作为故事的载体,讲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由于本片讲述的是小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的故事,所以观众群不仅仅针对学龄前后儿童,还针对众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并且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它一定会超越年龄限制,吸引更多怀念纯真童年的成年观众们。 现在,大耳朵图图第二季开播,希望大家观看。

少儿电视节目的发挥在那趋势及不足

少儿电视节目的发挥在那趋势及不足 发表时间:2019-11-18T11:12:12.6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代云[导读] 青岛西海岸新区广播电视台山东青岛 266400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映入人们的眼帘,少儿节目更是不例外,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统计,少儿节目播出分别占全国综合频道播出总量的15%,占影视频道播出总量的7.7%,占全部少儿频道播出总量的40%以上。节目类型也是丰富多样,别出心裁,但是在少儿节目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节目的成人化,城市化等,本文将我国的少儿节目不足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少儿节目的类型 1、教育类 教育类的少儿节目主要针对学前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家教教育展开,如央视频道的《智慧树》,该节目是面向3~6周岁的学前儿童。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在快乐的游戏中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 2、益智类 益智类少儿节目主要目的是通过游戏等互动方式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发掘孩子的潜力,激发孩子的天赋,如:2008年推出的少儿益智类类节目《快乐大巴》,节目中主持人全程陪伴孩子展示才艺、做游戏,通过与孩子现场互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3、综艺类 综艺类包括音乐选秀访谈等如《爸爸去哪儿》。 4、动画片和儿童剧 从少儿节目开播以来,我国的动画片儿童剧不计其数,尤其是动画片,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当下播出频率较高的有《喜羊羊》、《熊出没》、《快乐星球》等,他们以简单轻松幽默诙谐的故事内容博得了众多的观众。 二、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功能界定 少儿电视节目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孩子缓解学习中的压力,有助于孩子积累知识,有助于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少儿节目的主要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儿节目具有娱乐功能 通过研究发现,孩子收看少儿节目的目的是娱乐的需要,由于电视画面表达内容简洁、直接,孩子在观看中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同时电视画面声图并茂,富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孩子更加喜欢观看电视,在节目中获得快乐。 2、少儿节目具有教育功能 少儿节目,它客观存在的功能——社会教育功能,通过一个节目让孩子学到有益的知识,是每个家长想见到的,一个好的少儿节目是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也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3、培养少儿的交流能力 电视节目,对少儿交流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经典的台词、广告词朗朗上口,有的已经变成孩子的口头禅,有的孩子也会模仿电视里面的人物动作、语言在身边人面前展示,少儿节目对少儿的交流能力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相比电视节目,少儿节目的受众更具有针对性。 3、少儿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的专业少儿频道众多,但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原创节目匮乏,大量地引进国外节目,如《天线宝宝》、《爱探险的朵拉》等,先后在央视少儿频道,金鹰卡通北京卡酷等少儿频道播出,即使有国产的节目,但是在制作过程中也缺乏创造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是导致雷同化的直接原因。《爸爸去哪儿》是湖南电视台的一档亲子类节目,该节目成为2013年的收视冠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从韩国引进过来的,电视节目更应该创新,不是不停的引进,一味的模仿,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赢得受众的喜爱,才会避免审美疲劳。 4、如何解决少儿节目的不足 对少儿的心理研究不够特透彻,不明白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不知道孩子看到不同的节目内容会有怎样的想法,是造成节目成人化的原因,少儿节目制作者应该从少儿内心出发,站在少儿角度思考,在节目中增加儿童话语权和决定权,避免以成人的想法进行思考,可以大胆尝试让少儿自己创造编排节目,融入到孩子的群体中,成人只是适当的修改把关,这样既锻炼了孩子还有利于节目的发展,一举两得。尼尔?波兹曼说过:“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他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当成人的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少儿节目的成人制作和受众定位为儿童本身就是节目的缺陷,但是制作者可以尽可能地缩短成人和儿童眼光的差距,在制作中多多加入儿童本身的意愿是节目更受儿童欢迎。 少儿节目作为少儿成长路上的伙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质量的好坏好坏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由于其属于大众传播覆盖面,覆盖面积广,受众数量多,我们更应该发挥其优势,向少儿传播优秀的节目文化,只有不断的通过改革发展迎合社会,提高节目质量,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少儿节目的特点

少儿节目的特点(一)收视对象的特殊性。一般少儿节目的观众对象是4~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求知欲强,喜欢新鲜事物,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点。在内容安排上应该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和幻想性,并通过娱乐、游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对于国内的少儿节目,观众认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说教性强。第二大问题是广告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在关于家长认为孩子听到或者看到什么能够吸引他的注意力的调查中,第一是卡通片,第二是色彩鲜艳的画面,第三为有节奏感的音乐。据不完整统计,我国少儿每周至少看电视22个小时,远远超过了读书和看报的时间,少年儿童选择电视媒介的占53.5%、其次是广播21.2%、报纸13.3%、书籍3.0%、其他11.7%,儿童的心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3至7岁为感官期,儿童根据显而易见的感官刺激来认识产品价值,7至11岁为分析期,儿童对产品类别、售价、功效等有必定的认知能力,开端明确物质的社交意义,11至16岁为检查期,孩子对市场的产品类别,销售地点、倾销策略有更深入的认识,充分明确品牌的意义,明确物质的价值,除了满足个人爱好外,还可以用作社交筹码”。由此可见,8岁以上的儿童才开端摆脱单纯的感官认知,能够懂得和分析事物。 主持方法:成人主持,姐姐形象。主持人小小姐姐有张稚气未脱的脸,又有表演的天赋,出主持的时候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又能绘声绘色,平等地与小观众进行交流。 节目定位: (1)节目受众定位:4——16岁的少年儿童 (2)节目表现对象定位:少儿消息应当懂得国内外重要消息,包含政、经济、社会、科、教导、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与少儿生活密切相干的时事消息;关于少儿生活消息的深度报道,少儿消息的选题以消息事件的重要程度为重要根据,兼顾时效性和信息量。 (3)节目特点: A、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 B、强调少儿观众的积极参与, C、注意内容的解释分析。 D、适应少儿观众的知识程度和认识能力,重视少儿观众的心理特点,深入浅出,活泼生动。 中国电视产业出现专业的少儿频道则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2003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此后,国内各地少儿频道异军突起、飞速发展。作为少儿电视节目从业人员,我们必须以开启少儿心智为突破口,走“教育不失娱乐、娱乐引发教育、娱乐先行”的娱乐路线,改善管理机制,走文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用更丰富的电视手段表现少儿节目的内涵和主题,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中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争取让少儿节目在数量、质量和效益上实现“三丰收”。 娱乐引领教育,少儿节目趋向娱乐化 在我国少儿节目的制作上,存在两种创作观点:“寓教于乐”或“寓乐于教”,这两种观点都源于“教育少年儿童”这一目的。很多少儿节目非常注重以教育功能为本,这往往导致教化淹没了娱乐,最终使孩子对节目敬而远之。从“满足少年儿童的需要”这点来说,

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暴力 电视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一直以来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电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他们提高认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充斥于电视中的不利于儿童收看的内容又在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格伯纳(Gerbner)将暴力定义为“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力的表现”。这个定义只包括行为暴力,排除了心理暴力、口语威胁和对财物的暴力。目前,我国的媒介研究者还没有提出过专门的电视暴力定义。高兵在其硕士论文《电视暴力及媒介教育探究》中将电视暴力分为动作的暴力和语言的暴力。将电视节目中的屠杀、打斗、体罚、绑架、关押以及限制自由等场面当作是动作暴力的典型场面。将骂人、攻击性的言语等作为典型的语言的暴力。许多研究证实电视或影片观赏是学习攻击行为的最佳媒介,且影响长远。根据实验表明,暴力电视会使儿童模仿暴力影视的行为上升。 在我国,有关电视暴力的系统调查还不多见。龙耘在2001年对全国省级以上34家卫星电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抽样调查发现,在每晚黄金时段播出的影视剧中,武打、警匪、战争等直接涉及暴力内容的片子占四成以上,平均每小时,暴力动作出现的次数约为65次。 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的行为表现基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的。班杜拉(A.Bandura)则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学习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类学习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总之,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使我们超越经由赏罚控制来学习直接经验的限制,而且可以使我们超越事先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人的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所以,观察学习对我们进行社会规范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电视暴力是现实生活中暴力和性犯罪的诱因,虽然不是惟一原因,却是一个起作用的因素。部分原因是因为电视具有影响青少年观众行为方式的能力,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反复出现,儿童头脑中便会形成他们行为的蓝图,而这种蓝图教给他们解决问题可以采取的一系列步骤。”也就是说,电视暴力就如同“使用暴力给儿童上了生动的一课”,电视暴力中对暴力行为的细节化“曝光”越具体,受众的反映越强烈,模仿行为越普遍。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消极影响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舒适的环境中,边吃美食边看电视,放松而惬意。而在电视中大量呈现的电视暴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对受众,特别是对正处于社会化进程中的儿童,产生了强大的适应力,也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从开始的憎恶、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玛格丽特?托马斯等人研究发现,长期观看暴力电视,使一些孩子对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容忍心更强,唤醒水平更低,即产生去敏感化。我国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也提出,过多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不仅导致儿童情绪淡漠,缺乏同情,同时也降低对他人的信任感。儿童长期在电视上看到大量的暴力场面会渐渐感到麻木,习以为常。不仅是电视的暴力内容会使青少年产生暴力倾向,长期沉迷于电视还会影响儿童的交往能力,以至于当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妥善处理。他们不知道除了大打出手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我国河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在对石家庄监狱和河北省少年管制所对100名少年犯的调查发现,80%的少年犯对电视犯罪节目中的一些细节的内容津津乐道。一些少年犯就是在犯罪细节的模仿当中走上犯罪道路的。由此可见,电视暴力的频繁呈现给儿童的认知及行为造成了一系列影响,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建议 1 家长 在通常情况下,儿童看电视的行为是在家庭中发生的。为此,家长应担当起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责任,帮助儿童正确评价电视中的暴力信息,在教育中应尽量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及时了解儿童对电视节目的理解程度。通过陪同孩子一起观看,观察他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发现其收视兴趣,通过对话了解他们对节目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二,引导儿童分辨电视信息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特别对年龄小的儿童要注意帮助他们分析科幻、神话故事与现实的区别,对死亡、暴力、鬼怪、超能力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第三,与儿童一起选择电视节目。有意识地鼓励他们看知识、教育类节目,少看或不看成人影视剧,特别是暴力行为多而积极行为少的节目。 第四,与儿童讨论电视内容。要关注他们理解水平的变化,发现电视对其产生的影响,及时引导,善抑制恶。在有意外暴力影视片段出现的时候要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时错误的,是不为社会,家庭和道德所允许的,也简单告诉孩子这样的暴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 学校 对于学校而言,教师应帮助儿童逐步意识到电视中传播的信息与真实生活的异同,引导他们选择适当的电

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

奥数网 热门专题 热门话题 儿童电影推荐 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极大。所以,父母如何了解孩子喜爱看的电视节目并选择适合他年龄观看的节目内容,可说是现代父母非常重要的责任。不良 节目影响孩子的心智。现在电视种类繁多、市场利益导向下,节目的动态与内容都趋向于规格化,亦即节目缺乏创新与启发。专家表示,在众多的电视 节目中,有些类型的电视节目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如:暴力倾向;色情;低俗;威胁伤害性质等……[帮孩子选择电视节目要注意什么?]·孩子下午看的电视节目·孩子晚上看的电视节目·孩子周末看的电视节目·适合父母看的育儿类电视节目 最适合小学生下午看的电视节目

最适合小学生晚上看的电视节目

最适合小学生 周末看的电视节目 周六15:00 CCTV-少儿 周六、周日17:30 CCTV-少儿 周六19:00 湖南金鹰卡通频道 周日11:00 CCTV-少儿 通过解读名片名著和优秀影视作品,培 养孩子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引导当代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通过让中小学生以自己或他人的身份 和视角进入设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其中,包括城乡儿童和东西部儿童环境互换的体验…… 大型儿童综艺类节目,这里有最酷最炫 的童星、也是大人们童心未泯的欢乐世界。 是最适合全家一起快乐收看的综艺节 目…… 鼓励孩子把自己最喜欢、最富有个性的 生活创意、运动、音乐、收藏、游戏等等, 通过节目传递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周日15:00 CCTV-少儿 周日19:37 CCTV-10 周日20:00 CCTV-少儿 周日21:00 CCTV-3 通过播出爸爸妈妈小时候看过的、对他 们的成长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经典影视作品,唤起几代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是国内首个鼓励国人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创业的电视节目。在每期节目中,观众都将看到多个来自普通人的精彩发明以及它们背后…… 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以现代时尚的集体 参与项目为比赛内容,富有童真童趣、又充 满激情悬念,打造展示当代少年智能与体能 的超级舞台…… 在90分钟的节目中,主持人将分别带领 三位平民选手踏上辉煌的梦想舞台,三位选 手将以全新的面貌彰显明星般的风采……

《欢乐的海洋》全国优秀少儿电视节目主持词

星光闪耀优秀节目展播主持词【一】 主持串词 宗:(合)电视机前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乐!你们现在看到是山西少儿频道“欢乐的海洋”全国优秀少儿节目展播。我是宗磊 璐:大家好,我是璐璐。今年是我们少儿频道特别重要的一年。因为我们成立至今,已经陪伴全省的青少年朋友六个春夏秋冬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要送给小朋友们更多的惊喜,更多的快乐! 宗:快乐永远是我们的主题,而且我们一直都在沿着快乐的足迹前行。 我们山西少儿,那是一个承载了所有青少年朋友梦想的频道,有激情也有小宇宙的火花,跟我很像。 璐:哎呀呀,你看看,这都乐开花了,说吧,又有什么好事? 宗:什么事都瞒不过你,我啊前两天就是在地图上这么跳了跳。 璐:太谦虚啦,您意思是去全国各地旅游去了。 宗:聪明,这第一站就先去了天津。说起这天津那可真是。。。。 璐:唉唉唉,宗磊,你这太不够意思了,出去旅游不叫上我。 宗:谁说那是旅游啊,咱是有公务在身的,那叫出差! 璐:哦,那赶紧介绍介绍。。。 宗:这次去全国旅游啊。。不不不,出差啊,主要是在全国各地搜集优秀的节目,并且全国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都为我们山西的小朋友送上了他们的祝福。任务之重啊! 璐:噢,那这样说来我们将欣赏到全国各地的优秀少儿节目,让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们可以大饱眼福啦。 宗:嗯,当我一踏上天津的土地时,我首先就见到了________姐姐和布丁哥哥,首先他们就托付我让我给小朋友带好! 璐:她们都说什么了? 宗:你看。 【天津主持人祝福语】 主持串词 宗:好的,谢谢天津的_________. 璐:我所知道的天津,经历了600余年的沧海桑田,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世人共识。 宗:天津话,糖葫芦叫做“糖敦”。天津风味小吃多种多样。被称赞的“津门三绝”,有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璐:说的我都流口水了,对了,不是说有礼物吗?快拿出来。我等不及啦。 宗:别急呀,这就来啦。 【天津台选送节目】2分23秒 主持串词 璐:天津的小朋友真的是太可爱了,这布丁哥哥的歌声真是的很动听啊,比起我来。。。。下一站又去哪了? 宗:离开天津啊,我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了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市,见到了李冬梅姐姐,她也为我们山西的小朋友们送来了祝福。 璐:你这脚步也太快了,那赶紧认识一下。 【河北主持人祝福语】30秒

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美国儿童每天平均看3到4个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国儿童的生活中,电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电视对儿童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有着强有力的影响。不幸的是,今天的电视节目中,存在许多暴力场面。许多有关电视暴力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已发现,受电视暴力的影响,儿童可能变得: 1、对暴力“免疫”,在暴力场景前变得无动于衷; 2、逐渐接受这种观念:暴力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3、模仿他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暴力; 4、认可某个角色,该角色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侵害者。 儿童大量地观看电视暴力会导致更强的侵略性和好斗性。有时,观看一个暴力节目也会增强儿童的好斗性。如果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景非常真实,并且重复出现而不受惩罚,儿童在观看后更可能模仿所看到的东西。有情绪、行为、学习或冲动控制问题的儿童,更容易受电视暴力的影响。电视暴力的影响可能会立即在儿童的行为上表现出来,也可能在几年后再表现出来。年轻人甚至在家庭气氛没有暴力倾向的情况下,也会受到影响。 虽然电视暴力不是暴力行为或好斗行为的唯一原因,但它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父母能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孩子不受过度的电视暴力的影响: 1、注意儿童正在观看的节目以及谁与他们一起观看。 2、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考虑把电视机从孩子的卧室中搬出。 3、向孩子指出,虽然节目中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受伤或被杀,实际生活中那样的暴力却会造成伤害或死亡。 4、拒绝让孩子观看已知很暴力的节目,在暴力镜头出现时换频道或关掉电视机;向孩子解释,这样的节目错在什么地方。 5、在孩子面前表示对暴力场景的不赞同和厌恶,强调这样一种信念:暴力行为并不是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推荐下载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概述 近年来,随着儿童侵犯事件的频繁发生,媒体暴力这一名词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众所周知,幼儿时期的人类是模仿性最强的。而随着近年来媒体的普及和大量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诸多可能对幼儿形成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加修饰的出现在儿童的眼前时,幼儿那种与生俱来的模仿特性就造成了一种可怕的后果。如何减轻这种影响对儿童的影响以及以后的儿童的时候环境应具有何种条件,这两点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一)媒体暴力 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真实暴力:即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凶杀、爆炸、强奸、抢劫等暴力案件的报道。 2、幻想中的暴力:即指在一些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等。 (二)儿童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1973年为侵犯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侵犯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对他人或生物造成身体或情感的伤害,

或者是与扼杀生物、损坏或破坏物体相连的行为,如攻击别人、扔东西等。而儿童侵犯行为则具体表现在: 1、取乐性攻击: 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行为。有些幼儿追求心理愉悦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而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些行为没有导致他人的严重伤害,动机仅仅是为了取乐,但结果却可能给他人心理、精神、肉体增加痛苦。 2、手段性攻击: 试图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 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行为。它往往集中于争夺所有权或行使权--幼儿之间相互为玩具而你争我夺,为游戏角色而争吵、谩骂,把别的幼儿从玩具旁边推开,便于独占;或为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被别的幼儿夺走而不遗余力等。但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则被看作是攻击性的。 3、模仿性攻击: 模枋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影视和文艺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往往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尤其他们在看了武打作品后,会马上效仿其中榜样人物的攻击行为。 4、习惯性攻击: 有的幼儿多次出现攻击行为又没有得到有效矫治, 因而养成某种习惯,攻击行为频频发生。这种行为的动机或意图往往是不明确的,

适合6岁孩子看的动画片

问孩子平时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十个有九个会回答爱看卡通片,对于孩子的这一兴趣,父母也都是支持的。毕竟,这对孩子的益处多多: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力……所以,只要卡通片一开播,父母就放心走开,让孩子独自去享受那些夸张的人物和滑稽有趣的情节所带来的乐趣。 然而,许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即使是卡通片,有一些也是“少儿不宜”的。在这原本是属于儿童的天地中,已污染上了成人世界中色情、暴力等精神垃圾。因此在孩子看卡通片之前,父母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鉴别出适合您家中宝宝收看的“健康精神食粮”。 哪些卡通片适合6岁以下的孩子收看呢? 画面稳定清晰、色彩鲜艳 画面稳定很重要。有些动画片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故意抖动画面;有些则是粗制滥造,使得画面效果比较差。这样的片子,对孩子的视力有弊无利。有些卡通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例如在国际上得奖的一些动画短片,但是它们的色彩往往偏灰偏暗,明暗对比不鲜明。这样的卡通片,即使您爱看,相信您家的宝贝也是不太会感兴趣的。 人物造型可爱、充满童趣 卡通人物千姿百态,但是无论美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爱、有趣,让人忍不住产生喜爱之情。不过,目前有些卡通片(尤其是日本卡通片)却在人物造型上走了“性感”路线,甚至会有卡通人物“半裸”或“全裸”出镜。爸爸妈妈可要当心这样的片子,别让小孩儿过早接受如此“早期教育”。 远离暴力 大多数欧美的卡通影视公司对自己出产的卡通片都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若是专门针对幼儿的卡通片,会有严格的规定确保在镜头中没有与暴力相关的道具、动作和画面,如:刀、枪、打人、杀人及流血画面等。在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么详细的规定,这就要靠爸爸妈妈的“火眼金睛”来加以鉴定了。 思想积极向上 这是一句老话,所谓的积极向上指卡通片中所宣扬的是善良、真诚、友谊、爱国等精神和品质,这一点相信大多数的卡通片都能做到。但仍需注意两点: 一是卡通片中的情爱场面。如果您不想孩子小小年纪就满口“爱呀爱”的,就请注意避开。二是过于成人化的思想。有些卡通片(大多仍是来自于日本)的思想比较复杂,如人的两面性、事物的悖论、世事的无奈、人心的险恶……大人都不一定能懂,更何况小孩儿呢?

媒体暴力对幼儿的不良影响和解决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72674337.html, 媒体暴力对幼儿的不良影响和解决对策 作者:杨晓玉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07期 随着媒体的日益发展,媒体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媒体暴力作为一个传媒现象,却日益与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发生着作用。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近年来,常有新闻报道幼儿因为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情节,而致使其他幼儿受到伤害,这样的事例令我们痛心,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减少或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媒体暴力对幼儿的不良影响 首先,对幼儿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幼儿的行为一般是通过模仿所看到的东西而学会的,许多研究发现,观看传递忠实于社会道德标准的电视节目能够增强幼儿之间关心、合作、团结等社会性情感,使善良的行为增多。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效仿这类善良的举动,那么这些忠实于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反之,如果幼儿看到的都是一些充满暴力的行为,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增多。正如玛德琳?莱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见邪恶》中所说:“对媒体上的暴力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后果,有大量的研究。研究几乎毫无例外地发现,观看暴力使得孩子更加惹是生非,更加坐立不安,更加令人害怕,更加缺乏创造性,更加迟钝木讷。”美国媒体协会也总结到,观看媒体暴力能让幼儿更有攻击性、更恐惧、更无礼以及对暴力更麻木。 其次,对于认知上的影响,由于幼儿本身就较难分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因此他们常常会把从虚拟世界看到的暴力情节搬到现实世界中,幼儿的辨别能力降低,从而在心理认知上对暴力行为产生认同。例如,当某个幼儿模仿看到的暴力行为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受到家长或教师的责备时,他常常会说“我不是有意的,我只是在玩,在跟他做游戏,动画片里都是这样的”。这就可以反映出,经常观看含有暴力情节的动画片使幼儿对暴力行为的认知变得迟钝、麻木,不能意识到虚拟世界里的一些危险行为会对现实世界中的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而这也会导致,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暴力行为时,不能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从而使自己受到伤害。 最后,对于幼儿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幼儿常常在暴力行为中受到伤害。尽管有时他们并不是有意的,但这种无意模仿的暴力行为,确实会使幼儿受到身体上的伤害。例如,曾有新闻报道,一名幼儿模仿热播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情节,而使另一名幼儿被烧伤。 媒体暴力除了对幼儿当前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外,还会对幼儿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观看电视暴力等级越高的儿童,所评定的攻击行为的分数也就越高,其成年后犯罪的可能性也越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