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青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青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一、青岛传统手工技艺的基本情况

民间手工艺是地方民俗和民间艺术高度结合而形成的

文化成果。青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间艺术家人才辈出,许多民间手工艺品享誉海内外,为青岛带来了声誉,同时也是青岛的骄傲。其手工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巧夺天工,如青岛的贝雕在借鉴传统工艺螺钿的基础上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工艺;山东陶瓷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蛋壳陶;早在光绪年间就家家以此为产业的平度木板年画;还有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草编、刺绣、剪纸,以及烙画、锯艺等等,正是这些具有青岛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手工艺,助力了青岛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调研结果分析

从2016年1月13日――1月31,对青岛的部分民间传统手工艺做了走访调查,访谈了数位传统手工艺人,形成了初步的成果。其内容主要涉及年画、木偶、黑陶、贝雕等极富青岛特色的传统技艺。

(一)平度木板年画

青岛平度宗家庄是山东木板年画的重要生产集中地之一。宗家庄木版年画自清朝嘉庆年间即开始印刷,至光绪年

间,全村几乎家家都以年画生产为业,并相继开设了“新盛元”、“公兴义”、“北新成”、“东增盛”等十几家年画店,文化积淀浓厚。宗家庄木板年画以线性流畅、工细、刚劲、挺拔著称,按用途又可分为神供类和装饰类。其题材形式多样,包括“三裁”、“窗顶”、“窗旁”、“财神”、“门神”、“灶马”等。就内容而言,多用寓意、夸张、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鱼、鹿、鹤、喜鹊、梅花、石榴、莲花等吉祥图案与画面中故事情节巧妙结合,借以表达人们除病消灾、吉祥如意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有些是表现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和历代英雄人物为内容的。

宗家庄木板年画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

习创新,相继涌现出一批民间优秀的木刻年画制作者,并创作了大量的时事题材新作,在年画创作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6年,宗家庄木板年画被山东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岛市文化局正式命名平度宗家庄为“民间艺术之乡”;中央电视台国际部曾专题制作播出了“宗家庄木板年画”的文化节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莱西刻葫芦

莱西刻葫芦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衰落于民国初年,二十世纪中期再度发展,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乡间消闲老辈及小孩养蝈蝈、蛐蛐的笼子和一些较为

常见的荷包档和小型陈设品。经过传衍,葫芦雕刻技术不断成熟,逐步形成了以大型镂空为主要特色的观赏葫芦、浮雕、线刻和刻缕绘相结合的观赏葫芦,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雕刻技艺。

莱西刻葫芦与其他地区基本一样,而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是镂空工艺,艺人们称之为“镂花”,是受莱西花边抽纱工艺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无论是瓢瓜或是丫丫,都取三个镂空带,派生出三个开光面,开光面的处理和彩绘或浮雕或烙画,大丫丫葫芦的雕刻分上下两个镂空区。上区一般出“满花镂”,有的根据主题要求,在花内镂空文字,如“全家福”“吉祥如意”等,在装饰上有的或把镂空部位用大红颜色铺盖,或用花青颜色铺底,上边扫金,出现仿古铜色。凡是用彩绘手法的,都要用透明清油保护。此外还有线刻敷彩、剔地着色等技艺,工艺特色鲜明,别有风格。莱西刻葫芦中的线刻技艺也很发达,其线条流畅自如。雕刻场面宏大,反映出莱西线刻技艺的高超不凡。莱西可葫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传统的吉祥符号、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祁福纳祥、镇宅辟邪等,颇受人们的欢迎。

(三)莱西木偶

中国传统木偶造型多数沿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戏剧脸谱,随着木偶戏演出发展围绕木偶艺术所衍生的木偶艺术品正逐渐被人们品鉴和收藏。木偶雕刻与其他木雕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门融合了雕刻、服装、表演、音乐等诸多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木偶头像雕刻常以国粹脸谱为基本造型,是中国独特的工艺美术品。作品善于突出各种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逼真传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木偶玩具类产品面向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具有形象逼真、造型活泼、颜色多变、形种兼备、价格低廉等特点。

青岛本土也成立了一些以木偶表演为核心的文化企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保持不断创新,保护这门文化遗产。大汉偶歌文化公司是专注于西汉木偶艺术的发掘、梳理、研究、传承、发展和传播,结合现代市场特点,开发、创新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征的木偶剧。其主要从事木偶动漫影视产品的制作、传播,逐步形成了以木偶艺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

近年来,地方政府及文化、旅游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木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成立了莱西市木偶传承保护中心,积极组织民间老艺人带徒授艺,实行传、帮、带,深入挖掘和发展木偶艺术,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3月,莱西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木偶艺术之乡”。2014年4月3日,在河南开封市清明上河园举办的全国木偶展演大赛上,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只参赛队伍,莱西木偶艺术团表演的木偶戏《农夫与蛇新传》喜获大赛银奖,填补了山东省木偶艺术在全国获奖的空白。2015年1月18日,莱西木偶受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

的邀请,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唐人汇年会。出彩的表演受到了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的广泛好评,并荣获“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奖”。

(四)胶州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是山东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其最早经考古发掘于胶州城南三里河村前河旁的一块高地上,其中出土的薄胎黑陶高柄杯十分罕见,只见于大型墓葬中,且最具特色,因陶壁厚度不到一毫米,故以“蛋壳陶”呼之。其中一件蛋壳陶杯器壁仅厚0.3毫克,重不足40克,精致而罕见,陶中极品。蛋壳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蛋壳陶所用陶泥是黄河下游沉淀细沙,再经过反复淘洗而成,陶胎内不含任何杂质,质地坚硬。它不以色彩纹饰为重,以造型和薄胎工艺见长,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有0.2毫米。胎体表面经过打磨,熠熠生光,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民间制陶艺人刘锦波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制陶艺术,1989年到北京学习深造制陶三年,1992年成立自己的制陶工作室,2006年对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蛋壳陶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专心研制蛋壳陶的制作工艺。历时四年,成功复制出第一件达到出土水平的蛋壳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几年经不断潜心研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所制胎体最薄处不足0.1毫

米,超过出土陶胎的厚度。在2015年济南举行的国际文物保护与装备博览会上,国家文物局领导在观看他的作品后说道“蛋壳陶复制品能做到这个水平,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可见技艺之高。

(五)锔艺

锔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发明的修补器

物的一种独特方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景物的《清明上河图》中,已有锔艺匠人的形象。锔艺分常活和行活,常活又叫粗活,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通常称为锔盆、锔碗、锔大缸,锔钉大而粗糙,多为铁钉;行活是专门为达官贵人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锔钉精致小巧,有铜、银、金钉之分。

锔钉的制作最见功力,锔匠必须三锤头砸出一个锔子,否则出不了徒。刚砸的锔子是弯腰,两足内扣,等上器皿后,则一定要弯成塌腰。每一个锔子都要经过砸样、锉底、刮面、铰煅、盘脚等至少五个程序。过去的锔匠可谓是“杂家”,不光干锔活,磨刀、磨剪子、配钥匙等之类的都能做,可谓是全能修理工。锔活除了锔钉之外,还有包、镶、补等工艺。

陈大雷师傅,生于锔艺世家,自幼就喜欢敲敲打打,捣鼓机械。自幼受祖父辈锔艺的言传身教,习得一手好锔活,并在传统锔补技艺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为将这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手艺传承下去,先后拜访过全国著名锔补艺

人和锔补文化的收藏研究者,学习众家的锔补技术,一遍更好地将锔艺技术传承下去。近年来,先后修补破损的瓷器和紫砂壶3000多件,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六)贝雕

青岛贝雕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传统“螺甸”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工艺。贝雕取材于贝壳,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常见的传统镶嵌饰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青岛贝雕技法多种多样,调、贴、拼、接、粘、画并用,借鉴了木雕、玉雕、牙雕和国画等技艺,使其花样繁多、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层次分明,风格独特。青岛贝雕以构图新颖、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寓意深切的特色而享誉中外,曾荣获国家旅游局的“天马”金奖、中国工艺“百花奖”银杯奖等殊荣。

(七)烙画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传统匠师是要用火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是传统手工艺术中的珍品。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它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和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禁的写实效果,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青岛电烙画的创作与发展是和青岛的地域文化交融在

一起的,也表达着青岛的风貌,承载着海滨文化精神,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地域性和民族性是青岛电烙画的核心内质,作品粗狂奔放、情趣盎然,反映出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坚定的信心。

(八)剪纸

青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明代万历年间。青岛民间剪纸的地方性特色十分浓厚。就青岛地区来说,以莱西、即墨、平度为代表的北派是以极其精巧为特征,南派的胶州、胶南、黄岛则表现为粗狂、豪放的特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岛的民间剪纸艺术享誉全国,其后发展十分平缓,影响逐渐下降。2007年1月10日,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省内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青岛剪纸榜上有名。青岛剪纸在用途上利用阴阳特点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对比,不落俗套。如窗花必用阳刻,窗榜则用阴刻,窗楣是阴阳并用。剪纸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图案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加以创新演化,作品柔中有刚,极富韵律感和装饰性等。

民间艺人李文玲老师是青岛剪纸的大家。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2004年被中国民俗学会、青岛民俗学会和青岛市文化局评为“剪纸艺术大师”;2005年获青岛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剪纸绝活证书殊荣;2005年赴日本爱知参加世界博览会;;2006年赴法国参加法国南特国际博览会,做剪

纸表演及讲学活动,大力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剪纸技艺,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还曾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外交部长李肇星等国家领导人做现场剪纸表演并赠送作品,其精湛的技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青岛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在向世界展示着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技艺勾勒并凸显出了青岛一地文化中的城市特色,而青岛能够为世界留下深刻记忆的,也正是囊括理论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兼容并包的特色人文风貌。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中,没有顾此失彼,没有忘记传统技艺,而是古今兼顾,很好的做到了对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呵护住了这片土地在长久的岁月中所积聚的文化记忆。(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