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

【篇一:职高数学教案第一册】

科目:数学教案(第一册)

初中知识复习(1-4)

第一节乘法公式、因式分解

重点:和(差)的立方公式,立方和(差)公式及应用,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试根法难点:公式的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教学过程:

一、乘法公式

引入:回顾初中常用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从项的角度变化)那三数和的平方公式呢?

(a+b+c)=a+b+c+2ab+2bc+2ac (从指数的角度变化)看看和与差

的立方公式是什么?如(a+b)=?,能用学过的公式推导吗?(平方―――立方)

3

2

2

2

2

那(a-b)=?呢,同理可推。那能否不重复推导,直接从①式看出结果?将(a+b)中的b换成-b即可。( b∈r)▲这种代换的思想很常用,

但要清楚什么时候才可以代换

3

(a-b)3

例1:化简(x+1)(x-1)(x-x+1)(x+x+1) 法1:平方差――立方差法2:立方和――立方差

(2)已知x+x-1=0,求证:(x+1)-(x-1)=8-6x

▲注意观察结构特征,及整体的把握

二、因式分解: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与乘法运

算是互逆变形。初中学过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等)(1)十字相乘法

试分解因式:x+3x+2=(x+1)(x+2)

22

3

3

2

2

3

3

2

2

3

3

3

2

2

2

33

要将二次三项式x+ px + q因式分解,就需要找到两个数a、b,使

它们的积等于常数项q,和等于一次项系数p, 满足这两个条件便可

以进行如下因式分解,即

x+ px + q = x+(a + b)x + ab = (x + a)(x + b).

用十字交叉线表示

a +b(交叉相乘后相加)若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呢?ax+bx+c(a≠0),如:2x-7x+3

2

2

2

2

2

如何处理二次项的系数?类似分解:3

1

-6 +-1 = -7

2x2-7x+3=(x-3)(2x-1)

整理:对于二次三项式ax+bx+c(a≠0),如果二次项系数a可以

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a=a1a2,常数项c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c=c1c2,把a1,a2,c1,c2排列如下:

a1 +c1

a2 +c2

a1c2 +a2c1 = a1c2 + a2c1

2

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得到a1c2+a2c1,若它正好等于二次三

项式ax+bx+c的一次项系数

b,即a1c2+a2c1=b,那么二次三项式就可以分解为两个因式

a1x+c1与a2x+c2之积,即2

ax+bx+c=(a1x+c1)(a2x+c2)。〔按行写分解后的因式〕十字

相乘法关键:(1)看两端,凑中间;(2)分解后的因式如何写(3)二次项系数为负时,如何简化

5x+6xy-8y(3)例2:因式分解:(1)-6x+7x+5 (2)(x-y)(2x-

2y-3)-2

(2)分组分解法

分解xm+xn+ym+yn,观察;无公因式,四项式,则不能用提公因

式法,公式法及十字相乘法两种方法

练习:因式分解(1)x+9+3x+3x (2)x+4(xy-1)+4y

(3)x+3x-4 (试根法,竖式相除)归纳: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

3

3

2

2

2

222

作业: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5x-6;(2)x-5x+6;(3)x+5x+6;(4)x-5x-6 (5)3x+2ax-a;(6)x-y-xy+xy;(7)2a-b+ab-2a+b (8)a-64;(9)x-(a+1)x+a

第二节二次函数及其最值

重点: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韦达定理,给定区间的最值问题难点:给定区间的最值问题教学过程:

一、韦达定理(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二次方程ax+bx+c=0(a≠0)什么时候有根(判别式≥0时),此时由求根公式得,

2

2222

22332222

62

2a

接从方程中看出两根和(积)与系数的关系吗,

-b+b2-4ac-b-b2-4acb

x1+x2=+=-

2a2aa-b+b2-4ac-b-b2-4acc

x1x2=?=

2a2aa

反过来,若x1,x2满足x1+x2=-

bc

,x1x2=,那么x1,x2一定是ax2+bx+c=0(a≠0)aa

的两根,即韦达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

作用:(1)已知方程,得出根与系数的关系

(2)已知两数,构造出以两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系数为1):x-(x1+x2)x+x1x2=0 例1:x1,x2是方程2x-3x-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①x1+x2 ②|x1-x2|③x1+x2

2

2

3

3

2

2

第一章集合 1.1 集合的概念(5-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过程】

*新阶段学习导入语

介绍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特点等等.

同学们就要开始新的人生阶段了,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能够独立生存,能够成为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自我贡献的能工巧匠.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你脚踏实地的认真的学做人、学做事,那么现在请让我们从学习开始?? 1.学习——旅程

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且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未来的成功在现在脚下!

2.老师——导游

与大家一起开始这一段新的旅程、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快乐、一起体会成长与进步的滋味.

【篇二:中职数学教案】

第 1 页共 3页

第 2 页共 3页

第 3 页共 3页

【篇三:职高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1.3.2 并集

教材数学(基础模块高教社李广全主编)授课班级机械专业2014级2班班级人数 27人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3篇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3篇 【职业高中教学计划】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一:职高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992字)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意参透教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数学目标要求 1、理解集合及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的解法,掌握函数的概念及指数函数,对函数和幕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2、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和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基本的三角函数公式和三角函数巅峰性质、图像,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会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4、掌握平面向量时有关概念和运算,掌握直线和圆的方程的求法。 5、掌握空间几何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 6、掌握概率与统计初步里的计数原理,理解三种抽样方法,会求简单问题的概率。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掌握知识和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吧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参透。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材,以学生为账户提,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亲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材料个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三、教学进度 1-4 复习初中知识和集合 1-3 数列 4-6 平面向量 5 充要条件 6-7 不等式 7-9 直线的方程 8-10 函数 10 期中考试 11 期中考试 11-12 圆的方程 12-1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3-15 立体几何 15-18 三角函数 16-18 概率与统计初步 19-20 期末、总复习、考试 9-20 总复习与期末考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计划二:职业高中高二上学期数学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 【篇一:职高数学教案第一册】 科目:数学教案(第一册) 初中知识复习(1-4) 第一节乘法公式、因式分解 重点:和(差)的立方公式,立方和(差)公式及应用,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试根法难点:公式的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教学过程: 一、乘法公式 引入:回顾初中常用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从项的角度变化)那三数和的平方公式呢? (a+b+c)=a+b+c+2ab+2bc+2ac (从指数的角度变化)看看和与差 的立方公式是什么?如(a+b)=?,能用学过的公式推导吗?(平方―――立方) 3 2 2 2 2 那(a-b)=?呢,同理可推。那能否不重复推导,直接从①式看出结果?将(a+b)中的b换成-b即可。( b∈r)▲这种代换的思想很常用, 但要清楚什么时候才可以代换 3

(a-b)3 例1:化简(x+1)(x-1)(x-x+1)(x+x+1) 法1:平方差――立方差法2:立方和――立方差 (2)已知x+x-1=0,求证:(x+1)-(x-1)=8-6x ▲注意观察结构特征,及整体的把握 二、因式分解: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与乘法运 算是互逆变形。初中学过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等)(1)十字相乘法 试分解因式:x+3x+2=(x+1)(x+2) 22 3 3 2 2 3 3 2 2 3 3 3 2 2

2 33 要将二次三项式x+ px + q因式分解,就需要找到两个数a、b,使 它们的积等于常数项q,和等于一次项系数p, 满足这两个条件便可 以进行如下因式分解,即 x+ px + q = x+(a + b)x + ab = (x + a)(x + b). 用十字交叉线表示 a +b(交叉相乘后相加)若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呢?ax+bx+c(a≠0),如:2x-7x+3 2 2 2 2 2 如何处理二次项的系数?类似分解:3 1 -6 +-1 = -7 2x2-7x+3=(x-3)(2x-1) 整理:对于二次三项式ax+bx+c(a≠0),如果二次项系数a可以 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a=a1a2,常数项c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c=c1c2,把a1,a2,c1,c2排列如下: a1 +c1 a2 +c2

职高数学教学案例1

职高数学教学案例 有一个牧羊人带着一头羊,一只狼和一颗大白菜准备过河,他找到一只很小的船,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去,可是如果让狼与羊单独在一起,狼会吃羊,让羊与白菜单独在一起,羊会吃白菜,牧羊人应如何过河?同学们一齐回答:这太简单了。 马上给出过河方案: 第一步:人和羊过河,人返回,留下羊; 第二步:人和狼过河,人和羊返回,留下狼; 第三步:人和菜过河,人返回,留下菜; 第四步:人和羊过河。 教师看到后说:你们太有才了,请看《过河》第二版,野人过河 有三个牧师和三个野人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野人的人数大于牧师的人数,那么牧师就会有危险。你能不能找出一种安全的渡河方法呢? 给出游戏:学生上机实验 让先成功的学生上机演示并解释说明 ①两个野人先过河,一个野人回来;

②再两个野人过河,一个野人回来; ③两个牧师过河,一个野人和一个牧师回来; ④两个牧师过河,一个野人回来; ⑤两个野人过河,一个野人回来; ⑥两个野人过河。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教师总结出算法的概念:这个过河的方案就是这道趣味题的算法。请同学们记住一句话: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案例分析: 让同学们看书p10,p11页鸡兔同笼的案例,如何是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表示的。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小组讨论如何写算法,自然语言和流程图各自具备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形成算法思想。 算法的择优 (1)(教师)处理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算法,采用什么样的算法更简单、方便呢? (2)放幻灯片,出示例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烧水泡茶”的两个算法。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 1、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新教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平台。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知识的

职高数学教案第二册

职高数学教案第二册 教案标题: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利用函数图像解决问题的方法; 3.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问题; 2.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教学准备: 1.教材:职高数学教材第二册; 2.工具:计算器、黑板、粉笔; 3.教学辅助工具: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图表和实例。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复习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提问:你们还记得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子的吗?请画出二次 函数y = ax^2 + bx + c的图像。 Step 2:介绍二次函数的特征(15分钟) 1.函数的对称性:提问学生对函数的对称有什么了解?请画出二次函 数在x轴、y轴和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图像。 2. 函数的最值:提问学生二次函数的最值与函数的系数a的关系。 给出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结论。 3.函数的零点: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解释一元二次方程零点 与二次函数的图像相交点的关系。 Step 3: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 1.基础运用: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商品销售曲线的二次函数图像, 让学生通过图像分析回答相关问题,如最大销售量、最佳售价等。 2.综合运用:给出另一个实际问题,如工程的抛物线形状,求解工程 设计的相关参数,如最高点坐标等。 Step 4: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5分钟) 1. 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2 + bx + c = 0,并引入求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让学生观察公式中各个部分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解析求解:通过示例和步骤,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 思考解的意义。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高一数学《函数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概念,并能够进行函数的定义和表示。 2. 掌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包括奇偶性、周期性等。 3. 学习函数之间的基本运算,如函数的加减、乘除和复合等。 4. 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 函数的基本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奇偶函数及周期函数的判断与性质分析。 2. 复合函数的运算与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或白板。 2. 教材《高中数学(上)》。

3. 笔记本电脑或计算器。 4. 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中学数学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关于函数的基本概念。 提问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 第二步:概念讲解与示例分析(15分钟) 通过讲解函数的定义及常见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的函数示例,分析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图像的特点,帮助学生熟悉函数的性质。 第三步:性质总结与练习(20分钟) 总结奇偶函数和周期函数的定义,并通过示例展示其性质。引导学 生观察图像,并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 对奇偶函数和周期函数的掌握程度。 第四步:基本运算与复合函数(15分钟) 讲解函数的基本运算规则,如函数的加减、乘除和复合运算。通过 示例,展示函数运算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运算规 则的应用。 第五步:实际问题解决(20分钟)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函数概念和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几个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主要概念和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反思和讨论。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复杂的函数性质和运算规则。 2. 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享归纳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 1. 在课堂中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函数概念和基本运算的理解。 2.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价。 3. 观察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白板展示。 2. 《高中数学(上)》教材。 3. 练习题、实际应用题。

职高数学函数应用教案

职高数学函数应用教案 教案标题:职高数学函数应用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函数的应用方法,包括函数的图像、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增减性等; 3. 运用函数解决职业高中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函数的最值和增减性。 教学难点: 1. 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函数的最值和增减性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职业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马克笔、教学PPT等; 3. 学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概念,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二、概念讲解与示例演示(15分钟) 1. 介绍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 解释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含义; 3. 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给出一些函数的图像,并让学生分析函数的最值和增减性; 2.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或手工计算,求解函数的最值; 3. 带领学生讨论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 1. 给出一些职业高中数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的应用问题; 3.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总结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回顾函数的应用方法和解题思路; 3.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意见收集。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更多的函数应用问题,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2.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函数解决。 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函数应用的掌握情况; 3. 解答与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反思:

职高数学教学计划(共5篇)

职高数学教学方案〔共5篇〕 第1篇:职高二级数学教学方案 职高二年级数学教学方案 一、学情分析^p 11电子(1),现共50人,均为男生,在去年的一年中的学习表现中,有些同学在课堂上也能积极考虑,积极发言,课后也能主动地完成课外的知识积累,有两位同学参加县里数学竞赛都荣获二等奖。但还有好多的同学学习目的仍不明确,在学校生活就是混日子,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不独立完成,课后再也没时间放在学习上,因此,这一些同学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二、教材分析^p 本学期根据教学大纲的编排,主要内容包括第八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第九章立体几何和第十章概率与统计初步。详细内容:第八章有坐标系中的根本公式,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本章内容主要就是用代数的知识阐述几何图形的问题。第九章的内容分空间中平面的根本性质,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空间中的垂直和角,多面体和旋转体。教材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空间几何体和轨迹,然后给出了平面的三条根本性质,从而把平面上的平行关系推广到空间。学习立

体几何除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外,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才能。第十章有计数的两个原理,概率初步,统计初步及随机抽样的三种根本方法。本章教学中要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地,增强学生的社会理论才能,培养学 第 1 页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三、教学目的 解析几何: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之间的间隔公式和中点公式;理解直线的方程和圆的方程的含义,方程求两曲线的交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会根据条件,求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理解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掌握直线的一般式言行中,了角直线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理解两直线平等行与垂直的条件,会求点到直线的间隔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利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立体几何:能正确地画出有关被单图形的示意图,能由空间图形的示意图想象出空间图形会用斜二侧画法画程度放置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和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直观图;理解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各种位置关系;掌握平面的根本性质,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的性质与断定;理解空间中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优秀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优秀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优秀2篇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篇一: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集合(10学时) 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 第6单元数列(10学时) 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 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16学时) 2.职业模块 第2单元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2学时) 职业高中数学教案篇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高高二数学教案【优秀3篇】

职高高二数学教案【优秀3篇】 职高高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使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2、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轨迹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作、形象和抽象。 教学重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引入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关键: 1、垂直平分线上所有的点和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都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什么? 2、怎样做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新课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2、在EF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出PA=?,PB=?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值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得出结果 PA=PB,再取一点P'试一试仍然有P'A=P'B,引导学生猜想EF上的所有点和点A、点B的距离都相等,再请同学把这一结论叙述成命题(用幻灯展示)。 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这个命题,是我们通过作图、观察、猜想得到的,还得在理论上加以证明是真命题才能

做为定理。 已知:如图,直线EF⊥AB,垂足为C,且AC=CB,点P在EF上 求证:PA=PB 如何证明PA=PB学生分析得出只要证RTΔPCA≌RTΔPCB 证明:∵PC⊥AB(已知) ∴∠PCA=∠PCB(垂直的定义) 在ΔPCA和ΔPCB中 ∴ΔPCA≌ΔPCB(SAS) 即: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反过来,如果PA=PB,P1A=P1B,点P,P1在什么线上? 过P,P1做直线EF交AB于C,可证明ΔPA P1≌PB P1(SSS) ∴EF是等腰三角型ΔPAB的顶角平分线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P,P1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得出上述定理的逆定理(启发学生叙述)(用幻灯展示)。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根据上述定理和逆定理可以知道:直线MN可以看作和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举例(用幻灯展示) 例:已知,如图Δ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PA=PB=PC。 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 同理PB=PC ∴PA=PB=PC 由例题PA=PC知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P,这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小结 正确的运用这两个定理的关键是区别它们的条件与结论,加强证明前的分析,找出证明的途径。定理的作用是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职业高中高二数学教案文案

职业高中高二数学教案文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逻辑联结词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逻辑联结词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 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 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 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 (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 (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 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 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职高高二数学教案

职高高二数学教案 【篇一:职高高二数学数学复数及其应用教案】 第三十二课时:复数的概念(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复数概念的学习与相关计算,使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 用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重点】 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复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首先给出了复数的定义,然后引入虚数、纯虚数的定义,将实数集 推广到复数集.介绍复数a+bi(a,b∈r)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复数的虚部是b,而不是bi,如教材中指出复数z=-3-4i 的虚部是-4,而不是-4i.(2)当虚部b=0时,复数a+bi=a就是实数.当虚部b≠0时,复数a+bi是虚数,特别a=0时,虚数bi是纯虚数.(3)a+bi(a,b∈r)中的“+”号有两种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连接 记号,表示a+bi是一个整体,由实数a和纯虚数bi组成复数;第二个作用是运算符号表示实数a和纯虚数bi相加.例1的作用是帮助 学生理解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了解即可,不需要特别强化训练, 不介绍关于数系讨论问题的解题技巧.教学中要把握难度,不超过 教材的例、习题的难度.讲解复数相等的定义时要强调 a1+b1i=a2+b2i等价于a1=a2且b1=b2,只有当a1=a2,b1=b2这 两个条件同时成立时a1+b1i才能等于a2+b2i. 复数z=a+bi的共轭 复数是z=a-bi.要注意它们的特征: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得出:实数的共轭复数就是它本身.例2的作用 是帮助学生理解复数相等的定义.教学中要讲清楚解题的基本思想,分清等号两边复数的实部与虚部,利用复数相等的概念,由“实部与 实部相等,虚部与虚部相等”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最后求出未 知数x、y的值.例3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共轭复数的概念.要强 调互为共轭的两个复数,其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3篇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3篇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 (2)功 (3)位移 (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 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篇2

职高高一数学教案直线方程

职高高一数学教案直线方程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进行安排。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职高高一数学教案直线方程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知识要点: 1. 点斜式:直线l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其方程为y?y0?k(x?x0). 2. 斜截式:直线l的斜率为k,在y轴上截距为b,其方程为y?kx?b. 3. 点斜式和斜截式不能表示垂直x轴直线. 若直线l过点P0(x0,y0)且与x轴垂直,此时它的倾斜角为90°,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这时的直线方程为x?x0?0,或x?x0. 4. 注意:y?y0 k与y?y0?k(x?x0)是不同的方程,前者表示的直线上缺少一点x?x0 P0(x0,y0),后者才是整条直线. ¤例题精讲: 【例1】写出下列点斜式直线方程: (1)经过点A(2,5),斜率是4; (2)经过点B(3,?1),倾斜角是30. 【例2】已知直线y?kx?3k?1.(1)求直线恒经过的定点;(2)当?3?x?3时,直线上的点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例3】光线从点A(-3,4)发出,经过x轴反射,再经过y轴反射,光线经过点 B(-2,6),求射入y轴后的反射线的方程. 点评:由物理中光学知识知,入射线和反射线关于法线对称. 光线的反射问题,也常常需要研究对称点的问题. 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例4】已知直线l经过点P(?5,?4),且l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5,求直线l的方程. 点评:已知直线过一点时,常设其点斜式方程,但需注意斜率不

职高一年级数学教案最新

职高一年级数学教案最新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常常需花费十倍于它的或更多的时间作准备。认真写好教案是合格教师的基本功。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职高一年级数学教案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职高一年级数学教案最新1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正确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学生自主拼、摆、画、折、找等活动,能直观感知平面图形的特点,体会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视察、比较,描画活动进程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分与联系,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三、学习进程 1、教师带领学生回想立体图形的特点 2、播放微视频,学生观看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及三棱柱,播放从立体图形中“拓”出平面图形的进程) 3、组织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学具的不同形状在练习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平面图形。画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分享他的作品。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5、认识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视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纸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准备好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哦 6、归类整理 (1)课件出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跟家长说说每个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四、教师直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巩固运用 1、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跟爸妈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爱好的图形,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爱好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爱好的图形。 同学们,请爸爸妈妈把你们画好的作品拍照分享在班级群里吧 职高一年级数学教案最新2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视察能力,判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换。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单一标准讲课教案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形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完整版)职高数学复习-数列教案

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数列的定义 教学目的:理解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Sn 的含义,掌握通项公式的求法及其应用, 了解递推的含义. 教学重点:数列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求通项公式、递推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记为:{a n }.即{a n }: a 1, a 2, … , a n . 二、通项公式:用项数n 来表示该数列相应项的公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1、本质:数列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 a n =f(n)是a n 关于n 的函数关系. 三、前n 项之和:S n = a 1+a 2+…+a n 注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对于数列}{n a ,有: ⎩⎨ ⎧≥-==-)2()1(11 n s s n s a n n n 例1、已知数列{100-3n}, (1)求a 2、a 3;(2)67是该数列的第几项;(3)此数列从第几项起开始为负项. 解: 例2 求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1)1,3,5,7, …… (2)-211⨯,321⨯,-431⨯, 541⨯.…… (3)9,99,999,9999,…… 解:(1)12-=n a n ;(2)) 1(1) 1(+-=n n a n n ;(3)110-=n n a 练习:定写出数列3,5,9,17,33,……的通项公式: 答案:a n =2n +1 。 例3 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是1,以后的各项由公式1 1 1-+=n n a a 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

解 据题意可知:3211,211,123121=+==+ ==a a a a a ,5 8,3511534==+=a a a 例4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 n S =n 2+2n ; (2) n S =n 2-2n-1. 解:(1)①当n ≥2时,n a =n S -1-n S =(n 2+2n)-[(n-1)2+2(n-1)]=2n+1; ②当n=1时,1a =1S =12+2×1=3; ③经检验,当n=1时,2n+1=2×1+1=3,∴n a =2n+1为所求. (2)①当n ≥2时,n a =n S -1-n S =(n 2-2n-1)-[(n-1)2+2(n-1)-1]=2n-3; ②当n=1时,1a =1S =12-2×1-1=-2; ③经检验,当n=1时,2n-3=2×1-3=-1≠-2,∴n a =⎩ ⎨⎧≥-=-)2(32) 1(2n n n 为所求. 注:数列前n 项的和n S 和通项n a 是数列中两个重要的量,在运用它们的关系式 1n n n a S S -=-时,一定要注意条件2n ≥ ,求通项时一定要验证1a 是否适合 四、提高: 例5 当数列{100-2n}前n 项之和最大时,求n 的值. 分析:前n 项之和最大转化为1 0n n a a +≥⎧⎨≤⎩. 五、同步练习: 1.已知:2n a n n =+,那么 (C ) (A )0是数列中的一项 (B )21是数列中的一项 (C )702是数列中的一项 (C )30不是数列中的一项 2、在数列2,5,9,14,20,x ,…中,x 的值应当是 (D ) (A )24 (B )25 (C )26 (D )27 3、已知数列11,7,3,…,79,…且a n =179,则n 为 (C ) (A )21 (B )41 (C )45 (D )49 4、数列{a n }通项公式a n =log n+1(n+2),则它的前30项之积是 (B ) (A )5 1 (B )5 (C )6 (D ) 231log 3log 3215+ 5、已知数列1,-1,1,-1,…,则下列各式中,不是它的通项公式的为 (D ) (A )1 )1(--=n n a (B )2 )12(sin π -=n a n (C ) 1 ()1() n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D )n n a )1(-= 6、数列 ,5 41,431,321,211⋅⋅-⋅⋅- 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