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中政治教科书的发展与沿革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中政治教科书的发展与沿革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中政治教科书的发展与沿革

一、 1978年~1981年恢复重建阶段

1.相关历史背景及其高中政治教科书概况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教育界于1977年春季后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小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也有了崭新的开端。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多里,高中的政治课本既有省市自编出版的,也有全国统编的,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1977年9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统一编写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政治教材。

2.代表性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78年起,陆续出版了高中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以及《政治经济学常识》等。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政治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全一册)为例进行分析。本教材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市教育局编写,1981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采用分课制,共10课147页。文中无插图,每课后面都附有“思考和练习”。本书附有结束语,概括出了教材的主要观点。本书主要介绍了三部分内容: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材料的选取带有政治和阶级斗争色彩。

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和政治课的任务,并考虑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也有不足之处,即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较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学生只是掌握了些理论知识,而在思想上无所触动,容易造成知行脱节。

3.该阶段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

(1)出版秩序逐渐恢复规范和有序。

(2)大多数教材采用分课制编排,总体逻辑性较好。

(3)本教材的缺点是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成人化、概念化色彩很浓。

二、 1982年~1986年初步规范阶段

1.相关历史背景及其高中政治教科书概况

根据1980年的《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教育部组织编订了《高级中学政治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于1982年2月出版。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国家教委于1986年召开了10个省、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汇报会”,对当时正在实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找出了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

2.代表性教材分析

1982年到1986年,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1986年国家教委公布《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大纲》(初稿),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北京师范大学等实验单位于1986年秋季起出版了相应的实验课本,后于1989年修订再版成试用课本。

下面以高级中学代用课本《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为例分析。高级中学代用课本《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作为高中政治经济学常识下册的代用教材,是根据中央关于改革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精神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决定编写的,1986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与《政治经济学常识》相比,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作了一些改革。每课开头加了内容提要,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每课的中心和要点,每课结尾附有与该课对应的名词解释。在课文中间和后面还附了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同时,为了适应某些学校在教学上的较高要求,选了三篇阅读教材供学生自学,以加深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培养自学能力。

每课后附有复习思考题。另外,还有自学参考题供选作。课文中没有设置插图。目录后的“前言”部分介绍了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强调指出了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知识的重要意义。

3.该阶段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

(1)教材在渗透国情教育的同时,突出了各学科的知识逻辑。(2)内容充分反映改革开放,逐渐淡化阶级斗争色彩,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路线。

(3)内容的呈现与组织方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文中有插图、练习、说明、阅读材料等,并且以夹叙夹议、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

(4)教材出版走向规范化。1986年后,几家出版社出版统编本,全国采用统编本。

教科书中的不足之处在于:教材编写大多从概念出发,注重讲大道理,而且偏多、偏深,与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不相适应。另外还存在着价值观单一的问题,大小题目以及正文关键词句大都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无需学生思考。

三、 1986年~1994年多样化发展阶段

1.相关历史背景及其高中政治教科书概况

1986年至1994年是我国高中政治教科书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攻坚时期。在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其负面效应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教科书方面,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

定》,我国逐步开展了课程决策权力分配的改革,中小学教材建设制度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教材从编审合一到编审分离。1988年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让教材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自此,我国开始实施“一纲多本”的改革方案并建立起教材多样化的中小学教材发展机制。

2.代表性教材分析

我们以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科学人生观》(上下册)为例分析:

本教材于1990年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在体例设计上,每课的课题下面增加了人物名言,如第一课中印有毛泽东同志的名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在课文后面还附有参考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所学道理。上册教材以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着重阐明了科学人生观的主要观点和基本体系。下册在理论层次上有所提高,增加了哲学内容的比例,要求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方法观观察社会,解决问题。

3.该阶段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

(1)这一阶段,高中政治教材的出版由编审合一转为编审分离,开始实施“一纲多本”的改革方案,并建立起多样化的高中政治教材发展机制。

(2)课本的版式设计日益丰富,体例安排更加合理,课文重点突出,方便师生的教与学。

(3)但是教材存在观点过于直白、说教味浓的问题,如插图的设置强调艺术性要服从思想性。

(4)这时的教材还只是教本,不是学生的学本。

四、 1995年~2003年科学规范阶段

1.相关历史背景及其高中政治教科书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至1995年,我国的中学思想政治课一直是由传统的《教学大纲》来指导教学的。1996年6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在其他各门课程依然使用《教学大纲》指导教学的情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率先试行了《课程标准》,教科书关注的重点由教师教学转向学生发展,由重视知识掌握转向基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从此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代表性教材分析

根据原国家教委1996年6月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1997年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高中试用本《思想政治》(共5册),后修订再版。

本套教材汲取了以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及当时思想政治课各种版本教材的成果,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在结构体系、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改革,从而有利于教师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主体是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和各种信息的既定规范,辅之以具有可读性的例证。在版式方面,对组成教材的八种主要要素(引语、正文、辅助文、语录、小问题、阅读与思考、本课小结和练习)在字体、字号和格式上作了统一设计。

下面着重对《思想政治》(必修)(一年级上册)进行分析。本书由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供2000年秋季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由前言和四课组成,课本内容采用分课制编排,每课有两至三节,每节有两至四个框题。

本册讲的是经济常识,主要阐述商品与商品经济的常识以及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彰显了时代性,摒弃了旧教材中的资本主义部分而增加了企业、股票、保险、税收、消费者权益等经济内容。另外,教材在突出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结合的同时,注重公民意识的渗透,教会学生知法、守法和用法。

3.该阶段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

(1)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来指导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改革。

(2)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课教科书改革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启动和展开的,课程标准面向大多数学生,体现了大众教育的价值理

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与弹性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转向。

(3)新的教材依然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另外,知识教育的痕迹还很深,素质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课中的突破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

五、 2004年至今——新课改下全面发展阶段

1.相关历史背景及其高中政治教科书概况

2004年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本次高中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课程结构的革命性调整,学生自主选课。

2004年3月我国颁布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等。

2004年以后,高中政治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出版。

2.代表性教材分析

2004年相关课程标准颁布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四册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必修和六册思想政治选修课本。

下面本文着重对《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进行分析。本教材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同以前的经济常识相比,本教材在结构体系、知识内容、文字表述、版式设计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修改与创新。教材内容主要关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以及我国当前的基本经济制度。本书采用单元——课式组织方式,分单元、课题、框题和目题四个层次。文中有很多插图和相关文字匹配,有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问题以仿宋体穿插在宋体正文中,大多有框标示,而且前面有一个蓝色小圆球标示,很醒目。

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教材存在着理论表述不够严谨科学,论据更新滞后等问题,如教材中多数数据或事例沿用的还是2003年左右的,这显然是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是不相吻合的。

3.本时期高中政治教科书的特点

(1)出版管理很规范,课本一纲一本。

(2)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和育人目标,突出生活主题。(3)板式和体例日渐丰富多彩,字体和颜色讲求多样化,栏目多种多样,多数课本注意留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意知、情、行的结合,克服纯知性德育的弊端,课本既注重提供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高德性认识,陶冶情感,也重视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的行为能力,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

六、改革开放30年中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改革与发展总趋势

从改革开放至今,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经历了五次变动与改革。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改革中,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在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上,经历了由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

生生活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思想政治课由知识性向生活性转变的内在发展逻辑。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在价值取向上逐渐由社会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教育逐渐转向以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最

终目标。

教材建设从“一纲一本”转变为“一纲多本”。随着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完善与提高,目前我国已形成多套各具特色的教材,以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的地区。

《课程标准》取代我国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这有助于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步入更加科学和规范化的轨道。

教科书板式设计和体例日渐丰富,字体和颜色逐渐讲求美观和多样化,插图也逐渐丰富、直观,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助于师生教与学的发展。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发展中国 必背知识点梳理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伟大的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历程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①内容: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⑵改革开放的历程 ①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年到1992年):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2年,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②改革开放逐步深化阶段(1992年到2013年)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③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中政治教科书发展和沿革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中政治教科书的发展与沿革 一、 1978年~1981年恢复重建阶段 1.相关历史背景及其高中政治教科书概况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教育界于1977年春季后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小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也有了崭新的开端。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多里,高中的政治课本既有省市自编出版的,也有全国统编的,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1977年9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统一编写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政治教材。 2.代表性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78年起,陆续出版了高中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以及《政治经济学常识》等。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政治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全一册)为例进行分析。本教材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市教育局编写,1981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采用分课制,共10课147页。文中无插图,每课后面都附有“思考和练习”。本书附有结束语,概括出了教材的主要观点。本书主要介绍了三部分内容: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材料的选取带有政治和阶级斗争色彩。 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

和政治课的任务,并考虑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也有不足之处,即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较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学生只是掌握了些理论知识,而在思想上无所触动,容易造成知行脱节。 3.该阶段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 (1)出版秩序逐渐恢复规范和有序。 (2)大多数教材采用分课制编排,总体逻辑性较好。 (3)本教材的缺点是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成人化、概念化色彩很浓。 二、 1982年~1986年初步规范阶段 1.相关历史背景及其高中政治教科书概况 根据1980年的《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教育部组织编订了《高级中学政治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于1982 年2月出版。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国家教委于1986年召开了10个省、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汇报会”,对当时正在实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找出了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 2.代表性教材分析 1982年到1986年,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教育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是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给整个中国换了全新的面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幸福。改革渗透到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方面,三十多年来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见证着这场伟大革命带来的大丰收。其中,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切身体会最深,以下从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教育迈入了历史新时期,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文化娱乐设施逐步普及和完善。 (一) 教育的发展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40万,录取率为6.8%;2012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85万,录取率75%。中国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资源实现量与质的飞越。与此同时,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级中学教育以及大中专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为新时期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为了反映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际成效,笔者对城镇农村地区文化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近230人的受访者中,有超过一半(84.14%)的人认为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走进普通家庭;其中13.22%的人认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已成为教育的主导;只有少数人(2.64%)认为教育状况没有大的改变,义务教育无法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的父辈学历主要(54.19%)为初中高中,仅有34.80%的人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受访者本人绝大多数为高中以上学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的变化不只在于国民学历的上升,更多的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这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上)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

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伟大的改革开放(上)教学设计 【课题】伟大的改革开放(上)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的第一框,承接“中国站起来”,开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使“中国富起来”。通过学习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前进中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让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知识有一定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史料详实,生动感人,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要结合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过程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历程,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历史必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展示成果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自我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改革开放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做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科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四个自信”。 科学精神: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改革开放。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历程;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历史必要性。【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历史必要性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课前准备】改革开放的史实资料;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设计】

改革开放40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迁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迁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经历了多次变迁,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进程和时代需求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要求。课程以政治理论、经济思想、法律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1993年,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第一次改革,主要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吸收西方文化和民主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引入了与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相关的内容, 增加了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4年,我国又进行了一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社会的发展要求。该次改革突出了经济思想和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增加了 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问题的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017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再次进行了修订。此次改革突出了时事政治热点、传媒素养等内容的重要性,强调学生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获取、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引入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学科知识,适应了经济全球 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从教育目标角度看,课程标准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 养为核心。在改革开放初期,课程标准主要注重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养。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对高中生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要求他们具备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在2004年和2017年的修订中体 现出的变化。 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标准逐渐拓宽了学科内容的范围。改革开放初期的课程设置 主要围绕政治理论、经济思想和法律知识展开。而随着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问 题的重视,课程标准开始增加与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的内容,并逐渐引入新的学科知识,如 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变化体现了积极响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特点。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角度看,课程标准逐渐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 培养。改革开放初期,课程标准主要强调学生对政治理论和思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随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课程标准开始注重学生获取、评价和传播信息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传媒素养和思维独立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经历了多次变迁。这些变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努力,也契合了时代需求的变化。未来的

高中政治“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作用分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

高中政治“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作用分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 为加强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发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重新修订后正式颁布。新课标中重点强调活动型学建设和实施的意义,让活动设计既是教学设计的载体也学科知识内容的载体,着力点在于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点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推动了思政课理论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原则。2019年,在我国山东、辽宁等共有六个省市首先作为新版高中思政教材试点投入了使用,其它省市自治区根据新高考和当地具体实际情况陆续推进。一是为了满足高效提高教学实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等目的;二是最新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作为辅助文,目前在学术研究与探索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丰富;三是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可以通过一线教师对栏目运用不断对教材编写、修订和改进提出实践性较强的建议。 “探究与分享”栏目是贯穿于教材始终的一种辅助文,对于栏目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能否高效利用,关系到课堂效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教师要对栏目相关概念的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探究与分享”栏目是教材中正文知识内容的扩充和教师教学辅助栏目,贯穿于每一课中,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辅助工具。“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编排是符合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究”是“分享”的前提,学生通过教材中所给材料达到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表达、质疑,建构起对问题的见解,在分享环节,教师对学生有意义的引导,通过这一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探究”与“分享”这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内涵释为:在高中思政课程中,

我国70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70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高考一直是中国教育界的重要议题之一。思想政治科目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学生的政治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围绕我国70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改革与发展路径展开研究,并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科目命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政府决定将思想政治科目纳入高考,并开始考察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理论和立场的理解。这一阶段的命题主要包括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的问答题和简答题,考查学生对于党的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于党的政策和建设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这一阶段的命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论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思想政治科目命题 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科目的命题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变革。从1980年代开始,命题逐渐增加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和民主等方面的考察。命题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以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这一阶段的命题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社会政治热点问题的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综合素养。 第三阶段:新世纪高考思政科目命题的创新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高考制度和命题在思政科目上也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命题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贴近时代和社会需求。热点问题的命题增加,更多涉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时事政治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大大提高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要求。例如,出现了拓展性的开放式题目,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这一阶段的命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语: 70年来我国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三个 阶段,从初始的政治理论培养到社会实际问题考察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它始终贯穿着价值引导和政治素养培养的目标。命题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调整,旨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发展,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命题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确保命题既能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又能兼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未来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70年来我国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经历了三 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从最初的政治理论培养到社会实际问题考察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再到如今更加贴近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新与发展,命题始终以培养学生的价值引导和政治素养为目标。命题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调整旨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也需要关注命题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以确保命题能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并兼顾实际能力与未来发展的要求。只有如此,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1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改革开放的进程”。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梳理了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二目“改革开放的意义”。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非凡成就,阐释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知道改革开放的发端;懂得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重要性;了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用身边实例说明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3.通过对改革开放进程的学习,深刻领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发展中的关键抉择,是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的能够发展中国的唯一道路。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结合改革开放的进程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党的决策的正确性,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改革开放的信心。科学精神∶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明确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弘扬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明确改革开放对我国的重大影响,理解改革永无止境,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起点及发展进程中重要节点。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播放歌曲视频《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该歌曲视频反映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教师在引导中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重要意义。 新课讲授: 展示本节课核心素养,学生齐读,确定目标,加以感受。通过主议题:“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将本节课加以串联。综合探究一: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视频,结合史料联系教材,谈谈实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及为什么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提示,引出改革开放的序幕。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1978-1992年,起步阶段对内改革:突破口:农村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崛起。 重点转移: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对外开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经济特区和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在此期间,中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

最新-高中政治 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素材 精品

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状况。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将“阶级斗争为纲”推广到国际经济之中,似乎“帝、修、反”所生产的粮食和工业品都具有阶级性,因而我们就是再苦再饿,也不能要“帝、修、反”的粮食和工业品,所以出现了60年代初全世界粮食大丰收,而我们却有大量人饿死的奇怪现象。同时,那个时候我们曲解了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原则,抛开国际分工协作日益成熟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而盲目发展所谓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农业体系,因而除了同当时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国家有些援助性的政治性的所谓国际贸易外,基本上割断了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下。这当然与当时的冷战状态有关系,但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自身当时的“极左”路线,将自己处于与世界经济的隔绝之中。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们才开始打开了国门,逐渐将自身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在进入国际分工协作的世界经济之后,我们的对外经济在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实行了两种不同的战略,一个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而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战略特点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而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一个是整合国际资源而开发国内市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战略特征是整合国际资源而开发国内市场。 一、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而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对外开放战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提出了改革和对外开放,但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我国的对外经济实际上发展较为缓慢,其原因有三:一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束缚实际上还非常大,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仍然在各个领域以各种方式而起作用,例如人们对所谓的和平演变的担忧还甚多,唯恐我们在对外开放中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侵蚀,因而当时不可能大规模地快速对外开放;二是当时我们刚刚才从国民经济几乎崩溃的边缘走出来,还处于严重的短缺经济之中,国力甚差,不仅没有产品可以出口,而且也因为没有外汇而无法进口,所以国际贸易发展缓慢,国际收支的正常项目对我国GDP的贡献甚少;三是我们刚刚从封闭性经济形态中走出来,才开始迈进国际社会,吸引外资的法律体系和基础设施都不健全,再加之国际上对中国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误解,因而外资的进入极为缓慢,当然更谈不到我国国有资本走出去的问题,资本项目下的国际收支几乎处于很微弱的状态。 一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尤其是中共十四大之后,我国的对外经济才开始得以快速发展,国际收支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才开始在规模上有了起色。既然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快速地融入国际经济之中,我们就要讨论我们的对外经济战略,我们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对外经济战略?对外

现状与变化: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现状与变化: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孙绵涛于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强调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教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是,仅仅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起步、兴起与发展、全面深化、创新与科学发展四个阶段。经历了这四个阶段以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政策改革现状变化趋势 作者简介:孙绵涛,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行政和教育效能;于江,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8

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的一次巨大转折,它把我国带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阶段。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上,从一元文化转为多元文化。从此,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变革的社会更是需要教育作出迅速的应对,教育必须为变革的社会培养一代新人。基于对教育功能的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由于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学校从注重强调应试教育向强调素质教育转变,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合格公民转变。基于这种认识,以下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状况做简要的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状况 (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不断深入。文章通过对我国中学政治课程研究成果的回顾,总结了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的问题与观点。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学政治课程研究历程研究观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对中学政治课程的研究在逐步深入。课程的实践是在课程理论指导下发展的,同时课程研究又是在课程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深入的。本文在考察中学政治课程三十年研究历程基础上,综述中学政治课程的研究成果,以期对中学政治课程实践有借鉴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 鉴于中学政治课程发展较强的政策性质,我们对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的分期采取制度取向,即以关于政治课程教育文件的颁布施行为划分研究阶段的依据,同时努力遵循中学政治学科固有的发展脉络,尝试理清关于中学政治课程研究发展的线索。 (一)研究的起步阶段(1978~1993年) “文革”结束之后,课程进入一个从以往非制度化的课程状态转向制度化的课程状态、不断排除思维定势、习惯势力干扰、不断探索和逐步适应的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的时期。[1]因而课程计划的制定与教材的编写成为当时十分迫切的问题。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设立了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开展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研究活动,这标志着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研究开始了探索的时期。1986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中学政治课程开始了在恢复基础上的新一轮改革。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然受苏联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沿用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法”一整套专门概念及其理论,使研究局限在教学法研究领域。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恢复,研究主要是以回顾和总结了建国以来中学政治课程设置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主,围绕恢复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了课程实践中存在和出现的理论问题,基本上属于课程研究的探索时期。八十年代中期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是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为标志的,这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也开始进入整体思考的时期,自此思想政治课程的研究也加快了步伐。 (二)研究的发展阶段(1994以后)

2023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1.(2022山东滕州一中期末)习近平指出:“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 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 要日子。”邓小平也曾经高度评价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会议:“这是一个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之所以作出上述高度评价,是因为这次会议( ) ①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④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被邀请参与以“伟 大的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纪录片拍摄,下列历史事件中,可以采用的是( ) ①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②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③川藏、青藏公路全线通车 ④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2辽宁名校联考)1992年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中 国一直在隧道中不断探索,1992年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亮光。这是因为这一年 我国( )

A.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C.明确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D.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题组二改革开放的意义 4.(2022山东泰安期末)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0万亿元。这说明改革开放( ) ①取得了辉煌成就,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②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 ③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④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增强了综合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2山东临沂一中期中)当今世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导引之下,中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当中。在过去40多年里从顺势而为到立于潮头,中国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发展。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告诉我们( )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②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③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可以关闭、关小,不必越开越大 ④发展中国家要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