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望远镜(学生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望远镜(学生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望远镜(学生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望远镜(学生版)

放大镜和望远镜下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5、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6、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苍蝇的:有几千个小眼组成,观察范围广,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

2、昆虫的:是他们的“鼻子”,可以分辨各种气味,是嗅觉器官;

3、蟋蟀的“耳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耳朵长在,可以迅速感知来自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鳞片,其实是。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爬行,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二、蚜虫的天敌——(草蛉是怎样消灭蚜虫的?)

草蛉的幼虫用“镰刀”勾住蚜虫,把尖尖的嘴刺入蚜虫的体内,只用大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虫的体内的汁液吸食一空;草蛉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自己的背上伪装自己。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美丽的晶体

1、食盐的晶体的形状是;白糖的晶体形状是;

碱面的晶体是;味精的晶体形状是。

2、晶体的概念: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P8 )

3、制作晶体方法有和两种方法。

4、减少水分的方法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的方法是:先把

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第七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微生物是包括、、、以及一些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3、在池塘的水里可能生活的微生物有草履虫、、、、毛口虫、单胞藻、眼虫、唇滴虫、衣藻、团藻、鼓藻等等。

4、怎样判断是不是生物?

一、填空题

1、通过放大镜观察可知: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蟋蟀的耳朵长在

,苍绳的眼睛是。

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

做。

3、许多的岩石是由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

等矿物的晶体而成。

4、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五种感觉器

官探知世界。

5、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和。

二、选择题

1、要观察清楚花粉的样子,我们需借助()来观察。

A.放大镜B.显微镜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的微小物体。

A.1/5厘米B.1/5毫米C.0.5毫米

3、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人是()

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巴斯德

4、我们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A.放大了的正像B.放大了的倒像C.缩小了的倒像D.缩小了的正像

5、昆虫头上()就是它的触角。

A.触角B.复眼C.鼻子

课外探究:

1.中医给病人看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什么病

C、获取相关的事实与依据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2. 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

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 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

潮虫的各处环境和潮虫的数(如表所示)。根据调查结果,

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阳光充足

B、高温干燥

C、阴暗潮湿

D、空气新鲜

地点潮虫只数

水泥路上0

水槽边的石头下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18

干草地中 2

(完整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放大镜》教案

《放大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 2.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3.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观察用纸样、记录表、烧瓶等自制材料、幻灯片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前测放大镜知识 师:(大屏幕展示“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的画面”)猜猜屏幕上的画面是什么?师:这是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今天我们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世界。(板书:放大镜) 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 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 师: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 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 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玩一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 师:(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 师: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 生:我们认为是两种,一种是移动放大镜,一种是移动物体。

三、师生交流,探究放大镜特点 师: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有谁了解过放大镜的结构?谁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生:中间厚,边缘薄。 生:它是一种凸透镜。 师:凸透镜有什么特点? 生:放大。 师:本来我不赞成用手去摸放大镜这类仪器的镜面,今天为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允许你去摸放大镜的镜面,但你得把手擦干净? 师:发现了吗?谁能画一画它的特点。 师: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中间厚,边缘薄。 师:“凸”是一个特点,还有吗? 师:透明,象玻璃一下。 师出示铁饼,能放大物体吗?为什么?(不能,不是透明的;放大镜透明,中间又是凸起的) 四、再次使用,认识放大镜作用 师:放大镜在什么地方用过? 师:利用放大镜,我们原来没有看到的,现在看到了,放大镜帮助我们发现细微的地方。 教师: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出示三种纸的纤维图片)根据三种纸的纤维特征,猜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吸水纸、过滤纸。图上看,三种纸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六年级科学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例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纤细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佳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例外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