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知识点练习题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石壕吏

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重点字词:

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

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三、译文:

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

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

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六:中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也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表示的深切同情

★七: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如:“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的一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的一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九、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答:“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十:《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十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诗人对差吏进行暗写。

石壕吏

唐代·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概括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练习题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1、妪( )2、衰( )3、泣( ) 4、咽( )5、逾( )6、戍( )7、裙( )

二、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着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________、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 )( )6、死者长已矣( )7、泣幽咽( )8、老妪出门看( )9、听妇前致词( )10、天明登前途( )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

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六、用原文回答问题。(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七、翻译句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八、“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练习题答案

一、yù shuāi qì yè yú shù qún 二、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安史安禄山史思明《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

三、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越过逃跑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老妇对……说话⑩前面的路四、(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

戎马一生。(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五、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六、(1)三男邺城戍(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七、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八、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着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听妇前致词。

三、阅读训练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

2.“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①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说明当时社会非常残酷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8.《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9.《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

送友人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送友人》赏析题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7.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9.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1、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不速之客 ?在乡村,许多人家都把车停在屋外的车道上,我和丈夫乔恩则喜欢把车停在车库里。我猜那个男孩的想法是:这户人家屋外没车,里面的人肯定外出了。 ?那天,乔恩和我恰好呆在家里,与我俩在一起的还有我家那条懒惰的猎犬艾德。最初是艾德觉察到了什么,而后乔恩和我听到厨房里有动静。我俩满腹狐疑地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听到脚步声从厨房里传出,随后穿过起居室,进入靠南的一个小房间。我和乔恩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看报纸。猛然间,我俩与那名不速之客打了个照面。这是一名八九岁的小男孩,瘦瘦的,一头浅黄色头发。他显然没料到我们会在屋里,一时目瞪口呆。 ?“啊,我……我没有……”他支支吾吾地说。 ?乔恩问他:“你在找什么?” ?“我在……我没……我进来是想看看时间的。哎,请问几点了?” ?乔恩回答:“9点30分。可你总是这样不敲门就进人家的屋吗?” ?“我以为屋里没人。我想知道是什么时间,因为……我想回家,我得走了。” ?他不安地看着我俩,同时试探性地一点点往后退,似乎怕乔恩冲过去把他揪住。我和乔恩只是坐在那里瞅着他,后来听到他走出起居室,出了屋门之后将门关上了。 ?与乔恩谈起这个年幼的不速之客,我说:“如果他是想偷什么东西的话,这儿可没他感兴趣的。哎呀,我有一美元硬币放在厨房冰箱上,”我走进厨房。“唉,那一美元不见了。这可不行。咱们受到了侵犯,以后在家时,要不要把门锁起来?现在我们怎么办?要不要跟警察说一声?” ?“就因为那小男孩?没什么。他准是附近哪个农庄的孩子,没必要追究,”乔恩宽慰我,“我小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清是非好坏。要知道,大人讲的那一套对是对,但孩子没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留下印象。我觉得这个男孩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见过像他那样害怕的。” ⑴但我总不能释怀,心想以后一定留意着那男孩。 ⑵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有车子停在我家门外的车道上,一名陌生女子下车向我家走来。 ⑶“有一只狗在我家农场附近转悠,我怕它是无人要的野狗,也许会伤人,想射杀它。可我儿子告诉我,他知道这只狗是你们家的,而且性情温和,所以我们把它带回给你们。”她冲我说道。 ⑷车后门打开了,一个男孩牵着艾德走了出来。浅黄色的头发,瘦瘦的身材,正是拿走一美元硬币的那个小男孩。此刻他在笑吟吟地看着我。 ⑸我感到有些意外,走近小男孩,我说:“谢谢你。”“哦,我该谢谢你们。”小男孩微笑着说道,一边向我主动伸过手来。我连忙握住他的小手,忽然感觉有什么硬邦邦的东西塞到了我的手心。还没等我完全反应过来,他已迅速跑回车内,挥手向我告别。 ⑹看着手心那枚锃亮的一美元硬币,我感到有些歉疚。我想,虽然我不知他的姓名,他也不晓得我叫什么,但我们都从对方那里学到了点有价值的东西。 1.“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不速之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乔恩为什么决定不去追究小男孩的偷窃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小男孩有哪些优点?请至少说出两条来,并简要说明他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⑹段说“我感到有些歉疚”,为什么“我”感到有些歉疚?

石壕吏补充阅读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翻译◆ 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请问一下啊,你们这些官兵们,这个小小的城巿已经没有壮丁可供征戍了耶!官差们回答我,征兵的府帖是昨天晚上才发下来的,要我们征召十六岁的小丁入伍。我说,十六岁的小朋友个子那么矮小,怎么有能力防守王沁郑?哎!肥肥壮壮的男孩,有母亲相送,而枯瘦的男孩就只能孤孤单单地无人告别。 天已经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小朋友们啊!擦擦你们的眼泪,不要把眼睛哭坏了呀!要是把身体给哭坏了,你们就只剩一身白骨,谁给你们收尸啊!这个世界终究是无情的啊!朝廷的军队在相州打仗时,大家都急切地盼望安史之乱能就此平定,谁晓得,皇帝那么胡涂,贼人那么狡猾,使得整个军队都溃散了。 不过没关系,国家现在正有充足的粮食,在旧京勤练士兵,戍守的时候须挖掘壕沟,而用不到水,平常闲来无事就牧牧马,差役是很轻的啦!更何况有王师的照料,待遇是很优裕的喔。所以,送行的人也别哭得那么伤心,仆射们一个个都像兄长那样亲切,你们可以放心地让小朋友们当兵去啦! 1.诗中写人民遭受兵役之苦的诗句是,是通过表现的。 2.“中南绝短小,何以守王城”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况乃王师顺”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与《石壕吏》一诗比较,两诗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 1. 诗中写人民遭受兵役之苦的诗句是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是通过”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新安吏的答话表现的 2.自然引出后面对服役者那番劝慰的话 3.这里明确表示出诗人支持平叛的态度,诗人关切人民的命运,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反映了诗人虽充满深切同情,却又勉强中男放心入伍的矛盾心理。 4、两诗均暴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潼关吏

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汇总

20XX 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一章:有理数 ????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0 ,弄清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的概念机相互间的关系。 ①认识有理数的相关概念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0是正整数 B 、0是正数 C 、0是整数 D 、0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 ②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常用方法:作差法、作商法) 例:比较432与3 42的大小。 648122> ③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合理的运用学过的运算法则) 例:与算式222333++的运算结果相等的是( A ) A 、33 B 、32 C 、63 D 、83 ④利用运算律求式子的值 例:计算:41375.1217-5.0++??? ??+- ⑤探索有理数中的一些规律 第二章:数的开方 ①平方根(平方根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是正数,负数没有平方根) 例:25的平方根是5±,16= 4, 16的平方根是2±,算术平方根是2.

②立方根 (任何数都有一个立方根) 例:512的立方根是8;-0.729的立方根是-0.9;0的立方根是0. ③实数(弄清楚实数的分类) 例:-8的立方根与4的平方根的和是( D ) A 、0 B 、4 C 、-4 D 、0或-4 第三章:整式的运算 ①认识整式的相关概念(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概念) 例:下列多项式是二次三项式的是( C ) A 、b a + B 、b ab a 5432++ C 、122++a a D 、33b a + ②列代数式的方法 (审题,找出相关量,组建等量关系) 例:“x 的2 1与y 的和”用代数式可以表示为( D ) A 、()y x +21 B 、y x ++21 C 、y x 21+ D 、y x +2 1 ③整式的加减(一般步骤: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注意符号的改变) 例:()()b c c b a a 5237534+-+--- ④整式的乘除(系数相乘,指数相加) 例: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D ) A 、632x x x =? B 、4222x x x =+ C 、()22 42x x -=- D 、()()532632x x x =-- ⑤因式分解(先提取公因式,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化简) 例:(1)()()y x y x y y y x 33327332-+=- (2)()()61672--=+-x x x x 第四章:分式 ①认识分式 例:当x 取什么值时,分式1 32-+x x ;(1)值是零?(2)值有意义?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中考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10个省市2011年中考小说阅读题目及答案】 命运随时可以拐弯 孙道荣 ①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 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避之唯恐不及;老师也对他 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 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 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②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拟定一份名单报给当地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 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 ③很显然,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上这份名单,有幸被选上名单的,都 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会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该同学学习 和表现情况的材料,这是关键的一张纸,很多捐助者就是据此选择 他们要帮助的孩子。因此,能上名单,就意味着不但可能得到一份 资助,而且,也是一份“荣誉”,它说明了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④又一批名单报上去了。 ⑤一天早晨,还没有上课,他早早地来到了学校。这是他第一次这 么早走进学校。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外徘徊了许久,他下定决心,走 了进去。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纸片,递到老师面前,“老师,这是我昨天收到的汇款单,是一位上海的叔叔捐给我的学费。谢谢老师!” ⑥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也收到了捐助?而老师清楚地 记得,报上去的名单里,根本没有他的名字啊!

⑦老师接过汇款单细看,收款人果然写着他的名字。虽然心存疑惑,老师还是决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班同学。 ⑧当老师在班级上宣布这一消息时,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 所有的眼睛都齐刷刷投向他。疑惑,羡慕,感叹,什么表情都有。 而第一次被这么关注,他激动得满脸通红,腰板挺得笔直。他从来 就没有坐得这么正过。 ⑨这天,他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捣乱,每一堂课,听得都非常认真。 ⑩放学了,他才收拾书包,跟在同学们的身后,走出学校。这是他 难得一次没有早退,按时放学。 ⑾他惊人地变化着,不再迟到,不再早退,不再恶作剧,不再四处 捣蛋。 ⑿上课时,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老师讲课。老师提问时,他第一次举手发言。月考时,他的试卷上,第一次没有出现刺眼的 红色…… ⒀班主任对他做了一次家访。 ⒁他拿出了一沓信。“这都是资助我的叔叔寄来的。”他忽然有点不 好意思,“叔叔在信中说,是老师推荐我的,老师在推荐信里说我是 努力、上进、优秀的孩子。我没想到老师会这么夸我。”他偷偷瞄了 一眼老师,黑黑的脸,泛出红晕。“叔叔还说,他会一直支持我上学,直到我上大学。我不会让老师和叔叔失望的。”他紧紧地咬着嘴唇。 ⒂老师一脸迷茫,这份推荐信显然不是他写的。怎么会这样呢?老 师也想不明白。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彻底改变了。老师坚定地拍拍他的肩膀。 ⒃谜底直到几年后才揭开。他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资助人也赶来 庆贺。班主任老师私下里问资助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这样一个 问题学生?

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 4、 5、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1] 第七周阅读练习石壕吏(附答案)_ 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第七周阅读练习石壕吏(附答案)_ 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石壕吏默写。 ⑴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周公恐惧流言日, ⑵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⑷夜来城外一尺雪,__ 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______ |0 人阅读|0 次下载| 练习一、基础部分1 、 ,禅房花木深。 o 。⑸ 有吏夜捉人。妇啼一何苦。 室中更无人,老妪力虽衰,夜久语声绝,【阅读训练】惟有乳下孙。请从吏夜归。如闻泣幽咽。 2、3、4、5、“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分)老妇的 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急应河 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独与老翁别”中的“独” 字突出了什么?( 2 分) 2 分) 2 分) 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征 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为什么夜间出动?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2、

2 、 解释加点词语。 凭轩 涕泗流 ( .. 卖炭 。 赠君一法决 狐疑 ( . 市 南门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 无人,唯 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 . .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 幽咽。天明 ,世称“ ” ,他的作品被称为 )已( )唯( )从( ) 3、 翻译句子: 夜久 4 、请说说作者在诗 —*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 外 文言文 我们在《石壕吏》中学习了通过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内 心感受的方法,可以在《新 婚 别》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菟丝 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 妻,席不暖君床。暮 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 拜姑嫜?父母养我 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往, 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 女,久致罗 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 永相望。 1 、划线处运用了比喻,请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吟应觉月光寒。 得钱何所营 .( ) ) ⑻时挑野菜和根煮, 外泥中歇 ( . ) ) 二、课内文言文。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 .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 虽衰,请从 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________________ 。 2 、 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1 、作者是 _______ 解释文中加点字。逾(

初中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20-25题。(19分)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宇典愈加神圣。我毎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

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嬴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权,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咋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宇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时间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中考政治考点整理

1.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容: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和非公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3.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其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建设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措施的内容:保障性措施和促进性措施 6.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国家的标志等 7.公民人身权利的内容: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8.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内容: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9.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的内容: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和要求赔偿的权利;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10.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的主要内容: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享有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休息和休假的权利(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度) 11.我国税收的种类(内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归园田居·其三》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题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向往田园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再浑浊污秽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3)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感情 2.“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4.用自己的话描绘带月荷锄归的优美意境。 答:皎洁的月光下,劳动归来的诗人显得充实而快乐。他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丛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月夜归耕图。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污浊社会现实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8.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晋朝)(朝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9.选择题。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10.理解性默写。

中考名著阅读题及答案大全

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名着阅读(1)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6.名着阅读(3分)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①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②发生的一次战争。《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③过程的描写。 6.答案:①左丘明②长勺③曹刿与鲁庄公对话 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7.名着阅读(2分) 《水浒传》是我国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①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讲述了浔阳楼题反诗、②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7.名着阅读①吴用、林冲、武松、鲁智深等;②智取生辰纲、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雪夜上梁山等 (共2分。每空1分,人名出现错别字不得分;另外:所填人物与情节的对应关系可以酌情处理) 2010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6.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虽已远去,却永远的定格在了作者的泪光中。 B.在德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书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之歌。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年代,诗人艾青抒发了他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D.小说《孔乙己》中,鲁迅把旧中国浓缩为一个鲁镇,把焦点聚集在咸亨酒店,把悲剧演绎在街边的柜台旁,把炎凉的世态投影到孔乙己身上。 6、B 2010年浙江宁波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7.名着阅读。(3分) 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他似乎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地向四外看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①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 ②下面选项中与“他”有关的两个细节 ....是()() A.他掏出一本谈话手册,用一般耳聋者惯有的尖锐的声音,让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B.立冬前后,他又喝醉。一进屋门,两个儿子——一个十三,一个十一岁——就想往外躲。 C.他回到故乡后,又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现在是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D.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他的脸。 2010年浙江衢州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名着阅读。(4分) 阅读下列名着语段,写出每个语段中小主人公的名字,并指出丙段出自哪部名着。 【甲】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迷,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了,另讲猫的故事了—— 【乙】他骑着它,在田间的大路上飞驰,见前面有其他孩子,就将车铃按得丁零零一路响。孩子们回头一看,就闪到一边。胆小怕轧的,就赶紧跳到地里。他骑着车,呼啦一声过去了,那几个孩子就会嗷嗷叫着,一路在后面追赶。 【丙】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

石壕吏阅读与答案精全版

2.朝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以 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 和“三吏”。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3.翻译句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5.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6.选出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变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 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2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D.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古体诗。)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23.全诗中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侧面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凶狠(蛮横、凶悍、)。(3分) 24.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25.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 26.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7.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_A)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3 1、字音、字形 袅袅(niǎo)祝祷(zhù dǎo)温馨(xīn)休憩(qì)摇曳(yè)吮吸(shǔn) 采撷(xié)废墟(xū)轮廓(kuò)干皱(zhòu)甲胄(zhòu)远瀛观(yíng) 雕镂(lòu)怅然(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辉(qǐ)窸窣(xīsū) 污垢(gòu )安谧(mì)潸然泪下(shān)凄凄切切(qī) míng(冥)想困厄(è) è(扼)制 xī(犀)利贫jí(瘠)宗pú(璞) dài(黛)青浩hàn(瀚) piē(撇)开 qián(虔)诚芳草qī(萋)萋 2、词义 沉思冥想:深沉地思索。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比喻生来带来,死不带去,世上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赤条条,光着身子, 一丝不挂。 举目无亲:一个亲人也没有。 倦鸟思巢:疲倦的鸟儿愿回巢,常比喻游子思乡。 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木节交错。比喻事物复杂,不易解决。 潸然泪下:形容因有所触动而流泪。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地凝神观望。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而充满正气。 遮人耳目:遮挡别人的视线,阻隔别人的听力。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顶礼,佛教徒拜佛最尊敬的礼节。膜拜,合掌加额,伏地跪拜。3、文学常识 (1)《家》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作者周国平,当代作家,著有学术专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安静》等。 (2)《石缝间的生间》作者林希。其诗集《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新诗奖。本文是 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它融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表达出作者对石缝间的倔强生命的敬 畏之情。 (3)《废墟的召唤》作者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作品有小说《红豆》《三生石》。(4)《更浩瀚的海洋》这篇寓言式的散文选自《纪伯伦全集》,作者纪伯伦,黎巴嫩诗人、 小说家。 第二单元 1、字音、字形 稍逊风骚(xùn)喇叭声咽(yè)成吉思汗(hán)红装素裹(guǒ)分外(fèn) 今朝(zhāo)长篙(gāo)青荇(xìng)榆阴(yú)河畔(pàn)笙箫(shēng) 沉淀(diàn)骤然(zhòu)窗棂(líng)绷紧(bēng)岔道(chà)伫立(zhù) 绿草茸茸(róng) qìn(沁)园春妖ráo(娆)雄关màn(漫)道原chí(驰)蜡象 笙xiāo(箫) 斑lán(斓)漫sù(溯)点zhuì(缀) chě(扯)断 shùn(瞬) 息遗hàn(憾) jiàn(践)踏 2、词义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骄纵宠爱的人。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英雄的人物。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斑斓:灿烂多彩。

《望岳》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望岳》赏析题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其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参天耸立,“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2.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杜少陵集》。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唐代诗人,尊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现代主义诗人。 3.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对仗工整。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这两句诗的意义是: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观看那群山的矮小。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义,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答:①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②“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8.理解性默写。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选择题。 (1)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最新中考英语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最新中考英语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一、英语阅读理解专项练习试卷 1.阅读理解 Happiness is important for everyone. Most people want to be happy, but few know how to find happiness. Here is a story to help you. Once a bird lived unhappily. So it traveled far away to look for its happiness. It flew and flew. Suddenly it saw a spider climbing up a wall. The spider fell off the wall halfway. But it kept climbing again and fell off again. Even so, the spider didn't give up. The little bird asked the spider in surprise. "Why don't you have pain but happiness on your face though you fail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I keep making my efforts. I'm happy." said the spider. Then the little bird saw it happiness is a will in the heart. The bird continued flying and saw a lame duck help a little duck who got lost to find the way back home. Although it was disabled, it had a smiling face. "I'm happy because I can help others." said the lame duck. So the bird saw it happiness is a love in the heart. The bird went on flying and suddenly saw a little dying flower, whose face was full of smile. The bird didn't know the reason. So it asked the little flower, "You're going to die. Why are you still so happy?" "Because my dream will come true," said the little flower. "What is your dream?" "To produce sweet fruit." The little bird saw it: happiness is a hope in the heart. So the little bird no more looked for happiness because it had seen the truth happiness is not in the faraway place but in your own heart. You are the maker of your own happiness. (1)Who never gave up though it failed again and again in this passage? A. The bird B. The spider. C. The flower. D. The duck. (2)Why is the little dying flower still so happy? A. Because it often helps others. B. Because it'll produce sour fruit. C. Because it has a hope in the heart. D. Because it keeps climbing up a wall. (3)What can we know from the story? A. The bird found happiness in its own heart. B. The bird found happiness in the faraway place. C. The bird didn't know where happiness was at last. D. The lame duck wasn't happy because it had to help others.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Happiness is important for everyone. B. Many people know how to find happiness. C. We make happiness by ourselves. D. The way to happiness is to have a dream, to help others and not to give up. (5)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