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

第五章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

第一节概述

发展背景:

A、从社会发展的原因来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于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B、从思想文化原因来看,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从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来看,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坚实的文学发展基础。

思想特征: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抨击社会的罪恶,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重视民间文学,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

艺术特征:

强烈的主观性、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各种艺术形式的探讨,民间文学和诗体长篇小说;艺术手法:对比、夸张、想象、丑的美学价值。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早期的主要代表是: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威廉·布莱克(Willam Blake 1757—1827)、“湖畔派”三诗人

“湖畔派”诗人

1798年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本薄薄的诗集《抒情歌谣集》,风靡一时。这是两位匿名青年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作品。1800年再版,华兹华斯又附上一篇长长的《序言》,提出了崭新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被评论界视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主张用民间的纯朴语言来写诗人的真实感受,而不要用那些美丽的“诗意词藻”。他在一些诗中探讨了大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认为大自然有一种使人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价值的力量。人在自然中洗刷掉一切精神上的烦恼和污垢。

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把“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上有重大创新”。主要代表有拜伦、雪莱和济慈。雪莱是英国卓越的浪漫主义大诗人、哲学家、改革家和杰出的散文家。主要代表作品有《伊斯兰的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等。约翰.济慈是英国著名诗人,主要代表作品有:《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夕》、《拉米亚》、《夜莺颂》和《希腊古翁颂》等。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海德尔堡派《雅典娜神殿》

耶拿派《隐士杂志》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早期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代表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后期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代表是拉马丁、维尼、乔治·桑和缪塞。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也是法国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文笔著称,对晚期的浪漫主义有深远影响。《墓畔回忆录》与卢梭的《忏悔录》一起,堪称“法国自传体创作的两座丰碑。”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前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是欧文和库珀以及艾伦?坡。

三十年代后,以超验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标志着美国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有:爱默生、霍桑、惠特曼、麦尔维尔等。

第二节拜伦和唐璜

拜伦出生于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世家。天禀聪颖,但生来微跛,稍稍解事便极为敏感、自尊,从小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先后就读于哈罗中学与剑桥大学,酷爱历史、哲学与文学,获硕士学位。天生的颇足使天性狂乱的拜伦形成了一种极度自尊与敏感自卑的矛盾甚至在某方面有点病态的性格。他对生活、对人生绝望却又终生为之战斗。他追求自由,保有独立的人格,他痛斥那些虚假的为腐朽的社会歌颂颂德的同行们。

《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为作者带来了巨大声誉。在这首诗里,拜伦对英国文坛的几乎所有名人,都毫不留情地给予痛斥和鞭挞。他指斥骚塞的诗作内容空虚而荒唐,华滋华斯的诗歌思想浅薄、寡淡无味,柯勒律治的诗过于幼稚,托马斯·穆尔的诗失之淫秽;司各特、霍兰勋爵等也都受到了他的严厉批评。因此湖畔派诗人骚塞称之为“恶魔”。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青年人,这是一个厌倦了纸醉金迷生活的青年漂泊者,不愿与丑恶为伍,又无法找到出路,实现自身的理想,体现了那个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

《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

1813-1816年,拜伦创作了一组被称为“东方叙事诗”的作品,以《海盗》为代表,一共六部(包括《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柯斯林之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题材新颖、充满了浪漫的情调。主人公往往都是社会的异类,不是流放者就是流浪汉,亦或是犯上作乱的叛逆者。他们都与传统的文明社会背道而驰,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这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忠于爱情,却往往是社会的牺牲品。他们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进而彻底反叛的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的个性气质,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曼弗雷德》主人公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有如歌德的浮士德。而且他能够通过掌握的新知识调遣天地间大小神灵来满足种种愿望,然而在欲望满足之后,他感受到的却是知识的失望,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于是他认为知识不能解决人生的难题与困惑,它不过是由一种无知转变成另一种无知。

作品带有某种忏悔与反思的内涵:极端放任个人欲求将把自己导向地狱。“自由=地狱”揭示了那种蔑视理性、蔑视道德的极端的自由恰恰是自身的囚笼。

《唐璜》——故事:以唐璜的游踪及其数次爱情历险为主要线索,展现了欧洲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人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人物:唐璜是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很少哈洛尔德的忧郁孤独,亦无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更见不到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的性格特征随着种种历险经历而深化复杂。

(17世纪西班牙作家加布里埃尔·杰列茨以笔名蒂尔索·德·莫利纳(Tirso de Molina),发表剧本《塞维利亚的登徒子,又名石客》(1630)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唐璜的重要文艺作品。后来这个人物又出现在莫里哀、普希金、莫扎持和肖伯纳等的笔下。据统计,至20世纪末,有关他的文艺作品就多达千部以上,论著也有近两千篇(部)。因此,唐璜在西方与堂吉诃德、哈姆莱特、弗士德一起被称为“四大不朽人物”。)

唐璜的形象分析:唐璜在拜伦的诗作中是一个崭新的形象。他既不像哈洛尔德的忧郁孤独,也不像曼弗雷德般愤世嫉俗,更不像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做作,对恋人倾心相与,并不朝三暮四。同时又缺乏坚定的信念,经不住诱惑,随遇而安,玩世不恭,人性中充满了矛盾性。他的种种行为之中,无不闪现着人性中的

自然而然的天性(爱情的产生)(诚挚纯朴毫不做作)真诚、善良、自守人格不向强权低头,勇敢、嫉恶如仇,这些人性的美好品质就是“诗意”的所在。

情感的自然流露、人性的自然;善与人性的忠贞;人的独立与尊严,面对强权,不为苟活而失去自我。

思想意义:长诗通过唐璜在欧洲几个国家的不同生活经历,反映了欧洲19世纪的社会历史面貌,对当时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洋溢着炽烈的革命激情。长诗的基调是讽刺,具有批判的现实性。对各类阶层人物的腐化变节的讽刺,如对湖畔派的批评;对不合理的婚姻,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讽刺(见诗,朱丽亚的信)。

艺术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和浓郁的浪漫色彩。拜伦鲜明的爱憎激情显现在长诗优美而略带忧伤的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统贯全篇。夹叙夹议。拜伦似乎常常按捺不住自己,在叙述中随时向他的主人公和读者大发议论,或评点国事和人物,或追思遐忆,或赞叹大自然的神奇。语言风格多样,极富变化,把愤怒的揭露、辛辣的揶揄、尖刻的辩论、俏皮的嘲笑、热烈的抒情和哲学的沉思表现的恰到好处。

第三节雨果和《悲惨世界》

维克多?雨果: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等,反映了19世纪法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贝尚松城。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征战疆场,他随母亲生活,受其影响,成为保王党的忠实信徒。后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天资聪慧,12岁开始写诗,15岁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被名重一时的夏多布里昂称为“神童”。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在序言中,雨果认为,在新的时代,文学必须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他提出了新的美学原则:对照。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830年3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正式上演,引发了浪漫派和古典主义派之间的决战。《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大获全胜。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中一个典型的艺术范本。它具备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一切要素,鲜明反映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文艺观。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在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宗教场景中展开情节,演绎了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

故事情节:(狂热的人群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愚人节,选出了最丑的愚人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哈尔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广场上卖艺。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罗德·弗洛罗被少女的美丽所吸引,指使加西莫多夜间在街头劫持姑娘。爱斯梅哈尔达被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出,她从此爱上了这个轻薄的军官。克罗德跟踪爱斯梅哈尔达和弗比斯,在他们幽会时刺伤了法比,并嫁祸于姑娘,姑娘因此被判死刑。行刑之日,对爱斯梅哈尔达充满爱慕之情的加西莫多从教堂前的法场上把姑娘救了出来,将她安置在不受法律管辖的圣母院里。教会掀起了宗教狂热,吉卜赛少女被视为女巫,法院决定不顾圣地避难权要逮捕姑娘。巴黎下层社会乞丐王国的乞丐、流浪人闻讯攻打圣母院,要救出自己的姐妹。混战之际,克罗德把爱斯梅哈尔达劫出圣母院,逼她屈从于自己。他在遭到拒绝后把姑娘交付给追捕的官兵,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姑娘被绞死。绝望的加西莫多在愤怒中把从小把他养大的克罗德推下顶楼活活摔死,他自己也到公墓找到了爱斯梅哈尔达的

尸体,自尽在她的身边。

艺术特色:

1、作者以离奇的情节、奇特的想象、宏伟的场景、夸张的人物,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色彩夺目的浪漫主义图画。

2、独特的圆心结构。

正是以此独特的圆心结构,小说围绕着不同的人物对女主人公爱斯梅哈达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方式的爱,着力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心灵:

第一种是巴格特的爱——母爱第二种爱是克罗德的爱——渴望和占有

第三种是加西莫多的爱——感恩、尊重、真诚

第四种爱是法比和甘果瓦的爱——逢场作戏第五是奇迹王朝的爱——阶级之爱

3、强烈的多层次的对照

“取一个形体上畸形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置在他最能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织的最低下的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阴森的对照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结果,这种高尚的感情根据不同条件而炽热化,在你眼前使这卑下的造物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的。相反,取一个道德上畸形得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它安置在他最能突出的地位上,再加上体态的美和雍容华贵的风度,这就使其罪过更加突出”。

——雨果《吕克莱丝·波基亚》序言

(1)径向的对照

A、爱斯梅哈尔达与克罗德的对照。

B、爱斯梅哈尔达与加西莫多的对照。

C、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的对照。E、爱斯梅哈尔达与女修女的对照。

D、爱斯梅哈尔达与甘果瓦的对照。

(2)弧向对照

A、加西莫多与克罗德的对照。

B、加西莫多与法比的对照

C、加西莫多与甘果瓦的对照。

D、女修士与甘果瓦的对照。

E、克罗德与甘果瓦的对照。

(3)自我对照

A、爱斯梅哈尔达的自我对照。

B、加西莫多的自我对照。

C、克罗德的自我对照。

D、法比的自我对照。

E、甘果瓦的自我对照。

F、女修士的自我对照。

加西莫多:外表极丑,心灵却极善,是雨果创造的特有的丑美典型。他的丑震惊了愚人节,使狂欢的人群瞬间鸦雀无声。

爱斯美拉达:内外皆美,是至美至善集中的化身。她的美颠覆了克罗德的所有神学理念,唤醒了没有人间情感的副主教的人性欲望。

雨果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雨果看来,人类的爱包括爱情、友谊以及与之相对的情欲,均属于美学范畴。对于爱的态度如何,正是鉴别美与丑、善与恶的重要准则。

第二,善与恶,优美与丑怪,理智与情欲都是相对照而存在、相互斗争而演变的。

第三,真正的美是永恒的,有着无比的威力,具有对称、均衡、和谐的形式。爱斯梅哈尔达就是这种和谐的标志。

第四,运用对照艺术,能透过表象揭示出美、丑,善、恶的材质。在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对照中,心灵美胜于一切。

《悲惨世界》堪称雨果几部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柳鸣九在译本序中说:“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这是一部动人的史诗。这是一种浩博的精神,这是一股充沛的激情”。小说通过冉阿让、芳汀、柯赛特的遭遇,再现了现实中的人间地狱。这三个男人、女人和儿童,代表着所有的穷人和现实的悲惨世界。

(一)《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给我们展示了两个层面的历史。

1、一部贫苦人民的悲惨史。

这部悲惨史主要由三个人物的悲惨经历组成的:冉阿让的悲苦的一生,他与社会的法律、警察、恶势力之间的殊死斗争;芳汀的惨死;珂赛特的苦难童年。三个人的苦难直接与开篇处的作者序相呼应: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P193)。三个人的故事以冉阿让为主,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三个方面。

2、一个伟大人格的拼搏史。

这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柳鸣九认为《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的《奥德修记》,主人公冉阿让给我们表现的是近代社会中奥德修斯式的经历。冉阿让为了活命一次次的与人类社会强加给他的厄运和不公所进行的抗争。这是在人的文明社会里与强大的机构的较量。这种较量的激烈与残酷决不亚于奥德修斯所面对的大海。其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所运用的智慧和技能也不亚于奥德修斯做出的种种努力。同样的惊心动魄,同样的险象环生。

(二)浪漫主义艺术技巧与现实主义生活画面的有机结合。

(三)雨果的宗教观

《悲惨世界》序言起首第一句声称:“这是一部宗教性的著作。”在《悲惨的世界》中,雨果在批判宗教的同时,也在宣扬基督教仁慈博爱和宗教感化的巨大力量。雨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封建教会对人们精神的奴役,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对人性的无情催残和扭曲,在对宗教深刻批判的同时,又宣扬仁慈博爱的基督宗教精神,宣扬宗教的巨大感化力量。

第六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节司汤达和《红与黑》

司汤达的生平与创作:司汤达(1783-1842),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拉辛与莎士比亚》、《阿尔亡斯》、《红与黑》、《巴玛修道院》、《吕西安?娄凡》(未完成,又名《红与白》)等。

司汤达的思想倾向:性格内向,自我隐藏;热烈的无神论者,直言不讳的享乐主义者;

注重人的心理现象的分析;自我崇拜。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主要代表作品,作家因此被认为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第一人,这部小说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个范本。

1、情节简介:

主要人物:于连、德雷纳尔市长、德雷纳夫人、玛特尔小姐、谢朗神父、拉莫尔侯爵、皮拉尔院长、阿格德主教、瓦尔诺、富凯等。

四个典型环境:维立埃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巴黎莫尔侯爵府、贝尚松监狱。

2、人物分析:

时代和理

奋斗(三个典型环境)

结局(贝尚松监狱和刑场)

(1)时代和理想

出身低微,受尽歧视,内心对未来充满幻想。曾希望和迷恋于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后又认识到教士才是更好的出路,心理“隐藏着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于连的理想不过是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身居万人之上的狭隘意识。

(2)奋斗(三个典型环境)

A、维立埃尔市长家

维立埃尔是于连初出茅庐,实现自己理想的第一所。在此,于连的主要性格与思想基本得到展现。于连的性格孤傲、极端自尊又虚荣,并具有狂热的野心。

爱情的胜利:拥有德雷纳夫人

尊严的维护:与德雷纳市长的冲突

野心被激起:参加仪仗队、瞻仰仪式

B、贝尚松神学院

贝尚松神学院丰富了于连的生活经验,使他学会了伪装,以便实现自己的梦想。

C、巴黎莫尔侯爵府

于连到巴黎莫尔侯爵府站稳脚跟,人生轨迹呈上升趋势,他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地位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与玛特尔小姐的爱情(三个回合的较量)

玛特尔(欲望主体) 于连(欲望客体)

元帅夫人(欲望介体)

(3)结局(贝尚松监狱和刑场)

对于连来说,反抗是一个本能的不自觉的行为,而妥协却是社会的行为,是对社会权力的崇拜,对权利和享乐的追求。

3、艺术特点:

(1)情节构思严谨

(2)语言繁简得体

(3)符合人物性格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巴尔扎克和《高老头》

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人间喜剧》是人类文学宝库的擎天大柱,他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西欧最重要的文学艺术大师。

1819-1829年是是巴尔扎克在文学上探索的阶段,也是他进一步认识生活、研究社会的10年。这一时期创作了他的第一步作品——浪漫主义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

在1821-1825年间,巴尔扎克为了自己能独立生活,迎合社会风气写了大量情节离奇的浪漫主义小说,据说有40余部,都是用化名发表的。后来他把这些作品称为“文学上乌七八糟的东西”。

1829-1848年是巴尔扎克创作上的成熟时期,是他创作《人间喜剧》时期。1829年,他第一次以巴尔扎克的名字发表了长篇小说《舒昂党人》,获得了很大成功,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1833年发表的《欧也妮?葛朗台》,标志他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

《人间喜剧》分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哲学研究是阐明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分析研究是对社会原则的讽刺性探讨。

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乡村生活”等六个场景。

《欧也妮?葛朗台》

小说主要叙写的是欧也妮的家庭悲剧、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

“这便是欧也妮的故事,她在世等于出家,天生的贤妻良母,却既无丈夫、又无儿女、也无家庭”。

《高老头》

『《高老头》通常被认为是《人间喜剧》的序幕。过去作品中各自独立的情节被扭结在一起,过去作品中的人物又再现出来,在以后的作品中情节互相交错,人物不断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老头》被视为是《人间喜剧》这座艺术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人物再现”同一人物出现在多部小说中,每一部小说描写这个人物一个阶段或者一个侧面,几部作品联系起来就反映出这个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遭遇的全过程。

《高老头》中第一次使用了人物再现法,《人间喜剧》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如拉斯蒂涅、伏脱冷、鲍赛昂子爵夫人、纽沁根等,首先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以后又在其它作品中反复出现。所以从人物关系来看,《高老头》可以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在思想内容上,它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在艺术上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1、人物分析:

拉斯蒂涅拉斯蒂涅是《高老头》中贯穿始终的人物,他在《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是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形象。他第一次出现便是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在这部书中主要是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发展着的形象。其个人野心的形成从三个方面上完成:环境的对比,激发欲望;两个引路人,奠定基础;三幕惨剧,最后形成。

鲍赛昂子爵夫人她是复辟时期名门贵族的典型。她出身高贵,是“浦高涅王室的最后一个女儿”,巴黎社交界的王后。作品极力渲染的是她退出巴黎上流社会的悲壮气氛。以后,在《弃妇》中,被遗弃的、孤独的鲍赛昂子爵夫人又和青年卡斯顿相爱。结果,卡斯顿为了和有钱的女子结婚,又将她抛弃。

高老头高老头是个破产的资产阶级暴发户,是个父爱悲剧的形象。高老头的形象,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之下,家庭关系和人的关系的扭曲变形。金钱毁灭了人性,破坏了家庭关系,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甚至连情感、血缘和亲情都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

2、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人物塑造

A、单一性格的多样化展现。

B、突出环境对人的作用。

C、精细的细节刻画。

D、“人物再现法”的运用。

(2)严谨而丰富的戏剧性情节结构。』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条件 (一)、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自我崇拜、自我怜悯、自我感伤的情感热流。(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康德。黑格尔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卢梭:“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歌德:古典诗、浪漫诗席勒:朴素的诗、感伤的诗二、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一)思想特征:1.创作自由:天才观 2.民主主义立场 3.偏重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热爱自然。(二)、艺术特征:1.强调情感性——主观性。2.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对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3.惯用对比和夸张,大力提倡想象。 4.充满忧郁感伤的情调。 三.不同倾向 德国前期浪漫主义:“颓废”。英国湖畔派:回归自然的宁静与欢欣。 法国:自由与激情。 第二节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德国文学部分: 一.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霍夫曼:奇特构思,人的精神世界的冲突,有深度。诺伐利斯:“死亡诗人” 二.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歌德和席勒。 英国文学部分:湖畔派——恶魔派 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哥特小说就已预示了浪漫主义的开端。 浪漫主义的先驱:彭斯和布莱克 彭斯:《苏格兰方言诗集》布莱克:《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天真与经验之歌》 一、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二、代表人物:华兹华斯 (一).生平华兹华斯(1770—1850),浪漫主义运动的开拓者。对英国的诗歌、英国诗歌的语言有重大的贡献 1798,《抒情歌谣集》 (二).关于序言:华兹华斯的诗学主张 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这种情感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抒情歌谣集>1800版序言》 题材:微贱的田园生活诗人特质:心中的热情语言:纯朴有力的日常语言(三).影响华兹华斯的因素:法国大革命远游山水妹妹多萝西 (四).华兹华斯笔下自然的特点 1.以英国独特自然风景、生物为对象 2.“自然诗人”:自然与人生 《丁登寺》作品分析:强调诗教。自然的祭司,自然神的信徒。暗示机制:从自然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契合,悟出一种永生的境界。自然能让他反思和憧憬,体悟出一种永恒的宇宙精神。浪漫主义的宇宙观: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人和万物建立一种欢乐、创造性的关系。自然赋予了人类以生命,必然又将这个精致的造物融入大自然之中。《露西组诗》

(精选)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席卷全欧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南欧和东欧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增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而且打破了整个欧洲的封建体系,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的功勋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资产阶级做了许多事情,以至于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 近代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 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罗曼蒂克”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堂吉诃德式的”多重含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了17世纪末,这些中世纪的罗曼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总称为“浪漫的”诗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1777年,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中使用了这个字:“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 二、文化风气 十九世纪初期的整个文化风气,就是浪漫主义的盛行。浪漫主义(Romanticism)成为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 在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它们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影响,互为联系,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 三、自由主义思潮 文学与政治的联系,西方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像浪漫主义文学与当时的政治时局的联系那样紧密,浪漫主义几乎成了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被看成是一回事。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30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同盟”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裁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19世纪前30年,法国自由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贡斯当和“空论派”思想家(一些大学教授和作家组成)。 自由主义思潮表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口号的不同解释。它修正了卢梭的契约论思想,认为自由平等不在于政权建立在全体人民的社会契约上,而在于要保证个人自由,即个人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约束之外的自由。 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很多作家自觉把政治自由原则用到文学运动中,坚持文学的自由主义。 雨果认为,“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自由主义一定和政治的自由主义能够同样地普遍伸张”。“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浪漫主义所涉及的“自由”、“理性”和“感情”,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意义,以至浪漫主义这个词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四、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 康德的天才灵感说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只有在艺术中才有天才,它是一种天生的、别人学习不到的独创的能力。他说,天才是“天生的创造功能”,“天生的心理的能力”。天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感是怎样涌上心头的,连艺术家本人也不清楚。 费希特的自我论 费希特(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主张“自我”创造一切,“自我”之外没有独立自在的其他事物。 “自我”学说,着重阐发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他把“自我”看作行动着的主体,自我要用行动来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文学 浪漫主义

西方文学影响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抒情派小说是五四文学中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明显的文学现象,像德国浪漫抒情文学中,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还有卢梭的《忏悔录》都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中国浪漫主义抒情派,而这在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中,沈从文有着他自己鲜明的特点。 沈从文对湘西的风俗民情、人事物象有着他人无法感受的独到体验,有着精致完美的叙写,但他并不停留在对乡土的依恋、对乡土的情思上,他注重的是那种天然淳朴,未沾染现代文明的那种自然人性,由此逆向批判了现代文明引起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堕落,而在西方浪漫主义立场上对现代文明做出批判的首推卢梭。 十八世纪后半叶,工业文明在经济上创造了奇迹,但是,随着物语的无限急剧膨胀,人类精神中的自然性与诗性逐渐沦落、丧失,这些现象引发了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忧虑,他是在那个时代古典主义的氛围中宣告个人情感至上,开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而在面对十八世纪的这种情况,他的浪漫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批评力量出现,这种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现代性的思想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首先卢梭作为浪漫主义,对自然,对自然的人性有着十分的热爱,这一点,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可以轻易地看出来。 散文集《湘西》中这样描写“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杏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如平摊一块白幕。”“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的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能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他的文字有着静静的气息,淡淡的诗意,他打心底的亲近自然,用敏感的知觉去体会自然,有用特有的文笔表现自然,他有着自己敬仰的“神”,而这与卢梭的“自然神”有着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推崇“通过理性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即可领悟神的存在和本性。”神对他们来说是本源性的存在,是自然的本质。 除了对自然的赞颂,沈从文还叙说着自然人性的美好。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美好的湘西土地上有着沈从文所热爱的湘西儿女。“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晴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有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边城》里的翠翠就代表了青山绿水滋养出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郎家苗人中出美男子,仿佛是那地方的父母全曾参预过天王菩萨的工作,因此把美的模型留给儿子了。族长儿子龙朱十七岁,是美男子中的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是人中的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龙朱》中的主角龙朱就是沈从文所认为的有着自然神性的男性典范。不仅是主角,即使是在最底层的民众,如纤夫、水手、土匪、甚至是娼妓,沈从文也能从中看出一种自然带有的信义:“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谪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种沈从文所看到的信义,是一种未受鄙俗的现代商业气息所濡染,在湘西这个相对封闭区域内保存下来的自然的淳朴的信义。对自然和人的纯真的爱是自然人性的一方面,对生死态度则是其有一个方面。小说《夜》中,“我”与四个士兵出差住宿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 A.海德堡浪漫派 B.耶拿派 C.湖畔派 D.“自然派” 2.1805年左右,德国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了《隐士板》形成的文学流派是()。 A.耶拿派 B.湖畔派 C.海德堡浪漫派 D.“自然派” 3.德国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名称,并且系统阐述了期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作家是()。 A.格林兄弟 B.施莱格尔兄弟 C.诺瓦利斯 D.蒂克 4.海涅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的论著是()。 A.《<克伦威尔>序言》 B.《论浪漫派》 C.《拉辛和莎士比亚》 D.《拉奥孔》5.拉涅的早期代表作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B.《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C.《论浪漫派》 D.《罗曼采罗》 6.英国“湖畔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 A.华兹华斯 B.柯勒律治 C.骚塞 D.司各特 7.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市()。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8.首先体现雪来“预言”的长诗是()。 A.《麦布女王》 B.《伊斯兰起义》 C.《解放了的蒲罗米修斯》 D.《西风颂》9.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这首诗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10.司各特是19世纪前30年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1833年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 A.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 B.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C.英国现实主义的开始 D.英国现实主义的结束 11.《傲慢与偏见》的作家是()。 A.司各特 B.济慈 C.哈代 D.奥斯丁 12.标志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后胜利的是剧作《欧那尼》的演出,这部剧作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席勒 13.《阿达拉》和《勒内》两部中篇小说的作者是()。 A.拉马丁 B.维尼 C.夏多布里昂 D.大仲马 14.法国文学中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是()。 A.欧那尼 B.勒内 C.夏克塔斯 D.黛尔菲娜 15.两部有自传性的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的作者是()。 A.夏多布里昂 B.乔治·桑 B.史达尔夫人 D.小仲马 16.《论文学》和《论德国》这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的作者( )。 A.海涅 B.史达尔夫人 C.诺瓦利斯 D.蒂克 17.法国19世纪前期写有《意弗教国王》的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诗人是()。 A.拉马丁 B.维尼 C.缪塞 D.贝朗瑞 18.被成为法国的“莎士比亚”,写有自传体小说《世纪儿的忏悔》作家是()。 A.乔治·桑 B.拉马丁 C.缪塞 D.雨果 19.法国浪漫派的领袖是()。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思潮。在创作方法上与现实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常用热情奔放语言、瑰丽的想象和矿长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而浪漫主义作为思潮,是十八世纪后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盛行并发展于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同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夸大主观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里传播很广。圣西门、傅利叶、欧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企图通过空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助长了耽于空想、脱离现实的倾向。 浪漫主义作家: (一)德国 弗里德利希·史雷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发挥了席勒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的论点,使“古典的”和“浪漫的”两个概念逐渐传播于西方文论中。他在美学论著《断片》中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主观精神高于一切,“而世界便是它的艺术品”。诗人写诗,是为了表现自我,表现人类的完整个性,因此,“浪漫主义的诗是包罗万象的进步的诗”,“许多艺术家虽然不过存心只写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下却描绘了自己本人”。史雷格尔的浪漫主义,是主观唯心论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他的论点通过英国柯勒律治、法国史达尔夫人等人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诺瓦利斯(1772-1801)是耶拿派的作家代表。他敌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主张恢复中世纪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去的女孩而写的,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神秘主义色彩。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的《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里,他把中世纪描绘成牧歌式的黄金时代。 阿尔尼姆(1781-1831)、布伦塔诺(1778-1842)。他们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对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感兴趣。民间诗歌的朴素、单纯,对当时的文学发生了很大影响。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当时涌现出来的童话作家。格林兄弟共同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1812-1814),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其中脍炙人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这些童话所宣扬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有教育作用。 霍夫曼(1776-1822)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主题上,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的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进行批判,别具一格的讽刺。艺术上,幻想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深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为20世纪现代派开启先河主要作品有《金罐》、《公猫摩尔》、《小查克斯》。海涅(1797-1856)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上创作道路的。他的理论著作是《论浪漫派》(1832),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进行了批评。他早期创作的诗歌体现浪漫主义特色。一是歌颂爱情,描写理想女性。二是想象丰富,描写梦境。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梦境描写,来延伸诗人的现实感受,追求超脱现实之外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世界。梦幻性超过现实性。三是热爱大自然,描绘自然美,采用民间文学题材。主要作品《诗歌集》和《新诗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罗曼采罗》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

第五章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 第一节概述 发展背景: A、从社会发展的原因来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于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B、从思想文化原因来看,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从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来看,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坚实的文学发展基础。 思想特征: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抨击社会的罪恶,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重视民间文学,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 艺术特征: 强烈的主观性、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各种艺术形式的探讨,民间文学和诗体长篇小说;艺术手法:对比、夸张、想象、丑的美学价值。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早期的主要代表是: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威廉·布莱克(Willam Blake 1757—1827)、“湖畔派”三诗人 “湖畔派”诗人 1798年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本薄薄的诗集《抒情歌谣集》,风靡一时。这是两位匿名青年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作品。1800年再版,华兹华斯又附上一篇长长的《序言》,提出了崭新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被评论界视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主张用民间的纯朴语言来写诗人的真实感受,而不要用那些美丽的“诗意词藻”。他在一些诗中探讨了大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认为大自然有一种使人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价值的力量。人在自然中洗刷掉一切精神上的烦恼和污垢。 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把“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上有重大创新”。主要代表有拜伦、雪莱和济慈。雪莱是英国卓越的浪漫主义大诗人、哲学家、改革家和杰出的散文家。主要代表作品有《伊斯兰的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等。约翰.济慈是英国著名诗人,主要代表作品有:《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夕》、《拉米亚》、《夜莺颂》和《希腊古翁颂》等。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海德尔堡派《雅典娜神殿》 耶拿派《隐士杂志》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早期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代表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后期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代表是拉马丁、维尼、乔治·桑和缪塞。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也是法国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文笔著称,对晚期的浪漫主义有深远影响。《墓畔回忆录》与卢梭的《忏悔录》一起,堪称“法国自传体创作的两座丰碑。”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前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是欧文和库珀以及艾伦?坡。 三十年代后,以超验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标志着美国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有:爱默生、霍桑、惠特曼、麦尔维尔等。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繁盛)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对个人的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主义把创作视为一种自我表现,一种个性的外化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对都市文明的厌倦,对“异国情调”的浓烈兴趣。在浪漫主义诗人那里,自然的崇高和“异国情调”与都市文明的庸俗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浪漫主义文学有一种“中世纪精神”(Medievalism),它表现为对基督教的美化、对民间文学的重新发现、对非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的浓厚兴趣 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倡导艺术的独创性和个人色彩,强调情感、想象、天才、灵感和无意识。 二、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 早期浪漫主义( 1797至1802) 1、“耶拿派”:是欧洲第一个浪漫主义团体,核心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文艺主张。

2、“耶拿派”的另一作家是诺瓦利斯,诗的内容多为赞美死亡,描写黑暗,充满浓厚的悲观情绪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如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早逝的未婚妻而作;另一作家则是蒂克,他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中期浪漫主义(1803至1815 ) 1、“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是布仑塔诺和阿尔尼姆,他们关注现实,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间诗歌,编纂了德国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所搜集的童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

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他们厌恶都市文明,反对资产阶级文明,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描写神秘而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 2、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构思创作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正式出现。1800年华兹华斯为诗集再版写序言,主张“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想象力是诗歌的灵魂”。1815年又从诗集中抽出自己的诗作单独成册,又附加一篇序言,这一前一后两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第二代诗人:(拜伦、雪莱)恶魔派/积极浪漫主义 拜伦 拜伦式英雄: 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的思想个性气质。孤傲的反叛者,心怀人间悲哀同整个社会抗争 代表作品: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主要内容:通过对哈洛尔德游历生活的叙述和抒情主人公的议论、抒情,反映了19世纪初期欧洲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主题思想:渴望自由、反对侵略、憎恨专制统治、歌颂民族解放斗争。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反暴政、反侵略) 第一章主要写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浅谈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浅谈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摘要:通过对浪漫漫主义的解释,进入对法国浪漫主义的阐述,系统地了解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歌和小说,以及其特征。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诗歌、小说、特征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浪漫主义的理论发源地在德国,在文学成就上较高的要数法国。 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兴起。由于法兰西民族一直以来都以富有激情、浪漫为世人所知,加之其在上个世纪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同时在政治上革命与复辟的斗争,使法国的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和阿尔弗莱·德·维尼。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成就。 二、法国浪漫主义诗歌 诗人拉马丁的代表作《沉思集》歌颂爱情和死亡,赞美大自然和上帝,具有忧郁、悲观和神秘色彩。他的诗歌着重抒发内心感受,诗风朦胧、飘逸,开了法国浪漫派诗歌的新风。不过,法国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维克多·雨果和缪塞。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多才多艺,既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和小说家。作为诗人,雨果写有大量的抒情诗,其诗集有《短歌和民谣》、《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集》等。其中《秋叶集》和《黄昏之歌》候偏重于政治抒情,《心声集》和《光与影集》则偏重于抒发个人感情,描写家庭生活之温馨与自然景色之优美。 缪塞是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集》,充满异国和热烈的激情。他的长诗《罗拉》标志着他在思想和风格上的转折,反映了复辟时期年轻一代的痛苦和绝望情绪。他的抒情诗《夜歌》抒写他感情破裂后的复杂、痛苦的心情以及对生活感到的绝望和迷惘,感情细腻,诗句流畅而富于音乐感,被人认为是法国浪漫派抒情诗杰作。 三、法国浪漫主义小说 雨果可说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多写超凡的事件、超凡的人物和超凡的环境,充满浪漫的神奇色彩,如《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悲惨世界》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至今拥有众多读者。

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作家.

William Wordsworth (7 April 1770 –23 April 1850 was a major English Romantic poet who, wi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helped launch the Romantic Age in English literature with their 1798 joint publication, Lyrical Ballads. Wordsworth's masterpiec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Prelude, a semi autobiographical poem of his early years which the poet revised and expanded a number of times. The work was posthumously titled and published, prior to which it was generally known as the poem "to Coleridge". Wordsworth was England's Poet Laureate from 1843 until his death in 1850. The poet Robert Southey as well as Coleridge lived nearby, and the three maen bec ame known as“Lake Poets”.骚塞,柯勒律治也居住在同一地城,三人并称为“湖畔诗人”。 Wordsworth was a defining member of the English Romantic Movement.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Like other Romantics, Wordsworth’s personality and poetry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his love of nature, especially by the sights and scenes of the Lake Country, in which he spent most of his mature life. 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大部分人生所度过的地方--湖区--的风光景色都对他的性格和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A profoundly earnest and sincere thinker, he displayed a high seriousness tempered with tenderness and a love of simplicity. 他是一位真挚深刻的思想者,作品在严谨中充满纯真质朴与敏感。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浪漫主义时期

Development of sentimentalism and pre-romanticism in poetry poetry of sensibility (the middle decades) ?3 schools: nature poets Oliver Goldsmith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 “The Deserted Village” 《荒村》(1770) the school of the graveyard poetry Medievalism ?changes from Neo-classicism theme: from life to death, human nature to wild nature poet: from moral instructor to retrospective confessor attitude: from the healthy, hopeful idea of life to an uncertain, pessimistic view of life Romantic Period (1798-1832) 浪漫主义时期 ?Backgrou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late 18th century & early 19th century) ?1789-94 French Revolution ?“liberty, eq uality, fraternity(友爱)” ?1803-15 Napoleonic War ?Thomas Paine: The Rights of Man (1791-92) ?1832 Reform Bill Romanticism ?Romanticism gets its name from romance, the literary from in which desires and dreams prevail over everyday realities. The movement may be regarded as the triumph of the values of imaginative spontaneity, visionary, originality, wonder, and emotional self-expression over the classical standards of balance, order, restraint, proportion, and objectivity. It marks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in artistic style, in cultural attitudes, and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artist and society in literature and other art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浪漫主义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反驳:诗歌内容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或道德说教,而是诗人内心涌出的真实感情;诗歌语言不是模仿经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致,而是要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语。浪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