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导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导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导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五:《余弦定理》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时余弦定理

1.了解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3.能够利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三角形.

如图,某隧道施工队为了开凿一条山地隧道,需要测算隧道通过这座山的长度.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上选一适当的位置A,量出A到山脚B、C的距离,其中AB=km,AC=1km,再利用经纬仪测出A对山脚BC(即线段BC)的张角∠BAC=150°,你能通过计算求出山脚的长度BC吗?

问题1:上述问题中,山脚BC长度的求解用的是余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这个定理是余弦定理,可以用式子表示为a2=、b2=、c2=.

问题2:余弦定理的推论:cos A=;cos B=;cos C=.

问题3: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也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1)在余弦定理中,每一个等式均含有四个量,利用的观点,可以知三求一.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完成三种情形的斜三角形,分别是:①已知,解三角形;②已知,解三角形;③已知,解三角形.

问题4:△ABC的三边为a,b,c,对角分别为A,B,C,则:

(1)若,则角C是直角;

(2)若,则角C是钝角;

(3)若,则角C是锐角.

1.在△ABC中,a∶b∶c=3∶5∶7,则△ABC的最大角为().

A.100°

B.135°

C.120°

D.150°

2.设△ABC的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若c=,b=2a,C=,则边a等于().

A.B.1C.D.2

3.(1)以7,24,25为各边长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2)以2,3,4为各边长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3)以4,5,6为各边长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4.在△ABC中,已知a2=b2+bc+c2,求角A.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

在△ABC中,已知a∶b∶c=2∶∶(+1),求△ABC各角的度数.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在△ABC中,a=3,b=3,B=30°,解这个三角形.

利用余弦定理判定三角形形状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向量m=(4,-1),n=(cos2,cos2A),且m·n=.

(1)求角A的大小;

(2)若b+c=2a=2,试判断△ABC的形状.

在△ABC中,若sin A∶sin B∶sin C=2∶3∶.则该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

在△ABC中,a=,b=1,B=30°,解这个三角形.

在钝角△ABC中,a=1,b=2,则最大边c的取值范围是.

1.在△ABC中,sin A∶sin B∶sin C=3∶2∶4,则cos C等于().

A.-

B.-

C.

D.

2.在△ABC中,已知a4+b4+c4=2c2(a2+b2),则角C等于().

A.60°

B.45°或135°

C.120°

D.30°

3.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b2+ac,则cos B=.

4.已知在△ABC中,a=8,b=7,B=60°,求c.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已知锐角△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23cos2A+cos2A=0,a=7,c=6,则b等于().

A.10

B.9

C.8

D.5

考题变式(我来改编):

第2课时余弦定理

知识体系梳理

问题1:b2+c2-2bc cos A c2+a2-2ac cos B a2+b2-2ab cos C

问题2:

问题3:(1)方程(2)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

问题4:(1)a2+b2=c2(2)a2+b2c2

基础学习交流

1.C设三边分别为3k,5k,7k,则角C为最大角,根据余弦定理:cos

C===-,∴C=120°.

2.B cos C===,解得a=1.

3.(1)直角(2)钝角(3)锐角(1)72+242=252,∴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22+32-42<0,∴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3)42+52-62>0,∴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4.解:由已知得b2+c2-a2=-bc,

∴cos A==-,

又∵0

重点难点探究

探究一:【解析】∵a∶b∶c=2∶∶(+1),

∴令a=2k,b=k,c=(+1)k(k>0),

由余弦定理有:cos A===,∴A=45°,

cos B===,∴B=60°,

∴C=180°-45°-60°=75°.

【小结】已知三角形三边求角,可先用余弦定理求一个角,再用正弦定理(也可继续用余弦定理)求另一个角,进而求出第三个角.

探究二:【解析】根据余弦定理得:b2=c2+a2-2ca cos B,

即c2-9c+18=0,解得:c=3或c=6.

当c=3时,cos A==-,

∴A=120°,故C=180°-120°-30°=30°;

当c=6时,cos A==,

∴A=60°,故C=180°-60°-30°=90°.

综上可知:A=60°,C=90°,c=6或A=120°,C=30°,c=3.

【小结】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一角求第三边,必须先判断该角是给出两边中一边的对角,还是给出两边的夹角.若是给出两边的夹角,可以由余弦定理求第三边;若是给出两边中一边的对角,可以应用余弦定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求出第三边(也可以两次应用正弦定理求出第三边).

探究三:【解析】(1)∵m=(4,-1),n=(cos2,cos2A),

∴m·n=4cos2-cos2A=4·-(2cos2A-1)=-2cos2A+2cos A+3.

又∵m·n=,∴-2cos2A+2cos A+3=,解得cos A=.∵0

(2)在△ABC中,a2=b2+c2-2bc cos A,且a=,

∴()2=b2+c2-2bc·=b2+c2-bc.①

又∵b+c=2,与①共同解得bc=3,

∴∴b=c=,

于是a=b=c=,

即△ABC为等边三角形.

【小结】依据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

(1)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边边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内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A+B+C=π这个结论.

思维拓展应用

应用一: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及已知得a∶b∶c=2∶3∶.设a=2x(x>0),则b=3x,c=x.显然c>b>a,

∴C是最大角.∴cos C===-,∴C=.

应用二:(法一)根据余弦定理得:

b2=c2+a2-2ca cos B,即c2-3c+2=0,

解得:c=1或2.

当c=1时,C=B=30°,∴A=120°;

当c=2时,△ABC为直角三角形,C=90°,∴A=60°.

(法二)可由正弦定理=得sin A==,∴A=60°或120°.

当A=60°时,C=90°,∴c=2;

当A=120°时,C=30°,∴c=1.

应用三:(,3)根据余弦定理得:cos C==,

∵C为最大角,∴C为钝角,即cos C=∈(-1,0),

解得:

基础智能检测

1.B由正弦定理得a∶b∶c=3∶2∶4,cos C==-.

2.B∵a4+b4+c4=2c2(a2+b2),∴a4+b4+c4-2a2c2-2b2c2=0,即(a2+b2-c2)2=2a2b2,∴=±,即cos C=±,故C=45°或135°.

3.cos B===.

4.解:∵b2=c2+a2-2ac cos B,∴72=c2+82-2×8c cos60°,∴c2-8c+15=0,故c=3或c=

5.

全新视角拓展

D根据题目条件23cos2A+cos2A=0,得23cos2A+2cos2A-1=0,即cos2A=.又因为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所以cos A=,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 cos A,即72=36+b2-b,化简得5b2-12b-65=0,解得b=5,所以答案为D.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学案

数列 1.1数列的概念 预习课本P3~6,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列?数列的项指什么? (2)数列的一般表示形式是什么? (3)按项数的多少,数列可分为哪两类? (4)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关系? [新知初探] 1.数列的概念 (1)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作数列. (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作这个数列的项. (3)数列的表示: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 n…,简记为数列{a n}.数列的第1项a1,也称首项;a n是数列的第n项,也叫数列的通项. [点睛] (1)数列的定义中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定次序”与“一列数”.也就是说构成数列的元素是“数”,并且这些数是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即确定的数在确定的位置. (2)项a n与序号n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这个数列中的一个确定的数,而序号是指项在数列中的位次. (3){a n}与a n是不同概念:{a n}表示数列a1,a2,a3,…,a n,…;而a n表示数列{a n}中的第n 项. 2.数列的分类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作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作无穷数列.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 n =f (n ),那么这个式子叫作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点睛] (1)数列的通项公式实际上是一个以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为定义域的函数解析式. (2)同所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都有解析式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4.数列的表示方法 数列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三种: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一数列的任意两项均不可能相同.( ) (2)数列-1,0,1与数列1,0,-1是同一个数列.( ) (3)数列中的每一项都与它的序号有关.( ) 答案:(1)× (2)× (3)√ 2.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1-(-1)n +1 2,则该数列的前4项依次为( ) A .1,0,1,0 B .0,1,0,1 C.12,0,1 2 ,0 D .2,0,2,0 解析:选B 把n =1,2,3,4分别代入a n =1-(-1)n + 12中,依次得到0,1,0,1. 3.已知数列{a n }中,a n =2n +1,那么a 2n =( ) A .2n +1 B .4n -1 C .4n +1 D .4n 解析:选C ∵a n =2n +1,∴a 2n =2(2n )+1=4n +1. 4.数列1,3,6,10,x,21,…中,x 的值是( ) A .12 B .13 C .15 D .16 解析:选C ∵3-1=2,6-3=3,10-6=4, ∴? ???? x -10=5,21-x =6,∴x =15. [典例] (1){0,1,2,3,4};(2)0,1,2,3;(3)0,1,2,3,4,…; (4)1,-1,1,-1,1,-1,…;(5)6,6,6,6,6. [解] (1)是集合,不是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解三角形答案

必修五解三角形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4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30分. 9.______________14/5___________ 10._2___ 11. __________2_ 12._______ 90_______ 13. ___________ 120 14.__不用做___)),(),((321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 15.解:(1)在ABC ?中,由 cos A =,可得sin A =,又由s i n s i n a c A C =及 2a =,c =可得sin C = 由2 2 2 2 2cos 20a b c bc A b b =+-?+-=,因为0b >,故解得1b =. 所以sin 1C b = = (2)由cos 4A =- sin 4 A =, 得2 3cos 22cos 14A A =-=- ,sin 2sin cos A A A == 所以3cos(2)cos 2cos sin 2sin 3 3 3 8 A A A π π π -+ =-= 16.解:(I)由已知得: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B A C A C A C +=, sin sin()sin sin B A C A C +=,则2sin sin sin B A C =, 再由正弦定理可得:2b ac =,所以,,a b c 成等比数列.

(II)若1,2a c ==,则2 2b ac ==,∴2223 cos 24 a c b B a c +-==, sin C == , ∴△ABC 的面积11sin 1222S ac B = =??=. 17. 【解析】(Ⅰ),,(0,)sin()sin 0A C B A B A C B ππ+=-∈?+=> 2sin cos sin cos cos sin sin()sin B A A C A C A C B =+=+= 1cos 23 A A π?= ?= (II)2 2 2 2 2 2 2cos 2 a b c bc A a b a c B π =+-?==+?= 在Rt ABD ?中,AD = == 18. 【解析】 解:(1)证明:由 sin( )sin()44 b C c B a π π +-+=及正弦定理得: sin sin()sin sin()sin 44 B C C B A ππ +-+=, 即sin )sin )B C C C B B -+= 整理得:sin cos cos sin 1B C B C -=,所以sin()1B C -=,又30,4 B C π << 所以2 B C π -= (2) 由(1)及34B C π+=可得5,88B C ππ= =,又,4 A a π ==所以sin 5sin 2sin ,2sin sin 8sin 8 a B a C b c A A ππ = ===, 所以三角形ABC 的面积 151 sin sin cos 2888842 bc A πππππ===== 19.考点分析:本题考察三角恒等变化,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解析:(Ⅰ)因为22()sin cos cos f x x x x x ωωωωλ=-+?+ cos22x x ωωλ=-+π 2sin(2)6 x ωλ=-+.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期末综合测试卷

必修5期末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在数列{}n a 中,122,211=-=+n n a a a ,则101a 的值为( ) A .49 B .50 C .51 D .52 2.设x >0,y >0,y x y x a +++=1,y y x x b +++=11,a 与b 的大小关系 () A .a >b B .a 0,,252645342=++a a a a a a 那么53a a +=() A.5 B.10 C.15 D.20 4.x 、y >0,x +y =1,且y x + ≤a 恒成立,则a 的最小值为() A 2C .2D .2 5.已知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 A .135° B .90°C .120° D .150 6.设a 、a +1、a +2为钝角三角形的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a <3B3<a <4 C1<a <3 D4<a <6 7.数列Λ,16 1 4 ,813,412,211前n 项的和为( ) A .22 12n n n ++ B .12212+++-n n n C .22 12n n n ++- D .2 2121 n n n -+- +

8.已知不等式250ax x b -+>的解集是{|32}x x -<<-,则不等式250bx x a -+>的解 是() A 32x x <->-或 B 12x <- 或13 x >- C 11 23 x - <<-D 32x -<<- 9.目标函数y x z +=2,变量y x ,满足?? ? ??≥<+≤+-125530 34x y x y x ,则有 () A .3,12min max ==z z B .,12max =z z 无最小值 C .z z ,3min =无最大值 D .z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10.等差数列{}n a ,{}n b 的前n 项和分别为n S ,n T ,若 231n n S n T n =+,则n n a b =() A 23B 2131n n --C 2131n n ++D 21 34 n n -+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若x>0,y>0,且 19 1=+y x ,则x+y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12.不等式组6003x y x y x -+≥?? +≥??≤? 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是 13.已知数列{}n a 中,1a =-1,1+n a ·n a =n n a a -+1,则数列通项n a =___________ 14.ΔABC 中,若C A C B A sin sin sin sin sin 2 22=+-那么角B=___________ 15.若方程x x a a 2 2 220-+-=lg()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或演算步骤。 16.(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D CD ,AD =10,AB =14,BDA =60,BCD =135. 求BC 的长. C D

2017年最新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必修五 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 目 录 1.1.1 正弦定理(一) ............................................................................................................. 1 1.1.1 正弦定理(二) ................................................................................................................ 5 1.1.2 余弦定理(一) ............................................................................................................. 9 1.1.2 余弦定理(二) ........................................................................................................... 13 1.2 应用举例(一) ................................................................................................................. 18 1.2 应用举例(二) ................................................................................................................. 24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复习课 ............................................................................................... 30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A ) ........................................................................................ 35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B ) ........................................................................................ 42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 50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 54 2.2 等差数列(一) ............................................................................................................... 59 2.2 等差数列(二) ............................................................................................................... 63 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一) ........................................................................................... 67 2.4 等比数列(一) ............................................................................................................... 76 2.4 等比数列(二) ............................................................................................................... 80 2.5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二) ........................................................................................... 88 数列复习课检测试题 ............................................................................................................. 93 数列习题课(1)检测试题 ................................................................................................... 98 数列习题课(2)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2 数列章末检测(A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6 数列章末检测(B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12 第二章 数 列 章末检测(B) 答案 ............................................................................. 115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 120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 ................................................................................... 125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 ................................................................................... 130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 134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 . (140)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 (146) 3.4 ≤a +b 2(二) (157)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课 ......................................................................................................... 161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A ) .......................................................................................... 167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B ) (174)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模块测试卷

高中数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 精心整理制作) 必修五模块测试卷 (150分,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 2 2A =c c b 2+,则△ABC 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2.在等比数列{a n }中,如果a 1+a 2=40,a 3+a 4=60,那么a 7+a 8等于( ) A.135 B.100 C.95 D.80 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3b -c )cos A =a cos C ,则cos A 的值等于( ) A. 23 B. 33 C. 43 D. 6 3 4.〈日照模拟〉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t 2 5 -?n - 5 1 ,则实数t 的值为( ) A.4 B.5 C. 54 D. 5 1 5.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 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 km ,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是3 km ,那么x 的值为( ) A.3 B.23 C.3或23 D.3 6.设{a n }为各项均是正数的等比数列,S n 为{a n }的前n 项和,则( ) A. 44S a =66S a B. 44S a >66S a C. 44S a <66S a D. 44S a ≤6 6S a 7.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为1,并且对任意n ∈N +都有a n >0.设其前n 项和为S n ,若以(a n ,S n )(n ∈N +)为坐标的点在曲线y = 2 1 x (x +1)上运动,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 ) A.a n =n 2+1 B.a n =n 2 C.a n =n +1 D.a n =n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ab≤a+b 2(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2.能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比较代数式的大小(重点、难点).3.熟练掌握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重要不等式 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 思考:如果a>0,b>0,用a,b分别代替不等式a2+b2≥2ab中的a,b,可得到怎样的不等式? [提示]a+b≥2ab. 2.基本不等式:ab≤a+b 2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b均为正实数;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思考:不等式a2+b2≥2ab与ab≤a+b 2成立的条件相同吗?如果不同各是 什么? [提示]不同,a2+b2≥2ab成立的条件是a,b∈R;ab≤a+b 2成立的条件 是a,b均为正实数. 3.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1)设a>0,b>0,则a,b的算术平均数为a+b 2,几何平均数为 (2)基本不等式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思考:a+b 2≥ab与? ? ? ? ? a+b 2 2 ≥ab是等价的吗? [提示]不等价,前者条件是a>0,b>0,后者是a,b∈R. 4.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结论 (1)设x,y为正实数,若x+y=s(和s为定值),则当x=y=s 2时,积xy有最

小值为2xy . (2)设x ,y 为正实数,若xy =p (积p 为定值),则当x =y =p 时,和x +y 有最大值为(x +y )2 4. 5.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 (1)x ,y 必须是正数. (2)求积xy 的最大值时,应看和x +y 是否为定值;求和x +y 的最小值时,应看积xy 是否为定值. (3)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否满足. 思考: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应注意哪几个条件?若求和(积)的最值时,一般要确定哪个量为定值? [提示] 三个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求和的最小值,要确定积为定值;求积的最大值,要确定和为定值. [基础自测] 1.思考辨析 (1)对任意a ,b ∈R ,a 2+b 2≥2ab ,a +b ≥2ab 均成立.( ) (2)对任意的a ,b ∈R ,若a 与b 的和为定值,则ab 有最大值.( ) (3)若xy =4,则x +y 的最小值为4.( ) (4)函数f (x )=x 2 +2 x 2+1 的最小值为22-1.( ) [答案] (1)× (2)√ (3)× (4)√ 2.设x ,y 满足x +y =40,且x ,y 都是正数,则xy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400 [因为x ,y 都是正数, 且x +y =40,所以xy ≤? ???? x +y 22 =400,当且仅当x =y =20时取等号.] 3.把总长为16 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场地,则矩形场地的最大面积是________ m 2. 16 [设一边长为x m ,则另一边长可表示为(8-x )m ,则面积S =x (8-x )≤? ???? x +8-x 22 =16,当且仅当x =4时取等号,故当矩形的长与宽相等,都为4 m 时面积取到最大值16 m 2.]

北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纯)

必修5知识点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 半径,则有 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A ==B . 4、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 5、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 cos 2a b c C ab +-=. 6、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 ; ②若222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 . —1—

第二章 数列 7、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8、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9、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10、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11、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2、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3、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 14、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5、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6、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18、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 中项.若2 a c b +=,则称b 为a 与 c 的等差中项. 19、若等差数列 {}n a 的首项是1 a ,公差是d ,则()11n a a n d =+-.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a a n m d =+-;②()11n a a n d =--;③1 1 n a a d n -=-; ④1 1n a a n d -=+;⑤n m a a d n m -=-. 21、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 n a 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 —2—

高中数学 必修五数列导学案 加课后作业及答案

必修五数列导学案 §2.1 数列的概念及简单表示(一) 【学习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2.探索并掌握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 3.能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学法指导】 1.在理解数列概念时,应区分数列与集合两个不同的概念. 2.类比函数的表示方法来理解数列的几种表示方法. 3.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本节的难点之一,突破难点的方法:把序号标在项的旁边,观察项与序号的关系,从而写出通项公式. 【知识要点】 1.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 .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___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项. 2.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 1,a 2,…,a n ,…,简记为 . 3.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 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_____数列. 4.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 公式. 【问题探究】 探究点一 数列的概念 问题 先看下面的几组例子: (1)全体自然数按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0,1,2,3,4,…; (2)正整数1,2,3,4,5的倒数排成一列数:1,12,13,14,1 5 ; (3)π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排成一列数:3,3.1,3.14,3.141,…; (4)无穷多个1排成一列数:1,1,1,1,1,…; (5)当n 分别取1,2,3,4,5,…时,(-1)n 的值排成一列数:-1,1,-1,1,-1,…. 请你根据上面的例子尝试给数列下个定义. 探究 数列中的项与数集中的元素进行对比,数列中的项具有怎样的性质? 探究点二 数列的几种表示方法 问题 数列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回忆一下函数的表示方法,想一想除了列举法外,数列还有哪些表示方法? 探究 下面是用列举法给出的数列,请你根据题目要求补充完整. (1)数列:1,3,5,7,9,… ①用公式法表示:a n = ; ②用列表法表示: (2)数列:1,12,13,14,1 5,… ①用公式法表示:a n = . ②用列表法表示: ③用图象法表示为(在下面坐标系中绘出): 探究点三 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 什么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谈谈你对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 探究 根据所给数列的前几项求其通项公式时,需仔细观察数列的特征,并进行联想、转化、归纳,同时要 数列 通项公式 -1,1,-1,1,… a n = 1,2,3,4,… a n = 1,3,5,7,… a n = 2,4,6,8,… a n = 1,2,4,8,… a n = 1,4,9,16,… a n = 1,12,13,1 4 ,… a n = 【典型例题】 例1 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分别写出数列的前5项与第2 012项. (1)a n =cos n π2 ; (2)b n =11×2+12×3+1 3×4+…+ 1 n n +1 . 小结 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出数列的指定项,要注意n =1,2,3,….如果数列的通项公式较为复杂,应考 虑运算化简后再求值. 跟踪训练1 根据下面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4项. (1)a n =2n +1;(2)b n =2 ) 1(1n -+ 例2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下列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3,5,-7,9,…; (2)12,2,92,8,25 2 ,…; (3)9,99,999,9 999,…; (4)0,1,0,1,…. 小结 据所给数列的前几项求其通项公式时,需仔细观察分析,抓住其几方面的特征:①分式中分子、分母的特征;②相邻项的变化特征;③拆项后的特征;④各项的符号特征和绝对值特征.并对此进行联想、转化、归纳. 跟踪训练2 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212,414,618,81 16,…; (2)0.9,0.99,0.999,0.999 9,…; (3)-12,16,-112,1 20,….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册同步习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高中数学 必修五全册同步习题 目录 第一章数列1.1数列1.1.1习题 第一章数列1.1数列1.1.2习题 第一章数列1.2等差数列1.2.1.1习题 第一章数列1.2等差数列1.2.1.2习题 第一章数列1.2等差数列1.2.2.1习题 第一章数列1.2等差数列1.2.2.2习题 第一章数列1.3等比数列1.3.1.1习题 第一章数列1.3等比数列1.3.1.2习题 第一章数列1.3等比数列1.3.2习题 第一章数列1.4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习题 第二章解三角形2.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2.1.1习题 第二章解三角形2.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2.1.2习题 第二章解三角形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习题 第二章解三角形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习题 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习题 第三章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3.2.1习题 第三章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3.2.2习题

第三章不等式3.3基本不等式3.3.1习题第三章不等式3.3基本不等式3.3.2习题第三章不等式3.4简单线性规划3.4.1习题第三章不等式3.4简单线性规划3.4.2习题第三章不等式3.4简单线性规划3.4.3习题

1.1数列的概念 课后篇巩固探究 A组 1.将正整数的前5个数作如下排列:①1,2,3,4,5;②5,4,3,2,1;③2,1,5,3,4;④4,1,5,3, 2. 则可以称为数列的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4个都构成数列. 答案:D 2.已知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则该数列的前4项依次为() A.1,0,1,0 B.0,1,0,1 C.,0,,0 D.2,0,2,0 解析:把n=1,2,3,4分别代入a n=中,依次得到0,1,0,1. 答案:B 3.数列1,,…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a n= B.a n= C.a n= D.a n= 解析:1=12,4=22,9=32,16=42,1=231-1,3=232-1,5=233-1,7=234-1,故a n=. 答案:A

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学案(全套)

加油吧,少年,拼一次,无怨无悔! 高二数学必修五全套学案 §1.1.1 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试验: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 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ABC中,设BC=a, 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试卷北师大版

必修五测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一题5分) 1.数列{a n }中,如果n a =3n (n =1,2,3,…) ,那么这个数列 是( ). A .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B .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 C .首项为3的等比数列 D .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 2.等差数列{a n }中,a 2+a 6=8,a 3+a 4=3,那么它的公差是( ).A .4 B .5 C .6 D .7 3.△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C =60°,则c 的值等于( ). A .5 B .13 C .13 D .37 4.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2a n +1(n ∈N +),那么a 4的值为( ).A .4 B .8 C .15 D .31 5.△ABC 中,如果A a tan =B b tan =C c tan ,那么△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6.如果a >b >0,t >0,设M =b a ,N =t b t a ++,那么( ). A .M >N B .M <N C .M =N D .M 与N 的大小关系随t 的变化而变化 7.如果{a n }为递增数列,则{a n }的通项公式可以为( ).

A .a n =-2n +3 B .a n =-n 2-3n +1 C .a n =n 21 D .a n =1+log 2 n 8.如果a <b <0,那么( ). A .a -b >0 B .ac <bc C .a 1 >b 1 D .a 2<b 2 9.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1=3 1,a 2+a 5=4,a n =33,则n 的值为( ).A .50 B .49 C .48 D .47 10.在三角形ABC 中,如果()()3a b c b c a bc +++-=,那么A 等 于 ( )A .030 B .060 C .0120 D .0 150 11.若{a n }是等差数列,首项a 1>0,a 4+a 5>0,a 4·a 5<0,则使前n 项和S n >0成立的最大自然数n 的值为( ). A .4 B .5 C .7 D .8 1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9n ,第k 项满足5<a k <8,则k =( ).A .9 B .8 C .7 D .6 二、填空题(一题5分) 13.对于实数c b a ,,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 :①22,bc ac b a >>则若; ②b a bc ac >>则若,22; ③2 2 ,0b ab a b a >><<则若; ④ b a b a 1 1,0<<<则若; ⑤b a a b b a ><<则 若,0; ⑥b a b a ><<则若,0; ⑦b c b a c a b a c ->->>>则若,0; ⑧11,a b a b >>若,则0,0a b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全册) 目录 1.1.1正弦定理 (2) 1.1.2余弦定理 (4)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习题课 (6) 1.2 应用举例 (8)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11) 2.2等差数列 (14)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7) 2.4等比数列 (20) 2.4等比数列的性质 (22)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24)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26)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28)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0)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33)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 (36)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 (38) 3.4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学案1) (40) 3.4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学案2) (42)

1.1.1正弦定理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了解正弦定理的内容及解三角形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1、推导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变形: 正弦定理可用于两类: (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与另一角; (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其他的角与边. 2、了解“解三角形”的概念 三、提出困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 课标要求: 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学习目标:掌握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掌握正弦定理.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和解三角形. 难点:正弦定理的证明. 二、学习过程 例1:在ABC ?中,已知3=b , 60=B ,1=c ,求C A a 及,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CB 及∠B ,使边AC 绕着 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 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in si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b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如sin sin a A B b =;sin C = .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 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 典型例题 例1. 在ABC ?中, 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

北师大版高二数学必修五第一章测试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高二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试题 第I 卷(选择题,共9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 卷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及第II 卷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第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 n a = B. n a = C. n a = D. n a =2.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11a =,且()1212n n a a n -=+≥,则5a 为 A .7 B .15 C.30 D .31 3.下列各组数能组成等比数列的是 A. 111,,369 B. lg3,lg9,lg 27 C. 6,8,10 D. 3,- 4. 等差数列{}n a 的前m 项的和是30,前2m 项的和是100,则它的前3m 项的和是 A .130 B .170 C .210 D .260 5.若{}n a 是等比数列,前n 项和21n n S =-,则2222 123n a a a a ++++= A.2(21) n - B.2 1(21)3 n - C.41n - D.1(41)3 n - 6.各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478a a ?=,则1012222log log log a a a +++= A .5 B .10 C .15 D .20 7.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0,若a 5、a 9、a 15成等比数列,那么公比为 (A) (B) (C) (D) 8.在等差数列{}n a 和{}n b 中,125a =,175b =,100100100a b +=,则数列{}n n a b +的前100项和为 A. 0 B. 100 C. 1000 D. 10000 9.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23n n a -=?,则由此数列的偶数项所组成的新数列的前n 项和n S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