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能力辨析题复习课程

教育能力辨析题复习课程

教育能力辨析题复习课程
教育能力辨析题复习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4*8)

1、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错误。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2、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错误。直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

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或子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教学,而不能把直观教学作为教学目的。

3、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正确。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4、负强化就是惩罚。

错误。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

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时期。

错误。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错误。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已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正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任务难度的不同,所需要的动机也不同。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4、中学生上课时,一边看教材,一边听教师讲课,这是注意分散的表现。

错误。这并非注意分散的表现,而属于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吧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1、课程开发的内容完全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能容。

错误。课程开发是指通过对社会和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反应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学科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所以,此观点是错误的。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正确。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同学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3、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择功能。

错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功能有: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4、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错误。这体现的是德育的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50名男子成为音乐家,

这是遗传决定的。

错误。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起决定作用。

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时德育。

错误。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是教师教的怎么样。

错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除了教师教的怎么样,还有学生学的怎么样。一堂好课的标准包括: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4、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错误。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在解决相似问题或相同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和解题的速度。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1、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错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环境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教育则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错误。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错误。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道德意志是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里过程,提出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一个人只有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

4、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正确。人的知觉可以对优先知觉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影像,而对周围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会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1、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正确。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

2、化学课上,教师给学生做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实验,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学习的方法属于实验法。

错误。这种方法是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方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德育与品德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因此,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错误。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会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教育。

因此,品德是心理概念,德育是教育概念,二者是有区别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毫无关联。德育只是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要的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德育与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该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是片面的。

4、小强是一位很想获得成功的有志青年。他的老板现在有三件事需要他完成:一件比较简单,一件中等难度、一件很难。如果小强可以挑选其中一件来完成,那么他应该会挑选最难那一件。

错误。根据题中描述,小强是一个高成就动机者。按照成就动机理论,高成就动机者有追求成功的倾向,往往选择会有50%成功几率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往往会选择最简单或最难的任务。

1、义务教育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

错误。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据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异地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因此,该观点是错误的。

2、教学就是上课。

错误。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

3、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直保持随意注意

错误。在课堂上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随意注意,也要合理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一直保持随意注意是不可能的。

4、德育应该遵循疏导原则,因此,正确的德育要严禁惩罚。

错误。德育过程的确应该遵循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但是,这并不等于德育过程要严禁惩罚。实质上,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适当的惩罚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所以,德育过程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疏导原则,但恰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1、“复习是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正确。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存在记忆里,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不具有延时价值。

错误。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教育的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所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既有及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

3、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提高了。

错误。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应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度。明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降低了,而暗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则提高了。

4、人格的独特性是一个人与他人内在的区别,所以也叫人格的差异性。

错误。人格的独特性是一个人的人格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因此,人格的独特性不单单是与他人内在区别,而是内在遗传、外在环境和教育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区别。故此观点错误。

1、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时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映能力

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个体主观能动性。故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就认为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是有失偏颇的。印染工的较强的辨色能力是其发挥主管能动性参加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结果。

2、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

错误。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法。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3、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正确。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是由于无法区分两者概念的差别,只注意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是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4、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人本主义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

错误。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回忆与再认,或错误的回忆与再认。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

1、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各种教育现象

错误。教育研究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但并非所有的教育现象都会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被作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潜在的探索研究价值。而有些教育现象是偶然、个别发生现象,不具有研究价值,因而不能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2、与学习动机中其他内驱力相比,附属内驱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弱。

3、备课首先要做好的是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

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4、在德育工作中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人。

1、《伤仲永》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正确。仲永在很小年龄就表现出超出他人的能力,这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的主观努力,加之家教环境不佳等因素,其最终泯然众人。

说明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在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即具有可塑性。

2、活动课程理论的倡导者是奥苏泊尔。

错误。活动课程理论的倡导者是杜威,奥苏泊尔倡导的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3、课堂教学主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主要获得的是简洁经验。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地掌控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的认识领域。

4、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错误。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简单的说没有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是不正确的。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教育学考研的辨析题

1、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答:错。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2、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答:正确。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答:错。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答:正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5、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单是细想政治教育。 6、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知识的授受关系只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还存在着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7、教学过程的结构就是教学模式 答:错。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几个阶段各有特定功能,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教学模式是为了优化教学进程而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相对稳定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可以有多种类型。需要以“多种综合”的观点对教学模式进行选择组合或创新。 8、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正确。(1)师生在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34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20162012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与简答题历年真题和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 2016 年上半年辨析题: 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个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此外,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作为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此观点错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工作记忆也称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而且短时记忆idea容量是很有限的。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题干将工作记忆等同于长时记忆,因此说法错误。

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说面馆智力水平是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一般学习成绩越好。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故本题说法错误。 2015 年下半年辨析题: 1.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2.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话是正确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这句话是正确的。 3.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句话是错误的。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60(题与答案)

资格证辨析题60道 导语:辨析题是中学科目二考试的必考题型。题目数量为4道,每题8分,共计32分。这种题型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作答。下面是整理的练习题,供大家平时练习使用。多练多写,考试才能有话可说。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题干中应该是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而非政治经济制度。 故该说法错误。 6.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因此,题干中应该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故该说法错误。 7.遗传具有可塑性。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它会随

教育学-辨析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P10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教育思潮 √ 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5、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平等。 ×共产主义 6、教育只有正向的功能,没有负向的功能; ×教育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教育,扩大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已经实现了教育机 会的均等。 ×并未实现 1.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广义的培养目标才是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而教育方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目标就是指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而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又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所以,教育目标是很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5.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因此,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1、教师要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没有严格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义务,教师不仅要爱护学生,而且还要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因此在一些涉及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2、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 ×因为这是由教师职责所决定的。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记忆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等,把全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集

教育学统考之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集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根本起不了作用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但他并未否定教育的作用。相反他十分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指出孟子之所以言人性善是因为他不了解"性""伪"之分的缘故. 1)根据"性伪之分"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性"与"伪"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材就不可能加工,不经过加工素质就不可能发展. 2)根据"性伪之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对于恶的素质如何转化成善的素质,他提出了"涂之可以为禹"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达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 3)在阐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为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4)简评:荀子强调人的社会性最终是善还是恶,不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因素,而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因此,此观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2、墨家的“素丝说”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 孟子的"素丝说"阐述了环境与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这就是著名的"素(染)丝说"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既然教育对所有的人都有用,那么教育的作用到底发挥在哪呢?孟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因此,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 他的“素丝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要作用3、《学记》是“教育学的雏形”。 这道题,我在山大出的辅导书第十页查到: 《学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师的地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及其程序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长善救失、藏息相辅,教学相长,尊师重道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主张和原则等,是最早的教育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4、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表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界限,教师权威不可侵犯。 韩愈提倡尊师重道,是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也是针对当时的种种流弊而提出的.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而应该尊师,再者从维护统治的角度上说就是能尊师,就能尊君,教师是代表皇帝的旨意来教学生的.但他并没有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有严格的界限也没认为教师权威不可侵犯。相反他认为应建立合理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贤与弟子"强调师生相互学习,把师生关系看成是道和业的平等关系,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说对师道尊严的一种否定. 第六题我认为是对的 5、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完全是积极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此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教学过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观点是错误的。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4、(2012下,2014上)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此观点错误。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5、复习上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此观点是正确的。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6、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谈话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

教育学辨析题

辨析 绪论 1、辨析下面五句话: 1生物起源说 2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3兽类教育与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基础 4野兽也有教育 5教育源于人的本能 答:错误1 完全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2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3是不科学的观点 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答:错误1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2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3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4也是不科学的 第一章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需要答:正确1必须有教育的传递,让年青一代掌握生产和社会经验2社会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必须有年长一代把这种后天的经验传递给年青一代。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过了现实条件 答:正确1猿脑变成了人脑,即有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2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教育提供了工具3劳动中积累了经验,便构成了教育的内容 第二章 1、经济对教育发展只有促进作用 答:错误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科学发达经济对教育有促进作用,落后有阻碍作用。 2、经济对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答:正确 1经济发展的规模合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合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3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是形式 5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挥在那的物质基础 3、政治对教育只有决定作用 答:错误1实质是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决定作用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4、政治对教育局有决定作用 答:正确 1决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和目的 2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了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权利 4决定了部分的教育内容 5决定了教育的管理体制 5、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答:正确 1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的劳动力 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6、教育现代化指教育设备的现代化 答:错误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设备的现代化,还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4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7教育管理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 1、龙生龙,凤生凤 遗传决定论 答案:错误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遗传素质决定,是不正确的2、环境决定论 答:错误1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 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人是环境 的消极产物,人的发展为环境所决定,就会 滑入“环境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3、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无条件的 教育万能论 答:错误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 的发展 2要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 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的制定不能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和 臆断 答:正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的 主要根据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 的重要依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2、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答:正确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 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 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3、全面发展是指平均发展 答:错误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 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4、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答:错误应因材施教 5、以升学率为准 答:错误,违背了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 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本。 第五章 1、义务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 答:正确。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 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还 包括高中、大学等教育。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答:正确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是“履 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最本 质的特征 3、问题忘了。。。 答:何种进修培训都应该在完成教师本职工 作的前提下进行,不得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 工作。 4、终身教育就是指继续教育 答:错。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 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一是具有 时间的延展性。而是空间包容性。 5、国民教育是义务教育 答:错误国民教育包括义务教育还包括高 中大学等教育。 6、由重视人的“学习权”转向重视人的“受教育 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答:错误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 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第六章 1、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 答:正确1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 全面发展2因此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手段 2、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答:错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双重的地 位,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 发展的主体 3、“教师中心论”学生比作“船”,教师是“舵手” 答错误1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2 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题3过分 扩大了教师的作用 4、“儿童中心论”把学生比作“太阳”而教师是 围绕着太阳转的“地球” 答:错误1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 主体2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客体3过分 扩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5、教学相长 答:正确1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2学生的 学促进教师的教3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相 互促进的 第七章 1、国家课程在事实上有可选择性 答:错误1在事实上具有强制性2国家课程 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其管理属于中央教育 第八章 1、教育就是智育 答:错误1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 为主要目标的活动2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 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3智育的实施除通过 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4教学和智育的关 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2、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 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无条件的 答:错误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知识应是规律性 的知识 2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来看,重视学生的活动 和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3从传授知识的方法上看,应采用启发式教 学 3、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传授的方法 答:错误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 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 套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 的方法。 4、有一个题是幻灯机不是计算机 第九章 1、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答:错误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 的活动 2、品德发展的多端性 答:正确 1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 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 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2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 样性,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 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出现“情通 理不通” 3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等条件选择多种开 端,多种教育程序。 3、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 逐步前进 答:正确 1德育过程有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 2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地教 育学生,德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3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 逐步前进 第十一章 1、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客观性是 调查研究的重要特征 答:正确1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客观 性是调查研究的重要特征2平时偶尔的一 次观察或访谈不能成为调查研究 2、经验研究就是经验总结 答:错误1经验研究不同于经验总结。两者 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研究”,因而应有研究 的目的,有创新新结果。而后者不一定具有 这两个特征。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说明:下划线的部分为往年真题已经出过的题目,可作为次重点掌握。 双划线的部分为补充容。 1.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3)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4)学科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5)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在品格和德行。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容。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5.教师专业知识的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文化知识

6.教师专业能力的容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7.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8.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六)得出结论 (七)撰写成文 9.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冲刺必备 伴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形势逐渐成熟,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同学,特别是师生会面对新的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在此,根据试点地区的历年考试情况,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进行简短的考情分析,并对2015年下半年的考情做一定的预测。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分值现已基本定型,分别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及材料分析题。其中单选题21题,一题两分,出题顺序基本上按大纲的章节排列顺序。辨析题四题,一题八分,难度相对较大。简答题四题,一题十分。材料分析题两题,一题十八分。以下我们按照这个顺序,逐一进行考情分析。 首先,由于单选题的考点比较多,基本上都有涉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章。其次,辨析题。从12年到15年上半年以来,除14年考过第八章班级管理一题外,辨析题涉及到的考点分别集中于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七章。第一章考过的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及教育功能等。第三章涉及到教学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第四章涉及到学习迁移、强化、学习动机、定势、知识与能力。第六章涉及到德育的定义、过程、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等。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除15年,每年都进行了考察。再次,简答题,涉及到的考试围比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特别是中学课程这一章节,考频较高,这几年考试中出现了五题。最后,材料分析题主要集中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其他章节偶有涉及。12年为教学原则、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德育原则和方法,13年为德育原则和方法、创造性思维、启发性教学原则及气质,14年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学习迁移、德育原则等、15年为德育原则、功能固着,故材料分析题考频相对较高的是中学德育这一章。 综上所述,在15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第一章为客观题的重要章节,偶考主观题。第二章多为主观题,考频高。第三、四章,客观题和主观题皆有涉及,特别是材料分析、简答题等。第五章以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居多,第七章尤为引起重视,VIP章节,主观题的热门考试章节。第六章和第八章考频相对不高。同时,根据15年上半年的考题来看,以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容难度会逐渐加大,考点越来越细,综合知识要求高,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对常规重点的识记,还要对一些冷门知识点进行重视和掌握。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教育学》期末考试辨析题题库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教育学》期末考试 辨析题题库 (2015年3月整理、更新至14年7月试题) 试题 10.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11.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 12.好老师就是能把课上好的老师。 参考答案: 10.错。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的素质既不是先天遗传形成的,也不是完全后天影响的结果,而是在先天生理机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特质。 11.错。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但学校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教育)和品德教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等三个方面。 12.错。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好老师不仅要把课上好,还要育好人,要以身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真诚做人。 试题 11.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12.德育在整体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学校德育的进行应注重独立开展,而不是蕴涵在整体教育中。 13.学校管理就是教学管理。 参考答案: 11.错。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教育的制约,这主要是由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的,教育不仅具有人口功能,对人口的增长、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产生影响,还具有政治功能,可以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变革、推进社会政治民主,而且教育还具有经济和文化功能,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12.错。德育教育必须蕴含在整体教育中,因为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体教育即其他各育不可分离,它是各育得以顺利实施并获得良好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3.错。两者内涵、管理的内容与范畴等都不同。学校管理就是学校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一种制度,极大地发挥校内人、财、物等因素的作用。充分地利用校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学校全体成员协调一致地、有效地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的一种有程序的活动过程。教学管理则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的职责。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务管理等内容。 试题 9.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10.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11.德育与思想教育是一回事。 参考答案: 9.错。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道路等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对人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完整的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要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10.错。教学模式不等同于教学方法,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11.错。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只是广义的德育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教育)和品德教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等。 试题 1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12.德育为首,就是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无论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3.自出生起,女性就优于男性;直到初中前期,男生开始优于女生。 参考答案: 11.错。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动物的活动源于其生存本能,而非教育。 12.错。德育之所以为首,是因为德育是塑造人的工作,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重要工作,是指德育要蕴含在其他各育之中,要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要变成全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但并不意味着无论对学生进行什么教育,首先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是应该根据其他各育的过程与规律巧妙地将德育蕴含其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3.错。从生理角度看,男女确实存在差异,但不能说女性在早期就全部优于男性,初中前期后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