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所作出的等级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
基本原理: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反映出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性。
评价的基本原则:综合性与主导型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针对性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评价类别
按方法:定性,定量,定性+定量按目的:当前适宜性评价,潜在适宜性评价按对象:单适宜性评价,多适宜性评价,综合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用途: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
土地适宜性评价:适宜用来干什么,适宜某种用途的等级
评价的一般程序分为 :工作准备和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阶段
(一)《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土地适宜性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适宜纲(order)、适宜级(class)、适宜亚级(subclass)和适宜单元(unit)。
1)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S)或者不适宜(N)。回答适宜(S)还是不适宜(N),是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两方面,一方面不符合即不适宜。
适宜纲是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所产生的效益值得进行投资,而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
不适宜纲是指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土地被列入不适宜纲原因很多,如提出的用途可能在技术上不能实行,例如在裸岩山耕作,但经济原因往往居多,即预期投资获得的效益小,得不偿失。
2)土地适宜级
土地适宜级反映土地对某些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用阿拉伯字母按适宜纲内的适宜程度递减顺序编列。类的数目不加具体规定。最常见的是在适宜纲内分出三类:
非常适宜级(S1):土地可持久应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或受限制较小,不至于降低生产力或效益,不需要增加超出可承担水平的费用。
中等适宜级(S2):土地有限制性,持久利用会出现中等程度的不利,降低生产力或效益并增加投资及费用,但仍能获得利益。
临界适宜级(S3):土地有限制性,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是严酷的,将降低生产能力或效益,或者需要增加投入,

而这种投入从经济上说只能算勉强合理的。
上述适宜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费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土地不适宜级通常可分成两类:
当前不适宜级(N1):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加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确保对土地进行有效而持久的利用。
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的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对这两类土地一般不需要作经济上的定量分析,因为它们所指定的用途从经济角度来说都是不适合的。当前不适宜级的上限正是适宜纲内的临界适宜级的下限,它可随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而永久不适宜级的上限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因而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3)土地适宜亚级
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土壤侵蚀危害。亚级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高度适宜级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级。在实际工作中设置亚级有两个原则:
亚级的数目愈少愈好,只要能区分开适宜级的不同质量的土地就可以;
对于任何亚级而言,在符号中应尽可能少用限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字母就可以。
不适宜纲内的土地也可以按照其限制性划分亚级,但实际意义不大,因为这种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
4)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式土地适宜亚级的续分。每一适宜亚级内所有的适宜单元具有同样的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不同适宜单元之间在生产特点或经营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不同。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土地规划时很有意义的。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
《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规划土地评价——评价目标——评价区情况(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目前土地状况、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等)——资料和假设(资料的限度、资料的可靠性)
——工作计划(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评价的类别、工作方式选择、工作时段划分、任务安排)
总之,规划土地评价是任何土地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目标和假设之后才有可能计划以后的评价工作,使各项活动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最后产生与评价目标有关的成果,同时避免无效劳动,特别是避免费用多,耗时间的野外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做出的某些决定,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有所改变,因此,对这些决定应该留有余地.
(二)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确定土地利用类型:预先确定和工作中确定两类方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的需求:不同的

环境条件、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
详细调查及描述(作物种类、品种,管理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
(三)调查研究区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与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平行开展的是自然资源调查,目的有两个: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相对一致的单元,以此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另一个就是获得每个这种相对一致性单元的有关信息,用其对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评价.前者的成果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图件,后者的成果是每个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1976)”
与农林牧三种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的土地质量:(1)与农作物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2)与畜牧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3)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4)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2.土地质量的选择:
在一个具体地区进行某一类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时,不必全部使用上述土地质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种土地质量也不是只限于对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影响.因此,在适宜性评价时,必须对土地质量有所选择.
土地质量的选择要满足三个条件: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有影响;在研究区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值;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料方法.
3.评定土地质量:在确定采用哪些土地质量之后,接着要对这些土地质量进行评定.
如何评定土地质量呢?通过土地性状评价土地质量。
步骤包括:A. 选择适当的土地性状因子; B. 排列选定的评价因子; C. 编制土地质量评价表
一土地评价单元分别评定每一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后,还必须将它们加以综合,即评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经验法:评价人员与当地科技人员和有实际经验的人讨论,并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将各别单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综合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2)极限条件法:如同土地潜力评价中的做法那样,将级别最低的土地质量等级作为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即最小因子法.
3)运算法.将每个适宜等级规定一个数值,进行乘法或加法运算得到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
土地质量评级:利用评价因子的限制等级对不同土地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将土地质量按优劣分为5级(表)

土地适宜性评价及调整方向:根据不同土地利用单元的条件(目前利用情况,主要障碍因素、目前利用适度情况),明确土地改造利用的方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土地利用与土地的匹配比较
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更确切地说是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的要求与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的比较.包括四个步骤:
(1)“供需”的匹配(2)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3)社会经济分析(4)实地验证
(五)提交评价成果(1)成果的表现形式-文字、图表、数据(2)成果的载体形式:硬拷贝、电子文件等。
对《纲要》的评述
在一个土地单元内不能仅对一种利用方式作出评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同的要求;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而不只是土地性质;评价时在相当程度上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管理水平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针对性较强,实用性较大;多宜性评价,供土地利用规划参考;评价考虑土地自然属性和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
2.土地适宜性与利用潜力评价的比较
区别:潜力评价规定土地利用方式的先后次序,适宜性评价可针对多种方式评价;前者主要关心土地自然属性,后者重视土地经济属性
联系:两个评价成果可进行比较、协调
二、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级、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5级组成。
土地潜力区:根据水热条件,全国划分9个潜力区,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和适宜作物、牧草、林木
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级:依据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共8种适宜级,主要是主宜性划分8种适宜级
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