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特点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特点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家庭教育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人才具有: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科技意识与科技能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二)独生子女占绝大比例,家庭教育中情感因素冲淡理智因素。“四二一综合症”:只知受爱,难知爱人;依赖性太强,能力太弱;生理发展提前,心理成熟滞后。(三)家长望子(女)成才心切,但又不掌握教育子(女)成才的规律和方法。期望值片面:盲目追求高学历;过渡教育病;盲目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滥用奖励和惩罚。(四)家长的教育意识增强,但时间精力不够。(五)社会影响多而杂,家庭教育的可控性减少。社会信息鱼龙混杂;社会不良现象对孩子影响太大;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信息反差;家长的信息能力与教育要求不适应。(六)单亲家庭、新组家庭增加,第二个孩子,家庭教育出现新的难点。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十大难题
来源: 发布日期:2000-7-13 浏览次数:458


1.家长孩子没有共同语言
一部分家长感到与孩子隔膜。主要表述为:孩子不爱听我的话;我和孩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孩子现在有话不和我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我不了解,也搞不懂现在孩子所感兴趣的事情等;我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自己的追求不一致。家长选择这类题目的比例为16.87%。
2.我是个失败的家长
一位母亲在来信中沮丧地说:“在教育孩子上,我是个失败者。如果有来生的话,我就不要孩子了。”
这种失败感来自对教育现在的孩子没有任何把握。确切地说没有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近20%的家长表示他们缺少教育方法,具体表述为:我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机等:我不知道为孩子推荐什么样的儿童报刊和课外书;我不知道从哪里能获得关于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等。
家长们在来信中更详细地叙述了教育方法方面的困惑。在现代社会,到底用什么思想教育孩子呢?内蒙一读者写道:“再用七十年代的道德去教育他们恐怕是不行了。”但“怎么叫他们认识杜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江西一位母亲在信中提出了教育思想的“矛盾”:是教育孩子诚实、谦虚、忍让、友爱、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呢,还是强调个人奋斗,适者生存,败者淘汰呢?尽管家长们都愿意孩子有前者的品质,但实际上,更多的家长都卷进了以成绩论优劣的旋涡,结果鼓励孩

子不择手段地竞争好成绩。我们应该给孩子生存教育还是传统教育?两种教育如何得到协调呢?
3.孩子花钱大手大脚
19.9%的家长认为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具体表现为:孩子买东西喜欢和同学们攀比、孩子喜欢要名牌产品、孩子过生日喜欢请客、孩子过节时喜欢送比较贵重的礼品等。选择这些题目的平均率为11.84%。一位家长认为:观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艰苦、是节约、是辛勤劳动、是公共道德等”。
4.孩子缺少自理能力
35.6%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少自理能力。26.1%的家长承认孩子在家里不愿意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以及孩子不会自己洗衣服,选择这类题目的平均率为25%。高中生的家长中,有30.8%的家长认为白己的孩子缺少自理能力。小学生的家长中,27.4%的一、二年级家长、16.0%的三、四年级家长和12.5%的五、六年级家长说,在多数情况下,孩子自己不收拾书包。40.3%的三、四年级家长,35.2%的五、六年级家长、26.7%的初中生家长以及17.8%的高中生家长承认孩子不会洗衣服。所以,在每个年龄段,都有30%——40%的家长觉得孩子的自理能力差。
5.怎样使孩子避免社会的负面影响
我们已经注意到,家长感到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避免社会上的负面影响,选择这类题目的平均率达到35.9%。
58.2%的家长担心一些电视节目对孩子有影响。这些家长提出:第一,电视动画片过多,儿童节目过长。尤其是安了闭路电视的地区,可收16套左右的节目,其中一半频道在下午5:00-7:00之间都是儿童节目。孩子常常看完一个频道,又换一个频道。第二,爱情内容过多。第三,外国卡通片过多,“充满凶杀打斗,渲染血腥暴力和魔鬼神怪,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和童趣,既非神话又非童话,诱导孩子想入非非……”第四,电视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热衷于为“老板”、“大款”、“明星”们歌功颂德等,宣扬物质主义。一个幼儿园孩子得了好成绩就向奶奶要奖励,理由是:“电视中答题比赛还给玩具呢,奶奶怎么不给?”
48.5%的家长希望知道如何使孩子避免社会的负面影响。他们列举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家庭赌博、电子游戏厅游戏(有时也是赌博)、录像厅黄色和暴力录像等。
12.3%的家长担心校园暴力。目前的校园暴力主要包括:敲诈同学财物、侮辱同学、殴打同学以及校园内帮派活动等。家长建议学校应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在这组题目里,还包括“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谈‘性’”,说明这道题目与社会负面影响高相关,进而说明多数家长仍然是将“性”与

“坏事情”联在一起。24.5%的家长有这方面的困惑。当孩子问妈妈:“妈妈你是从哪里生下我的”,妈妈不知如何回答。当10岁孩子猜中关于性的谜语时,所有在场的成人都感到非常尴尬。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不可能从一个正常的渠道得到关于性。青春期方面的科学知识,而总是从私下的场合得到关于性的“传说”。
6.孩子没有伙伴
这类问题的主要题目有:孩子和同学的关系不好;孩子不会处理伙伴关系;孩子没有一起玩的伙伴;以及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家长选择的百分率最低,仅为6.3%,这可能与家长不太重视这个问题有关。因为在这次调查中,有14.8%的孩子自述“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比家长的百分比要高。实际上,没有伙伴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较大。没有伙伴,就无法获得社会规则的学习、交往的快乐和健康的人格。从家长来信中也可看出,没有伙伴的孩子一般都心境不好。有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变得自卑;有的孩子懦弱,并经常受欺负:有的孩子做完作业就看电视,把精神寄托在电视上……。
7.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
6.6%的家长认为:“者师不喜欢我的孩子”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述为: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孩子常说老师偏向别的同学;老师有时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我的孩子;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和老师难以合作:孩子在学校总受欺负;孩子怕老师;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等。6.6%的比例不高,但这些孩子的前途可能就毁在教师的不良态度上。
打骂和体罚学生引起了家长们的激愤。北京市一位家长来信说:“现在学校里有一部分年轻的老师,教学素质极差,缺少文明用语,缺少耐心和热心,训斥学生就像训动物一样,抬手就打,张嘴就骂,罚站竞长达四节课,甚至不让学生吃中午饭。”一位农村家长也在来信中反映农村小学的状况,说:“现在的小学老师不打学生的特别少,有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劈脸就打或拧耳朵。”
打骂和体罚使学生变得特别怕老师。陕西一位家长在来信中告诉我们:他们的七岁男孩特别怕数学老师。一天晚上,孩子做作业到十点多钟了,还没有做完。家长非常着急,建议将老师要求做十遍的作业改为做三遍,但孩子不听。孩子说:“我今天做作业晚睡,明天迟到,让老师打个耳刮子,也比没完成作业关到黑房子里强。”
家长们对个别教师只关心钱,不关心孩子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有些教师在校门口轮流作东摆摊,让学生买自己的东西。如果孩子没吃教师搞创收的“早点”,评语上就会出现

“不关心集体”。有的企业学校教师发现企业效益不好,就拿孩子当“出气筒”。由此,北京的一位家长评论说:金钱的铜臭味开始玷污了圣洁的殿堂。
那么,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些家长总结道:老师喜欢漂亮的孩子、文静的孩子、内向的孩子、家里有钱的孩子或家里有权的孩子、会奉承的孩子等。这虽然可能是个别现象,但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极大。
广西钦州矿务局新采工区的家长吕永光在来信中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台教书的机器。
8.孩子学习不刻苦
44.1%的家长苦恼于“孩子总是贪玩,学习不刻苦”,这个题目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44.7%)高相关,即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认为“贪玩”是重要原因之一。选择这类题目的家长不同意“孩子学习压力太大”的说法。“学习压力”题目与这类题目呈显著负相关。但家长同意“孩子不爱听我的话”,“听话”题目与其它题目正相关。这说明:孩子不听话,通常是不听“要刻苦学习”的话。在家长看来,“不听话”也可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
9.孩子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54.9%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个题目也与“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呈高相关,即说明:“除了”不刻苦以外,家长将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还主要归因于“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两道题目的选择平均率近50%,足见家长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10.孩子不会独立处理问题
不会独立处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题目上:孩子学习的独立性较差,总依赖父母或他人(30.9%);孩子不会处理伙伴关系(10.1%)。也就是说,近1/3的家长面临着孩子学习独立差的难题,约1/10的家长面临着孩子不会处理伙伴关系的难题。两个题目呈高相关,说明学习独立性差的孩子,也不太会处理伙伴关系,或者相反。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教育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2-09 16:53 共 26人浏览[大] [中] [小]
一个六岁小男孩的父亲,最近以来一直很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残忍,有一次他看到孩子用力踢打家里的小猫,小猫疼得直惨叫。为了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爸爸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告诫他再不能打猫咪了。可是没过几天,父亲发现孩子又在打小猫,而且打得更厉害。没办法,父亲只好将猫送给了别人。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

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希望孩子好,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方面的提示。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正如我们在物理中学过的经典力学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反作用力。“你打我,我打猫”是孩子潜意识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态。该怎么办呢?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据传说,禹的父亲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治服。因为他是水来土掩,造堤筑坝,采取的是“堵”的办法。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而大禹总结经验,采用了疏导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使滔天洪水“决九川,距四海”,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结果治服了洪水。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平阳小学 何琦
引子:
小辰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模样长的也非常讨人喜欢。虽然刚进学校上一年级,但他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甚至在年级中也数一数二。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校的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只要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原来,小辰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另外,小辰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就这点也让老师非常头大。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

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辰,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2000.10.2
二.个案背景
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家中只剩母亲和他两人。母亲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以及对他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母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工作在,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因此小辰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小辰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小辰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父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小辰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希望孩子好,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方面的提示。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正如我们在物理中学过的经典力学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反作用力。“你打我,我打猫”是孩子潜意识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态。该怎么办呢?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据传说,禹的父亲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治服。因为他是水来土掩,造堤筑坝,采取的是“堵”的办法。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而大禹总结经验,采用了疏导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使滔天洪水“决九川,距四海”,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结果治服了洪水。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个案指导
(一).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

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

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五.个案指导成果
小孩这样的性格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让她在短期内完全改变,那是不可能的。目前,她的情绪稳定多了,脸上的那仇视的表情已经不见了,笑容也渐渐地增多了,和一部分同学的关系也还不错,我想,这是学校家庭合力的结果

六.结论与反思
通过个案,我意识到家庭内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对爱的情感的“餍足”,对爱的情感的麻木不仁,亦抑制了其对周围人产生爱,容易滋长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心理,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小辰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孩子仇视学校、老师、同学的心理。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从溺爱到打骂,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心理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孩子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雕塑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爸爸,今天我最快乐!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做孩子快乐的玩伴》主题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曲阳四小 陈允芳
题记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孩子是主动学习的人,他们有天生的好奇心去探索周围环境。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不能分开。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
和孩子一起游戏时,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我们成人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成为他的玩伴,父母首先要善于观察孩子,同时放下所有成人的观点,去真正体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指导对象
曲阳四小四(3)班家长
活动时间

和地点
学校心理辅导室
面临问题及状况分析
1、一些家长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玩,认为孩子的学习和玩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认为玩是没有明确目的、随意、闲散的事,孩子在玩的时候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家长的这种认识和态度,说明他们不了解孩子应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2、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学习任务加重,学习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差距拉大,此外,孩子的叛逆心理也在这一年龄段增强,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急躁失望的情绪,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出现问题,除了责怪就不知所措。
3、孩子在与玩伴相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家长应该了解,客观看待并能给予及时的指导,教会孩子一些正确的处理方法。
预期目标
让家长体验、感受一些与孩子亲近的方法:
A、与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使孩子在大自然中领悟一些道理,增长一些知识。
B、与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游戏而心意互通,拥有共享快乐的经验,才能够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灵纽带。
C、做孩子的好朋友,学着蹲下来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这样会使家长得到孩子的友谊。
D、偶尔带给孩子一些礼物,给孩子一点儿惊喜。
E、经常开家庭座谈会,不仅能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而且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件的讨论中来,这对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精彩回顾
活动一
这次活动使家长与孩子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擂台赛。将孩子队与家长队分别分成两组,进行观察记忆能力的对抗赛,老师出题目,看哪队操做得又对又快。几个回合下来,有些家长的大手还真比不过孩子的小手。当时我出了这样几道题:
规则是:教师依次出示图片,要求观察五秒钟后再现颜色组合。第一题,家长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觉得一片花花绿绿,晃得眼花,可孩子们已经操作完毕,而且百分之百正确。当孩子们说出颜色组合规律后,家长们才恍然大悟。后面的题,家长们开始学着找规律,但还是比不上孩子快,后来家长要求延长
察时间,可正确率也达不到百分之百。
活动结束后,王佳盛的爸爸说:“我们虽然输给了孩子,但输的心理美滋滋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潜力。”参与式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又回到了久违的童年,许多家长都说:“今天的活动似乎使我们回到了童年的课堂,可惜那时上课两手空空,只能干巴巴的听老师讲,现在好了,孩子们真幸福啊!”
通过这种参与式的活动,使孩子们感到,我比爸爸妈妈都

厉害,又一次使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自豪感和快乐感。
活动二
抢椅子游戏让孩子和家长数人围着椅子走(椅子少于人数),音乐停止,立刻坐下来,没有坐到位置的就被淘汰了,其他的人在拿掉一张椅子的情况下继续跟音乐走,游戏循环,最后一位留下者为胜。
活动三:小测试
在座的每一位父母,你是否了解孩子且是孩子的朋友被孩子所接纳呢?完成以下的问题,你将找到满意的答案。(爸爸妈妈组)
你和孩子拥抱吗?
你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吗?
你知道孩子的快乐的事吗?
你知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吗?
你能分享他的快乐和分担他的烦恼吗?
孩子有心事会和你说吗?
你了解孩子的爱好吗?
孩子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爱是需要表达的,你是否让他们感受到年你的爱呢?(孩子组)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几号吗?
你知道妈妈最爱吃什么食品吗?
你知道爸爸穿几号的鞋子吗?
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你是怎么表现的?
活动四:座谈交流
男生张轶的爸爸首先发言。他的“游戏教育法”获得在场老师、家长们的好评。张爸爸很重视培养儿子的情商,在教育过程中他注意到,儿子有时会比较急躁,很容易对有板有眼的批评式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怎么办?在摸索中,张爸爸找到了一种游戏教育法:平时他会尽量挤出时间,充当儿子的玩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与儿子交流,指出他的不足,让儿子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一天下班回家,张爸爸发现儿子没有像往常一样,蹦蹦跳跳地跑过来迎接他,而是阴着脸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怎么了?嘟着的嘴都可以挂油瓶了。”张爸爸打趣道。“妈妈她……”儿子眼睛红红的,满脸冤屈。原来,张轶在学校补作业回家晚了,急性子的妈妈没有了解清楚以为儿子贪玩,劈头盖脸就对儿子一顿训斥。沉闷的晚饭后,张爸爸决定带儿子去“疯一把”,调解心情。于是,小区里的草坪上有了一大一小两个欢闹的身影。儿子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中场”休息时,张爸爸顺水推舟,为儿子分析事由,告诉儿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要把心态放平和,其实妈妈也是出于对他的爱,只是方式要改正……听了爸爸的一番话,张轶歪着小脑袋想了一会说,“我也不对,回到家我要和妈妈说对不起。”就这样,张爸爸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为儿子解了心结,并使家庭气氛更为和谐融洽。张先生表示,与孩子进行积极平等的交流,不仅有利于他们身心的成长,还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而在陪孩子的玩耍中,用一种快乐情绪对他进行教育,会让孩子更加乐意接受。张先生还告诉

在场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要吃饱、穿暖,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他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父母就要为孩子指明方向,帮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活动效果
活动结束后,每个孩子的脸上都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吴越宁同学对爸爸说:“爸爸,今天我最快乐!”
一位父亲这样说:“如果你不花一些时间与你的孩子共同度过,那么再怎么强调要与孩子交流都是白搭。当你与孩子共同分享在一起的快乐时间时,是你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
一位母亲这样说;“与孩子在一起是很重要的,我们常在一起散步,一起洗碗,这样我们就能有很长的时间交谈。这是交谈的好时间。即使你很忙你也一定能够挤出这些时间,因为那也是很容易交谈的一种场合。试想有人要你坐下来,然后说‘让我们谈谈’,这是多么的生硬啊。”她表示,与孩子进行积极平等的交流,不仅有利于他们身心的成长,还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而在陪孩子的玩耍中,用一种快乐情绪对他进行教育,会让孩子更加乐意接受。她还告诉在场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要吃饱、穿暖,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他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父母就要为孩子指明方向,帮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反思游戏,就是将生活趣味化,就是和孩子在一起。运用智慧,让孩子快乐,也让自己快乐,才是做游戏式父母的真谛。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与同龄孩子交往是不遵循游戏规则的,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就比较多,细心的老师也会发现,这其中的某些问题根源在与家长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不当教育方法所致。那么,教师就要在此对家长做适当的引导。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案例
主讲:许建华 时间:2005.8.13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当代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是空前的,对孩子教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付出也是极大的。可是,同样是家庭教育,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有的父母能够使子女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为家庭也为自我写下光辉的人生篇章,甚至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光点;有的父母却由于教子无方,使子女终生碌碌无为,断送了子女美好的前途,给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阴影,甚至出现家庭悲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因此,怎样顺应孩子的天性,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孩子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环。
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概莫能外。教师如同父母,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方式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换句话说,

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如果在教育的问题上不分具体情况,不对症下药,效果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可行的方法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方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尤为显著。所谓单亲,即离异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孤傲、不合群、逆反、脆弱等心理特征,因此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但就意义而言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一:
学生: 李同学(男)
家庭成员:无固定工作的母亲;生重病的外婆;患小儿麻痹症的舅舅
家庭情况:收入很低,居住环境老城厢;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低因而对其无法进行指导和教育
该生特征:心事重重,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一直位于班级中等水平徘徊,没有大的起色
教育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找小孩谈话,要他面对困难,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学校的奖学金。在生活上,学校的各项活动能减免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为他减轻因家境而感到的压力。作为班主任我平时给予他的是平视的目光和平和的态度,有时,。
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李同学渐渐地找到了在班级体中的位置。学习上,从预备班到现在他每学期都在进步,上学期期末考试,他考到了年级第6名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他轻松地融入了班集体,我为他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感到高兴。
案例二:
学生: 张同学(男)
家庭成员:离异的父亲
家庭情况:父亲下岗,收入低微
该生特征:小学里是人人讨厌的差生,早晨迟到一周两三次,作业天天不交或漏交,找到他态度极好,认错很快,但就是没有行动,天天如此,老师普遍反映无法教育的“差生”
教育方法:自从进入我班后,我就把他作为我私下里的重点帮教对象,上门家访,和家长取得联系;陪他做作业,约法三章但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我进一步了解他的过去,知道在小学里老师不把他当“人”看,小孩一点自尊没有,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就努力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在班级里进行表扬,慢慢地孩子有了自尊,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育效果:作业按时交了,迟到的次数少了。更让人高兴的是,上学期开学时,在讨论班级教室门由谁来负责开时,张同学第一个举手,愿意担这个责任。我当时真的很惊讶,抱着信任的态度就把每天早上开教室门的任务教给了他,一学期下来他基本能够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他也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越来越多的赞扬声,越来越自信。从他的身上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每个老师对孩子要有信心

和耐心,真所谓“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案例三:
学生: 陈同学(女)
家庭成员:母亲病故,父亲为金融业“白领”
家庭情况:家庭条件优越,父亲为其配备了手机、电脑等,每月零花钱上千。用其父亲的话讲,“她失去了母爱,我要在经济上加倍补偿她”
该生特征:预备班时成绩比较差,但听其父亲说小学成绩还可以,初中毕业中考成绩不是很好,勉强进入了我校高中美术特色班学习美术;平时的文化测验成绩也还可以,有点“小聪明”,但每到大考就会头脑发晕,具有“考试焦虑症”;平时花钱大方,很爱打扮,注重自身形象“美”
教育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单独找她谈心,表扬了她具备的优点和优势,希望她利用一周的时间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谁知她第二天一早就来找我“负荆请罪”,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我用她母亲临终时的话激励她,用她父亲不愿向她说的苦衷劝说她,使她争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学习上,不要“心有旁骛”
教育效果:一段时间后我注意到她上课时不再偷照镜子了,学校要求同学做到的“一日常规”她都能做到,发型、发色“正统”。据其父亲讲上网聊天也少多了,学习的劲头很足。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进步显著,美术专业成绩也开始领先于不少其他同学
以上三个同学的教育和他们的转变使我想到:世界之大,各种类型的人都有,更何况处于青春好动的青少年呢?问题不在于他们的错误,而在于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待这些看似讨厌不可救药的孩子时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退”而求策呢?“问”什么?问自己最佳的教育办法;“求”什么?求教育的良策。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又是我们不得不努力做好的大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