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两首诗词的赏析谈学生名诗“细读”习惯的培养,语文例文.doc

从两首诗词的赏析谈学生名诗“细读”习惯的培养,语文例文.doc

从两首诗词的赏析谈学生名诗“细读”习惯的培养,语文例文.doc
从两首诗词的赏析谈学生名诗“细读”习惯的培养,语文例文.doc

从两首诗词的赏析谈学生名诗“细读”习惯

的培养,语文-

刘震宏?高考诗歌鉴赏一项历来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恐怕也和老师只是向学生灌输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鉴赏术语,忽视对诗歌本身的研读有关。本文通过对两首诗的“细读”,来探求诗歌鉴赏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先读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其词“精艳绝人”。开拓初期婉约词风。起句,“梳洗”,点明时间是清晨。词没有交代诗歌主人公的性别,但自能领会。“罢”字形容思妇希望急切的心情,刚一梳洗完就去望江楼。这里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思妇有否早饭?按道理,应该是先起床,再梳洗,然后用餐。或许我们的主人公心有所动,误以为今日她的恋人就要归来,以至于不吃早饭,就匆匆忙忙去江边眺望归舟,期待和情人的相聚?当然,诗歌思路的跳跃性极大,“留白”较多,诗人完全可以忽略早餐的情节。“独”,不邀女伴,独自一人,悄悄前往。盼望情人归来,毕竟是一件很私密化的事情,无需呼朋引伴,即使闺蜜,也羞于启齿或不愿启齿。“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空自伫立的情态:疲倦不堪,勉强站着,就那样痴痴地“倚”着。独倚何处?“望江楼”是也。“望江楼”应是一处充满诗意浪漫的处所,依据地势,临江而建,它一定遍阅人世间痴男怨女的悲欢离合!不要具体想什么,只要看一看这个充满幽怨的名字,就会引发我们的无限遐想。“过尽”句包含了思妇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每一船近,紧张凝望,心跳随之加剧,瞳孔随之放大,手心随之出汗;旋知非是,那一颗刚刚燃烧起来的

心脏,又劈头被一盆冰冰凉的水浇灭,我们放佛听到了那烈焰遇及冰水的“嗤嗤”声!在这无数次的是和非是之间,在这无数次的希望和失望之间,女主人公内心承受的摧伤是多么惨重!这句也是照应首句,表明望的时间之长。当成百上千的船过去后,不见归人,而呈现于眼前的是什么呢?脉脉无言的斜晖、悠悠不尽的流水。这里采用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斜晖、流水都附着了人的情感。“过尽千帆”,一个“尽”字,说明辽阔的江面已经再无其他船只,暗示白天即将过去。看来今天又是空等一日了!诗歌最后,点明望江楼所处的位置:白蘋洲。“肠断”二字,直抒胸臆,真切直率地表现了思妇的无限痛苦。斜晖,犹如思妇脉脉之情,流照大地;悠悠江水,一如思念之情,绵绵无绝,无始无终。尾句巧妙的和首句照应,暗示这日已逝,征人不回,且遥遥无期。??诗歌主人公在白蘋洲的望江楼上“斜倚”了一整天!她的思念不可或忘的人何时归来?进一步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者的别离呢?这些思考,又触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使之在广阔的想象空间里进一步和词人交流,和诗歌主人公对话,并在强烈的共鸣里产生了无限的审美快感。?对于“名作”,必须要“细读”,字斟句酌,多方探寻。熟读唐诗,细读千遍,不知不觉中我们高妙的语感就会养成,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就能得心应手。

再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问,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抒写了快乐情绪。李白被囚数年,几乎处死,一旦被释。不觉狂喜。但又不敢明说,因为李白虽有经天纬地之志向,却无成熟之政治头脑,于是空怀一颗报国雄心,却误上李璘叛国之贼船,惹下天大笑柄,于是虽释犹耻。李白把狂喜之情极力控制住,但是又不吐不快。怎么办?只有用含蓄凝练的手法表达出来。本诗四句全写景,但是

快乐之意深藏其中,不著一个喜字。第一句,写从上而下,写高,令人想起“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快活神仙。第二句写快,真是“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速度之快反衬心情之愉快。第三句,写喜。本来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这里凄凉的猿啼,没有使游子断肠,反而更增快意,这是典型的以悲景写乐情的辩证写法。第四句表面是写诗人所乘小船越过千山万水,来到风平浪静的所在,其实却是在暗喻自己的脱险,人生的小船终于又越过万仞峭壁千层惊涛,来到了无惊无险的安全地带。而关于猿猴叫声犹在耳旁,轻舟已飞越万重山峦的描绘,则属于超前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全诗没有一个生僻的字,也无一个典故,但诗的深度不在字面上,而在句意中,在句外意中。

?在细读过程中,对这首诗的以及创作该诗的相关创作背景了解的基础上,还原创作情景,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是孙绍振先生所说的名作细读的“还原法”。而在情景再现过程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是巨大的。孙绍振先生说:“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他指出:“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

?“还原法”包括“情景再现”和“语义还原”。“我们的汉语,字典意义和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并不完全重合。字典里的意义非常有限,而在具体上下文语境中的语义,却因人而异,因事而即时生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无限多样的语境和人物身上,同一词语所能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

?上面文字是笔者在对两首诗的“细读”后所作出的分析。当前,“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陈旧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狭隘的社会功利

主义仍然占有优势”,“名作欣赏”还处于一种相当幼稚的阶段。前卫文艺理论日新月异,文本分析却停滞不前。“这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课题,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努力的历史任务。”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对于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我们当然要求学生了然于胸,但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诗的纯正文学趣味,关键还是要指导学生细读。通过细读拒绝粗俗反对功利,通过细读,沉静尘心熏染浪漫,做到

??

在细读中探微揽胜,在细读中体悟美好升华境界。?

理论在保持前两个阶段特点的基础上,拓展了质量成本、顾客满意等理念和内容。

在以上各阶段的演进过程中,质量及质量管理理念也悄然发生深刻变化。质量的理念,从单纯的符合性质量(即标准规定的质量)向适用性质量(满足用户要求)扩展,质量管理的理念从被动把关向预防为主转变,质量控制措施从末端延伸到源头和过程,从生产现场延伸到了用户使用领域。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用户个性化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质量”的内涵还在向“大质量”方向发生深度演化。例如,有的企业定义品牌就是品质加品格,也就是说品牌基于产品又超越产品,市场=人+购买力+购买欲望,在买方市场的情况时应追求独特优势和影响力、美誉度。再如日本企业围绕“质”的繁体字“質”大做文章,强调质量的经济性,要“斤斤计较”,要保证“物有所值”。

2六西格玛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从历史经验看,某一种质量管理方法得以兴起、推广都有两个特点:

(1)这种方法经一些知名企业运用于实践,取得实效并经企业丰富完善后得到认可和传播;

(2)这种方法往往蕴含普遍性的认知和实践规律,除可应用于质量管理领域外,对其它工作也有普遍的指导、借鉴价值,PDCA循环模式、IS09000标准都是典型的事例。最近几年,六西格玛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推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六西格玛方法是1987年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首创的一种质量改进方法,但真正成功实践和发展完善却是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按通常的定义,六西格玛方法就是将所有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关键因素加以改进,从而优化改善流程,降低缺陷、追求完美的一种管象,由专门的工作团队(黑带大师、黑带、绿带、流程负责人等)成立课题项目,通过DMMC(即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工作程序,改进流程,使流程的结果达到顾客要求,从而实现财务收益(通过西格玛水平变化测算)的工作改进方法。因此,六西格玛方法的特点可以集中概括为:以项目为主线,以流程为逻辑,以数据为基础,以顾客为焦点,以效益为目的。

对这种方法的内在逻辑原理进行剖析,可以明晰以“六西格玛”来命名这种改进方法的原因。西格玛是一个统计量,即标准差,用以表示任一过程或产品特性值相对于其均值的分散程度。西格玛值越大,说明数据越分散,精密度越低,从另一个侧

面说明操作的一致性不好,稳定性差。一般而言,对特定的工作(参数)都要提出允许波动的上下限要求,将西格玛与上下限要求相结合就能反映出操作水平(合格率)和工作有效性,体现了准确度内涵。另外,为了能以统一标准对不同流程、参数的控制水平进行比较,专门引人“西格玛水平”的概念,上(下)限与中心点(平均值)的距离除以西格玛即为西格玛水平。流程的西格玛水平越高,说明控制效果就越好,而西格玛水平低的流程也就是需要优先改进的流程,一般企业的大部分流程水平为3~4西格玛。一般认为,达到四西格玛水平(合格率99.38%)说明企业具备较好的运营水平,达到顾客满意;达到五西格玛水平(合格率99.97%),说明管理优秀,达到顾客忠诚。六西格玛水平(差错率仅为3.410-6)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挑战目标。但对航空公司而言,如果只处于六西格玛水平,那就意味着每三十万次飞行就可能会有一次事故,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六西格玛方法的目标是追求零缺陷,追求完美,并不是说一定以六西格玛水平为追求目标。

六西格玛以流程作为研究、改进对象,以西格玛值表征流程运行效果,有着深刻、普遍的意义。任何工作都可视为一个流程,任何流程都有关键输出要求,任何输出结界都受流程相关参数的影响和作用而产生。因果关系及相关性的推演、验证正是六西格玛方法的逻辑原理。

3推行六西格玛方法的意义

六西格玛方法从90年代以来逐渐在国内传播实践,一开始主要出现在外资和合资企业中,其后海尔、宝钢等企业相继应用。2000年以来,“六西格玛热”有逐步升温的趋势。从国内企业的应用效果看,有成功的企业,从导入到普及持续推进,渐入佳境。

也有不成功的,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于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出现各种声音,有人认为六西格玛方法本质是好的工具,但与我国的文化不相容,水土不服,难以生根发芽;有人认为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和人员素质尚不具备推行六西格玛方法的条件;有人甚至说六西格玛方法仅仅是一个时髦的新标签,没有实质的新内容,因此没有价值。

笔者的看法是,六西格玛方法为分析、诊断问题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视角和方法,其价值勿庸质疑。目前质量管理主流的理论和模式中,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好的理念和理论体系,IS09000标准提供了好的体系框架模式,卓越绩效评价标准提供了目标框架,这中间缺乏的正是建立和实现这些理念、目标、模式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六西格玛方法与平衡计分卡一样,填充了质量管理的“工具箱”。很多时候,质量管理并不缺乏理念、目标,缺少的正是工具方法,因此也影响了执行力。

尤其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导入和推行六西格玛方法的作用和意义至少有以下方面:

(1)强化严谨的量化思维和习惯。企业都提倡精细化管理,而数据的完备和应用程度应该是衡量精细化程度的重要标准。这方面,有几句话说得很到位:“如果不能用数据表达事情,说明对其知之甚少”;“如果没有数据,人人都是权威,谁的声音大谁就是赢家”。不重视数据的记录、收集、整理,不善于用数据说话,在现实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人说这与中国人长于定性而不重视定量的传统思维、行为模式有关,对于企业来说可能还有一层更主要的原因:上文已述质量管理阶段的演进历程,但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工业化启动较晚,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很好地经历统计质量

控制阶段,对数据不敏感、不重视,也没有形成运用数理统计工具进行分析控制的技能和习惯。六西格玛方法突出强调数据,DMAIC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以数据为基础进行严谨推演、分析。因此通过导入、推行六西格玛方法有助于我们审视数据系统,重视数据的积累、采集和应用,从数据中解析丰富的规律信息。

(2)强化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意识,提高顾客满意度。有一组调查结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认识顾客满意的重要性:顾客流失率降低5%,企业利润可增加25%—85% ;1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导8个潜在顾客,其中至少1个成为现实顾客,反之,1个不满意顾客会影响其它25个顾客,其中至少使10个顾客的合作意向产生动摇;争取1个新顾客的成本是保持1个老顾客成本的6倍。使顾客满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顾客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在质量方面)往往是定性的、笼统的,需要企业进行认真细致的推导、剖析,转换成内部可操作的控制改进指标。据调查,综合而言,企业认为重要并为之努力的目标与顾客真正的需求只有75%的契合度。六西格玛方法要求选择项目时从顾客最关注的方面着手,从影响顾客满意的流程输出结果作为切入点,从外(顾客需求)到内(企业流程),从末端(流程结果)向源头(流程因素)进行回溯分析、判别、改进。六西格玛方法所说的顾客既包括外部顾客,也包括内部顾客(下工序或流程的服务对象),因此通过导入和推行六西格玛方法有助于增强顾客意识、聚焦顾客需求。

强化经济效益意识,养成以财务效益衡量工作业绩的习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质量的经济性也有所涉及,如质量成本分析,QC小组成果分析等,但偏向于综合性、间接性,加之测算方

法、口径的差异,往往难以用准确的财务数据衡量某一个流程的实际价值和改进绩效。六西格玛方法在选择项目时只选定单一流程,并且是制约财务收益的核心流程(修补木桶上的短板),改进后的技术效果通过西格玛水平的变化来显示,经济效果则由财务部门进行核算认定,最终都归结到财务收益上。六西格玛团队骨干成员的晋职(从绿带晋升为黑带,黑带晋升为黑带大师)也要以完成一定财务收益等级的项目数作为依据。可以说六西格玛方法自始至终都把经济效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六西格玛方法有内在的科学原理,有相当的实践基础。它作为一种工作改进的工具方法,在多种质量管理理论、模式中间能够起到衔接作用。导入和推行六西格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传统质量管理演进过程中所存在的缺失,也将潜移默化地对质量及质量管理理念、思维、工作方法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正如推行六西格方法取得成功的企业所总结的那样,六西格方法的导入和实行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只有企业高层领导高度认同、重视并亲自参与,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推进系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由点到面逐步形成气候,从而得到持续巩固和长久成功。

4结语

六西格玛方法既是一个衡量业务流程能力的标准,也是一套优化业务流程的方法。随着品质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发展,六西格玛方法从一个流程优化概念,衍生为一种管理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从它的兴起,品质管理者看到了传统质量管理的缺失。六西格玛方法作为质量管理理念、目标和模式实现的方法工具,它加重了品质管理的理性成分,能指导组织降低风险,提高

各方面的业绩,达到顾客满意,实现经济性。

参考文献

[1]马林.六西格玛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龚益鸣主编.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验疫总局质量管理司.质量专业理论与务实[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中考诗词曲理解与赏析

中考诗词曲理解与赏析 茸一中学冯琴 课时安排及说明:12课时。 【说明】 中考古诗词曲的理解与赏析篇目共20首,其中有18首属于默写篇目。系统地默写、理解、赏析授课约需要7课时,唐诗精华单元测试、宋词元曲单元测试各1课时,综合检测1课时,查缺补漏、巩固提高需要2课时。 【专题说明】 学习古诗词曲,不仅能积累名言佳句、充实文化底蕴,还能提高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六至九年级文言诗文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提出:“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1、学情:学生基本能默写这些诗歌,有了较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意境 的基础,但由于6到8年级不考赏析型题目,故理解与赏析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训练比较欠缺。从这学期的月考反馈来看,学生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是:(1)死记硬背诗歌主题,不知灵活运用。(2)基本上不能准确理解题意要求,答题时不知从何落笔。(3)缺乏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答题时基本上能“意会”却不能清楚准确地“言传”。 2、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其意境,并能从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角度进行简单的赏析。 考试内容涉及常识记忆、内容感知、情感把握、语言品味等,题型有选择题、

填空题、简答题等。 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学生诗歌理解与赏析的基本方法,力求实现“授之以渔”;辅以适当的训练,进一步提高理解赏析和答题能力。 【复习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意境,并能从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角度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设计思路】 一、考点解读 1、熟练掌握古诗(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文学知识(包括了解古诗的体裁特点、风格、流派、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等)。 2、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 3、准确品析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4、熟悉并理解诗歌的关键语句(如主旨句、警策句、名句等)的含义。 5、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6、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7、理解诗人寄寓诗中的思想感情。 8、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9、感知诗词曲中的艺术形象。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1)山北;山南 (2)A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在本诗中。山是泰山。“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首联“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⑴山北;山南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________的决心。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的 了解设题特点。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重点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复习过程 一、导入 诗词曲的赏析,今年已成为中考题型之一。它是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类试题的做法,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那么中考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有哪些呢? 二、分析考点 【例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例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问)结合对具体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考查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例3】(05年广州课改区)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 考点归纳 1、诗词曲的思想内容、情感倾向; 2、诗词曲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3、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语言品味。 三、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4】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十诗歌鉴赏练习

专题十诗歌鉴赏 1.(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A.此词是苏轼的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达了他想要驰骋沙场、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B.“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大批人马呼啸席卷而过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狩猎场面之壮观。 C.下阕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表明了词人本次打猎的目标是像当年的孙权一样射杀猛虎。 D.结尾三句刻画了一位弯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和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 2.(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首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锈迹斑斑的断戟,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能令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甚至“神游”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C.后两句作者发议论,抒感慨,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D.诗歌咏史怀古,不止于就事论事,既可以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3.(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赏析正确的一项(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考古代诗词曲赏析 苏教版

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三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三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三译一译注意整体意思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使至塞上唐朝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⒉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3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黄鹤楼唐朝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2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归田园居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⒈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⒉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

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长征毛泽东侧重于背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革命情怀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⒈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怀之情⒉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泊秦淮唐朝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3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朝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 1.A 2.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A项错误。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这是盛景,乐景。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这是哀情。 2.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 望岳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古代诗词曲赏析

古代诗词曲赏析 李志军 生查子张先 含羞整翠鬟①,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②, —一春莺语。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 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释】 ①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翠鬟,泛称美发。②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均代指古筝。 【译文】 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评析】 这首词写怀人之情。上片写佳人娇美,以琴传情,欢快娇艳;下片写曲终人去,梦断无处寻,空对黄昏芭蕉雨。强烈的对比,将怀人伤情的思绪,渲染得凄迷感人。 浣溪沙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①,等闲②离别易消魂③, 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 雨更伤春,不如怜④取眼前人。 【注释】 ①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一晌,片刻。有限身:意思是人生短暂。 ②等闲;平常,一般。③消魂:灵魂离开肉体。意思是极度悲伤、痛苦,或极度快乐。④

怜:珍惜,怜爱。取:语助词。 【译文】 年华易逝,人生是多么的短暂,一次平常的离别也会引起极度的悲伤和愁苦,还是及时行乐欢歌筵饮吧,不要嫌歌舞酒宴太多太频而推辞。登高望远,放眼辽阔的河山,便怀思远别的亲友;看到风雨摧落繁花,更是伤感春光易逝。空念远亲和落花伤春都是徒劳无益,还不如去怜爱眼前这轻歌曼舞的美人吧。 【评析】 这是作者的一首代表作,上片三句一气呵成而又笔意曲折,表现了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主题。下片紧随承上,“满目”句承“离别”,“落花”句承“一向年光”,使全词统一完整,更突出了主题。词作取景大,笔力重,格调遒上,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高健明快而不显凄厉哀伤,又有一种富贵温婉气,使得颇为颓靡的主题表现得旷达、爽朗,又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襟怀豁达的一面。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 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 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 花间留晚照②。 【注释】 ①毅(hu)皱:本指绉纱一类纺织品,这里形容水的波纹像绉纱一样 细。②晚照:落日的余辉。 【译文】; 漫步来到城东郊外,春光风景越来越好,春风和煦,清澈的江水如同纱觳细皱,漾漾溶溶、粼粼闪光,迎送着来来往往的游春画船。岸边的杨柳,鹅黄浅碧摇曳浮动,朦胧间如轻烟薄雾般笼罩枝梢;远处山涧飘来的白云虚幻飘渺,似乎传来轻轻的晓寒。啊!看那杏树林,枝头上红杏盛开,如火如茶,蜂蝶争喧,游人伫足指点,好一派春意盎然。常说是人生虚幻苦短、世事维艰,总恨那欢娱太少,怎能够吝惜金钱而轻视这欢快的一笑?让我端起酒杯劝斜阳,喝下这杯美酒吧,且莫要急急下山,还是留 晚照于花间,延欢娱于一晌,让人间多一些欢笑!

精选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②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④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注释)①菜甲:菜初生的叶芽。②本诗作于854年,即作者只身远赴四川梓州入幕府任职第三年。③无赖:即无心。④元亮、亚夫: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和汉代大将周亚夫。1.“草芽菜甲”和“花须柳眼”都写出了景色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借春景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答案】 1.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相同点:赞叹春天的美好,体现踏春出行的人们快乐融洽的氛围。 不同点:李商隐的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羁泊天涯的痛苦,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白居易的诗主题情感较为单一。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意思是“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花须柳眼各无赖”的意思是“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白居易的诗描写了惊蛰时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表现了出游的轻松心情;李商隐的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清丽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2.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诗词曲比较鉴赏作业

杭州第二中学朱阿海学号:sch010******* 1、你认为诗、词、曲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 答:根据一般常识来看,诗先;词次;曲又次之。 首先我们给诗,词,曲各下一个定义。仅就一般所理解而言,有韵之文就是诗,自一言以至于九言、十言,乃至杂言各不等。从这个理解上来说,词曲都是诗的一种,或者说是诗歌的延伸与扩展。词曲的格律较诗歌严格,这也符合凡事由简单向繁难发展的规律。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传说中尧舜时的“康衢歌”、“南风歌”,到《诗经》中大量记载的风、雅、颂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的各种诗歌(例如汉魏乐府等),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总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诗的含义虽然很广泛,不过在这里,所谓的“诗”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的。格律诗形成并逐渐定型、规范化于唐朝,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朝之前的“古体诗”和唐人以及后人有意模仿唐朝之前古体诗的“古风”,古体诗或者古风的突出特点是不象格律诗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 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关于词的起源,说法有二: 通常认为,词最早出现于隋代,为“燕乐”(宴乐)的文辞部分(歌词),燕乐从中亚一带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内陆,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乐曲旋律复杂,除有可与五、七言诗相匹配的整齐的旋律外尚多结构参差的乐曲,为了能与乐曲相协调,必须使“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令文辞部分由乐谱决定,这样就产生了“词”,并称曲子词(例敦煌曲子词)或长短句。

不过,我国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词源于诗,其理由是:若从“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近体诗的。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乐之外,它的体制和诗完全相同。反过来说,一首绝句或一首律诗,如果配上了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例如“清平调”,在文字的格律上完全是一首近体七绝,然而却被认为属于词。再如刘禹锡的“纥那曲”,也俨然是一首近体五绝。然而也被认为是词。由此看来,单从这种角度上说,诗和词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总之,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一种渐变,不能是一种突变,因此诗和词之间并不能画若鸿沟。另外,根据词的三个特点: (1)全篇有固定的字数 (2)长短句 (3)律化的平仄 来看,近体诗具备了一、三两个条件,古乐府具备了一、二两个条件,所以词主要源于中国,词的定义应该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曲,也是一种配乐诗体,关于曲的起源,明王世贞的《曲藻》称: “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是故可知,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正因此,曲的宫调、曲牌等多同于词。不过,词向曲的演变,通常认为还与时代有关,“迨胡元入主中华,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旧词至不能按,乃更造新声,而北曲大备”(吴梅《曲学通》)。至于南曲,是由北曲转化而成,故晚于北曲而盛于明代。 从以上所引用资料来看,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发展脉络应可明白。 2、你认为诗、词、曲里的赋、比、兴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古诗文阅读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②[玉关]甘肃玉门关。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 (“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示例:“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解析】 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B.“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更表现了泰山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 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 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会当”意为“终当”(终要)。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解析】 1.D项“通篇写实”错误。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有实写眼前所见状景,虚实登顶将览盛景。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可结合诗歌的内容、诗人的人生处境、诗人的人生追求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即可。要注意结合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诗句的表层意思,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一定会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览天下美景”,结合杜甫的人生追求,他抒发出此言主要是想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②筼筜(yún

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汇编 (课标卷1)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标卷2)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课标卷3)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山东卷)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北京卷)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