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十年代流行音乐史

三十年代流行音乐史

三十年代流行音乐史
三十年代流行音乐史

三十年代流行音乐的传播

随着时光的逝去,时代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稳定,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更多元化,对文化历史的认识也更成熟。比如对30年代的文化历史,更多的人表现出骄傲和肯定,甚至一直有个说法,说3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些都应是理论家们研究的事情,从我个人理解看,我认为一是时世造英雄,推翻帝制、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带来对外来文化营养的汲取和民族文化的提高。二是传媒的发展,如无线电台、留声机的诞生,特别是电影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歌曲的传播,再加上同时应时运而生的几位有天分的音乐大家,中国的流行歌曲才几乎是刹那间诞生而又转瞬间达到非常高的高度。那时创作出来的歌曲,往往简练而动听。有的有着欧美歌曲的印记,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确切讲这首应该划归艺术歌曲类)、满场飞、桃花江等。不久前在青歌赛上还听徐沛东评委提到,陈歌辛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在当时传入美国时,马上得到流传,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美国人都以为是他们自己国家的歌曲;有的歌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如《街头月》、《拷红等》。最近我在央视的一个节目广告中听到,《卖相思》也被用在一部即将播出的连续剧中,这首歌也颇有地方小调的风格。我觉得无论是哪种风格都能当作现在音乐人创作的典范。

三十年代后的歌曲走向以及三十年代流行音乐被允许的存在

在以往,三十年代(及随后的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常被斥为靡靡之音,这或许和当时历史条件有关。和随后的流亡歌曲、抗战歌曲等等比,流行歌曲似乎“惭愧”些。但退一步讲,在任何情况下,民众也有享受生活、憧憬美好或哪怕是苦中求乐的权利和需求,那么流行歌曲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合理的了。记得我小时听我妈说,我的姐姐们那时都是流行歌曲的爱好者,她们也并没有被“麻醉”,解放后都工作了,工作中也都很优秀。我还记得一件小事:我有一天在小摊上卖到一张很小的印有周旋头像的歌片《拷红》,看到的大人们都很兴奋。据说这歌是电影《西厢记》的插曲,那时当电影里开始唱这首歌时,几乎现场观众都齐声随着演唱。流行歌曲伴随了他们的年轻时代。

三十年代的歌曲,从音乐的角度讲也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它们被传唱至今就是证明。如果进行调查,我相信《何日君再来》必定是华人世界里,传唱最久最广、会唱的人最多的中国流行歌曲。现在音像商店里可以看到成套的录有上百首的三十年代歌曲合辑。其实历代的歌唱家都没有忘记它们。从张权、周小燕到邓丽君、叶丽仪、罗文等等。现在,以演唱细腻著称的崔光岩、费玉清也都出了这方面的专辑。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将流传到永远

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则是“十足”的蒙冤,这是黎锦晖及歌舞社被困马来西亚时,与夫人徐来在海边思念湖南家乡风景如画的桃花江,有感而作。

毛毛雨

谁家巧作断肠声?是西湖的那一场霏霏细雨牵动了黎锦晖的情愫,潋滟的湖光,空蒙的山色,催生了中国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1927年开始,由黎锦晖女儿黎明晖首唱的这首歌,在中国流行歌坛中曼妙起了浓雾般的“桂花瘴”。

(但是抛开时代因素,对三四十年的流行音乐进行具体客观分析,它并不都是“黄色音乐”,歌曲题材是多样的,具有与都市文明和民俗相契合的各类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今,一面是对曾今被认为没有保留价值的东西在历史的优胜劣汰后仍然存在的这样一个事实,一面是对于目前严肃音乐不景气和流行音乐急功近利的商业化状况所做的种种冷静客观的探讨和痛心疾首的呼吁、对音乐本身的强调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当今的某些文化现象,而正是这种对文化的漠视正导致了如今音乐创作距离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越来越远。我们有必要去面对和正视早期流行音乐的历史价值,以及由此给我们、给现代的音乐、给当今的文艺创作带来诸多的思考。)

培养聂耳周旋

黎锦晖与聂耳,其实就是师生关系。但长期以来,作为《国歌》作者“对立面”的黎锦晖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屡遭批判。无论音乐史教材、纪念文章,都是继承了“对立面”的这一说法。

黎锦晖带着明月歌舞团回到上海后,继续招生,由黎锦晖亲自面试,招收了一批新学员,这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聂耳。

黎锦晖和聂耳这对师生私交一直不错,据当年明月社一起共事过的王人艺说,聂耳对黎锦晖是很尊敬的,他提出要跟黎锦晖学作曲,黎锦晖诚恳地答应了,教聂耳从学习注意字母入手,改掉他的昆明方言,掌握国语音韵。在生活上也象家长似的关怀,有一次聂耳患上疟疾,躺在床上瑟瑟发抖,黎锦晖派人送他去医院打针,第二天见聂耳又在练琴,黎锦晖很是心疼,坚持让他回宿舍休息。在聂耳的日记中,多次写下了对黎锦晖表示敬佩的文字,即使是在黑天使事件之后,聂耳的日记中也不乏自责和内疚,甚至过了大约半年,1933年1月30日(此时聂耳已离开明月社)的日记中他还写道:“听了黎锦晖处新收的唱片,音乐却有很大的进步(详说黎与聂之间的故事、就是革命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对峙,和双方之间不同的看法,还有书信对骂….)

事情的起因,缘自1932年7月,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与明月社签定合同,拟拍摄彩色有声歌舞片《芭蕉叶上诗》,电影的基本剧情比较简单:一位姑娘名叫昭昭,因怀念在部队当营长的爱人,题诗于芭蕉叶上。正欲邮寄之际,遇到村落里男女青年举行秋季踏歌节,昭昭被女友邀去参加,不料将芭蕉叶遗失在地上。村子里有个泼皮无赖,早就贪涏昭昭的美色,在踏歌节上见到了昭昭,又来挑逗,被昭昭严词拒绝。男青年正在沮丧,无意间发现了昭昭遗失的那片芭蕉叶,于是将自己的名字刻录在叶上,故意通报给营长。营长果真上当,见到

了芭蕉叶后恼羞成怒,幸亏村长的女儿秀秀知道内情,劝营长不要误伤昭昭。事情真相大白后,营长和昭昭终于团聚了。

从一开始拍摄这部有声歌舞片,聂耳心里是有抵触情绪的。明月社有个同事给他解释,说这部歌舞片里面有激烈的战争,有伟大的恋爱,有紧凑的穿插,有美艳的歌舞,有滑稽可笑,也有动情的眼泪,还有爱国精神……经过一番解释,聂耳的心这才由冷变热,还预祝电影能取得成功。

但是,年青人的思想,经常容易出现反复和波动。随后不久,他即用黑天使的笔名发表了《评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载1932年7月13日上海《时报》副刊),抨击《芭蕉叶上诗》是一部庸俗低下的歌舞片,“简直不是东西,当中所加的对话,更是乱七八糟”。有一种说法,认为聂耳是因为争演剧中主角未遂,而迁怒于黎锦晖和明月社的,聂耳日记中,也确实有这方面的痕迹:“《芭蕉叶上诗》的对话拿来,我嚷了两遍,好像从前背剧本时的神情。乌正阳角,看来着实适合我的个性,可以自信能做,而且会好。然而,碰到了这般人又有什么办法?何况这剧本毫无意义,社会所不需要的东西。”(这篇日记标记为六月?日,据日记编者注,本日日记日期缺佚,手稿此处有撕去两页的痕迹,不知道在被撕去的两页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当时明月社内部的思想分歧,已经开始变得尖锐复杂,学员之间互不买帐,甚至互相指责,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原先潜藏的各种矛盾,逐渐转趋于公开化了。在聂耳的日记中,也能觉察到一些蛛丝马迹。1932年6月21日的日记中,聂耳写道:“所谓开会,总是瞎闹,景光不知道什么,讲些狗屁不通的道理,他还以为他的理由正大。”同年7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严华这狗子,他算什么,做了这么一点臭角便摆起臭架子来。他妈的,你会摆,也许我会比你会摆称些!”严华原名严文新,父母早逝,他与妹妹严斐一起进入明月社后,演技飞速进步,乐感强,国语好,又能弹钢琴和作曲,是明月社的台柱。因唱《桃花江》一曲成名,被歌迷誉为“桃花王子”,1938年与周璇结婚,后离异。聂耳这年刚刚20岁,既有才气又有点自负,对于这么一位名角不买帐,能够理解。

稍后几天,在7月5日的日记中他又写道:“回来便写信给张昕若来召集开会,直到吃完晚饭半天才来。华这样无知的人,实在无办法,他在门口故意骂给我听,说什么…我有钱做新衣?,…揩油明月歌舞社?……何其浅薄?!从八点钟开到十二点,大查其混账,弄得张昕若、严华下不了台。他妈的,用公款借名义买私用物,揩油电灯顶费。改组,选举张四、人艺和我管图章,人艺为会计主任,阿黄为记账员。”

长期处在这么一种环境,难免不心理失衡。况且聂耳是个既有思想又有斗争精神的热血青年,有什么想法在心中憋久了,自然需要找个发泄的出口。尤其是在他结识了左翼作家以后,思想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他在日记中自问:“当一个小提琴家又能怎么样?”除了爱音乐外,聂耳还爱好写作一些影评之类的文章,7月22日,这个“黑天使”又在《电影艺术》第三期上发表了《中国歌舞短论》一文,向黎锦晖和明月社发起进攻,这篇文章在当时的音乐界,无异于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聂耳在文中写道:“说到中国的歌舞,不免想起创办这

玩意儿的鼻祖:黎锦晖,不怕苦,带领了一班红男绿女奔东奔西跑,国内国外,显了十几年的功夫,佩服!佩服!香艳肉感,热情流露,这便是十几年来所谓歌舞的成绩。口口声声唱的是艺术,是教育;然而,那么一群一群——表演者——正是感着不可言状的失学之苦,什么叫社会教育?儿童教育?唉,被麻醉的青年儿童,无数!无数!”文章的最后他又写道:“哎哟哟!亲爱的创办歌舞的鼻祖哟!你不要以为你有反封建的意识便以为满足!你不听见这地球上,有着无穷的一群人在你的周围呐喊,狂呼!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艺术。喂!努力!那条才是时代的大路!”

聂耳的文章是背着黎锦晖和明月社以笔名发表的,字里行间不乏极端和偏激,其挖苦讥讽的口吻,也显得过于刺耳。“黑天使”是谁?明月社的人纷纷推测,慢慢的,怀疑的目光集中到了聂耳身上。文章发表一周后,聂耳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黑天使的秘密已经拆穿了”。7月30日,他与黎锦晖有过一次交谈,这天的日记中聂耳写道:“到底是和锦晖说好呢,还是保守秘密?想来想去,他终于是会知道的,还是坦白些吧!午饭后到他家,他正从楼上下来吃饭,先谈了些关于…天一?、…明星?的琐事。后来我问他看过那篇文章没有?他说那是没有十分了解的人,简直不对。至于在相片上题字,那是更糟的,所谓…香艳肉感?,我们明月社并不是完全反对香艳肉感的,实在是不得不适应一下社会。我自己觉得我的表情不自然起来,不愿即时说出,等他多骂几句,他终于没有再骂了,转说到别的话。到了楼上,他慢慢收拾桌子,把一支香烟摆在嘴上,把藤椅拖在我对面坐下。我开始说:…我坦白地和你说,那篇文字是我写的。所谓油腔滑调是不应该,但它的原意并不坏。?他很滑头地谈话,一面接受,一面又解释他不革命的苦衷。后来谈了一些…明月?之将来,他似乎很宽纳我的意见,好像即时就转变达于高度。”

事实上,黎锦晖和聂耳这对师生私交一直不错,据当年明月社一起共事过的王人艺说,聂耳对黎锦晖是很尊敬的,他提出要跟黎锦晖学作曲,黎锦晖诚恳地答应了,教聂耳从学习注意字母入手,改掉他的昆明方言,掌握国语音韵。在生活上也象家长似的关怀,有一次聂耳患上疟疾,躺在床上瑟瑟发抖,黎锦晖派人送他去医院打针,第二天见聂耳又在练琴,黎锦晖很是心疼,坚持让他回宿舍休息。在聂耳的日记中,多次写下了对黎锦晖表示敬佩的文字,即使是在黑天使事件之后,聂耳的日记中也不乏自责和内疚,甚至过了大约半年,1933年1月30日(此时聂耳已离开明月社)的日记中他还写道:“听了黎锦晖处新收的唱片,音乐却有很大的进步,嘴上虽在骂,心里却不安;自己实在浅薄,何敢去批评人?!你骂他不对,你不但不能做出比他好的东西来,连你所骂的都做不出,这有什么意义?!照近来的生活看来,我已显然脱离了音乐之途,外面挂着空招牌,肚子里拿得出的是什么?”

聂耳与明月社的矛盾,终于因为黎锦光等人的反击而公开化了。

1932年8月1日,黎锦光写了一封质问“黑天使”的信,拟投寄《电影艺术》,聂耳的情绪变得高度紧张起来。这天夜里他做了个恶梦,梦中黎锦晖高声喊叫,他喊得更厉害,两个人最后打了起来。次日清晨,聂耳给自己设计了三条路,一是回云南,二是去陕西,三是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专心干电影。

这天在明月社,发生了一场暴风雨般的争执。

当聂耳进入排练棚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围在一起看黎锦光那封信,见了聂耳,众人看他的眼光都有些异样,聂耳无路可退,终于和黎锦光挑明了:

“你给黑天使的信发了没有?”

“没有邮票!”

“不要麻烦了吧!请交给我,我就是黑天使!”

虽然黎锦光等人早已心知肚明聂耳就是黑天使,但是这会儿由聂耳亲口说出,脸上的表情还是不太自然。经过了短暂的沉默后,争论终于爆发了,“他反驳我的主要点在文不对题,这一点我是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荒唐”,这场没有结局的争论,最后是双方不欢而散。

次日,聂耳在《新闻报》发表启事:“因志趣不合,自愿脱离明月社”。

五天后,聂耳离开了明月社。

做了什么

音乐选用民歌、戏曲曲牌等改编而成,词曲通俗易懂,作品带有民歌风味,音乐简炼明快、情节生动易于上口,主题内容和语言适合儿童的心理和兴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讲科学、讲民主的精神,因此流传面很广。被当时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音乐教材

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

重要的成就业绩

的鼻祖,美国音乐人评价说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这绝不是

溢美之词。

抗日战争

流行音行30年代之后的发展以及空白的部分发生了什么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整个社会需要的是一种更有斗志、更积极向上的音乐

形式,革命音乐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主旋律”。这是由社会形势所决定的。

革命音乐是社会历史进程运转到革命时期而出现的以革命为前提条件

那段时间的流行音乐是否在发展

时事政治的影响流行音乐处于什么状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在中国新音乐舞台上开始崛起的左翼新音乐批评群体的观念就是:音乐就是武器,是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武器。这个“武器本质观”在当时成为音乐家的普遍共识,形成了以群众歌曲为题材,以鼓舞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与信心为目的的观念,也成为当时音乐批评观念的主流,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末期乃至建国以后。同时在向外学习方面,由以前向西方学习改为向苏联学习,“普罗音乐”(Proletariat缩写,词义为无产阶级,普罗音乐就是无产阶级音乐,倡导音乐大众化和民族化)。开始被全面的引进的西方资产阶级音乐批评观念的重要制衡力量,并且随着战争的深入而逐渐地占据了主流的正统地位。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为全面的唤醒全国民众。这种音乐观念极端的功利化,但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一切与这种

目的无关者都要让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个性解放、“为艺术而艺术”等等一切,都被这个头等大事压倒。

在这个时期,由于外部战争的强大动力驱使,一切与战争主题无关的音乐观念都要演变为非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主流音乐观念的排斥。早期流行音乐在中国近代都市化的部分城市中,由于其自身的商业性、娱乐性、媚俗性等特点,被视之为资产阶级情调,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

他们有的人将“黄色音乐”视之为“一种有如鸦片,使人萎靡的毒素”。

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空白期,为什么流行音乐会销声匿迹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流行音乐和群众歌曲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敌伪统治者十分重视流行歌曲的宣传作用。伪满时期,著名歌星李香兰曾成为流行音乐的风云人物。

李香兰本为日本人,生于中国,本名山口淑子。战后回到日本,入政界为日本参议员。她在抗战期间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

《满州姑娘》、《戒烟歌》、《支那之夜》、《苏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宣扬“东亚共存”为主旨,在当时产生过恶劣影响,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当时活跃的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梁乐音、严工上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黎锦光和陈歌辛。黎锦光的代表作有《夜来香》、《五月的风》、《疯狂世界》、《采槟榔》等;陈歌辛的代表作有《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恋之火》、《高岗上》等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太重要的成就和发展。除技术上的某些进步外,整体风格没有超过早期的格局。

总的来看,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软弱;另一方面,由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数不多的小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作品题材狭窄,制作技术粗糙。这决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必将经历一条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战争以来,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军民大生产》、《南泥湾》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五、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创作歌曲随着全国解放,群众歌曲领域形成了一支阵容强盛的创作队伍。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贤、傅庚辰等作曲家在进行曲创作中大获成就,李劫夫尤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诃、生茂、傅林、遇秋、吕远等部队作家在新民歌创作上显示了很强的实力;雷振邦、石夫则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功。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合唱、齐唱、独唱、重唱、表演唱等体裁形式均有佳作。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其中进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民歌创作则有以民间素材

变化发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再创作(如《克拉玛依之歌》)两种趋向。此外,圆舞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说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沈亚威曲)为代表的颂歌类大型抒情歌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体裁。各种风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显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或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乐队,或用管弦乐队,手法比较传统。广播电台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群众性集体歌咏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方式。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为轴心,产生了像贾世骏、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吕文科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唱演员。这一时期的优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两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三四十年代的歌曲风格:革命歌曲与流行音乐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真个社会需要的是一种更有斗志、更积极向上的音乐形式,革命音乐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主旋律”,这是由社会形势所决定的。“革命音乐是社会历史进程运转到革命时期而出现的以革命为前提条件,音乐与革命、音乐与政治的高度统一,是大众在革命运动中的语言,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是三四十年代社会音乐文化中的主流。”革命音乐与流行革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形成“主文化”与“副文化”的对峙。每一个社会都几乎存在主文化与副文化两个系统。由于这两种文化系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经常发生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是极为复杂的,有时候主文化包含着副文化的价值,有时候副文化掺杂着主文化的成分。

流行音乐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与革命音乐不是绝对对立的;革命音乐与流行音乐相交,有可能形成“革命的流行音乐”、“流行的革命音乐”。

但是,革命音乐绝不等同于流行音乐,两者在文化特征基础上来比较,所不同的是革命音乐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精神凝聚性和思想教育性。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姓名李莹莹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指导教师:葛丹(讲师) 摘要:中国的乐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歌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风”正是“中国风”,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红遍了大江南北;也正是“中国风”,让中国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流行音乐。中国流行音乐来源于中国民族音乐,而中国民族音乐又依附于流行音乐的时代性而存在。因而,中国流行音乐必须在汲取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形式进行适当的改变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才能使中国的音乐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在世界乐坛中大放异彩。所以,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才是我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发展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流行;民族;音乐;融合;发展; 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popular music Name: Ying-ying- L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Music Education,Jilin Siping 136000) Directive Teacher:Dan-Ge(lecture) Abstract:In 1990, a large amount of popular songs that hav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ccurred, which is called“Chinese style”. It is the“Chinese style”that makes the expansive and deep Chinese culture become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Also, it is the “Chinese style”that combines Chinese popular music with Chinese national and folk music together and forms Chinese popular music with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culture . Chinese popular music comes from Chinese national and folk music, and Chinese national and folk music exists by clinging to the epoch feature of Chinese popular music. Therefore, Chinese popular music must adapt the content for meeting the demands of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contents of Chinese national and folk

滚石杂志评选的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100位歌手

滚石杂志评选的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100位歌手 著名音乐杂志《滚石》所评出的现代流行音乐史上百大歌手。而关于这次从2008年夏天便已开始的票选活动,参与投票的除了滚石杂志诸位编辑之外,更是广泛的邀请了诸多著名音乐家及音乐制作人。为了力求票选结果的多元化和公平性,这些参与调查的音乐家们的风格横跨了流行与摇滚,现代和传统之分:从近年在流行音乐届风生水起的年轻歌手Alicia Keys 和Justin Timberlake,一直到桀骜不驯的摇滚老将Keith Richards和Iggy Pop。每位参与投票的音乐家都会列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20位经典歌手,最后再由杂志集中统计评出最终结果。 本次最终评选结果自然是众望所归,名列前十名歌手的都是在音乐界拥有着广泛影响力,并在近代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的人物。现年66岁的Aretha Franklin(艾瑞莎-弗兰克林)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Ray Charles(雷-查尔斯)、Elvis Presley(猫王)、Sam Cooke(山姆-库克)和John Lennon(约翰-列侬)。 1:Aretha Franklin 2:Ray Charles 3:Elvis Presley 4:Sam Cooke 6:Marvin Gaye 7:Bob Dylan 8:Otis Redding 9:Stevie Wonder 10:James Brown 11:Paul McCartney 最成功的摇滚乐作者,歌手,乐队Beatles的一员。 12:Little Richard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知名歌手。 13:Roy Orbison 六十年代流行乐之王-猫王恭称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歌者 14:Al Green 七十年代灵魂乐大师。 15:Robert Plant Led Zeppelin乐队主唱,他演唱的硬摇滚,民谣和节奏蓝调都堪称摇滚乐经典。 16:Mick Jagger 滚石乐队的主唱,是摇滚乐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主唱之一。 17:Tina Turner 美国摇滚教母,叱诧歌坛数十年。 18:Freddie Mercury 皇后乐队主唱,史上最优秀的歌手之一。 19:Bob Marley 牙买加的民族英雄。品格正直,对牙买加以及世界流行音乐做出伟大贡献。 20:Smokey Robinson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灵魂乐大师。 21:Johnny Cash 影响美国近代乡村、流行、摇滚与民谣界最重要的创作歌手之一。 22:Etta James 灵魂乐黄金时代最重要的女歌手之一。 23:David Bowie 摇滚“变色龙”,Glam摇滚却因为他才抬到了主流的地位。 24:V an Morrison 爱尔兰近代民谣革命运动代表之一及摇磙的精神宗师。 25:Michael Jackson 继猫王之后,西方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歌手之一。26:Jackie Wilson 70年代著名歌手。 27:Hank Williams 乡村摇滚的标志性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人之一。 28:Janis Joplin 六十年代迷幻主义的追随者,影响力巨大。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摇滚乐世纪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通俗音乐。它是美国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结合,是“二战”以后美国流行音乐占据国际市场的重要品种之一。作为西方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体裁,摇滚乐不仅自身延伸出了众多分支,如民谣摇滚、迷惑摇滚、硬摇滚、艺术摇滚、重金属、朋克等,同时还对其它流行音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索尔、放克、雷鬼音乐、迪斯科、说唱乐等音乐中,都能明显地看到摇滚乐的影子。 在摇滚流行音乐史上,猫王、披头士乐队、和迈克尔、杰克逊是广阔天幕上的三颗熠熠闪耀的巨星,他们以其巨大的音乐魅力产生的影响力影响着流行音乐的发展,给人类心灵中注入了斑斓的色彩和超越时代的灵魂之美。 一. 猫王,披头士,音乐风格的异同及对流行乐发展的影响。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绰号“猫王”。他的音乐超越了种族以及文化的疆界,将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以及山地摇滚乐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曲风,强烈的震撼了当时的流行乐坛,并让摇滚乐如同旋风一般横扫了世界乐坛,给世界大众打开了摇滚音乐的大门,使摇滚成为国际化的语言,为流行音乐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披头士乐队”表演风格泼辣,放荡不羁。在音乐创作技法上,“披头士”打破传统摇滚乐单一的/节拍,扩充到各种节拍,有时还混合使用:在节奏处理上善于运用各种时值的节奏连音来改变节拍单位固有的时值,使节奏变得更为生动;在曲式结构上,他们创造了由不同段落的对比组合而建立起的庞大的、变化丰富而又高度统一的曲式结构;在和弦运用上,他们突破“自然音和弦”为主的传统,广泛应用了各种类型的“变体和弦”;在音色上善于运用人声的变化,主唱约翰·列农和保罗·麦卡特尼的演唱音色都富于变化,有时还加入各种自然的音响。“披头士”在音乐技法上的创新,对当时和后来的摇滚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公认为摇滚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 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是一名在世界各地极具影响力的流行音乐歌手、作曲家、作词家、舞蹈家、演员、导演、唱片制作人、慈善家、时尚引领者,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是流行乐和流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是出色的音乐全才,在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不仅突破了种族界限,打破了白人垄断流行音乐界,把当时还处于亚文化黑人音乐推向主流。他独特的音色、声音、唱腔、舞蹈,向世界各地延伸,打破了文化、种族、经济、时代的隔阂,激励与影响了无数流行、摇滚、、艺术家。他开创了现代,把音乐视频从宣传工具转换成一种带有音乐故事情节的艺术表达形式。作为现代音乐的创始人与里程碑。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姓名:马欢 分院、系:国际经贸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3级 学号:IBT13086 指导教师:陈嵚崟职称:教师职称 2015年12月30日

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明确标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日期:年月日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摘要】所谓流行音乐,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内容朴实直白、真挚表达、朗朗上口,被广为传唱欣赏,流传很久的器乐曲和歌曲。中国的流行音乐出现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左右,流行于少数的发展城市中,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深入群众,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了,可以称的上是百姓的精神寄托和真实的写照.在国内得到迅速的传播,被广大人民接受和认同,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趋于写实。所以流行音乐很容易和群众联系在一起,易于大众接受。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大众生活创作与发展邓丽君音乐

Thesis Title [Abstract]The so-called pop music: popular music. Is refers to the content of the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sincere expression, catchy, was widely sung appreciate, spread long instrumental music and songs. Chinese pop music appears in the 30s of the last century, popular in a few urban development, and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masses, that time is not only an art, can be called is people's spiritual sustenance and realistic portrayal. Spread quickly in the domestic,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also tends to be more and more realistic. So pop music is easy to link with the masses, easy to accept the masses. [Keywords]Chinese pop music,Public life,Creation and development,Teresa Teng music

三十年代流行音乐史

三十年代流行音乐的传播 随着时光的逝去,时代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稳定,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更多元化,对文化历史的认识也更成熟。比如对30年代的文化历史,更多的人表现出骄傲和肯定,甚至一直有个说法,说3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些都应是理论家们研究的事情,从我个人理解看,我认为一是时世造英雄,推翻帝制、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带来对外来文化营养的汲取和民族文化的提高。二是传媒的发展,如无线电台、留声机的诞生,特别是电影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歌曲的传播,再加上同时应时运而生的几位有天分的音乐大家,中国的流行歌曲才几乎是刹那间诞生而又转瞬间达到非常高的高度。那时创作出来的歌曲,往往简练而动听。有的有着欧美歌曲的印记,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确切讲这首应该划归艺术歌曲类)、满场飞、桃花江等。不久前在青歌赛上还听徐沛东评委提到,陈歌辛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在当时传入美国时,马上得到流传,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美国人都以为是他们自己国家的歌曲;有的歌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如《街头月》、《拷红等》。最近我在央视的一个节目广告中听到,《卖相思》也被用在一部即将播出的连续剧中,这首歌也颇有地方小调的风格。我觉得无论是哪种风格都能当作现在音乐人创作的典范。 三十年代后的歌曲走向以及三十年代流行音乐被允许的存在 在以往,三十年代(及随后的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常被斥为靡靡之音,这或许和当时历史条件有关。和随后的流亡歌曲、抗战歌曲等等比,流行歌曲似乎“惭愧”些。但退一步讲,在任何情况下,民众也有享受生活、憧憬美好或哪怕是苦中求乐的权利和需求,那么流行歌曲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合理的了。记得我小时听我妈说,我的姐姐们那时都是流行歌曲的爱好者,她们也并没有被“麻醉”,解放后都工作了,工作中也都很优秀。我还记得一件小事:我有一天在小摊上卖到一张很小的印有周旋头像的歌片《拷红》,看到的大人们都很兴奋。据说这歌是电影《西厢记》的插曲,那时当电影里开始唱这首歌时,几乎现场观众都齐声随着演唱。流行歌曲伴随了他们的年轻时代。 三十年代的歌曲,从音乐的角度讲也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它们被传唱至今就是证明。如果进行调查,我相信《何日君再来》必定是华人世界里,传唱最久最广、会唱的人最多的中国流行歌曲。现在音像商店里可以看到成套的录有上百首的三十年代歌曲合辑。其实历代的歌唱家都没有忘记它们。从张权、周小燕到邓丽君、叶丽仪、罗文等等。现在,以演唱细腻著称的崔光岩、费玉清也都出了这方面的专辑。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将流传到永远 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则是“十足”的蒙冤,这是黎锦晖及歌舞社被困马来西亚时,与夫人徐来在海边思念湖南家乡风景如画的桃花江,有感而作。

流行音乐发展史考试资料

世界流行音乐种类: 1、爵士乐 爵士乐是19世纪末在新奥尔良首先发展起来的。爵士乐形成的主要来源是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布鲁斯的原意是哀怨、忧郁之意,是从黑人的劳动号子演变而来,大部分的布鲁斯的歌词内容是以反映黑人的生活为主。 代表作《兰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2、廷潘胡同歌曲 19世纪末在美国纽约市第28街(第5大道与百老汇之间)集中了许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推销员整天在那里弹琴吸引顾客,琴声就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廷潘”胡同由此而得名。廷潘胡同在美国一度成了流行音乐的集中地,也形成了流行音乐兴盛的一个时代,一种音乐风格的象征。 代表作《白色圣诞》(White Christmas);科尔·波特(Cole Porter,1891~1964),代表作品有《白天与黑夜》(Night and Day) 3、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最早叫山区音乐,这种音乐形式的形成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南方各州农业地区。它是英国移民流传下来的,自然也就带有许多英国民歌的风格。后来又受到其他民族音乐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流行全美国,被称作为乡村音乐。 代表作外文歌曲- 美国乡村音乐- 草帽歌 美国乡村音乐(经典)- 外文歌曲- 欧美经典篇- 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 美国乡村音乐-love is blue(爱是忧郁) 4、摇滚乐 50年代开始流行音乐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摇滚乐的主要音乐风格是黑人音乐与南方白人的乡村音乐的融合。其形式以歌唱为主,音乐用电吉它、萨克斯、电贝司、键盘乐以及爵士鼓伴奏 代表作The Beatles披头士--From Me to You The Beatles披头士--Ob-La-Di, Ob-La-Da AC DC乐队--You Shook Me All Night Long Anti-Flag乐队--Punks in vegas 5.Hip-Hop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创于纽约的穷困工薪阶级的黑人民族中。它汇集了非洲音乐、美洲音乐和艺术文化。Hip-Hop是一种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街头文化的总称,它包括音乐、舞蹈、说唱、DJ技术、服饰、涂鸦等。在创始之初,Hip-Hop文化由四大元素组成:DJ、MC、StreetDance、Graffiti。这一时期的Hip-Hop称之为Old School Hip-Hop。 代表作WITHOUT ME BUSSINESS 6.R&B

世界流行音乐发展史ppt

?.他包括所有民间音乐种类,发展风格也不受局限性,它是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 ?19世纪随着欧美国家工业文明的兴起,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构成早期的产业工人,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于劳工阶、中下层市民中的新兴文化形式.就是早期的流行音乐.在当时,反映怀念故乡,眷念乡村生活的音乐题材,正好表达了那些远离家乡、亲人来到陌生环境求生存人们的心里状态和纯朴的思想感情. 六[3] 张惟楚

? 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 他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又称“通俗音乐”.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一样,是一种音乐形式、风格和流派.“流行音乐”并不等于“流行的音乐”、“通俗的音乐”.“流行”、“通俗”只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的特征. ?例如:贝多芬的《致艾丽丝》世界流行,但它属于“古典音乐”,而非“流行音乐”;爵士乐在中国并不很流行,但它却是“流行音乐”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支系. ?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三者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以至于有时候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同时在产生的时间上、传承及社会存在的方式上等方面又有许多不同.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这种风格可形容成婉转、轻柔、松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 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严华、姚敏、张翠红、李丽华、白光、李香兰、张帆、黄飞然、黄源尹、吴莺音、欧阳飞莺、梁萍、逸敏、屈云云、金溢、白云、邓白英、佩妮、张伊雯、韩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严华、李厚襄、严折西、严个凡、梁乐音、陈瑞祯、刘如曾、严工上、刘雪庵、贺绿汀、张簧、张昊等. ?词作家有吴村、陈栋荪、李隽青、范烟桥、田

流行音乐世界流行音乐发展史资料全

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教案 静宁二中王倩 一、导入 如今电子科技遍布全球,信息的传递也是飞快,相对来讲,对音乐也形成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接下里来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世界流行音乐的分支。 2、了解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世界流行音乐的展史 课前流行音乐是在都市文明中发展起来的。有人认为其源头可上溯至古代希腊、罗马帝国城市中的游吟歌手,但绝大多数的学者还是倾向现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工业化城市。 在19世纪上半叶,流行音乐尚未形成独立的体裁形式。当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有两种形式:通俗化的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的民间音乐。前者是将古典音乐中的一些篇幅短小、音乐语言通俗易懂的小品或选段加以改编,使之变得简单,然后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使其为更多的人接受。19世纪中出版的许多根据歌剧和交响乐的片段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乐谱就是供广大市民家庭在茶余饭后消遣用的。后者是将质朴单

纯的民间音乐用现代音乐手段加以美化包装,削弱地方色彩,使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里流行。如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丹尼男孩)和《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19世纪中经过作曲家的改编后,在欧美各国广为传唱。即便到了今天,这种通俗化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民间音乐依然在流行音乐(尤其是器乐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进入20世纪后,流行音乐逐渐产生了一些独有的体裁形式,如爵士乐、摇滚乐、“叮砰巷”风格的流行曲等,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然而此时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层次和深度上比19世纪更甚。“乡村与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音乐原是一种典型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美国民间音乐。20年代后,经过广播电台、唱片公司等媒介的发掘推广,很快进入了流行音乐领域,成了美国流行音乐中的一处重要分支。在60年代中美国的“民谣复兴运动”、80年代欧美流行乐坛的“世界音乐”(World Music)潮流乃至中国的“西北风”中都可以看到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巨大影响。还有些民间音乐则与流行音乐完全融和为一体了。像拉美的一些舞蹈音乐(如:控戈、伦巴和桑巴等)就很难确定其窨应归属于民间音乐还是流行音乐的范畴。 本世纪20年代初,以格什温的《布鲁斯狂想曲》为代表的美国“交响爵士”(Symphonic Jazz)运动试图将爵士音乐

中国流行音乐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1120150789 张红健 中国流行音乐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在少数发展城市中,但真正流行音乐的大众化应视为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流行音乐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冲击着各个音乐欣赏市场并大有发展之势。但正如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决非一帆风顺一样,新时期的中国当代音乐同样也有曲折和坎坷,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容乐观。 一.流行音乐的现状 中国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后进入真正的繁荣时期。对外开放使国外的流行音乐有了进入中国内地的可能性。中国人思想上的解放与进步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再加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流行音乐,在度过了80年代与社会话语的磨合期与广大听众的蜜月期之后渐渐步入常态,基本能够按照自身规律独立运行,一个前景广阔的音像娱乐市场渐已形成。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线上升的,流行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经济利益的影响。为了获得足够的利益和回报,流行歌曲的创作陷入了一个怪圈:靠庸俗低下的内容来吸人眼球,依赖所谓时尚却毫无内涵的歌词来哗众取宠。在加上国内对版权立法的不健全,盗版猖獗让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流行音乐需要大众的支持。 从2004年的网络歌曲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再到现在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这些都是中国流行歌曲界的大事。然而中国流行音乐在其中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进步了么?仔细想想这些事情,“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固然火爆,观众看起来也大呼过瘾,可实际上这些节目推出的许多歌曲只考虑到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如何可以得到更多金钱上的收益,却忽略了对于音乐本身的关注。这些音乐的确是“流行”极了,可这样的“流行”的背后缺乏真正的音乐态度。粗糙的包装制作早已丧失了音乐的本质,其实质意义只有策划者们才能获得的充足利益。参赛者大多都是翻唱、改编,以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来获得暂时的吸引力,没有自己的风格,只是在学别人。这样做怎么能让流行音乐真正的蓬勃成长。 其实,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歌手、创作家,是什么让中国流行音乐萎靡不振?是整个流行音乐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几乎所有的歌手都渴望创作出新的歌曲来实现名利双收,可大多数却缺乏创作的灵感与耐心。而他们又不肯放弃垂手可得的金钱名气,于是翻唱改编成了他们的捷径。他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流行音乐却是原地踏步。李宗盛曾谈到了中国流行音乐圈的诸多怪现状,他直言不讳地批评:“现在的流行音乐圈,包括内地、港台在内,都进入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 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流行音乐失去了希望。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流行乐坛还是有一批血液里流淌着单纯音乐的音乐人在默默用功。如天王周杰伦从别人的故事里寻找灵感,才女戴佩妮会记录长途旅行时的随想,情歌王子宇桐非则回味过去。正因为他们,未来的中国流行音乐还有希望。 我们应该怎样来发展中国的流行音乐?可以参考一下欧美国家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比一下中国和欧美的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时间短却迅速,可以说在短短几十年里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然而这样的发展是站在从欧美流入中国的较成熟的流行音乐的基础上才实现的;而欧美的流行音乐起源于一百多年前,是从无到有,是从较为缓慢的从不成熟渐渐走到成熟的;还有,欧美的流行音乐大都起源于人民对生活的有感而发。从这对比中可

浅谈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浅谈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流行音乐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自然不会陌生。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补课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非常喜欢的流行音乐。 在苏联的《音乐百科词典》中,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即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但发展到今日,流行音乐以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在它之中已经慢慢的衍生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流行音乐歌词大多通俗易懂、旋律也较为简单,大多朗朗上口。不过发展到今天,流行音乐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其中也不乏标新立异、艰涩难懂的歌曲。流行音乐四个字已经不单单是字面上的意思了。如今的流行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及其巨大的影响力,在很多人的心中流行音乐的地位远远的超过了其他的音乐。而现在,流行音乐中的一些优秀作品也拥有者不输给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 提到流行音乐,有一个人就不得不谈。他是一名在世界各地极具影响力的歌手、作曲家、作词家、舞蹈家、演员、导演、唱片制作人、慈善家、时尚引领者,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他魔幻般的舞步更是被无数明星效仿。他就是迈克尔·杰克逊,全名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简称MJ。杰克逊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被誉为流行乐之王,是流行音乐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整个现代流行音乐史缔造了一个传奇般的时代。作为一名极为优秀的艺术家,出色的音乐全才,他在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乐器演奏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在舞蹈、舞台表演、时尚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非凡的影响力,他被公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人,亦是世上为人所公认最受欢迎和最多支持者的艺人。他拥有15座格莱美奖、26座全美音乐奖(全美音乐奖历史上获奖最多的艺人,包括“世纪艺术家之一”)、拥有17首美国billboard榜冠军单曲。他的专辑《Thriller》是世界销量第一的专辑,总唱片销量已达亿张(截至2006年底)。2012年官方公布迈克尔·杰克逊唱片总销量已近10亿。这一切都表明了,他的音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商品,他的音乐已经成为的一种无形的艺术品。他充满磁性的声音、他的摇滚中的激情洋溢、他慢歌中的真挚情感都深深的打动了他的每一个歌迷。我个人也非常的喜欢他的音乐,事实上,比起传统音乐我更喜欢像他的音乐这样的流行音乐。我相信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和我观点是相同的,流行音乐与我们更为特近,也更能打动我们。 流行音乐大多取材于年轻人的生活,以年轻人的视角去叙述一个故事、一种观点,贴近于我们的经历,因此也更能打动我们。周杰伦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周杰伦,1979年1月18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祖籍福建泉州,华语流行歌手、着名音乐人,2000年后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创作歌手,唱片亚洲总销量超过3100万张,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其音乐突破了亚洲原有单一的音乐主题形式,开创了多元化音乐创作和现代流行乐“中国风”的先河,为亚洲流行乐坛翻开了新的一页。2000年出道至今人气长盛不衰,稳坐如今亚洲流行乐坛第一把交椅。 他的音乐大多都是描写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内容真挚、动人。就像《七里香》、《后退》、《半岛铁盒》、《彩虹》等等,至今仍然广为传唱,是很多人播放列表中反反复复循环的经典歌曲。而他所开创的“中国风”流行音乐也开创了流行音乐的先河,创造性的把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融入了流行音乐之中。在加之方文山通俗中又带有诗词韵律的唯美歌词,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带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艺术价值。比如《青花瓷》、《东风破》、《兰亭序》、《烟花易冷》等等。 流行音乐中虽然不乏精品,但是作为一种商业产物,其中却也充斥着相当多的粗制滥造的作品。而为了迎合大众对快餐文化的消费需求并且借助于网络的普及,网络歌曲也就诞生了。

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

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与风格 文通学院广告学331238030 郇朝阳中国近代时期的“时代曲” 诞生与发展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于“海派”的文化传统,上海成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的试验场;其次,上海外国租界的音乐生活,为中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阶层的存在,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现代化传媒的兴盛,使上海酝酿滋生了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 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风格特点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香港流行音乐 发展历史

简述流行音乐发展史

简述流行音乐发展史 摘要:音乐之美,首在意境。意境之美,崇高第一,童真第二,高贵第三,奋发第四,深情第五,豪放第六,淡雅第七,悲凉第八,绚烂第九,空灵第十,欢娱第十一,哀伤第十二,粗犷第十三,异族情调第十四,描模自然第十五。 关键字:流行音乐;发展史;感想 以前,喜欢听流行音乐,但说不出为什么,也许仅仅是随大众潮流吧,流行什么就喜欢什么。自从选修了《流行音乐解读》这门课后,才知道以前的喜欢是多么肤浅。对音乐的欣赏,不只是听谁的声音有多么的甜美。每一首音乐都有它独特的意境,音乐中的意境之美,要靠心灵去感受;每一首音乐都有各自的故事,等我们去发掘。我们在欣赏当今的流行音乐时,不要忘了去探寻一下它的发展史。 一、流行音乐的起源 流行音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美国流行音乐的三个源头分别是黑人音乐、乡村音乐以及丁班巷音乐。其中美国黑人音乐对流行音乐贡献最大,它源自古老的非洲,节奏感、舞蹈感强。 黑人音乐分为劳动音乐、宗教音乐(音乐和舞蹈在宗教仪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流行音乐(趋于流行化的民间音乐——布鲁斯)二、流行音乐的发展(爵士乐、美国乡村音乐) 爵士乐 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非洲的音乐形式,诞生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洲的新奥尔良。

爵士乐的演变: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硬博普→自由爵士→融合爵士→酸爵士 “爵士乐兴起于新奥尔良,后来沿着河流到芝加哥。”新奥尔良并不是爵士乐唯一的诞生地,但是新奥尔良绝对可以在爵士乐的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新奥尔良起初为法国殖民地,后成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期间带有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南北战争解放了黑奴,黑人经历了生离死别,所以兴起了送丧铜管乐队,黑人与克里欧人的互动,促使了爵士乐的萌芽。克里欧人所接受的传统欧洲古典乐曲混合了黑人乐手的blues后,成为了新奥尔良街头乐队所演奏的音乐。这种音乐柔和了blues,舞曲,进行曲,赞美诗,流行歌曲,采用了切分音奏法,展现出一种变奏风味。新奥尔良爵士乐团通常为小型乐团,乐器通常是短号,黑管,Sax,长号,大号,大提琴,小提琴,钢琴,鼓等等,往往营造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实际上这个时期已经具有了爵士的雏形,以后各种不同的爵士流派都是由此发展,所以新奥尔良爵士可以说是爵士乐发展的基石。 20世纪30年代,一种由大乐队演奏的带有黑人风格,并极具舞蹈性的爵士乐,摇摆乐开始在纽约发展起来。大乐队就是指10人以上的乐队,摇摆风格是一种带有黑人风格的活力爵士乐,这种乐曲最早是纽约舞厅舞客发展出来的。摇摆乐适合跳舞,其节奏和谐,旋律反复,节奏感很强,所以成为歌舞表演的伴奏乐曲。由于摇摆乐每小节4拍,所以又被成为“4拍子爵士”。摇摆乐在1935年到1946年间达到高峰,代表乐队就是“摇摆之王”Benny Goodman。

浅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美学主张和美学品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它不仅给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理念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使中国的音乐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使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现出中国音乐自我更新的活力和张力。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和大量流行音乐作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音乐的发展更为成熟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为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1).改革开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复兴。首先获得群众推许的作品为《祝酒歌》。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它们继承了50-60年代抒情民歌的传统,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旋律优美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代表了80年代初期群众歌曲的成就。 此时的抒情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是处于“文革”之前的群众抒情歌曲与8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裁。 (2).港台歌曲的传入和内地流行音乐的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外面的东西开始不断涌进国内。音乐上人们最先接受

的便是港、台的流行歌曲。伴着录音机、卡式磁带的大量进口,这些歌曲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它们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青一代流行乐创作向现代过渡的成就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如《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韩先杰词、谷建芬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张枚同词、谷建芬曲)等。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3).多方位的尝试和走向繁荣。 “港台风”持续了较长的一个时期后,人们变得冷静了,听久了港台歌星的嗲声嗲气,洋腔洋调,已不满足歌曲中的风花雪月,柔情蜜意,于是开始寻找自己的通俗音乐创作的出路。这样“西北风”便应运而生。其代表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我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心愿》、《我们是黄河,我们是泰山》,以及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曲》等。“西北风”代表了自邓丽君以来的阴柔的演唱风格的转变,在音乐观念上是对港台流行音乐、南方及中原音调为主的我国音乐创作现状以及前几年流行音乐界“阴盛阳衰”现象的一种逆反。它明显地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内容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带有强烈的宣泄色彩;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折中,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 2.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新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徘徊,从90年代起,由于著作权法的实施,国家

流行音乐《中国流行史上杰出的人物》

中国流行史上杰出的人物教案 静宁二中王倩 一、导入 中国流行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一种音乐文件元素。中国的流行音乐从一首《毛毛雨》中崭露头角,已走过风风雨雨80余年历史。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几位代表性的人物。 二、教学目标 1、让同学了解部分在流行音乐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张国荣:流行乐坛上的奇迹人物 张国荣(1956.9.12-2003.4.1),香港最红流行音乐人,人气超过之前任何一位歌星,人称哥哥。他以扎实的演艺功底立足于香港乃至中国流行乐坛20载于不败之地,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流行音乐之外,他在影视表演方面也有非凡的表现,他主演的影片代表着香港影业的最高成就,(二)、黄家驹:香港摇滚乐先驱者 黄家驹(1962.6.10—1993.6.30),中国原创音乐的奠基人之一、香港乐坛的摇滚先驱者。中国摇滚乐坛上杰出的音乐创作家、作曲家、作词家、爱国主义者、团队领导者,香港著名摇滚乐队Beyond的主唱及吉他手,黄家强的二哥。黄家驹的音乐立意很高,除了男女情爱之外,他更关注的是

人类的发展、和平、贫穷以及亲情和信念。在他死后,Beyond 乐队再也没有超过黄家驹时代的辉煌。 (三)、周璇:中国流行音乐的金字招牌 周璇(1918.8.1-1957.9.22),原名:苏璞,江苏常州人,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女演员、民国时期著名歌唱家。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她是继姚莉之后上海滩最红的歌手之一。 (四)、雪村:中国网络音乐的领军人 雪村,1969年4月1日生,吉林辽源人,以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开创了中国网络流行音乐的先河。他以幽默、另类的曲风和表演风格赢得了广大音乐爱好的喜爱,同时,他的音乐评书作品也为当代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五)、刘欢:中国流行乐坛的一面旗帜 当刘欢,1963年8月26日生,中国当代演唱技巧最成熟的流行音乐家,中国主流音乐的教父级人物,他以美声、民族与通俗演唱法合三为一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流行乐坛的一面旗帜。他大量的作品成为了街知巷闻,人人会唱的百姓歌曲、时代之音。其中《弯弯的月亮》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流行音乐最具经典意义的作品之一。

大学选修课流行音乐与鉴赏论文《论中国流行音乐》

论中国流行音乐 中国流行音乐现状 纵观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国流行音乐似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流行。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歌曲创作领域以传统的抒情歌曲为主,港台流行音乐开始传入内地,同时,校园歌曲也成为了当时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一时期可谓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巅峰时期。 这一时期诞生的大多数情歌都比较高质量,歌曲歌词简单平淡却又真实深刻的折射了人生,曲调悠缓动听并且总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手,例如王菲,陈奕迅,张雨生等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如今仍在乐坛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还有很多经典的歌曲,诸如《红豆》之类的经典情歌至今风可以在大街小巷听到……而校园歌曲大多成了永恒的经典流传下来,像《同桌的你》,《想把我唱给你听》……这些歌曲每在毕业之际几乎都可以听到。 以上是对中国流行音乐全胜时期的一个简述,这个时期的大多数音乐都成为了经典,但现在的乐坛情况却不尽人意。如今的乐坛出现的歌手一批又一批的,却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少有歌手能长久屹立不倒,由此可见经典的歌曲更是少之又少。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似乎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一种形式的音乐成为流行,随后这种音乐中好的就会成为经典流传下去,而不好的就会被遗忘被另一种代替,依次类推下去。在前几年,这种感觉依旧很强烈,一提到当时的流行总能很快的想到几首歌,而当这个时期过去,就会有几首歌被人们所铭记;但现在,我却不清楚这个时代的流行在哪里?似乎音乐的世界变得很复杂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几乎将它染得看不见原有的颜色了。以前提起流行就很自然地将它与好的经典的联系在一起,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提起流行我们想到的总是一些恶搞的歌词很恶俗的或根本没有内涵的歌,而这些歌人们却甘之如饴。像《爱情买卖》,这首歌的曲调算是不错的,歌手的声音也很有穿透力很有特点,但是我却不明白它的内涵到底在哪(这里并不是批判也不是讽刺这位歌手,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很直白的歌词,到底是要讽刺爱情的背叛还是要抨击现实的黑暗呢?而流行还有另一种形成方式,那就是人们的“恶作剧”。《最炫名族风》可以说是一首不错的歌,但是网上各种各样的恶搞却让它面目全非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完全变成了一首搞笑供人娱乐的所谓的“神曲”。总结而言,音乐的本质没变,但流行的本质却变了。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好的经典的有韵味的有内涵的,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恶搞的能满足一时之乐的或是歌词很极端的这些歌上面,至于歌曲本身的歌词曲调内涵感情就完全忽略掉了。

大学选修课流行音乐与鉴赏论文-《论中国流行音乐》

大学选修课流行音乐与鉴赏论文-《论中国流行音乐》

论中国流行音乐 中国流行音乐现状 纵观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国流行音乐似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流行。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歌曲创作领域以传统的抒情歌曲为主,港台流行音乐开始传入内地,同时,校园歌曲也成为了当时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一时期可谓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巅峰时期。 这一时期诞生的大多数情歌都比较高质量,歌曲歌词简单平淡却又真实深刻的折射了人生,曲调悠缓动听并且总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手,例如王菲,陈奕迅,张雨生等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如今仍在乐坛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还有很多经典的歌曲,诸如《红豆》之类的经典情歌至今风可以在大街小巷听到……而校园歌曲大多成了永恒的经典流传下来,像《同桌的你》,《想把我唱给你听》……这些歌曲每在毕业之际几乎都可以听到。 以上是对中国流行音乐全胜时期的一个简述,这个时期的大多数音乐都成为了经典,但现在的乐坛情况却不尽人意。如今的乐坛出现的歌手一批又一批的,却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少有歌手能长久屹立不倒,由此可见经典的歌曲更是少之又少。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似乎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一种形式的音乐成为流行,随后这种音乐中好的就会成为经典流传下去,而不好的就会被遗忘被另一种代替,依次类推下去。在前几年,这种感觉依旧很强烈,一提到当时的流行总能很快的想到几首歌,而当这个时期过去,就会有几首歌被人们所铭记;但现在,我却不清楚这个时

代的流行在哪里?似乎音乐的世界变得很复杂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几乎将它染得看不见原有的颜色了。以前提起流行就很自然地将它与好的经典的联系在一起,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提起流行我们想到的总是一些恶搞的歌词很恶俗的或根本没有内涵的歌,而这些歌人们却甘之如饴。像《爱情买卖》,这首歌的曲调算是不错的,歌手的声音也很有穿透力很有特点,但是我却不明白它的内涵到底在哪(这里并不是批判也不是讽刺这位歌手,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很直白的歌词,到底是要讽刺爱情的背叛还是要抨击现实的黑暗呢?而流行还有另一种形成方式,那就是人们的“恶作剧”。《最炫名族风》可以说是一首不错的歌,但是网上各种各样的恶搞却让它面目全非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完全变成了一首搞笑供人娱乐的所谓的“神曲”。总结而言,音乐的本质没变,但流行的本质却变了。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好的经典的有韵味的有内涵的,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恶搞的能满足一时之乐的或是歌词很极端的这些歌上面,至于歌曲本身的歌词曲调内涵感情就完全忽略掉了。 时代在进步,网络成为了最大的传媒工具,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就音乐而言,产生的影响很大。网络让音乐的传播变得很方便,也造就了很多优秀的网络的歌手,像许嵩等;而另一方面,网络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网络歌手活跃在网上,于是诞生了一大片网络歌曲,尽管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仅是凤毛麟角。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中国流行音乐现在处在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经典的依旧是那些经典的歌,歌曲更新极其的快却很难有新的经典诞生,大量的网络歌曲充斥着现在的音乐世界,不乏好的但仅是凤毛麟角;最后,流行的本质完全变了,现在可以回归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