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

* 第二节、作品解读

* 什么是好的短篇小说?

* ①深入地揭示和表现人性。

* ②深入地揭示生活。

* ③构思精巧,巧妙。

* ④在较小的篇幅中容纳尽量丰富的内容。

* 一、鲁迅的《孔乙己》

* 教参一般停留在分析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之上。

*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2、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转载请注明来自:好http:///)

* 【教学难点】

* 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 生活中并没有一个“本来的”孔乙己,“本来的”孔乙己的故事。

* 从不同的角度讲孔乙己,就能讲出不同的孔乙己的故事。

*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叙事视角。

* 《孔乙己》的艺术特点

* 1、使用了巧妙、复杂的艺术视角

王富仁认为,在《孔乙己》中担任具体叙述任务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他说:“小说严格按照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眼光(意识)他周围的世界,看待包括(意识)看待他周围的世界,看待包括孔乙己在内的所有其他人物。”

* 严家炎在《复调小说:**迅的突出贡献》中认为:“一篇短短的《孔乙己》竟能引起读者异常复杂的感受,就与作者安排了一个可以悄悄移位的叙事者有关。过去许多研究者的文章,以及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提示,都把《孔乙己》的叙事者说成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这种说法不确切。如果叙事者真的是十二三岁的酒店小伙计,那么孔乙己给予读者的印象就会简单得多。……《孔乙己》的叙事者也是个成年人。”

* 它其实有两个视角:小伙计的视角和隐含作者的视角。

* 小说是在一种复杂的视角运动中表现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

* 所谓“隐含作者”,是指作者的一个“隐含的替身”,作者的“第二自我”,作者在写作时不是在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而是一个“他

自己”的隐含的替身。

* “不管一位作者怎样试图一贯真诚,他的不同作品都将含有不同的替身,即不同思想规范组成的理想”,正如一个人的私人信件,可以根据与每个人的不同关系和每封信的目的,而会有不同的替身一样。

*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不仅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参与者。

* 小伙计的作用有两二:

* 第一,他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增加了一种真实感。

* 第二,小伙计在小说中,他其实也扮演的一个施虐者的角色。

* 这样《孔乙己》中其实可以听到两个声音,一个是小伙计的,这个声音瞧不起孔乙己,充满了对孔乙己的蔑视。

* 其实另外还有一个声音,就是隐含作者的声音。或者隐含作者的态度,这个态度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

* 在小伙计的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一种反讽。就是小伙计本人也成为反讽的对象。

* 2、使用“重复”的手法,提高了表现的效果

* 小说中的重复有两个系列。

* 首先是关于“笑”。

* ①“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 ②有人说他偷书,他坚持说自己是“窃书”,然后是之乎者也。“引得

众人都哄笑起来。”③有人说他没有进学当秀才,他再次辩解,有之乎者也,“众人也都哄笑起来”。

* 第二个系列是三次被揭短。

* ①别人说他偷书,

* ②别人说他识字却不能进学,

* ③掌柜的提到“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掌柜的说,“取消?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 二、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 自资本主义诞生,西方文学一直持有一种怀疑与批判的态度。

* 《我的叔叔于勒》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和唯利是图

* 主要艺术特点:

* 1、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人际关系、世态炎凉。* 菲利普夫妇的逻辑是:有钱就是好人,有钱就有亲情;没钱,就不是好人,也就没有亲情。

*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前后有这样几次变化。

* 最早是于勒挥霍了自己的那一份遗产,而且还把兄弟俩共有的那个部分也用掉了一些。于是于勒被送往纽约。

* 请注意这个时候,于勒得到的道德评价:他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

* 后来,据说于勒发了财,于勒又一下子成了正直的好人,有良心的人,达夫朗什家的好子弟,跟所有达夫朗什家的子弟一样公正无欺了。

* 再后来就是在船上相见,于勒成了一个乞丐一样的老水手。

* 克拉丽丝马上说:“我早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早晚会再来纠缠我们!倒好像一个达夫朗什家的人还能让人抱什么希望似的。”

* 在这里贫穷的于勒被说成是一个贼。

*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个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 2、叙述视角的选择

* 钱理群在《〈我的叔叔于勒〉略说》一文讨论了这个小说的视角问

题。

* 他指出这个小说中大家对待于勒有四层“看”与“被看”的关系:

* 童年的“我”若瑟夫如何看于勒叔叔;

* 成年的父母如何看于勒叔叔;

* 成年的若瑟夫如何看于勒叔叔这样的穷人;

* 最后还有一个就是作者莫泊桑在“看”于勒。

* 小说是一个选择的艺术。同样的生活看你从什么角度去选择,选择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 小说中的于勒就应当仅仅是一个被同情的对象吗?

* 有一位中学教师讨论《我的叔叔于勒》时就专门评价过于勒:

* “我的叔叔”也真是,发了财,而不节俭,不本分,竟沦落到去卖牡蛎。这要怨谁呢?从负债出走到发了财,又落到穷光蛋,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或是命中注定的呢?于勒为何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财富呢?要知道自己是如何从家出走的!

* 每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由得对于勒生起气来,这个于勒,真的太不争气,太不像话了。发了财而不知道珍惜,去阔绰什么?老大不小的!这难道不是自取灭亡吗?自己毁了自己的前程,一失足将成千古恨。他能振作起来吗?还有发财的机会吗?这个不争气的于勒,实在太令人失望,此时此刻,我们能过多地去指责菲利普夫妇的不仁不义吗?”

* ①从若瑟夫出发最容易把这个故事讲得有层次,达到最好的叙事效果。

* 选若瑟弗有一个重要的好处是把于勒的过失虚写。

*

* ②若瑟夫代表了小说的一个道德尺度。

* 小说中对待于勒的道德立场则应当有三个

* (1)菲利普夫妇。这是一种典型的中产阶级、小市民的道德立场,嫌贫爱富、唯利是图。这种价值立场是小说批判的对象。

* (2)若瑟夫

* 若瑟夫这个叙事角度的存在其实就与他的父亲母亲构成了对比。就是道德良心与唯利是图的对比。

* (3)隐含作者

* 隐含作者的立场近似于若瑟夫的立场,但是更有理智。

* 若瑟夫在小说更多地只是“看”和“说”,他的立场是中性的。但隐含作者是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 “我的父亲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套着手套,让我母亲挽着胳膊,我的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悬万国旗的海船。”

* 这些描写满含讽刺。

* 在这个小说中,有的话虽然是叙事人说的,但其中也有隐含作者的声音。这就是典型的反讽。反讽的定义是作者实际说的和表面说的不一样,言在此,而意在彼。

* 三、王愿坚的《七根火柴》

* (一)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

* 王愿坚(1929-1991),****人。1944年(15岁)参加革命,次年参加八路军,做过宣传员、文工团分队长、报社编辑。

* 解放后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参加革命历史回忆录大型丛书《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 担任编辑期间,他曾多次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长征路上做实地采访,接触过很多老干部、老红军,了解到许多革命前辈的斗争事迹。

*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支队政委》、《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等。“文革”后发表了《路标》、《足

迹》、《草》、《启示》等10个短篇小说。

* 但是基本上都是沿袭旧的模式,政治价值高于艺术价值。

* 王愿坚的创作其实面临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他的创作成就与其选材有很**系。

* 如冯牧所说:“王愿坚的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他选择和表现了一些极珍贵的、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还接触得不多的重大题材,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红军和苏维埃区域的雄伟壮烈的斗争生活。”

* 但是另一方面,王愿坚没有亲历苏区和长征路上的生活,这对他的写作多少构成了限制。

* 在写作过程中,王愿坚扬长避短。

* 他很少写那种复杂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很少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而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选取典型细节,用一个镜头、一个侧面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崇高和伟大。

* (二)主要艺术特点

* 在《七根火柴》中,作者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追问和展示红军在长征路上精神力量的来源。

* 他自己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力量是“建筑在高度阶级觉悟基础上的、对革命事业、对革命集体的无限忠心,和由这种集体主义产

生的高度的阶级的爱。为了集体,为了战友,他们可以付出一切,以至自己的生命。”

* 作者选择了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

* 王愿坚在《〈七根火柴〉的构思过程》中指出:“随着这种精神的思索,我眼前浮现了这样一个形象:在翻越大雪山的时候,一个红军战士被暴风吹到雪坡上,几番挣扎,他终于被深雪埋葬了。但是在皑皑白雪上却鲜明地高扬起一只手,在这只手里托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党证。

* ……这时,又想到老同志讲故事中多次谈到火在长征中对于部队的重大作用,便把火柴夹进他的党证里。这样,原来从许多故事中获得的思想和感受便得到了借以表达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出现在人物精神光芒闪耀的一刹那,也用不了很多笔墨去烘托、渲染,小说就可以短些了。”

* 1、时空间的高度集中

* 王愿坚《七根火柴》的成就首先还是应当放到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层面上评价。

*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是一种很新的艺术形式,以1918年,**迅《狂人日记》的发表为起点。

* 中国古代虽然也有“三言二拍”这类“短篇小说”,但说是短篇,其实更像是长篇小说的梗概。

* 胡适认为现代短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写生活的横截面。

* 他指出:“譬如把大树的树身锯断,懂植物学的人看了树身的‘横截面’,数了树的‘年轮’,便可知道这树的年纪;……纵面看去,须从头看到尾,才可看见全部。横截面开一段,若截在要紧的所在,便可把这个‘横截面’代表这个人,或这一国,或这一社会。这种可以代表全部的部分,便是我所谓‘最精彩’的部分。”

* 现代文学30年,中国短篇小说逐渐成熟。

* 但是,自1942年,《讲话》发表以后,**和各根据地大力倡导大众化和民族化,很多作家学习民间形式,短篇小说更多地在讲有头有尾的故事,又回到了旧式短篇小说路子;现代短篇小说的形式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忽略。

* 《七根火柴》一个显著特点是时空间非常集中。实写的场面只有两个。

* 从叙事学的角度说,这个小说比较多地使用了呈示,而不是讲述。* 就是像戏剧一样地,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小说主要由场景和对话构成。

* 在时间的处理上,小说不是不涉及纵向的时间,而是把纵向的时间

收缩到一个横面积上来。这也是戏剧处理生活的一种方式。

* 这个小说叙事视角是第三人称叙事,但又依附于人物的视角,主要是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在看。

* 实际上是用卢进勇的眼睛在“看”,但是,是第三人称叙事人在说,眼睛是卢进勇的,但是声音是叙事人的,

*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即如果小说就选择第一人称叙事是否更好一点?

* 2、用写心灵的方式写人物

* 《七根火柴》有两个主要人物,但是真正的主人公应当还是无名战士。

* 对这两个人物,作者都是通过典型细节透视他们的心灵。

* 首先,关于无名战士。无名战士最伟大之处是他将革命事业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小说通过3个细节表现了他的这种高尚的情操。

* ①卢进勇把找到的鸡蛋大的一点青稞面给他吃,他吃力地推开他,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 ②无名战士其实具备得到一堆火、一杯热水的能力。但是他放弃了这个权利。

* ③无名战士濒临死亡,但是他一直等到把党证和火柴交给了卢进勇。

* 小说写卢进勇也有两个很关键的细节。

* ①把青稞面给无名战士,卢进勇也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

* ②拿到火柴以后,他不是马上自己点上一堆,而是赶紧追赶后卫连,直到把火柴交给他们。

* 3、隐喻与象征手法的使用

* 在《七根火柴》中,“火”、“火柴”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这个意义有“实”和“虚”两个方面。

* 首先,就“实”的方面讲,“火”对当时的红军战士意味着“活力”、“希望”和“胜利”。

* 有了“火”、“火柴”就意味着这些红军战士能够战胜阴雨、战胜潮湿,就有了可以煮熟的干粮,本来不能吃的也变成能吃的。衣服可以烤干,可以驱散寒冷,而这些在当时都是威胁红军战士生命的困难。

* 《七根火柴》从题目到文章里面有一个出现最多的字,就是“火”、“火柴”。“火”在文本中一共出现过16次。

* 在这个3200字的小说中,后半部“火”或“火柴”密集出现,而前半部是一直呼唤“火”的出现。

* 这个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关于“火”的故事。

* 在《七根火柴》创作谈中,王愿坚讲得很清楚,《七根火柴》的创作一方面得益于雪地上红军战士高高举起的一只手的意象,另一方面就是他回想起老同志讲故事中多次谈到火在长征中对于部队的重大作用。

* 《七根火柴》中,比较虚的象征意义是从“薪火相传”的意义上理解“火”的意义。

* 因为红军长征本身就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再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一个红军战士用生命保证了七根火柴、也可以说是七颗火种的传递,在这里,“火”火“火柴”应当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 (三)《七根火柴》的主要缺点

* 从叙事学的角度讲,作者与人物几乎没有距离。作者对正面人物一概采用仰视、甚或是崇敬的立场。

* 这样就形成了十七年作家一种集体的僵硬的姿态:塑造人物缺少变化,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

* 就王愿坚来说,其《三人行》、《七根火柴》、《党费》、《普通劳动者》中的人物,其实都是一个人物,就是思想政治觉悟高到极点,为革命

马上愿意奉献一切。

* 很多作家创作之前就已经设定了人物的标杆,就是说,人物的思想觉悟已经设定完成,可以变化的只有人物的性别、年龄和所处的环境;这样作家可以选择东西就非常有限了。

* 在《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和卢进勇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如果卢进勇有七根火柴,卢进勇也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可以设想他也会照着无名战士的方式去做。

* 四、狄斯尼《勇气》

* (一)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

* 美国女作家多萝西·卡梅伦·狄斯尼(1903-1992),生于俄克拉何马州,在纽约巴纳德学院接受教育。曾经做过速记员、夜总会女招待等,后来成为美国知名作家,拥有广泛读者。主要作品有:《死在后座》(1936年)、《金色天鹅谋杀》(1939 )、《阳台》(1940年)、《9月30天上帝》(1942 )等。

* (二)主要特点

* 1、关于《勇气》的主题

* 《勇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把人物置于生与死、荣与辱的严峻考验面前。

*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赞美了这个普通法国妇女的勇气,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但是这个法国妇女所拥有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如何理解这种勇气,其实并不是简单浏览一下就能理解的。

* 这个问题其实应当放到跨文化的背景中去思考,才能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 出于正义与信仰,以牺牲自己或亲人的生命,换取他人的安全的事迹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常有的,中国的文学作品也经常写到。

* 《苦菜花》中,日军围捕了一批群众和共产党的区委书记姜永泉,敌人为了把八路军亮出来,设下毒计让妇女认亲。小说中的人物花子正向丈夫老起走过去的时候,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了区委书记姜永泉,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她毅然走向姜永泉,领走了他;其后,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惨死敌手。

* 而老起也深明大义,宣布自己就是八路军,牺牲自己保全了党的干部。

* 但是中西小说中类似的情节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比较强调人物的阶级觉悟。

* 就《苦菜花》中的花子来说,对日本人的憎恨固然是她用丈夫的生

命换取八路军干部的重要原因,但更根本的是人物对共产党的热爱、对八路军的热爱。对阶级和民族翻身得解放的期盼,是支撑花子做出选择的主要心理依据。

* 在《勇气》中,支撑法国妇女做出选择的原因则要更复杂一些。

* 其中首先当然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入侵法国,相比较而言,德国军队在法国虽然没有日本军队在中国那样烧杀奸淫但是也给法国人造成了非常大的灾难。

* 然而,支撑这个法国妇女“勇气”、同样重要的也许还有一些文化的原因。

* 西方文化有一个非常深厚的宗教传统,很多西方人从小就浸润在基督教的教义与信念中,经常恪守某种教规或生活的准则。

* 西方文化非常崇尚理智,经常把一些普遍的、抽象的原则置于生活之上,成为普通人生活的准则。

* 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玛特渥·法尔高纳》就讲了一个死亡与荣誉的故事。

* 主要人物:玛特渥·法尔高纳、福尔杜那多、吉亚内多。

* 如果说《勇气》中法国女人牺牲丈夫、家庭保护美国伞兵既出于爱

国主义,也是出于某种信念、信仰,那么梅里美《玛特渥·法尔高纳》中玛特渥·法尔高纳亲手杀死儿子就是仅仅出于一种信念、信仰,出自一种做人的原则和他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荣誉。

* 《勇气》的点题之笔其实是空军将领的几句话。

* 有3个关键词:勇气、幸福和信仰。而3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应当是:

* 信仰是支撑点,有了信仰她才有勇气,有了信仰,她在牺牲了丈夫以后仍然是幸福的。

* 在这个法国妇女的信仰中,爱国主义当然是一个基础,但是爱国的人未必都能像这个法国妇女一样为爱国献出自己的丈夫,并且准备献出自己和整个家庭。

* 在这里,西方人那种更重视原则和信念,把信仰置于生命之上的传统就被凸现出来。

* 在《勇气》中,具有这种“勇气”的并非法国妇女一个人,小说中其实有一个一直被忽视的人物就是这个妇女的丈夫。

* 空军将领为什么说法国妇女牺牲了丈夫以后,她仍然是幸福的?

* 这个“幸福”的内容是指:法国妇女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做出了正

确的选择,牺牲丈夫对她来说虽然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但是如果当时他们的选择是把美国伞兵推出家门,将这位美国士兵置于死地,她和他的丈夫将终生生活在痛苦中,终生受到良心的谴责,生不如死。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空军将领认为,这个妇女在家破人亡以后仍然是幸福的。

* 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派出68个师120万人参加战争,最终有25万人战死,占欧洲战场盟军伤亡总数的70%。

* 小说里提到的那个美军士兵不远万里到法国,为解放法国人民而战斗,法国人在盟军士兵遭遇困难时挺身而出掩护他们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 小说中法国妇女信仰的内容主要应当是一种责任感,即她认为法国人有“义务”不惜生命保护盟军士兵的安全,她愿意牺牲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来做到这一点。

* 做到了即使牺牲了自己的亲人,她也会感到幸福,如果做不到,则会使她的良心终生受到谴责。

* 2、《勇气》在叙事上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 ①小说的故事选择了第三人称进行讲述,作者谋求的是一种快节奏

的叙事效果。

* 第三人称叙事的效果是高屋建瓴,作者能够俯视整个事件,对事件的前前后后都了如指掌;使用这种人称,作者能够快速、清楚地梳理、讲述事件的整个过程。

* 虽然缺少层次,但是能把事件讲述得更清楚明晰。

* 而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是具体、亲切,能给叙事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使用的是限制叙事,也能很容易地给叙事创造出一定的层次。* 其不利首先是视野的限制,叙事视野只能以人物的亲历为限;其次它也很难创造那种快节奏的叙事效果。

* 在《勇气》中,狄斯尼异乎寻常地选择了第三人称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 作者要凸显的是法国妇女处境的险恶,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面临了两次对自己和亲人来说是生与死的选择。小说要寻找的效果就是那种快而紧张的节奏,一种压抑地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 美国兵第一次到法国妇女家,仅有的描写是非常简略的,就是用简练的笔墨介绍了法国妇女和这个家庭。

* 她长得并不漂亮,也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5)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解题思路: (1)结合语境,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找到对应的信息点,加以概括总结。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各地通用)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答题语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用、对比(突出特点使之鲜明)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内涵: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

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 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10)开门见山,点题(11)总领上文 方法指导: 1、词语理解 如何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4)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3秋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作业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学校:津南分校 姓名: 学号:131200145 任课:吴学清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

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命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7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影响广泛,译本曾在英、苏、朝鲜等国出版,并被拍摄成电影。这一时期,严文井还陆续发表

高中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师院附中李忠海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于记忆,使词句有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垫,前后照应;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一、史传文学的特点 从文学的角度看,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但还不是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由口头的方式流传的,具体的形式表现为神话、传说和史诗。这些口头传播的历史文学,是原始先民面对不能支配又不甚理解的外界,经过不自觉的幻想式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充满了虚妄色彩,但透过虚妄的表层可以看到其反映客观的本质,虚妄的背后有历史的影子。 自从产生了文字,社会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神话、传说、史诗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不仅史籍丰富,而且起源很早。《左传》中所说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且不论,仅我们传习的孔子修订的《春秋》,就比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还要产生的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那些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自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也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我们把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 能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突破了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的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即将历史各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其中主体部分是对历史人物分类排比的人物传记,全书以人物为中心来展示历史的演变,这种新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也标志着我国史传文学的诞生。《史记》以更生动的笔法描写历史事件;自觉地将历史人物塑造为典型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深厚、丰富的感情;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其文学性更在先秦史传之上。《史记》以成熟的史传文学开辟了我国历史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 继《史记》之后,另一部史传文学名著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以详赡的资料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其文学性在总体上不及《史记》,但一些人物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述得绘声绘色,历史人物刻划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错、李陵、苏武等人的传记,人物形象鲜明而传神,其艺术性并不比《史记》人物传记逊色。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引言: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增加人文知识,获得艺术享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人物、情节、语言,都有着它们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优点,能够让你直接获得写作的启发,促进你的思考,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的综合水平。可以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当地阅读优秀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文学作品,有百利而无一害。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浅谈一个内容,即当我们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该如何着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使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收获地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由于今天的讲座的性质,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中,基本上以小说为实例。 一、揣摩并提炼深刻的主题 释义: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的、贯穿一部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一句话,它往往是小说的灵魂。没有主题的小说是不存在,只是有的作品,在主题展现上更加明显,更鲜明。在阅读中,应养成揣摩并提炼作品主题的习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这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 实例:[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桑提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

影视作品的鉴赏方法

影视作品鉴赏需要掌握影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影视作品解读可以分为文本内解读和文本外解读,文本内的解读是画格、镜头和段落的分析,而文本外的解读则是多角度、多视域的社会、文化、时代、审美、政治等方面的分析。影视作品是视听艺术,基本的结构单位是镜头,这就需要准确掌握影视作品的镜头与镜头的结构方式:镜头语言、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对影视作品的结构的掌握同时也是对其意义的解读。影视作品的结构按照层级可以划分为画格、镜头、段落。画格是影视作品最小的单位,就是一格画面的图像。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画面静止的内容就是一格画面,也是一格胶片的内容。对画格可以进行构图分析,对拍摄对象、位置关系、光线、色彩、前景、后景和背景等进行仔细的分析。镜头的内容其实就是画格的集合,镜头会因此产生人物的运动,从而进行叙事,镜头分析是影视作品的基本分析单元。对镜头的构图、色彩、光线、场面调度和镜头中人物的身体、表情、动作等等方面的分析是影视作品意义解读的基本组成部分。镜头之间的组合形成段落,段落可以交代场景,也可以进行叙事,形成一个小情节。 镜头之间也可以产生修辞效果,形成抒情性段落和表情段落。在镜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段落分析,最后形成影视作品的分析。对一名选修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或影视艺术初学者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从视听语言出发,理解作品的美学、社会和文化含义,对作品的主题、叙事、人物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分析。 一、影视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影视作品是现代传媒时代的艺术,这种光影构筑的世界具有独特的魅力,分析影视作品的情感、美感和艺术内涵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方面才能感受到影视艺术的独特感染力。 1.重视影视知识的积累 专门的影视分析与一般的观众观看电影电视是不一样的。观众看电影或电视作品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而专门的电影或电视作品分析则不大一样,首先是需要一定的影视知识的积累。作为一般的选修者或爱好者,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赏析

The Dis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英语112 冯文娟 11425203 Franklin showed the people by aphorism and even his experiences,the myth that as long as you hard work,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American dream of fame and fortune. And his 13 virtues,which brought him great success,has made many ambitious young men regard it as the motto, they are doing Cinderella-like dream, a dream to one day become a prince. Later,American Dream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it convinces people that if they work hard, everyone can get rich.However, the harsh reality broke many people's American Dream into pieces, 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tragedy.Many writer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ttempt to reveal the 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through their works, to explor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Among them, Arthur Miller's play Death of a Salesman reveals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 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character,Willy Loman’s death.It has exposed some of the ills of American society, crushing the myth that "everyone can be successful." When I read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is book,there is a question constantly around me.Why Willy chose to commit suicide finally?But when I finished this book,I find the answer.Perhaps because of the sever reality,Perhaps when hopes dashed , Willy’s heart can no longer afford.Willy Loman is the play's tragic figure. His tragedy is to own his wrong values tightly, and can not face the reality. His whole lifetime is spent in the whole dream , as well died resulting from the wrong dream .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Willy represents his class, so he's tragedy is also the unfortune of a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holding the successful dream.As his name, Lowman ,implies that he belongs to the low-rise character of society.He has nothing.As a salesman,he has no pay, only led commission.He just sells other people's stuff and he convinces that as long as likable, charming,the door of the world is open to him. His life is built on such dreams.He admires David Sigelman very much because David sells products successfully and he does not have to leave the hotel, only a phone call can bring him a successful deal.When he died at the 84-year-old age, there are so many consumers and companions take part in his funeral procession.So Willy always lives in a world of his own imagination,considering the fantasy as the reality,and often boasts. As he said “I’m the New England man.I’m vital in New England.”Regardless of the fact that his products are unwelcomed,he boasts how important he is in New England and how high his sales volume is.Consequently,he falls into his own lie and can never escape. What’s more,to his son,Biff Loman,he also tries his best to instill the thinking:As

文学作品之赏析句子答题技巧

文学作品之赏析句子答题技巧 1.修辞: 比喻、排比铺陈、拟人、对偶、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反问、设问等 2.描写手法: 对比、衬托、人(正面描写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侧面描写)景(白描、虚实、动静、渲染、视嗅听触结合,侧面烘托等),场景描写 3句式: 长短句,整句结合(整句:对偶、排比、四字格短语等,散句:句子参次不齐、长短不一)。设问、反问、疑问、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4.词语: 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副词、数词、助词、等),引诗词、化典故(富有文采,典雅优美);语体色彩(书面语、口语、方言、文言),语气(呢、呀、啊等),语调(轻快、沉重等),感情色彩(褒贬,是否鲜明) 5语言特色(风格): 平实质朴,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幽默讽刺,达豪放,沉郁悲慨、音律和谐等 6.语句语段作用 典例1:舅舅生性内向,平日不喜欢流露情感。只有拉琴的时候,眯上眼睛,嘴角上扬,跟着节奏摇头晃脑,手腕舞动,很是陶醉。过去每年春节,他都要在外公家给我们表演,用激昂的音乐代替了漂亮的吉祥话。在静养的日子,他不喜欢在家拉琴,常常晚上去公园的小山丘上坐着,孤零零的。舅妈有时去寻他,在背后听完曲子,回来说:声音不一样了。“两个人生活久了,只闻其声,便心领神会。(《再也听不得二胡如泣如诉之声》散文) 1.从描写入手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神态、动作描写,写舅舅在拉琴时的神态与动作,生动地突出了舅舅的陶醉。(2)对比,描写舅舅先前拉琴时的“激昂漂亮”与病后公园拉琴的“孤零零”,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病后舅舅的心理状态。 (3)侧面描写(衬托),借舅妈借舅妈的感受及语言描写衬托病后舅舅的变化,变得失落、伤感。 典例2:这时,阊门外传来若断若续的琴声,张翰不由得驻足静听。这琴声,如流水淙淙,似雁落平沙,仿佛月下独酌,又像是静夜徘徊。当此夜色,一弦一柱,扣人心扉。他信步而行,不觉来到城河边上。近处的一只船中,漏出隐隐约约的烛光,那清幽的琴声,与烛光一起摇曳,如涟漪般荡漾开来。(小说《抚琴》) 2. 从描写入手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运用比喻。把琴声比作淙淙流水、雁落平沙、月下独酌、静夜徘徊,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清幽孤寂,安闲恬静中夹杂着孤独、茫然、忧伤;

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将爱情进行到底 ————纪《怀念萧珊》,反思大学生的恋爱观一直以为,爱情只是进行时和将来时,当爱情遭遇过去时的时候,每一个当局者都无法成为路人甲或者路人乙,我们想要纪念的,不仅仅是心中的那份温情。 其实我们还是没有长大的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去爱,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理解不了亲人的爱是如何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因为我们一直畏缩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忘记的身外的一切。 或许,当爱情和亲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它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现在的我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懂得么? 大学的爱情是否太过廉价?理解不了这种如同快餐式的恋爱方式,甚至一些人已经习惯了? 起码我不是在故作深沉,甚至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在故作深沉,只是我们门多人没有去深思过。仅仅是理想中的爱情,没有自己的事业做基础,用什么来和另一半同偕共老? 没人理解老一辈的爱恋,因为环境改变了太多人的意识。 我不曾想过爱情是轰轰烈烈,只求平淡温情,或许,我只是在细嗅蔷薇。我想象着当我老去的时候,是不是还会初恋般的笑容?我只是喜欢在初夏傍晚的凉风中,走过校园并不喧闹的小路,偶尔看到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甜蜜的情侣,也只是理解的笑笑而已。 沉溺的如同在旧爱新欢的香炉中,怯懦的如同是藕断丝连的不舍中。我想,博爱的大学生们,是不是应该相守着一个人,直到终生?在确定自已的另一半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收收心,好好经营呢?是不是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而是不是因为没有珍惜而泪水打眼湿? 我想,等到我们的心智都已成熟的某一天,在转过街角的咖啡店,遇到曾经的爱,彼此安心的笑了,为曾经幼稚的小想法,为曾经立下的地老天荒,为曾经想象的牵手终生。 人生,怎能如初见? 可曾想象过,现在的我们,十年后会是怎样?二十年后会怎样? 不可否认,现在的大学拜金女不少,庸俗男也甚多,也许在一起,女人只是为了高档的化妆品,或者精致的时装,男人想要一个漂亮的花瓶,只是为了在朋友的圈子里有个面子。我们理解,甚至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想法,却没有多少人想过一辈子。或许,这样子真的有些想的太远的,走一步算一步,今朝有酒今朝醉。呵呵,是啊,大学生就是这个样子,堕落的已经没有理想,吃在嘴里,看着碗里,想着锅里,把自己的爱情观当作随意抛弃的烟头,抽过了,就没有价值了。 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惊心动魄与小心翼翼,更不记得那段历史,而很多真正的爱情确实在那时候考验过来的,可是90后,甚至00后会不屑的告诉你,你OUT了。 是啊,我们理解不了那些非主流式的想法,他们也理解不了老一辈的爱情价值观,巨大额鸿沟将社会分割成两个阵营:一方面是保守的守护和小心经营温馨的爱情,另一方面是冒险的冲突和尝试不同新鲜的异性。孰是孰非,显而易见,我们都懂。 当我们把所有的思念雨压抑沉淀于笔下的时候,不是婉转悠扬的情书,是对自己沉重的审判。我们都辜负了谁? 我曾经幻想着,当我们老去的时候,是不是一起在通红的炉火旁一起翻阅老旧的相册集,翻过背过她的宽厚的后背,翻过可以依靠的厚实的肩膀?一起翻过在初晨的阳光中吃温馨的早餐,一起牵着女儿的手,走过路边的梧桐树,走过泛黄的路牌? 相见,相识,相恋,相爱。 现在的我们不太会经历那时的同甘共苦,不太会懂得那时的相濡以沫。可是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懂的珍惜,而不应该存在欺骗呢?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告诉自己,我们不是小孩子了,一辈子的事情,迟早要来的,为什么不早一点长大,不应该有的廉价的爱情观,为什么要保留呢?就好像是手心里的爱情线,为什么要断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将爱情进行到底?

小说阅读方法及练习

小说阅读指导 一、考点解读: 语文试卷上有三篇阅读题,其中的第五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道大题多是散文阅读,但有时也会是小说或戏剧阅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分量,在备考复习中, 同样不可忽视。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常选用 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 (即“微型小说”)。这种小 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 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二、相关知识链接: 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 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 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 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 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 、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 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 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 出了主题。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 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 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 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5 、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 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讲、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谈起 作品的构成因素 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 言——语言层 1、音韵、节奏的意味; 2、字词的暗含意; 3、语气与文体。 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 (一)有音和义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 1、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 2、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 引申义、联想义等) 3、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 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 造特殊的意味。 象——形象层 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1、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 2、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 意——意蕴层 1、表层意蕴, 2、深层意蕴。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 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 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

第二节中国儿童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第二节中国儿童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1、叶圣陶《稻草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稻草人》是中国第一本为儿童写的童话集,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造的路。”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童话现实主义精神的开篇之作。 2、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现代著名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短篇小说《包氏父子》,儿童文学作品《大林和小林》《罗应文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金鸭帝国》《大灰狼》。 3、冰心《寄小读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品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4、洪讯涛《神笔马良》 洪讯涛,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神笔马良”之父。他与叶圣陶、张天翼齐名,是中国“童话十家”之一。 5、柯岩《帽子的秘密》 柯岩,作品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戏剧集《相亲记》《双双和姥姥》,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妈妈不知道的事情》《红蜻蜓》《CA俱乐部》。 6、金波《推开窗子看见你》 金波,作品《林中的鸟声》《饮一杯月光》《听海》《又见榴花如花》。 7、林焕彰《妹妹的红雨鞋》 林焕彰,作品《牧云初集》《斑鸠与陷阱》《童年的梦》《小河有一首诗》《妹妹的红雨鞋》。《林焕彰儿童诗选》。 8、董宏猷《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著有《董宏猷文集》,长篇小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小说集《长江的童话》,诗集《帆影》,散文集《白壁赋》。 9、高洪波《我喜欢你,狐狸》 高洪波,笔名向川。作品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鹅鹅鹅》《喊泉的秘密》《飞龙与神鸽》《我喜欢你,狐狸》,散文集《捕鼠记》《悄悄话》,品论集《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说给缚斯的情话》《我想》。 10、沈石溪《狼王梦》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 11、周锐《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 周锐,作品《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鸡毛鸭》《哼哈二将》《周锐童话集》《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书包里的老师》《小西游记》《涂涂改改的梦》《水浒怪转》《爸爸的红门》。 12、秦文君《男生贾里》 秦文君,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十六岁少女》《孤女俱乐部》。 13、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 黄蓓佳,作品儿童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 第三节外国儿童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1、《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