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赏析

道德经赏析

道德经赏析
道德经赏析

道德经赏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

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

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

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

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

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

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

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

来了。

翻译

道能够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能够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能够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能够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能够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能够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的宇宙观,我们发现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读书笔记及感悟赏析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音版】 谷(gǔ)神(shén)不(bù)死(sǐ),是(shì)谓(wèi)玄(xuán)牝(pìn), 玄(xuán)牝(pìn)之(zhī)门(mén),是(shì)谓(wèi)天(tiān)地(dì)根(gēn). 绵(mián)绵(mián)若(ruò)存(cún),用(yòng)之(zhī)不(bù)勤(qín). 【译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世间万物生机,生生不息,就好像一个神奇的母亲的存在一样,我们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就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扩展阅读:《道德经》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道德经名言解读

道德经名言解读 [标签:栏目] ,道德经名言解读 1、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小而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人生真正的快乐。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3、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4、不自见,故明。——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想高人一等,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稳的;想迈开步子再大一点,把胯部打开的人,是无法走路的。人生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姓名郝耀栋 学号201116050233 班级经济111602班 时间2012 5 26 [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 皆是义”的表现。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仁义、礼、德 正文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仁义的涵意

《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 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而义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见,全部见于《易传》,其意有四:一为适宜。《周易.乾.文言》说: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周易.需彖》亦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匕意已支持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中人类的价值判定须收敛至社会福利共识的适宜性观点。二为意义、意思,与本文推论无关。三为道理、正理,与本文推论关系较浅。四为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 《系辞.上传》说:成性存存(指宇宙万物和反映宇宙万物的易’道义之门。”《系辞. 下传》说:理才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序卦. 传》说: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此意显然也可与社会伦理共识及社会福利共识”合流。 依据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即无极而太极,太极的主动性生出天地两仪,天地两仪的主动性生出五行及三才。其后天地人三才的主动性继续维持,是为宇宙社会 的主动系统;天地人三才的阳位、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变换为一操作系统;阴阳两仪本身则变换为开放演化互动卦变的被动系统;木火土金水的木位、火位、土位、金位、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亦变换为一操作系统;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身则变换为封序循环生克稳定的被动系统。在此阴阳五行的宇宙社会被动系统中,开放中有封序,演化中有循环,互动中有生克,卦变中有稳定;反之亦然。”广而言之,凡是人类活动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人的仁”之行为表现,并不只受限于伦理;而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定均应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则是人的义”之行为表现。 、以道为基础的仁思

老子道德经名言名句(优.选)

老子道德经名言名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老子道德经名言名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15、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16、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0、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2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4、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5、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28、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2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3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3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33、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德经中经典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8、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9、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10、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1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7、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1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0、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2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2、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白话文

《道德经》白话文 《道德经》白话文 1 那不可言说、不可解释的最根本的存在,我把它称之为“道”。无法给这个最根本的存在命名,姑且把它命名为“道”吧。天 地万物刚开始产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名字。我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是他们存在的另一次开始。天地万物知道自己已经被命名了吗?没有;对他们来说,存在和不存在,有名字和没有名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命名,我们又如何认识事物的微小差别?有和无,存在和不存在,他们的区别是非常微妙的。微妙就微妙在:这种区别只对于人才有意义。 2 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美,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美的标准,可这个美的标准是恶的;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善,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善的标准,可这个善的标准是不善的。美有了标准,善也有了标准,人们借此把许多事物排出在美和善之外,这岂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恶和不善?美和丑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善和恶互相对立,又互相彰显。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成立。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上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圣明的人

绝不有意地制定标准,使本来和谐的事物互相对立起来。事物会自己发生变化,生长和死亡遵循他们内在的规律,何必去故意地干预他们?你不去干预他们,他们的生长才最为完美。 3 不崇尚贤能,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竞争;不珍贵黄金和宝玉,人们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很贫穷;在人们的心中放上了这样那样的渴望,而又无法满足他们,痛苦和不满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普遍滋生。所以幸福的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心境恬淡,食物充足,欲望淡漠,身体强健。人们不知道贤能是好的、而且黄金和宝玉是可贵的。人们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快乐和健康。这样的社会与其说是没有政治的,不如说已经达到了政治的最高境界。 4 是“道”在统领着世上的万事万物。“道”是如何进行统领、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得呢?我想,“道”像一个自我展开 的无边胸怀,使万事万物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锋利的,它承受他们的锋利;混沌的,它接受他们的混沌;它和最光明的东西一起闪光,和最昏暗的东西一起昏暗。它隐藏在事物的背后从不显露自己。 5 天地不知道有仁爱,所以天地把世间万物看作无分别的芻狗;

道德经论文

浅析《道德经》中的天人观念 摘要:《道德经》凝聚着我国道教思想的精髓,其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有许多可取之处,老子的自然观在这一理念中有着突出的体现。老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总体来看,老子的天人观念不仅为中国古典哲学贡献了优秀的思想成分,对当代社会的生态理论建设和全面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探析《道德经》中天人观念的内涵,进一步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念和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天人合一自然观和谐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和人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重点探讨的话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天”是一种复杂、模糊而深刻的存在,古人对天抱持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古代知识分子更是不断地思索、探究天人渊源。《道德经》作为道教的最高经典,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代表性阐发,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以凝练的文字,表达了含蕴深远的东方哲学观,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观念渗透其中。探究老子哲学中的天人观念,对理解中国古典哲学和指导现世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 可以说,不论是哪本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都无法具体而微地讲清楚古人所崇敬的“天”是什么,这不仅符合哲学自身朦胧的美感,也符合东方哲学言简意深的蕴藉特点。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相对明确的范畴来概括“天”的意义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道德经》中,“天”被认为是遵照大道规律运行的一种神秘力量。天具有操控世间万物的不可抗力,然而天并非宇宙间的最高存在,大道才是,大道是天地间的最高主宰。《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在“天”之上,道的神圣力量通过天来传达。老子认为,万物的本源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构成了这幻化无常的人世。普通民众不足以理解哲人眼中的“道”,在他们看来,造成世事更迭的就是天,是冥冥中决定了世人命运的老天爷。五谷丰登的好年头是上天的恩赐,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的歉年是天道对世人孽行的惩罚;王朝的更

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

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 2018-01-17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名言集锦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4、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

道德经-经典名句

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2章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4章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11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18章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22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6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8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经典名句

老子经典名句 老子在函谷关前着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着。《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其中名句无数,下面就《老子》中的名言名句,供广大老子爱好者欣赏。 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3、“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6、“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道德经论文

我读《道德经》——后感 专业:教育技术学班级:10502 学号:1005114056 姓名:王秀梅 一谈起《道德经》,最先闪入我们头脑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后还有那个世人都忘不了的圣人——老子。《道德经》是上古时期一部经典著作,我们也听了各种各样关于老子和这本书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也是比较有趣的,说母亲怀了他好久才生出了他,出生后,由于他的耳朵比较大,所以又被大家称为李耳,老聃,这个小故事为老子的生平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读老子,读《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很安静、平和,这部经典的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许正像世人所说的,道德经是中国人的根,不读道德经就不是中国人。可见其影响力不是一般著作可以达到的。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的精髓部分,其内涵里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感到自己的意义,即使不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我们可以活出自己人生的意义足矣;从自然宇宙管的角度来看,道德经中讲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论,宇宙中的万事有他自己运转的一套法则,所以行星有规律的绕着它自己的恒星旋转,动物、植物以及各种生命形成的生物链,使得

生活在其中的万物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发展,没有人可以打破这个规律,我们也不应该打破,如果谁打破了得话,那么地球毁灭的日子也将不会远了;和其他的经典著作相比,《道德经》为中国古代的其他著作起到了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孔子一生的德行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扬光大,和老子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因为孔子也曾经像老子行李请教学习,使孔子学到了很多知识,日后孔子将老子称为人中之龙,龙——气象壮阔,人无法知道他是怎么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很神奇,更神奇的是,人们将孔子称为人中之凤,这一龙一凤,一道一儒将古代中国的文化演绎的十分精彩,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做了很好的积淀。但是人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道德经》的作用能够如此之大,难道中华民族就缺道德经中的一点文化而不断的学它吗?原因不止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中国人传统中的精神是趋于中庸的,这和《道德经》中的精髓是相通的。《道德经》教育人们学会谦虚谨慎的处事,要不偏不倚,不能太飞扬跋扈、锋芒毕露,要含蓄而和平的和人相处、我们应当上善若水,所以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交际之道应该经过漫长的历练。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不仅说明我们要用道来修身,而且可以发现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也会的到提升。人际交往知道也是如此,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有很多,不能简简单单的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否则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 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道德经论文

小谈“无为” 引子:有幸这个学期能够选上热门的《道德经》课堂,这个几百号人的大课堂。刘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不花哨,而且论述严谨。常从文学的角度来去剖析文本,从逻辑角度恰当的贯通词句。虽然朴实无华但是讲述的道理却十分诱人,我看到很多不是本科学生的人都来旁听,甚至于有一位保安也坚持来听课。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道德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现在就《道德经》中的总体感觉与“无为”思想粗浅的谈几句。 【《道德经》的基本观点】 在谈“无为”前,我先谈谈我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的认识及总体思考。一提到《道德经》,我们都会想到何为“道”何为“德”?就我理解《道德经》讲述了宇宙规律与治国为人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道”;而“德”是顺道而为的产物,是因为用合理的方法做事而得到的对个人品质的认可。“道”是准则,“德”是结果。通篇《道德经》很强调“谦德”,讲要“功成弗居”,将应学习水的“柔弱”,我觉的就是强调为人处世要处于合理的状态,要顺道而行。正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该强的地方就要强,改弱的地方就要弱,不然就容易处于“死地”。而世上的人往往强调的是“强”,而忽视了应该“弱”的地方。一味谋取私利,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视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我人为《道德经》在规劝了统治者、世人要处于顺应“天道”的合理状态,要“实其腹”“虚其心”,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秩序。 我们都知道“小国寡民”与“无为”思想在社会中争议很大,很多人认定其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加以否定。其实经过学习与思考我了解到,真正的“小国寡民”是从心里上吧国家看的很小、人口很少,并不是真正的去否定疆域人口的规模。统治者有了这样的心里就会看重民意,劳心社稷,不去主动侵略他国。如此,国家可大治。再说“无为”也是顺应天道,不去骚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德治国,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主要是针对背景下大部分统治者都为一己之私,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而言的。 【无为而无不为】 理解《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应该在道这个准则下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其实提到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道理。而作为道家经典其中也包含了“阴阳相生,相生相克之理。简单的理解就是二元论,事物都有两个相对立的方面,而这又统一于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正是说明了此理。而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一,即是道中,而道的作用即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保证这两种力量的平衡,使世界四季交替,生生相息。 而无为就是相对于有为来说的,但是如何区分有为,无为,怎样才算无为呢?那可以从为什么要“为”,为谁“为”来思考,这就是从本质的角度思考了。而这里就有有个关键的前提了,《道德经》其实是有偏向的。虽然开篇说到“道:是有两个方面的,但是之后《道德经》主要是侧重一方面讲的,比如有善有恶它侧重的讲做到善的一面,有强有弱,它讲的是以柔弱胜刚强。回到“无为”我们再来思考为谁而“而”为这个问题,这无非就有“我”“他”两种选择。由于世上普遍的都是无意识的“为死为我”,显然《道德经》中讲的是“为他”而后才成就“自我”。“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讲的就是圣人不拘于自己的私利而做事,不居功而却“弗去”。 一旦能够做到行事“利他”,就不会太过于“为死为我”,利益熏心而使得自己的判断不

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

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 老子名言集锦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4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

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 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1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12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音版】 天(tiān)下(xià)莫(mò)柔(róu)弱(ruò)于(yú)水(shuǐ), 而(ér)攻(gōng)坚(jiān)强(qiáng)者(zhě) 莫(mò)之(zhī)能(néng)胜(shèng), 以(yǐ)其(qí)无(wú)以(yǐ)易(yì)之(zhī)。 弱(ruò)之(zhī)胜(shèng)强(qiáng), 柔(róu)之(zhī)胜(shèng)刚(gāng),

天(tiān)下(xià)莫(mò)不(bù)知(zhī),莫(mò)能(néng)行(xíng)。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云(yún): 受(shòu)国(guó)之(zhī)垢(gòu), 是(shì)谓(wèi)社(shè)稷(jì)主(zhǔ); 受(shòu)国(guó)不(bù)祥(xiáng), 是(shì)为(wéi)天(tiān)下(xià)王(wáng)。 正(zhèng)言(yán)若(ruò)反(fǎn)。 【译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认真做做到。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因此圣人说:能够承担起全国屈辱的,才能称为一国之主。能够担当国家灾难的,才算是一国。真理听起来都不是很顺耳。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 1、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原文(注音版)

道德经原文 第一章 Dào kě dào , fēichángdào 。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w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g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 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ǎo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jiào)。cǐ liǎng zhě t?ng chū?r yì míng ,t?ng wai zhī(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xuán ,xuán zhī y?u xuán ,zh?ng miào zhī m?n 。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i měi ,sīa yǐ。jiē zhī shàn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zhī w?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yì xiāng ch?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gāo xià xiāng qīng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yīn shēng xiāng ha,qián h?u xiāng suí。shì yǐ shang r?n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chù wú w?i zhī shì,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wàn wù zu? yān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r bù cí,shēng ?r bù yǒu ,w?i ?r bù shì,gōng ch?ng ?r 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fú jū。fū w?i fú jū,shì yǐ bù qù。 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

浅谈《道德经》

浅谈《道德经》 《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道”经和“德”经上下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道德经》并非鸿篇巨制,原文只有5000来字,还没有琼瑶阿姨写的几篇口水段落字数多。据说《道德经》的由来是老子到了晚年觉得自己通透一切感到这世界众生实在无聊,于是骑着一个青牛出函谷关想去西方的国家看一看,函谷关令尹喜觉得你这么厉害怎么能不留下点什么就跑路呢。最后老子没辙,洋洋洒洒5000字,写了一本书,也就是《道德经》。 从道德经全文来看,这是一篇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使其成为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柏拉图、黑格尔的,所以,他首先得给自己的论述定概念。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其实是一条路,即事物延伸出去的那个轨迹,再引申就是“规律”,规律是明晰的,被跟随的,可遵循的。如果我告诉你“现在买房可以升值”,这是个规律,但假设大家都知道了,人人都去抢着买,那么这个规律可能就被打破了。规律这东西,不是没有,但都知道的时候规律本身就会发生变化。总的来说,“道”是可以“道”的,但不是那种想象中的静态的规律,它是演变的,递归的。对道进行描述,是道下一个发展的其中一个输入,改变这个输入,会改变道的发展本身。 名,就是名称。我们前面定义了一个名字“道”,后面还有更多的名字,这些名字其实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说漂亮的东西叫美,那也得你认才行,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丑”。你觉得给穷人送钱是“善良”,但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恶”。所以,名字这东西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必然”的意思。所以,名这个东西在讨论规律的时候挺不靠谱的。比如你可以跟我说,“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说怎么党员张三还贪腐呢?你可以说,“张三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是混入党内的敌对分子”,或者“他那是为了更大的好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贪腐”。甚至你还可以说,“难道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先贪腐吗?”。所以,“名”来源于我们的认知。如果在一个问题上没有达成相同的认知,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法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