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八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八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八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八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生念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基本含义

一、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般认识

生态环境影响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来作用时所发生的响应与变化。科学的分析和预估这种响应和变化的趋势,称之为影响预测。对这种预测的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人为地判别可否接受的过程,称作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常常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显示累积性影响特点,即生态系统在某种外力作用下,其变化起初是不显著的,或者不为人们所觉察与认识,但当这种变化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就突然地、显著地和以出乎常人预料的结果显示出来。例如,草原退化是渐进的,缓慢的,但当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以沙漠化甚至沙尘暴的形式表现出来。森林砍伐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其环境服务功能的削弱是渐进的,直到有一天一场大雨和暴雨降临,山洪突然问汹涌而下,人们才会感受到森林砍伐的生态环境后果。

生态环境影响也常具有区域性或流域性特点,即一地发生的生态恶化会殃及其他广大的地区。沙尘暴是大范围影响的灾害,土壤侵蚀发生的沙尘甚至可飘洋过海,降落在异国他乡。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的森林砍伐,引发的洪水影响直达长江中下游。河流上一座小水坝,湖泊口一座拦门闸,其影响往往是全流域的,不仅洄游性水生生物受到影响,其他水生生物也因流态规律改变而受到影响。由于影响面大,许多此类影响也具有战略性影响性质。

生态环境影响又是高度相关和综合性的。这与生态因子间的复杂联系密切相关。例如,河流上修水库,不仅水库对外环境有重要影响,而且外环境对水库也有重要影响。上游的污染源会使水库水质恶化,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会增加水库的淤积,而水土流失又与植被覆盖紧密联系,所以水库区的森林与水、陆地与河流是高度相关的。此外,生态环境动态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所以生态环境影响不仅涉及自然问题,还常常涉及社会和经济问题。

由于有上述特点,环境生态影响也就具有了整体性特点,即不管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什么因子,其影响效应是系统整体性的。

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就是以科学的方法推断生态环境在某种外来作用下所发生的响应过程、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揭示事物的客观本质和规律。

1.影响预测内容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包括三方面的分析:影响因素(如建设项目)分析,即工程影响因素分析;生态环境受体分析,即受影响对象的确定;生态影响效应的分析,即发生了什么问题。后两个问题往往因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可概括为整体性影响和敏感性影响两大主要问题,并有自然资源影响乃至区域和流域性影响等问题。

生态整体性影响可从区域或流域、景观生态、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等不同的层次作分析。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作分析时,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对生态环境起控制作用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系统或群落)稳定性如何、其生物总量增加还是减少、其第一性生产力是增加还是削弱。换句话说,其恢复稳定性(一般以植被生物量度量)是否增加,其阻抗稳定性(如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连通性与面积等)是否增加等。

应用传统生态学方法作分析时,需要回答:系统是否毁灭或生态环境是否严重恶化?系统是否可正向演替或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生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否减少?在作生态系统因子层次的影响分析时,还会涉及到是否影响关键性生态因子,如生态系统建群生物和生态系统限制性因子等。有无替代或可否恢复也是经常分析的问题。

生态环境敏感性问题常是影响预测的重点。这类敏感保护目标(或重点保护对象)有的是

法定的,有的是科学评价认定的,还有来自社会或局部地域的。有的法定保护目标也需作科学评定,例如很多自然遗迹(地质学的、地理学的等)因其内容复杂,法规难以一一列举,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有较大差距,都需在评价中科学地认识。

自然资源影响问题,有的有法律规定,如基本农田保护区,有的有规划,也纳入保护中。环评中最需作影响分析的是那些地域性特产、稀缺资源以及不可恢复性资源,如景观资源等。

区域或流域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自然灾害等,也都是影响分析的重要内容。任何开发建设活动,都不应加剧这类问题。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分析,有时是十分重要的。

2.影响预测方法和技术要点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依据要解决的问题、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而有不同的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推荐了许多适用方法都是进行自然生态影响评价的常用方法。

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或分析时,须注意如下问题。

(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整体性作“点”或“片段”分析。

(2)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

(3)持生态系统为地域差异性系统观,切忌以一般的普遍规律推断特殊地域的特殊性。

(4)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时资料为依据作主观推断。

(5)做好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要做到把全部工程活动(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等)都纳入分析;把工程活动的全过程(从勘探至闭矿、设备退役)都纳入分析;把各种不同的影响形式、内容都纳入分析,筛选重点影响问题作深入分析与研究。

(6)做好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要做到对敏感保护目标逐一进行影响分析,并结合上述的工程分析内容作全部活动、全过程和所有影响形式的影响分析;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性质、保护要求做好影响分析。

(7)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贯彻执行环保政策与法规,将建设项目的影响限定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二是科学地预测实际发生的影响。有时,建设项目能满足法规要求,但不一定实际影响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可以通过调整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而解决建设项目不符合法规的问题,但“调整”并不等于消除了实际影响问题。科学地预测实际发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真谛。

(8)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一般评价比较重视直接影响而忽视甚至否认间接影响,重视显现性影响而忽视潜在影响,重视局地影响而忽视区域性影响,重视单因子影响而忽视综合性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中应充分重视间接性的、潜在的、区域性的和综合性的影响。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或称评估)是指对某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严重以及可否为社会和生态接受进行的判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对其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对其保护措施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的过程,也可指评价过程。’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是:

(1)评价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

(2)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

(3)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取舍。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

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可采用下述指标和基准:

(1)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这是从生态学角度判断所发生的影响可否为生态所接受。在生态学评估中,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是一条基本原则,相应的可形成灭绝风险、种群活力、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小生境区(面积)等评估指标和技术,也可评估出最重要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等以及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生态学评估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估,反映影响的真实性,也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2)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这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判断所发生的影响是否为战略所接受,或是否影响区域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谋求经济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不使任何一个方面遭受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谋求社会公平(不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保障受影响弱势群体的基本环境和资源权益),谋求长期稳定和代际间的利益平衡(不损害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权益)等,都是基本原则。与此相应,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生态的可持续性等,都是重要的评估基准。

(3)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可作为基本评估指标与基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环境政策、资源政策、产业政策,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4)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法规有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之分。依据法律和规划进行评估,主要需注意法定的保护目标和保护级别,注意法规禁止的行为和活动、法律规定的重要界限等。

(5)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标准。经济学评估不仅评估价值大小与得失,还有经济重要度评价问题,如稀缺性、惟一性以及基本生存资源等,都具有较高的重要值。

(6)社会文化评估基准。以社会文化价值和公众可接受程度为基本依据。社会公众关注程度、敏感人群特殊要求、社会损益的公平性等,都是社会影响评估中应特别注意的。文化影响评估则以历史性、文化价值、稀缺性和可否替代等以及法定保护级别为依据进行评估。第二节生念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办法

一、类比法及应用

类比法就是通过既有开发工程及其已显现的环境影响后果的调查结果来近似地分析说明拟建工程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由于生态环境影响的渐进性(量变到质变)、累积性、复性和综合性特点,使得许多生态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十分错综复杂,因而通过类比调查分析既有工程已经发生的环境影响,并类比分析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1.类比分析方法技术要点

(1)选择合适的类比对象。类比对象的选择(可类比性)应从工程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考虑。

①工程方面。选择的类比对象应与拟建项目性质相同,工程规模相差不多,其建设方式也与拟建工程相类似。如,同是库坝式水电工程,同是引水发电方式等。

⑦生态环境方面。类比对象与拟建项目最好同属一个生物地理区,最好具有类似的地貌类型,最好具有相似的生态环境背景,如植被、土壤、江河环境和生态功能等。如果能在同一个或同类生态系统中有类比对象,则最为理想,如在同一流域的梯级电站之间、同一工程(如灌溉、港口建设)的一期与二期之间、I司一条公路的已建与续建工程之间,都具有良好的可类比性。不过,即使类比条件不完全近似,通过分析,说明差异,也可获得有效的类比分析结果。

(2)选择可重点类比调查的内容。类比分析一般不会对两项工程作全方位的比较分析,

而是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进行类比调查分析,因而选择类比对象时还应考虑类比对象对相应类比分析问题的有效性和深入性。例如,河流筑坝的阻隔效应对水生生态有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大坝对洄游性鱼类的阻隔、流态改变对适流水或急流鱼类的影响。对r。三场,,(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的破坏、氮饱和对下游生物的影响等等。评价中可能只针对一种影响作评价,那就要选择对这种影响有一定记载的河流和工程作为类比对象。例如,只想类比调查大坝阻隔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那就要选择具有同类洄游性鱼类的河流,筑坝而且有事前的调查资料或环境影响报告书,即对同种洄游鱼类有明确记录者,甚至有后评价等前后对比的资料等。换句话说,类比分析是为了说明某一具有长期性影响而又不大好把握的问题。明确类比调查重点内容,选择可作重点问题类比的对象,可以减少盲目性。

在环评中,应对类比选择条件进行必要的阐述,并对类比对象与拟建对象的差异进行必要的分析、说明。

2.类比调查方法

类比调查实际上就是对类比对象作调查,调查方法可采用环境影响评价常规方法。

(1)资料调查。查阅既有工程(类比对象)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既有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与监测报告,必要时可进而参阅既有工程所在地区的环境科研报告和环境监测资料。

(2)实地监测或调查。按环评一般调查或监测方法,对类比对象进行调查-。测、河流水生生物实地调查、施工期环境影响类比调查(实地观察与记录)、移民安置区环境调查等。

(3)景观生态调查法。利用“3s”技术,对区域性生态景观进行调查、解析与分析,说明区域性生态整体性变化。

(4)公众参与调查法。通过访问公众、专家等,对某一项既有工程或生产建设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并同时了解公众对这种影响的态度和期望、建议等。

3.类比调查分析

对类比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方可得出科学的结论。

(1)统计性分析。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指标,通过调查多个类比对象,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对拟建工程的某一问题或某一指标进行科学的评价。例如,水电工程,可通过区域多个水电站的调查,统计分析单位产能的占地(主要是淹没)面积、占耕地面积、移民数量及投资额等,并与拟建项目比较,可以分析拟建项目社会影响的大小。

(2)单因子类比分析。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环境因子,通过对可类比对象的监测或调查分析,可取得有针对性的评价依据,从而对拟建项目某一问题或某一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例如,公路、铁路噪声影响、高压线路电磁辐射影响、水电工程对洄游性鱼类的阻隔影响等,都可作类比分析。

(3)综合性类比分析。既可指生态系统整体性评价的综合性分析,也可指一项工程的整个影响的综合性分析。生态系统整体性影响评价的综合性分析,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由一组指标进行加和评价,也可选某一因子如植被的动态作为代表进行分析评价。许多科学研究和回顾性调查是属于综合性调查分析的,如对湿地减少及其相应的影响调查、对煤矿开采进行的回顾性调查,对灌溉不当造成的影响调查、对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砍伐与长江洪水相关性的调查分析等,都是一种综合性分析。这些调查可以作为环评中重要的类比依据。

(4)替代方案类比分析。从减轻生态环境影响或为克服某种重大的生态影响出发而提出替代方案,是贯彻生态环境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政策的重要措施。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类比分析,找出各自的优劣,从而推荐或决策某种可行的方案,也是类比分析应用的重要领域。不经过类比分析论证的替代方案,常常是不充分的,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替代方案类比分析和论证一般是把不同的方案放在一起,按设定的一组环境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二、水土流失预测与评价方法

水土流失,又称土壤侵蚀,并且主要指水力侵蚀。一般有侵蚀模数(或侵蚀强度,t/(km2.a)、侵蚀面积和侵蚀量几个定量数据、侵蚀面积可通过资料调查或遥感解译而得出,侵蚀量可根据侵蚀面积与侵蚀模数的乘积计算得出,也可根据实测得出。本文主要介绍侵蚀模数的预测方法。

1.侵蚀模数预测方法

(1)已有资料调查法。根据各地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研究站所的实测径流、泥沙资料,经统计分析和计算后作为该类型区土壤侵蚀的基础数据。

(2)物理模型法。在野外和室内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不同土壤、植被、坡度、土地利用等情况下的侵蚀量进行试验。,

(3)现场调查法。通过对坡面侵蚀沟和沟道侵蚀量的量测,建立定点定位观测,对沟道水库、塘坝淤积量进行实测,对已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测算,计算侵蚀量。利用小水库、塘坝、淤地坝的淤积量进行量算,经来沙淤积折算,计算出土壤侵蚀量。

(4)水文手册查算法。根据各地《水文手册》中土壤侵蚀模数、河流输沙模数等资料,推算侵蚀量。

(5)土壤侵蚀及产沙数学模型法: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USLE)。

A=R·K·L·S·C·P (8—1)

式中,A——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t/11m。;

R——降雨侵蚀力因子,R=E13(1(一次降雨总动能×最大30 n'fin雨强);

K——土壤可蚀性因子,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及

渗透性确定:

L——坡长因子;

S——坡度因子,我国黄河流域试验资料,LS=O.067L0.2S1.3

C——植被和经营管理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期相关;

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主要有农业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水土流失预测还包括可能造成危害的预测,如土地退化问题、下游河道泥沙增加和淤积问题、对下游防洪的影响、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都根据评价中的具体需求和要求进行。

2.水土流失评价

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评价。土壤侵蚀强度以土壤侵蚀模数(t/Km2.a)表示。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土壤容许流失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根据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的实际,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2)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微度侵蚀:<200t/(km2.a),500t/(km2.a),1000t/(km2.a)(分别指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

轻度侵蚀:200t/(km2.a),500t/(km2.a),1000~2500t/(km2.a)(地域界限同“微度侵蚀”);

中度侵蚀:2500~5000t/km2.a);

强度侵蚀:5000~8000 t,(km2.a);

极强度侵蚀:8000~15000 t/(km2.a);

剧烈侵蚀:>15000 t/(km2.a)。

(3)风蚀强度分级。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按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三、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指人为因素引起的湖泊、水库中氮、磷增加对其水生生态产生不良的影

响。富营养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一般认为,水体磷的增加是导致富营养化的主因,但富营养化亦与氮含量、水温及水体特征(湖泊水面积、水源、形状、流速、水深等)有关。1.流域污染源调查

根据地形图估计流域面积;通过水文气象资料了解流域内年降水量和径流量;调查流域内地形地貌和景观特征,了解城区、农区、森林和湿地的面积和调查污染物点源和面源排放情况。

水中总磷的收支数据可用输出系数法和实际测定法获得。

输出系数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湖泊形态和水的输出资料,湖泊周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磷输出之和,再加上大气沉降磷的含量,推测湖泊总磷浓度.径流图、湖泊容积和水面积,估计湖泊水力停留时问和更新率,进而估计湖泊总磷的全年负荷量。要预测湖泊总磷浓度,除需要了解水量收支外,还需要了解污水排入磷的含量。

实测法:是精确测定所有水源总磷的浓度和输入、输出水量,需历时一年。湖泊水量收支通用式为:

输入量=输出量+△储存量

湖水输入量是河流、地下水输入,湖面大气降水、河流以外的其他地表径流量和污水直接排入量的总和;输出量是河道出水、地下渗透、蒸发和工农业用水的总和。其中河流进出水量、大气降水量和蒸发量一般可从水文气象部门监测资料获得,有关各类水中磷浓度需要定期测定。地下水输入与输出较难确定,但不能忽略。

估计地下水进出量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流量网的测量,用下式计算地下水量:

Q=K·I·A(8-2)式中,Q——地下水输入或输出量;

K——水的电导率;

I一水流的坡度;

A——地下水流截面积。

以上从湖泊外部输入的磷称为磷的外负荷。由湖泊内释放的磷引起的富营养化称为磷的内负荷。在湖下层无氧气的湖泊中,沉积物释放磷较多,可能导致湖水实际总磷浓度的低估。

2.营养物质负荷法预测富营养化

V ollenweiderl969年提出湖泊营养状况与营养物质特别是与总磷浓度之间密切关系。V ollenweider—OECD模型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总磷负荷增加,藻类生物量增加,鱼类产量也增加。这种关系受到水体平均深度、水面积、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将总磷负荷概化后,建立藻类叶绿素与总磷负荷之间的统计学回归关系。

(3)营养状况指数法预测富营养化。

湖泊中总磷与叶绿素a和透明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Carlson根据透明度、总磷和叶绿素三种指标发展了一种简单的营养状况指数(TSI),用于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TSI 用数字表示,范围在O~100,每增加一个间隔(如10、20、30、…)表示透明度减少一半,磷浓度增加一倍,叶绿素浓度增加近2倍。三种参数的营养状况指数值如表所示。TSI<40,为贫营养;40~50为中营养;>50,为富营养。该方法简便,广泛应用于评价湖泊营养状况。但这个标准是否适合于评价我国湖泊营养状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将1985一1987年北京六海TP平均浓度分别代入式,得TSI值为:西海66,后海56,北海72,中海74,南海75。指数值的大小反映了六海营养状况时空变化的实际情况,但按上述‘FSI>50为富营养的划分标准,六海全部属于富营养湖泊,则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说明应用该标准评价我国湖泊营养状况可能是偏严了。

湖水过于浑浊(非藻类浊度)或水草繁茂的湖泊,Carlson指数则不适用。

有时用TN/TP比率评估湖泊或水库何种营养盐不足。对藻类生长来说,TN/TP比率在20:l以上时,表现为磷不足;比率小于13:1时,表现为氮不足。绝对浓度也应考虑。pH

值和碱度对于湖泊中磷的固定和人工循环的恢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大型植物和鱼类种类组成、密度分布、体积、生物量或相对丰度等资料,对于评价湖泊营养水平、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湖泊环境变化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水体富营养化预测还有评分法和综合评价法等。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四、生态制图

生态制图是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进行的表达。

建设项目必须具备的图件有项目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布置图(或路线图)、监测布点图、土地利用图。随着评价等级的提高以及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还会要求有植被类型分布图、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图、主要敏感保护目标分布图(珍稀动植物分布、水源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图等。在收集图件时,还应注意收集城市规划图、敏感保护目标规划图、水系图等重要图件。

生态制图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生态制图可直接用作影响评价,亦是环境现状评价和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表达方式。

生态制图有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种方法。《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培训教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保护司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对此法有详细描述。本书摘取其计算机制图部分,介绍如下。

1.生态制图数据的获取

(1)基础图件。如地理位置图可选取适合比例尺的行政区划图来完成;工程平面布设图可选取地形图为底图来完成。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分布、资源分布图可选取各地有关部门编制的专业图为底图,也可以用航片、卫片图像来生成。

(2)专项图件。如珍稀动、植物分布图、荒漠化和土壤侵蚀分布图、地质灾害及其分布图、生境质量现状图、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图等,这些图件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不同类型的选取,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及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等评价图要在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基础上才能获得。有的则需要在对监测数据、调查信息的分析基础上才能生成。

2.生态图的编制

本节所介绍的制图方法主要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计算机上制图。利用现有硬软件技术完成生态制图及交流已是发展之必须。目前国内用的工作站硬设备有Sun工作站平台、Tek工作站平台及众多公司的工作站平台,微机有IBM系列及其他众多的品牌机。软件系统中商用制图软件也很多,如ERDAS、Arc/info、Genamap、Mapinfo、:Intergraph 等工作站和微机版的软件,基于上述环境的网络硬软件已推出很多,如局域网、广域网等以及HTTP Setver,FTP Server,E—mailServer。等网络服务器,加上Webserver,Webseve,’Web数据库等网络软件的推出,Internet.的发展,都无疑为各种信息的交流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生态制图应充分利用这些环境。

(1)图件的录入。指对收集到的所有图件进行录入,包括基础图件和专项图件。录入时的图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指经计算机编制好的图形文件,这类文件可直接拷贝到计算机,或经过数据转换变成可用格式存入计算机制图系统目录中。一部分是指经人工收集后,转绘在薄膜上的图件,这类图件可经扫描仪或数字化仪录入计算机中,形成可供编辑的图形文件。

(2)图件编辑和配准。图件编辑和配准是生态制图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图件编辑是指对录入计算机的原始图件进行编辑,而图件配准则是指将不同类型图幅的内容进行配准,以便于进行综合分析。这两部分的工作缺一不可。①图件编辑。录入计算机的图件一分两类:一类是扫描文件,这类图件一般都是栅格的格式存贮。在扫描后要把它转换成矢量格式的图形文件,才能进一

步编辑。一类是数字化的文件,这类文件一般都是矢量数据格式存贮,对这类文件可在计算

机内直接进行编辑。编辑时,首先将原录入文件调出,对有错误的点和线进行编辑。然后加注特征值,如行政区划代码、植被类型码等。再加必要的注记,如地名、河流名称、交通名称等。最后形成拓扑关系,即生成面状特征。在确信图形点、线、面及相应信息正确无误后,可提交系统进行图形配准。

⑦图件配准。图件配准指对所有图件都和预选好的地理底图叠加,以满足综合分析的需要。对于不同投影、不同比例尺、不同类型(如航片、卫片等图件)的图件进行配准处理,首先对不同投影的图件进行投影转换,其次对不同比例尺进行同比例尺转换,最后进行图件配准,最大可能地满足精度需求。

对于需要拼幅的图件,则还要进行图幅接边的处理,保证接边精度误差在规定误差之内,若超过规定标准,则应对图幅进行纠偏,由人机对话进行追踪拼接。

相邻图幅接边,一般采用分层调入图形编辑程序进行追踪拼接,使同标识符的多边形,自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多边形。

(3)图件提取。编辑生成的生态图,应是系列的分类型、分层次的图幅,既按类型进行查询、检索、提取,任意出图,也可以按层次分别提取叠加,供分析、组合使用。

(4)空间分析。空问分析指利用空间数据库信息、属型数据库信息以及评价因子参数等综合信息,在计算机硬、软环境支持下,依赖于模型进行空问的分析,且结果仍可落实在图上,形成项目所需的各类成果图。

在空间分析中,首先对经过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各类环境指标作出现状评价,在确定生态影响评价标准保护目标值的前提下,对水、气、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给出环境要素质量评价。并做出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提出与对策与建议有

关的图件。

在做空间分析时,可利用标准附录C、D、E中推荐的一些数学、分析方法,结合空间数据特点,生成部分分析结果图。

(5)图件输出。图件输出指利用计算机绘图程序,将生态图进行排版,图面整饰,最后输出。输出图件可根据需要,小到A4幅面,大到1 m挂图,甚至更大的挂图都可,目前用的GIS软件都有这部分功能。而输出设备小到彩打、彩喷、激光输出(彩色、黑白),大到HP公司,Colcom公司的静电绘图仪都是很好的输出设备。

(资料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编.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培训教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笫三节景观美学影响评价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而且应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心理需求或精神需求正在迅速上升。景观美学资源就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资源。然而,我国景观资源正在遭受破坏,因而从“以人为本,,出发,进行景观美学影响评价和保护景观美学资源已成当务之急。

一、景观美学评价一般认识

景观一般指视觉意义上的景物、景色、景象和印象,即美学意义上的景观。景观还有地理学、文化以及生态学意义等。

景观美学是人对环境的审美感知和审美需求,即景色、风景、景致等。美学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别。

自然景观有地理地貌景观,如山丘、峡谷、原野、水域、海滨或大江大河分水岭、省市界、地区特征地形地物等;地质类景观,如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口、地震遗迹、石林、土林、奇石异洞、古生物化石等;生态类景观,如森林、草原、农田、春之花海、秋之红叶等;气象类景观,如云海、佛光、雾凇、雪原等,还有许多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奇异景观资源。

人文景观有古代人文景观,如长城、古城、寺庙、陵寝、宫阙、城塞、古镇、关隘、题刻等;也包括现代人文景观,如水库、公路、工厂、桥梁、隧道等。

还有自然与人文合成的重要景观——城市景观。城市含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海洋、河流、湖泊、山岗、半自然公园、绿地,更多的是人工建筑、街市、广场、道路、立交桥等。

自然景观美学构成条件有:自然真实性、完整性;由形象(体量、形态、线型等)、色彩、动态、声音、质感和空间格局与组合关系构成的形式美;由可游览、可观赏、可居住等适用性构成的有益人类的功能美;由结构完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功能构成的生态美。

许多建设项目对景观美学有重要影响。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生态环境功能,破坏自然性和影响景观实体的形象、色彩、空间格局和组合关系等,都会造成严重的景观美学影响或损害重要的景观美学资源。

人文景观则因含有的深厚文化内涵而具有另一类美学价值。长城不仅有雄伟的形象而称之美,更因其历史久远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而显示其美的实质。都江堰则成为一种文明和文化的象征。人文景观以其历史性、文化代表性、稀有性等成为景观美学重要资源。二、建设项目景观影响评价

1.程序与目的

建设项目景观影响评价程序,首先是确定视点,即确定主要观景的位置,如一个居民区、一条街道、一个旅游区观景点或交通线上行进的人群等;第二步是进行景观敏感性识别,凡敏感度高的景观对象,即为评价的重点;第三步是对评价重点,即景观敏感度高者,进行景观阈值评价、美学评价(美感度评价)、资源性(资源价值)评价;第四步做景观美学影响评价;最后做景观保护措施研究和相应的美学效果与技术经济评价。

2.景观敏感度评价

景观敏感度是指景观被人注意到的程度。一般有如下判别指标:

(1)视角或相对坡度。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的视角越大,景观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视角或视线坡度达20%~30%,可为中等敏感;达30%~45%为很敏感;>45%为极敏感。

(2)相对距离。景观与观景者越近,景观的易见性和清晰度就越高,景观敏感度也高。一般将400 m以内距离作为前景,为极敏感;将400~800 m作为中景,为很敏感;800~1 600 rn可作为远景,中等敏感;>1 600 ITI可作为背景。但这与景观物体量大小、色彩对比等因素有关。

(3)视见频率。在一定距离或一定时间段内,景观被看到的几率越高或持续的时间越长,景观的敏感度就越高。从对视觉的冲击来看,一般观察或视见时间>30 s者,可为极敏感;视见延续时间10~30 S者为很敏感,视见延续时间5~10 s者为中等敏感。视见时间延续0.3 s以上就可以被看到,但会一瞥而过。

(4)景观醒目程度。景观与环境的对比度,如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和动静的对比度越高,景观越敏感。对比度比较强烈的,如森林边缘、岩体边缘、山体天际线、河岸和其他有特定形体或空中格局的景观。

3.景观阈值评价

景观阈值指景观体对外界干扰的耐受能力、同化能力和恢复能力。

景观阈值与植被关系密切。一般森林的景观阈值较高,灌丛次之,草本再次之,裸岩更低,但当周围环境全为荒漠或裸岩背景时,也形成另一种高的视觉景观冲击能力,阈值可能更高。

对景观阈值低者应注意保护。一般孤立景观阈值低、坡度大和高差大的景观阈值较低,生态系统破碎化严重的景观阈值低。

4.景观美学评价

自然景观美学评价包括自然景观实体的客观美学评价和评价者的主观观感两部分。

对景观实体的客观评价可按景观实物单体、群体、景点或景区整体等不同层次进行。

景观实物单体可按形象、色彩、质地等景观构成要素按极美、很美、美、一般或丑进行评价。

由很多景观实体组成的群体,则增加空间格局和组合关系的评价,如单纯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关系、节奏韵律以及多样性统一等等。

由若干景观体组成的景点或景区,则应增加景观资源性评价内容。

所有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评价中,其代表性、稀有性、新颖奇特性等,都是其重要评价指标。在现代,生态美是又一个时代主题,凡符合生态规律、自然完整、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环境功能重要的景观,都是美的。

自然景观的主观观感方面,主要是优美和雄壮两大类,可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般景观美学评价中,以客观的美学评价为主,以主观观感评价为辅。

5.景观影响评价

不同的建设项目对景观有不同的影响。直接破坏植被、挖坏山体、弃渣于敏感景观点,是一类直接影响。因不雅观的建筑物、构筑物或体量过大、色彩过艳而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是经常发生的景观影响。还有很多影响是非直接的影响,如高大建筑的阻挡,烟囱林立、高压输变电线路造成的空间干扰等。环境污染是另一类景观影响因素,如烟囱冒黑烟、空气不洁,水浑浊、散发不良气味等,都是经常发生的问题。

景观美学影响评价应依据具体的景观特点、环境特点、功能要求并结合具体的建设项目影响的时空特点进行。进行综合评价时不应掩盖主要矛盾。

6.景观保护措施

自然景观是一种不可再造的资源,而且是惟一的,因而自然景观保护以预防破坏为主。

做好景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不建造不良景观应是对建设项目的基本要求。

对受影响或遭受破坏的景观,须进行必要的恢复,植被恢复尤其重要。

对不良景观而又不可改造者,可采取避让、遮掩等方法处理。

景观保护应从规划着眼,从建设项目着手,结合进行。

声环境评价题目以及答案

(第十周)声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一、课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声音的声压为,其声压级为(C)dB. A、20 B、40 C、60 D、80 2、测量机场噪声通常采用(D) A、等效连续A声级 B、最大A声级及持续时间 C、倍频带声压级 D、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3、等效连续A声级是将某一段时间暴露的不同A声级的变化用(D)计算得到的。 A、算术平均方法 B、加权平均方法 C、几何平均方法 D、能量平均法 4、统计噪声级L10表示(A) A、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B、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C、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D、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5、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功能区为1类,昼间环境噪声限值为55dB(A),夜间环境噪声限值为45dB(A),则该区域夜间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D)。 A、≤45dB(A) B、≤55dB(A) C、≤50dB(A) D、≤60dB(A) 6、某工厂内有4种机器,声压级分别是82、84、86、89dB,它们同时运行时的声压级是(B) A、94 B、92 C、95 D、98 7、室内吊扇工作时,测得噪声声压p=;电冰箱单独开动时声压级是46dB,两者同时开动时的合成声压级是( C )dB。 A、41 B、61 C、47 D、48 8、室内有两个噪声源,同时工作时总声压级是73dB,当其中一个声源停止工作时,测得室 内声压级为72dB,另一个声源的声压级是( D )dB。 A、62 B、67 C、78 D、66 9、已知距某点声源10m处测得噪声值为90dB,则30m处的噪声值为( C )dB。 A、72 B、78 C、 D、84 10、某工厂冷却塔外1m处,噪声级为100dB(A),厂界值要求标准为60dB(A),在不考虑屏障衰减的情况下,厂界与冷却塔的最小距离应为( B ) A、80m B、100 C、50m D、60m 11、不含建设项目自身声源影响的环境声级为( B ) A、贡献值 B、背景值 C、预测值 D、叠加值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及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 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 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 3、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4、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填空题: 1、环境影响的分类按影响的来源可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2、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有就地补偿和异地补偿两种形式。 3、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 4、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可分为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经常用工作程序来表示。 5、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方法。 6、水体污染源分为两大类: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 、10~14Km 、4~6Km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8~30Km 、2~8Km 、1~2Km 。 三、判断并改错: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环评工作成果的一般体现。(×)[集中体现] 2、污染物随着污水排入河流后,在河流横向断面上与河水充分混合需要一定的横向断面混合时间。(√) 3、划分环评工作等级的依据是投资者的主观意愿。(×) 4、S—P模式适用于任何状态、任何物质的衰减规律。(×) 5、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回顾性环境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阶段分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四、简答题: 1、中国环境影响影响评价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1)具有法律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建设项目。(4)分类管理。(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2、简述环评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答:根据环境和工程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1)总则 (2)建设项目概况 (3)工程分析( 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5)环境影响预测 (6)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P2)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环境质量参数 为表示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势的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测定值或评定值。根据环境的客观属性提出的,用以表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指示性变量。 3.熏烟型烟羽 即漫烟型烟羽,多出现在日出后辐射逆温被破坏时。此时,烟轴之上有逆温层,而烟轴之下至地面间气层不稳定,因而烟羽上升扩散到一定程度就受到逆温层的阻挡,使垂直扩散空间仅局限于地面至逆温层底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低层风小,则大气稀释能力就更低,高浓度的烟羽会迅速扩展到地面,造成地面的严重污染。烟雾事件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4.氧亏 亦称“缺氧量”,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之差,计量单位mg/L。耗氧愈多,氧亏愈

大,同时由大气补充水中的氧量也愈多。 5.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质量(P1) 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程度)的表示,是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其中的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是因人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评定环境的一种概念。 7.环境容量(P1) 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未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8.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9.土壤背景值(P131) 指一定时期内某一指定区域中未受污染破坏的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范围与预测时段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调查评价范围保持一致,预测层位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段要求,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和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的100d 、1000d 和14a 。 2)情景设置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拆解车间地面按照相应要求做好防渗要求,正常状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故项目仅对事故工况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以保守为原则,取废矿物油产生量的5%泄漏,经由包气带渗入地下。根据前述分析,汇水面积15000m 2,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可知,项目场地包气带底层岩性为碎石及层块石,渗透系数可达 2.0m/d ,属于强透水性。故认为车间地面一旦破损,废矿物油将随初期雨水全部进入含水层,渗漏量为65.8m 3/a 。 3)预测方法及参数选取 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预测层位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上层碎砾石层,透水不含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采用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和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示踪剂瞬时注入的解析法对拆解车间事故工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具体方法如下: ??? ? ??++???? ??-=t D ut x erfc e t D ut x erfc C C L D ux L L 2212210 式中:x —距注入点的距离,m ; t —时间,d ; ()t x C ,—t 时刻x 处的示踪剂浓度,g/L ;

第七章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七章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声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声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噪声源调查分析、背景噪声测量和敏感目标调查基础上,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影响,按照噪声传播声级衰减和叠加的计算方法,预测噪声影响范围、程度和影响人口情况,对照相应的标准评价环境噪声影响并提出相应防治噪声对策措施的过程。 第二节声环境影响评价基础 一、噪声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些振动的物体通常称为声源或发声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能,通过周围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者固体)向外界传播,并且被感受目标所接受,例如人耳是人体的声音接受器官。在声学中,把声源、介质(传播途径)、接收器(或称受体)称为声音三要素。 二、噪声级的相加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噪声的叠加计算就是进行噪声的相加或求分贝和。分贝的相加一定要按能量来相加。在具体计算时可应用公式法。求两个声压级的合成声压级(分贝和)L1+2可按下列步骤计算: 分贝相加一定要按能量(声功率或声压平方)相加,求合成的声压级 Ll+2(dB), 三、环境噪声评价量 (1)A声级LA。环境噪声的度量,不仅与噪声的物理量有关,还与人对声音的主观听觉有关。人耳对声音的感觉不仅和声压级大小有关,而且也和频率的高低有关。声压级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响,高频声音比低频声音响,这是人耳的听觉特性所决定。因此,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计权网络”,使接收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高频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网络测得的噪声值较接近人耳的听觉,其测得值单位称为A声级(LA),记作分贝(A)或 dB(A)。由于A声级能较好地反映出人们对噪声吵闹的主观感,因此,它几乎成为一切噪声评价的基本值。 (2)等效连续A声级Lgeq。在声场内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NXd,o这个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LAeq,简称等效声级,也可以记为Leq (A)。单位为dB(A)。 在评定非稳态噪声能量的大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尤为必要。 等效连续A声级的数学表示 关于噪声的测量方法则应根据噪声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一日之内的声级变化较大,而每天确有相同的规律,则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天测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5.1.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施工期大气主要污染因子为施工粉尘,施工粉尘主要来自晴天时挖掘土方、粉状物料的运输和使用、施工现场内运输车辆的行驶所产生的二次扬尘。扬尘点分散,源高一般在15m以下,属无组织排放。有关资料表明,粉尘的扩散一般在呼吸层进行,特别是输送物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扬尘尤为突出。鉴于施工场地内扬尘点分散,且波动性较大,难以确定排放源强,本评价利用某典型施工现场及其周边的粉尘监测资料,以说明施工期各类粉尘源对环境的综合作用与影响。 根据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的石家庄城市交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1998年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某施工现场进行了监测,距施工场地不同距离处空气中TSP 浓度值见表5-1及图5-1。 表5-1 施工近场大气中TSP浓度变化表(春季) *:表中所列标准值为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中TSP日平均二级标准 由表5-1和图5-1的监测结果可看出,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中TSP 日平均二级标准评价,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可达周围50m左右。 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还对该施工现场洒水与否的施工扬尘影响进行了类比监测,具体监测结果对比见表5-2及图5-2。

表5-2 施工场地扬尘污染状况对比分析表 监测结果表明,施工场地洒水与否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差异很大,采取洒水措施后,距施工现场30m处的TSP浓度值即可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中TSP日平均二级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项目施工期间施工粉尘将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影响范围可至距施工现场约50m处,而洒水、围挡等污染缓解措施可有效减小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5.1.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有基础施工中泥浆水,建材冲洗水,车辆出入冲洗水等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COD、NH3-N类等污染物,生产污水中主要含有泥砂,石油类等污染物。 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排放量约13.68m3/d,污水中各污染物浓度约为:BOD5120-150mg/l,CODCr250-350mg/l,动植物油类50-90mg/l,均超过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标准。对于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应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排放。一般简便易行的措施是利用化粪池进行处理,化粪池的综合处理效果约为30%,经过处理后,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均可降低30%左右,对环境的污染有所减轻。

第六章声环境影响评价试题

1第六章声环境影响评价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共50题) 1.各倍频带声压级经能量叠加法求得的和为总声压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同一噪声源在相同位置、相同时段测得的评价量中,大小关系必定成立的是()。 A.总声压级≥A声级B.A声级≥总声压级 C.总声压级≥各倍频带声压级D.A声级≥各倍频带声压级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预测紧邻道路第一排第十层居民住宅处的环境噪声影响时,主要考虑的声传播衰减因素是()。 A.几何发散衰减B.地面效应衰减 C.临路建筑引起的声级衰减D.绿化林带引起的声级衰减 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说法正确的是()。 A.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不包括施工期 B.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不包括运行期 C.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仅以工程预测近期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D.运行期声源为固定声源时,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4.某新建城市快速路通过位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城市大型居民稠密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该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应为()。 A.一级B.二级 C.三级D.低于三级 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A.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公路建设项目,其评价范围一般为道路用地红线两侧200 m B.公路建设项目评价范围边界处噪声影响预测值必须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否则适当扩大评价范围 C.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的机场建设项目,其评价范围最远至主航迹下跑道两端各12 km D.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 WECPN为75 dB的区域 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不属于声环境现状调查内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项目位于信阳工业城312国道与工二十路交叉口东北部,根据项目特点,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体现在施工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次为运营期物流仓储活动、酒店运行、配套的汽配汽修厂、加油站运行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分为施工前期准备阶段、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以及扫尾工程阶段。施工期的污染因子主要为扬尘和噪声;另外还有施工废水(工人生活废水和工程用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固废)等。 5.1.1施工期扬尘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各种燃油动力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施工活动产生扬尘、各种油品的泄露等都会对施工现场及周围产生一定的污染,主要大气污染物为NO2、CO、SO2、粉尘及房屋装修废气,其中以粉尘污染最为严重。 施工扬尘的产生环节主要包括:土石方开挖、建材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建材堆置和施工等,可分为施工场地扬尘和交通运输扬尘。 (1)施工场地扬尘 施工场地上的植被破坏、地表开挖,如遇干燥大风天气,会产生施工扬尘;另外,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如装卸、堆放方式不当,也会产生扬尘污染。据有关资料介绍,能产生扬尘的颗粒物粒径分布为:<5μm的占8%,5~20μm的占24%,>20μm 的占68%。施工期扬尘污染与具体施工活动、施工区作业面积、施工方式、气候气象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施工管理水平和相应扬尘污染控制措施是否得当,对施工期扬尘污染产生源强具有决定作用。施工起尘量多少随风力的大小、物料干湿程度、作业文明程度等因素而变化,影响可达150~300m。根据相关资料,在4.5m/s 风速情况下,对施工扬尘下风向影响程度和强度见表5-1。在此条件下,距施工点下风向200m处的TSP浓度仍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日均标准。可见,如单一风向下长时间施工,施工期扬尘可能对周边堆子塘村民组、牌坊村高岗村民组等近距离的大气环境敏感点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短期影响,该影响是短期不良影响,随着施工完成而结束。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 1、前言 1.1项目背景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2013年,一场持续多日,遍及多个省市的雾霾震惊了国人,引起了世界的围观,再次引发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结构和产业调整的讨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人与自然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共处。在这样的历史现状及契机下,鼓励新能源发电和节能项目的开发势在必行。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足用好国家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利好政策,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发展和培育新能源产业,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是迫在眉睫。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特提出建设颍上县鲁口镇一期60MW光伏发电工程。 1.2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颍上县焦岗湖光伏发电与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一期60MWP光伏发电项目 建设单位:颍上聚安光伏发电有限公司 1.3建设地点及项目情况简介

颍上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27′~32°54′,东经115°56′~116°38′。西接阜阳市颍州区和阜南县,东靠凤台县,北为阜阳市颍东区和亳州市利辛县,南邻霍邱县及寿县。淮河是颍上县南部界河。本项目位于颍上县焦岗湖农场。安徽省焦岗湖农场组建于1956年,位于阜阳颍上、六安寿县、淮南凤台三县交界处,地处颍上县鲁口镇境内。 本项目拟建规模为60MW,选址位于安徽省阜阳颍上县鲁口镇焦岗湖滩涂未利用水面。本工程为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在焦岗湖的滩涂水面上打桩架设太阳能电池板,本期项目占地面积123.3511公顷,为中型并网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项目采用250Wp多晶硅组件太阳能电池板组件240000片,光伏组件采桩基安装在焦岗湖水面上。所有太阳能电池组件采用27度倾角0度方位角固定安装。项目周边均为水面,500m范围内无敏感保护目标存在。 评价区内生态环境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四周村庄较少,区域周边多为水面、荒地和耕地。项目区域内无珍稀濒危动植物,无军事设施和需要保护的文物古迹等保护单位。 本项目评价区域属于“淮北与沿淮平原生态区”。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例题及答案

公路建设项目 模拟试题: 一、某地拟建一公路,全长116.8KM,项目沿线经过5个镇,10个村,2个工业区。所选路线跨越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跨过一条河流和两座山,周边还包括超高压变电站。沿线某些路段有道路,将道路进行拓宽,标准路幅宽75CM,主道双向八车道,两侧加设辅道和人行道,新增立交、跨线8座(2座全互通、3座半互通、2座跨线、1座环行回头匝道)、跨河桥梁1座、隧道300M;改造现有立交、跨线4座,保留立交、跨线2座。 项目沿线最近的村庄距拟建公路300M,建设过程中拆迁房屋121288平方米,临时建筑19344平方米,征地面积13万亩。全程弃土点10个,取土点11个,有高填方段3000M。项目总投资45亿元。项目选制址区气候冬夏季有明显差异,夏季气候湿润多雨,冬季干旱、风沙大;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雨季7~8月份。 问题: 1、项目噪音评价范围是多少?为什么? 2、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3、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4、该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 5、本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项目噪音评价范围是多少?为什么? 答:本项目噪音评价范围取道路两侧500M。 由于项目沿线较远处才有声敏感点,项目噪音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可取道路中线线两侧500M范围内。 2、项目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答:本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施工可能导致沿途生物量减少(尤其是自然保护区段),改变地形地貌,并造成景观影响(尤其是沿途风景旅游区段)。 (2)水土流失:取土点、弃土点、桥梁基础作业、水库旁路基建设、房屋拆迁等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并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3)水环境影响:施工人员产生的施工废水、桥梁施工、水土流失等可能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在途径水源保护区路段施工时需特别注意。 (4)声环境影响:建设拆迁等施工噪声会对施工区周围居民区等声敏感点造成影响。 (5)施工扬尘和固体废物也会对施工区周围的大气环境、水环境等造成影响。 3、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答: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调查: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 (2)生态系统调查:自然保护区及沿途评价范围内动、植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和迁徙行为的规律;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特点、结构及环境服务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及生态限制因 素等。 (3)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等。

(整理)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1、数学模型法:一般情况数学模型法比较简单,应首先考虑; 2、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比较高的,对预测要求比较严时,应用此方法。 3、类比分析法:属于定性或半定量预测。 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型法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可采用此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 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要求: (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 (b)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或成比例关系。 4、专业判断法: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当水环境影响问题较特殊,一般环评人员难以准确识别其环境影响特征或者无法利用常用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或者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无法满足采用上述其他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等情况下,可选用此种方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 在选择模型时,必(1)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环评工程师考试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模拟试题及答案

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某新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2dB (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2、某扩建的中型建设项目,其所在声环境功能区内有一个工业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3、某新建工厂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一般情况下,其评价范围为()。 A.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100m B.以建设项目包络线边界向外200m C.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00m D.以建设项目中心点向外200m

4、某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一般情况下,其评价范围为()。 A.道路中心线外两侧300m以内 B.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以内 C.道路边界线外两侧200m以内 D.道路红线外两侧200m以内 5、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 A.计算到L EPN为80dB的区域 B.计算到L WECPN为80dB的区域 C.计算到L EPN为70dB的区域 D.计算到L WECPN为70dB的区域 6、某机场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其评价范围一般为()。 A.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侧向各200m的范围 B.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1~2km、侧向各6~12km的范围 C.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各1~2km的范围 D.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2~10km、侧向各2~4km的范围 7、二、三级声环境评价范围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A.贡献值 B.叠加值 C.背景值

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试卷-满分通过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如果建设项目位于海湾,应着重预测建设项目对()的影响。 A.涨、落潮流和余流历时 B.涨、落潮流和余流最大值及方向 C.海湾纳潮量 D.涨、落潮变化规律及旋转方向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在开发区工业用水量预测中,往往用不同行业()用水量类比法进行确定。 A.单位产值 B.企业规模 C.总产值 D.企业数量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3.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的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的环境影响。 A.设计筹备阶段 B.建设阶段 C.投融资阶段 D.项目运行结束后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4.()不属于环境风险调查需要收集的资料类型。 A.项目资料 B.环境资料 C.事故资料 D.理赔资料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改规划目标或者规划方案时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目标约束性原则 B.责权对应原则 C.现实性原则 D.广泛参与的原则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6.()泄漏后会在地面形成一个池,池内液体由于池表面风的对流而缓慢蒸发。 A.常温下的液体 B.压力液体 C.制冷液体 D.高温液体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7.下列关于铁路规划环境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铁路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发生在铁路建设和运营期 B.铁路建设期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占用、水土流失、生态破坏C.铁路运营将使车站周围区域生态成分产生重要变化 D.矩阵法不能用于铁路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8.在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下水等,应有定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价。 A.调查内容 B.评价项目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9.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在于()。 A.彻底消除风险 B.降低风险损失 C.究风险减缓措施 D.认清风险危害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712083913.html,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潘国权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1期 [摘要]本文以某地水利生态环境规划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在结合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遥感及GIS等技术对研究区各生态环境因子及生态敏感目标进行现状分析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U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157-01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工程立项的重要工作之一,其概念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被首次提出,此概念的提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内外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相关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分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包括有地理学、生态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综合学科[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预测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具有宏观分布特点的自然资源和区域环境作为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其涉及的相关自然等级体系往往会超过单一生境或生态系统的范围,从而上升到景观甚至区域这样更高一级的自然等级体系范围之中。 以往针对点源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的评价己远远不能满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变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研究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因并践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更不能仅依赖于对某单一生态系统的研究,而是需要进一步上升到对大、中尺度自然体系的基本生态学特征展开研究。 1.1 国外研究进展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促进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的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美国学者与法国学者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Larry W,他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时所运用的方法主要为生态评价程序(HEP)以及生态评价系统(HES)[2]。20世纪80年代期间,美国学者Waiters在构建生态环评动力模型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动态变化过程进行预测。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加拿大学者William R和John T.Lee等,William R提出了生态足迹分析法.John T.Lee将GIS技术引入生态评价中,将景观质量与生态系统价值联系起来,进行区域范围的景观生态研究。21世纪以来,多通过建立评估模型而进

《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试卷》答案-满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0道题】 1.根据产业组织学的(),规划能够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其中包括环境绩效。 A.结构行为绩效理论 B.价格理论 C.产业竞争与规制理论 D.产业组织形态创新理论 正确答案:[A]用户答案:[A] 得分:2.00 2.下列关于环评听证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听证会的个人和组织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B.旁听人应当遵守听证会纪律,且不享有听证会发言权 C.新闻单位采访听证会,应当事先向听证会组织者申请 D.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人数一般不得少于20人 正确答案:[D]用户答案:[D] 得分:2.00 3.环境风险具有()。 A.确定性和危害性 B.不确定性和危害性 C.确定性和非危害性 D.不确定性和非危害性 正确答案:[B]用户答案:[B] 得分:2.00 4.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所造成的损失一般可能增加()倍。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D]用户答案:[D] 得分:2.00 5.城市旧城区改造建设的显著特点是依托原有工业基础,以()为主,利用其设施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改造,以扩大再生产。 A.国有企业 B.民营企业 C.老骨干企业 D.公私合营企业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6.海洋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其中二级评价一般采用()方法。 A.物理模型实验法 B.数值模拟法 C.近似估算法 D.类比法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7.若将开发区定位为新经济区,则应以()来配置要素。 A.人口计划规模

B.经济发展规模 C.环境承载能力 D.资源需求总量 正确答案:[B]用户答案:[B] 得分:2.00 8.()的任务就是要区分、筛选出显著的、可能影响规划决策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或问题。 A.规划方案分析 B.规划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C.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9.()泄漏后会在地面形成一个池,池内液体由于池表面风的对流而缓慢蒸发。A.常温下的液体 B.压力液体 C.制冷液体 D.高温液体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10.我国根据环境标准的适用范围、性质、内容和作用,实行()级()类标准体系。 A.三,五 B.三,六 C.四,五 D.四,六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11.环评座谈会或者论证会结束后()日内,根据现场会议记录整理制作的座谈会议纪要或者论证结论,并存档备查。 A.5 B.7 C.15 D.30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12.下列不属于开发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是()。 A.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分布 B.主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物量等 C.区内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治理 D.评价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工程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13.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在于()。 A.彻底消除风险 B.降低风险损失 C.究风险减缓措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1 生态环境调查范围 本项目生态环境调查范围为湖区边界外扩500m的范围,约12.1km2。 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采用实地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现场访谈、拍摄图片等方法,同时利用1/10000区域卫星图片,在MAPGIS软件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进行生态环境信息提取。 2.1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陕西省划分了4个生态区、10个生态功能区、35个小区。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区域为渭河谷地农业生态区-关中平原城乡一体化生态亚区-关中平原城镇及农业区。 根据《陕西生态功能区划》,评价区生态功能分区见表 1.1-1。评价区在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位置见图2.1-1。 2.2 土地利用类型现状 2.2.1 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类 根据遥感解译,本项目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类型详见表2.2-1和图2.2-1。2.2.2土地利用类型现状特征 由表2.2-1可见,湖区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蓄滞洪区用地、农村宅基地等,分别占评价区总面积的72.27%、18.52%、3.91%。其他用地类型如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等占地面积均较小,分别占评价区总面积的2.62%、2.31%、0.38%。 图2.1-1 拟建项目在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位置

2.3 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生态图件和实地调查,调查区主要有2种类型生态系统,分别为陆生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 2.3.1 陆生生态系统 2.3.1.1植被现状 项目区的陆生生态系统主要是农田系统。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植被类型以农田植被为主,农田植被大面积分布于湖区周边,根据解译结果调查区范围内水浇地面积为874.84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72.27%。根据已有资料,经本次实地调查,评价区内未发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未发现有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的物种。 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大麦、洋麦、水稻、玉米、高梁、谷子、荞麦、黄豆、黑豆、绿豆、豆工豆、小豆、四季豆、甘薯、马铃薯、大麻、芝麻、油菜、向日葵、甜菜、甜叶菊、烤烟、早烟、草木樨、毛苕子、怪麻、紫穗槐、苜蓿、水浮莲等。蔬菜主要有白菜、山药、大葱、萝卜等。 2.3.1.2 动物资源 项目所在区域以农田动物区系为主。没有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现有的野生动物多为一些常见的鸟类、小型兽类、爬行类及两栖类,如麻雀、家燕、岩松鼠、刺猬、大林姬鼠、社鼠、黑线姬鼠、棕黑锦蛇、短尾蝮蛇、花背蟾蜍等。 由于项目区人类活动频繁,经本次实地调查,结合已有资料,评价区内未发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未发现有列入《中国珍稀濒危动物红皮书》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的物种。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 (属大河),水质按m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M y = (0.058H+0.0065B)(gHI) 1/2 式中:C (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 Q p —废水排放量,m 3 /s ;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 h —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 M y —横向混合系数,m 2/s ; mg/L ; mg/L ; m ; m ; m/s ; 由表4- 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 “m 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 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 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 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 算采用(2)式。 '—(O'. 05 aH+0.0065B^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提要及模拟试题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提要及模拟试题 一、内容提要 (一)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1、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扩散 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持久性和非持久性两大类。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介质的推流迁移和分散稀释作用不断改变所处空间位置,同时降低浓度,但其总量一般不发生改变。非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除了随介质运动改变空间位置和降低浓度外,还因降解和转化作用使浓度进一步降低(衰减)。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流体介质发生迁移、扩散和转化。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包括紊动扩散、推流迁移和离散等三个作用。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的紊动扩散。 推流迁移是指污染物在气流或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转移作用。推流迁移只改变污染物所处的位置,并不该变污染物的浓度。 分散稀释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通过分散作用得到稀释,分散的机理有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作用。分子扩散是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分子扩散过程服从裴克(Frik)第一定律,即分子扩散的质量通量与扩散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湍流扩散,又称为紊流扩散,是在湍流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弥散作用是由于横断面上实际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分散作用,在用断面平均流速描述实际的污染物迁移扩散时,就必须考虑一个附加的、由流速不均匀引起的作用-弥散。弥散作用可以定义为:由空间各点湍流流速(或其他状态)的时平均值与流速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沉淀作用指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含有的微小的悬浮颗粒,由于流速较小逐渐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