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33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买力平价理论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当Cassel1922年系统提出购买力平

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争期间,各国大量发行银行券致使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购买力平价基本解释了战争导致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汇率变动,并且提供了战后均衡汇率水平的理论依据。因此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20世纪30年代,资本流动、就业和其它冲击对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大,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大为削弱,有关它的讨论也成为“乏味的话题”(Taylor,2001)。二战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如Yeager(1966)和Houthakker andStephen(1969)等重新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汇率变动,购买力平价学说获得了生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浮动汇率制重获新生,理论界对购买力平价的讨论更加热烈、技术也更加先进,但结果却是毁誉参半。尽管如此购买力平价仍然是判断汇率水平的重要尺度,被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广为应用,作为汇率预测特别是长期预测的模型在政策制定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阐述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如果商品套利是完美的,同一种物品在

内容摘要:本文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

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购买力平价测算均衡汇率的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优势与劣势。关键词:购买力平价 均衡汇率

■徐家杰1 博士生 温兴琦2 博士生(1、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

是相同的。完美的商品套利要求具备完全信息(即单个经济主体知道两个国家每种商品的价格)、没有交易成本、商品同质、理性投资者等条件。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汇率通过商品套利实现均衡。

一价定律用公式表示为:Pit = St P*it (1)其中i为商品代码,t为时期数,Pit 和P*it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在t 时期商品i的价格,St 为时期t的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

假定在两个国家存在同样的N种商品,每种商品在物价指数的编制中所占的权重在两国是相等的,均为ai ,。则

由等式(1)可知:

(2)

而和分别表

示两国一般物价水平,因此等式(2)等价于:St =Pt /P*t (3)

等式(3)即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表示形式。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意味着汇率的变动等于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即:

St =(Pt /P*t )?k (4)其中k是常数k =S0P*0 /P0,P0和P*0分别为两国基期物价水平,S0为基期的名义汇率。

等式(3)和(4)都是用名义汇率反映的购买力平价表现形式,本文称为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也可以通过实际汇率的形式表示,谓之实际汇率购买

力平价。

等式(3)变形有:St P*t /Pt =1 (5)而Qt =St P*t / Pt 即为t 时期的实际汇率,因此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可以表示为:Qt =1 (6)

同样的,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也可以由名义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得来。等式(4)变形即为:Qt =k (7)

等式(6)和(7)统称为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

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不同的货币和不同的期间,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也有所不同。不过,也有一些共同点。例如,购买力平价研究的样本区间比较长,一般都会在百年左右,跨越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等不同的汇率制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几乎每出现一种新的计量方法都会有人设法把它应用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从早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到后来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技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GARCH)、体制转换模型(Regime-switchingmodels)等无不在研究活动中得到相应的运用。

理论界对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其理论模型一般取自相对购买力平价方程(4),对该方程等号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st =c +pt -p*t (8)其中st =lnSt、c=lnk、pt=lnPt、p*t=lnP*t 。实证检验时,可以采取简单回归的形式st =α +β(pt -p*t )+μt ,也可以采取二元回归的形式st =β0+β1 pt +β2p*t +μt 。前者实质上是要检验名义汇率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这一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后者则是检验名义汇率、国内物价指数和国外物价指数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Kim(1990)、Liu(1993)、Pippenger(1992)、Seabra(1995)、Wallace andShelley(2006)、Brissimis、Sideris and Voumvaki(2005)、Apergis(2003)和Jenki

ns and

Snaith(2005)等利用简单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而Cheungand Lai(1993)、Kugler and Lenz(1993)和Seabra(1995)等则利用二元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

在这些对购买力平价的检验中,Jenkins andSnaith(2005)的研究尤其值得关注。一般认为,购买力平价在长期内是有效的,但在短期内则经常会出现偏离。为了提高在短期内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一段时期内实证检验的有效性,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一部分学者开始对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只选取部分可贸易商品的价格进行分析;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在检验技术上下工夫,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技术,试图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技术。而JenkinsandSnaith(2005)则综合运用这两种解决方案,一方面在数据选取时只选择部分贸易商品的消费物价指数,另一方面在实证检验时采用Pedroni(2002)开发出的面板协整技术(panel cointegration)。实证检验过程的改进也大大提高了相对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的解释力。

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

实际上,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更多的是围绕实际汇率展开的,在Rogoff(1996)论述购买力平价的文章中,指出虽然关于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文献丰富、结论各异,但是也有一些共识。这些共识主要有:第一,实际汇率在长期内将趋于购买力平价;第二,短期内实际汇率将会经常大幅度偏离购买力平价。然而,这两点共识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Rogoff将这个矛盾称为“购买力平价之谜”。

可以以一种直观和具体的方式理解“购买力平价之谜”。对购买力平价公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有q

t 

=c,这个等式意味着以对数表示的实际汇率将等于一个常数。当然,严格等于并不现实,大多数学者认为如果实际汇率是均值回复(meanreversion)的,则购买力平价成立。因此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检验实际汇率序列是否是均值回复的,即检验方程

qt =ρq

t -1

+α+μ

(9)

如果ρ的估计值位于0和1之间,则实

际汇率序列存在均值回复的趋势。

许多学者花了大量的精力估计方程

(9)中的ρ值。例如,Taylor(2002)采

集了时间跨度长达100年的时间序列数

据,估计出来的ρ值大约为0.85。这意味

着对购买力平价的一次冲击,其消失的半

衰期是大约4年。而Taylor(2002)的结

论很有代表性,因为一般的实证研究也都

认为存在一个3-5年的半衰期。

然而,4年的半衰期却成为产生“购买

力平价之谜”的根源。因为当对购买力平价

的一次冲击需要4年才能消失一半时,价格

和工资已经可以充分调整了;而短期内实

际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大幅度偏离一般认

为恰恰是由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所致,长短

期实际汇率运行规律由此产生冲突。如何

调和该冲突就成了“购买力平价之谜”。

面对“购买力平价之谜”,许多学者分

析了其中的原因。例如,Taylor(2001)从

技术层面给予了解释。在他看来,已有实

证检验采用年度数据频率过低,而且线性

模型设定也不尽合理。如果采集日平均数

据,同时模型设定为非线性,那么“购买

力平价之谜”可以迎刃而解。

当然,更多的学者则是给予了经济层

面的解释。这些解释大体可以沿着两个方

向展开:其一,突出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其

二,突出真实因素在实际汇率决定中的重

要性。

对于前者,例如Dumas(1992)证明

如果市场是分割的,同时存在可观的交易

成本,那么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会服从一

个非线性的均值回复过程。在此观点启示

下,大量文献在检验时纷纷采用非线性模

型,结果比设定线性均值回复模型解释力

更强。

对于后者,例如MacDonald(2000)

证明实际汇率的波动原因除刚性价格外也

有Balassa-Samuelson效应。这一观点引

起了Engel(1993)和Rogers andJenkins

(1995)等人的兴趣,他们对引起实际汇率

波动的两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检验,结

果表明价格刚性似乎更为重要。尽管如此,

Balassa-Samuelson效应在实际汇率决

定中仍然十分重要。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交易成本因

素和真实因素结合起来解释购买力平价之

谜,如Paya、Venetis andPeel(2003)

通过设定一个向由真实因素决定的实际汇

率调整的指数平滑非线性模型,证明外部

冲击的半衰期显著小于4年的平均值,从

而很好的调和了购买力平价长期与短期的

冲突。

购买力平价学说在均衡汇率

理论中的应用

实际上,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最

终目的都是利用购买力平价探求均衡汇率。

基于购买力平价学说测算均衡汇率的基本

思路是:如果实际汇率为平稳时间序列,长

期均衡汇率可以通过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方

法计算。计算中,首先需要确定基期水平,

基期水平上的实际汇率被认为保持在均衡

汇率水平上;然后,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对

基期实际汇率的调整,可以得到以后的实

际汇率,将以后各期的实际汇率和基期实

际汇率相比较,可以判断实际汇率是否还

维持在均衡汇率水平上。Chou andShih

(1998)和张志柏(2005)即利用购买力

平价计算过人民币均衡汇率。

然而,利用购买力平价测算出来的均

衡汇率却有许多先天不足。首先,基期的

确定很重要,必须保证基期的实际汇率处

于均衡汇率水平上,但并没有一个严格的

标准作出这种保证,基期的确定带有很强

的主观色彩。其次,实际汇率是否是平稳

时间序列并不确定。正如实证研究得出的

结论那样,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实际汇率

可能会服从一个非线性过程,而Balassa-

Samuelson效应等真实因素也对实际汇率

的平稳性提出了挑战。种种不足使得用购

买力平价方法估算出的均衡汇率准确性难

以保证,这也限制了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均

衡汇率模型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尽管如

此,购买力平价因为其简单易于操作仍然

经常用于分析研究的初步判断。

参考文献:

1.Chou, W. L. and Shih, Y. C., 1998,”

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of Chinese

Renminbi”, 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26, pp. 165-174

2.张斌.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

均衡下的单方程模型研究.世界经济,

2003

3.张志柏.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值人

民币汇率.国际金融研究,2005

国际经贸International Economy

34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7年29期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编辑本段] 一、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 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编辑本段] 二、具体内容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

购买力评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 定义: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著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於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以两国总的价格对比来计算购买力平价,并以此作为均衡汇率。实际上,它假定所有的商品都是贸易品,但是,总的价格对比中包括了许多非贸易品(无法进行国际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有些由于本身的特点,有些由于人为的限制,而不能进入国际商品流通。它们仅在国内交易,不影响外汇供求,其价格与汇率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以总的价格水平对比即一般物价指数比率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不能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均衡汇率水平。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购买力平价支持者提出了扩展的购买力平价说。

文献综述范文 (2)

xx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

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争论焦点,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分两部分写。 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关概念,定义等。这部分我建议你们完全拷贝黏贴别人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比如你想写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文献综述,那么就在网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电力系统改革这几个关键字样后,会弹出许多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随便找其中的一篇,它的前言部分都会介绍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这部分你们选择一

文献综述的定稿,优秀的范例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文献综述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33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买力平价理论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当Cassel1922年系统提出购买力平 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争期间,各国大量发行银行券致使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购买力平价基本解释了战争导致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汇率变动,并且提供了战后均衡汇率水平的理论依据。因此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20世纪30年代,资本流动、就业和其它冲击对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大,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大为削弱,有关它的讨论也成为“乏味的话题”(Taylor,2001)。二战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如Yeager(1966)和Houthakker andStephen(1969)等重新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汇率变动,购买力平价学说获得了生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浮动汇率制重获新生,理论界对购买力平价的讨论更加热烈、技术也更加先进,但结果却是毁誉参半。尽管如此购买力平价仍然是判断汇率水平的重要尺度,被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广为应用,作为汇率预测特别是长期预测的模型在政策制定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阐述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如果商品套利是完美的,同一种物品在 购 内容摘要:本文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 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购买力平价测算均衡汇率的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优势与劣势。关键词:购买力平价 均衡汇率 ■徐家杰1 博士生 温兴琦2 博士生(1、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 是相同的。完美的商品套利要求具备完全信息(即单个经济主体知道两个国家每种商品的价格)、没有交易成本、商品同质、理性投资者等条件。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汇率通过商品套利实现均衡。 一价定律用公式表示为:Pit = St P*it (1)其中i为商品代码,t为时期数,Pit 和P*it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在t 时期商品i的价格,St 为时期t的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 假定在两个国家存在同样的N种商品,每种商品在物价指数的编制中所占的权重在两国是相等的,均为ai ,。则 由等式(1)可知: (2) 而和分别表 示两国一般物价水平,因此等式(2)等价于:St =Pt /P*t (3) 等式(3)即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表示形式。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意味着汇率的变动等于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即: St =(Pt /P*t )?k (4)其中k是常数k =S0P*0 /P0,P0和P*0分别为两国基期物价水平,S0为基期的名义汇率。 等式(3)和(4)都是用名义汇率反映的购买力平价表现形式,本文称为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也可以通过实际汇率的形式表示,谓之实际汇率购买 力平价。 等式(3)变形有:St P*t /Pt =1 (5)而Qt =St P*t / Pt 即为t 时期的实际汇率,因此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可以表示为:Qt =1 (6) 同样的,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也可以由名义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得来。等式(4)变形即为:Qt =k (7) 等式(6)和(7)统称为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 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不同的货币和不同的期间,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也有所不同。不过,也有一些共同点。例如,购买力平价研究的样本区间比较长,一般都会在百年左右,跨越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等不同的汇率制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几乎每出现一种新的计量方法都会有人设法把它应用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从早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到后来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技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GARCH)、体制转换模型(Regime-switchingmodels)等无不在研究活动中得到相应的运用。 理论界对名义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其理论模型一般取自相对购买力平价方程(4),对该方程等号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st =c +pt -p*t (8)其中st =lnSt、c=lnk、pt=lnPt、p*t=lnP*t 。实证检验时,可以采取简单回归的形式st =α +β(pt -p*t )+μt ,也可以采取二元回归的形式st =β0+β1 pt +β2p*t +μt 。前者实质上是要检验名义汇率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这一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后者则是检验名义汇率、国内物价指数和国外物价指数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Kim(1990)、Liu(1993)、Pippenger(1992)、Seabra(1995)、Wallace andShelley(2006)、Brissimis、Sideris and Voumvaki(2005)、Apergis(2003)和Jenki ns and

推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精品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引言 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 (一)出口竞争力来源 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1]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 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3] 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4] 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5]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7]综上所诉,本文认为,所谓出口竞争力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在各种环境中从事经济或政治等等能力。 三、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回顾 1、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8]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各国应该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某个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高生产效率。 从著名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9]教授所著中可以看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致可以四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 [10] 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则提出国家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由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构成,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对四大因素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建立相关制度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成竞争优势理论基础。引入国内后曾在我国掀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讨论热潮。发展成为延续至今的现代竞争理论。其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出口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各国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更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物价和汇率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编辑]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1]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 Pa:代表本国物价指数 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 它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因素即为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则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 公式表示: 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 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的一种贸易行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该定义已成为有一定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定义为各国接受。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清单,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国内外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将对金融服务贸易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GATS与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根据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它包括两个部分:所有保险和保险相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其中其他金融服务指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为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付出的支持,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他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 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以此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金融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国外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列为恩(1996)认为,各种金融服务可以实现五种基本功能: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易于风险管理;加速资源流动;获取信息,评估企业和配置资本;提供公司法人治理。同时,更多的相关文献表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成本(戴蒙德1984;威廉森1987)也可以对规模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 莫施里安(Moshirian 1994)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和制造业类似,一些基本要素赋予了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三次试验性地参加了国际比较项目(亦即购买力平价)。结果显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此,从国内外比较情况看,现阶段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条件尚不成熟,我们应慎以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汇率。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国际上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即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表明该国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出现等比例的贬值;当一国价格水平下降时,则意味着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出现等比例的升值。 从理论上说,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竞争的世界经济环境,但是现实距离这种状态尚十分遥远。事实上,现阶段世界经济仍面临着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垄断等情况,这就自然出现了世界各国汇率与其购买力平价明显不一致的结果。 有关国际组织测算的结果表明,现阶段购买力平价与汇率不一致的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43个国家参加的1999年购买力平价项目结果显示,既存在购买力平价高于汇率的国家,又存在购买力平价低于汇率的国家,也有购买力平价接近于汇率的国家(见附表3-1)。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购买力平价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二、我国购买力平价的试算结果及其与汇率的比较 自1993年以来,我国以试验性的方式先后三次参加了有关国际机构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 第一次是1993年以部分地区、双边比较的方式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重点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开展了试点调查。 比较结果显示,1993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465: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465元人民币。如果根据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6.6938:1来计算,1993年在广东,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 3.1427: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 5.761,相差1.83倍。 第二次是1996年在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的调查框架下,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西安七个城市开展试点调查,与香港地区进行了双边比较的内部测算工作。 七城市与香港地区双边比较的结果表明,1996年人民币与港币的购买力平价为0.73:1,即1港币的购买力相当于0.73元人民币。当年港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7.81:1,由此可以换算出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5.71:1,而当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8.31,二者相差1.45倍。 第三次是1999年参加了OECD组织的一轮国际比较项目的试验性合作研究活动,在上述七个城市进行了试点调查,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哈尔滨、武汉、西安七个地区作为调查的试点地区,并将这七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将OECD的29个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试验性双边比较。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某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低估”或者"高估”,那么,什么是币值"低估”或者“髙估”呢?如何来判断货币币值的低估或髙估呢?这就涉及到均衡汇率水平的汁算。计算均衡汇率水平又和汇率理论密切相关。最早提岀的汇率决定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简单介绍下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一、购买力平价的用途 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为一战后遗留的赔款问题提供一个货币标准。从目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两个用处:第一,测算长期均衡汇率,判断货币价值是否高估或低估,或者是寻找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第二,比较各国经济实力。作为一种换算工具,将一国的GDP或者是GNP由本国货币换算成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来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1、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美元是因为它能够在美国购买商品,同样, 美国人为什么需要人民币,是因为它能够在中国购买商品。人民币交换美元的比率,实际上就是用人民币购买力交换美元购买力的比率。所以,汇率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所以称为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我们来介绍下一价定律。 2、一价定律 一价左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用公式来表示就是:P a=SP b, S是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属于直接标价法,Pa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Pb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如果这一等式不成立,就会产生套利行为。比如,一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是100美元,同样的衣服在中国的市场价格是800人民币,那么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就是8RMB/$o如果市场汇率不是8,是9RMB/$,那么就会出现套利机会,衣服在中国的价格转换成美元就是800/9 =89美元,套利者就会用89美元在中国购买一件衣服,然后到美国以100美元的价格卖岀,获利11美元。这种套利活动,使得衣服从中国流向北京,直到汇率水平回到8。 3、绝对购买力平价 一价怎律是针对某一种商品,如果将单一商品推广到所有商品,就可以推导岀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在同样的一篮子商品上具有的购买力……那么它可以简写成S = $,汇率应该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其中P表示本国的价格水平,P*表示外国价格水平。根据这个公式,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相对下降,则汇率S上升,本币贬值。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x x 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

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利,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为: R = P A/P B 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 A、P B为A、B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在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用公式表示为: R1= R0(I A/I B) R1为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R0为过去的汇率,I A、I B为A、B两国的通货膨胀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现在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

购买力平价

一、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 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 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这个理论 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

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1汇率对贸易影响问题的理论研究: 经济学上,最开始提出各国出口的产品种类不同的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与别国进行贸易,并使双方获利。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动无质量差异,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均不变;无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不考虑消费需求偏好因素的影响。这样两国的比较优势由劳动生产率差异决定,而这一比较优势又是决定两国贸易及其结构形式的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出口的产品种类数量各不不同,众多因素都会引起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近年来经济学家研究越来越多的就是汇率对出口结构的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汇率变动对贸易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流量调整的影响。马歇尔于19世纪末创立了弹性学说,主要用于一般商品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分析。勒纳发展了该学说,认为汇率调低具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能改善贸易逆差;最终得出了“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弹性分析方法是以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的,但仍然不够完善,随后分别出现的时滞理论、吸收分析方法和货币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完善。 在研究汇率与进出口的弹性关系上,早期经济学家便发现了J曲线: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存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货币升值后在短期内不但不会减少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使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从长期来看,货币贬值可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使贸易收支得到改善;货币升值可以减少出口,促进进口。但是,由于贸易收支的短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长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货币贬值有可能导致贸易收支先降后升,货币升值有可能导致贸易收支先升后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收支先降后升或者先升后降的走势很象英文字母“J”,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J曲线效应。 大量的文献均采用总体贸易数据,其隐含着一个较强的假定,即汇率变动对不同类别商品的影响一样。由于汇率变动对不同产业或产品的贸易影响程度不一,影响的方向也不同,这样,在采用总体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时,可能产生不同的效应相互抵消现象,从而得出的总体效应不能如实反映汇率变动对贸易的真正影响。虽然关于汇率对贸易研究的结论不尽一致,但它们都表明,汇率的变动可直接影响进出口产品价格,进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但是,我们认为,当把所有的产品加总进行研究时,无法准确辨别汇率变动对不同分类产品的影响。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对不同类型商品的进出口产生的影响力应该是不同的。 2国内外关于汇率对分类产品出口影响问题的实证研究: 2.1国际有关利用弹性理论分析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现状 最早关注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转换问题的经济学家当推李斯特,他早在1841年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就较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转换理论。很多研究在研究汇率变动和进出口关系时,运用的都是总体数据,没有区分行业或商品类别进行研究。对此,外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Obsffeld(2002)也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对于汇率变化在商品相对价格上的影响,在不同类工业商品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关不同类商品之间的差异需要

1.-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1.-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国际贸易 14秋学期《国际贸易》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某一时期内英国通货膨胀率为8%,美国通货膨胀率为3%,则() A.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5% B. 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5% C.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11% D. 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11% ? 正确答案:A 2. 如果dx、sx、dm和sm分别代表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则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A. |dx+dm|>1 B. |dx+sx|>1 C. |dm+sm|>1 D. |sx+sm|>1

? 正确答案:A 3.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关贸总协定主持的下列哪一回合谈判的结果() A. 多哈回合 B. 乌拉圭回合 C. 东京回合 D. 安纳西回合 ? 正确答案:B 4. 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 重叠需求理论 B. 规模经济理论 C. 要素禀赋理论 D. 相互倾销理论 ? 正确答案:C 5. 货币贬值对国内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不包括()

A. 货币余额效应 B. 收入再分配效应 C. 货币幻觉效应 D. 贸易条件效应 ? 正确答案:D 6. 在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中,强调技术外溢和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是() A. 李斯特标准 B. 穆勒标准 C. 肯普标准 D. 巴斯塔布尔标准 ? 正确答案:C 7. 在金本位制下,如果英国出现贸易赤字,伴随着黄金外流和货币供给量增加,英国将() A. 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B. 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C. 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入 D. 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