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20年度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精选】

最新2020年度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精选】

最新2020年度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精选】
最新2020年度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精选】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因为说明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同时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明白,让人易懂易解。

它主要包含几个要素: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一、抓住事物特征

抓住事物特点,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说明文的一个重要要求。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我们要尽可能全面地列出某一事物的全面特征,以便抓住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则主要抓住其手工操作和制作过程中的繁复、精细的特点进行介绍。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使文章详略不当,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

二、选择说明顺序。

要解释说明一种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才会显得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这说明顺序大致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具体讲解如下:

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一件事物。如我要说明电视机的演变过程。先介绍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再到9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再到现在的液晶电视机。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方向位置安排材料,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里,或从局部到整体等来加以介绍。

采用这种顺序一般用在介绍建筑物或者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某一个景点。如,我要介绍一个建筑物,先从整体来介绍它的情况,再进到里面具体来写每一部分。

逻辑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如分析说明一种事物形成的因果关系,或分析一种现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等介绍说明。

例如我要分析手机的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种功能?它是遵从什么原理?等等。

总的来说,一篇文章选择哪种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来确定。如实物说明文:具有一定的形体,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知道的具体物品,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

程序说明文:用来说明制作程序、使用程序等,可按制作程序或使用程序来写。

事理说明文:指的是说明某事物的成因、关系、方法、原理等,一般用逻辑顺序。

三、选择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1)举例子。举出典型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2)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3)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本质的一种方法.《看云识天气》中有较多的下定义的语句,例如说明“晕”: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作晕。

(4)分类别。为了说明一个事物的总体特征,抓住几个关键的特点来说明,就要应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5)列数字。说明文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常常用数字说话。这种数字应该是精准无误的,不能凭空想象或估算;如果不能确定其数字,应该加上“大约”“左右”等词。例如《故宫博物院》介绍故宫宏观布局时使用了不少数字,体会到文章的科学性、严谨性。

(6)打比方。说明大家陌生的事物时,打个比方,能让读者更容易明白;说明大家并不陌生的事物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也可以打个比方。例如《中国石拱桥》开篇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通过“虹”的比方,让人在脑海里马上产生石拱桥的大概形象。

(7)引资料。为了让说明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资料,如名人著述、公式定律、谚语、典故等。

四、运用准确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要求是准确、简明。(1)语言准确,就是表述符合实际情况或者科学规律,可采用以下技法:①用具体的数据体现准确;②使用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使语言准确,如果不是很准确的,可以用“大约”、“左右”等词语。

(2)语言简明,就是简单明白,尽量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而准确的意思。

作文训练

1、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以“我的小天地”为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不少于200字。

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后,要抓住其特征,也就是中心,然后围绕这中心选择哪些内容?最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2)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条理清楚。

2、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受众,比如一位长辈,他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不太了解,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

3、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等,写出它的变化。

(2)查找相关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

(3)注意安排好说明顺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 文阅读练习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练习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 (一)春光美 周海亮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 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您 “是天,可是么对你来 “可吗” “当瓣……你坪,有人手心…… 女孩和幸福的 女孩春的精灵 然后着很大的 (1)细方面?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2)联①(春天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②女孩的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3)联①我知道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八年级课外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PM2.5,你关注了吗? ①伴随着今年入秋以来全国大范围的灰霾天气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这一原本陌生的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②PM 是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的英文缩写,又称尘,指大气中的固体或颗粒状物质。据专家解释,颗粒物按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来分主要可分成总悬浮颗粒(TSP)、PM10、PM2.5三类。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1/20。 ③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的组成成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 M2.5),不易被阻挡,当人体吸入之后,PM2.5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对清洁城市的15%至20%。据统计,在欧洲,PM 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 ④一般而言,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机动车一般排放20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包括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粒,也包括PM2.5。其中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细颗粒物PM2.5毒性最大。据了解,厦门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和道路扬尘。其中,机动车尾气的“贡献率”最高,超过40%。而且走走停停,低速行驶的车辆污染更严重。近几年来,厦门的机动车激增,导致城市道路拥堵,车辆走不动,又加剧了尾气排放污染。 ⑤对于室内空气而言,烟草烟雾则是PM2.5最主要来源之一。科学研究证明,使用通风、空气过滤等装置,或在室内设置任何形式的吸烟区,都不能有效防止烟草烟雾的危害。国外研究表明,在有人吸烟的室内,来源于二手烟中的微颗粒物约占2.5微米以下颗粒物室内总量的90%左右。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个15平方米的室内房间,测得PM2.5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而在吸了一支烟后约半小时,检测仪的显示屏示数随着烟雾的增加而越来越高。经过检测,室内PM2.5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课外阅读训练(一) (一)有趣的彗星世界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 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3.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 4.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5. 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 6. 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典型例题】 例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在上蜡前,先要熔蜡。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 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_____________。 2. 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空间顺序 B. 工艺流程顺序 C. 由主到次的顺序 3.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4. 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 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参考答案:1. 制作过程;2. B;3. 分类别、列数据;4. 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5. D 例2. 阅读选文,完成1—6题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技巧点拨 一般情况下,试卷中用来做阅读材料的说明文,多为一千余字的单篇文章,或者是长文中千字左右的节选,篇幅较短,阅读量不大;内容浅显,较易把握。但在阅读答题时一定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心中须有文体特点。应该凭借自己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来筛选信息,解答试题。如注重对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的分析和认定,并随手做好记号,以备答题时参考或直接采用。 二是条分缕析思路结构。考试中,我们一定要学会从文章结构特点这个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力求从材料的阅读中,找到文章结构、层次线索等方面的特点,获得某方面的重点突破。如一篇事物说明文,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或者是以逻辑为序,思路顺序理清了,信息的筛选也就容易了。 三是准确理解关键词句。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语有:这、那、其、此、等代词;略微、大概、大约等副词;以及“只有……才”“只要……就”“而”等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它们。答题时,要认真、仔细地分析上下文的意思,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认真的辨识和推断。对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要理清其结构,剖析其含义,从而准确地筛选出有效信息。 二、考点提炼及答题方法指导 根据对各省市近几年中考说明文考题的提炼,大致有以下考点: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说明的顺序; 3、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对语段说明内容的概括; 6、开放性试题。 (一)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我们往往从标题入手寻找说明对象。有的标题本身就是说明对象,有的标题隐含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较明显,难点在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_____的____.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两句话,哪个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通过两句话的比较,不难发现——观点不是特点。尽量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三)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诠释具体、通俗、准确、有侧重地说明了……的……(性质、特点、功用、原因)

最新2019-2020学年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精编版)-精选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因为说明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同时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明白,让人易懂易解。 它主要包含几个要素: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一、抓住事物特征 抓住事物特点,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说明文的一个重要要求。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我们要尽可能全面地列出某一事物的全面特征,以便抓住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则主要抓住其手工操作和制作过程中的繁复、精细的特点进行介绍。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使文章详略不当,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 二、选择说明顺序。

要解释说明一种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才会显得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这说明顺序大致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具体讲解如下: 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一件事物。如我要说明电视机的演变过程。先介绍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再到9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再到现在的液晶电视机。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方向位置安排材料,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里,或从局部到整体等来加以介绍。 采用这种顺序一般用在介绍建筑物或者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某一个景点。如,我要介绍一个建筑物,先从整体来介绍它的情况,再进到里面具体来写每一部分。 逻辑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如分析说明一种事物形成的因果关系,或分析一种现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等介绍说明。 例如我要分析手机的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种功能?它是遵从什么原理?等等。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一)有趣的彗星世界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前途似锦的光纤通信 ①唐代诗人王之涣由长安回并州(今太原)路经蒲州时,曾写了一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这首诗描述了两个光学方面的重要现象:第一,太阳光是白色的;第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然一千多年前的人是无法对这两个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化,这两个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 ③太阳光为何是白色的?原来光是波动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光对应有不同的波长,太阳光大约含有300纳米到900纳米的波,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按紫、蓝、青、绿、黄、橙、红的次序排列,各种颜色的光混到一起,所以阳光呈白色。 ④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呢?原来光是按直线传播的,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由观察点对球面做条切线,切线下面所对应的弧长就是所能看到的距离。所以离地越高,看得也就越远。 ⑤人们在揭示了白色的奥秘之后又不断地对单色光进行研究,终于在1960年制成激光器而产生了激光。激光是一种频带很窄的单色光,是用特殊物质受激光辐射产生的。激光比白光的能量容易集中,它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进行激光通信。激光通信的优点是用小天线便可产生窄波束,光的方向集中,比探照灯要强许多倍,如同一个神枪手可瞄准5公里之外苍蝇的眼睛,激光通信的另一优点是通信容量大,一个激光通信线路,可同时供一万多对用户打电话。直接利用激光通信的方式称为大气激光通信。大气激光通信也有其缺点,主要是激光传播易受雾、雨、雪等气候影响。近年来又在大气激光通信的基础上发展了光纤通信。 ⑥光纤通信就是用纯净的高透明度玻璃做成光学纤维输线,它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粗细,让激光在光纤中传输,用以传输信息进行通信。光纤通信实际上就是有线的光通信,但比现在的有线电通信容量却大几万倍;况且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代替了铜、铝等金属制成的导线,不但成本低廉,而且原材料比比皆是。光纤通信的另一优点是不受电磁波的干扰,比较安全可靠,线路也很轻便。光纤通信目前正处在大力发展阶段,关键是如何制造出透明纯净、传输损耗小、柔软可曲的光学纤维及其它配套设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将会日益普及。可以说它是一种前程似锦的通信方式。 1. 本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开头有何特点?这样开头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 说明文写作也讲求详略。激光的产生属于___________写,激光的重要用途、激光的优点是属于___________写。详略写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4.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顺序中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 5. 文中第⑥段可分几层?怎么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 光纤通信具有哪些优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第⑥段加点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三)智能材料

(完整)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 主要考点: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的中心或主要内容(问题)。 3.词句和内容理解、要点概括。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或者谈认识感受。 ★技巧链接:说明文阅读高分秘诀 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说明文阅读三步曲:①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脉络。②审明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出处。③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 一、寻找并准确表述说明对象 说明文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即说明对象。 相当多的具体事物说明文,以及少部分抽象事理说明文,其名词性标题本身有不少就表示说明对象的,答题时直接指出这一事物或事理即可。但更多的事理说明文不能简单地把标题或标题中的某个成分看作说明对象,否则就会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像那些用动词性(如07沈阳《手机确定你的位置》)的或疑问性(如03徐州《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的短语或句子做标题的事理说明文,其说明对象往往是“××事物的发展/演变/操作过程等”,或“××事理的××成因/来源/方法等”,其说明对象就得在文中寻找或概括。文中有首括句、尾结句或中心句中的,直接摘录即可;否则就需筛选提取、概括整合,并用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中心/内容)来概括,如《食物从何处来》对象是“食物的来源”(而非标题或“食物”)。 一般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尾结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超级资源(共8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C.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武威]从本文看, 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 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 但终“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 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 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 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1分)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

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深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三年级下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沙漠地区,植物很稀少,它们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便长成了与众不同的奇怪相貌。 号称“无叶树”的梭梭,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子已经退化得像鳞片一样裹在树枝上,主要靠绿色的树枝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仙人掌把叶子变成了刺,怪柳干脆没有叶子。 在风沙侵袭、沙丘流动的地区,还常常可以看到沙丘上生长着花儿鲜红的红柳树,为沙漠增添了生气。风卷流沙压埋它一次,它就又迅速地生长一层,始终傲立在沙丘之上,把沙丘踩在脚下。 沙漠里还有一种高大的胡杨树,它不怕沙漠里的盐碱,因为它本身是一座小型的化工厂,把对植物有害的盐碱,变成可以蒸馒头、做糕点和洗衣服的“胡杨碱”。只要在树干上划上一刀,它就会淌下像眼泪一样的胡汤碱来。 不过,沙漠中的植物尽管样子不同,性格各异,但也有其共性。比如,为了吸取沙土深层的水分以维持生命,沙漠植物都有特别发达的根系。有些沙漠植物的主根可以达到20多米深。再如,沙漠植物大都长成“根深但叶不茂”的怪样子——这是它们适应沙漠气候环境的结果。 1.号称“无叶树”的梭梭,叶子退化得像鳞片一样的原因是什么?()A.它原本就没有叶子。 B.它的叶子裹在树枝上。 C.它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减少水分的蒸发。 D.它要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短文第5自然段把胡杨树说成是“一座小型的化工厂”,是因为什么?()A.它长得非常高大。 B.它不怕沙漠里的盐碱。 C.它的树干上会淌下像眼泪一样的胡杨碱。 D.它能把对植物有害的盐碱,变成可以蒸馒头、做糕点和洗衣服的“胡杨碱”。 3.沙漠中的植物都有特别发达的根系,这是因为什么?() A.沙漠土质比较松软,植物容易长根。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样本

12月月假八年级语文训练题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班级姓名 ( 一)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共12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 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 除了经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 肌肉自身也会自觉 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 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 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 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 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 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 都没 有任何进展。可是, 如果你能从头开始, 再弹一遍曲子, 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 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 所有人都能够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因此成为”超级丹”, 不是因为她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 而是因为她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 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 当外界刺激出现时, 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 需要的时间较长, 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 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 你也千万不要以为她会对你手下留情, 因为身体的 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 当她后悔时, 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 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 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 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 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 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 目录 (一)陶公性检厉 (1) (二)楚庄王欲伐越 (2) (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 (四)服虔匿名 (4) (五)丞相牛公应举 (6) (六)文天祥至潮州 (7) (七)庄子家贫 (8) (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 (九)喜雨亭记 (11) (十)苏轼其人 (12) (一)陶公性检厉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 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宣武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二)楚庄王欲伐越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丧.地数百里:___________ (2)自见之谓明.: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1)为什么说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鰭的尺寸。________ ②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鲭尺寸小40%。________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试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试题 班级姓名 一、技巧点拨 一般情况下,试卷中用来做阅读材料的说明文,多为一千余字的单篇文章,或者是长文中千字左右的节选,篇幅较短,阅读量不大;内容浅显,较易把握。但在阅读答题时一定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心中须有文体特点。应该凭借自己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来筛选信息,解答试题。如注重对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的分析和认定,并随手做好记号,以备答题时参考或直接采用。 二是条分缕析思路结构。考试中,我们一定要学会从文章结构特点这个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力求从材料的阅读中,找到文章结构、层次线索等方面的特点,获得某方面的重点突破。如一篇事物说明文,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或者是以逻辑为序,思路顺序理清了,信息的筛选也就容易了。 三是准确理解关键词句。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语有:这、那、其、此、等代词;略微、大概、大约等副词;以及“只有……才”“只要……就”“而”等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它们。答题时,要认真、仔细地分析上下文的意思,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认真的辨识和推断。对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要理清其结构,剖析其含义,从而准确地筛选出有效信息。 二、考点提炼及答题方法指导 根据对各省市近几年中考说明文考题的提炼,大致有以下考点: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说明的顺序; 3、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5、对语段说明内容的概括; 6、开放性试题。 (一)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我们往往从标题入手寻找说明对象。有的标题本身就是说明对象,有的标题隐含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较明显,难点在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_____的____.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两句话,哪个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通过两句话的比较,不难发现——观点不是特点。尽量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三)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诠释具体、通俗、准确、有侧重地说明了……的……(性质、特点、功用、原因)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 (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体会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这是说明文的先决条件,但与生动形象并不矛盾。遇到考查说明文语言的题,我们先要判断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呢,还是生动。然后再进行分析。

2020详细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讲解+练习附答案

说明文专题讲解 教学目的: 1: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掌握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复习备考效率非常重要。 教学要求:不论命题者如何出题,要求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白说明文答题程序,能够顺利答题。 考点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题型1:“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看题目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首括句指段首用以概括本段大意的句子) 题型2: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1::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2::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文段的开头和结尾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考查点二、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提问方式1.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例1: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答: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例2: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提问方式2: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例3: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用打比方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例4: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