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重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重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重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重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1.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2.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只有感觉器官;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脑,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的萌芽;人类有了思维和意识。

3.心理现象是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4.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和边缘科学。

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7.以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等内障器官的神经。

9.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他们两者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10.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1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几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它由树突、轴突和细胞体组成。

12.脑干网状结构由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得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记忆并激活情绪。

13.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14.小脑的功能在于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15.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使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16.大脑两个半球解剖结构基本对称,但是功能又不对称,这种功能不对称称为“单侧化”。

17.右利手的人大脑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9.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0.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22.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为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23.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视细胞层是直接接收光刺激的感受

器。

24.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附近,呈圆锥形,在强光作用下其作用,叫明视觉器官。他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的边缘及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25.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26.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

27.色觉异常的人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颜色。色觉异常主要由遗传原因造成,遗传的途径是男孩从外

祖父通过妈妈遗传给自己的。

28.听觉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最敏感的声音是1000-4000赫兹。

29.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30.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31.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让人们加以自我保护,痛觉最难以适应。

32.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33.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34.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其特性是客观存在和固定的倾向。

3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36.记忆的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

37.艾宾浩斯,使用的记忆材料叫无意义音节,他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先快后慢。

38.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较表象。

39.表象的特征是:直观形象性、可操作性和概括性。

表象在心里过程中起到了从感知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作用。

1

短时记忆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长时记忆的遗忘是因为自然的衰退和干扰造成的。

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是先前学习

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

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

料的干扰作用。

4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

的认识,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42.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

叫求异思维。

43.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概念的内

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

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

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

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

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多,外延越广。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44.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

迁移作用: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原型启发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

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定势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

边所从事活动的影响。

45.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

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借助于语言才能

实现,言语和语言而这时相互依赖的关系。

46.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运动中枢:大脑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

位,又叫布洛卡中枢,这个地方病变就会得表达性

失语症。不会说话

言语听觉中枢: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额上回,又

叫威尔尼科中枢,这个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得接受性

失语症。不能分辨语音

视觉性言语中枢: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这一顶

方病变就会得失读症。

书写性言语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这一处病

变会得失写症。

47.想象:在大脑里对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

出新的形象,这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叫

想象。

48.梦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具有不连续性、不协

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

49.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

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50.注意的特征:

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

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广度大约为7±

2。

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

时间的特性。

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

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

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能够分配注意

的条件是:(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

熟悉的;(2)所从事的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3)

不再同一感觉道,不是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51

.需要:有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

对内外环境的欲求。

52.动

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

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53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层次较低的需要

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叫生长需要。

54.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

知觉;二人都强调情绪与有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

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重的作用,

所以被称作情绪

外周理论。

55.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以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

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快

乐、愤怒、悲哀、恐惧为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又叫

原始情绪。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不同组合派生出来

的。

56.按情绪状态,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

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

绪状态,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

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7.人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58.意志: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解和支配行动,并通

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动机

冲突分为四种:

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只能选一个损失

大目标避开。

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对自

己既有弊又有利。

双重趋避式冲突: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利有弊,

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

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

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

含的存在所影响。

2

2.勒温社会行为公式:B=f(P,E)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情景 f:函数关系;既: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3.社会心理学可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实证分析: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4.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是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是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其他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5.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6.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7.社会化的分类:

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8.社会角色的分类: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方式划分,建立在先天因素上的就是先赋角色,个体努力才获得就是成就角色

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程度划分,前者行为的规范化成的高,如警察;后者较为自由,如朋友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划分,前者追求实际利益,后者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为目标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承担着的心理状态,前者对自己角色扮演较为明确的意识,后者是以习惯为方式行动,如性别

9.自我的概念:

自我:议程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使个体对自己存在的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我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所有的知识和信念。

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自我有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10.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

验、决定期待

11.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顺序!)

12.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角色失败。

13.自尊:自尊是个体对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14.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影响更

大的现象,不熟悉的人之间容易出现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

影响更大的现象,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

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最初的倾向性的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

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种现象叫光环

效应。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

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15.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真诚是最积极的中心

品质,说谎则是最消极的中心品质。

16.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

17.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归因倾向的理论。他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结

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的

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

程度,所以这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

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内部,称为内空者。

有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

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

排,相信命运和机遇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努

力无济于事,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外部,因此成为外

空者。内空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外空者倾向于以

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

18.协变原则: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又称为三

19

位置、时间因素

20.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

机,活动效率最高。比较简单的任务,活动效率随着

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最佳动机水

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1.影响亲和的因素:

情境因素:群体在外界压力的情境下容易产生亲和,

压力越大,群体亲和动机越强。

情绪因素: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恐惧

3

情绪越强,亲和倾向越明显;焦虑强度越强,亲和倾向越低。因为焦虑不是由现实原因引起的。

22.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23.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成正相关。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24.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特点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

利他技能

25.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嫉妒:具有针对性、具有持续性、具有对抗性、具有普遍性

羞耻与内疚: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维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26.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cognitiong)、情感(affection)和行为倾向(behavior)三个成分,所以又称态度的ABC模型。

27.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因素:

传递者的威信: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态度越好

传递者的立场:如果自我服务的立场则效果差,如果自我牺牲的立场则效果好

说服的意图:如果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转变态度;

如果没有操纵他们的意思,易于转变

说服者的吸引力:吸引力高的说服者更容易说服(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信息差异: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高威信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越大,引发态度转变量最大;对于低威信传递者,这种差异是中,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畏惧: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都会有利于说服。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信息倾向性:对于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于文华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传递比书面效果,好面对面的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效果好。

(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已经内化的态度、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既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与个体需要密切联系的态度不容易改变。

人格因素:依赖性较强的容易改变,自尊水平高、自

我价值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改变

个体的心理倾向:在面临态度转变的压力时,态度不

容易改变

(4)情境

预先警告: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坚定,预先警告可

以促使态度转变;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相

关,那么预先警告则会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分心:如果分心分散了接受者对说服者的抵抗则会有

利于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影响了信息的沟通,则会削

弱态度的转变

重复: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

者过高,说服效果都不会太好。

28.海德的平衡理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

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

持态度的平衡。

29.态度的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常用的态度测量方

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其中行

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30.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的手段;思想交流和情感分

享的工具;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减

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协调群体内行动,

促进效率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31.现实沟通和虚拟沟通:前者是指双方对对方的角色

和身份都有清楚的把握;后者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

的一种沟通形式。

32.体语即身体语言,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

目光: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人的态度、情绪

和情感变化都可从眼睛中反映出来

面部表情:

33.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

距离

34.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

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

性。

35.自我暴露: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展示给他人,首先

是兴趣爱好,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

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

36.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3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和邻近、相似性、互补、

外貌、才能、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最稳定、最重要

的因素,其中真诚是最积极的品质。

38.从众: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

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自愿性是

从众的重要特点。

39.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40.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

由于他人在场从而提高了效率的现象,社会促进有两

种效应:

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

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4

5

观众效应: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多少以及观众的表现对活动效率有很明显的作用 41. 社会抑制:他人在场,反而使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

现象,也叫社会干扰 42. 优势反映强化说: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人动机水平

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43.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

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一般来所,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水平都会下降,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体努力水平越低。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44. 模仿:没有外界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

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45. 塔尔德的《模仿律》: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

“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三个模仿律:

下降律:下层人士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

几何级数律:一旦开始,模仿成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先内后外律:个体对于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 46. 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

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47.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暗示者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

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与性别也有关系,年龄小,女性,容易被暗示

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如果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则会被暗示 48.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

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的事情,是衡量爱情的标准。爱情具有: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和利他性等特点。 49. 爱情与喜欢三个方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 50. 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会不断

减少;有家庭之命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爱情水平高于因爱情结合的夫妻。 51. 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

上古时代:第一是经济,第二是繁衍,第三是爱情

中古时代:第一是繁衍,第二是经济,第三是爱情

现代社会:第一是爱情,第二是繁衍,第三是经济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从哲学角度,皮亚杰认为自己的理

论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2) 皮亚杰心理发展构建说: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4) 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心理发展表现为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发展的秩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其中受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的永久性。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② 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考试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泛灵论——一切都有生命;自我中心——不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 大于B ,不知道B 小于A ;未掌握守恒——不知道不论事物形态如何变化起本质是不变的。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处于表象思维水平。

③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之后次的逻辑思维水平。 ④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 (5)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 ①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判

断,他们直接接收行为的结果。 ②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8、9岁):这一阶段儿童道德判断以他律为特征,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儿童对行为的作出判断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很高而不是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③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是

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2.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即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需求不

6

相适应乃至失调的结果;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

盾称为心理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发展的过程式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形成积极地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主要特点是: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过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 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社会学习理论坚持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立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但同时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的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1) 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2) 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观察学习室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学习形式。

(3) 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班杜拉把自我调节能力放在突出地位。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4.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随着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思维发展有关。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基础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5. 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

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使婴儿认知的开端。 6. 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的发明,极大促进了婴儿

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以后,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通过这个方法研究早期感知能力。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7. 空间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分辨简单的形状,婴儿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喜欢一定成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夺得图形和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图形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深度知觉:6个月的儿童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方位知觉:儿童发展的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8. 记忆的发展

7

3个月婴儿的记忆保持30天左右,眨眼条件反射保持10天之久

3-6个月婴儿的记忆:学习和掌握的机能能保持数天或数周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出现“认生”现象,出现了模仿动作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产生了词语逻辑记忆能力,延迟模仿

9. 婴儿知觉行动思维具如下主要特点:直观性和行动

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的特点。 10. 气质:托马斯和切斯按照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

状态、趋避性将婴儿气质分为三种: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其余35%属于混合型。 11. 自我意识: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

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按主体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前主体知我认知还没有;9-12个月产生了初步自我;12-15个月,主体自我明确,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事情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12.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儿童心理发

展的意义: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增强体质 13. 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

(1)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2)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 从词数少的短句发展到词数多的长句 14. 记忆策略的形成

(1) 记忆策略的发展:儿童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5岁以前;二是过渡阶段,5-7岁,特点是不能主动运用策略,经诱导可以运用;三是能主动运用策略阶段,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2) 幼儿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不断注视以加强记忆),特征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特征帮助记忆),复述策略(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 15.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

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16.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整个幼儿期自我控制能

力随着年龄迅速增长。3岁儿童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到20%,5-6岁儿童则有80%-90%有自我控制能力。

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按问题的难度做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足,抑制欲望即时得到满足,学会等待。 17. 第一反抗期,大约在三四岁时表现,经过了反抗期

的幼儿,成人自主性强,没有表现反抗期者,成人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 18. 童年学习兴趣的发展: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学生的

学习兴趣表现特点为:

(1) 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最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

习的内容更感兴趣。

(2) 最初对学习的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逐渐产生对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兴趣,

(3) 游戏在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作用,中

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19. 儿童期记忆的发展:

(1) 记忆的容量(广度)的增加:小学儿童数字记忆

已经接近于成人。

(2) 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忆超过无意识记

忆成为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3) 儿童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组织——归

类,系列化

(4) 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

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20. 儿童期思维的基本特点: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

过程;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21. 童年期同伴关系的发展:主要指儿童与同龄人之间

的交往

(1)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学习好、有主见、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合作

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不尊重同伴,不良注意、恶作剧

受忽视的儿童:安静、依赖性、即不被喜欢也不被讨厌

(2) 儿童或伴集团的形成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年级,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是主要特征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年级开始,与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趋势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各伙伴集团军以班集体为中心形成大的团体 22. 欺负与被欺负:女生更容易使用语言和心理欺负,

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躯体欺负。 23. 青春期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发展: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

(2)记忆的主要特点:

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形象记忆量随年龄增加,初中阶段最高;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达到高百分比;抽象记忆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24.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25.第二反抗期:初中少年进入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三四岁)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独立。

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迁怒于他人。第二反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

26.青年期智力的发展:人的智力到25岁发展到高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等;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等。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呈上升趋势。

27.青年期思维的发展:青年期之后的成人的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帕瑞把青年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个体看问题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灰色地带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不再毫无区分的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两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

28.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是人生的中间阶段,一般指35或40岁-60岁或65岁这一年龄区间,中年期就是生理成熟期,心理的稳定期,又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时期。

29.中年期的生理变化:身体变化;更年期,一般50岁左右,女性早于男性,被称为第二个青春期。女性更年期一般45-55岁之间,一般延续8-12年。30.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人过40岁之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

记忆的发展变化:中年人的记忆加工过程不注重简单的细节,而是注重有关视为本质结论性的信息。

创造力的发展:

31.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的更加

积极、满意

人格的变化: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男女同化的人格被认为是“完美人格”;心理防御机

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职业的发展:工作满意度——感到相当满意;工作

绩效——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准。

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同事和领导——竞争与合作;

与父母——经常沟通情感,婆媳关系难处;与子女

关系——空巢,失落感和寂寞感;与朋友的关系—

—交情越来越深。

32.记忆的老年变化:老年记忆变化总趋势是随着年龄

增长而下降,但是记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因记忆过程

和个体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成人记忆

从50岁开始明显减退,70岁以后减退显著,80岁以

后记忆减退尤其显著

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加工过程的变慢是老年期记忆

下降的根本原因。

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作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

下降的根本原因。

33.老年期人格的变化:

不安全感:主要便现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个方

孤独感:

适应性差:不容易适应新环境

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53岁开始增强

趋于保守

回忆往事

8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 基础学科。 3.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心理现象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个体心理分为: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老年 心理学)等;社会制约和影响分为:社会心理学;神经机制分为:生理心理学;运用分为应用心理学的多个分支: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 5.

6.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7.心理现象是动物适应环境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动物心理发展:单细胞动物(变形虫) 有感应性,没有心理现象。 8.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大脑变成映像,产生了心理,因此,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 物质产品,而是主管映像,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是主观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支配行为,因此可通过观察分析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9.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同期研究结果有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艾宾浩斯记忆。 10.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科心以前是思辨和总结经验)2.辩证发展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 11.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系统2、调查法:口头(访谈法)或书面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考情综述: 重点章节: 重点知识举例: 行政主体 一般认为,在我国,行政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又称为“被授权的组织”)。 2.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授予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 提示: 考情综述: 重点章节: 唯物辩证法、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重点知识举例: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及其相互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与事物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规模、大小、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关节点。所谓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 限的两个极限。任何事物的度,都有两个关节点,要把握事物的度,必须找到它的关节点。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 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 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①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②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 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提示: 对基本哲学原理的理解力求透彻,达到能运用哲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的联系实际,找寻“生活 中的哲学”。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考情综述: 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部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同时毛泽东个人的著名作品也是常考点。 重点章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重点知识举例: 群众路线 3.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心理咨询师考试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一般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一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一般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一般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一般心理学的内容能够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一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一般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进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3.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詹姆士 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 知识点:当代心理学研究的要紧取向(领会)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型 (1)法律 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具体来说,考查法的概念、作用、法律渊源,宪法的重要法条,行政行为的基本知识,行政复议的行政诉讼的开展,民法中的自然人、法人、合同等,刑法中几个涉及公务员犯罪的犯罪构成及刑罚等,经济法中的产品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等。 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题型变化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精准识记,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和运用。 (2)政治 ①考查的知识点:哲学方面,主要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质与量辩证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外交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政治经济学:商品的价值量、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需求供

给与均衡收入再分配政策等。②基本题型:该部分内容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综合分析。既考核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也考核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3)行政管理 ①考查的知识点: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公共行政、行政管理过程、行政领导等。 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综合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准确记忆,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4)人文和科技 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历史常识、科技常识、日常生活百科,知识点分布太散,很难把握。 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主要是单选,偶尔会出现多选和判断。题型变化不大,主要考核考生的知识面。 (5)公文写作与处理 ①考查的知识点:公文的特点、种类,常用公文的格式,常用公文写作、公文的处理。②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选、多选、判断、公文改错(纠错)、公文实务、作文题。既考查考生对相关基本知识的准确识记,也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第三章 供给价格弹性公式: 影响因素①时间是首要因素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效用 理论 无差异 曲线 基数效用 序数效用 消费者偏好 含义 特征 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 两者 区别 是否可加总 ①完备性A> B; A V B; A=B②可传递性A> B; B> C;所以A> C③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 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是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①离原点越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不能相交③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 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即斜率,随商品消费量增加, 为获得一种产品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少,是递减 的。 消费者行为分析 生产和成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 减规律 lun 预算 约束 消费者 均衡和 需求曲 线 影响因素 变动特性 消费者均衡 需求曲线 两种效应 企业形成的理论 生产函 数和生 产曲线 生产 生产函数 生产曲线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的条件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 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岀现平行移动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 1、满足效用最大化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 2、效用最大化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一消费曲线推导出来。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总效应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 ①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②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在实 际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总是反方向的 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商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商品需求曲线更平缓 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类型;长期行为都是可变;不可变时,短期行为在技术 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型分析及技巧介绍

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型分析及技巧介绍 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有时候并不会起很大的效果,出guo为你带来“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型分析与技巧介绍”,帮助你灵活应对考题,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资讯网站将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心理咨询师原是在卫生部门下的考试,因此,主要的考试内容比较偏向医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诊断(在技能中,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以神经症、神经症与精神分裂之间的鉴别诊断是重点)、心理咨询技能(参与性技能、影响性技能、咨询方法),心理咨询流派(认知行为疗法及其中的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阳性强化法等)是重点。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心理咨询师考试各类题型及其应试技巧。 职业道德每年必考,主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一般以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出现。前面一部分属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的特征、功能、主要内容、准则、践行规范及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后面一部分属于个人价值观考核,无对错,主要根据个人选择给分数。 考试的基础内容,多习题集上原题。 理由: (1)习题集要保证销量; (2)习题集以教材为蓝本,基本涵盖全部知识点。要把书粗看一遍就重点投入到习题集中。

选择题主要考查应考人员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考查应考人员对一些基本要领载、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题型包括: (1)单项选择题即四选一,四个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单选题的命题视角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相近概念。 (2)多项选择题即四选多,给出四个中有两个以上是正确的。选择题是标准化考试中最基本的题型,应重点复习。多选题的命题视角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概念的外延,这是主要的题目之一;二是包含于一个命题中的并列从属项,多见于一些并列的"性质""方法" 等等。 (3)计算题,一般以单选题的方式出现,或在基础知识部分,或在技能操作部分。主要检验考生从事心理咨询活动所应具有的基本计算能力的程序,以及对各种数据处理和运算水平的高低。相对来说,计算题所考查的知识面比案例分析题要简单一些,因为计算题所涉及的题目都是心理咨询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所必须用到的一些简单的 计算方法,计算题的命题视角也集中于此。 变态心理学、心理诊断(在技能中,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以神经症、神经症与精神分裂之间的鉴别诊断是重点)、心理咨询技能(参与性技能、影响性技能、咨询方法),心理咨询流派(认知行为疗法及其中的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阳性强化法等)是重点。最难的是变态心理学,要多花时间在变态心理学,要反复的斟酌,特别是症状学(主要是二级)内容,书上举的例子是重中之重,要尽可能理解,每年考试都有书上一模一样或稍有出入的案例,一般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详细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①动物的心理现象;②儿童的心理现象;③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规律是:①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②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认知;(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气质和性格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①心理过程和人格;②知、情、意和个性。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人的心理是:①脑的机能;②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①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的证明;②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③临床事实的证明;④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①事物的形象;②概念;③体验;④活动。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心理和行为不能划等号,不能说“心理就是行为”,“行为就是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②心理学是社会科学;③心理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艾宾浩斯:“心理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罗马盖伦提出气质这个概念; 19世纪中叶,心理学成为实证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韦伯,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德国费希纳于1860年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冯特用内省法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和情感三维说,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哲学部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4、维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5、辩证法主张事物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全面的且承认矛盾。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且否认矛盾:根本区别是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7、为马克思注意哲学的产生奠定的三大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本质特征是他的实践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原理。命题的提出人时毛泽东。

11、马克思主的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3、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14、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15、规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16、发扎你信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否定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17、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即数量,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普遍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不同的事物发展具有不同的曲折性;事物的房展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20、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第一位,外因第二位。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1、事物的性质主要地位是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22、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心理咨询师简答题考试用

心理咨询师简答题(全)-考试用 1、请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身心和社会功能)进行整理。答: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易激惹,焦虑。生理状态:即躯体异常感觉:头痛,头晕,疲劳,睡眠不好。社会功能状态:学习效率降低,社会交往很少。 2、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疑病性神经症) 答;心理方面:痛苦,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意向下降.躯体方面:右上腹部不适,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全身乏力,伴头,胸肩等位疼痛。 3、引起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造成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生理原因:女性,31 岁,面临婚姻问题和工作问题。2,社会原因:童年受母亲训斥,中学上卫生课时,因回忆童年的经历感到下流,羞耻。人际交往少,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教养严厉。 3,文化因素对心理障碍的影响。 4、心理原因;错误观念;认为童年经历下流,无耻,暗恋男老师,自己不纯洁。 5,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的评价: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不纯洁。 6,持久的负性情绪:童年事件一直困扰着自己,与人接触就紧张,害怕。性格内向。 4.引起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造成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析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生理原因:未见明显的生理原因。 2.社会原因: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严格,父母非常看重他的学习成绩。有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上大学后学习成绩下降。 3。求助者人际关系不良,很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 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5.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资料进行整理?(强迫性神经症)答:1,童年生活经历:吃东西未洗手遭到母亲训斥,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父母感情融洽,父母管教严厉,做事追求完美。2,青少年期情况: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伴玩耍,大学时同学患肝炎而担心被传染,学习,就业顺利。6.该求助者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属于什么范畴内的心理紊乱?并说明理由? 答:1,求助者的核心问题是指那些使求助者感到痛苦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该求助者的核心问题是情绪低落。 理由如下: 1,情绪低落的表现:经常面带愁容表现痛苦悲伤等。 2,求助者主诉:感到前途悲观等。求助者的心理紊乱属于心理障碍的范围。 理由如下;1,排除精神病障碍。一,按照自知力标准,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二,按照病与非病原则,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即未出现幻觉,妄想等症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题

基础知识 1、关于职业道德,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职业资质评价的唯一指标 B、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C、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D、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综合强制要求 2、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A、爱国、守法、自强 B、求实、严谨、规范 C、诚信、敬业、公道 D、忠诚、审慎、勤勉 3、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职业化是指从业人员工作状态的() A、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B、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 C、一致化、动作化、简约化 D、高效化、人性化、科学化 4、下列关于“员工敬业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美国社会学家盖洛普首次提出了“员工敬业度”的概念 B、“员工敬业度”表示只对工作负责,但与员工的忠诚度无关 C、敬业度高的员工虽然工作兴趣较低,但工作态度与其他员工无差别 D、敬业度高的员工一定是天赋高、才华出众的优秀员工 5、关于诚信,正确的说法是() A、诚信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道德资本 B、诚信只是针对他人而言的遵约守信状态,与自我的内在信念无关 C、为监督诚信落实、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要坚持诚信条件论的观点 D、无论作出怎样的承诺,坚持履行承诺是诚信的本质 6、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公道”的基本要求的做法是() A、轻重缓急一个样 B、待遇高低一般齐 C、遵守制度一致化 D、奖励惩罚一刀切 7、职业纪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 A、职业纪律与人情水火不相容

B、领导可以运用职业纪律处罚一切违背纪律的行为 C、在职业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D、即使是不合理的职业纪律也要遵守,不可更改 8、下列关于节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招待客户时,讲节约是对客户的不尊重 B、靠劳动创造财富,而不是靠节约积累财富 C、节约与否应该由员工自主决定 D、节约的本质内涵是当用则用,宜省则省 (二)多项选择题(9~16题) 9、下列属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是() A、爱岗敬业 B、以人为本 C、保护环 境 D、奉献社会 10、在职业活动的内在道德准则中,“勤勉”的内在规定性是() A、时时鼓励自己上进,把责任变成内在的自主性要求 B、不管自己乐意或不乐意,都要约束甚至强迫自己干好工作 C、在工作时间内,如手头暂无任务,要积极主动寻找工作 D、经常加班符合勤勉的要求 11、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所谓“不找任何借口”的意思是() A、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B、自己的事情要千方百计地做好 C、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 D、不允许对企业管理提出不同的意见 12、关于如何培养职业情感,正确的认识是() A、只有从事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才能激发职业情感 B、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有助于培养职业情感 C、以小“善”去小“恶”坚持点滴积累以巩固职业情感 D、时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强化职业情感 13、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 A、经营者使用了与知名商品近似但仔细辨别能够区分的商标 B、政府运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C、为与对手竞争,经营者以低于对手、但不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D、采取抽奖式的有奖销售,将最高奖的金额设置为5500元 14、一般从业人员执行操作规程,具体要求包括() A、牢记操作规程 B、演练操作规程 C、坚持操作规 程 D、自创操作规程 15、践行职业规范“合作”的具体要求包括() A、求同存异 B、出奇制胜 C、公平竞争 D、互相协作 16、践行“奉献”职业规范,具体要求包括() A、因事而异 B、尽职尽责 C、尊重集体 D、为人民服务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单选 17、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人当了志愿者,他们工作繁忙,但没有报酬。你认为他样当志愿者的主要目的是() A、为奥运会出把力 B、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奥运会的热烈氛围 C、有机会在电视上露露脸 D、积累一些社会阅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建议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人文、历史、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主要为客观性 试题。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写作等。 政治。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经济。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在本题库中已经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列出,做完即可保证高分。 法律。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关系等;了解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主要程序法及其实际运用。 【重点】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

2016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2)

2016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2) 1[单选题] 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A.行为 B.函数关系 C.个体 D.个体所处的情境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 如果你赞同“企业家应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个观点,你的理由是() A.企业家有钱 B.企业家可以做慈善事情 C.企业家有能力 D.企业家社会地位高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按照记分规则所得的每一个测验的分数叫()。 A.分数 B.原始分 C.初始分 D.最后得分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按照记分规则所得的每一个测验的分数叫原始分(粗分1。主测者应将这些分数登入记分纸封面上相应的原始分栏内。第3题笔记记录我的笔记(0) | 精选笔记(0)选择笔记标签:试题内容(0)答案解析(0) 4[单选题] 精神分析理论的动力学观点认为:“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另一动力本能为() A.生本能 B.死本能 C.营养本能 D.求生本能 参考答案:C 5[单选题] 在判断人的心理正常与否的情形下,下列表述中符合“内省经验标准”涵义的是()。 A.病人的内省经验 B.亚健康人群的内省经验 C.健康人群的内省经验 D.普通人的内省经验 参考答案:A 点击查看试题笔记(2)6[单选题]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所产生的知觉叫()。 A.似动知觉 B.时间知觉 C.空间知觉 D.运动知觉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A.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 B.构造心理学派的诞生 C.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D.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参考答案:C 8[多选题]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与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参考答案:B,C 参考解析: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初步诊断时,需要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一个判断,即确定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其中一点就是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所谓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做怎样的解释。 9[多选题] 人估计时间的依据包括()。 A.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B.各种计时工具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总结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I .《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心理问题分类:

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三、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四、神经症的判定: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 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4)对家庭的看法。(4)产生不准确的信和范围?P4 (5)早年回忆。息。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6 )出生和成长。(5)产生防卫心理和 (1)求助者主动提出(7 )健康及身体状行为。 的求助内容。况。 (6)提问过多可影响 (2)心理咨询师在初(8)教育及培训。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 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9 )工作记录。明。 (3)心理咨询师可以(10 )娱乐。 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11)性欲的发展。4、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 步分析发现问题。 (12)婚姻及家庭资P12 (4)上级心理咨询师料。答:( 1)“为什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13 )社会基础。的问题。 会谈目标。(14)自我描述。(2 )多重选择性 问 (5)会谈目标中若有(15)生活的转折点题。 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和选择。(3 )多重问题。 处理。 (16)对未来的看法。(4 )修饰性反问。 (17)求助者附加的(5 )责备性问题。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任何材料。(6 )解释性问题。 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P9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5、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答:(1)身份资料。用。P11 P12 (2)来就诊的原因和答:(1)造成依赖。答:( 1)适合求助者的接 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2)责任转移。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3)现在及近期的状(3)减少求助者的自趣。

二级心理咨询师必考案例问答题

二级案例问答题 一、在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时,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三级P5-6)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二、在咨询中应避免出现的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什么?(三级P12-13) 1、避免提问“为什么”的问题。 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 3、避免多重问题。 4、避免修饰性反问。 5、避免责备性问题。 6、避免解释性问题。 三、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会谈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三级P13) 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有效: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入探 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 问题有帮助。 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四、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要注意些什么?(三级P13)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五、如何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定性分析?(三级P26-29) 1、根据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可知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

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 在正常范围。 2、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 3、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五、心理咨询师如何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三级P28-29) 心理咨询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要有自知之明有,不能包揽一切。 1、明确自己的胜任力。 2、理论上,健康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神经症性问题。 3、对精神病性问题,心理咨询师只能进行有条件的辅助工作。 4、慎重对待出现神经症性问题的求助者和能够确诊为神经症的求助者。 5、综合分析和鉴别精神病性问题和神经症性问题。 七、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三级P14) 1.选用MMPI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2.选用EPQ测验,用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3.选用SCL-90测验,用来了解其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程度。 4.选用SAS测验,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及程度。 5.选用SDS测验,用来了解其抑郁情绪及程度。 6. 选用SRRS 测验,用来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 八、还应收集该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三级P9、P15-16) 1.该求助者的出生情况及婚恋情况。 2.该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3.该求助者的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 4.该求助者对未来的希望。 5.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 6.该求助者的生活状况。 7.该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情况。 8.该求助者的娱乐活动。 9.该求助者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 10.该求助者的家族史。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基础心理学部分 第一节绪论 一、基本概念: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认知、 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马斯洛(Maslow,A.H.)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元: 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普社发 1 脑干网状结构由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下丘脑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现象(定义、概念和例子)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从瞳孔通过前房,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色调 明度 饱和度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了。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们对 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知觉的基本特性(,,,):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 认识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 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1.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 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

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第二节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1.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 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着重理解和掌握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理解并掌握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意义,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第二节 认识和真理 1.掌握真理概念,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并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及意义。 3.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学会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五章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了解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理解并掌握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3.掌握社会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构成和形式。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涵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