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二、学分:15

三、总学时数:260

四、大纲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作家和作品,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古代各类文体的演变轨迹、文化思潮的兴替、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五、备课和讲授

1、重点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适当介绍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以拓展学生视野。

2、文学史的介绍应与作家作品分析结合起来,以史为经,作品为纬,既有宏观的审视角度,又有微观的感性认识。

3、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安排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小论文的创作。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提高教学质量。

4、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门跨度比较长的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一学期(先秦两汉文学)、第二学期(魏晋南北朝唐文学)、第三学期(宋元文学)、第六学期(明清明文学),总共为四个学期,第一学期课内讲授56学时,第二、三、四学期均为68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应为1:1。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选用:1.《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豫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七、章节及主要内容:

第一卷

总绪论

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应该立足于文学本位。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应该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文学发展是不平衡的,俗与雅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也促进了文学演进。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两者的互动,都是中国文学演进的途径。

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有三古七段说。三古指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情

况,可以分解为九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远古的歌谣和神话。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字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出一种文史哲不分的综合形态。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后人加工修改,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中国在远古时代曾经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等。中国神话对中国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它的特点是以己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着浓烈情感体验。

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为仙话是中国神话散失的原因。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选讲篇目:《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的编写过程,历史上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诗经》按风、雅、颂为分三类。《诗经》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诗经》作品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赋比兴是其最基本的创作手法。《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诗经》的风雅精神和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选讲篇目:《关雎》、《卷耳》、《载驰》、△《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兼葭》、《无衣》、△《七月》、《东山》、△《生民》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是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尚书》和《春秋》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的叙事和记言的文学成就很高。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文学成就逊于《左传》。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次表现为“辩丽横肆”的说辞。

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后代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选讲篇目:△《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先秦说理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

选讲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楚狂接舆》、《长沮桀溺》、《子路从而后》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孟子散文长于论辩,气势浩然,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

选讲篇目:△《齐桓晋文之事》、《天时不如地利》、△《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齐人有一妻一妾》、《鱼我所欲也》、《民为贵》

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是先秦说理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著作。《庄子》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其哲理散文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选讲篇目:△《逍遥游》、△《养生主·庖丁解牛》、《胠箧》、《秋水》、《达生·佝偻承蜩》、《徐无鬼·匠石运斤》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荀子》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韩非子》文风冷峻,论辩透彻,逻辑严密。

选讲篇目:△《劝学》、《赋篇》△《五蠹》、《说难》、《喻老·扁鹊见蔡桓公》

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不是纯粹的“蛮夷”。战国晚期,楚国由盛而衰,政治越来越腐败、黑暗。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但一直受小人谗害,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而死。“楚辞”是战国时期出现在南方的一种文学体裁,屈原的楚辞作品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三节《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香草美人”手法、“骚体”的语言形式,是《离骚》的文学特点。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屈原的其他作品有《九歌》、《九章》、《天问》和《招魂》。《九歌》是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祭歌。《九章》是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天问》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招魂》的主题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

第五节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代表作为《九辩》。屈原的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的艺术形式,都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选讲篇目:△《离骚》、《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涉江》、《哀郢》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汉代文人可以以献赋、通经等方式求得通达。同时诸候王和贵族喜招致文士,而乐府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作家群体的稳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和汉代文学所走的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相一致,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兴旺景象。

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两汉是经学昌明的时代。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互相影响,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

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汉代文学样式有汉赋、乐府诗(汉代出现了五言诗)、历史散文、政治散文等。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所编而成的一本杂家著作。《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吕氏春秋》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第二节李斯的散文

李斯的《谏逐客书》文采华美。李斯的一些刻石文都写得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各篇铭文又各具特色。

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作家。他的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是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他的疏牍文层次清晰,论述透辟,态度诚恳朴实又情感真挚。晁错也是汉初的政论家。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所编。西汉散文中文学成就比较突出的还有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

选讲篇目:△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上)、晁错《论贵粟疏》、王充《论衡·订鬼》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汉初出现了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七发》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第二节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汉武帝时文坛上出现盛况,东方朔的《答客难》、枚皋的赋作都曾独步一时,司马相如雄踞于西汉文坛,创作出具有典范意义的汉赋。

第三节《子虚赋》和《上林赋》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第四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主要有王褒的《洞箫赋》等。扬雄是学者而兼赋家的代表。扬雄创作的赋以《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四篇赋最著名。

选讲篇目:贾谊《服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生长于史官家庭,后又转益多师,他青年时又有漫游经历,为继承父亲的遗志而写《史记》,遭李陵祸受宫刑,隐忍含垢,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

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其《史记》一书有严密的体例。《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史记》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

司马迁按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使得《史记》所收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人物传记既有宏廓画面,又有深遂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史记》还有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和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的人文精神、叙事、写人艺术,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讲篇目:△《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留侯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报任安书》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是西汉的音乐管理机关。乐府的职能在汉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收集在一起,共分为十二类。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两汉乐府诗反映的社会面十分广阔,内容十分丰富。诗篇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对爱与恨的坦率表白,对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展示了丰富多采的艺术画面。

第三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成就最大的是叙事诗,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乐府诗善于选取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叙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寓言诗的创作也是汉乐府的一个特点。

第四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选讲篇目:△《战城南》、《有所思》、《上邪》、△《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焦仲卿妻》

第五章东汉辞赋

第一节京都赋的崛起

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的《二京赋》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

第二节抒情赋的勃兴

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纪行赋的代表作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和蔡邕的《述行赋》。述志赋的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汉书》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

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第二节《吴越春秋》

赵晔编撰的《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的雏形。《吴越春秋》和东汉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

在东汉的政论散文中,王充的《论衡》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别具一格,王符的《潜夫论》也是一部愤民嫉俗之作。王充、王符、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选讲篇目:△《苏武传》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的《咏史》是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五言诗。张衡是在班固之后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文人,并取得重要成就。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郦炎的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赵壹的《疾邪诗》也是五言体。蔡邕也写过五言体《翠鸟诗》。上述五言诗都作于灵帝时期,具有典型的乱世文学的特征。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艺术水平是“五言之冠冕”,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选讲篇目:△《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青青河边草》、《明月皎夜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汉末以后人物的品评直接影响到了文艺批评。刘勰的《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新的文学思潮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乱世文人多遭杀戮,使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使寒士的不平大量地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此时文学家族大量出现。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的玄学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的影响。魏晋风流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魏晋风流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为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佛学

对文学的影响非常深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始于建安文学,之后是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曹丕的诗主要分为三类。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丕的诗“有文士气”。

第二节曹植

曹植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曹植的诗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曹植五言诗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

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代表作是《七哀诗》。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有着俊逸而奇丽的风格。蔡琰的代表作是《悲愤诗》。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对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也即“建安风骨”的内涵。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正始诗歌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较高。

选讲篇目:曹操:《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名都篇》、《美女篇》、《泰山梁甫行》、《吁嗟篇》、《野田黄雀行》、《洛神赋》王粲:△《七哀》、《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禹:《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蔡琰:《悲愤诗》诸葛亮:《出师表》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从军》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西晋诗人在政治旋涡中浮沉。西晋诗人喜欢逞才,拟古成为一时之风。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为追求华丽辞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左思的《咏史》诗表现了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刘琨诗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主旨是“悲时俗之迫厄兮,将轻举而远游”。郭璞以游仙与失意之悲,与左思借咏史抒牢骚不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兰亭诗的艺术水平不高,但预示了山水诗的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

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玄言诗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选讲篇目:陆机:《赴洛阳道中作》潘岳:《悼亡诗》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弱冠弄柔翰、荆轲饮燕市)刘琨:《重赠卢谌》、《扶风歌》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渊明诗歌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代影响很大。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点。陶诗的一大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是陶诗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给陶渊明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第五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陶渊明的文学价值被后人发现。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选讲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种豆南山下)、《乞食》、《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并记》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现存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其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朝民歌的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其最杰出的作品。

选讲篇目:《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今夕已欢别)、《华山畿》(君既为侬死、未敢便相许)、《读曲歌》(打杀长鸣鸡)、△《西洲曲》、《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木兰诗》、《敕勒歌》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诗与魏晋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谢灵运开始大力创作山水诗,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

鲍照的诗内容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受压抑的痛苦,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鲍照创造了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选讲篇目: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永明体诗人中,沈约诗有“清怨”的风格特征。永明体代表诗人谢朓,其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另外何逊和阴铿的诗也较有成就。“永明体”的产生,使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

刘宋王朝时,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齐梁之时,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主要有三个: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氏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宫体诗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选讲篇目: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北朝文坛出现了复苏。西魏、北周文坛接受南朝文学的影响,庾信和王褒是由南入北的著名文士。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政权对峙,南北文化的交融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本国才俊之士充任使臣进行南北通好;因种种情况一些人才羁留或投奔他国而带来了新的文化。

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在南朝度过前期生活,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是其后期生活。在北朝,他的“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建安文章注重“气质”,情辞相称。曹操的教令饶有通脱之风。从总的趋势看,建安之文有从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过程。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魏晋时期论辩文出现高潮。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

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的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特点。“元嘉三大家”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他们的文才技巧高妙,冠绝一世。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诗体赋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写景文成就也引人注目。

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郦道元的《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也是南朝文坛上的旷世杰作。

选讲篇目:鲍照《芜城赋》、△孔稚圭《北山移文》、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江淹《别赋》、庾信《哀江南赋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峡》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小说是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中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起来。

第二节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地理博物,鬼神怪异,佛法灵异。志人小说按内容也可分为三类:笑话,野史,逸闻佚事。

第三节《世说新语》

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

选讲篇目:《宋定伯捉鬼》、△《三王墓》、《韩凭妻》、《李寄》、《过江诸人》、△《周处》、《刘伶病酒》、《王蓝田性急》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代国力的强大,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唐代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的繁荣,也影响到了文学。

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唐代士人开阔的胸怀,恢宏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影响到唐文学风貌。他们的生活,也与唐代文学的发展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入幕和贬谪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儒、释、道思想交融。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

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文学的繁荣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唐代文学对后代影响极大。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隋代文学

隋代统一了分裂的南北朝,隋代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有宫廷化倾向。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以本……时人谓之上官体”。“初唐四杰”并没有完全摆脱宫廷时风的影响,五律至宋之问时定型。

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这就是唐诗风骨。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

有唐一代。

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取得进展,如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意,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选讲篇目:王绩《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讨武檄文》卢照邻《长安古意》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修竹篇序》、《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朔风吹海树、△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孟浩然的诗也以写自然山水见长,自然平淡是其诗特点。与王、孟诗风相近的诗人中,常建的创作成就最高。山水情怀对明秀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多带有禅意和禅趣。

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翰、王昌玲、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新刚健之美。

第三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高适、岑参的诗作都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王之涣的诗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似。

选讲篇目:孟浩然△《临洞庭》、△《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王维△《渭川田家》、《汉江临眺》、△《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观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竹里绾》、《鸟鸣涧》、《鹿柴》高适△《燕歌行》、《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王昌龄△《出塞》、《从军行》(其一、其四)、△《长信秋词》、《闺怨》李颀《古从军行》崔颢《黄鹤楼》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王翰《凉州词》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不详,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后游历天下,天宝时为供奉翰林。后因入永王幕而获罪流放,途中遇赦而还。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重要地位。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一方面是用古题抒写已怀。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李白的绝句,往往用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且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还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李白的诗歌语言明丽爽朗。

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是盛唐的诗仙,对后世的文学影响很大。

选讲篇目:《古风》(其十九、其二十四)、△《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其一)、《长干行》、《丁都护歌》、《峨眉山月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登金陵凤凰台》、《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繁荣,元结和《箧中集》的诗人们一变盛唐诗人诗中的理想色彩,而转向写人生悲苦。杜甫将写实倾向推向了艺术的巅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表现了更广阔更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杜甫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其律诗最高成就在于将律诗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使人忘其为律诗。语言上,炼字炼句表现在律诗中最为精彩。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萧散自然,是其多样风格中又一重要特色。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诗是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者。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杜甫是唐代的诗圣,在诗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选讲篇目:《望岳》、△《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月夜》、△《春望》、《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秋兴》(其一)、△《登高》、△《登岳阳楼》

第五章大历诗风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韦应物的部分诗歌有盛唐余韵,一部分诗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刘长卿的诗更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大历十才子”的诗表现的也是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

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人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第三节顾况与李益

顾况的诗受江南民歌的明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极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

选讲篇目:元结《舂陵行》、《贼退示官吏》顾况《囝》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韩愈最具独创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异意象著称的诗作。孟郊的怪奇之风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李贺诗风凄艳诡激。韩孟诗派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将诗散文化。

第三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禹锡、柳宗元有着非常接近的政治遭遇,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穷僻的贬所度过,故多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怒,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刘禹锡的诗雄直劲健,有民歌情调。柳宗元的诗冷峭简淡。

选讲篇目: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听颖师弹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孟郊《寒地百姓吟》、《游子吟》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石头城》、《再游玄都观》、《竹枝词》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江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守行》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由杜甫的写实倾向承继而来。在这一过程中,元、白等人还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具有新特色。

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比张、王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白居易的《新乐府》取得了突出成就,又有不少缺憾。

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元、白的唱和诗创造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

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表现了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内容上热衷于铺叙身边琐事,将衣食俸禄挂在嘴边,千篇一律,令人生厌。其写景记游的闲适之作,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其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

选讲篇目:白居易《重赋》、《杜陵叟》、△《轻肥》、《卖炭翁》、《买花》、《观刈麦》、《新丰折臂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元稹《田家词》、《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遣悲怀》李绅《悯农》张籍《野老歌》王建《水夫谣》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儒学复兴的思潮也相伴而来。士人由通经致用到改变现实,促成了政治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复古为新变的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韩愈、柳宗元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的路途。

第二节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骈文发展至唐,弊端也随之而生,而骈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在继承前人古文理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明确、更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其有着深刻的政教目的。杂文学的观念对散文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自初唐起,散体文有一缓慢的发展过程。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韩愈的论说文、杂文、碑志都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柳宗元的杂文创

作很有特色,山水游记更是其散文中的精品。

第四节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在古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晚唐小品却异军突起,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李商隐的骈文风格华丽浓艳。

选讲篇目:韩愈《师说》、△《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三戒》、《虫负虫版传》、《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唐传奇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初盛唐为发轫期,中唐是兴盛期,晚唐是衰落期。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斐然可观。

第二节俗讲与变文

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俗讲的底本,就是讲经文,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尚有“转变”。“转变”,就是说唱变文,而变文是“转变”的底本。敦煌遗书中有讲经文与变文,二者都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选讲篇目: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第十章晚唐诗歌

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晚唐时期,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的情绪突出反映在怀古咏史诗中。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在其他内容的诗篇中,也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许浑的怀古咏史诗是其诗中比较出色的部分。

第二节苦吟诗人

晚唐以苦吟的态度作“清新奇僻”诗的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贾、姚一派诗的缺点是诗境狭窄、有句无篇。

第三节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晚唐诗期,闺阁情怀在文士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称“温李”的温庭筠与李商隐,以爱情题材的诗歌和艳丽诗风,在诗苑中开辟出新的境界。晚于他们的吴融、唐彦谦等,则是其诗风的继承者。

第四节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自咸通后期开始,唐王朝进入动乱阶段。平安闲放、终老烟霞,成为士人生活上追求的目标。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徒等人的诗歌,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

第五节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唐末诗人中,生活到五代初的郑谷、韦庄、罗隐,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劫难,在诗中对社会灾难、民生疾苦有了较多的反映,但唐末的伤时讽世之作成就就不算突出。

选讲篇目:杜牧△《过华清宫》、△《赤壁》、《山行》、△《泊秦淮》、《早雁》、《阿房宫赋》皮日休《橡媪叹》、《读司马法》聂夷中《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温庭筠《商山早行》

第十一章李商隐

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身世坎坷,他的才情、悲剧和内向型性格,使他灵心善感,感情细腻。李商隐思想中儒道佛成分兼而有之。他的诗歌内容是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

第二节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

李商隐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多方面成就。中唐后期以来诗歌有着重心灵、重自我的趋向,李商隐正是受其推动,在包括爱情体验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了开拓,同时创造了“绮密瑰妍”的诗美。

第三节凄艳浑融的风格

李商隐诗有着凄艳浑融的风格。比起齐梁诗,李商隐的爱情诗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齐梁的庸俗情调。与阮籍比较,李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不象阮诗虚化玄奥。与李贺比,李商隐脱离了李贺的词诡调激,归于温润纯熟。与杜甫比,李诗也有独特之处。

选讲篇目:李商隐△《安定城楼》、《贾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昨夜星辰昨夜风)、《锦瑟》、《夜雨寄北》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词所配的音乐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词大约起源于配合宴乐演唱的歌词。词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其代表。盛唐和中唐一些诗人开始尝试词,如张志和的《渔父》,白居易的《忆江南》。

第二节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词》由后蜀赵崇祚编选,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花间词》词风缛采轻艳,其中温庭筠和韦庄的词艺术成就较高。

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南唐主要词人是冯延巳、李煜。冯延巳的词开启了南唐词风。李煜的词成就最高。南唐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

选讲篇目: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迭)、△《望江南》(梳洗罢)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女冠子》(四月十七)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李景《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崇文抑武的国策

宋代国策崇文抑武,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宋代的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诗文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深沉的忧患意识对宋代文学家影响很大,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下,又造成了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士大夫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人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宋代文人审美情趣也发生了转变,从而促成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城市的繁荣,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词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人。宋诗对唐诗有所因革。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在两宋时期的北方中国,文学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有柳开和穆修。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宋初馆阁之臣酬唱之诗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诗人中,林逋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寇准在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但喜写山林之思,情思凄婉。

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

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体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晏殊的词闲雅而有情思。欧阳修的词虽然也主要走五代词的老路,但新变的成分要多些。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范仲淹的词独辟蹊径,张先的词贴近日常生活,王安石的词则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柳永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这些都对后来词人影响很大。

选讲篇目: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苏幕遮》(碧云天)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破阵子》(燕子来时)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鹧鸪天》(彩袖殷勤)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鹤冲天》(黄金榜上)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对诗风也进行了革新,主要表现在对西昆体诗风的矫正。梅尧臣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有着简洁峻切的风格。曾巩的散文平正周详,长于议论。

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

王安石早期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后期诗风趋于含蓄深沉。后期王诗中写景抒情的绝句使

王安石在当时诗坛上享有盛誉。

选讲篇目:王禹△《对雪》、《待漏院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戏答元珍》、△《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秋声赋》梅尧臣《汝坟贫女》、《鲁山山行》苏舜钦《庆州败》王安石《河北民》、△《明妃曲》、《读史》、《北陂杏花》、《泊船瓜州》、△《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列传》、《伤仲永》苏洵《六国论》曾巩《墨池记》

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融合了儒、道、禅。他乐观旷达,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其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第三节苏轼的诗

苏轼是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上,苏轼都是出类拔萃的。

第四节苏轼的词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他的词学观是诗词一体。他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艺术上“以诗为词”。苏轼的词表现出了多样性风格。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髓。苏轼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苏轼对后代文人影响很大。

选讲篇目:《留侯论》、《喜雨亭记》、△《前赤壁赋》、《日喻》、《方山子传》、《石钟山记》、△《荔枝叹》、《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游金山寺》、《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老夫聊发、△十年生死)、《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其诗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其晚年诗风克服了奇险生硬的特点。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陈师道创造了以“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他的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炼,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代表,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但多数受黄庭坚诗的影响,受到黄庭坚直接间接的指点,所以他们的诗歌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

第四节江西诗派的演变

靖康之变使江西派诗人写出了沉郁悲壮的爱国诗篇,一改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的创作倾向。吕本中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活法”之说。

第五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陈与义和曾几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主题的诗,二人与江西诗派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选讲篇目: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题竹石牧牛》陈师道《示三子》、《舟中》(恶风横江江卷浪)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一节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的词雅俗并存,兼学苏柳。晁补之的词最突出的主题是吟咏隐逸,自抒被迫退隐后的心境。

第二节晏几道

晏几道的词继其父晏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写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男女悲欢离合之情,创造了新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秦观

秦观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词卓然一家,和婉醇正,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贺铸

贺铸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词先声;另一方面,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了南宋吴文英等人。

第五节周邦彦

周邦彦的词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调美、律严、字工,注重音律和谐。

选讲篇目: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苏幕遮》(燎沉香)、《六丑》(正单衣试酒)、《蝶恋花》(月皎惊鸟)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在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情感世界时,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第二节朱敦儒

朱敦儒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第三节张元干等词人

南渡以后,词人歌唱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从而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词风也从柔丽婉转变为慷慨悲凉。在这一词风转变过程中,张元干最为典型。

第四节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纲和岳飞虽然并不以作词著名,但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仅奋不顾身地致力于保家卫国,也用词作来表现他们的斗争精神,为抗金救国而呼号,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

选讲篇目: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洞庭青草)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陆游有着终身不渝的爱国情怀。陆游诗歌创作上借鉴江西诗派以外,还广泛地学习了前代优秀诗人。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陆游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陆诗艺术上追求雄浑豪健,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第三节陆游的影响

陆游高扬爱国主题,对南宋后期的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节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的诚斋体诗的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选讲篇目:陆游△《关山月》、△《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剑门道中遇微雨》、《沈园》二首、△《《示儿》、《卜算子·咏梅》、△《钗头凤》(红酥手)、《诉衷情》(当年万里)杨万里△《初入淮河绝句》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州桥》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辛弃疾的词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出来。与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第二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在词中拓展出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他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第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

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第四节辛派词人

张孝祥是辛派词人的先驱者,风格骏发踔厉,自成一家。陆游词风格虽然多样,但未熔炼成独特的个性。陈亮与辛弃疾词风相似,刘过是在写词上有意识地效法稼轩。

选讲篇目: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刘过《沁园春》(斗酒彘肩)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一节姜夔

姜夔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其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史达祖词致力于炼句,有时失于雕琢过甚。

第二节吴文英

吴文英的梦窗词表现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其词中充满了亦梦亦幻的境界,有着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宋末其他词人

周密的词风典雅清丽。王沂孙最工于咏物。张炎词风清雅疏朗。蒋捷词卓然自成一家。刘克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先秦文学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 1、教学基本要求 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

情剧;曲状元; 花间美人、水浒剧。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元杂剧形成的原因。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 (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 (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其五,元杂剧的特征。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关汉卿 1、教学基本要求 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

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述文学史包括5大历史史段:宋、辽金元、明、清、近代。教材在编排上分别按照这5大史段划分为5编。 2、以纵向代表史段,以横向代表文学体裁,以教材所划分的编为单位,可将课程内容所涉文 联系,文学在担负明言载道的同时,其满足大众娱乐和消遣的功能也日益发达。这种特点造就了文学史发展演变的群众基础性和集体创作累积性力量更为强大,文人独创的代表作家和杰出作品都有着更为深广的时代背景。这种自下(民间文学)而上(文人士大夫文学)的发展特点明显不同于传统文学自上而下的特点。事实上,如果说,传统文学是由文人士大夫独领风骚、代表了道统学统的正声雅调的话,宋代以后迅速崛起的各种通俗文学,则是不断从民间文学汲取新鲜血液,并给予日渐萎缩的传统文学的创作以灵感的滋养。因而,非常明显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材中的文学史重心,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转移——除宋代依然以诗词为主要内容外,元明清文学基本全是戏剧和小说的天下。因此,教材依然沿用历史朝代断限的方法对文学史进行分段编排和叙述,虽然从行文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元明清是戏剧和小说这两大文学体裁创作不断探索、演进、分化乃至最终逐步定型的历史阶段,需要进行蝉联学习,如果按照自然朝代更替的人为划分,反而使我们在理解和记忆上很不方便。 4、基于上述思路,如果以3大类文学样式作为逻辑框架,根据课程知识内容和所涉文体特点,可将教材目录结构重新分布排列如表2-2-1。表中,与原课程章节排列顺序有所调整的标题分别用括号“【】”加以标示。 附带说明的是:文学理论批评在逻辑结构目录表中作为一条文学发展线索予以独立罗列,目的是在于更好归纳知识点,方便读者的记忆检索,以线带点,强化和加深理解。至于具体内容,在【笔记】栏目中则仍然按照文学理论批评所涉文学体裁,将其归入相应的类别内容之中。例如,有关诗歌创作的理论批评归入传统文学类,有关戏剧、小说的理论批评,则分别归入曲艺文学类和小说文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经过上述整理之后,课程的学习线索已经比较清晰:课程内容分为3大版块,每个版块之中,每种文体的发展史便形成一条主线索。总的来说,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本上还是一样。所不同的是,重要文体的实际发展情况更加复杂,流派纷呈,创作繁盛,因而每条主线索上的知识点也就更加驳杂,课程知识容量相对更加庞大。 、以下,以诗歌、散文、词/散曲、戏剧、小说这5大主要文体在不同史段内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课程教材相关知识要点,全部罗列如概览表2-2-2和2-2-3。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 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 的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 活所作的形象的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 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 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 的重要土壤。 风雅颂: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 是诸侯国地方乐歌曲调的意思,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 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朝廷正音,即王城地区的乐歌,分为 大雅、小雅。大雅多为朝廷燕享时的乐歌,共31篇;小雅多为下层 官吏的怨刺之作,共74篇。“颂”是王朝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鲁、 商三颂。内容多褒美,共40篇。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 为诗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 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客观 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 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成为中国古 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 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 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的独特艺术手法。是指文章的反复咏叹,是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安排,不是任意重复,而是通过有节奏 有区别的反复,加强抒情浓度,增强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炽 热的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 《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 成果,集前代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主持 撰定《毛诗正义》70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 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当时具有绝对的 权威地位。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 能避免主观臆断。 香草美人:是出自屈原《离骚》的诗歌象征手法。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浅谈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浅谈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0-08-05T13:52:38.5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1期作者:孙德春 [导读]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正日益被“边缘化”,大力推进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河南新乡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12-01 摘要:当前,高校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正日益被“边缘化”,大力推进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就这一课题,主要从学术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设计合理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注重各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提供一己之见。 关键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思潮和经济效益至上等负面的影响,高校的教学改革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古代文学作为传统人文基础学科之一,其也不能例外,并且其学科地位正在日益被“边缘化”。笔者以为,为了切实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水平,加强人文学科的影响力度,应加大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本文针对当前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浅见,具体如下: 一、注重学术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它课程相比,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也不能一成不变。想要这门古老的学科充满生机,充满现代感,在教学实践中就应不断吸收学界及相关学科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凝聚着学者和教学者深入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探索,它的引用和介入无疑会大大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含金量”,与此同时,它的实际运用亦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调动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但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者教学视野狭窄,只拘泥于教材的讲解,很少涉及学术界的实际研究状况,其结果必然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甚至出现错误,更不用说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1977 年考古学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钟柄上刻有“乐府”二字的秦代错金甬钟后,这说明秦代就已经有了“乐府”,自然推翻了以前一直为学者大都承认的汉武帝设置乐府之说,而现在有些文学史教材还沿用“乐府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观点,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再比如,对齐梁和初唐的宫体诗讲解,只注重讲解柔媚绮靡文风的不良影响,很少涉及到学术界的实际研究现状,如宫体诗对文学体制和形式的促进作用。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必然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因而,若要改变这种机械、呆板的教学形式,高校古代文学教师不仅要密切关注该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动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要因地制宜地介绍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成果,要想方设法地将学术成果转化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中。 二、注重课堂教学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普遍感到学生对古代文学兴味索然,厌学、旷课等不良习气层出不穷。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文学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太大,即古代文学教学的社会实践空间太小,而目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集中在走向社会后表现的实际能力上。笔者以为,要改变眼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不良的现象,教学一线的教师并不是无计可施,因为古代文学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文人群体安身立命、仕宦金曲的“资本”。如八股文和策论是文人登上仕途的“终南捷径”,诗歌和文章是文人结交好友、自我举荐的“交流工具”,词曲更是文人群体和社会大众的“娱乐资源”。虽然它们的具体社会环境和条件已经全部消失了,但在现代社会中,古代文学的实际应用机会和空间还是不少的。因此,如果古代文学教学者能够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环境,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失时机地拓展该学科的社会实际应用范围,完全可以使这门学科成为当代的“显学”。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古代诗歌音韵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利用文学鉴赏和古代实用文体,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利用古代文学的丰富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识水平。只要我们的高校能够面向社会实际办学,只要我们古代文学课的教师能够不遗余力地拓展古代文学的社会实践空间,在当前社会大众学习 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我们一定能够为传统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设计合理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 笔者以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缺陷是比较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考核目标过于单一,只注重日常的论文作业和期末考试,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测试。这不能切实、有效、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这种单一的考核制度既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又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升。针对这种教学情况,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群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参照西方、日本、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古代文学的成功教学模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如加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考察力度和范围而不单单拘泥侧重于“文学史”的考察;改革考试制度,改变单一的书面考试制度,设法以多样化的形式加强综合素质的测试;完善选修课的考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浮泛风气等。只有在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的保障下,我们才能确保古代文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水平。 四、注重各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 从目前的古代文学教学现状来看,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师对于各种教学资源利用相对不足,这使得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显得呆板有余,生动不足。因而,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条条框框,应在教学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开发上多下功夫。 首先,在硬件资源方面,我们应在现有的办学基础条件上,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利用好高校现有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等硬件设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课件制作、多媒体软件和画图软件等,尽可能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技术含量,完善和提高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这个方面,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尽管多媒体以及课件、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课堂焕发出生机,但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也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切不可将手段当成目的。 其次,在软件资源方面,历代遗留下来的有关古代文学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比如杜甫草堂、西安碑林、帝王陵寝、七大古都、各地文庙等人文遗址和景观,都是古代文学可以利用的人文资源。如果我们能把教学课堂设置在这些具体的人文环境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拓展古代文学教学的课堂内容,还可以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虽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可能会使一些地方高校可以利用的人文资源较少(如东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先两汉文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先两汉文学 二、课程性质:必修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从上古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并探讨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使学生较详细深入地了解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及作品。 3、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为以后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作业。 五、课程学时与学分: 3学时/周,共计48学时;学分:3学分; 六、考试方式:闭卷 七、教学容要点与学时分配:

先文学(共30学时) 概说(2学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上古文学的特点 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 思考题: 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2、神话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 3、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 4、神话的分类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重要名词: 劳动说神话山海经 第二章《诗经》(6学时)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第二节《诗经》的容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2、《国风》反映的主要容及其艺术特点。 3、《豳风·七月》的容及其叙事艺术。

4、《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 风雅颂变风变雅赋比兴四家传诗六义 第三章先历史散文(6学时) 第一节散文的源流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战国策》 思考题: 1、简述先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2、《左传》叙事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重要名词: 甲骨卜辞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国别体 第四章先诸子散文(6学时) 第一节诸子散文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论语》和《孟子》 第三节《庄子》 第四节《荀子》和《非子》 思考题: 1、诸子散文勃兴的原因。 2、《孟子》的文学特点。 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 百家争鸣寓言语录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诗经》中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它分类的根据是() [A] 根据内容的不同 [B] 根据地域的不同 [C] 根据音乐的不同 [D] 根据产生年代的不同 2、被称为“建安之杰”的诗人是() [A]曹操 [B] 曹丕 [C]曹植 [D]王粲 3、《楚辞》中的《湘夫人》,属于() [A] 屈原《九歌》中的作品 [B] 屈原《九章》中的作品 [C] 屈原《离骚》中的作品 [D] 宋玉《九辩》中的作品 4、《左传?晋楚城濮之战》中“师直为壮,曲为老”一句的意思是() [A] 军队出兵打仗,正义所在就气壮,理曲就衰疲 [B] 军队列队出战,年轻的气势雄壮,年老的疲惫无力 [C] 军队列队整齐,行军就志气昂扬,列队不整齐,就疲惫无力 [D] 年轻的军队,排列整齐,气势昂扬;年老的军队,排队弯曲,疲惫无力。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的作者是()

[A] 骆宾王 [B]王勃 [C]李白 [D]高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6、《诗经??卫风?氓》是一篇带有叙事成分的抒情诗,其中写到的事件有() [A] 女主人公回忆结婚的经过 [B] 女主人公婚后的勤劳 [C] 公婆对女主人公的虐待 [D] 女主人公赠送礼物 7、下列作品,属于先秦历史散文的有() [A] 《庄子》[B] 《左传》[C] 《孟子》[D] 《战国策》 8、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笔下的李广的性格特点是() [A] 武艺出众,胆识过人 [B] 为人宽厚,体恤士卒 [C] 善于交际,力争友军的支持 [D] 善于分化瓦解敌人,争取各个击破 9、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写到的桃花源中情况有() [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 不欢迎外人来访,态度冷漠 [C] 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D] 生活富足,花天酒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