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旧式仪注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4
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都有哪些在民国新旧交替时期,百姓在举办婚礼上,都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呢?民国时期婚礼流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吧!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一、民国婚前“三步曲”在民国时期的传统社会里,男女青年婚姻大事绝大部分均由父母作主包办代替而决定,当事人没有半点选择自由。
当儿女们到达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其家长便着手筹划。
婚前准备工作一般为如下“三步曲”。
第一步:择偶。
指男女双方家长为了自己儿女讨媳妇、找婆家而选择配偶对象。
在旧封建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人们择偶条件围绕着两个前提:一是门弟观念较重,彼此要门当户对。
双方的社会地位、贫富情况不要悬殊太大,才有共同生活方式,才能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即俗称“金门对金门,竹门对竹门”;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旧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男家在讨媳妇时,特别注重女子的身材,其次才是女子的容貌、品性。
据传“矮婆多仔生”,所以很多男方选媳妇时,喜欢物色那些身材矮小、体型粗壮的少女,长相不要求很俏丽,只要五官端正便可。
其目的便是希望婚后能早生贵子,传宗接代。
至于那些虽然容貌如花似玉、但身材瘦弱的女子反而不受欢迎。
经过家长的明查暗访,物色好择偶对象后,便托媒上门说亲。
第二步:说媒。
旧社会说媒有两种形式:一是聘请以做媒为生的专业人员,惠州城内这些人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不高,但能说会道,会察颜观色,善解人意。
由于他(她)专业,信息灵通。
对谁家有女初长成,待字家中,或谁家儿子需求亲、欲找配偶,以及谁家的社会地位、家境情况等等,均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通过其从中撮合,往往能如愿以偿。
但其中亦有少数媒人贪图私利,弄虚作假,隐瞒实情,乱点鸳鸯谱,酿成婚姻悲剧者;二是通过主家的亲朋好友介绍,引线搭桥,他们对双方情况比较了解,不谋私利,其反映的信息真实可靠,不会造假,比较稳妥,易于成事。
在通常情况下,大都是男家主动托媒说亲(当然,亦有女家占主动的)。
2025届湖南省长沙雅礼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在2001年前几乎没有世界级的超算产品,因为构建一整套全球顶级的超算系统,也并非堆砌处理器这么简单。
中国超算研发的全面崛起,是建立在强有力的计算个体芯片、先进的运算管理技术和可靠的操作系统支持基础之上的。
芯片无疑是超级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一台超算产品至少装有几千枚甚至数万枚CPU和GPU芯片,同时配备特殊的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这些芯片之间如何合作,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才能真正使之拥有十分可靠的强大算力。
国防科技大学分别在2010和2013年建造的“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超级电脑,都曾登顶世界超算TOP500榜单,两者都主要使用Intel和AMD提供的芯片。
2015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制裁中国四家超算中心,禁止向中国超算中心出售Intel的Xeon Phi超算芯片。
天河二号就因为美国的制裁,耽搁了升级计划,不得已调整技术路线,并且采用国产矩阵2000替换Intel的Xeon Phi。
但这无法阻止中国超算研发的强势崛起。
2017年,广州超算中心宣布使用国产矩阵2000芯片,升级了天河二号超算系统,并成功实现算力翻倍。
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起初就安装了40960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而且性能不俗。
多年以来,计算机CPU芯片一直遵循摩尔定律进行升级迭代。
但摩尔定律也是有极限的,集成电路上的元器件已经足够小,己经逼近“原子尺度”了。
很难再延续过往路径进行升级迭代。
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挖掘计算机的系统潜力。
在挖掘计算机系统潜力方面有两个思维路径:一个是阿里方案,一个是联想方案。
第五部份旧式仪注1、成服仪注:东通:行成服告灵灵礼,西通:击鼓三通,东通:鸣金三卷,西通:升三炮,东通:奏大乐,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引赞生引孝男出帏,前引:孝男出帏,东通;皆出帏,后引:就位,西通:皆就位,东通:浣手,后引:浣手,前引:浣手讫,西通:上香,后引:上香,前引:诣香案前,后引:跪,东通:皆跪,前引;上香,后引:一上香,前引:二上香,后引:三上香,前引:酌礼,后引:授爵,前引;升爵,后引;反爵,前引;稽颡,后引: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奠帛爵,后引:奠帛爵,前引;诣酒樽所,后引:司帛爵者捧帛爵,前引:诣棺木前,后引:跪,西通:皆跪,前引:献帛,后引:献爵,前引:初献爵,后引:亚献爵,前引:终献爵,后引;献箸,前引:反箸,后引;献羹,前引:献馔,后引:献粢盛,前引:俯伏,西通:乐止,东通:读文,西通:歌毕,东通:起乐,前引:稽颡,后引: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孝男孝孙入更衣所,西通:奏大乐,东通:更衣复白,(更衣毕)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引赞生牵引孝男扶杖出帏,前引:孝男扶杖出帏,东通:皆出帏,西通:行点茶礼,东通:孝妇点茶,西通:奏大乐,东通:大乐止,西通:起小乐,后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化楮焚文,西通:奏大乐,东通:金鼓齐鸣,西通:鸣炮,礼成,二、监性告灵仪注:东通:行开奠宰性告灵灵礼,西通:起鼓,东通:鸣金,西通:升炮,东通:奏大乐,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引赞生引孝男出帏,前引:孝男出帏,东通;皆出帏,后引:就位,西通:皆就位,东通:浣手,后引:浣手,前引:浣手讫,西通:上香,后引:上香,前引:诣香案前,后引:释杖,前引:跪,东通:皆跪,后引:上香:前引:一上香,后引引:二上香,后引:三上香,前引:酌礼,后引:授爵,前引;升爵,后引;反爵,前引;稽颡,后引: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奠帛爵,后引:奠帛爵,前引;诣酒樽所,后引:司帛爵者捧帛爵,前引:诣棺木前,后引:释杖跪,西通:皆跪,前引:献帛,后引:献爵,前引:初献爵,后引:亚献爵,前引:终献爵,后引;献箸,前引:反箸,后引;献羹,前引:献馔,后引:献粢盛,前引:俯伏,西通:乐止,东通:读文,西通:歌毕,东通:起乐,前引:稽颡,后引:扶杖起,西通,皆起,东通:诣监牲所,西通:行监牲礼,前引:诣监牲所,后引:就位,东通:跪,西通:起,东通:跪,西通:起,(凡二)前引:诣神位前,后引:释杖跪,东通:皆跪,西通:上香,前引:上香,后引;一上香、前引:二上香、后引:三上香,前引:献红,后引:献爵,前引:初献爵,后引:亚献爵、前引:终献爵,后引:俯伏,东通:乐止,西通:读文,读毕起乐,前引:扶杖,后引: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化楮燃烧,西通:奏大乐,东通:授刃,宰牲,放炮,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陈毛血,前引:诣灵枢前,后引:跪,东通:献柔毛血,西通:献刚鬣血,前引:稽颡,后引;执杖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化楮焚文,西通:鸣炮,礼成。
班固典引注蔡邕曰:《典引》者,篇名也。
典者,常也,法也。
引者,伸也长也。
李周翰曰:典者尧典也,汉为尧后,故班生将引尧事以述汉德,是命曰典引。
笔者:此篇当是汉章帝复兴礼制,以合“赤九会昌,十世以光,十一以兴。
”之谶言,班固受命为所成之礼所颁之文作的一个总序,典为所成的礼乐制度,引者所以为序,以彰汉德。
文中有建议封禅之意,故文选置于《符命》之章,与《剧秦美新》和《封禅书》并列伏惟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扬雄《美新》,典而亡实,然皆游扬后世,垂为旧式。
(刘勰论乐府云:“《桂花》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
”《桂花》本房中楚声,礼不忘本,犹有不经之意,《赤雁》即《象载瑜》,东海获赤雁之阿谀,用于郊祀,虽然靡丽华美,却失以典正。
司马相如《封禅书》阿谀之靡丽华美,犹有过之。
不言非典,而言不典者,以其鬻文取荣机心之太重,而非阿谀一笑以避祸者。
《美新》即《剧秦美新》。
杨雄仿《封禅》之颂赞,所谓指责秦之无道而赞美新莽之政,却是“竭肝胆,写腹心。
”然新莽十五年遽然而亡,后人以为篡逆,而以此为杨雄之白圭之玷,故有典而无实之叹。
然时京师有云:“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世人能见其不得已乎?评之以典,便显其正,无实不过是方读以为多拾先人牙秽,联系当时时局,细品方知所呈真真的天下人腹心之言。
度三壤。
经井田,免人役,方甫刑,匡马法,自然是安民之道,民之有惠无非看其用之得法不得法,施之得人不得人罢了。
赞而有腹心之微,焉言无实。
白圭之玷之叹也过苛了。
此段在六臣注文选在“臣固顿首顿首”后)臣固言:永平十七年,臣与贾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诣云龙门(汉宫南门),小黄门赵宣持《秦始皇帝本纪》问臣等曰:“太史迁下赞语中,宁有非耶?”(此指《史记》叙汉非的问题。
东汉初卫宏《汉书旧仪注》言:“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
”曹魏王肃言“汉武帝闻其(司马迁)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周至二曲礼仪李二曲传授的《二曲礼仪》,以其“高雅庄重、规范适用”,为广大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
不但在其家乡周至得到普及,而且通过他的讲学,传播到关中以外、乃至江南常州地区,范围广,影响大。
二曲礼仪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执礼者;二受礼者;三行礼者;四仪注;五祭品、《文》等。
一、执礼者(即礼宾、司仪):执礼者,是礼仪的主持、赞礼、相礼者。
唱读仪式,叫人行礼。
一般情况,礼宾由二、四、八人组成。
分别称启赞、通赞、引赞、哑赞。
1、启赞:为礼仪总指挥。
礼仪由启赞发端。
年长有经验者担任,位置在右上方。
2、通赞:负责全盘唱礼责任。
自始至终,只要启赞一开始,通赞就接启赞开启礼仪项目而唱礼。
启赞唱行什么礼,通赞就唱什么礼,按顺序一直唱完礼仪。
位置在左上方。
3、引赞:主要引内引外,并唱引主祭者等应行的礼仪动作。
位置在右下方。
4、哑赞:除了协助引赞一起、引主祭者赴里返外之外,主要负责读《祭文》的责任。
在一般家庭的祭祀活动中,不请礼宾,也得由年迈尊辈、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者主持。
哑赞在行礼的过程中,他一直不唱礼。
位置在左下方。
二、受礼者(接受礼的对象、或偶象、牌位等):行礼一开始,就得请出,安座。
三、行礼者(祭主、主祭者):他是参拜受礼者的主角,行使鞠躬、跪、兴、叩拜礼。
四、仪注(程序、仪程、仪式)。
主要介绍《祭礼》:二曲礼仪,无论婚嫁、寿诞、丧葬、节庆、庙会等活动,是日的先夕,均要行此《祭礼》。
其基本仪注为:(一)陈设:凡祭,需先陈设。
在神龛前,设供桌、置蜡台、摆香炉等。
且盥洗、稳案、净几、燃烛、焚香。
(二)请主:即请出受礼者(或龛、牌位),安座。
(三)降神:行裸礼,进爵灌地,即以酒洒地,奠而不饮。
以降神受飨。
(四)致献:奉献应献的祭品等。
恭读《祭文》。
(五)侑飨:以乐劝食。
(六)参神:大礼参拜。
(七)焚化:焚烧黄表、金帛等。
(八)酹酒:将酒奠洒于地。
(九)辞神:祭礼结束,辞别之礼。
祭礼须诚敬,站立要恭谨,垂首弯腰。
祭前要斋戒、沐浴、虔诚、心神专注。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古代礼仪主要包含了以下2方面的礼节和仪式,即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 对:麾下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叙论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
独其典章制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仅传世之旧籍,而其文颇多重复,近岁虽有新岀遗文,足资补证,然其关係,重要者实亦至少,故欲为详确创获之研究甚非易事。
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通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
兹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岀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制度者,分析其因子,推论其源流,成此一书,聊供初学之参考,匪敢言能补正前贤之闕失也。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岀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採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於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
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採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製度皆属於此范围也。
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於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於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製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
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採用,而传之於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採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
旧史所称之“梁制”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
第7课《官场现形记》——兄弟阋墙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此以后,坐吃山空....,你的人口又多,等到服满,又该人家一万多两。
B.三荷包听了满心欢喜,心想这可由我杀价,这叫做“里外两赚”。
及至听到后一半,被他哥埋怨了这一大篇,不觉老羞成怒....。
C.刘老师是我中学时期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我永远忘不了他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的一幕幕。
D.《官场现形记》六十回,展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晚清社会生活画卷。
答案 C解析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此处误将贬义词用作了褒义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技巧在当代小说中的运用,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分析得透彻精当,有些议论发前人所未发。
B.《官场现形记》揭露了官场腐败堕落、徇私舞弊、钻营谄媚、卑鄙龌龊,描写晚清社会的腐化崩溃如在眼前,是典型的近代谴责小说。
C.在《官场现形记》这部书中,站在改良主义的立场,作者对晚清官场的黑暗腐朽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抨击!D.被他叔子一头撞来,刚正撞在肚皮上。
只听得太太啊唷,跟手咕咚一声,就跌在地下。
答案 A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龌龊”后加中心词“的种种丑陋行为及其运行机制”。
C项语序不当,“作者”应放在“站在改良主义的立场”前。
D项成分残缺,在“啊唷”后加“一声”。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某外地游客在成都老字号“龙抄手”品尝了正宗的成都抄手,赞不绝口。
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成都,一定还光临贵店。
”B.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
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面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C.张校长说:“李老,明天我校召开管理工作研讨会,还请您老拨冗光临,斗胆赐教。
”D.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使学生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学生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面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新人口论——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我国农村过去长期存在着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这个矛盾经过了解放战争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已经解决了。
土改之后,农村中发生了新矛盾,这就是个体农民走向资本主义还是走向社会主义的矛盾。
经过了几年来的斗争和艰苦工作,一九五六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中国农民肯定地走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基本上解决了这个两条道路的矛盾。
那么现在还有没有矛盾呢?矛盾是有的,除了毛主席所说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外,我认为人口多,资金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矛盾。
过去的矛盾是阶级矛盾,现在的矛盾主要的是生产矛盾。
一、我国人口增殖太快一九五三年的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普查,普查结果表明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中国人口一共有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这是一个静态的纪录,如果五三年以后每年都有人口统计数字,这样就成为动态的人口纪录。
可惜的是这些数字现在没有,今后必须建立生命统计,登记各个区域人口出生、死亡、结婚、离婚、迁入、迁出的人数,这样才有正确的人口统计。
现在一般估计中国人口大概每年增加一千二百万到一千三百万,增殖率千分之二十,如果这样估计下去,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
增殖率千分之二十是怎样得来的呢?一九五三年政府在二十九个大中城市、宁夏全省、其余各省每省选十个县进行普查,另有三十五个县只查一区、两镇、五十八个乡、九个村、共有人口三千零一十八万人,出生率千分之三十七、死亡率千分之一十七,因此人口增殖率为千分之二十,并且说城市的增殖率高于乡村;上海一地的增殖率是千分之三十九,城乡平均起来每年增加千分之二十。
我很怀疑四年来增殖率是否仍旧是千分之二十呢?普查的数字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拿千分之二十来解释以后四年的情况(自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恐怕有出入。
由于以下七方面的考虑,我认为增殖率或超过千分之二十:(一)结婚人数增加,在解放以前青年人毕业即失业;现在毕业以后,国家分配工作,经济情况改善就具备了组成家庭的条件。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叙论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
独其典章制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仅传世之旧籍,而其文颇多重复,近岁虽有新岀遗文,足资补证,然其关係,重要者实亦至少,故欲为详确创获之研究甚非易事。
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通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
兹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岀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制度者,分析其因子,推论其源流,成此一书,聊供初学之参考,匪敢言能补正前贤之闕失也。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岀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採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於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
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採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製度皆属於此范围也。
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於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於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製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
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採用,而传之於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採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
旧史所称之“梁制”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
二曲礼仪,是指传播于周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
它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
李二曲,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名顒,字中孚,号二曲,周至县城西郊蔡园堡人。
二曲礼仪的实质是继承儒家传统礼仪,躬行关学“以礼教为本”。
它是儒家传统礼仪与周至本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体现于周至民间的红白喜事活动中,以表孝意、表敬意、表庄穆、表隆重而举行的礼节仪式。
二曲礼仪,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用于百姓家的婚嫁、寿诞、丧葬、三周年、节庆等红白喜事。
二曲礼仪的主要内容有六项:1. 执礼者(即礼宾、司仪):是礼仪的主持、赞礼者。
唱赞仪式、叫人行礼。
礼宾由二、四、八人组成。
分别称:启赞、通赞、引赞、哑赞。
2.受礼者(接受礼仪的对象或偶像、牌位)。
3.行礼者(主祭者):是参拜受礼者的主角,行使鞠躬跪拜礼。
4.祭品(献的物品):祭品要新鲜、要丰盛,且为祭祀神明的专品。
用于祭祀的牺牲与物品都有雅称,不得直呼其名。
5.礼文(祝文、祭文):是拜祀神明时所用的文体,即祭时以言告神、祈福致祷、祈祷雨晴、驱逐邪魅、干求福降、哀悼死亡之辞。
体裁有散文、韵文、骈文等,韵文中以四言为正体,感情色彩浓厚。
6.仪注(仪式、程序):主要介绍二曲礼仪的《祭礼》。
祭礼,是一堂正礼、大礼。
无论婚嫁、寿诞、丧葬、节庆等活动,是日之先夕,均要行庄重、典雅、正规的《祭礼》。
其基本仪式和程序为:①陈设:凡祭,须先陈设。
在神龛前,设供桌、臵蜡台、摆香炉等。
且稳案、净几、盥洗、燃烛、焚香。
②请主:打扫庙堂、陈设就绪之毕,请进尊神,即请出受礼者(或龛、牌位、偶像),安座。
③降神:行祼礼,进爵灌地,即以酒洒地,降神受飨。
④省神:看望、问候神主。
⑤致献:奉献应献的祭品等,恭读《祭文》。
⑥侑飨:以乐劝食。
⑦参神:大礼参拜。
⑧焚化:焚烧纸钱、金帛等。
⑨酹酒:将酒奠洒于地。
⑩辞神:祭礼结束,辞别之大礼。
祭礼时,站立要恭谨、垂首弯腰。
文言尺牍的格式文言尺牍长期以来形成了惯用的格式和写法。
这种格式大致分为六个部分:(一)称谓;(二)开头语;(三)正文;(四)结束语;(五)落款;(六)信封。
(一)称谓古人很讲究礼节,门第、家族观念又深,反映在尺牍所用的称谓上便有许多讲究。
最主要的是,称呼和相关的敬语都必须依照收信人和写信人之间的关系(辈分、身份)来确定。
家族之中,对于关系最近的尊亲,称呼上都不加名与字(号),例如父母、岳父母、祖父母等等。
对于近支尊长有兄弟数人的,可以在称呼上用一排行字,如“大伯父”、“二伯父”等等。
对于小辈,只有祖对孙、父母对子女是直呼其名的,如“某(名)孙”、“某(名)儿”等等,其余的就都在称呼上加字(号),或在字(号)下,再加一排行字,如“某(号)吾侄”、“某(号)几侄” 等等,至于平辈,则都在称呼上加字(号),如果属于近支,也可以再加一排行字,如“某(号)吾兄”、“某(号)几弟” 等等。
写给亲友的信,都在称呼上加字(号),如“某(号)姻兄”、“某(号)仁兄”等等。
其余长辈、晚辈,以及种种社会关系,都有相应的特定称呼,将在下文称谓语中详细介绍。
此外,还有“公”、“先生”等尊称,可以通用。
尺牍中第一行先写收信人称呼,项格。
称呼之下接写敬语,敬语与称呼之间有相应的联系,例如:用于祖父母,父母的为“膝下”、“膝前”;用于老师的敬语为“函丈”、“帐下”;用于尊长的敬语为尊鉴、台鉴、钧鉴、大鉴……等等。
这些敬语也将在称谓用语中进一步介绍。
收信人如果不止一个,可以将他们的字(号)写作一排。
如果可以概称,则在称呼之后加上适当的敬语;如果无法概称,则应分别称谓,依次排列。
(二)开头语开头语写在收信人称谓之后,一般包括叙旧语、恭维语、启示语等。
叙旧语、恭维语不宜铺张,须有分寸,应求得体。
叙旧语常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不同。
例如:“自违慈训、倏忽经旬”(这是用于父母的)。
“不同闻问,经夏涉冬”(这是从离别季节着眼的)。
“相聚邑中、时亲教益。
博物馆陈列设计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博物馆陈列所作的定性叙述是:“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对陈列的论述是:“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第一节陈列和陈列设计的概念陈列是指“展品群体”的展示,这个展品群体是按一定的主题思想、主题结构,经过科学的、艺术的、技术的手段组合而成的,表现特定的陈列内容,具备了传播信息、普及文化教育和审美观赏的功能,能直接为社会提供文化教育、文化交流和文化休闲服务的展示实体”是“一种以物质形态表现的知识传播系统”,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共同协作的终极产品。
陈列设计是陈列工作的主体。
陈列设计一词在博物馆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陈列设计概括了陈列的总体设计、内容设计和形式没计;狭义的陈列设计只是指陈列的形式没计,即陈列的艺术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陈列艺术设计的定义确定为“依据陈列主题要求。
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井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
”第二节陈列设计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三位一体”式陈列博物馆的萌生源于收藏活动,从中世纪到欧洲文艺复兴,直至近代博物馆产生的初期,收集与保藏一直是占博物馆功能之首位的。
l7世纪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博物馆又滋生了一种新的功能,这就是从事学术研究。
这种活动是在库房中进行的,没有展示计划,无从产生“陈列”和陈列设计的概念。
博物馆肩负起教育义务,形成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第五部分旧式仪注1、成服仪注:东通:行成服告灵灵礼,西通:击鼓三通,东通:鸣金三卷,西通:升三炮,东通:奏大乐,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引赞生引孝男出帏,前引:孝男出帏,东通;皆出帏,后引:就位,西通:皆就位,东通:浣手,后引:浣手,前引:浣手讫,西通:上香,后引:上香,前引:诣香案前,后引:跪,东通:皆跪,前引;上香,后引:一上香,前引:二上香,后引:三上香,前引:酌礼,后引:授爵,前引;升爵,后引;反爵,前引;稽颡,后引: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奠帛爵,后引:奠帛爵,前引;诣酒樽所,后引:司帛爵者捧帛爵,前引:诣灵柩前,后引:跪,西通:皆跪,前引:献帛,后引:献爵,前引:初献爵,后引:亚献爵,前引:终献爵,后引;献箸,前引:反箸,后引;献羹,前引:献馔,后引:献粢盛,前引:俯伏,西通:乐止,东通:读文,西通:歌毕,东通:起乐,前引:稽颡,后引: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孝男孝孙入更衣所,西通:奏大乐,东通:更衣复白,(更衣毕)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引赞生牵引孝男扶杖出帏,前引:孝男扶杖出帏,东通:皆出帏,西通:行点茶礼,东通:孝妇点茶,西通:奏大乐,东通:大乐止,西通:起小乐,后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化楮焚文,西通:奏大乐,东通:金鼓齐鸣,西通:鸣炮,礼成,2、监性告灵仪注:东通:行开奠宰性告灵灵礼,西通:起鼓,东通:鸣金,西通:升炮,东通:奏大乐,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引赞生引孝男出帏,前引:孝男出帏,东通;皆出帏,后引:就位,西通:皆就位,东通:浣手,后引:浣手,前引:浣手讫,西通:上香,后引:上香,前引:诣香案前,后引:释杖,前引:跪,东通:皆跪,后引:上香:前引:一上香,后引引:二上香,后引:三上香,前引:酌礼,后引:授爵,前引;升爵,后引;反爵,前引;稽颡,后引: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奠帛爵,后引:奠帛爵,前引;诣酒樽所,后引:司帛爵者捧帛爵,前引:诣灵柩前,后引:释杖跪,西通:皆跪,前引:献帛,后引:献爵,前引:初献爵,后引:亚献爵,前引:终献爵,后引;献箸,前引:反箸,后引;献羹,前引:献馔,后引:献粢盛,前引:俯伏,西通:乐止,东通:读文,西通:歌毕,东通:起乐,前引:稽颡,后引:扶杖起,西通,皆起,东通:诣监牲所,西通:行监牲礼,前引:诣监牲所,后引:就位,东通:跪,西通:起,东通:跪,西通:起,(凡二)前引:诣神位前,后引:释杖跪,东通:皆跪,西通:上香,前引:上香,后引;一上香、前引:二上香、后引:三上香,前引:献红,后引:献爵,前引:初献爵,后引:亚献爵、前引:终献爵,后引:俯伏,东通:乐止,西通:读文,读毕起乐,前引:扶杖,后引: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化楮焚烧,西通:奏大乐,东通:授刃,宰牲,放炮,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陈毛血,前引:诣灵枢前,后引:跪,东通:献柔毛血,西通:献刚鬣血,前引:稽颡,后引;执杖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拜,西通,起,东通:化楮焚文,西通:鸣炮,礼成。
(附注:1、监牲时神位桌上应设神位牌用全红纸做套。
格式如下:“豕畜x尊神之位”或“始养牲者神位”2、监牲时,东西通可不出来,由引兼通完成。
3:家奠仪注:东通:行家奠礼,西通:内外肃静,东通:执事者各执其事,西通:陈设已备,东通:行巡视礼,西通:引赞生引主奠男扶杖出帏,东通:巡毛血所,前引:诣毛血所,后引:毛血告通,西通:歌毛血之章,东通:巡视刚鬣所,前引:诣刚鬣所,后引:刚鬣告硕,西通:歌刚鬣之章。
东通:巡鼓乐所,前引:诣鼓乐所,鼓乐告备,西通:歌鼓乐之章,东通:巡视香案所,前引:诣香案所,后引:香案告兴,西通:歌香案之章,东通:巡视浣洗所,前引:诣浣洗所,后引:浣洗告洁,西通:歌浣洗之章。
东通:巡视柔毛所,前引:诣柔毛所,后引:柔毛告神,西通:歌柔毛之章。
东通:巡视酒樽所,前引:诣酒樽所,后引:酒樽告清,西通:歌酒樽之章,东通:巡视食案所,前引:诣食案所,后引:食案告诚,西通:歌食案之章,东通:巡视礼毕,西通:引赞生引主奠男暂入丧次,东通:鼓初年,西通:鸣金一次,东通:升一炮,西通:掌号一声(或奏国乐一次),东通:鼓再年,西通:鸣金二次,东通:升二炮,西通:掌号二声(或奏国乐二次),东通:鼓三年,西通:鸣金三次,东通:升三炮,西通:掌号三声(或奏国乐三次),东通:奏大乐,西通:瘗毛血,东通:大乐止,西通:歌瘗毛血之章,东通:起小乐,西通:引赞生引主奠另扶杖出帏,前引:主奠男扶杖出帏,东通:皆出帏,后引:就位,西通:皆就位,东通:浣手,后引:浣手,前引:浣手讫,西通:上香,后引:上香,前引:诣香案前,后引:释杖,前引:跪,东通:皆跪,后引:上香,前引:一上香,后引:二上香,前引:三上香,东通:小乐止,西通:歌香案之章,东通:起小乐,后引:酌醴,前引:授爵,后引:升爵,前引:反爵,后引;稽颡,前引:执杖,后引: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起(凡四),东通:奏大乐,西通:初进馔,东通:大乐止,西通:歌初进馔之章,东通:起小乐,西通;行初献礼,东通:奠帛爵,后引:奠帛爵,前引:诣醴樽所,后引:司帛爵者捧帛爵,前引:诣食案前,后引:释杖,前引:跪,西通:皆跪,前引:献帛,后引:献爵,前引:初献爵,后引:授箸,前引:献馔,后引:反箸,前引:俯伏,东通:乐止,西通:读哀章,读毕,东通:起乐,后引:稽颡,前引:执杖,后引: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奏大乐,西通:亚进馔,东通:大乐止,西通:歌亚进馔之章,东通:起小乐,西通:行亚献礼,东通:奠帛爵,前引:诣醴樽所,后引:司爵者捧爵,前引:诣食案前,后引:释杖,前引:跪,西通:皆跪,后引:献爵,前引:亚献爵,后引:授箸,前引:献馔,后引:反箸,前引:献羹,后引:反羹,前引:东通:俯伏,通:乐止,西通:歌亚献之章,东通:起小乐,前引:稽颡,后引:执杖,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奏大乐,西通:终进馔,东通:大乐止,西通:歌终进馔之章,东通:起小乐,西通:行终献礼,东通:奠帛爵,前引:诣酒樽所,后引:司爵者捧爵,前引:诣食案前,后引:释杖,前引:跪,西通:皆跪,后引:献爵,前引:终献爵,后引:授箸,前引:献馔,后引:反箸,前引:献羹,后引:反羹,前引:献粢盛,后引:俯伏,东通:乐止,西通:歌终献之章,东通:起小乐,前引:稽颡,后引:执杖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行众子侑食礼,西通:浣手,后引:浣手,前引:浣手讫,东通:奠帛爵,后引:奠帛爵,前引:诣醴樽所,后引:执事都捧壶执箸,前引:诣食案前,后引:释杖,前引:授壶,后引:加爵,前引:授箸,后引:劝馔,前引:反箸,后引:献羹,前引:反羹,后引:献粢盛,前引:跪,西通:皆跪,前引:俯伏,东通:乐止,西通:歌众子侑食之章,东通:起乐,前引:稽颡一(二、三),后引:执杖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行众孙侑食礼,西通:浣手,后引:浣手,前引:浣手讫,东通:奠帛爵,后引:奠帛爵,前引:诣酒樽所,前引:诣食案所,奠壶,加爵,授箸,劝馔,反箸,授羹,反羹,献粢盛,跪,西通:皆跪,东通:乐止,西通:歌众孙侑食之章,东通:起乐,前引:稽颡一(二、三)后引:执杖,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曾孙和众孙侑食礼同,)东通:行点茶礼,西通:众宾各返,东通:奏大乐,西通:孝妇点茶,东通:大乐止,西通:歌点茶之章,东通:奏大乐,西通:撤馔,东通:大乐止,西通:歌撤馔之章,东通:起小乐(拜起凡四),东通:焚祝帛,西通:司祝帛者捧祝帛茶送燎所,前引:诣望燎所,后引:出位望燎,东通:乐止,西通:歌望燎之章,前引:望燎毕,东通:起小乐,引:复位,(都对灵一揖),西通:孝子孝孙入丧次,东通:金鼓齐鸣,西通:升炮,礼成。
4、亡启主告灵仪注东通:行招魂启主礼,西通:起鼓,东通:鸣金,西通:升炮,东通:奏大乐,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引赞生引主奠男扶杖出帏,前引:主奠男扶杖出帏,东通:通皆出帏,后引:就位,西通:皆就位,东通:浣手,后引:浣手,前引:浣手讫,西通:上香,后引:上香,前引:诣香案前,后引:跪,东通:皆跪,前引:释杖,后引:上香,前引:一上香,后引:二上香,前引:三上香,后引:酌醴,前引:授爵,后引:升爵,前引:反爵,后引:稽颡,前引:执杖,后引:起,西通:皆起,前引:复位,东通:拜,西通:起(凡四)东通:奠帛爵。
后引:奠帛爵,前引:诣醴樽所,后引:司帛爵者捧帛爵,前引:诣食案前,后引:跪,西通:通皆跪,前引:释杖,后引:献帛,前引:献爵,后引:初献爵,前引:亚献爵,后引:终献爵,前引:献箸,后引:献馔,前引:反箸,后引:献羹,前引:反羹,后引:献粢盛,东通:通;乐止,西通:读文,读毕,东通:起乐,西通:启主朝庙。
5、告庙王仪注东通:行告庙王礼,西通:击鼓三通,东通:鸣金三卷,西通:升三炮,东通:奏大乐,西通:大乐止,东通:起小乐,西通:引赞生引棘人就位,前引:棘人就位,通:拜,起(凡四)上香,引诣神位前,跪,释杖,上香一(二、三)献红,献爵,初(亚、终)献爵,通:乐止,读文,读毕,起乐,引俯伏,执杖,起,复位,通:拜,起(凡二)化楮焚文,鸣炮,礼成。
6、祭引魂童子仪注通:行祭引魂童子礼,起鼓,鸣金,升炮,奏大乐,大乐止,起小乐,引赞生,引棘人就位,通:拜,起(凡二)上香,引诣神位前,跪,释杖,上香一(二、三)上香,献红,献爵终(亚、初)献爵(浇爵),通:乐止,宣词,宣词毕,起乐,引俯伏,执杖,起,复位,通:拜,起(凡二)化楮焚文,鸣炮,礼成。
7、开总方仪注通:行开总方礼,起鼓,鸣金,奏大乐,大乐止,起小乐,引赞生引棘人就位,引棘人就位,通:拜起(凡二)上香,引诣总方位前,跪,释杖,上香一(二、三)上香,献红,献爵,初(亚、终)献爵,通:乐止,读文,读毕,起乐,引:俯伏,执杖,起,复位,通拜,起(凡二)化楮焚文,鸣炮,礼成。
8、开五方仪注通:行祭东方青帝礼(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起鼓,鸣金,升炮,奏大乐,大乐止,起小乐,引赞生引棘人就位,引:棘人就位,通:拜,起(凡二),上香,引:上香,诣东方青帝位前,跪,释杖一(二、三、)上香,献红,献爵,初(亚、终)献爵,通:乐止,读文(或宣词)读毕,起乐,引:俯伏,引:执杖,复位,通:拜,起(凡二)化楮焚文,奏大乐,升炮,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