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苦难辉煌书评

苦难辉煌书评

大风起兮云飞扬

——《苦难辉煌》读书笔记乱世的飓风狂飙,吹散云卷云舒的宁静安逸,铁马冰河入梦,照见冰寒刺骨的山河分离。金瓯碎,外邦侵;辱国耻,何时灭?

所以有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有北伐而上的一颗初心,有南昌黎明的一场胜利,有红军万里的一度征程。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为了信仰,乱世之中枭雄并起,千万里征途由吾始,万千丈绝壑从头越!中间的一些彷徨与奋起,一点机遇与挑战都有人记于笔下,那文章并非是神仙妙笔一字千金,也不是呕心沥血悲歌长泣,而是洋洋洒洒一篇四十余万字大散文,壮而不悲。军事专家金一南教授用理性的目光审视历史的动因,用风趣的言语拉近与人物的距离,用肃穆的心态面对命运的沉重。文字于他是载体,向我们传递的是一份星火精神。这整个过程,犹如剥茧抽丝,娓娓道来。

在他的笔下,有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的伟大成长,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的明暗之争,有领袖和将领在较量中展现的能量,有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把如此多的内容囊括于一本书中,他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在整篇的行文中,看不到无理由的歌颂,看不到愚蠢的敌人,有的是新奇的叙述角度,丰富的历史史实,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和诡谲多变的军事风云。

“苏俄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导语,打破常规的印象,开放读者思维。看过之后就是震惊,震惊过后又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逻辑,没有谁是一步登天的,事实的进程就该是循序渐进。历史不应该被镀上神秘的金箔,我们应该正视历史的轨迹和伟人的成长。即使苏俄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历史从齿轮也会推着彼此前进,走向彼此的命运。就像书中所说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金一南先生打破常规的叙述风格,没有从中共建党开始说起,而是另辟蹊径从国民党和苏俄局势方向分析国际政治,而且其中也不乏插述和倒述。开篇说天安门与毛主席的密切联系,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提到天安门确实不能不说起毛泽东,这引出这一篇章中的主旨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红色政权可以稳固的存在。作者进行了倒叙,先插入了一

段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时期的日记,当时的蒋介石对自己的失败是多么的不理解,国外政治解读也没有把这次事变的原因归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当时的苏联也没有把中国革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直言:中国不具有共产党生长的土壤。试想一个刚刚成立的组织,没有势力在背后辅佐要如何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生存?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陆续给出了答案。第二章讲到日本的军国政治,法西斯在日本的生长膨胀,侧面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危险情况,作者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在切实不过了了。中国日本彼强此弱此强彼弱,中国幅员辽阔在近代以前一直也算不上受日本的威胁,因为日本没有祖国的资本可以和中国较量,但是近代之后,日本革命成功并走向军国法西斯道路,有了科技的支持便可以敲开中国的大门。而此时中国国内的情形也不容乐观。可知先在群雄并起正式大革命的时代。到后来蒋介石掌权,毛泽东也渐渐从笔杆子走向枪杆子。井冈山的一点星星之火烧掉了千百年来中国朝代更替的套路。在一场默默无闻的改革中,拉开了中国共产主义的新篇章。五次围剿,双相作用。打破的是蒋介石的轻视也引起了共产党的自省。所有的进步与改革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漫漫长征路,英雄们苦难的时代,在草地与雪山之间,在江河和群山之中,有多少人倒下又有多少人站起来。

不是没有看过这段血与泪的历史,不是没有听过那些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不是没有了解过当时国际形势的严峻程度,不是没有分析过各个势力之间较量角逐的胜负原因,但是没有把这些全部串联在一起,成为一本可读的完整全面的可以窥见当时时代风貌的著作。金一南先生做到了。在那个大风狂飙的时代,他们在苦难中艰难前行,如今的我们走向辉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