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教材第28页图2.18

图表分析:本图是以中国省区地图为底图,指出了我国酸雨的分布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包括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市,尤其是浙江、江西、湖南一带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酸雨较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发达,酸雨也很严重,是重酸雨区。从总体上看,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原因与土壤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多为酸性,缺少这样的中和。

(二)教材第29页案例

案例分析:20世纪末期,北京城市空气一度受到严重污染。作为我国首个投巨资治理大气环境的城市,案例分析了北京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和主要污染源,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治理措施,体现出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特点。如下表。

主要污染

源主要污染

自然条件影响防治措施效果

煤燃烧、

汽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自然可吸入颗

粒物

气候较干旱,自然降尘较

多,大风天气减少,逆温

天气增多

改善能源利用结构;颁布

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扩

大绿化面积,减少裸露地

面;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

治理力度

空气质

量改善

2.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3.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北京近年来的空气质量。

(三)教材第30页案例

案例分析:本案例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原因,明确了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如下表:

搬迁污染大户、实施全市烟尘达标排放等措施。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标本兼治的措施,因此,贵阳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学业达标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个值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下图为某年春季某日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珠江三角洲PM2.5均值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是( )

A.广州市B.珠海市

C.佛山市D.江门市

解析:读图可知,空气质量最差的是佛山市。

答案:C

2.关于珠江三角洲PM2.5浓度偏高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B.降水量较小,沙尘暴肆虐

C.经济发达,工厂多

D.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解析:珠三角地区PM2.5浓度偏高与该地区经济发达、工厂多有关,而与地势、农业关系不大;该地区降水量较大,几乎不受沙尘暴影响。

答案:C

结合2011年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完成3~4题。

A.臭氧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D.可吸入颗粒物

解析: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为硫氧化物的一种,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的冶炼。

答案:B

4.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首要污染物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是( )

①冬季燃煤取暖②汽车尾气排放③北京春季干旱④冷锋活动频繁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对比表格中各项污染物的指数,可看出这一时期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其主要是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

答案:A

灰霾是指空气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大气现象。近年珠江三角洲及国内一些区域,因空气质量差,灰霾天气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读下图,回答5~7题。

广州灰霾天数1954—2004年逐年变化图

5.有关广州灰霾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1954年至2004年灰霾天数逐年增加

B.改革开放以来,灰霾天数迅猛递增

C.灰霾天数达200天以上的年份是1997年

D,连续三年内灰霾天数增长最快的是1991年至1994年

6.灰霾的出现天数( )

①与区域污染物悬浮细粒子产生量有关②与出现连续的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关③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有关④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大有关

A.①②D.②③

C.①④D.③④

7.改善珠江三角洲空气污染状况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规模

B.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削减珠江三角洲燃料消费总量

C.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D.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灰霾天数达200天以上的年份是1997年;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灰霾的出现与可吸入颗粒物和大气运动情况有关;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根本在于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

答案:5.C 6.A 7.B

8.下面是某地理兴趣小组为配合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做了两个“通缉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完善1号“通缉令”中的内容。

(2)2号“通缉令”中“嫌疑犯”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还计划为当地政府提出几条防治大气污染的建议,你能帮他们一下吗?

解析:(1)本题由酸性可知为酸雨污染,籍贯是酸雨的成因,逮捕原因则是酸雨的危害。

(2)根据这种污染的分布和成因,可以推知为光化学烟雾。(3)缓解和防治大气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而节能减排、发展科技、恢复生态环境效果明显。

答案:(1)嫌疑犯:酸雨籍贯: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炼,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等产生的工业废气逮捕原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2)光化学烟雾

(3)推广节能灶、更新设备来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充分利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替代燃煤;同时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回收尾气,变废为宝。

能力提升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API越大,空气污染就越严重,空气质量就越差。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势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据此回答9~11题。

9.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定的大气状况有关,下列情况,会促使API 增大的是( )

A.冷锋过境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D.晴朗无风天气

解析:冷锋过境一般会带来大风、降雨天气。大风及强对流天气都能加快污染气体扩散;晴朗无风的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反而会导致污染气体的积聚,使空气污染指数增大。

答案:D

10.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偏多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大水漫灌

D.春季降水增多

解析:北方城市冬季时燃煤量大,春季气温回升,燃煤减少;我国北方春季多大风天气,且春季北方蒸发旺盛,天气干燥,地表物质疏松,易发生沙尘暴,从而使总悬浮颗粒物偏多。

答案:B

11.我国下列地区中,因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A.河西走廊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D.黄土高原

解析:四选项中,四川盆地工业相对发达,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且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另外四川盆地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发生。河西走廊、松嫩平原和黄土高原均属于北方地区,没有形成酸雨区的原因:一是工业不如四川盆地发达,二是降水比四川盆地少,三是地形比较开阔。

答案:C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透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根据下图完成12~13题。

12.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13.智利南部某城市在2005年10月10日至15日拉响二级警报,告诫人们中午尽量不要去户外活动。这是因为( )

A.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空洞短期扩大到了智利南部

B.中午太阳辐射强烈

C.当地此季节为秋季,为臭氧量最低的季节

D.近期可能有热带风暴袭击

解析:第12题,主要考查有关臭氧层空洞的问题。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氟氯烃类化合物的排放所导致,随着人类对冰箱等含氟电器的使用,臭氧破坏已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三大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臭氧层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当臭氧层受到破坏后,臭氧吸收紫外线功能下降,紫外线大量到达地表,就会对生命造成危害。例如,可以使人患上皮肤病,甚至皮肤癌。而对于臭氧层的保护来说,最有效的对策就是减少氟氯烃类气体的排放。第13题,智利位于南半球,南部纬度较高,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活动时常会影响该区。此时,智利对应的季节应是春季。

答案:12.A 13.A

14.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完成(1)~(4)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答案:(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任答两个因素即可)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

(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 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 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2020年《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单元检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章末检测(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日本水俣事件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水俣事件中的污染属于() A.铅污染B.汞污染 C.氮肥污染D.杀虫剂污染 2.日本水俣事件中的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 A.通过水体环境B.通过大气环境 C.通过土壤环境D.通过食物链 答案 1.B 2.D 解析第1题,日本水俣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在氮肥生产过程中,排出含有汞的废水,这些废水污染海湾,引起鱼、贝类中毒,通过食物链毒素累积到人体内。故水俣事件属于汞污染。第2题,重金属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主要是食物链。如今,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藻类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波罗的海出现“死亡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 B.全球气候变暖 C.工农业生产向海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 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 4.下列措施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是() ①减少工业、农业用水向海洋中排放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④将藻类捞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3.C 4.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就是一种水体的富营养化,与周边地区排入废水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第4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影响,其他措施都对“死亡地带”起到减缓作用。 读“某日我国部分城市环境监测周报图”,完成5~6题。 5.图中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指数分别为() A.150~250、250~300 B.100~200、200~300 C.150~200、200~250 D.100~150、200~300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杭州是空气质量状况优的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B.兰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差是因为远离海洋 C.位于京广线上的城市中,广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好 D.重庆的空气质量状况劣于太原而优于武汉 答案 5.D 6.C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题,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第6题,杭州不是港口城市,兰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差是因为石化工业发达和地处黄河谷地,重庆的空气质量状况优于太原但劣于武汉。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城市的垃圾产生量已达3.52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造成我国城市垃圾不断迅速增长的原因包括() ①新兴农业的快速发展②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③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④工业的快速发展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8.许多城市被垃圾包围,解决的较好办法是() A.将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B.将垃圾进行填埋处理 C.将垃圾中的有机成分用来生产二次能源

2018年高三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选修⑥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 (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2)原因: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 (1)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 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 ★(1)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2.1环境污染概述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练习题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A.大气污染B.噪声污染C.水土流失D.生态破坏 2.下列环境问题中,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是()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读下列材料,回答3—6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2000万吨煤的燃烧,200万辆机动车的排气,5000多建筑工地的扬尘,大大加剧了的污染。曾经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之一,是省酸雨污染的中心,也是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超过国家2级标准两倍多,酸雨出现的频率占全年降水的21%。 3.和的首要污染物分别是()A.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B.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 C.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二氧化硫 4.与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大气污染物中的汽车尾气含量小于贵B.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大于 C.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低D.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大于 5.与相比,酸雨危害较重的是()A.都一样B.C.D.无法比较 6.的酸雨除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外,可能还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大风天气多,比较干燥 ③南方多为酸性土壤,加剧了酸雨危害 ④南方降水量大,大气中含有碱性尘沙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可再生利甩的垃圾与其他废物分开,便于回收利用,剩余无利用价值的垃圾,采用填埋、焚烧、堆肥法进行处理。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城市垃圾填埋场的选择,错误的是()A.垃圾填埋场应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B.垃圾填埋场应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 C.垃圾填埋场要尽量少占耕地良田D.垃圾填埋场应选择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下风向8.下列有关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焚烧法处理垃圾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B.焚烧法处理垃圾时可以利用燃烧的热量进行发电 C.垃圾焚烧处理后的废渣无需特别处理 D.垃圾焚烧过程中应注意大气环境保护,避免大气污染 9.西欧某国家要将城市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垃圾填埋场应选择在城市的()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D.东南方向 “煤”变“油”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据悉,我国也已启动“煤”变“油”项目。据此完成10—12题。 10.硫、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放射性污染B.臭氧层空洞 C.酸雨、酸雾 D.重金属污染

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

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 城市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摘要:城市环境问题被提出并且受到公众广泛的关注,绝不是偶然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生物物种消亡迅速、酸雨的大肆扩撒、臭氧层的不断扩大、温室效益的气体逐渐增加、海平面的日渐上升等。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城市化与城市问题;居民生活垃圾;城市大气污染 一、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特别是在当今的城市,生态问题更为突出,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莫过于城市化历史,城市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失序等负面影响。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一些人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一些人前往郊区或乡村。经历过了环境恶化、公害频发、居民生活条件恶劣、道德观念剧变等城市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城市环境问题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城市环境问题,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因噎废食。 如何建设一个清洁、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生态城市”正是上述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众所周知,主要的城市居民的环境问题如下: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大气污染严重、如何清洁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等。以下将分别详细的介绍这些问题,在城市环境中的危害与防治,通过这几个重要方面的突破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二、居民生活垃圾的新旧处理方式对比 居民的生活垃圾若处理的不当,其间所含的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大概通过以下途径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这些城市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冲刷、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空隙向四周和水源地扩散。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拉夫运河污染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国内的垃圾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集体的处理方法分为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其中的填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处理途径,因为垃圾填埋将会浪费大量土地。在目前尚难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情况下只有将垃圾混合填埋,即使今后有条件将垃圾分类处理后,仍然有部分经减量、缩容后的残余物和一些难以回收的垃圾需要填埋。这些方法在固体垃圾处理的方面发挥过重大的功效,但是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环保,迫切需要可以再利用的方法。 随着科学激技术的发展,垃圾已被证明具有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着手研究垃圾资源化问题。到目前,西欧各国垃圾资源化率已超过50%。通过高温、低温、压力、电力、过滤等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垃圾进行加工,使之重新成为资源。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才刚起步,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中最难以处理的就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现阶段通过裂解的方式生产液态燃料,塑料废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水泥、化肥编织袋、餐盒以及食品包装袋等。以这些垃圾中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为原料,可用于生产液体燃料,生成烃类物质,然后再经分馏分离出汽油和柴油。 三、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方法 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大气污染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一种情况确信无疑,那就是近些年来,史无前例的灾难性破坏都证明了与气候有关,此外,城市环境中工厂废气导致酸雨、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NO、ClO、BrO破坏大气臭氧层使皮肤病患者增多等等严重的威胁了城市人口的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理解是从立法的角度,用法律限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第二种理解是指治理,重点在于控制污染源,进行清洁生产,将污染工艺更换为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在废弃物或者有害物质以及包含有这些物质的载体在排放到环境前,对它们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是降低它们的危害程度。

(完整版)2019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测试题精品教育.doc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测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l~10页,第Ⅱ卷11~1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同: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6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姓名栏和答题卷密封线内写上自己的姓名、考试科目、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答第Ⅱ卷时,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第Ⅱ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5题,每题1分) 1.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早在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就同意将“世界环境日”定在每年的()

A.5月31日 B.6月5日 C.6月6日 D.6月25日 材料: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材料,回答3~4题: 3.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4.“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求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材料:2019年11月,澳大利亚的新威尔士州和韩国的中部地区爆发沙尘暴,南北半球同时发生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据此材料,回答5~9题: 5.下列天气系统,易造成沙尘暴的是()

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教材第28页图2.18 图表分析:本图是以中国省区地图为底图,指出了我国酸雨的分布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包括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市,尤其是浙江、江西、湖南一带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酸雨较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发达,酸雨也很严重,是重酸雨区。从总体上看,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原因与土壤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多为酸性,缺少这样的中和。 (二)教材第29页案例 案例分析:20世纪末期,北京城市空气一度受到严重污染。作为我国首个投巨资治理大气环境的城市,案例分析了北京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和主要污染源,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治理措施,体现出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特点。如下表。 主要污染 源主要污染 物 自然条件影响防治措施效果 煤燃烧、 汽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自然可吸入颗 粒物 气候较干旱,自然降尘较 多,大风天气减少,逆温 天气增多 改善能源利用结构;颁布 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扩 大绿化面积,减少裸露地 面;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 治理力度 空气质 量改善

2.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3.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北京近年来的空气质量。 (三)教材第30页案例 案例分析:本案例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原因,明确了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如下表: 搬迁污染大户、实施全市烟尘达标排放等措施。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标本兼治的措施,因此,贵阳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选修VI《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 1.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危害:A.威胁生态平衡B.危害人类健康C.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 1.采猎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 2.农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出现 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 3.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蔓延的全球 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 4.后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和谐 1.尊重和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A.按照是否潮汐能 再生或恢复: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A.表现:水资源短缺 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用水量加大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B.形成原因: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流域植被和湿地破坏严重 2.土地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用地减小、耕地资源缺乏、土地浪费 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B.形成原因土壤次生盐碱化 潜育化以及环境污染 城市、公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 3.矿产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生产能力下降、面临着枯竭、矿区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 B.形成原因总量不足 浪费严重 开采时间过长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对石油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很难寻找石油的替代品,石油缺乏阻碍经济增长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后练习九十六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课后练习九十六 第1题【单选题】 废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以下最不可能是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主要来源的是( ) A、人类生活污染 B、海洋石油的开采 C、近海石油的加工 D、海洋石油运输 对海洋沙漠化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洋生物因为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B、使沿岸地区干旱程度加剧 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 D、更易诱发当地沿海的赤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不属于城市垃圾处理目标的是( ) A、垃圾减量化 B、垃圾无害化 C、垃圾资源化 D、垃圾异地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2015年5月26日13时左右,受当地部分农民群众收割作物后焚烧秸秆形成雾霾的影响,在沪渝高速公路湖北荆州段,相继发生15起交通事故,致使高速公路交通一度中断,并造成2人死亡,6人不同程度受伤。此时,农民焚烧的秸秆主要来自( ) A、小麦 B、谷子 C、甘蔗 D、水稻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表示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富集,并最终进入人体的过程。图中数码分别表示土壤、地下水、植物和畜禽。读图回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重金属污染没有直接进入人体,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 B、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植物、畜禽、地下水和土壤 C、重金属污染可通过食物链最后进入人体,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D、电池中的重金属通过植物进入环境 对废旧电池进行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C、回收电池外壳金属材料 D、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答案】: 【解析】: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 的利用与保护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 ) A.煤炭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1.C 2.A 第1题,根据图中的关系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提供给人口消费,并不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表示人口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第2题,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人类从地下大量开采煤炭,可能会使地下岩层之间出现空隙,引起地面沉降。 读图,回答3~4题:

3.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 A.生物 B.人类 C.植被 D.水体 解析:3.D 4.A 第3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第4题,对生态科学而言,“环境”主体是生物环境。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 C.水体污染 D.水资源短缺 6.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 ) A.高山雪线上升 B.各地降水增多 C.酸雨危害加剧 D.陆地面积增大 解析:5.A 6.A 第5题,图中显示北极熊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冰川消融,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高山上的积雪融化,雪线上升;全球变暖会影响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不可能使各地降水增多;酸雨是由于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导致的,与全球变暖无关;全球变暖,极冰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从而使陆地面积减小。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进入大气后被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冰雹和雾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据此回答7~ 9题: 7.造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污染物是( ) ①硫氧化物②氮氧化物③二氧化碳④氟氯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情况可形成酸雨的是( )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9.减少城市酸雨产生的最佳途径是( ) A.提倡使用无铅汽油 B.工厂把烟囱造高 C.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 D.大力推广使用煤气作生活燃料 解析:7.A 8.C 9.C 本题组主要考查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第7题,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气体中含有NO x和SO2。二氧化碳引起全球变暖,氟氯烃会引起臭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

五、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1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2、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本讲重点:本讲难点: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3.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我们周围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1.概念(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2.分类 (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2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1][经典例题)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1)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2(. )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农业社会,工业社会。1【答案】()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2((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4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一)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概念1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表现2(主要是植被的破坏)3)生态破坏(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

湘教版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必备答题

湘教版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必备答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环境保护 规范就是分数! 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 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哪些? (按必修2教材:理论+具体实际)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人口压力; 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按选修6教材)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哪些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 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 【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注意:物质而非能量!) 【内涵】①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②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③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原则】①资源输入减量化原则;②资源再利用原则;③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原则。 【途径】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7.发展清洁生产的好处有哪些(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削减污染以及对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