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

论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

论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
论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

论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以互联网+为例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首次不再提出GDP的量化要,此外在十二五规划中“调结构”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攻方向.”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不是增长指标,而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把质量工作放在首位,才能保证“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目标的实现。

调结构并不是某一产业或某一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协调推动。结构调整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永续发展绕不过的坎。早调早主动,早调早受益。以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调整为例,此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是依赖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外需不行了就扩大内需,投资不行了就增加消费。这种依靠需求边动力的发展模式因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容易造成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

经济增长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动力在供给边,在于“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它们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更根源性、更深层次的动力。需要强调的是,供给边动力并非指增加产品供给,去加剧产能过剩,而是从供给边、从提高经济效率或生产力的角度,去寻找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它们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更根源性、更深层次的动力。需要强调的是,供给边动力并非指增加产品供给,去加剧产能过剩,而是从供给边、从提高经济效率或生产力的角度,去寻找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从生产角度来看,要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特别是要发挥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作用;从需求来看,要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增长方式上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调整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网融合以及互联网+等关键词的频繁出现,即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以及实现互联网+。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对于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历史上,微小工匠店铺定制可能是最早驱动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今天,工匠作为一个商业阶级,已经走进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信息社会的个性化规模定制。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定制才刚刚开始,已经出现至少三种模式,个性化规模定制,无论是C2M、还是C2B、B2B、B2C模式,他们都已经走在全球商业世界传统企业转型的前沿,而且,他们的创新正在经济和管理中,颠覆两个传统的关键要素,需求: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驱动的经济发展和管理。供给: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形成新的商业生态经济体系。

有人说,互联网是一场革命,比工业革命还要更加广泛深远和迅猛彻底的革命,摧枯

拉朽、汹涌浩荡、无处逃避、难以抵抗。它将全面地颠覆我们传统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和交往方式。也有人说,互联网不过是一种技术手段,像以往的任何一种技术进步一样,只是在某些领域的具体运作机制上、操作流程上或者外部表象上推陈出新、变换花样,而人类行为的核心特质以及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点并没有根本改变,故有的模式和传统也不会轻易消亡。因此,没必要各行各业的人都没来由地一哄而上,不分青红皂白地呐喊着要拥抱革命。显然,前者斩钉截铁、激进亢奋;后者冷峻沉稳、保守谨慎。

然而,革命一旦来临,你无论是积极踊跃地参与,举棋不定地旁观,明哲保身地逃避,还是负隅顽抗地反击,一个颇为明智之举,便是尽可能地弄清楚革命思维所将带来的可能结果与革命之前初始状态的各种联系。以此观之,尽可能清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革命潮流背后的那些更为根本的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及其对革命进程的各类影响也许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互联网+仅仅是中国经济改革体制上的冰山一角,所谓英雄,势必是要顺应新常态下的事物发展趋势,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的转方式,调结构。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高中政治大题快速答题模板

高中政治大题快速答题技巧 ——大题材料与教材语言链接(必修一至四) 必修一经济生活 1.第三产业/服务业/农业等的发展或者某个新行业的出现——产业结构优化; 企业产品品种的调整/农产品品种的调整功能——产品结构优化 2.政府(国家)增加财政支出去刺激生产或需求——财政促使经济平稳运行(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宏观调控; 3.财政投入民生领域——促进公平,改善生活 4政府在市场投入不足的领域投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5.加强市场监管,完善规章制度,打击违法企业——规范市场秩序; 6.政府做xx——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7.发展高科技——自主创新/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如产业、产品结构) 8.政企分开,理顺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在价格上,减少政府定价,开放市场定价;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9.高科技、消费、服务对经济的贡献增加环境好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10.扶持中小型、小微型企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等。 11.关注农村,支持农村——城乡一体化,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振兴等 12.重视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是劳动过程中的主导;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优化劳动力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等 13.重枧消费者消费观转变——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 14.发展落后地区、中西部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挖掘消费与投资潜力,扩大内需/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全面小康等 15.国企(央企)改革——将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 16.发展面临新环境(如一带一路、自贸区、国家政策调整)——(企业)制定正确经营/发展战略/走出去,綜合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优化资配置 17.结构性减税或税收优惠——减轻负担,释放经济活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公平 18.在科技、环保、第三产业等领域中引进外资等——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利于调结构转方式 19.重视产品的质量品牌建设技术升级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助推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供给体系质量提升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水平(生活质量)促进消费升级等。 20.企业走出去海外并购中国制造走出去国家间的经贸合作等——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中国品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我国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等。 21.注重环保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两型社会”;提高消费的质量(生活质量);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等。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总结

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总结 为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部署,扎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工作,市统计局组织开展了“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 一、市统计局“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的特点 本次大讨论活动从5月7日开始持续至5月31日,分学习调研、查摆问题、制定规划方案三个阶段进行,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个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以学习讨论、查摆问题、整改提高、巩固成果为主要方式,组织全局党员干部群众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深入查找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破解制约转方式调结构的困难障碍,着力探索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举措,推动实现统计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 领导重视部署早 大讨论文件下发后,市统计局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制定方案、召开动员会,部署大讨论活动内容。全体干部学习了张新起书记、许立全市长的重要讲话,认真研究查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了《XX市统计局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方

案》,对讨论重点和方法步骤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工和部署,要求全体人员学习调研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围绕转变发展导向和发展方式,围绕调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深入分析摆查我市转方式调结构中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确立本专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调研分析课题,并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同时,要按照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具体深入的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集中讨论,深入查找各专业统计工作中特别是统计方法制度上存在的问题,逐条归纳汇总并制定整改计划。围绕转变发展导向、推进全面发展,深入分析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着力探索适应转方式调结构的统计方法和工作模式,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有效地统计服务保障。 分析研究针对性强 为深入分析研究全市经济运行中转方式调结构存在的问题,侯方武局长全面部署了各专业统计分析工作,并于6月初进行了审核调度,目前这批分析正在陆续编印。结合部门特点和统计优势,各专业科室以四个“围绕”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共撰写了10篇分析报告,从全市产业结构、三驾马车、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服务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对外经济、投资结构和居民消费10个方面,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分析建议。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山东大王镇工业“转方式、调结构”调研报告

山东大王镇工业“转方式、调结构”调研报告 山东大王镇抓住黄河三角洲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不断加快产业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有效地推动了全镇工业持续健康发展。2021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收入647亿元,同比增长39.5%;利税总额74亿元,同比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同比增长58.4%。 一、大王镇工业发展的现状及“转方式、调结构”的制约因素 大王镇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保持了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和稳步增长局面。大王镇目前共有54家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6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是典型的工业强镇。工业主要由造纸、化工、橡胶轮胎、汽车配件四大主导行业组成。但由于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1.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转方式、调结构任重而道远 大王镇传统产业数量多、规模大、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5%,利税的80%。传统产业占据大王镇工业主导地位,如何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是大王镇“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 2.大王镇四大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但要进一步形成集群优势还存在许多因素制约 目前,大王镇四大主导行业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0%以上,工业产值的90%以上,利税95%以上。但进一步发挥集群优势面临着土地、资金两大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2021年3月,大王镇被列为全国首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21年12月大王镇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这是山东省第一个在乡镇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黄蓝”经济开发区上升为国家战

转方式调结构报告

云南世博花园酒店有限公司 “转方式、调结构”工作落实情况报告 “转方式、调结构”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我酒店“转方式、调结构”工作在有序、有力、有效的开展。 一、盯紧主业不放松,使“转、调”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从今年第一季度情况看,酒店营收构成比重为餐饮56%,客房27%,其他17%,在实际经营中,酒店客户市场主要以会议为载体。在落实“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时,我们立足现实,力争把此项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首先是做好对会议的营销,会议是酒店较为成熟的营销产品,客户群稳定、市场认同度高,其对酒店客房、餐饮、娱乐等形成的综合消费,是其他产品难以企及的。据初步分析,酒店50%以上的营收来自会议接待。为此,酒店非常注重对会议的营销。比如在经营场地冲突的情况下,都优先以会议为主安排。今年会议较去年增加了5起,说明营销部门“转”、“调”工作是有成效的。 二是继续打好“餐饮牌”,在巩固现有餐饮经营的基础之上,重点推出“云南传统风味滇菜”、“养生及健康系列菜肴”、“精品面点”。坚持走“走出去、请进来”的路子,学习和借鉴省外成熟经营管理经验,为我所用,继续做好餐饮专项营销,不断提升婚宴品质档次,提

高消费标准,处理好婚宴与会议接待在场地使用方面的矛盾。根据经营情况,建立餐饮开发和人才培养基金,即每月按餐饮收入的2%左右,提取用于做强和做大餐饮的专项基金,目前基金余额已达24.8万元。三是合理组合客房在不同时期内的营销策略,有效提高住房率。今年春节期间,销售部根据情况,增加了对高端团队住房的营销,住房率较去年增加12%,就是一次成功营销。在客观分析酒店位置偏,离市区远的不利条件后,我们转变工作思路,将网络、会议及公司订房纳为主推对象,同时对上门散客提供优质服务。今年一季度散客开房率较去年提高近5%,净增近千间。我们的策略是会议、商务用房为主,保持散客入住率稳中有升,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高端团队用房,提高住房率。 总之,争取多接会议,全面提高会议的综合消费,做强做大餐饮,确保住房率稳中有升,仍是2011年酒店经营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这是我们在学习和领会“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深刻体会。 二、明确重点,下移“转方式、调结构”工作,让员工成为“转方式、 调结构”主体和实践者 “转方式、调结构”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能是管理者的一般号召,而是要成为广大员工的实际行动。如何把此项工作落实到具体人,我们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方面 “转方式、调结构”首先是对市场定位思路的“转”和“调”,其效果就是使市场竞争力和优势显著增强。在深入学习“转方式、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经济大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回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经济增长的动源总是起源于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而增长的实现或消失又总是取决于结构性矛盾的缓解或加剧扭曲。因此,结构性政策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核心的政策。 一、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简要归纳 结构性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既定的增长格局和经济运行的方向与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之间出现的背离或扭曲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有四个结构现象,我们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甚至出现服务业比重下降的现象。1998年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1.6%上升到5 5.60%,其中工业的比重由37%上升到51%,增长的幅度之大是罕见的。进行国际比较就会发现,目前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最近,世界银行经济家E.C.HUA做了一次很好的研究,他发现即使在通货紧缩之中,第三产业的价格还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结构性短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问。 服务业为什么出现滞后的现象呢?第一,制度性的垄断,包括单一或有限的供给商结构,包括各种进入的壁皇、排斥竞争的价格政策、对国有部门所有制的盲目性等等。第二,目前对服务业存在着不正确的歧视和偏见,“无工不富”、“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歧视和偏见是自足经济或者封建意识,而不是分工的思想,在本质上是逆市场化的。 (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目前经济结构的第二个明显矛盾是城乡人口的比例失调和极低的城市化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已经超过50%,而城市化率只有30%,这20个百分点的差别 导致了一系列的扭曲,一方面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的矛盾,另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市场的狭窄,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仅服务于占人口30%的城市市场,目前中国真正有效的市场空间仅以2亿多人口为基数。虽然大家对进一步发展城市有了基本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形成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有活力的都市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从而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 目前中国存在五类城市:第一类,特大型国际都市;第二类,比较有吸引力的城市经济,如一批沿海省会城市及中部省会城市;第三类,发展较好的小城镇,这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都可以看到好的样板;第四、第五类分别是没有吸引力的、死的城市经济,比如很多老的工业基地和军工城市,还有逐步消亡的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本质应该是形成一种新的机制,努力创造一种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有吸引力的都市经济,而不简单是建设一批新的城市。十分明显,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将是一批城市的出现。 (三)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尽管中国的硬性基础设施,包括供电、供水、供气和公路、码头还要继续发展,但是目前软的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制不配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如目前的居民对未来改革充满着不稳定的预期,而我们相应建立社会保障的速度和政府的支持能力与居民预期之问是严重不对称的。 (四)公司或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不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明确的关系,有了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的信心增强,投资的回报有了保证,这样外资会不断增加,国内储蓄会更快转为投资,于是可以享受比较健康的经济增长率;而如果没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投资率相应地下降,可能经济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另外,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问也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目前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转方式调结构

浅谈“转方式、调结构” 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理清服务大局依法履行职责的思路和措施,切实增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 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增长方式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企业最“吃亏”;高能耗、资源型产品价格下跌最快;因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不少加工企业倒闭、员工失业……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推动经济由高能耗向节能型、由高污染向环保型、由“一锤子买卖”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一)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经济的课持续发展能力。对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促进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改变粗放式运作、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作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经济,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二)要把自主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

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自主创新能力是无限的。任何一种商品都不可能没有市场,关键是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增加新品种,实现市场多元化,提高竞争力。我们要将人才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于优秀人才给政策、给资金、给待遇,引进高端人才,为全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企业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 (三)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能力,促进技术和产业变革,培育新的增长点。要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生物产业、信息网络产业等目前成熟程度较高、发展前景较为明确的产业。要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充分利用价格、财税等政策,花大力气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新能源的核心竞争力;要按照抓设施、促创新、上水平、引民资的思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要立足长远,以优势领域、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为突破口,促进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要加大技术研究,完善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链,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倾斜、商业应用等措施,推动信息网络产业发展。同时,要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和管理打造精品,注重包装和加工提高附加值,利用文化和网络提升知名度;由粗放式经营向系统化、精细化管理转变,由低效益的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价值创造转变,由要素性推动向效率型、创新型推动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服务业,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当今时代,服务业的发展层次与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高度、产业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全面提升区域经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讲稿)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河东经济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抓手实现新跨越发展

河东经济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抓手实现新跨越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大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词:转方式调结构执行力关键环节 1、河东区“转方式调结构”初显成效 临沂市河东区坐落在美丽的沂河东岸,是1995年初临沂撤地设市时建立的新区,版图面积730平方公里,人口63.7万,是临沂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的“半壁江山”。河东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经济蓬勃发展。食品加工、五金机械、新型建材、轻工工艺四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五金机械、脱水蔬菜两大产业集群群峰凸起,被授予“中国脱水蔬菜加工城”、“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区”。 2、河东区“转方式调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国际国内发展环境趋紧。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进而影响我国的外贸环境;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将遏制经济过热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国内外环境趋紧,对河东外向、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较为不利。(2)经济运行进入调整期的语气明显增强。从河东区自身经济运行周期来看,从1978年以来河东经济增长经历了3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三个周期的调整期,经济增速有放缓趋势。(3)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房地产投资所占的比重过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二是工业投资增长有下滑的趋势,尤其是企业技改投资增速放缓,对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3、河东区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思路 3.1 提升执行力,政府要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总舵手”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央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的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贯彻落实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是临沂市河东区加快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确保“转方式调结构”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切实提升政府的执行力。 (1)提升执行力,首先要确定符合实际的思路目标,凝聚形成思想共识。明确日标、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提升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从本区实际出发,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

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 “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 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调结构 谋发展 奋力开拓经济发展新局面

调结构谋发展奋力开拓经济发展新格局 ——汽车修理厂二〇一〇年上半年度工作小结 2010年是我厂企业管理的第二个“市场年”,年初以来,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调优经营结构,努力做大外部市场,奋力开拓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年营收指标11000万元;1~6月完成5063.05万元,完成率46.03%,比去年同期3775.96万元增加34.09%。 2.年利润指标300万元;1~6月完成155.09万元,完成率51.7 %,比去年同期132.37万元增加17.17%。 3.上缴规费18万元;1~6月完成10万元,完成率55.56%。 4.顾客满意度>90%;实际达到93.97%。 5.有责投诉0次;实际发生为0次。 6.投诉处理率100%;实际处理为100%。 7.重大安全责任事故0案次;实际为0次。 8.维修车辆年交付返修率≤2%;1~6月实际月均发生为1.89%。 9.可控费用100元/万元营收;实际为58.57元/万元营收。 10.员工收入上半年平均增涨幅度为14.39%,其中一线员工收入上半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5.28%。 二、调整经营结构,持续做大汽车维修产业。

汽车维修也是发展阵地。年初以来,厂部坚持对内做实机务保障、对外坚持市场开拓,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内外部维修服务的各种资源整合力度,努力营造“大修理”的发展格局。 1.持续强化四分厂“标杆”打造工作与“窗口”示范作用。以西站厂区为中心,全厂联动、联网覆盖,做精、做细;整合与搭建集团内联网服务及苏锡常通四公司的外部网络平台,做优、做大。以加强服务站的“三包”服务为“抓手”,来扩大客车外修市场份额与企业维修品牌知名度,目前已完成绕城北段等路段的竞标并已签订了绕城高速公司公务车辆维修服务合同。 2.着力推进快修业务的外延之路。轿车快修是维修板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支点,上半年,我厂在快修发展上做了二项工作,一是以交运出租转轮承包及公司办公地迁址陆慕为契机,完成了高标准的陆慕快修点的筹建,作为全厂第一个对外服务点已在五月份开始试运作。二是目前正在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准备以我厂为控股方,整合优质资源,筹建全资快修公司,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快修业务的新一轮拓展。 3.顺利完成公交车“环保化”改造及审计工作。在去年底公交车“环保化”改造中,我集团列入改造的车辆总数为551台,约占全市改造总量的46%。为顺利完成改造工作,厂部组织了专门班子,确定工艺标准,制订工作流程,由厂生产经营科具体组织,从各维修分厂抽调38人组成临时独立部门,独立制单、派工、领料、结算、建档及考核、分配,全部整治实施形成“闭环”

高中历史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情景再现;创设情境,阶级分析法;对比分析,情景、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点突破:通过史料的列举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突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推论出原因及影响。 3、确立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 历史知识储备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采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过程】(45分钟)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及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在书中的第40页也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动写照。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