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代年表(1279-1368)

元代年表(1279-1368)

元代年表(1279-1368)
元代年表(1279-1368)

公元 544 年,蒙古先民失韦遣使与东魏建立联系。 公元 7 世纪,蒙古以"蒙兀室韦"之称载入《旧唐书》。 1162 年,铁木真出生。 1171 年,铁木真父王耶速该巴特尔被塔塔尔人毒害,蒙古部落联盟解体。 1189 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汗。 1201 年,合答斤等 11 部推举札答兰部札木合为"古儿汗",联兵攻打铁木真。 1202 年,答兰捏木儿格思战役,铁木真灭塔塔尔部。 1203 年,铁木真灭克烈部,王汗被乃蛮边将执杀。 1204 年,铁木真灭乃蛮,太阳汗受伤致死。 1205 年,铁木真征西夏。 1206 年,铁木真即汗位,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 1207 年,术赤征服林中百姓。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1208 年,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往西辽。 1209 年,畏兀儿国归附。成吉思汗三征西夏,夏主李安全纳女请和。 1211-1214 年,蒙古首度伐金,破河北、山东、山西 90 余州,围攻中都。金献岐国公主及金帛、马匹请 和。蒙古撤兵。金迁都汴京。 1214 年,蒙古与南宋建立夹击金朝同盟。 1215 年,占领中都,破金城邑多处。 1217 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总理伐金事宜。图马惕部叛乱,博儿忽阵亡。 1218 年,哲别攻西辽。杀屈出律,西辽灭亡。 1219 年,成吉思汗亲征中亚大国花剌子模。 1221 年,花剌子模国亡。巴剌率军追击札兰丁进入北印度。 1222 年,哲别、速不台征服阿哲儿拜占、谷儿只(格鲁吉亚),越太和岭(高加索),败阿兰、钦察联军。 1223 年,蒙古军攻入南俄,在迦勒加河败罗斯、钦察联军。 1225 年,成吉思汗回师土拉河。 1226 年,成吉思汗进兵西夏,围攻中兴府。 1227 年,成吉思汗病逝。西夏亡。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监国。 1229 年,举行大会,推举成吉思汗子窝阔台为汗。 1230 年,窝阔台汗亲伐金,派绰儿马罕征讨西亚。 1231 年,窝阔台汗召集官山会议,决定兵分三路伐金。立中书省,理汉地财赋。 1232 年,三峰山战役,托雷大败金兵,连取河南 10 余州。 1233 年,速不台破金南京,哀宗逃往蔡州。 1234 年,蒙、宋军破蔡州,哀宗自缢,金亡。 1235 年,建哈剌和林城。长子军西征。皇子阔端、阔出分道攻宋。 1236 年,初行交钞。立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西征军降不里阿耳,南征军占襄阳,破成都。绰儿马 罕军占谷儿只(格鲁吉亚)。 1237 年,西征军破钦察、罗斯也烈赞。 1239 年,西征军征服阿速。绰儿马罕占阿美尼亚。 1240 年,西征军占乞瓦(基辅),进兵孛烈儿(波兰)。《蒙古秘史》成书。阿美尼亚王赴蒙古朝见窝阔台 汗。 1241 年,西征军败马札儿(匈牙利)军,进至维也纳附近。窝阔台汗逝,皇后乃马真氏称制。绰儿马罕离 世,拜住继统其军。 1242 年,金帐汗国正式成立。西征军东还。拜住攻占鲁迷(小亚西亚)。宗王察合台谢世。 1243 年,拜住败鲁迷算端凯亦·豁思鲁,进占西瓦思(今土耳其锡瓦思)。凯亦·豁思鲁称藩纳贡。 1244 年,西征蒙古军东还本土。西里西亚王海一世遣使向拜住请求归附。 1245 年,蒙古占领底格里斯河上游。大马士革王向蒙古纳贡。 1246 年,贵由汗即位。罗马教皇使者普兰·迦尔宾抵哈剌和林。谷儿只(格鲁吉亚)女王之子大卫兄弟入 和林朝觐,贵由命兄弟二人分治其国。 1249 年,三月,贵由汗驾崩,皇后海米司称制。 1251 年,蒙哥汗即位。 1252 年,蒙哥汗处置政敌,杀海米司、镇海等。将窝阔台兀鲁思分数块,授予窝阔台系诸王。鲁布鲁克 入哈剌和林朝觐。 1253 年,旭烈兀西征。忽必烈军分三路攻云南,进入大理国。 1254 年,兀良合台攻大理,俘乌蛮王。 1256 年,忽必烈建开平城。旭烈兀灭木剌夷国。 1257 年,兀良合台平云南,置郡县。兀良合台攻安南(即交趾)。安南国成为蒙古藩属。 1258 年,旭烈兀破报达(巴格达),阿拔斯王朝亡。蒙哥汗亲征南宋。 1259 年,蒙哥汗围攻合州钓鱼山,中流矢,故于军中。忽必烈接受贾似道划长江为界和议,南宋献贡保 安。

1260 年,忽必烈称汗于开平。其弟阿里布哥在哈剌和林稍先被推举为汗。同室操戈,大争汗位。忽必烈 建元中统。以吐蕃八思巴为国师。立十路宣抚司。 1261 年,立翰林国史院。封皇子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 1262 年,金帐汗别儿哥与旭烈兀为争夺南高加索地区发生内讧,旭烈兀败。 1263 年,改开平府为上都。 1264 年,阿里布哥被迫受制于忽必烈。忽必烈立诸行中书省。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立翰林国史院。 改燕京为大都。 1265 年,并六部为四部:吏礼部、户部、兵刑部、工部。定:以蒙古人充各部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 色目人充同知。 1266 年,忽必烈遣里德出使日本。 1267 年,扩建中都城,定蒙古军制。 1268 年,海都、八剌二王反。罢诸路女真、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 1269 年,诏以八思巴新制蒙古字颁行天下。立国子学和诸路蒙古字学。 1270 年,设诸路蒙古字学教授。遣赵良弼出使日本。 1271 年,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入国子学。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 1272 年,改中都为大都。 1273 年,正月,以国字书宣令。以翰林院纂修国史,敕采录累朝事实以备编集。 1274 年,宫阙告成,忽必烈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王、百官朝贺。元军征日本。 1275 年,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伯颜分军为三,趋临安。宋二次遣使请和,不纳。 1276 年,元军至临安,宋帝上表降元。命作《平金录》、《平宋录》及《诸国臣服传》,耶律铸监修国 史。 1277 年,云南行省派兵征缅国,招降 200 余寨。 1278 年,遣使至杭州等处,取在官书籍版刻至京师。命虎符旧用畏兀儿字,易以国字(八思巴字)。 1279 年,宋帝广王投海自尽。南宋亡。禁中书省文册奏检用畏兀儿字书。 1280 年,二征缅国。元将范文虎东征日本,遇飓风,不果行。 1281 年,遣军十万二征日本。遭飓风,船毁,军士多亡,阿剌罕、范文虎逃脱。郭守敬等制定《授时 历》,颁行天下。 1282 年,阿合玛伏诛;蒙元斩文天祥。 1283 年,元将塔海再次东征。宗王相吾答儿统军攻缅甸,破其首都太公城(杰沙城南),缅王出逃,元 设万户府于此。江南各族人民起义,凡二百余所。十月,福建建宁黄华起事,有众十万,号头陀军。 1284 年,缅甸反攻,元兵败退;脱欢、李恒、嗦都南征安南。托欢攻占城国,其主遣使献象,款服。托 欢军分六道进安南。 1285 年,元兵破安南首都,安南王之弟陈益稷投降,会盛暑霖雨,安南反攻,元兵大败,李恒、嗦都败 死。 1286 年,五月,元军复侵安南,六月退还。六月,以《农桑辑要》颁诸路。十月,元军再次侵缅国。元 廷封陈益稷为安南王。黄河 15 处决堤,元廷发 20 万民力筑堤。 1287 年,三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四月,诸王乃颜据辽东反,忽必烈亲征,乃颜战败被擒,处死。是 年,福建钟明亮起义。脱欢二征安南,安南王陈日南遁。。 1288 年,宗王火鲁火孙、哈丹图鲁反。遣皇孙铁穆耳击败之。脱欢先败陈日恒,陈日恒东遁入海,后为 陈日恒大败,北退;陈日恒遣使赴元廷献金人代己谢罪,忽必烈怒止。 1289 年,二月,籍江南户口。七月,海都军进攻漠北,破和林,忽必烈亲征,复和林、留伯颜镇守。江 南各族人民起义,凡四百余处。 1291 年,二月,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五月,颁行《至元新格》。本年,蒙元丞相桑哥事发伏狱 死。 1292 年,九月,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将亦黑迷失、高兴、史弼统兵 2 万 远征爪哇。 1293 年,亦黑迷失、高兴、史弼先胜后败,退还泉州(福建境)。七月,开通惠河,海运漕粮可直达大 都。 1294 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卒。四月,铁穆耳即帝位于上都,是为元成宗。罗马传教士孟特戈维诺来 华。 1297 年,爪哇奉表来降。 1300 年 元将刘深南征八百媳妇国(缅甸境)。1300 年,十二月,元成宗发军侵八百媳妇国。 1301 年,五月,云南宋隆济、贵州蛇节相继起事,围攻元朝侵八百媳妇军。海都再次进攻蒙元,蒙元太 子海山与月赤察儿迎战,败海都、笃哇军,察儿儿嗣位。 1302 年,刘深败北,成宗罢征八百媳妇国。 1303 年,三月,《大元大一统志》编成。蒙元北疆诸位反王投降,北疆定;山西太原、平阳大地震, “人民压死不可胜计”。 1304 年,命诸王、驸马所分之郡邑达鲁花赤惟用蒙古人,汉人、女真人、契丹人罢之。元朝与西北诸王 约和,各遣使赴伊利汗处宣谕和好之意。

1307 年,正月,元成宗死。三月,侄爱育黎拔力八达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北方迎其兄海山。五月, 海山即帝位,是为元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被立为皇太子。 1308 年,武宗海山帝命翰林国史院纂修《顺宗实录》、《成宗实录》。河南、山东大饥,人相食。 1309 年,将成吉思汗以来执行的九千余条政令,删除繁冗,使归于一,编为定制。黄淮海平原、长江下 游蝗灾;八百媳妇国进攻蒙元云南边境。 1311 年,正月,武宗死。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执政。三月,即帝位,是为元仁宗。命翰林国史院修先帝实 录及累朝皇后和功臣列传。蒙元将领亦怜真征讨吐蕃。 1314 年,诏行科举。十月,遣张驴等经理江南田粮。 1315 年,七月,赣州蔡五九聚众起事,反对经理田粮;九月败死。 1316 年,海山帝之子起兵关中,事败,奔金山。 1319 年,疏浚会通河。 1320 年,正月,元仁宗死。三月,太子硕德八剌嗣帝位,是为元英宗。答己太后与权臣铁木迭儿弄权。 1321 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蒙兀儿斯坦和马维兰纳尔两部分。 1322 年,答己太后与铁木迭儿先后卒。 1323 年,二月,颁《大元通制》,凡格例二千五百三十九条。八月,硕德八剌自上都还,驻南坡,为御史 大夫铁失等所杀。是为"南坡事变"。九月,晋王也孙铁木儿即帝位,是为泰定帝。泰定帝诛铁失。 1328 年,七月,泰定帝卒。九月,泰定皇太子阿剌吉八即帝位于上都。燕铁木儿迎海山子怀王图帖睦尔 至大都即位,是为元文宗。上都、大都两个政权并立。十月,燕铁木儿齐王月鲁帖木儿兵围上都,倒剌 沙出降。十一月,图帖睦尔遣使往漠北迎其兄和世剌。 1329 年,正月,和世剌于和林北即帝位,是为明宗。五月,和世剌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八月,和世剌南 来,与图帖睦尔会于王忽察都,数日后暴死。图帖睦尔复即帝位。本年,囊加台起兵四川,旋败。 1330 年,燕帖木儿专权,自任右丞相,不设左丞相。 秃坚、伯忽起兵云南;江、浙、湖、广大水。 1331 年,五月,《经世大典》修成。本年,伯忽被擒;蒙元平定云南诸蛮。 1332 年,八月,元文宗死。十月,明宗和世剌次子懿璘质班被立为帝,太后卜答失里辅政,十一月死, 在位 43 天。庙号宁宗。 1333 年,六月,和世剌长子妥欢帖睦尔即帝位,是为元顺帝。本年,燕帖木儿卒;大都大水,平地丈余, 饥民 40 余万。 1334 年,“京师地震,鸡鸣山崩,陷为池方百里,人死者甚众”。 1335 年,罢科举。权臣伯颜诛杀左丞相唐其势(燕帖木儿子)及皇后伯牙吾(燕帖木儿女),后党覆灭, 燕帖木儿余威消除。 1337 年,正月,广州朱光卿等起义。二月,棒胡起义于汝宁信阳州;广西徭民再次起义。禁汉人、南人学 蒙古、色目文字。京师大地震,“所损人民甚众”。 1338 年,六月,袁州周子旺、漳州李志甫相继起义。 1340 年,复科举取士制。 1341 年,通州、泰州、崇明海潮涌溢,溺死 1600 余人。 1342 年,七月,教皇伯涅的克十二世使节来中国,抵达上都。卫辉、忻州等地大饥,人相食。 1343 年,命修辽、金、宋三史,以右丞相脱脱为总裁。《至正条格》成。 1344 年,五月,黄河决口,山东、河北皆受灾。脱脱辞右丞相职,阿鲁图取而代之。 1345 年,十月,《辽史》、《金史》、《宋史》修成。十一月,《至正条格》成。徐州、东平大饥,人 相食。 1346 年,四月,辽阳吾者野人及水达达起义。六月,福建汀州罗天麟等起义。是年,武冈徭民吴天保起 义。 1348 年,贾鲁献治河二策;台州方国珍起事,聚众海上。 1349 年,脱脱复任右丞相。 1351 年,四月,脱脱代贾鲁,征民修治黄河,发民工十三万,军队二万。萧县(安徽北端)人芝麻李起兵 反,克徐州。五月,刘福通、韩山童(白莲教首领)、杜遵道起兵颍州(安徽阜阳),义军头顶红巾, 称红巾军,韩山童旋被捕杀。八月,湖北罗田徐寿辉与邹普胜起兵蕲州,旋称帝,国号天完。任邹普胜 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邳州李二、赵君用、彭早住起义,攻占徐州等地。 十一月,黄河堤成。 1352 年,二月,濠州郭子兴、孙德崖等起义。闰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八月,徐州被元军攻陷,李 二死。是年,天完将领项普略进兵江西、安徽、浙江,破杭州,后为董搏霄所败。蒙元丞相脱脱挂帅镇 反,破徐州,斩芝麻李(闰儿),赵君用遁,屠城。蒙元颍州(河南东南)人察罕帖木儿于信州(今河 南罗山)人李思齐起兵,助元廷平反。 1353 年,正月,淮东张士诚起义,攻克高邮等地。是年,郭子兴称滁阳王。张士诚(1321-1367)余其弟 张士信、张士德等 18 人起兵泰州,攻占高邮,称帝建制,国号周,是为南周(1353-1367),张士信为 丞相。李善长往附朱元璋。蒙元将领卜颜帖木儿南攻天完,破浠水,徐寿辉遁黄梅山(河北黄梅)。伊 利汗国灭亡。

1354 年,正月,张士诚称诚王,国号大周。九月,元丞相脱脱率大军围高邮。后为哈麻所诬,被罢黜, 贬于大理,旋被哈麻毒杀。 1355 年,二月,刘福通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建国号宋(1355-1366),改元龙凤。韩林儿号小明王。 是年, 徐寿辉破襄阳。郭子兴卒,子郭天叙继之,臣于韩宋,旋为蒙元将领所斩,朱元璋又之。蒙元将 领答失八都鲁大破刘福通于太康(河南东南部)。进围亳州,韩林儿遁安丰(今安徽寿县)。韩宋内讧, 刘福通杀杜遵道,自为小明王丞相。 1356 年,二月,张士诚部渡江攻克平江等地。三月,朱元璋取集庆。是年,哈麻谋废惠宗,立太子,事 泄伏诛;韩宋授朱元璋为吴国公;张士诚弟张士德进占常熟;倪文俊建汉阳(今湖北武汉)为都城,迎 徐寿辉,谋杀之;朱元璋、冯国用破集庆(南京),斩元将福寿;徐达破镇江,又败张士诚于昆陵(江 苏常州),朱张始交兵;刘福通四路北伐,进逼河北,大都震恐。 1357 年,韩宋将领毛贵破胶州(山东东部),斩元将脱欢;倪文俊西征,破陕州(湖北宜昌);朱元璋 部将赵继祖败张士诚,取江浙,张士诚复遭元军与方国珍南北夹击,势蹙降元;方国珍复反后再次降元; 刘福通攻克大名路(河北大名);倪文俊谋杀张士诚未遂,逃往部将陈友谅处,为陈友谅所斩,函首徐 寿辉;蒙元地方好强察罕帖木儿大破关中农民军;天完将领明玉珍西征,克重庆路(今重庆)。 1358 年,陈友谅东征,破安庆(安徽南部),再破龙兴路(今南昌)、汀州路(今福建汀州);毛贵破 沧州(河北东部),直趋直沽(今天津),兵临大都,元将哈利不花迎战,败北,元廷惊怖;察罕帖木 儿北进勤王,大破河东农民军;天完将领赵普胜攻池持(今安徽贵池),自是徐朱交恶;刘福通破汴梁 (今河南开封),迎小明王迁都于此;刘福通部将关先生攻保定,大同,进而北上,十二月,宋红巾军 破上都,焚元廷宫阙,转攻辽阳;大都饥疫,死亡 12 万人;明玉珍占领四川全境;倭人侵扰沿海,是为 倭患之始。 1359 年,北方元军反攻,三路北伐相继失败。九月,汴梁破,韩林儿、刘福通逃至安丰。本年,陈友谅南 征,克龙兴(今南昌),迎天完帝迁都于此;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摧荐刘基、宋濂;陈友谅(1320-1363) 杀赵普胜,复弑徐寿辉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称汉王;明玉珍以刘桢为参谋,与陈友谅决裂,自 称陇蜀王;陈友谅东征,围金陵,兵败,退都江州(江西九江);刘福通北攻真定路(今河北真定); 关先生入高丽,高丽王遁走,关先生后为高丽人谋杀,残部逃归降元。 1360 年,五月,天完红巾军攻克太平。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建国号汉,都江州(江西九江),是为陈 汉(1359-1364),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蒙元北疆王公阿鲁辉帖木儿反元, 起兵漠北,南攻上都。 1361 年,蒙元重臣秃坚帖木儿击斩阿鲁辉帖木儿,北疆危机结束;朱元璋西征,破江州,陈友谅遁武昌; 察罕帖木儿再破山东红巾军,克济南,韩宋丞相田丰投降,朱元璋大惧,遣使求和,与察罕帖木儿通好。 1362 年,三月,明玉珍(1331-1366)称帝建制,国号蜀,都重庆,是为明蜀(1362-1371),万胜出任 司马,刘桢出任宗伯;田丰复反,刺杀察罕帖木儿,扩廊帖木儿(察罕帖木儿外甥,后被收养子)平之, 破益都,斩田丰,定山东;孛罗帖木儿与张良弼相沟通,与李思齐开衅于武功(陕西中部)。 1363 年,朱元璋通使于扩廊帖木儿;万胜南征蒙元梁王(据云南)孛罗帖木儿,先胜后败,北退;南周 将领吕珍、张士信西征,破安丰,斩刘福通;朱元璋勤王北上,败周军,奉韩林儿迁都滁州;朱元璋再 破陈友谅于洪都(南昌)潘阳湖,陈友谅中流矢死,年 44 岁,是为“潘阳湖之战”,张定边拥立其次子 陈理嗣位于武昌,是为陈汉后主(1363-1364);秃坚帖木儿失势,南遁,往附孛罗帖木儿。 1364 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朱元璋破武昌,陈理、张定边投降,陈汉亡,立国 5 年;孛罗帖木儿与 秃坚帖木儿趁惠宗与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矛盾之际,引兵趋大都,讨伐太子,太子逃往太原王保 保处。 1365 年,妥欢帖木儿遣人杀孛罗帖木儿,王保保与太子结怨。明玉珍与朱元璋通好;元廷封王保保为右 丞相、河南王。 1366 年,扩廊帖木儿进攻关中,与李思齐交恶;徐达、常遇春克湖州,吕珍投降;;八月,朱元璋发《平 周檄》,大举进攻张士诚。徐达进围张士诚于苏州。明玉珍卒,年 36 岁,子明升(1356-?)嗣位,是为 明蜀后主(1366-1371)。十二月,朱元璋将韩林儿沉于江,宋政权亡,立国 12 年。 1367 年,朱元璋改应天为南京,遣徐达、常遇春北渡淮河;九月,徐达克苏州,擒张士诚,张士诚后自缢 于南京,时年 47 岁,在位 15 年,南周亡,历一帝,立国 15 年;十一月,朱元璋部将汤和破庆元,方国 珍遁入海,旋降,朱元璋统一江南;王保保被免去左丞相,加之部将关保等反叛,退屯泽州(今山西晋 城)。 1368 年,妥欢帖木儿趋上都。明军占大都。 1369 年,明太祖诏修《元史》。明占上都,元帝退居应昌府。 1370 年,妥欢帖木儿病逝于应昌府,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明军取应昌,爱猷识理达腊走哈剌和林。 帖木儿推翻察哈台汗后裔在马维兰纳尔的统治,建立帖木儿帝国。

元朝秘书制度

元朝秘书制度 一、元朝概况 元朝,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地域空前的广阔,这个王朝的官僚制度也十分的庞大,从元朝始,省这个行政制度开始实行,日后愈趋完善。元朝依旧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地方到中央,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秘书制度。这个彪悍的民族统治中原后,依旧采用了中原的文化统治着天下,毕竟,文化落后的民族要去统治文化先进的民族,这个统治者民族本身也必将被被统治者民族的先进文化所折服。 二、对封建王朝中秘书与秘书制度的理解 封建王朝是一个家天下的形式,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朝。”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家,一切统治皆为维护统治者利益,一切制度都为更好的维护封建王朝本身而设置。所有国家机构的设置、法律的设置都是为了将强者的利益变成一种普通民众必须所遵守的义务,此为名正则言顺。 在封建家天下的时代,皇帝是最高长官。其余大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应是皇帝的秘书。元朝也是不一例外的的。如果现当代秘书的主要职能为辅助决策、处理信息、协调关系、办理事务此四大职能,那么封建国家的大臣们早就已经围绕着皇帝完成这一目标。 从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来排序,皇帝身边的秘书可以是宦官,主要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九卿,为皇帝办理朝政,保证城邦安全;三公,为国家大计策谋。这三种在后来历代王朝中不断的演变,但以皇权为中心的利益大致一样。皇帝身边的秘书们都履行着这种义务。 三、元朝的秘书制度及官职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大国是一个善战好战的民族。忽必烈灭宋后,建立元,领土北至蒙古、西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为有史以来的第一帝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王朝地域,元朝在以往王朝的政治制度上,增添了新的制度。 元朝的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下分左三部:吏部、礼部、户部;右三步: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设左右丞相各一名(右丞相居上),参知政事二名。自中书省令至参知政事均为宰执。中书省领左、右三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名。至元九年,撤掉尚书省,归并为中书省。 在地方,开始施行行中书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 元朝秘书有:知秘书监事、行秘书监事、秘书卿、秘书监、秘书太监、秘书少监、秘书监丞、经历、提控案牍、知事、典簿、管勾、令史、译史、回回令史、知印、怯里马赤、奏差、典书、典吏。 元秘书监设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云:“元起朔漠,未遑文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勘误 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 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 功臣,自为枝辅。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 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 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 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 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滂尤刚劲,疾恶如雠。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⑥天下模楷李元礼;⑦不

清代后宫嫔妃首饰大全(一)扁方

扁方. 扁方是梳两把头最主要的东西,相当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初是以真发分成两把,当然“扁方”起着骨干作用.扁方的制作有整块玉的、翡翠的,也有用金胎镶玉、镶翠、镶其他珠宝的,或金錾花、或银镀金等等. 金錾花双喜扁方 玳瑁镶珠嵌玉石花卉扁方:长32厘米,宽2.9厘米.玳瑁质地,头尾均银镀金累丝嵌碧玺,珍珠,翠,青金石的海棠花图案 金镶珠镂空扁方:长34.3厘米,宽3.3厘米.中镂空图案,两端共镶珠93颗. 扁方很好看啊,我觉得比那个佃子好看了,不过扁方是缠在头发里的,做那么精致干嘛呀,难道黄桑临幸还帮妃子拆头发么?! 金累丝嵌珠五凤钿:钿长30厘米,宽23厘米,高14厘米。钿以纸板为形,点翠为饰。通身共有金累丝凤十四只,上嵌珍珠,宝石。每只凤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宝石等贯穿的流苏。钿后有流苏垂饰。 银镀金累丝嵌珠宝扁豆、蝴蝶、飘带簪; 银镀金嵌宝蝴蝶簪:银镀金双针,点翠嵌珠宝、蝴蝶、白玉、珊瑚菊花 银镀金广片蝴蝶簪 通草蝴蝶头花簪; 金镶珠石秋叶蝴蝶簪.; 银镀金嵌珠石蜻蜓簪; 银镀金嵌珠宝蜻蜓簪 银镀金嵌珠宝簪 银镀金嵌宝玉蟹簪 金镶珠宝蟾簪 金镶料艾叶蟾簪 银镀金嵌翠花碧玺佛手簪(女主 金镶宝石云芝簪(福晋 银镀金点翠碧玺花簪(福晋,李氏 金镶宝石花簪 银镀金碧玺穿珠点翠花簪( 银镀金花盆簪 金镶宝石菊花簪(李氏 蓝宝石簪(钮钴禄 珍珠簪(女主,李氏 银镀金嵌翠石耳挖簪;银镀金嵌翠石耳挖簪;翠镂雕双钱鱼簪; 金镶珠点翠如意簪 银镀金点翠簪 银镀金嵌宝花盆簪 银镀金嵌宝石婴戏簪 银镀金东升簪 银镀金嵌珠宝簪 银镀金镶珠娃娃瓶簪 银镀金嵌珠石花篮簪

元朝中央制度

元朝中央制度[1]北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极力从军、政、财、司等各方面削弱地方,造就强干弱枝的政治局面以巩固中央集权。明代也是把地方权一分为三,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也是通过分地方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2][3][4]而处于它们之间的元代却反其道而行之,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省权力相当之大,以至于“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它依然巩固了元代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元代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百年,而不是按正常思路所想的容易出现国家分裂、军阀割据。为了理清行省制度和中央集权之间的联系,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元朝行省制度的渊源 “省”的本意为宫禁,后业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多是因军事需要而设的临时机构。行省制度滥觞于魏晋南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这个简称(以前通常简称“行台”)。如金末,为抵御蒙古和镇压农民起义,君主常命宰臣出任诸路长官,或以宰相职衔授予地方长官,皆称行省,先后设有大名、河北、陕西、河东、中都、山东、东平、辽东、上京、益都、京东等行省。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的、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 二、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 1、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据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吐蕃(今西藏)、大理(今云南),西北至回鹘(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元史·兵志四》),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元史·地理志》中也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面对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因此元代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 2、压制部分贵族的需要。元朝沿用大蒙古国以来的游牧分封制,大量宗室外戚被分封于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在中原又各自领有大小不等的份地。对于这些皇亲国戚及其狐假虎威的家臣,一般的地方官府难以治理,非设立位高权重的行省不足以压制。辽阳、岭北两个行省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同时,元朝中央也通过行省,明令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自行派遣官吏的权力,并规定由行省直接向贵族封地的民户征税,再由中央拨给贵族,不允许他们在封地内横征暴敛。这些措施有助于元代统治秩序的稳定。 3、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大一统王朝,一直遭到南宋残余势力长期的抵抗,后来江南人民又因不堪赋役重负而纷纷起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位尊权重的行省不但不能罢撤,反而需要进一步强化事权、明确责任,以便遇到紧急事变能够迅速决策并付诸行动,维护元朝的统治。即使大一统局面完全形成之后,行省在稳定地方统治方面的特殊价值,也没有消失。这就为行省在全国范围内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使得行省的基本性质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化成为地方最高官府。 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行省的二元化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才开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这就使得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点,这是其他朝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区关系所不具备的,这种特点使得行省既要服从中书省的制约又共同为元代统治服务。 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所收取的财赋行省必须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的七三分成的悬殊比例规定,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地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同时中央在行省也构制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 4、行省大权的归属有利于中央集权。作为民族统治的得力工具,元朝行省主要由蒙古、色目官员掌握权力,以最关键、最敏感的统军权为例,行省官员中只有平章以上[5][6]才可以掌握军权,而平章以上又不准汉人担任,通常只能由蒙古和色目贵族担任,这些人更多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因为作为一个异族身份、文化背景迥然的行省长官,即使大权在握,也很难想象他会策动汉族或者能够策动汉族搞分裂。所以在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时候,不能完全从汉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去解释,而更要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从蒙古统治集团特有的统治意识当中寻找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元代行省制度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而到了明初朱元璋仍然将其权力一分为三的原因了。 5、行省的划分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综上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确实有很大的抵触,但它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妃子等级

后宫之主(凤品):皇后(1名) (持有凤印,可以将庶二品及以下妃嫔废去。) 祥风品:地位在四妃之上:皇贵妃(两名) 正一品:贵妃德妃贤妃淑妃【贵妃为首,地位依次递减,各一名】 从一品:夫人【有一字封号,三名】 庶一品:妃【有一字封号,六名】 正二品:贵姬【有一字封号,四名】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昭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庶二品:淑仪淑媛淑容淑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修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从三品:贵嫔【有一字封号,四名】 庶三品:嫔【有一字封号,人数不限】 正四品:婕妤【有一字封号,三名】 从四品:贵仪【有一字封号,二名】 庶四品:顺仪顺媛顺容顺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正五品:充仪充媛充容充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从五品:姬【有一字封号,五名】 庶五品:容华婉容【有一字封号,各三名】 正六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贤仪微仪【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从六品:良媛良娣【有一字封号,各两名】 庶六品:小仪小媛【有一字封号,各两名】 正七品:贵人【有一字封号,各六名】 从七品:美人才人良人【有一字封号,人数不限】 庶七品:常在【有一字封号,人数不限】 正八品:选侍【有一字封号,人数不限】 从八品:娘子舞涓【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庶八品:宝林娱灵【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正九品:芳婉柔婉【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从九品:顺常顺成【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庶九品:承徽列荣【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正十品:御女采女【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从十品:答应【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庶十品:充衣承衣刀人更衣【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正八品:御女、淑女 从八品:答应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2016年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滕王阁序并诗

《滕王阁序》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宴会之盛,景象之壮美,王勃登临滕王阁,因景生情,表达了他对人生路途的感慨,表明他虽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壮志更坚的执著的人生态度,抒发了他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写作素材】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3、王勃才华早露,仕途坎坷。年轻时,做沛王府侍读,因戏为《檄英王鸡》被逐出王府。高阁盛宴,美景良辰,引发了盛筵难再之悲、身世之悲。“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他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心怀明君,却有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叹。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王勃发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宣言,他知道不能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自己虽然失意,但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内心不平,但绝不学放纵不羁的阮籍为“穷途”而哭。人生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会升起,要相信:希望永远就在自己心里。 4、王勃,短暂的一生,却馈赠给后人一份丰厚的遗产,这遗产不仅是词章华美的《滕王阁序》,也不仅是唐代诗集中那些闪光的诗篇,更是一种“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心态,一种“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理想壮志。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才智,能把握一展锋芒的良机,成就自己。 5、南昌郡器宇轩昂的滕王阁在一个阴雨霏霏的傍晚,终于迎来了神情忧郁的大唐才子王勃。 王勃背着简易的行囊,缓缓地行走在通往江南的崎岖蜿蜒的古道上。沿途的湖光山色让他淡泊的心绪变得透亮,洗尽京城的风尘, 避开人生路途的磨难,大唐的天空忽而就变得清澈瓦蓝。二十六岁的王勃走出喧嚣的京城,走进唐朝美好的春光里来…… 诗意的王勃风尘仆仆,带着心灵的创伤,带着江北的凄凉,带着对父亲的湿热的爱,一头就闯进了洪都新府南昌郡,与满含热泪翘 首以待的滕王阁不期而遇。 唐王李渊的儿子李元婴建滕王阁时做梦也不会想到后来会有个旷世奇才王勃出现,否则,他会结结实实地耗些钱财让滕王阁永远风 光无限。那时的李元婴是个落难的皇子,当其他的皇子们在父皇面前邀宠献媚、投机取巧之时,他被黯然流放到荒远的江南;当宫廷政变,权位易主之时,他仍然无奈地踞于悲凉的山水之间。但他反而把天地看得更加宽阔,放浪形骸之外,流寓山水之间,有时也纸醉金迷,挥金如土,他就是要让京城放心,弃却与他人争位的疑心!暮春之初,他忽而看中了倚江背城的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建个阁楼吧,清风明月之时,纵情登览,把酒临风,何其乐也!乐而忘忧,人生几何!李元婴的滕王阁就这样以旷达的胸襟耸立于浩浩荡荡的江水之

017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索隐应劭云:“虽名为王,其实如古之诸侯。”*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鲁、韂,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曪有德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①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韂王室。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强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② 注①索隐案:汉书封国八百,同姓五十余。顾氏据左传魏子谓成鱄云“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是也。 注②索隐纯,善也,亦云纯一。言周王非德不纯一,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①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②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③虽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鴈门、太原以东至辽阳,④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⑤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⑥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駆,以镇抚四海,用承韂天子也。 注①集解韦昭曰:“汉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云‘非有功上所置’。” 注③集解徐广曰:徐广曰:“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 索隐徐氏九国不数吴,盖以荆绝乃封吴故也。仍以淮阳为九。今案:下文所列有十国者,以长沙异姓,故言九国也。 注④集解韦昭曰:“辽东辽阳县。” 注⑤集解徐广曰:“谷水在沛。” 注⑥正义京兆也。 汉定百年之闲,亲属益簄,诸侯或骄奢,忕邪臣①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②国邑,故齐分为七,③赵分为六,④梁分为五,⑤淮南分三,⑥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⑦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⑧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闲,犬牙相临,⑨秉其□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注①索隐忕音誓。忕训习。言习于邪臣之谋计,故尔雅云“忕犹狃”也。狃亦训习。 注②索隐案:武帝用主父偃言而下推恩之令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城阳、济北、济南、菑川、胶西、胶东,是分为七。” 注④集解徐广曰:“河闲、广川、中山、常山、清河。”

清朝后妃列表

清朝后妃列表 清显祖宣皇帝爱新觉罗·塔克世 1571年—1583年 1 显祖宣皇后喜塔腊·额穆齐大福晋努尔哈赤、舒尔哈齐、雅尔哈齐 2 哈达那拉·肯姐继室福晋子:巴雅喇 3 李佳氏子:穆尔哈齐 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皇帝1616—1626 (1559-1636) 68岁1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侧福晋 1588年10月-1603年(1575-1603) 29岁皇太极 2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阿巴亥继室大福晋1626年 37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殉葬 3 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正室大福晋褚英、代善女:东果格格 4 继妃富察·衮代继室大福晋莽古尔泰、德格类女:莽

古济 5 侧妃博尔济吉特氏侧福晋、寿康太妃侧妃那拉氏侧福晋巴雅喇 7 侧妃叶赫那拉·怜儿 7 侧妃哈达那拉·阿敏(阿敏格格) 8 侧妃伊尔根觉罗氏阿巴泰女一 9 庶妃兆佳氏阿拜 10庶妃钮祜禄氏汤古代、塔拜 11庶妃嘉穆瑚觉罗·真哥巴布泰、巴布海女三 12庶妃西林觉罗氏赖慕布 13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女一 14乐妃李惠霞乐妃回族人 15庶妃德因泽宫人、庶福晋殉葬 16庶妃博尔济吉特氏安布福晋 1612-1644 17庶妃绰奇德合母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皇帝1626—1643

1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福晋、中宫大福晋(清宁宫)、皇后、皇太后 1614年4月-1649年4月51岁逝世女三 2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庄妃、西宫侧福晋(永福宫)、皇太后、太皇太后、昭圣皇太后 1636-1687年12月11日女:雅图、阿图、淑哲子:福临 75岁 3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宸妃、东宫大福晋(关雎宫) 1636-1641 33岁逝世子一,二岁殇 4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林丹汗妃(囊囊太后)贵妃、麟趾宫贵妃 1636-1675博穆博果尔女一 5 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林丹汗妃窦土门福晋(苏泰太后)淑妃、东宫侧福晋(衍庆宫)1636-1668 6 元妃钮祜禄氏洛博会 7 继妃乌拉那拉氏豪格、洛格女一 8 侧妃叶赫那拉氏硕塞 9 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女二 10庶妃那拉氏高塞女二

《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

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 内容提要《史记》十表,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历史发展的线索,虽然十表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即主张大一统政治,为汉代的社会现实服务,这从十表各自的主题和十表的历时性、阶段性、人物对象以及《史记》整个体例等方面都可得到证明。 关键词《史记》十表;大一统;主题 作者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记》十表的创作,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所说:“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是为了清楚地展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十表在流传中是否有缺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说《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1],张晏注缺少的十篇中就有《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清人崔适甚至认为《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以下六表全为褚少孙所补[2]。崔氏疑古过勇,信从其说者甚少。至于《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今人大都认为,此表内容虽有补窜,但仍为司马迁所作[3],本文亦赞成此说。仔细研读这十表,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主张大一统政治,为汉代的社会现实服务。 (一) 为了探讨十表的共同主题,我们先对十表各自的主题进行分析。 1.《三代世表》! 此表起黄帝、迄共和。《自序》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司马贞《索隐》:“其实叙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长远,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叙三代要从五帝而起也。”后人大都肯定这一解释。本表明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帝王世国号”为经,以颛顼、俈、尧、舜、夏、殷、周的世属为纬,归结到周武王代殷。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按:“十九世”有误,依本表,“黄帝至纣四十六世”,至武王不止十九世),明三代皆黄帝之后,表明了黄帝乃百世之本、各属皆为黄帝子孙的大一统思想。后半部分从周成王开始,以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共和的帝王世号为经,以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燕各诸侯为纬,表明在周王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开始分封诸侯。诸侯不列于《十二诸侯年表》前而列于《三代世表》之末,“明诸侯亦皆黄帝后也。”[4]概而言之,此表展示的是从黄帝到三代天下一统时代的历史。汪越认为“读《三代世表》以黄帝为主”[5],是有一定道理的。 2.《十二诸侯年表》 《自序》:“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记;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此表起共和迄孔子卒。表分十四栏,以周的正朔为经,其余十三栏为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三国。《索隐》云:“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大多数学者则以为鲁象征以《春秋》当一王之法,不在十二数内[6]。此表所要展现的是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的春秋时代历史,社会如何由大一统而走向分裂。表序也明确指出:“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霸),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作《春秋》,“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此表序言特别强调《春秋》之义,以显天下一统之旨。因此,尽管周天子名存实亡,但本表仍以之为天下共主,这是继承《春秋》的大一统思想。故汪越说读此表“以周为主”。 3.《六国年表》

元朝制度【合集】(1)

元朝秘书制度 (1) 元朝中央制度 (4) 元朝的兵役制度 (8) 元朝军事领导体制 (10) 元朝秘书制度 一、元朝概况 元朝,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地域空前的广阔,这个王朝的官僚制度也十分的庞大,从元朝始,省这个行政制度开始实行,日后愈趋完善。元朝依旧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地方到中央,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秘书制度。这个彪悍的民族统治中原后,依旧采用了中原的文化统治着天下,毕竟,文化落后的民族要去统治文化先进的民族,这个统治者民族本身也必将被被统治者民族的先进文化所折服。 对封建王朝中秘书与秘书制度的理解 封建王朝是一个家天下的形式,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朝。”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家,一切统治皆为维护统治者利益,一切制度都为更好的维护封建王朝本身而设置。所有国家机构的设置、法律的设置都是为了将强者的利益变成一种普通民众必须所遵守的义务,此为名正则言顺。 在封建家天下的时代,皇帝是最高长官。其余大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应是皇帝的秘书。元朝也是不一例外的的。如果现当代秘书的主要职能为辅助决策、处理信息、协调关系、办理事务此四大职能,那么封建国家的大臣们早就已经围绕着皇帝完成这一目标。 从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来排序,皇帝身边的秘书可以是宦官,主要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九卿,为皇帝办理朝政,保证城邦安全;三公,为国家大计策谋。这三种在后来历代王朝中不断的演变,但以皇权为中心的利益大致一样。皇帝身边的秘书们都履行着这种义务。 元朝的秘书制度及官职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大国是一个善战好战的民族。忽必烈灭宋后,建立元,领土北至蒙古、西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为有史以来的第一帝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王朝地域,元朝在以往王朝的政治制度上,增添了新的制度。 元朝的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下分左三部:吏部、礼部、户部;右三步: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设左右丞相各一名(右丞相居上),参知政事二名。自中书省令至参知政事均为宰执。中书省领左、右三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名。至元九年,撤掉尚书省,归并为中书省。 在地方,开始施行行中书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

2017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完整版)

高考历史复习--大事年表

15末—16初新航路开辟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1991年底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840 – 1949 ㈠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㈡1912 ——1949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①1912—1919 短暂的春天(一战时期) ②1927—1937短暂发展 ③1937—1947陷入困境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㈠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㈡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 ㈢20世纪80年代(里根) 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

王勃 作文素材

王勃作文素材 王勃在唐代诗歌繁荣的年代非常的有名,但是他才高气盛,导致了他的同僚对他非常的不满,所以,王勃的仕途并不顺利。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勃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王勃作文素材篇一:风雅滕王阁 公元675年,王勃去越南看他老爹,九月至洪州(别扭),追被取到广州坐海船到越南。这时候洪州的最高长官是阎都督(阎伯舆),滕王阁重修竣工典礼将在这年的九九重阳这天隆重举行。典礼邀请了洪州党政军各级领导,文学界知名人士,商界知名人士(要买票),音乐界知名人士(就是来跳舞唱歌助兴的),烹饪界知名人士(来做饭的)等,王勃恰逢其会,也被邀请持外卡参加,在宴会上坐在第八十七桌的学界代表M席上。 主持人宣布了典礼程序: 1、领导讲话。 2、歌舞表演。 3、宴饮, 4、公推文笔最好的作家作《滕王阁序》。 5、来宾作诗(大多早就请师爷写好背过了的)。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第四条,这可是一个巨大的荣耀,因为“滕王阁序”可是要将交相关部门刻石于阁内,作者必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 其实作序的人选早已内定,就是唐国作家协会理事、东南文坛领袖、洪州联合大学校长、洪州作家协会会长、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教育家、孟子第577代孙——孟学士(名不详)。我阴暗地告诉你,孟学士还有一个兼职——阎都督女婿。据说六个月前的一个仲春时节,阎都督家宴上,在桃花树下,阎都督就跟自己女婿说了:“现在滕王阁已经修的差不多了,那个事你可抓紧……”地球人都明白什么意思。 书归正传,迎宾曲中,红地毯上,闪光灯中,领导鱼贯而出,大家起立鼓掌,领导台前就坐,少先队员献花,礼仪小姐献茶。 于是领导讲话,无非称赞圣主,祝我大唐安康繁盛之类的,不再赘述(赘述估计你也不看)。 然后,歌舞表演开始,本埠红星阿英、丹丹、咪咪等表演了自己的代表节目,与会人员齐唱《大唐万岁曲》,把宴会推向第一个高潮。

2019年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汗牛充栋——汗:名词作使动词,使牛累得出汗。例“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袁枚《黄生借书说》) 生死肉骨——肉:名词作使动词,使长肉。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复生。例“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闭月羞花——闭、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躲藏,使羞惭。例“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 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元 沉鱼落雁——沉、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沉入水底,使降落沙洲。例“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飞沙走石——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飞,使飞扬;走,使滚动。例“苍梧、南海,岁有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气则雾郁,飞鸟不经。”(《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来。安: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之安定。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威武不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屈服。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悦近来远——悦:形容词作使动词:使悦服。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归。例“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韩非子?难三》) 一鸣惊人——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惊。例“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安邦定国——安、定: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安定、巩固。例“我本是安邦定国李存孝,今日个太平不用旧将军。”(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 大快人心——快: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痛快。例“若果有激浊扬清之当道,则乘是狱之起,并其监生而黜之,是为大快人心者矣。”(清?全祖望《移诘宁守魏某帖子》) 殚精竭虑——殚、竭:形容词作使动词,使耗尽、用尽。例“于是居肆子弟皆踊跃登来,殚精竭虑,以求推陈出新之法。”(清?杨宜治《俄程日记》卷下) 丰衣足食——丰、足: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丰富、充足。例“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住无不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 富国强兵——富、强: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富足、强大。例“故治国者,其专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商君书?壹言》) 光宗耀祖——光、耀: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光彩、荣耀。例“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 洁身自好——洁: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纯洁。例“归洁其身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作文范文之爬腾王阁作文

爬腾王阁作文 【篇一:作文2,洪府滕王阁】 洪府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一首诗描绘的是滕王阁在黄昏时刻的雨帘鸾鸣图。而这——美妙的滕王高阁乃是我最喜欢的一座楼阁。 在外面来看这座楼阁,比起周遭的现代化建筑,显得矮小。但在他 的前广场上来看,才知什么是“不识泰山”。滕王阁的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其意就从外看 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 另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在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铺成的长廊。长廊北面有四角重檐“挹翠”亭,长廊南面则为四角重檐“压江”亭。从正面看,这南北两 亭与主阁组成了一个倚天而耸的“山”字。而从天俯瞰,更像一只平 展两翅,欲搏长空的巨大鲲鹏。这种绝妙的布局,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上这高阁的入口共用三处。正东一处,南北又各一处。三处汇集之处,又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其座由汉白玉所打制而成,鼎高2.5米上下,下部为三足古鼎,上方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此鼎 的设计,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进入大厅,映眼帘的是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 座浮雕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构图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画面,通过朦胧灯光的处理,把 我带入了幽远醉人的意境中。 想看水景的话,那第六层是最好的了。因为它是滕王阁最高的浏览层,景色甚好。并且这里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绝唱呢。 相传上元二年秋,王勃路过南昌,受当地的阎都督邀请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会,是为夸耀其女婿孟学士的才学。在阎都督的假意 让大家作序时,王勃以其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后辈,当众不推辞。 让阎都督大为不高兴。然在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绝唱时,立改原先的观念而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