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科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γm

βα

l

l

α

β立体几何知识点整理(文科)

一.

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

系:

1. 线面平行

α

l

符号表示:

2. 线面相交

α

A

l

符号表示:

3. 线在面内

α

l

符号表示:

二. 平行关系:

1. 线线平行:

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

现。

m l m l l ////???

?

??=??βαβ

α

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m l m l ////???

?

??

=?=?βγαγβα 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 若αα⊥⊥m l ,,则m l //。 方法四:用向量方法:

若向量l 和向量m 共线且l 、m 不重合,则

m l //。

2. 线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ααα////l l m m l ???

?

??

?? 方

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αββα////l l ??

??

?

方法三:用平面法向量实现。

若n 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

l n ⊥且α?l ,则α//l 。

3. 面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β

ααβ//',','

//'//?????

???

??且相交且相交m l m l m m l l

方法二:用线面平行实现。

βαβαα

//,////???

?

??

?且相交m l m l

m

l

α

n

α

l

m'l'l

α

βm m

β

α

l

l m

β

α

三.垂直关系: 1. 线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

αα⊥????

?

???

?=?⊥⊥l AB AC A AB AC AB l AC

l ,

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

αββαβα⊥???

?

??

?⊥=?⊥l l m l m ,

2. 面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βαβα⊥??

??

?⊥l l

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3. 线线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m l m l ⊥??

??

?⊥αα

方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PO l OA l PA l αα⊥?

?

⊥?⊥????

方法三:用向量方法:

若向量l 和向量m 的数量积为0,则m l ⊥。

三. 夹角问题。

(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 范围:]90,0(?? (2)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角。(常用到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

ab

c

b a 2cos 2

22-+=θ

(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 方法二:向量法。转化为向量的夹角

(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 AC

AB AC AB ??=

θcos

(二) 线面角

(1)定义:直线l 上任取一点P (交点除外),作PO ⊥α于O,连结AO ,则AO 为斜线PA 在面α内的射影,PAO ∠(图中θ)为直线l 与面α所成的角。

A

B

C αl

l

β

α

m

l

β

α

m α

l θ

c b

a

A

B

C

θn A

O

θ

P αl

A

O

P

α

A

O

θ

P

α

(2)范围:]90,0[??

当?=0θ时,α?l 或α//l 当?=90θ时,α⊥l (3)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1:作出线面角,并证明。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线面角。

(三)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1)定义:在棱l 上取一点P ,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l 的垂线(射线)m 、n ,则射线m 和n 的夹角θ为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

n m l

β

α

P

θ

(2)范围:]180,0[?? (3)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1: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并证明。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方法二:截面法。

步骤1:如图,若平面POA 同时垂直于平面

βα和,则交线(射线)AP 和AO 的夹角就是二面

角。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

θA

O

P α

β

方法三:坐标法(计算结果可能与二面角互补)。

θ

n 1n 2

步骤一:计算121212

cos n n n n n n ?=?

步骤二:判断θ与12n n 的关系,可能相等或者互补。

四.

距离问题。

1.点面距。

方法一:几何法。

O

A

P

α

步骤1:过点P 作PO ⊥α于O ,线段PO 即为所求。

步骤2:计算线段PO 的长度。(直接解三角形;等体积法和等面积法;换点法)

2.线面距、面面距均可转化为点面距。 3.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方法一:转化为线面距离。

n

m

α

如图,m 和n 为两条异面直线,α?n 且

α//m ,则异面直线m 和n 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

直线m 与平面α之间的距离。 方法二:直接计算公垂线段的长度。 方法三:公式法。

d c

b

a

θm'

D

C

B A

m

n

如图,AD 是异面直线m 和n 的公垂线段,

'//m m ,则异面直线m 和n 之间的距离为: θ

cos 2222ab b a c d ±--=

五. 空间向量

(一)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若向量c b a ,,为空间中不共面的三个向量,则对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p ,都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

z y x 、、,使得c z b y a x p ++=。

(二) 三点共线,四点共面问题 1. A ,B ,C 三点共线?

OA xOB yOC =+,且1x y +=

当2

1

=

=y x 时,A 是线段BC 的 A ,B ,C 三点共线?AC AB λ= 2. A ,B ,C ,D 四点共面?

OA xOB yOC zOD =++,且1x y z ++=

当1

3

x y z ===

时,A 是△BCD 的 A ,B ,C ,D 四点共面?AD y AC x AB += (三)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1. 已知空间中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111(,,)A x y z ,222(,,)B x y z 则:

AB = ;=B A d ,AB =

A

B

C D

1

A

1

C

1

B

2. 若空间中的向量111(,,)a x y z =,),,(222z y x b = 则a b += a b -=

a b ?= cos a b =

六.常见几何体的特征及运算 (一) 长方体

1. 长方体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2. 若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相邻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2

2

2

cos cos cos αβγ=++

β

γ

αα

βγ

若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相邻的三个面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2

2

2

cos cos cos αβγ=++ 3.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 、b 、c ,则体对角线长为 ,表面积为 ,体积为 。 (二)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在底面中心。 (三) 正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四) 正多面体:每个面有相同边数的正多边形,且每个顶点为端点有相同棱数的凸多面体。 (只有五种正多面体)

(五) 棱锥的性质:平行于底面的的截面与底面相似,且面积比等于顶点到截面的距离与棱锥的高的平方

比。

正棱锥的性质: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六) 体积:=棱柱V =棱锥V (七) 球

1.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球面。

2. 设球半径为R ,小圆的半径为r ,小圆圆心为O 1,球心O 到小圆的距离为d ,则它们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3. 球面距离:经过球面上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

4.球的表面积公式: 体积公式:

高考题典例

考点1 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1如图,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1CC 中点.(Ⅰ)求证:1AB ⊥平面1A BD ;(Ⅱ)求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Ⅲ)求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

解答过程(Ⅰ)取BC 中点O ,连结AO .

ABC △为正三角形,AO BC ∴⊥.

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平面ABC ⊥平面11BCC B ,

AO ∴⊥平面11BCC B .连结1B O ,在正方形11BB C C 中,O D ,分

1BC CC ,的中点, 1B O BD ∴⊥, 1AB BD ∴⊥.

在正方形11ABB A 中,11AB A B ⊥, 1AB ∴⊥平面1A BD .

(Ⅱ)设1AB 与1A B 交于点G ,在平面1A BD 中,作

1GF A D

⊥于

F ,连结AF ,由(Ⅰ)得1AB ⊥平面1A BD .

1AF A D ∴⊥, AFG ∴∠为二面角1A A D B --的平面角.

在1AA D △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455

AF =,

又1122AG AB ==, 210sin 4

455AG AFG AF ∴===∠.

所以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为10arcsin 4

(Ⅲ)1A BD △中,1115226A BD BD A D A B S ===∴=△,,,1BCD S =△.在正三棱柱中,1A 到平面11BCC B 的距离为3.设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为d .由1

1

A BCD C A BD V V --=,得11133

3BCD

A BD S S d =△△,

1322

BCD A BD S d S ∴==

△△.

∴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为22

A

B

C D

1

A

1

C

1

B

O F

考点2 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2 已知三棱锥ABC S -,底面是边长为24的正三角形,棱SC 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求CD 与SE 间的距离.

解答过程: 如图所示,取BD 的中点F ,连结EF ,SF ,CF ,

EF ∴为BCD ?的中位线,EF ∴∥CD CD ∴,∥面

SEF ,CD ∴到平面SEF 的距离即为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又

线面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线CD 上一点C 到平面SEF

的距离,设其为h ,由题意知,24=BC ,D 、E 、F 分别是AB 、BC 、BD 的中点,

2,2,62

1

,62=====∴SC DF CD EF CD 3

3222621312131=????=????=

∴-SC DF EF V CEF S 在Rt SCE ?中,3222=+=CE SC SE

在Rt SCF ?中,30224422=++=+=CF SC SF

又3,6=∴=

?SEF S EF 由于h S V V SEF CEF S SEF C ??==?--3

1

,即332331=

??h ,解得332=h 故CD 与SE 间的距离为

3

3

2. 考点3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例3. 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AC 中,G 是1AA 的中点,求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 思路启迪: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再用点到平面距离的方法求解. 解答过程:解析一BD ∥平面11D GB ,

BD ∴上任意一点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

点O 平面11D GB 的距离,

1111C A D B ⊥ ,A A D B 111⊥,⊥∴11D B 平面11ACC A ,

又?11D B 平面11D GB ∴平面1111D GB ACC A ⊥,两个平面的交线是G O 1,

B

A

C

D

O

G

H 1

A 1

C 1D

1

B 1O

作G O OH 1⊥于H ,则有⊥OH 平面11D GB ,即OH 是O 点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 在OG O 1?中,2222

1

2111=??=??=?AO O O S OG O . 又3

6

2,23212111=∴=??=??=

?OH OH G O OH S OG O . 即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等于3

6

2. 解析二 BD ∥平面11D GB ,

BD ∴上任意一点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B 平面11D GB 的距离.

设点B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为h ,将它视为三棱锥11D GB B -的高,则

,由于632221

,111111=??=

=?--D GB GBB D D GB B S V V 3

4

222213111=

????=-GBB D V ,

,3

6

26

4=

=

∴h 即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等于

3

6

2. 小结: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都是线面距离.所以求线面距离关键是选准恰当的点,转化为点面距离.本例解析一是根据选出的点直接作出距离;解析二是等体积法求出点面距离.

考点4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4如图,在Rt AOB △中,π6

OAB ∠=,斜边4AB =.Rt AOC △可以通过Rt AOB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

得到,且二面角B AO C --的直二面角.D 是AB 的中点. (I )求证:平面COD ⊥平面AOB ;

(II )求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解答过程:(I )由题意,CO AO ⊥,BO AO ⊥,

BOC ∴∠是二面角B AO C --是直二面角,

CO BO ∴⊥,又AO BO O =,CO ∴⊥平面AOB ,

又CO ?平面COD .∴平面COD ⊥平面AOB .

(II )作DE OB ⊥,垂足为E ,连结CE (如图),则DE AO ∥,

O

C

A

D

B

E

A

D

z

CDE ∴∠是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的角.

在Rt COE △中,2CO BO ==,112

OE BO ==,225CE CO OE ∴=+=.

又132DE AO ==.∴在Rt CDE △中,515tan 33

CE CDE DE ===.

∴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15arctan 3

小结: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常先作出所成角的平面图形,作法有:①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上选择“特殊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如解析一,或利用中位线,如解析二;②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几何体,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如解析三.一般来说,平移法是最常用的,应作为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首选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

? ??2,

0π.

考点5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例5. 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 ⊥底面ABCD .已知45ABC =∠,

2AB =,22BC =,3SA SB ==.

(Ⅰ)证明SA BC ⊥;(Ⅱ)求直线SD 与平面SAB 所成角的大小.

解答过程:(Ⅰ)作SO BC ⊥,垂足为O ,连结AO ,由侧面

SBC ⊥

底面ABCD ,得SO ⊥底面ABCD . 因为SA SB =,所以AO BO =,

又45ABC =∠,故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O BO ⊥,由三垂线定理,得SA BC ⊥.

(Ⅱ)由(Ⅰ)知SA BC ⊥,依题设AD BC ∥, 故SA AD ⊥,由22AD BC ==,3SA =

2AO =,得 1SO =,11SD =. SAB △的面积2

2

11122

2S AB

SA AB ??

=-= ???

连结DB ,得DAB △的面积21

sin13522

S AB AD =

= 设D 到平面SAB 的距离为h ,由于D SAB S ABD V V --=,得12113

3

h S SO S =,解得2h =. 设SD 与平面SAB 所成角为α,则222sin 1111h SD α===.

所以,直线SD 与平面SBC 所成的我为22arcsin 11

D

B

C

A

S

O

D

B

C

A

S

小结: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先判断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2)当直线和平面斜交时,常用以下步骤:①构造——作出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②证明——论证作出的角为所求的角,③计算——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角,④结论——点明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值. 考点6 二面角

例6.如图,已知直二面角PQ αβ--,A PQ ∈,B α∈,C β∈,CA CB =,

45BAP ∠=,直线C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为30.(I )证明BC PQ ⊥

(II )求二面角B AC P --的大小.

过程指引:(I )在平面β内过点C 作CO PQ ⊥于点O ,连结OB . 因为αβ⊥,PQ α

β=,所以CO α⊥,

又因为CA CB =,所以OA OB =.

而45BAO ∠=,所以45ABO ∠=,90AOB ∠=, 从而BO PQ ⊥,又CO PQ ⊥,

所以PQ ⊥平面OBC .因为BC ?平面OBC ,故PQ BC ⊥. (II )由(I )知,BO PQ ⊥,又αβ⊥,PQ α

β=,

BO α?,所以BO β⊥.过点O 作OH AC ⊥于点H ,连结BH ,由三垂线定理知,BH AC ⊥.故BHO ∠是二面角B AC P --的平面角.

由(I )知,CO α⊥,所以CAO ∠是C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则30CAO ∠=,

不妨设2AC =,则3AO =,3sin 302

OH AO ==

. 在Rt OAB △中,45ABO BAO ∠=∠=,所以3BO AO ==,于是在Rt BOH △中,

3

tan 232

BO

BHO OH

∠=

==.故二面角B AC P --的大小为arctan 2. 小结:本题是一个无棱二面角的求解问题.解法一是确定二面角的棱,进而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无棱二面角棱的确定有以下三种途径:①由二面角两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确定棱,②由二面角两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找出棱,③补形构造几何体发现棱;解法二则是利用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这也是解决无棱

A

B

C

Q

α

β P A

B C

Q

α

β P O H

二面角的一种常用方法,即当二面角的平面角不易作出时,可由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考点7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

例7. 如图,已知1111ABCD A B C D -是棱长为3的正方体, 点E 在1AA 上,点F 在1CC 上,且11AE FC ==. (1)求证:1E B F D ,,,四点共面;

(2)若点G 在BC 上,2

3

BG =,点M 在1BB 上,

GM BF ⊥,垂足为H ,求证:EM ⊥平面11BCC B ;

(3)用θ表示截面1EBFD 和侧面11BCC B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求tan θ. 过程指引:(1)如图,在1DD 上取点N ,使1DN =,连结EN ,

CN ,则1AE DN ==,12CF ND ==.

因为AE DN ∥,1ND CF ∥,所以四边形ADNE ,1CFD N 都为平行四

边形.从而EN AD ∥

,1FD CN ∥. 又因为AD BC ∥

,所以EN BC ∥,故四边形BCNE 是平行四边形,由此推知CN BE ∥,从而1FD BE ∥.因此,1E B F D ,,,四点共面. (2)如图,GM BF ⊥,又BM BC ⊥,所以BGM CFB =∠∠,

tan tan BM BG BGM BG CFB ==∠∠23

132

BC BG

CF ==?=. 因为AE BM ∥

,所以ABME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AB EM ∥. 又AB ⊥平面11BCC B ,所以EM ⊥平面11BCC B .

(3)如图,连结EH .因为MH BF ⊥,EM BF ⊥,所以BF ⊥平面EMH ,得EH BF ⊥.于是

EHM ∠是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即EHM θ=∠.

因为MBH CFB =∠∠,所以sin sin MH BM MBH BM CFB ==∠∠

22

22

33113

32BC BM

BC CF ==?

=

++, tan 13EM MH θ==.

C

B

A

G H

M

D

E

F

1

B

1

A

1

D

1

C

C

B

A

G H

M

D

E

F 1

B

1

A

1

D

1

C

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