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考试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考试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考试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考试

康复评定与临床检查的不同;

1.对象不同

2.病情不同

3.目的不同

4.检查手段不同

5.处理原则不同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肌肉收缩的类型: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

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肉的初长度

3.运动单位的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4.杠杆效率

5.肌肉收缩的类型

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

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

引起关节活动异常的原因:

1.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疼痛

2.肌肉痉挛

3.肌肉无力

4.关节内异常

关节僵硬5.

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体位:确定测量体位,保证体位舒适,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测量时关节活动不受限1.制;介绍情况:让受试者了解测量过程、测量原因,以取得受试者的配合2.

量角器的放置:先确定量角器放置的关节活动面,然后确定其轴心(通常是骨性标3.志点),最后确定量角器的固定臂及移动臂;

4.关节活动:在关节可能的关节活动范围之内,轻柔地移动关节,以确定完全的被动关节活动度,并注意观察受试者有无疼痛或不适感;

5.记录:摆放量角器并记录主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及被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痉挛;一种由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超过正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痉挛的特殊表现:

1. 巴宾斯基反射

2. 折刀样反射

3. 阵挛

4. 去脑强直和去皮质强直

僵硬: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肌张力迟缓的主要原因:

1.影响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为暂时性肌张力迟缓,如脊髓损伤的脊髓休克阶段

2. 外周神经系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3. 原发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分级评定标准

0 无肌张力增高

1 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1+ 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 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 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感觉的分类

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压觉

深感觉:关节觉、振动觉、深部触觉,(本体感觉)

综合感觉: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感觉、体表图形觉、实体觉、重量觉(皮质感觉)

常见的感觉障碍

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感觉错位、疼痛

抑制性症状:感觉缺失、感觉减退

协调:是指人体进行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常见的协调障碍: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常见的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平衡性协调实验:双足站立实验、单足站立、步行

非平衡性实验:指鼻实验、指指实验、交替指鼻和对指、对指实验、轮替实验、跟膝腱实

验、肢体保持实验、绘圆或横“8”字实验

平衡: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

心稳定的能力。平衡的分类: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应性平衡

平衡的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步长:表示cm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距离,

通常用常见的异常步态

偏瘫步态:划圈步态

脑瘫步态:足下垂、内翻、内收

蹒跚步态:酩酊步态或醉汉步态

前冲步态:帕金森病步态

臀中肌步态:鸭步

心功能的分级

评定标

代谢当量(MET):量化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标准

表示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以ml|(kg.min) MET心电图:是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6分钟步

行实验:要求患者在走廊里尽可能行走,测定6分钟内行走的距离。

6分钟内,若步行距离<150m,表明心衰程度严重,150~425m为重度心衰,426~550m为轻度心衰

心电运动实验: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各种临床症状,呼吸、血压、心

率等体征,及心电图、气体代谢等),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

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是心脏负荷实验中最常见的一种。

运动实验的类型:活动平板实验、踏车运动实验、台阶实验

踏车实验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前

1.)描记受试者12导联心电图和3通道监测基础导联心电图。并测量基础心率和血压作为对照,

测量体位应与实验体位一致。

2.)皮肤处理:放置电极之前,用75%乙醇将贴电极部位皮肤擦至微红,以降低电阻,减少干扰。

3.)电极安放:为了减少运动时干扰、避免伪差,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导联电极全部移至躯干,两上肢电极分别移至锁骨下胸大肌与三角肌交界处或锁骨上,两下肢电极移至两季肋部或两髂前上棘内侧。胸导联的位置不变

4.)过度通气实验:连接监测导联后做过度通气实验,方法是大口喘气1分钟后立即描记监护导联心电图,如果出现ST段下移为阳性。阳性结果没有病理意义,但提示运动中诱发的ST段改变不一定是心肌缺血的结果。

5.)注意事项:①向受试者介绍心电运动实验的方法,取得受试者的合作。应与有潜在危险者签订同意实验协议书;②实验前3小时禁止吸烟、饮酒,适当休息30分钟,不可饱餐或空腹;③实验前1天内不参加重体力活动,保证晚间充足睡眠;④实验前尽可能停用影响结果的药物,包括: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肌、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如硝酸甘油、双嘧达莫、普萘洛尔、咖啡因、麻黄碱、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吩噻嗪类等⑤感冒或其他病毒、细菌性感染1周内不宜参加实验;心绞痛新近发作2周内暂停实验。

肺容量共有四个基础容量(即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和四个基础肺活量(即深呼吸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正常成年男性平均均为3500ml,女性为2500ml

语言障碍:是指语言的理解、表达以及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包括言语发育迟缓、发育性语言困难、后天获得性失语等。

言语功能障碍的分类:

1.声音异常:音质异常、音量异常、音调异常

2.构音异常

3.语言异常

4.流畅度异常.

失语症:是指大脑半球损伤而导致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丧失或受损,表现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障碍,并非发音器官功能障碍所致。

失语症的主要症状:

1.口语表达障碍:发音障碍、说话费力、错语、语法错误、找词困难、刻板语言、模范语言、持续症、复述、流畅度

2.听觉理解障碍:语音辨认障碍、语义理解障碍

3.阅读障碍

4.书写障碍:书写不能、构字障碍、象形书写、镜像书写、惰性书写、书写过多、语法错误

失语症的分类:

1.Broca失语

2.Wernicke失语

3.传导性失语

4.经皮质失语

5.命名性失语

6.皮质下失语

失语症的评定方法: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

1.自发言语:信息量和流畅度

2.理解:回答是非、听词辨认、相继指令

3.复述

4.命名:物体命名、自发命名、完成句子、反应性命名

失语症的诊断

1.首先确定有无失语:根据失语症测验得分结果,计算失语商AQ=右项之和x2

AQ值在98.4~99.6, 正常

康复评定技术 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64学分:4 适用专业:康复技术 先修课程:考试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康复评定技术》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康复评定技术为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不仅实用、适用、够用并达到全国康复治疗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它要以《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疾病概要》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康复机能评定的含义,掌握康复机能评定的具体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ADL评定及疼痛和感觉功能的评定等。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和“教”,即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做中传授理论和培养学生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而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

康复评定技术习题集一

第一章总论 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A 题型) 1. 康复评定分为()和功能评定两个部分。 A 临床评定 B 病因评定 C 病理评定 D 解剖评定 E 诊断 2. 在进行功能评定前,必须深刻地理解疾病、残损、()、残障之间的区别。 A 损伤 B 活动受限 C 参与限制 D 环境 E 残疾 3. 临床检查是康复评定的基础,但前者提供的信息量有限,且多偏重于基础疾病本身。两者的主要区别有()。 A 病情不同、目的不同、检查手段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B 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检查手段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C 对象不同、病情不同、检查手段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D 对象不同、病情不同、目的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E 对象不同、病情不同、目的不同、检查手段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4. 检查、测量、评估、评价和评定在领域中有不同的内涵,()是根据测量和评估的结果 对被测对象作出最后判断的行为。 A 评价 B 评估 C 检查 D 评定 E 测量 5. 康复医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专业,在康复评定和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参加,如由()、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假肢和矫形器师、特殊教育工作者等组成康复协作组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治疗、训练和教育,以争取最大的康复效果。 A 骨科医师 B 神经科医师 C 儿科医师 D 康复医师 E 老年科医师 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 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类残疾人。于 2006 年 4 月 1 日零时开始的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标准就是该分类方法。它暂未包括()残疾。 A 语言 B 心脏 C 内脏 D 脑卒中 E 听力语言 7. 肢体残疾一级是指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不包括: A 四肢瘫:四肢运动功能重度丧失 B 截瘫: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C 双大腿缺失 D 偏瘫: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E 单全上肢和双小腿缺失 8. 听力残疾二级是指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A81~90dBHL B >91dBHL C61~80dBHL D41~60dBHL E <40dBHL (二)多选题( X 题型)

2016康复评定技术试题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 1.康复评定的目的是:(E) A.客观地找到病因 B.为客观地判定疗效 C.为残损功能障碍定性 D.评定功能障碍程度 E.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趋势、预后和结局及评定疗效和治疗计划的依据 2.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时,量角器移动臂的正确放置方法是:( A ) A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B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 C 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垂直 D 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垂直 E 以上都不对 3.主动关节活动度小于被动关节活动度提示( B ) A.肌肉协调性障碍 B、肌力下降 C、肌肉耐力下降 D、结缔组织异常 E、关节异常 4.测定ROM的目的是:( A ) A.确定妨碍功能或可产生畸形的受限程度,确定增加功能活动能力或减轻畸形所需增加 的范围 B.测定运动功能障碍 C.主动ROM比被动的ROM稍大 D.关节运动时所经过的运动弧 E.被动ROM比主动的ROM稍大 5.下列哪项因素不影响关节活动度测定:( E ) A.不良体位 B.测量工具放置不当和选择的参考点不准 C.患者缺乏理解与合作 D.疼痛 E.男女老少不受影响 6.下列不是关节活动度检查的注意事项是:( E ) A.防止邻近关节的替代动作 B.需测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和被动活动范围 C.与健侧对比 D.允许有3°~5°的误差 E.按摩、运动后立即进行 7.ROM测量用具包括:( E ) A.通用量角器 B.方盘量角器 C.小型半圆规量角器 D.直尺和两脚分规 E.以上都是 8.ROM测量仅允许约()误差。( C ) A.1°~2° B.2°~3° C.3°~5° D.6°~10° E.0~1° 9.下列哪项不能做ROM:( B )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考试

康复评定与临床检查的不同; 1.对象不同 2.病情不同 3.目的不同 4.检查手段不同 5.处理原则不同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肌肉收缩的类型: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 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肉的初长度 3.运动单位的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4.杠杆效率 5.肌肉收缩的类型 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 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 引起关节活动异常的原因:

1.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疼痛 2.肌肉痉挛 3.肌肉无力 4.关节内异常 关节僵硬5. 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体位:确定测量体位,保证体位舒适,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测量时关节活动不受限1.制;介绍情况:让受试者了解测量过程、测量原因,以取得受试者的配合2. 量角器的放置:先确定量角器放置的关节活动面,然后确定其轴心(通常是骨性标3.志点),最后确定量角器的固定臂及移动臂; 4.关节活动:在关节可能的关节活动范围之内,轻柔地移动关节,以确定完全的被动关节活动度,并注意观察受试者有无疼痛或不适感; 5.记录:摆放量角器并记录主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及被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痉挛;一种由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超过正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痉挛的特殊表现: 1. 巴宾斯基反射 2. 折刀样反射 3. 阵挛 4. 去脑强直和去皮质强直 僵硬: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肌张力迟缓的主要原因: 1.影响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为暂时性肌张力迟缓,如脊髓损伤的脊髓休克阶段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习演示教学

康复评定技术重点复 习

康复评定与临床检查的不同; 1.对象不同 2.病情不同 3.目的不同 4.检查手段不同 5.处理原则不同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肌肉收缩的类型: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肉的初长度 3.运动单位的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4.杠杆效率 5.肌肉收缩的类型 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 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

引起关节活动异常的原因: 1.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疼痛 2.肌肉痉挛 3.肌肉无力 4.关节内异常 5.关节僵硬 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1.体位:确定测量体位,保证体位舒适,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测量时关节活动不受限制; 2.介绍情况:让受试者了解测量过程、测量原因,以取得受试者的配合 3.量角器的放置:先确定量角器放置的关节活动面,然后确定其轴心(通常是骨性标志点),最后确定量角器的固定臂及移动臂; 4.关节活动:在关节可能的关节活动范围之内,轻柔地移动关节,以确定完全的被动关节活动度,并注意观察受试者有无疼痛或不适感; 5.记录:摆放量角器并记录主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及被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痉挛;一种由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超过正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痉挛的特殊表现: 1. 巴宾斯基反射 2. 折刀样反射 3. 阵挛 4. 去脑强直和去皮质强直 僵硬: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肌张力迟缓的主要原因: 1.影响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为暂时性肌张力迟缓,如脊髓损伤的脊髓休克阶段 2.外周神经系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3.原发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64 学分:4 适用专业:康复技术 先修课程:考试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康复评定技术》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康复评定技术为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不仅实用、适用、够用并达到全国康复治疗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它要以《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疾病概要》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康复机能评定的含义,掌握康复机能评定的具体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ADL评定及疼痛和感觉功能的评定等。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和“教”,即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做中传授理论和培养学生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而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

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 康复评定学是研究患者有关身体、心理、社会及其所处环境的功能状况的一门医学学科 2.康复评定的对象主要是功能障碍。ICIDH:残损(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结构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残疾(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不能在正常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残障(由于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充当正常社会角色并使之处于不利地位)ICF:损伤(身体功能或结构问题,有显著的差异或丧失)、活动受限(个体在进行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参与限制(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经历到的问题)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3.康复评定的意义 (1)从患者角度:通过评定,可以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活动能力的了解,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对治疗的积极性,促使患者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主动地参与治疗。对一些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将会鼓励他尽早地向康复医生反映有关情况,以预防和减缓疾病的恶化和功能的减退。 (2)从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角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定,可弥补病史和一般临床检查的不足,容易早期发现问题,具体了解患者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如何才能提供和得到帮助,鼓励他制定出更为全面合适的康复治疗计划,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功能变化,指导我们的康复医疗工作。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康复的后果,从而控制康复治疗的质量。(3)从社会角度:通过评定,发现在社会康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对提供资助、改进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以及政策法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为社会对残疾人提供帮助提供依据。此外,评定还可以就残障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新的发病资料。 4.康复评定的作用 (1)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了解功能障碍的范围、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 (2)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3)评价治疗效果:评定治疗效果、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4)帮助判断预后 (5)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5.康复评定的内容主观资料(S)、客观资料(O)、功能评定(A)、制定康复治疗计划(P) (1)病史:主诉、现病史、功能史(核心)、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社会史、职业史、家族史 (2)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皮肤和淋巴、头和五官、颈、胸部、心脏和周围血管系统、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和直肠、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 (3)功能评定:四个功能(认知、言语、躯体、社会)、三个障碍层次(损伤、活动受限、参与限制) 6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方法: 1.建立治疗目标: (1)依据:①在评定中发现的问题②心理状况③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希望④家庭

康复评定技术题库

康复评定技术题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总论 习题 一、选择题 1.康复评定分为()和功能评定两个部分。 A、临床评定 B、病因评定 C、病理评定 D、解剖评定 E、诊断 2.在进行功能评定前,必须深刻地理解疾病、残损、()、残障之间的区别。 A、损伤 B、活动受限 C、参与限制 D、环境 E、残疾 3.临床检查是康复评定的基础,但前者提供的信息量有限,且多偏重于基础疾病本身。两者的主要区别有()。 A、病情不同、目的不同、检查手段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B、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检查手段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C、对象不同、病情不同、检查手段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D、对象不同、病情不同、目的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E、对象不同、病情不同、目的不同、检查手段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4.检查、测量、评估、评价和评定在领域中有不同的内涵,()是根据测量和评估的结果对被测对象作出最后判断的行为。 A、评价 B、评估 C、检查 D、评定 E、测量 5.康复医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专业,在康复评定和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参加,如由()、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假肢和矫形器师、特殊教育工作者等组成康复协作组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治疗、训练和教育,以争取最大的康复效果。 A、骨科医师 B、神经科医师 C、儿科医师 D、康复医师 E、老年科医师 6.通过对()等层次全面的评定,制订出个性化、整体性的康复治疗计划。 A、损伤、活动受限 B 、残损、残疾和残障 C、个体功能和环境 D、肢体功能和内脏功能 E、残疾人家庭和所在社区 7.由于康复的范畴涉及医疗、职业、教育和社会等领域,康复评定的内容不包括()等方面。 A、躯体 B、言语 C、心理 D、社会 E、内脏 8.对脊髓反射检测的阳性或阴性反应在()个月的正常儿童可能存在,超过()个月的儿童阳性反应持续存在,可能预示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迟缓,阴性反应是正常的。A.2、2 B.4、4 C.6、6 D.12、12 E.1、1 9.在出生后前()个月,脑干反射的阳性或阴性的存在可见于正常儿童,超过()个月的儿童仍存在阳性反射可能提示运动发育迟缓,阴性反应是正常的。 A.2、2 B.4、4 C.6、6 D.12、12 E.1、1 10.调正反应是在红核上方的中脑整合的,不包括大脑皮质。调正反应相互作用,使头和身体在空间保持正常位置。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时消失。 A.1岁末 B.2岁末 C.3岁末 D.4岁末 E.5岁末

《康复评定学》课程教学大纲

《康复评定学》课程教学大纲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执笔者:刁伟霞审核 人:编写日期:2017年8 月 二、课程简述: 康复评定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功能障碍和潜能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医学学科,康复评定技术包括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它是制订康复目标及康复治疗计划的重要依据。课程学习主要分为课堂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概念,以及临床上通用的评定方法和评估量表,初步掌握识别、测量、分析和判断功能障碍的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康复护理工作和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养起着良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通过期末课程考试,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及和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 并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复习本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测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动态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知识吸收情况。 (二)考核方式: 考核采用随堂测评和期末课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1、随堂测评:以课堂提问、作业为主,按100 分制进行评分。 2、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按100 分制进行评分,以考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为主,同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成绩评定 理论考试占70%,实验课表现和实验报告成绩20%,平时成绩占10%,平时成绩包括随堂测评、考勤等。 四、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最新康复名词解释大题总结(完整版)详解

康复医学答疑(看起来挺多的,但其实还好啦~ 大家好好看,肯定会对康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的~ ) 考试题型:单选题:60*1分=60分 简答题:5*5分=25分 病例分析题:1*15分=15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章:(基本上已选择题为主,大题可能是康复和康复医学的定义) 1.康复的定义(要掌握):采取一切措施,减轻残疾和残疾带来的后果,提高才智和功能,使他们重新回到社会中去。(WHO 对康复的定义) 2.什么是康复医学(要掌握):康复医学是一门关于功能障碍和残疾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它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功能障碍,帮助伤病员和残疾者根据其实际需要和身体潜力,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上、心理上、职业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促使重返社会。 3.残疾国际的分类是:残疾,残损,残障。 4.康复医学的诊疗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和因伤病造成各种功能障碍而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急慢性病患者及老年病患者(由于康复医学措施的早期介入,康复医学的对象已经由残疾人、老年病或者慢性病所致的功能障碍者,扩展到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伤病人) 5.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6.残疾的三级预防(不要求背下来,但要知道):P4【PS :给出一个措施要知道是哪级预防】 (1)一级预防(预防能致残的病损和发育缺陷等的发生):免疫接种、预防性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和顺产、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或危险源、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性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照顾、遵守安全规则养成安全习惯、维护安全环境 (2)二级预防(发生伤病后预防“活动受限”的发生):疾病早期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 (3)三级预防(发生残疾后采取措施,预防“参与局限”):康复功能训练、使用假肢或矫形器、辅助功能用品和生活、辅助用具、步行用具的使用、康复咨询、支持性医疗护理(预防合并症等)、手术治疗 项目 康复医学 治疗医学 对象 暂时和永久躯体残疾者及功能障碍者 患者及疾病 目的 克服功能障碍及残疾 治疗疾病 方法 PT 、OT 、ST 、心理治疗、P&O 等方法,辅以其他方 法 药物、手术等方法 人员 康复医学人员,治疗师,康复工程人员 临床医师、护士、技术人员 结果 全面康复 痊愈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负责人:赵雄 所属系部:蒙中医系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教务处 二〇一六年九月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62104 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学期总课时:72 理论课时:50 实践课时: 22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康复评定技术是研究有关功能状况的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康复治疗专业主要的专业课之一,是通过评定获得功能障碍相关信息的必要阶段,是制定适宜的康复治疗计划的前提,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基础,是康复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在康复领域中,康复评定技术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二)设计思路 通过康复治疗士(师)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其工作流程为:问诊与观察→康复评定→康复治疗计划制定→实施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效果评价,所以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更是康复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所以,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设计教学内容,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共设计10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又设置若干个工作任务,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安排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实践评价以项目考核为主,重视过程考核。 康复评定技讲述了常用的评定技术的定义及影响评定的因素和具体的评定方法。按照教材设计出人体形态评定、心肺功能评定、人体发育评定、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张力评定、感觉评定、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康复医学中常见的心理功能评定、言语评定、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截瘫及四肢瘫评定、偏瘫运动功能评定、假肢评定、常见病症的评定以及环境评定等,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评定方法。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康复评定的概念、评定方法、基本要求、评定时间、评定内容及注意事项。 2. 掌握人体形态学、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肌张力、平衡功能、协调功

康复评定技术

康复评定技术 1.康复评定的定义: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对其结 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2.功能障碍分为残损、残疾、残障三个层次。 3.肌肉的收缩形式:⑴.等张收缩⑵.等长收缩⑶.等速收缩 4.共济失调的定义: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 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5.步行周期的定义:是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 6.偏瘫步态的表现:患侧肩、肘、腕及手指关节屈曲、内收;髋关节伸展、内收及内旋,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跖屈、内翻。 7.失认证的定义:是指在没有感官功能不全、智力衰退、意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不能通过 器官认识身体部位和熟悉物体的临床症状。 8.失用症的定义:是指在无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性障碍、感觉缺失、视空间障碍、语言理 解障碍、注意力差或不合作等情况下,不能正确运用后天习得的运动技能进行目的性运动的运用障碍。 9.狭义ADL定义: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基本活动,包括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 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10.脊髓损伤的定义: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与功能的损害,从而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 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1.联合反应的定义: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相关肌群不自主的肌 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12.共同运动的定义: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关节时,不能作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 个肢体都可以出现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称为共同运动。 13.康复评定的对象:残损、残疾、残障。 14.康复评定的作用:a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b制定康复治疗计划c评价治疗的效果d帮助判断预后e 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15.大脑皮质水平反射有哪些:a仰卧位平衡反应b俯卧位平衡反应c膝手四点位平衡反应d坐位平衡 反应e双膝立位平衡反应f第一种跨步及跳跃反应g第二种跨步及跳跃反应h第三种跨步及跳跃反应i足背身平衡反应j跷跷板平衡反应k猿位平衡反应。 16.肌肉收缩的三种形式: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 17.躯干感觉的分类: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18.深感觉包括哪些: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 19.非平衡性协调试验包括哪些:a指鼻试验b指指试验c交替指鼻和对指d对指试验e轮替试验f 跟膝胫试验g肢体保持试验h绘圆或横“8”字试验。 20.平衡功能的分类: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应性平衡。 21.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 22.感觉输入: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位置相互关系主要通过视觉、本体感觉及前庭觉的信息传入而被感知。 23.平衡反应的评分结果:a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轮椅;b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步行; c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独立行走;d<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 24.常见的异常步态:偏瘫步态、脑瘫步态、蹒跚步态、前冲步态、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 步态、胫前肌步态、腓肠肌步态。 25.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20分以下者: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1-40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1-60分者: 生活需要帮助;>60分者:生活基本自理。Barthel指数得分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的效益最大。 26.Barthel指数十大项目:大便,小便,修饰(个人卫生),如厕,进食,转移,平地步行,穿着,上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