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法民主性看检察委员会制度之完善
- 格式:pdf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4
我国检察委员会制度建构摘要:检察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应当更多地关注检察委员会的司法属性问题和决策机制的改革完善。
检察委员会改革应遵循司法规律,通过优化组织体系、改革决策模式、建立责任机制、提升委员司法能力等强化其司法属性。
目前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具体可从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的科学选任、职责设定以及正确处理几个关系方面入手对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制度进行系统完善。
关键词:司法性;决策一、检察委员会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行政属性强于司法属性我国检察机关的领导决策机构主要有三大块,党组委员会,负责业务的检察委员会和负责检察行政管理的检察长办公会。
这三个机构目前过于集中,检察长既是党组书记,负责召集和主持党组会,又是检察委员会的法定主持人和召集人,当然也是检察长办公会的主持人和召集人。
这种党组会与检察委员会组成人员高度交叉的情况,导致实践中往往出现职能混同和人事混同。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由本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委会专职委员以及有关内设机构负责人组成,检委会委员应当具备检察官资格。
可是司法实务当中检察委员的任用过分强调职务、级别、资历,不经过严格的考核,检委会委员的身份和地位行政待遇化的做法在现实中较为突出。
一些退居二线的院领导、部门负责人不再担任行政职务,但仍保留检委会委员职务,或者被改任为检委会专职委员,一些快到退休年龄的下级院的检察长调到上级院后,无职务安排,安抚任命为检委会委员,以保证其“行政待遇”、“政治荣誉”等情况时有发生。
[1](二)检察委员会决策过程不科学首先,议事决策程序的形式化。
目前检委会讨论议题的形式格式化,一般采取汇报、发言、讨论的方式。
发言是一种单向的讨论者之间信息传递,没有意见的交流,有的只是赞成或反对,不利于消除分歧、集思广益,求得最佳选择。
由于检委会议事决策程序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一个分担责任的工具。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工作质效提升路径探析【内容摘要】检察委员会是检察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的一种领导决策体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检委会作为检察机关内部决策机构,对检察机关重大疑难案件和重要检察工作进行决策和指导,对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等进行学习研究,其工作质效、决策质量、规范化建设等受到多种因素的响,如检委会专门机构的设立情况及其作用发挥如何,检委会各流程进行是否顺畅,决策结果能否充分反映委员意见等,面对检察工作中大量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强化各项措施,有效提升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决策质量,推动检察机关监督能力不断增强,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以XX市人民检察院近三年检委会召开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检察机关检委会工作质效提升一、XX市人民检察院近三年检委会召开情况分析(一)检察长重视检委会建设及主持召开检委会会议情况。
2018年以来,我院检察长高度重视检委会工作,带头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工作规则》,会议程序规范,检委会决策质效逐步提升。
2018年至2021年,我院共召开检委会39次,检察长主持召开38次。
其中,2018年召开检委会11次,检察长主持会议11次;2019年召开检委会5次,检察长主持会议5次;2020年召开检委会11次,检察长主持会议11次;2021年共召开检委会12次,检察长主持会议11次。
(二)检委会会议例会制贯彻落实情况。
2018年以来,我院严格按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工作规则》要求,定期召开检委会会议,将应当提交检委会讨论的案件按程序会议讨论决定。
同时,为更加充分发挥检委会作用,每年除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讨论外,均固定时间开展议事决策、案列学习等。
其中:2018年开展学习2次、议事1次,讨论刑事案件8件,平均每月召开检委会1次;2019年学习3次、议事2次,讨论刑事案件2件,平均每季度召开检委会一次;2020年学习5次、议事1次,讨论刑事案件7件、民事监督案件14件,平均每月召开检委会1次;2021年学习2次、议事3次,讨论刑事案件10件,平均每月召开检委会1次。
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办案职能的完善——以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为切入点范思力【摘要】随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不断深入,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也受到了相应影响,检委会专职委员与检委会、检察官、业务部门之间关系有了新的变化,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原先存在的问题也因此更为突出.为保障改革期间各项制度能够系统协调推进,下步需要更突出检委会专职委员的办案职能,以检委会决定的执行为突破口,让检委会专职委员在检委会决定执行过程中以更加符合司法规律的方式发挥作用.【期刊名称】《贵阳市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检委会专职委员;办案职能【作者】范思力【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检察院,贵州贵阳5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6.3按《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的七项职责,目前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所负责的工作主要根据检察长和检委会的安排展开,既可以负责具体工作,也可以协助指导某项工作,可以说只要与检察业务有关,检委会专职委员均可以负责或参与。
从这几年实践情况看,这样设定给予了基层实践很大空间,为下步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法制化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随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相关改革措施已经给原先检察机关业务决策模式带来了很大影响。
作为介于办案组织与检委会之间的检委会专职委员,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也应对其职能进行再度梳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与各项改革任务保持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为今后立法提供参考借鉴。
(一)改变了检委会专职委员与检委会的关系从检委会议题流程审视检委会专职委员与检委会的关系,不难看出一般情况下,专职委员与检委会之间应当存在两种关系。
第一,当检委会处于准备和决定执行阶段时,根据《暂行规定》的规定,检委会专职委员需要负责与检委会有关的会务工作,属于检委会办事机构的管理者。
糍㈨嗽㈣㈨≮姆与恩莺i‰㈨j啷吡讣瓮鬻裟L试轻秦‰‰诋诋‰镪诋‰憾Ill呱㈧{沁弧攥㈧j}jli//媳/i II镰∽i㈦tj㈧t㈧?沁。
ij t她扎心沁㈧-l眦t㈦㈧㈧/,√俐/,f/“∥i圳/,,,/I/_,/“I/。
“i。
“iift’/"/ii/4j’(/i/i/iii/iti.iti,‘///jjI/ili/ii////:ih7/i1,刚//1/i11/.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的几个问题I穆红玉难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中的重要方面,充分反映了我国宪政体制下加强对会议,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是检权力监督制约的客观要求。
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察机关依法对法院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具体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是法律监督的方式之体现,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这项制度落实得不尽如一,列席人员发表的意见只是建议权,最后决定权仍人意,许多地方几近虚设,因此,2004年和2008年在法院,因此,不可能“引发权力冲突”,哒恰恰是我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中,都提国宪政体制下权力监督制约的具体体现。
出要健全和完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
作为司法改革任务之一,最会会议是法律监督的应有之义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我国三大诉讼法都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的法律上,印发了《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监督权,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还规定:“合议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庭开庭审理并且评议后,应当作出判决。
对于疑难、已于2010年4月1日施行。
笔者就健全和完善此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项制度中的几个问题阐述拙见。
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
”可见审判委员一、制度的法理基础与合理性会实际上行使审判权,是法院审判活动的一部分,(一)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因此,列席审判委员会是检察院对刑事诉讼、民事会议制度,是我国宪政体制下权力监督制约的体现审判活动、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应有之义。
检察委员会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制度优化r——以L市检察机关检察委员会工作情况为样本来宾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摘要】检察委员会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内部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重大事项的制度,其有利于集中集体智慧高效解决检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该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诸如检察委员会委员结构不合理、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未充分发挥其职能、上会讨论议题过于单一集中、决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制度效果的发挥,应合理调整检察委员会制度组成人员结构、规范并准确定位检察委员会制度办事机构的职能、准确把握上会议题的范围、健全检察委员会制度决策机制,促进检察委员会制度顺畅高效运作.【期刊名称】《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5【总页数】8页(P59-66)【关键词】检察委员会;制度;决策;责任【作者】来宾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83检察委员会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内部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和重要事项的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检委会通过民主集中制,以集体决策的方式保障法律的统一实施,弥补个体检察官的“知识不足”,是我国检察机关整体独立的必然途径,是法律监督权内部分权的需要,有助于防止检察官滥权,保障司法公正。
[1]高检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范了检察委员会的制度建设,也保障了检察委员会制度实践中沿着正确轨道高效运行。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迁,现存的司法体制已经无法与现实相适应,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保障以检察人员分类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检察改革顺利落实,也需要对检委会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以解决该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该制度更好地配套新一轮的检察制度改革。
组织规则和章程能够合理地引出组织权利的事实基础,但必须在观察组织机构的实际运作之后,才能够对组织权利进行解释,并由此修正规则和章程。
试论检委会专职委员的法律地位和职责权限一、关于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的法律定位检察委员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目前,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制度是检察委员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制度的确立,源于1999年6月23日高检发[1999]17号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改进和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通知》,其中第四项明确提出:“为改善检察委员会的结构,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选拔一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律政策水平高、业务熟悉、经验丰富、議事能力强的资深检察官和优秀检察官担任专职委员。
”目前我国法律对专职委员已作出较为明确的法律定位。
一是我国宪法对于检察机关检察委员会委员的法律定位。
2004年3月修正的《宪法》第67条中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委员必须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相应的是1986年12月修订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2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由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很明显,检察委员会委员是必须经权力机关任命的检察机关内部较高层次的法律职务人员。
二是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对检察委员会委员的法律定位。
1954年、1979年7月、1983年9月、1986年12月几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修改修订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明确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委员系检察机关内部最高业务决策机构一一检察委员会中的组成人员,显然,检察委员会委员是检察机关内部参与各种业务决策的人员,其个人所提出的意见、建议、议案应带有规范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前瞻性,其委员集体所作出的决定、决议和决策应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历史性。
三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法律地位的逐步确定。
首先是1999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检察委员会提出要在检察机关各级检察委员会内部设立专职检察委员会委员;其次,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明确规定,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和事项时,在主持人的组织下,一般按照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第一发言的顺序,说明专职委员在议事时的地位和作用;再次,2005年高检院《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即明确了提请讨论的重大事项和案件,需送交专职检察委员会委员审查,再由专职委员报告检察长作出决定是否召集检委会,基本明确了专职委员的实体、程序审查权;最后,2008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第7条规定了检察委员会委员的六项职责和义务,并注明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的其他职责将另行规定和细化。
我国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审判组织内部未设臵审判委员会。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审判权行使中的一大特色,《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由院长主持”,这是我国法律对审判委员会的设立及议事原则的基本规定。
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审判委员会是法院的最高审判组织,是审判工作的集体领导机构,主要职责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重要问题。
在审判实践中,审判委员会充分发挥了集体领导的作用,在提高办案质量、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制度已不适应司法的现代化要求,在许多方面存在弊端。
因此,改革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已势在必行。
一、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在实践运作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从建国到现在,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通过集体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办案质量。
二是审判委员会有利于防止腐败,减少办人情案和关系案的现象。
三是审判委员会作出决定,有利于排除各种对审判活动的干预和干扰。
但纵观近年来审判委员会的运作,突出表现出以下问题:1、法律对依法应由审判委员会讨论的重大、疑难案件没有严格限定。
审判委员会制度从其确定之日起,就把审理重大、疑难案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22条对此也作了明确要求。
但由于对重大、疑难案件法律没有严格限定,许多法院也没有根据当地实际作出明确规定,不少审判人员总想找理由把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甚至有时不管合议庭能否形成决定,只要合议庭成员意见不完全一致,就提交审判委员会研究。
这样做,一方面加大了审判委员会的工作量,使得一部分案件因为排队等待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而超审限,造成案件的积压,不利于提高办案效率。
另一方面,一些办案人员办结的案件,怕不保险,总想让审判委员会把把“关”,这既不利于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职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审判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浅议检察委员会的例会制度2009年8月10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以下简称“议事规则”),已于同年10月13日下发执行。
该“议事规则”重点细化了检察委员会议题的准备、提请、审议、表决、决定、复议、执行、督办等程序,尤其是第四条明确规定:“检察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半月举行一次,必要时可以召开临时会议”,确立了检察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
一、实行检察委员会例会制度的意义检察机关决策层面主要是通过三个会议来实现的,一是党组会,二是检察长办公会,三是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三者行使着不同的权力,相互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严格的区别与分工。
检察机关的党组,是党的派出机构,高检院党组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派出机构;省、市、县(区)检察院,则是相应地方党委的派出机构。
党组会主要负责是对党的各项任务在检察机关的落实,其最为主要的是在政治上、组织上保障党对检察机关的领导。
检察长办公会是各级检察机关关于检察行政管理事务处理的一种决策形式,但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上依据,是在工作中创新出来的一种议事方式,这种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检委会是我国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决策性机构,它与检察机关的另外两个决策机构即党组、检察长办公会作为平行的权力机构,在检察机关应当具有行使检察权的绝对权威。
可见,检委会在检察机关的作用主要是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在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过去,检委会制度的落实,在检察实践中遭遇到某些机制性瓶颈,对加强检委会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个别市级检察院一年只召开1次检委会,检委会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检委会处理重大事项的功能严重弱化。
召开党组会或检察长办公会常态化,启动检委会比较困难,此现象的存在,在局部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虽然,检委会的权力,在运行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应当引起特别的关注,深入研究检委会设置的应然性与必要性,积极探索改革,但检委会制度不能削弱,只能不断巩固和完善。
完善法制工作制度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法治建设日益显得重要。
完善的法制工作制度建设是法治国家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法制工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从完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法制工作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一、完善立法制度1.加强立法规划。
立法规划是立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科学制定立法规划,确保立法工作的有序进行。
2.提高立法质量。
立法质量是立法工作的生命线,要充分调研、论证,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加强立法解释工作,明确法律适用范围和具体含义。
3.优化立法程序。
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公开、透明度,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提高立法民主性。
4.加强立法监督。
建立健全立法监督机制,对立法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立法工作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防止立法滥用权力和侵犯公民权益。
二、完善司法制度1.深化司法改革。
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实现审判权、检察权、执法权相互制约和协调,提高司法公信力。
2.完善司法责任制。
明确法官、检察官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司法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3.加强司法人权保障。
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防止滥用司法权力。
4.提高司法公开程度。
推进司法公开,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司法公信力。
三、完善执法制度1.规范执法行为。
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滥用执法权力,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加强执法监督。
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对执法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执法公正、严格。
3.提高执法素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确保执法公正、高效。
4.加强执法与司法的衔接。
完善执法与司法的衔接机制,确保执法机关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提高司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