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载词的翻译——兼议《论语》三译本

载词的翻译——兼议《论语》三译本

第6卷第3期2008年9月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姒瓜NAL

OFNINGBORADIO&TVUNIVERSITY

VolNO.3

Mar.2008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兼议《论语》三译本

张继文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

氍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及氍论语》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其中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的原则一一。学术?妊P与嗵俗性●

兼顾,且以“学术性”为主,嗵俗性”为辅.由此,翻译过程中应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黼》;文化负载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24(2008)03—0051—03

劢e

Translationofthe

o,ture-loaded舫rdsin珏eAnalects

ZHANGJi—wen

(ForeignLanguagesCollege,WeifangUniversity,Weifang261061,Shandong,China)

Abstract:111eAnalects,whichistherecordofConfucius’wordsandbehaviors,bestreflectstheConfucianthought.Riswritteninthestyleofdialogue,butitis

bookwith

political,ethical丛well

as

philosophicalnatult,which,togetherwith

itstranslation

purpose,determinestheprincipleandthenthestrategyforu'anslatingtheculture?loadedwordsinit,thatis,the

academicfeatureofthe06iginalversionandthepopularityofthetranslatedversionshouldbebothconcernedsimultaneously.Andofthetwotheformershouldbe

littlemol'芭stressedthanthelatter.Therefore,foreignizationshouldbeadoptedintheprocess

oftranslating.

Key

Words:mAnalects;culture-loadedwords;translation

作为儒家思想主要载体的‘论语》,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同时也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自16世纪以来,‘论语》不断被译为西方语言,出现了许多译本;仅自19世纪以来的英译本就不下十余种。译者中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亦不乏中外学者共同合作。在<论语》这些译本中,JamesLegge(理雅各,1861),EzraPound(庞德,195I),EdwardSlingerland(斯林哲兰德,2003)等译本最具代表性,因为三人分属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翻译主张、翻译策略与方法,尤其是在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更是各有千秋。因此在这里,笔者拟从‘论语》的翻译目的、‘论语》的文本性质

着手,来探讨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及翻译策略与方法;同时,对三人在处理‘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方法,略加评述。

一、‘论语》翻译的目的及其文本性质

在讨论‘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之前,我们有必要说明‘论语》翻译的目的。因为根据翻译的目的论,任何行为皆有目的,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是一种行为,因此,翻译当然也必有目的,即翻译是受目的的指引下进行的行为。当翻译的目的正式而具体地确立下来后,译者便可决定如何最佳地进行翻译,并且相对于源语文本,译入语文本该有何改动。n1本文开头提到的三个‘论语》英

【收稿日期】2008-06-30

【作者简介l张继文,女;山东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史,典籍翻译.

万方数据

5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勰

译本,便充分反映了三位译者的不同翻译初衷与目的:理雅各的翻译,是为了让其他传教士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便于基督教的传教工作,实现他们的宗教殖民目的,他的译本针对的是专家型读者群:庞德的翻译,是要以儒家思想医治病入膏肓的世界(其翻译<论语》时恰逢二次大战期间),给西方提供借鉴,121可以说他的译本更具说教性,通俗性;斯林哲兰德的译本,提供了大量的解释与注疏,是要帮助西方普通读者阅读‘论语》、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论语'是对孔子的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笔者以为,其对外传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应该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扩大儒学思想的影响,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世界和谐发展。基于此翻译目的的译本,才可能公正、忠实地再现<论语》的本来面目,帮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论语》。

‘论语》被称为“东方圣经”阱,可见其对东方世界的影响之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见<论语》有别于‘圣经》:‘论语》并不只是教人修身养性以完善自我,而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而最终“平天下”。易中天先生曾在<百家讲坛》栏目之“我读经典”中,概述“孔子的理想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可以说,‘论语》是一部治世经略。它对儒家思想的社会作用,庞德在<大学》译序中作了如下评述:儒家原则历经考验,是唯一有效的协调社会的精神力量,如果要建立和平的世界新秩序,就必须学习儒家思想,不奉行儒家原则,王朝便衰亡,世界便混乱丛生。“1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制崩溃、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孔子的理想是要恢复周礼以匡天下。因此,对<论语>的理解与阐释不应脱离这一历史大背景。众所周知,儒学是一种政治伦理哲学,因而作为儒家思想主要载体的<论语》,自然属于哲学书籍。‘论语》的这一哲学文本性质及其翻译目的,是译者在翻译‘论语》中文化负载词时须牢记于心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翻译‘论语》的目的,以及‘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决定了翻译‘论语》中文化负载词应遵循的原则,这就是“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结合。“学术性”可减低译者主体性的干预程度,保证译本的严肃性及翻译的准确性;“通俗性”则能够保证译本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但是,如果译本的“学术性”远高于“通俗性”,则译本不易被更多读者所接受,翻译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如果译本的“通俗性”大大高于“学术性”,则原作易被通俗化而丧失其哲学性质,成为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伦理说教。下面以理雅各、庞德、斯林哲兰德三人的译本为例来说明: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第十--))

理雅各的译文:

YenYuanaskedaboutperfectvirtue.TheMastersaid,“Tosubdueone’sselfandreturntopropriety,isperfectvirtue.Ifamancallforonedaysubduehimselfandreturntopropriety,allunderheavenwillascribeperfectvirtuetohim.Isthepracticeofperfectvirtuefroma蚴himself,oritfromothers?”【4】

庞德的译文:

YenYuanaskedaboutfullmanhood.Hesaid:Supportoneselfandreturntotherites,thatmakesamallIfanlancanbeadequatetohimselfforonedayandreturtltotherites,theempirewouldcomehometoits

manhood.nebusinessofmanhoodsproutsfromoneself,howCallitsproutfromothers?【5】

斯林哲兰德的译文:

TheMastersaid。

“Restrainingyourselfandreturningtotherites(keji—uli壳己复丰L)constitutesGoodness.IfforonedayyoumanagedtorestrainyourselfandretUFlltotherites,inthiswayyoucouldleadtheentireworldbacktoGoodness.

Thekeyto

achievingGoodnesslieswithinyourself--howcoulditcomefromothers?”瑚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译文,可知:理译为相当正式的书面语体,用词典雅、考究,语义上忠实于源文,但译文更适合受过良好教育者阅读。译文的学术性较强,通俗性不够,不利于译本的传播;庞译则文体、语言都比较通俗,更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但译者主体干预度较强,语义忠实性稍差,学术性不够,丧失了源文的哲学文本性质,不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论语》的性质;斯译在文体、语言、语义忠实性方面介于理译与庞译之间,拥有更大的读者群,既保存了‘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又保证了译作的通畅易懂,能较好地实现了翻译‘论语》的目的。因此,“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是翻译<论语》中文化负载词应遵循的原则。

三‘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翻译策略不外乎两种,即“异化”与“归化”。所谓“异化”,就是“译者要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所谓“归化”,就是“译者要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m通俗地说,“异化”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保留源文中的异质成分以便帮助译文读者在了解源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异域文化;而“归化”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用译语文化替换源语中的异质成分以便让译文读者毫不费力地读懂源文内容。表现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异化”以直译为主,“归化”以意译为主。

通过对比、分析理雅各、庞德、斯林哲兰德三人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我们不难看出:理雅各、斯林哲兰德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庞德则归化倾向明显。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三人特色各异。

理雅各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以直译为主,其特点是根据同一文化负载词在《论语》中所处章节不同而意义有别这一事实,以不同的目的语词汇翻译源语中的同一文化负载词,例如对“君子”一词的翻译。理雅各依据不

万方数据

语言剖析张继文:《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53

同的章节将其译为“a姗ofcompletevirtue”,“thesuperiorm觚”,“theaccomplishedscholar”等等。笔者以为,这种处理方法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君子”在孔子时代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二是指“品格高尚的人”或“具有君子品格的读书人”。

庞德译本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选词欠正式,并较多地增加了自己的理解。例如《论语?学而篇第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一词的翻译。庞德没有直接译出,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笼统地译成了f‘highbreed”。总之,庞德译本没有较好魄体现《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而是将其过于通俗化了。这势必会使译文读者把‘论语》误解为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伦理说教之书,而忽视其哲学文本性质。

斯林哲兰德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在具体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上,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了直译、直译+汉语拼音+汉字的译法,并尽量使同一文化负载词的译名前后保持一。其将“君子”一词译为“gentleman”。此译法的优势,在于其能帮助译文读者固化对某一文化负载词涵义的理解,进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概念;不过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即往往会造成误译、欠额翻译等问题。此译法还值得商榷。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三家的译法,笔者以为,在翻译‘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往往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适当注释或增词

如果译入语中有对应词,就将其直接译出,并采用少量注释或增词,来点明该文化负载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有别。译文中初次出现时可稍作注释,以后再次出现时就可根据其所处章节的不同而译出相应的意义,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意为“品格高尚之人、有美德之人”。无疑理雅各将其译为“amanofcompletevirtue”是恰当的。因为此“君子”出现在‘论语?学而篇第一)中。如果在后面加一括号注明“Inthenextchaptersitsometimesmeans‘asuperiorl_lnnn’Or‘theaccomplishedscholar’,etc,”译文读者对“君子”一词的理解就会比较清晰,就不会为不同的译名感到困惑。

2.直译辅之以首字母大写

这种译法的特点,既简洁又说明该词为特殊词汇,提示读者应注意该词的含义。例如,可将“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的“忠”、“恕”译为“Loyalty”和“Consideration”。

3,音译辅之以首字母大写+适当注释或增词

如果译入语中没有对应词,可直接用汉语拼音译出,首字母需大写。另外可增加少量解释说明的字词。例如,可将“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译为"Tao,thewayofthingsdone”。

4、将词义概略化

这也就是将某些文化负载词根据其含义译成意义宽泛的普通词。如“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中的“士”意为具有“读书人”的刚毅精神的“从政者”,翻译时可译为“scholarlyofficials”。

5、直译辅之以汉语拼音+汉字

此译法的运用有一个前提,即同一文化负载词在不同章节中意义基本不变时。例如,根据斯林哲兰德的译法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的“扎”译成“ritual(Li,礼)”。“仁”译为“benevolence(Ren,仁)”。

四、结语

总之,‘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论语》翻译的重中之重。‘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这一性质以及‘论语》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其中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的原则,即“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且以“学术性”为主,“通俗性”为辅。翻译时宜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及以直译、音译为主的翻译方法。选词要正式、规范,~般根据词源来定,通常来源于拉丁语、法语以及希腊语的词汇更正式.

【参考文献】

【11魏望东。跨世纪‘论语》三译本的多视角研究【J】。中国翻译,2005,(3):52~53.

【2】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44.

【3】王勇.E?斯林格伦德‘论语》译本介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7,(1):61.

【4】Legge,James.TheChineseClassicsWimATrails.1ation,CriticalAndExegeticalNotes,ProlegomenaAndCopi-OUSIndexes.IV【M】.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1960.

【5】Pound,Ezra.Confucius:羽忙GreatDigest.theUnwobblingPivot,the

Analects(TenthPrinting)【M】.NewYork:NewDirectionsPublishingCompany。1951.

【6】Slingcrland,Edward.Confucius。Anale∞'ts【M】.HackerPublishingCompany,2003.

17】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f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93~194.

万方数据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兼议《论语》三译本

作者:张继文, ZHANG Ji-wen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刊名: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6(3)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魏望东跨世纪《论语》三译本的多视角研究:从理雅各、庞德到斯林哲兰德--兼议典籍复译的必要性[期刊论文] -中国翻译 2005(3)

2.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 2003

3.王勇E·斯林格伦德《论语》译本介评[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翻译 2007(1)

4.Legge,James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Prolcgomcna And Copious Indexes.Ⅳ 1960

5.Pound Ezra Confucius:The Great Digest,the Unwobbling Pivot,the Analects 1951

6.Slingerland Edward Confucius,Analects 2003

7.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2000

相似文献(7条)

1.期刊论文张继文.ZHANG Ji-wen《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皖西学院学报2008,24(3)

正确理解<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含义是正确翻粼论语>的前提和基础.语境、互文性参照、查阅比对他人集注是确立文化负载词词义的依据.<论语>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翻译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应既要保留其哲学文本性质,即"学术性".又要保证译本的"通俗性",做到"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结合.

2.期刊论文魏志荣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7(1) 文章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探讨以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例的文化负栽词的翻译方法,旨在诠释文化翻译现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意义.由于文化负载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译法也应该灵活多样.

3.学位论文敬洪五种《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2007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是研究先秦儒家学派最珍贵的文字材料,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文学,教育等多方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该书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诠释和翻译。本文选取了《论语》的五个英文译本,即,理雅各,辜鸿铭

,庞德,林语堂以及赖波和夏玉和的合译本,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比较不同译本对《论语》的不同诠释,并进一步探讨对同一作品不同诠释背后的原因。 本文主要是从阐释学和目的论的角度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阐释学作为文本分析的方法,其意是解释、阐释。同时也是一种理解的艺术形式和揭示隐含意义的过程。翻译时,因翻译的前提是译者积极地、准确地去理解原文,译者作为阐释者或第一读者去解读原文。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决策者来译解原文中的意义和信息,作为意义的发送者或译文的创造者把原文中的意义和信息传达给读者,并让读者接受。于是,阐释学这种哲学思想就自然地和翻译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理论上,阐释学肯定译者对原文的积极解读。作为认知主体,译者不是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创造者。译者在对原文阐释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审美价值观、信仰、人生经验、文化特征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译文也会反映出译者的思想观念和个人特点。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即,任何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除开简介,全文共五章。在简介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其研究的意义。第一章首先对《论语》的文学,历史地位及其主要的英译版本作了回顾,其重点介绍文中所要讨论的五个英文译本,并提及了目前为止对该《论语》五个英译本所作的主要研究,为方便论文后面的比较研究,该部分还总结了《论语》原文言文版本的语言特色,并予以例证.第二章提出了译者主体性这个概念,并引用阐释学和翻译目的论对译者主体性给予理论上的支持。而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对《论语》所选的五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性分析。新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过程,所以在这部分从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导致译本多样性的必然原因之一。这一部分含有丰富的例证.第四章专门研究了《论语》中四个儒学关键词的不同翻译。考察五位译者对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负载词的不同解释及其原因。最后一章,总结对本文所作的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本文虽是对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但目的不在于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看重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各译本的差异,并领略不同译本的优秀之处。

4.期刊论文岳峰.周秦超理雅各与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中风格与译者动机及境遇的关系-外国语言文学2009(2) 本文探讨理雅各与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中规律性的因素,聚焦译者的动机与境遇与译文风格的关系.文章提出理雅各的译本胜过韦利译本之处在于:长篇详尽的注释与前言更有利于学者研习中国文化,趋近于原文的译文句式更能再现出古汉语简练的语言风格,对中国文化负载词多样化而细腻的译法更能具体地表现负载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丰富内涵;以上三点与理雅各让西方传教士了解中国文化的动机、"绝对忠实"的翻译理念及其对中国文化长期深入的切身研究密切相关.文章又提出韦利翻译的时间晚于理雅各,可借鉴的资讯多,因而对原文某些文句的理解上更为准确,某些措辞更为精练.文章还阐述同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韦利与理雅各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尤其见诸于宗教或超自然类的名词与人名的译法.文章认为理雅各与韦利的译本各有千秋,不可相互取代,而未来的译本应由中西学者合作产生.

5.学位论文宋钟秀理雅各英译《礼记》研究2006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翻译的中国古代的四五经,引起了国内翻译界众多研究者的重视,但大多数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他的《论语》,《诗经》等译本上,而对于《礼记》的研究却很少。作为五经之一的《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颇有价值。基于此原因,本文作者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对象。 语言,文化, 翻译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而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文着重从文化方面来研究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从而为中国

典籍的翻译提供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论文的总论简单介绍了《礼记》的版本起源和发展,内容,语言特色和历史地位,描述《礼记》在西方的传播情况,介绍理雅各的生平以及他的《礼记》英译本,回顾学者对其的研究成果,同时陈述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具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法,意译法,脚注法,音译法,以及释意法来研究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从而探讨各种具体的译法在典籍翻译中的优劣,为以后中国典籍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论文的第三部分基于归化和异化的理论,研究理雅各对《礼记》中的中国神秘文化的处理方法,以及与他的解经动机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其由于宗教思维的定势与宗教文化融合的意图,采取了同化的处理方式,而对某些神秘文化又采取了异化的译法,泾渭分明地划清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界限。他的翻译策略满足了他翻译中国典籍的传教目的。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前面的研究内容。

6.学位论文彭爱芬试论语境中文化负载词汇的表达方式2006

任何语言都是与本语言所处的文化密切相连的。而作为一门语言中最敏感、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的词汇负载着本语言的文化。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就越能有效地进行交际。倘若忽视词汇运用的语境则直接影响人们表达中选词、用词的准确、得体,进而导致交际障碍。鉴于此,本文对文化负载词汇表达方式与语境的联系进行探索性研究,从上下文、情景以及文化三种语境的角度,阐述文化负载词汇的表达方式与语境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负载词汇的表达方式是由语境来决定的,没有语境的帮助,文化负载词汇的表达方式是难以确定的。本文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语境理论的研究,接着详细阐述了语境和文化负载词汇等基本概念,然后各个章节分别对在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中文化负载词汇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丰富的实例进行实证分析以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本文试图在新的系统与框架中研究不同语境中文化负载词汇的表达方式。该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大有裨益,有助于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选择文化负载词汇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交际能力。由于语境理论的不系统性,本文仅提供了语境理论中文化负载词汇表达方式的尝试性研究。

7.学位论文张苏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仁”的翻译2009

20世纪90年代,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翻译研究的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片新领域。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文化的不同类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意识文化的划分,阐明作为文化本质的意识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尤其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文章根据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探讨以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例的文化负载词“仁”的翻译方法。“仁”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意识文化信息,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讨论《论语》的经典地位和深远影响,以及“仁”的词源学意义、历史演变和深刻内涵,揭示“仁”的正确翻译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译者的翻译,在较多译本采用“同化”翻译策略的情况下,依据白牧之、白妙之的译本,运用文化翻译理论,本文提倡用“音译和解释性翻译”的方法来翻译《论语》中“仁”这一重要哲学词汇。 关键字:文化翻译观;《论语》

;“仁”;音译;解释性翻译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a7739144.html,/Periodical_nbgbdsdxxb200803015.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1月6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