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错误》是谁之“错误”

《错误》是谁之“错误”

《错误》是谁之“错误”
《错误》是谁之“错误”

《错误》是谁之“错误”

作者:陈苏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2期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那便是爱的错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运用神来之笔,把这“错误”描写得更加销魂,令我们禁不住击节赞赏,这也是这首诗能够令很多读者爱不释

手的原因。一个“错误”,令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

杨牧曾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善于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养分,

创作出许多“轻巧清隽,美丽凄哀”的新诗。正如杨牧所言:“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

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的现代。”其入选多种版本语文教材的《错误》一诗,更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读其诗,大多数读者会对号入座,认为诗是作者曾经打马江南的难忘

经历,在心间萦绕而成的魅力之歌。

然而郑愁予本人却说,这首诗写的并不是自己的恋爱经验,它其实是一首闺怨诗。他说,小时候逃难逃到济南,而那个时候他的父亲离开他们已经两三个月了,杳无音信。母亲教给他

一首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他很快就记住了,没事的

时候他就思索诗的意思,闺怨诗就这样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李白的“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经》里默默等候丈

夫和儿子归来的女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这些诗作都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对母亲思念父亲有了共鸣。正是这些对他影

响至深的诗作,经过长久的情感酝酿,才有了今天《错误》这首现代版的闺怨诗的绝唱。

闺怨诗在汉族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大致说来,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

愁和怨恨。这类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有的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吻写的。如陈玉兰的《寄

外征衣》“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那份炽

热的思念,跃然纸上;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以男子之口,把女子春日思夫之情写得非常动人心魂。而郑愁予

的《错误》是这样一首含蓄蕴藉的闺怨诗,但不同的是它渗入了许多现代元素。

郑愁予曾表明:“其中之所以用“我”,并不是说真的是我,而是一种现代诗的技巧,

能够在其中蕴含更多的东西,给别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一种戏剧性。”

由郑愁予的戏剧性的构思出发,由接受美学观点出发,这首诗的戏剧性的解读也就出现了。关于“错误”的理解,由于角度的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解读。

诗名“错误”的理解,在所有的配套教参几乎都采用,错误在于“我”(过客)的出现

打扰了深闺中的女子,让她误以为是心上人归来。理解主旨的重心放在女子的角度,错误的发

起者,是“我”,这个匆匆归来的浪子般的过客。长久等待的女子误把“过客”当作“归人”,因而心情由欢快转而变得深深失落,一个独守深闺的女子的孤寂与落寞从笔端跃然纸上。暮春

三月,东风和煦,莺歌燕舞,柳絮飘飞,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一座美丽的小城里,一个女子正

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也宛若小城一样孤寂,没有东风刮过,也没有柳絮轻扬,青

石街道冷冷清清,散发着死一样的沉寂,听不到意中人的点点音讯,她意态慵懒,她云鬓不梳,孤寂的心如窗扉掩闭,轻纱般的春帷低垂。恰巧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突然传来的达

达的马蹄声,如一缕春风,吹开了孤寂的门扉,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以为久等

的心上人,终于归来,可“我”竟不是她期盼等待的良人,只是打马而过的“过客”而已,为

此她再次万分失落,盈盈笑靥也如像夏末的莲花迅速地枯萎凋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