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了解地震灾害后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地震前、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黑热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各受灾黑热病疫区发病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全省黑热病病例地震前的2006、2007年分别发病49和78例;地震灾害的2008年发病56例,发病数较地震前有所减少;2009年发病62例;2010年发病65例,其中疫区居民和非疫区流动人群各发病28、37例,分别比2009年下降13.85%和上升19.36%。2010年汶川县居民发病4例,省内和省外非疫区流动人员在当地感染发病9和3例,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出现回升。结论地震灾后疫区当年居民发病人数有所减少,其后2年局部疫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人数增多,存在黑热病局部暴发风险,应加强相应的防治对策。

四川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灾害涉及全省黑热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均为地震重灾区[1]。地震灾后疫区人与动物的生存环境被严重毁坏,媒介白蛉栖息环境的变化,流浪犬的增多,以及灾民的流动和大量援建人员进入疫区,开展灾后修建等,白蛉季节在疫区居留的时间较长,很易引起进入疫区的人群和当地居民感染。地震灾后,疫区开展了较大规模灭犬和人群聚集地及周围杀虫剂反复灭蛉为主的防治措施,但疫区内居民或在疫区居留过的人员,仍有感染利什曼原虫而患黑热病的病例发生,传播始终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了解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趋势以及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现对地震灾后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1.1 疫情报告网络直报黑热病疫情报告。

1.1.2诊断病例四川省疾控中心接诊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治黑热病患者的病历。

1.2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体征、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查[3]进行诊断。

1.3 地震灾后防治对策制订与实施根据全省黑热病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地震灾后及时针对疫区状况和重建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疫区地震灾后重建防治对策和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存在问题与防治建议,供各疫区县参照执行。

1.3.1灭犬地震灾后对疫区曾出现黑热病患者的乡镇或疫点采取杀灭犬只的措施,提倡3~5年禁养家犬;难以推行灭犬的地区,采取杀灭流浪犬和病犬。

1.3.2灭蛉各疫区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药物喷洒灭蛉工作。地震灾后在发生黑热病的乡镇对人口集中地与疫点及其周围进行杀虫剂药物灭蛉处理。

1.3.3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在疫区加大宣传力度,对村民和流动人群进行黑热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卫生防病意识。

1.3.4犬利什曼病血清学调查在传播季节前或后,在疫区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取犬耳或腿股静脉血,进行家犬感染利什曼病血中特异抗体检查[3],对检出的阳性犬及时捕杀。

1.4资料处理按黑热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确诊时间、所到地震灾区和流行病学史以及各流行县实施防治措施资料等进行统计。

2 结果

2.1流行区基本概况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区地处岷江和嘉陵江的上游,系康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崇山峻岭,河流湍急,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

海拔由东向西北递次上升,多在1000~4000m之间。春夏季降水量多,气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趋向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1.3~13.2℃,月平均气温5~9月在

15℃以上,最高可达36℃,年平均相对湿度71%,年降雨量500~800㎜。白蛉活动季节为5~9月,高峰在7月。疫区分为2个流行区[1],疫区内居民多在河流沿岸的台地和坡地定居,居民多无蚊帐。当地农户多有养犬以协助护园和看家的习惯。四川省和甘肃省黑热病疫区均属2008年地震的重灾区。

2.2地震灾害疫区黑热病流行情况

2.2.1地震前流行情况2006-2007年,茂县、黑水和九寨沟3个县本地感染发病75例,以九寨沟县发病居多。理县、汶川和北川县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北川县报告1例自九寨沟县感染的输入性病例(表1)。

2.2.2地震当年的流行情况2008年地震重灾疫区6个县中,茂县、黑水、北川和九寨沟4个县共发病34例,地震前发病16例(含九寨沟2007年3例复发病例),地震后发病18例,其中本地感染32例,茂县非疫区1例为2007年在黑水县疫区感染后输入发病,北川县1例为2006年在九寨沟县感染发病(表1)。

2.2.3地震后流行情况2009年,汶川、茂县、黑水和九寨沟4个县共发病37例,其中汶川县检出的3例分别为本地感染1例,2007年和2008年地震后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发病各1例;茂县检出本地感染4例和2008年地震后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发病1例;黑水和九寨沟县分别检出本地感染12、17例。2010年共发病28例,发病数较2006-2009年各年有所下降(表1),比2009年下降1

3.85%。汶川县在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后,2009年发病数出现回升,且发病乡镇由2009年的1个扩大为2010年的3个。

表1横竖栏对调

表1 四川省地震灾害疫区县黑热病发病情况———————————————————————————————————————发病情况(年)

重灾县——————————————————————————————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理县0 0 0 0 1* 1

汶川0 0 0 3 4 7

茂县 3 10 10 5 6 34

黑水 6 9 9 12 8 44

九寨沟27 20 14 17 7 85

北川0 1 1 0 2** 4

合计36 40 34 37 28 175

构成/% 20.57 22.86 19.42 21.14 16.00 100.00

*为黑水县疫区感染;**1例为九寨沟感染。

2.3非疫区发病情况全省2006-2007年非疫区共检出黑热病病例51例,其中在省内流行区感染后发病30例,甘肃省疫区8例,新疆疫区6例,感染地址不祥7例(网络直报)。2008年地震前、地震后分别为省内疫区感染发病7、9例,甘肃省疫区3、2例,地址不祥1、0例,共发病22例。2009年发病25例,其中省内疫区感染后发病14例,甘肃省疫区8例,非地震灾区新疆疫区3例。2010年发病37例,分别为省内疫区感染发病22例,甘肃省疫区12例,新疆疫区2例,地址不详1例。

2.4检出省外病例情况2006-2010年分别检出省外黑热病患者3、8、7、3

和8例,涉及7个省(市、自治区),以检出甘肃省疫区病例较多,占省外29例病例的41.38%(表2)。在2007年的8例中,分别在省内茂县、九寨沟县和黑水县感染发病2、1和1例,年龄范围15个月~34岁。2010年的8例中,3例均为2009年在援建汶川县感染后发病的男性青壮年,年龄范围16~36岁。

*地震灾后2009年援建汶川人员。

2.5 流动人口病例检出情况2008-2010年非疫区流动人口发病呈逐年上升趋

势,2010年发病比2009年上升19.36%。非疫区流动人口2007-2010年在黑水县分别感染1、2、4和2例(含2007年复发1例),于2010年发病;到汶川县居住后于2010年发病的9例中,感染时间分别是在2008年地震后1例和2009年8例。2006-2010年非疫区流动人口以到过省内九寨沟、黑水县和甘肃省文县疫区感染黑热病的居多,分别占非疫区发病的24.44%、21.48%和15.56%;理县和北川县未检出非疫区流动人口感染病例。

2.6 地震灾害后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

2.6.1诊治患者全省2008-2010年检出的省内183例和省外18例患者,除疫区1例患儿因经济困难死亡外,均给予葡萄糖酸锑钠全疗程正规治疗痊愈。对疫区病例大多数进行了疫点处理和随访。

2.6.2灭犬措施2008年地震后,汶川、理县、九寨沟、茂县和黑水县在疫区分别灭犬1870、3825、334、1026和23只;2009年理县杀虫剂浴犬170只,黑水县捕杀流浪犬24只;2010年汶川、黑水县分别疫点灭犬4只和捕杀流浪犬30只。

2.6.3灭蛉措施地震前各疫区主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在发病乡镇对人口集中地区和各疫点及周围进行杀虫剂喷洒灭蛉;地震后各疫区在流行季节于人群集居地室内外反复使用各种杀虫剂灭蛉,灭蛉面积共3928.01万m2,见表3。

表3 地震灾后黑热病疫区灭蛉和健康教育情况——————————————————————————————————

疫区灭蛉面积/万m2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份

县名—————————————————————————————

2008年2009年2010年合计2008年2009年2010年合计——————————————————————————————————

理县9 7.5 6 22.50 6200 3300 2500 12000

汶川20.35 20 15 55.35 20000 4000 3600 27600

茂县108 20 20 148 6000 10000 10000 26000

黑水80 1.9 8 89.90 360 400 1500 2260

九寨沟168 38 42 248 3000 14500 9500 27000

北川24.32 21.83 20 66.15 0 10000 5000 15000

平武2348.11 600 350 3298.11 1500 928 1500 3928

合计2757.78 709.23 461 3928.01 37060 43128 33600 113788 ——————————————————————————————————

2.6.4健康教育各疫区发放“黑热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共113788份,见表4.,受益人数136339人次。

2.6.5犬利什曼病血清学调查2010年,九寨沟县于5月中旬,其余6个县于9月下旬至10月,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共查家犬543只,检出阳性犬45只,阳性率为8.29%,各县家犬rk39试纸条检测结果见表4。

*疑似流行县。

3 讨论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区处于山区,属犬源型,主要传染源为病犬,媒介为近野栖的中华白蛉。通常情况下,黑热病呈低度流行状态,病例点状散发。由于疫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犬只管理困难,缺乏针对性强的灭蛉措施,导致防治工作难度大,居民感染发病的情况比较严重;随着疫区经济开发建设、旅游等人口流动频繁,非疫区的易感人群于流行季节在疫区居留感染后导致回故土发病亦增多,在地震发生前的2006-200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4]。

地震后,2008年疫区发病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分析原因与当年地震后媒介白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以及疫区采取较大范围灭犬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大量使用杀虫剂灭蛉等,明显减少人-蛉、犬-蛉接触机会因素相关;2009年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这与黑热病潜伏期较长和防治措施力度不够有关;2010年疫区发病28例,其中茂县、黑水和九寨沟发病数较2006-2009年有所下降,显示地震当年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家犬和感染犬密度相对降低,经历1个流行年度后,控制效果在第2年显现[1]。应引起重视的是汶川县发病出现逐渐回升,流行有扩大趋势,防治措施应进一步加强。

地震灾后,大量无免疫力的外来人员进入疫区,这些人群白蛉季节在疫区居留的时间较长,居住条件和防蛉设施相对较差,导致感染黑热病的机会增多,发病情况比较严重。2008-2010年期间,在省内、省外疫区居留感染后,回故土患黑热病的52例和30例,其中地震后在省内和甘肃省受灾疫区感染发病45、22例,分别占地震后非疫区发病73例的61.64%、30.14%,所占发病人数比例相当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汶川县自1999年以来,2010年首次出现非疫区较多的流动人口感染发病,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在该县居留过的省内外流动人口发病出现明显回升,并且涉及省外援建人员,提示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流行区,时有已控制的疫区流动人口到未控制的疫区感染而频繁发病,流行又有扩散的态势。因此加强疫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是应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流动人口可能助长流行和对该病起携带与传递病原作用,有可能使黑热病在当地传播,导致疫区进一步扩大,各地卫生医务部门应予重视。

疫区灭犬或禁养家犬是防治犬源型黑热病最有效的措施,当疫区内灭犬工作彻底,病人数也迅速下降[5]。但要灭犬彻底或禁养犬的工作持久相当困难,犬只密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升高,增加了黑热病流行的风险。为此2010年在疫区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调查家犬感染状况,结果显示家犬内脏利什曼病感染率较高,有当地居民发病的县,家犬rk39试纸条阳性率均在5%以上。提示黑热病发病率的回升常与当地犬利什曼病感染率上升有着密切关系,凡是有黑热病病例的村庄都能查见感染犬或病犬。表明在防治上仅靠治疗现症患者并不能减少发病人数[6]。因此在地震灾后,对有病例发生的乡村,而又难以推行灭犬的地区,必须对家犬进行管理,定期开展家犬寄生虫学或血清学检查,及时清除病犬和感染犬,捕杀流浪狗是可行的防治措施之一。

黑热病的发生、流行受宿主、媒介、病原、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影响,尤其是自然灾害后疫区环境、宿主、媒介及易感人群等因素的较大变化,导致人群和病媒白蛉的接触机会增多、人口流动加大、人群抵抗力降低,加之控制传染源和媒介白蛉措施难度加大等,综合影响着灾后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增大。引起流行的主要风险取决于当地是否是疫源地及其传染源和媒介白蛉的活跃程度,因此应开展犬的管理和防止人-蛉、犬-蛉接触的技术措施方面研究。地震灾后疫区采取了灭犬降低家犬密度、杀虫剂浴犬和大量杀虫剂的使用,抑制了白蛉与人和犬的接触频率等一些相应的控制措施,但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依然存在,其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犹存。根据黑热病流行现状,灾后疫区的防控工作仍需持续持久的开展,同时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监测,尤其是灾后的外来援建人员;加强对黑热病疫情、蛉情和犬密

度与犬感染的监测,不仅有助于了解黑热病的流行规律,也为黑热病的预警提供依据,防止灾后疫区黑热病的爆发流行。各级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支持也必需持续持久进行,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接触者。 6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 版)》及新版方案修订内容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危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肥胖、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也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2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7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最新版(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2017年入冬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当前处于冬季流感流行高峰水平。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和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流感活动水平仍呈现上升态势,本次冬季流感活动强度要强于往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和《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受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人感染来源动物的流感病例在近距离密切接触可发生有限传播。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人感染H5N1/H7N9病例排毒可达1~3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获得。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发病48小时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20200628205210)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1.2 家庭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就诊经过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 楚: (1 ) 是(2 ) 否 2.2发热:(1)有(2 ) 无 2.3皮肤粘膜: (1 )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 (5 ) 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 咳嗽:(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2 咳痰:(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 流涕:(1)有 _____________ (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2.6消化系统症状: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____________ 2.6.1.2排便能缓解:(1)是(2)否 2.6.2腹泻:(1)是(2)否 2.6.2.1 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 2.6.2.2 一天大便次数:___________ 2.6.3呕吐:(1)有(2)无

2.631 呕吐内容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6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他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 体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临床医生诊断: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_____ ,白细胞 _____ ,中性粒______ ,淋巴______ ; 血小板__________ 3.2尿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血生化:肝功__________________ ;肾功___________________ 3.4 X线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血清学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一下班一回家一看电视一睡觉):________________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_______________ (2)无 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你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___________ (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1流行性感冒区分感冒类型 流行性感冒区分感冒类型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流感”与“感冒” “流感”不是流行起来的“感冒”,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流感influenza”,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 “感冒common cold”,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除了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还包括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和急性气管炎等疾病。 2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 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2.表现 (1)单纯型流感: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流感与普通感冒相似,症状轻,2~3天可恢复。

(2)肺炎型流感:实质上就是并发了流感病毒性肺炎,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咳血痰或脓性痰、呼吸急促、发绀,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提示两肺有散在的絮状阴影。痰培养无致病细菌生长,可分离出流感病毒。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中毒型流感:表现为高热、休克、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4)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呕吐、腹痛、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 (5)特殊人群流感:临床表现①儿童流感:在流感流行季节。一般健康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高热惊厥。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在小儿,流感病毒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②老年人流感:65岁以上流感患者为老年流感。因老年人常存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原发病,因此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多较重,病情进展快,发生肺炎率高于青壮年人,其他系统损伤主要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电图异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也可并发脑炎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等。③妊娠妇女流感:中晚期妊娠妇女感染流感病毒后除发热、咳嗽等表现外,易发生肺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④免疫缺陷人群流感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人群、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重症流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由于易出现流感病毒性肺炎,发病后可迅速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病死率高。 3流行性感冒预防 流行性感冒预防 季节性流感在人与人间传播能力很强,与有限的有效治疗措施相比积极防控更为重要。主要的预防措施如下。 加强个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流感现状发展及历史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猪、牛、马等动物可能传播流感。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甲型H1N1也就是甲型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常在10~15年内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发病机制:马流感病毒首先在鼻粘膜增殖,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溶解及脱落,并伴发炎性细胞浸润,继而蔓延至气管及支气管而导致呼吸道炎症,引起发热、淋巴细胞减少、咳嗽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肺脏通常不受侵害,只有在患畜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条件致病菌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才可能引起化脓性肺炎及间质陛肺炎等病症 变种有时根据宿主而改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禽流感2:、人类流感3、猪流感4、马流感5、狗流感 也有时被命名为根据其致命的禽类,特别是鸡; 流感症状 1、流感症状影响全身,包括发热发冷、出汗、全身酸痛、头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鼻塞等,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他并发症,可以致命。流感病毒的特性是有多种类型,每十年左右便会出现新的病毒品种。 2、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充血,咽部充血,软腭上有滤泡。 流行性感冒和感冒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污染的日用品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 1)流行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大约6~8周,常沿交通线传播。 2)一般规律;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 甲型流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约2~3年发生小流行1次,根据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15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乙型流感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以散发为主。 3)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 流感现状: 省份确诊治愈死亡省份确诊治愈死亡省份确诊治愈死亡 北京10127人49人山西2018人463人14 安徽923人128人 广东8925人25人天津25人15人河北1042人736人1人 福建1244人1034人1人江西1297人1088人1人吉林99人 上海2539人1459人6人贵州5人陕西888人729人1人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是起病急,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可有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引起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病毒较稳定,常引起散发病例。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可全年流行,以冬春季和夏季为流行高发季节。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季节性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为主的药物研发和试验设计,对丙型流感也可参照实施。 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时行感冒”“风温”“时疫”等近似,病因以时邪疫毒为主,常挟有时令六淫之邪“合邪”为患;病机为邪袭卫表,肺失宣降。临 —1—

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有风热犯卫证、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湿热壅滞证等。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中药新药治疗流感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总结中的一般性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由于不同年份或地域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可能不同,流感病毒也可能出现变异,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各有不同。因此,临床试验应根据法规与技术要求,结合研究药物的临床背景情况、处方来源、立题依据、组方特点、临床定位以及非临床研究结果,确定临床试验目的,并在非临床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制定临床试验方案,以确保能够评价试验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中所指流感仅包括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病因未明确者不列入本指导原则范围。同时,研究者要提供证明研究期间属地发生流感流行的依据,如辖区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的能证实本地发生流感流行的证明性材料,材料应载明研究期间属地流感流行的强度与流感毒株类型构成,以说明受试者属地流感流行的真实性。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采用本指导原则以外的方 —2—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第一章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常为球形囊膜病毒,直径80-120nm,丝状体常见于新分离到的病毒,长度可达数微米。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 ,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分为甲、乙、丙三型。甲、乙型流感病毒都带有8个不同的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节段,少一个编码神 经氨酸酶蛋白的节段。甲、乙型毒株基因组分别编码至少10和11种蛋白。由于基因组是分 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 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 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甲型流感病 毒的命名规则:类型、分离宿主(如果宿主是人则可以省略)、分离地点、分离序列号和分离 年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Brisbane/10/2006(H3N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命 名法和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无亚型划分。甲型流感病毒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目前已知所有亚型包括16种血凝素亚型和9种神经氨酸酶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在鸟类特别是在水禽中存在,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感染其它动物,如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目前为止,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自然宿主。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可以感染猪。流感病毒很容易被紫外线和加热灭活,通常56 C 30min可被灭活。流感病毒在pH 值v 5或>9,病毒感染性很快被破坏。流感病毒是包膜病毒,对于所有能影响膜的试剂都敏感,包括离子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 第二章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国家流感中心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66778126.html, )提供每周更新的我国流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信息。 一、概况 流感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在非流行期间,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病例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情况叫散发;一个集体或一个小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叫暴发;较大地区的流感发病率明显超过一般的发病水平,可称为流行;大流行有时也称世界性大流行,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二、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婴幼儿流感以及人H5N1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患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 三、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 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 [摘要] 目的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年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年南宁市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4种73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23.67%、+14.23%、+49.69%。乙类传染病居前五5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痢疾;丙类传染病居前三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结论在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是当前南宁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为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和与方法 1.1 资料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南宁市的、发病日期在201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的39种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来源于《基本信息系统》中的分地区、分年龄组常住人口数。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采用Excel2003统计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1.1 传染病总发病、死亡概况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种73 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 3.48/10万、0.32%,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23.67%、+1 4.23%、+49.69%。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23362例,死亡230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350.70/10万、3.45/10万、0.98%,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4.13%、+31.37%、+37.0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炭疽、流脑、百日咳、白喉、布病和血吸虫病等10种。丙类传染病报告报告8种49645例,死亡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74 5.24/10万、0.03/10万、0.004%,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30.35%、-92.87%、-89.8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黑热病、包虫病和丝虫病等3种。 2.1.2 传染病发病、死亡位次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在前5五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感冒临床

流行性感冒临床

流行性感冒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一、流行性感冒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ICD-10:J11.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编撰专家组,2011年版),流感流行或非流行时期出现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或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具有以下1种或1种以上病原学检测阳性的患者,可以确诊为流感: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实时RT-PCR和RT-PCR方法); (2)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阳性(可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法),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3)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住院治疗标准:①妊娠中晚期妇女;②基础疾病明显加重;③符合重症流感诊断标准;④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2)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3)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1.101流行性感冒疾病 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生化检查(含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电解质等)、血沉、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3)病原学相关检查:鼻、咽拭子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分离培养、血清病毒抗体检测(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对照);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气分析、胸部CT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疾病简介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属正粘病毒科,系RNA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变异,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可感染人类,引起爆发或小流行。丙型较稳定,可感染人类,多为散发病例,目前发现猪也可被感染。[1] 发病原因 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其中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研究发现:婴幼儿流感或人H5N1型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此外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的现象。 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即流感患者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的过程中,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而引起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免疫压力下,每隔2-3年就会有流行病学上重要的抗原变异株出现。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下列特定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

医院流行性感冒临床路径及表单

流行性感冒临床路径 一、流行性感冒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流行性感冒(ICD-10:J11.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编撰专家组,2011年版),流感流行或非流行时期出现发热伴上呼吸道症状或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具有以下1种或1种以上病原学检测阳性的患者,可以确诊为流感: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实时RT-PCR和RT-PCR方法); (2)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阳性(可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法),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3)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4)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

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住院治疗标准:①妊娠中晚期妇女;②基础疾病明显加重;③符合重症流感诊断标准;④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2)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3)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1.101流行性感冒疾病 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生化检查(含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电解质等)、血沉、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3)病原学相关检查:鼻、咽拭子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检测、呼吸道标本病毒分离培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 / 5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

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 2 / 5 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 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 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 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

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郫县2001-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10年郫县无报告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6种11 718例,年均发病率239.58/10万,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62.99/10万,2003-2005年逐年上升,2005年最高为352.45/10万,2006-2010年逐年下降;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是乙肝、肺结核、痢疾、淋病、甲肝,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22.53/10万,居首位;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62.26/10万,居第2位;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54.45/10万,居第3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0.35/10万,居第4位。结论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 为了解郫县传染病发病及变化趋势,分析其流行特点,为下一步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1-2010年郫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报告。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郫县2001-2010年传染病疫情分析报表和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郫县统计局。 1.2统计分析数据处理主要使用Excel2007软件。 2结果 2.1甲乙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2001-2010年郫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6种11 718例,死亡19例,年均发病率为239.58/10万,死亡率为0.39/10万,病死率为0.16%。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62.99/10万,2003-2005年逐年上升,2005年最高为352.45/10万,2006-2010年逐年下降(表1)。 2.2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发病情况 2.2.1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2001-2010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累计报告5 993例,年均发病率为122.53/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1.14%,10年间每年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首位。2002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下降,2003-2005年发病率显著上升,2005年达高峰,2006-2008年发病率逐渐下降,2008-2010年发病较平稳,发病率在70/10万左右波动,10年间其发病率变化趋势跟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变化趋势一致。 2.2.2 呼吸道传染病10年累计报告3 045例,年均发病率为62.26/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5.99%,居第2位,,2002年发病率最低为17.69/10万,2005年最高为94.56/10万,10年间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 2.2.3 肠道传染病累计报告2 663例,年均发病率54.45/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22.73%,居第3位,。2001-2004年发病小幅度下降,2005-2006年有所上升,后逐渐下降。 2.2.4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0年间发病呈低水平状态,累计报告17例,年均发病率0.35/10万,居第4位(图1、表2)。 2.3主要传染病发病顺位2001-2010年发病率居前5位的甲乙类传染病病种是乙型肝炎(84.68/10万)、肺结核(55.08/10万)、痢疾(36.90/10万)、淋病(21.94/10万)、甲肝(1 3.58/10万),这5种传染病共报告10 378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88.56%。2001-2010年,肺结核发病率由第4位上升为第1位;乙肝发病率由第1位降为第2位;痢疾发病率除2002、2006年居第2位、2004年居第4位外,其余年份均居第3位;梅毒发病率逐渐上升,2007-2010年升为第4位;淋病发病率由第2位降为第5位;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1-2005年居第5位,2006年上升为第4位,2007-2010年不在前5位之列(表3)。 3讨论 郫县2001-2010年甲乙类年均发病率为239.58/10万,死亡率为0.39/10万,病死率为0.16%。

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

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病原体是(B) 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 C、乙型流感病毒 D、丙型流感病毒 2.对流感病毒抗原转变的错误叙述是(D) A、HA和(或)NA变异幅度大 B、产生流感病毒新亚型 C、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 D、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 3.抗原漂移指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D) A、型特异性抗原小变异 B、型特异性抗原大变异 C、亚型抗原的大变异 D、亚型抗原的小变异 4.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C) A、可以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 B、具有中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C、具有酶活性 C、可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5.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A) A、核蛋白和膜蛋白的抗原性 B、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C、血凝素(HA) D、流行病学特征 6.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B) A、核蛋白 B、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C、M蛋白 D、多聚RNA酶 7.从咽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常接种于(B) A、Hela细胞 B、豚鼠 B、鸡胚和狗肾传代细胞 D、鸡胚和Hela细胞 8.流感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C) A、发病季节 B、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C、病毒分离 D、流行规模 9.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符合的是(D) A、全身症状重 B、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C、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 D、肺外并发症多见 10.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 B、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C、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 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1年东莞市长安镇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高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莞市长安镇2004-2011年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东莞市长安镇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2种8290例,年均发病率162.50/10万,死亡54例,年均死亡率1.06/10万。报告发病率前5位的为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麻疹,年均发病率依次为87.29/10万、35.71/10万、25.69/10万、22.30/10万、15.11/10万。结论2004-2011年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麻疹是影响东莞市长安镇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需要加强防控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东莞市长安镇地处珠三角交通要道,是广州往深圳、香港的必经之地,流动人口60多万。为了解东莞市长安镇法定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找出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相应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4-2011年东莞市长安镇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信息、暴发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传染病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自东莞市长安镇人口统计年鉴。 1.2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法定传染病病种及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1.3统计学方法用Excel2003录入资料,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2004-2010年间东莞市长安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传染病22种8 290例,年均发病率162.50/10万;报告死亡病例54例,年均死亡率1.06/10万,年均病死率0.65%。其中乙类传染病16种,累计发病5 585例,死亡48例,年均发病率109.48/10万,年均死亡率0.94/10万,年均病死率0.85%,丙类传染病6种,累计发病2 705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5 3.02/10万,年均死亡率0.12/10万,年均病死率0.22%。各年间发病率间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0.008,P<0.01);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2010年(236.97/10万),最低的年份是2006年(121.42/10万),病死率最高的年份是2009年(1.44/10万),导致2009年病死率增高的原因是当年死亡病例开始实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死亡病例管理的规范化,导致漏报现象得到了改善。各年的发病及死亡情况见表1。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2004-2011年东莞市长安镇法定传染病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共报告5 575例,占总病例数的67.24%。 2.2.2 地区分布下辖的13个社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在9 3.22/10万~301.02/10万之间,发病率位于前5位的是乌沙社区、沙头社区、锦厦社区、霄边社区和咸西社区,共报告5 927例,占总病例数的71.49%。 2.2.3 人群分布报告8 290例病例中,男性5 632例,占总病例数67.93%,女性为2 658例,占总病例数的32.07%,男女性别比为2.12:1,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P<0.01)。年龄分布以0~5岁组(2 092例)、20~30岁组(1 261例)和30~40岁组(921例)居多,共占总病例数51.55%(4 274/8 290)。职业分布以工人(2 845例)、散居儿童(2 092例)、学生(624例)病例为主,占总数的67.08%(5 561/8 290)。流动人口共报告7 991例,占总病例数的96.39%,流动人口发病率1.67‰(7 991/4 764 539)高于户籍人口0.9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