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统计学

人力资源统计学

人力资源统计学
人力资源统计学

《人力资源统计学》选择题部分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与利用以及其它劳动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3.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

4.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少,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也可决定劳动报酬水平。

5.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主要指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6.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工资。

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研究范围是:企业人力资源诸现象。

8.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9.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内容:企业人力资源量与配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劳动定额统计;工会参与统计;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与奖惩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报酬统计;职业技能开发统计;人力费用统计;劳动争议统计。

10.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过程:三个阶段;一是搜集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的原始资料,称为统计调查。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汇总,称为统计整理;三是对统计整理好的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称为统计分析。

11.统计调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内每个单位人力资源现象的具体事实及其所表现的数量特征进行登记,搜集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所需要的原始资料。

12.统计整理阶段,主要是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以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总体的特征,为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13.统计分析阶段,是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发展趋势、原因和特点,发现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1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组织的布局是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布局相对应。

1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原始记录。

16.从现象上看,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售后服务的竞争。市场竞争实质是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水平的竞争。

17.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均衡配置等。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18.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安全生产统计或工伤事故统计、职业病统计、劳动环境统计等。

19.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

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

1.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和从事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生产力中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企业间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实质上是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上的竞争。

2.企业人力资源是指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工作或服务并由企业支付工资的全部人员,它既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和临时员工,也包括在企业中工作的外方人员或港、澳、台方人员。

3.为了准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各企业应该执行的原则是: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

4.计算月平均人数时,一、遇到公休日和节假日的人数处理方法是按其前一天的人数算。二、在计算开工不满全月的新建企业平均人数时,要以其开工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而不是该月的开工日数。5.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

报告期末实际使用总量/报告期计划使用总量*100%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逐步缩小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性服务的职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提高本企业拳头产品的竞争能力方面。

7.月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

8.为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在各工种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可按工种分组,并编制分布数列,然后再进行分析。

9.为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构成及变化,可按文化程度分组并编制不同时间的分布数列,然后进行分析。10.为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增减变动的规律,除计算本期增减人数外,还应指明增加人员的来源及减少人员的去向。11.在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计划完成情况指标时,其分子指标的实际使用总量使用了报告期末实际使用总量,其原因是计划总量是按期末人数制订的。

12.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工业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内部劳动岗位分为六类:工人和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其他人员。

13.下列入企业人力资源统计范围的人员有:一是实行个人承包,离开单位经营,不再由原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二是经单位批准停薪留职、自费脱产学习、了国探亲以及离开单位自谋出路的人员;三是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四是已由国家司法部门法办,在一定时期内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14.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及构成情况;二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三是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潜力,为劳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15.常用的企业人力资源数量指标有:季末人数;年末人数;月平均人数;季平均人数;年平均人数。

16.年平均人数是指报告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力资源数。各季平均人数的平均数;各月平均人数的平均数。计算方法有;

(1)全年内各月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

(2)全年内四个季度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4;

17.为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常将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按用工期限、性别、工作岗位、年龄或工龄、文化程度来分组。

18.企业人力资源本期增加人数的主要来源有:一是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二是从城镇招收的人员;三是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四是录用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五是调入;六是其他。

19.常用的定期和年度统计报表制度中期末人数指标有:季末人数;月末人数;年末人数。

20.长期职工是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及国有经济单位使用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21.本期减少人数指离休、退休、退职人员;被开除、除名、辞退的职工;终止或解除合同的职工;调出人员;其他人员(包括停薪留职、参军、死亡等)

第三章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1.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水平、技术业务水平、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等。企业要有顽强的活力,其源泉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技术基础,从更深层次观察,还在于企业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

2.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状况以及层次结构,可以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实力的总体水平。

3.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标志是人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反映人力资源素质的间接指标有: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

4.智力水平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因素。

5.能力是衡量人力资源素质的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综合指标。

6.身高三项综合身体指数=身高—(体重+脑围)

7.文化程度指标一般通过学历反映。

8.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数量化、模糊性、动态性。

9.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设计原则:整体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定量化原则、模糊灰色原则、最优化原则。10.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分层、同一层次内两两比较排序。

11.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的设计的构成因素有: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

1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水平取决于:个体素质状况、组成结构、组合比例。

第四章生活日分配统计

1.生活日分配是指人们在一天的时间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耗费的时间分布状况。

2.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工作时间不包括为上班而必须耗费的路途时间和午休时间(工间操时间则应包括在内),也不包括自愿留下做好事而耗费的时间。

3.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时间,称为一个工日。不仅包括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和未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如停电、停工待料等)还包括非全日缺勤的时间。

5.使用“工时”作为计量单位通用性更强。

6.日历工日数是用工日表示的企业劳动者可以利用的工作时间的最大自然界限。

7.考核企业劳动者时间利用程度的标准是:制度工日数。是用工日表示的按规定最大可能利用的工作时间。

8.出勤工日数是在制度规定应该工作的工日中,企业劳动者实际到岗的工日数,是实际可以利用的劳动时间,是研究企业劳动者工作时间利用情况的一项基本指标。

10.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企业劳动者在制度规定的时间内,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这是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

11.非工作时间基本分类:

12(1)必须支付的时间:满足个人生理和社会伦理的要求而必须支付的时间。

(2)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为了自身的教育,为满足各种日常文化需求和各种精神需求所支付的时间。

13.法定的劳动时间总量是制度工作时间。

12.制度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的工日(时)数/制度工作工日(时)数*100%

18.19.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出勤工日(时)数/制度工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时)数/出勤工日(时)数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工作时间核算中停工被利用时间计入:制度工作时间、停工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2.在工作时间核算中,加班加点工作时间计入:全部实际工作时间、日历工作时间。

3.在工作时间核算中,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包括: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4.企业劳动者从事单位指定的其他本职工作以外的非生产活动而占用的时间,计入制度工作时间、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

5.反映企业劳动者工作时间利用状况的指标有: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加班加点比重、平均加班加点的长度。

6.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工时、分钟。

7.时间分配又称时间构成,它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制约,同时又受到生活习惯、传统风俗、道德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8. 生活日分配的基本方向有: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

9.研究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的一般方法有:对比分析法、相关分析法,

10.对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进行统计的意义有:

(1)分析影响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时间的主要原因;

(2)寻找有利于提高工作时间利用的途径;

(3)尽可能完善社会组织工作;

(4)努力减少他们不必要的生活负担。

(5)最大限度地将其专长用于工作。

第五章劳动保护和劳动环境统计

1.构成劳动环境的各种因素有:

(1)生产过程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2)劳动过程因素:劳动组织制度、工艺流程、作业安排和劳动强度;个体器官或系统的紧张程度;使用的劳动工具和体位状况等。

(3)生产环境因素:生产场所设计;卫生技术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

2.劳动保护是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管理和教育等方面,采取的一整套综合性措施。

3.劳动保护措施分为:安全技术措施;工业卫生技术措施;辅助房屋及设施;宣传教育;

4.劳动保护措施费用的总额的主要内容:

(1)实施劳动保护措施项目支付的费用;

(2)个人劳动保护用品费用;

(3)保健食品费用;

(4)其他劳动保护费用;如用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费用,安全宣传教育及组织等工作所支付的费用。

5.衡量劳动保护工作水平的标准是工伤事故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

.按工伤事故损失工作日分类:

(1)轻伤事故,工作日损失1~101日;

(2)重伤事故,工作日损失105~5999日;

(3)死亡事故,工作日损失6000日及以上;

7.按工伤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1)重大伤亡事故,每次死亡1~2人;

(2)特大死亡事故,每次死亡3人及以上;

9.按造成经济损失大小分类:

(1)一般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

(2)较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1万元~小于10万元;

(3)重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10万元~小于100万元。

(4)特大损失事故,损失在100万元及100万元以上。

8.工伤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1)直接损失:人身伤亡后支付的医疗护理费,受伤人员的工资及补助费,丧葬及抚恤费,补助和救济费。善后处理费,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事故罚款和赔偿费。各种财产损失价值,固定资产损失价值和流动资产损失价值等。

(2)间接损失:事故造成的停产和减产损失;资源损失;造成环境污染的赔款和罚款;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因事故影响造成的其他损失等。

9.间接经济损失,在计算期内难以确定的,以间接经济损失相当直接经济损失的4~7倍的经验数据来估算。

10.比较效益的分析,是确定事故损失金额和技术措施费用的最佳结合点(总和最低)。为降低一定的损失率,必须增加一定的技术措施费用,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是处于最佳点的损失率,是人们认为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钱去减少目前存在的损失率。

11.企业劳动保护措施实施情况统计,是以国家制订的劳保措施统一目录。以一个个独立项目为计量单位进行统计核算的。

13.工伤歇工工日的核算特点:一是丧失劳动能力是非永久性的;二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时间,必须是连续性的;三是公休时间,在计算非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时间指标中不包括。

14.工伤事故规模指标包括:工伤事故次数;工伤人数;工伤人次数;非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时间指标。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环境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影响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的种种因素的集合体。

2. 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的任务:一是明确职责和工作重点,改变目前劳动安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混乱状况。

二是认真查处重大事故隐患,做好安全生产评估工作。三是完善立法,加强安全和监督工作。四是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发挥工会的监督作用,依靠群众,依靠工会齐抓共管。

3. 劳动保护措施费用的总额的主要内容:

(1)实施劳动保护措施项目支付的费用;

(2)个人劳动保护用品费用;

(3)保健食品费用;

(4)其他劳动保护费用;如用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费用,安全宣传教育及组织等工作所支付的费用。

4.按工伤人员被伤害程度分类:

(1)轻伤;(2)重伤;(3)死亡;

5. 工伤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1)直接损失:人身伤亡后支付的医疗护理费,受伤人员的工资及补助费,丧葬及抚恤费,补助和救济费。善后处理费,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事故罚款和赔偿费。各种财产损失价值,固定资产损失价值和流动资产损失价值等。

6.对工伤事故采取三不放过的态度为:一是事故没有查清原因不放过;二是有关人员和群众没有汲取教训不放过;三是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7.企业职业病发生程度的指标有:发病率;患病率;受检人患病率。

8.企业职业病严重程度的指标有:治愈率;病残率;痊愈者平均患病天数。

第六章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能力,或者是指劳动者生产一定的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其指标是用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的。

2.从广义上讲,劳动效益包含劳动生产率。从狭义上讲,劳动效益仅指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实际收益。不包含劳动生产率。

劳动效益指标是用劳动者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得的实际收益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指标始终大于劳动效益指标。

3.为综合测定企业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必须按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

4.计算月平均人数时,其分母是报告月日历日数。

5.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除提高在车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外,还应增加企业中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车间的工人比重。

8.劳动生产率指标与劳动效益指标统计与计算的原则:一是分子与分母在时间范围上要具有一致性;二是分子与分母在空间范围上也要具有一致性;三是分子和分母在计算口径和范围上也必须一致。

二、多项选择题

1.实际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时,职工人数须扣除的部分有:休长假、长期脱产学习和出国援外等与企业生产基本无关的人员。在计划经济休制下,还有扣除:因社会服务机构人员(厂医院、学校、商店人员等)。

3.由于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工人企业产品总量可表示为:实物量、标准实物量、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生产工作量。

4.按不同人员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有:基本生产工人、生产工人、全员劳动生产率。

5.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企业人员结构、企业人均技术装备程度、工人工时利用情况。

6.产品实物量统计原则是:一是计入产品实物总量的产品必须是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或部颁质量标准的合格品;二是必须是包装入库的产品,以产品入库单为原始凭证;三是遵守产量核算的截止时间,即期末最后一天最后一班前;

四是应尽可能实际度量,少用估计推算;五是统计产品实物量时,其统计范围、产品名称、计算单位、计算方法应按《工业产品目录》的规定进行统计。

5.劳动生产率的可变组成指数=固定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15.标准实物量,是指把使用价值相同而规格不同的产品,按不同的折合系数折算为某一标准规格的产品产量

16.折算系数=产品的实际规格/标准品的实际规格

标准实物量=∑(产品产量*折算系数)

17.折合比例法=标准品的规格/产品的实际规格

标准实物量=∑(产品产量÷折合比例)

18.净产值劳动生产率=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净产值率

净产值 = 总产值 * 净产值

活劳动消耗活劳动消耗总产值

10.商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常用指标有:(月、季、年)商品人均销售量;人均商品销售额;每万元商品销售额占商业职工人数;平均每个职工月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平均每个售货员在单位时间内接待顾客人数。

9.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中,自营施工单位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施工产值/同期全部施工人员平均人数,其中分母指标中包括:正式工、临时工、非计划用工、军工、民工。

11.劳动效益的间接指标是:工资利润率;每百元净产值工资含量;每百元工资新创造的价值。

劳动效益的直接指标用人均创利率指标表示。

人均创利率=总利润/平均人数

总利润有两种统计方法:一是按企业实际生产产量计算的潜在利润率;二是产品经销售后的实际利润额。

23.人均创利率与工资种润率两者的关系:

人均创利率= 实际利润总额 / 平均人数

= 实现利润总额 * 工资总额

工资总额平均人数

=工资利润率*平均工资

第七章劳动定额统计

1.劳动定额是在生产(工作)进行之前制订的。

2.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产量定额。

3.生产单位合格产品规定的劳动时间消耗量标准,称为工时定额。

4.加班加点工时应计入生产工人实作工时。

6.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为考核企业、车间、班组和个人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应采用:产值定额。

7.考核车间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掌握的资料是车间定额完成程度的分组资料时宜采用:综合计算法。

8.计算车间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时,其产品产量包括:非车间自身原因造成的废品。

9.生产工人在纯工作时间内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由二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合格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第二部分是劳动条件失常情况下增耗时间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10.计算生产能力,应选择生产工人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11.生产工人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12.生产工人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在数值上<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13.要观察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不同的工人结构情况,需按工人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分组。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是:工时定额、产量定额。

4.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其对象可以是:工人、班组、车间、企业、工种。

5.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定额完成率、超额率、达额面。

6.产品实耗工时统计的常用方法有:

(1)按零件逐道工序汇总实耗工时;

(2)按产品批量统计汇总实耗工时;

(3)按照重点零部件和重要工序统计实耗工时。

7.生产工人实作工时数据的获取途径有:测时、写实、原始数据。

8.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9.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可用于:检验现行劳动定额水平、衡量工人超额劳动的标准、为修改劳动定额提供依据、作为计算工人超额劳动报酬的依据、计算生产能力作为生产任务与劳动力平衡的依据;

10.反映劳动定额实行范围的指标:基本生产工人定额实行面、基本生产工人定额考核面、生产工人定额实行面、全部职工定额实行面。

第八章企业人力资源考评和奖惩统计

1.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范围是:全体员工。

2.企业人力资源考评,按考核目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考核和晋升考核。

3.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总量指标是一个时点指标。

4.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总量指标常用年末人数表示。

5.企业人力资源奖惩的种类划分是国家统一制定。

6.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力素质、体力素质、能力素质、绩效素质。

7.对生产一线工人考评的主要指标有:

(1)按产量定额计算:定额完成率

(2)按工时定额计算:定额完成率

(3)多种产品的用: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产品产量*定额工时/实耗总工时

8.按工作性质不同划分的企业人力资源考评有:对生产一线工人考评、对管理人员考评;

9.国家统一制定的奖励种类:记大功、物质奖、升级、升职、荣誉称号、通令嘉奖。

10.国家统一制定的惩罚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厂察看、一次性罚款。

第九章劳动报酬统计

1.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2.劳动报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货币和实物;

3.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人员统计范围是:本企业全体职工。

4.工资总额的范围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5.在核算职工实际工资水平时,其物价指数是指:生活费指数。

6.实际工资增长的幅度是:货币工资指数/物价指数—1

7.当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水平与名义工资水平的关系是:实际工资低于名义工资。

8.当物价水平上涨时,职工实际工资水平低于名义工资。

9.按分组资料计算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工资的大小受组平均工资水平及各组人数构成的共同影响。

10.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应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11.如果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会使企业的工资费用相对多支付。

12.职工工资总额变动,受:职工平均人数变动;职工总体内各部分职工平均工资变动;职工总体内部结构变化;报告期职工工资总额;基期职工工资总额。

13.不列入工资总额范围的有: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兼职的报酬;技术改进的奖金。14.属于工资总额范围的有:物价补贴;岗位津贴;加班加点工资;生产奖和节约奖;

15.计算平均工资时,要求工资总额与职工人数应该:时间一致;空间范围一致。

第十章职业技能开发统计

1.职业技能开发的重点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业务技术水平;

2.为反映培训对象在文化水平上的差异性、需将学员按学习程度分组。

3.职工培训投资收获率是反映每万元培训资金能培训多少名毕业的学员。

4.不属于职业技能投资效果指标的有:职工培训投资收获率;职工培训资金利用率。

5.企业职工文化水平与职工技术革新项目实现的经济价值的关系分析是采用:分组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相结合。6.分析职工文化技术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低的关系时,可采用:分驵与对比分析法相结合。

7.职工职业技能开发统计的任务有:职工培训规模;反映培训职工的构成;反映职工教育的动态情况;研究五类职工培训的形式及其效果。

8.职业技能开发是:劳动力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职培训;属于教育范畴;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9.反映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指标有:工人平均技术等级提高指标;平均合理化建议提高率;采纳合理化建议提高率;

徒工出师定级率。

10.反映企业职业技能投资费用分析指标有:企业教育培训费;职工人均培训费;企业教育培训费占净产值比率;职工培训资金利用率;职工培训投资收获率。

第十一章人工成本统计

1.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费用就是人工成本。

2.对企业来说人工成本的增加,意味着费用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但人工成本问题又不单纯是一个支出问题,有的人工成本支出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如:职工技术培训费。

3.人工成本包括企业支付的:职工工资总额;保险福利费用总额;职工住房费用;职业技术培训费用;劳动保护费用;

其他费用,

第十二章劳动争议统计

1.劳动争议人数是指报告期内与企业行政发生劳动争议的总人数,它不包括重复发生争议的人数。

2.劳动争议人件数是指报告期内每季劳动争议所涉及的职工人数的总和,它包括重复发生争议的人数。

3.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等的普及教育人数是:劳动争议预防统计指标;其指标是:劳动争议数量统计指标。4.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地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处理结果不可强制执行。

5.反映劳动争议普遍程度的指标是:每千职工劳动争议件数;

6.反映劳动争议严重程度指标是:平均每件劳动争议人数(件数)

7.反映劳动争议结构状况的指标是:某项争议件数占争议总件数的比重。

8.为了企业间具有可比性,应用每千名女职工劳动争议数指标来分析女职工企业保护状况。

9.劳动争议数量统计的指标有:劳动争议件数;劳动争议人数;劳动争议人次数。

10.劳动争议的统计范围是:在劳动法律类似发生;由一方正式提出;职工与行政发生争议。

11.报告期劳动争议件数等于:报告期劳动争议件数;报告期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的件数;报告期直接向法院申诉的件数。

12.劳动争议预防统计指标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普及教育人数指标;检查监督、纠正违反劳动法规的问题,减少劳动争议的件数;因实行劳动合同鉴证减少的劳动争议。

13.为了预防和减少某方面劳动争议的发生,以便采取措施,另应统计两个特殊的分析指标,它们是:每千名女职工劳动争议数;劳动合同鉴证减少劳动争议数占未鉴证争议总数比重。

14.反映各级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特别是企业调解委员会处理的公正严明性,从而反映其工作质量的指标是:法院维持仲裁判决比重;仲裁机构持企业调解比重。

15.反映劳动争议规模的变动程度的指标是:劳动争议增减率;劳动争议增减数。

16.劳动争议的调解委员会成员:职工代表,工会代表,企业行政代表。

第十三章工会参与统计

1.反映企业职工民主权利的落实情况和企业领导体制是否健全完善的指标是:职代会组建率。

2.召开职代会的次数,听取和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的项数,审议或否决企业分配方案等重要规章缺席的项数、评议监督企业领导干部人数,参与选举企业领导人员的情况,集体合同签订情况等是描述:职代会活动情况统计的指标。3.反映职工代表大会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企业经营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统计就是工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4.主要反映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技术协作活动的状况,及这些活动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的统计就是:工会参与企业技术进步统计。

第十四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来源与积累

1.考勤卡记录个人的出缺勤情况,是专用的原始记录。

2.作业生产记录表记录了职工出勤情况、产品计划和执行情况、定额完成情况,它是综合性原始记录。

3.职工调动通知单、职工卡片、职工考勤表、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职工奖励表等都是劳动管理的原始记录

4.职工工资表、职工工资变动单、职工加班加点通知单等都是:工资管理的原始记录。

5.统计台账的特点是将统计资料按时间顺序系统登记,以便掌握企业经济活动情况的进度资料。

6.职工变动台账、劳动时间利用台账,工资台账属于汇总资料用台账。

7.劳动工资资料台账属于积累资料的台账。

8.原始记录的特点:记录时间的经常性;记录项目的具体性;记录内容的广泛性;记录工作的群众性;记录内容的真实性。

9.根据原始记录内容的繁简可将原始记录分为:总和性原始记录;专用的原始记录;

10.为了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劳动经济的活动情况,原始记录的内容包括:原始记录的名称;计量单位;填写时间;填表人及责任人签章;

11.下列台账中属于汇总资料台账的有:职工变动台账;劳动时间利用台账;工资台账。

12.工资管理方面的原始记录包括:职工工资表;职工工资变动单;职工加班加点通积单。

13.劳动管理方面的原始记录有:职工调动通知单;职工卡片;职工考勤表;职工奖励表。

第十五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的一般原理

1.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分析处于整个统计工作过程的统计分析阶段。

2.进度分析是指在观察计划执行进度时,检查计划执行的进度与时间推移是否相适应。

3.专题分析是指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集中、深入的分析研究。

4.实际数与计划任务数的对比是:对比分析;

5.不论是何种指标,在对比分析时,一定要保持指标的可比性;

6.进行动态分析时,一般需要对事物作连续较长时期的观察和分析,并采用:时间数列的一系列分析指标和方法;7.根据现象客观存在的关系,建立一些平衡计算公式,利用平衡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是平衡分析法

8.如果总量变动是各个因素变动量相加之和,则可用总和因素分析法来分析各个因素对总量变动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9.如果总量变动是各个因素变动的绝对差额所致,则可用差额因素分析法来分析各个因素对总量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10.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从分析的具体内容来看,可分为:人事统计分析、劳动统计分析。

1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从分析的作用看,可分为:事后分析、预测分析。

12.进度分析的指标是:计划执行进度;时间进度;

13.预计分析的目的在于保证计划按时完成,在工作中预计的时间一般为:月度的每月中旬末,季度在每季的第二个月末;年度的第三季度末;

14.专题分析的内容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定,一般来自:根据政治、经济任务的需要进行专题分析;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报表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15.对比分析主要是运用:相对指标;指数的方法进行分析。

16.对比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的对比;实际数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实际数与先进单位的对比;

实际利用数和可能利用数的对比。

1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常采用的平衡关系有:企业人力资源增减变动关系式;职工人数增减变动关系式;工作时间资源与利用平衡关系。

简答与论述题范围:

1.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

答:对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衡量可以采用的指标有:

(1)体能综合指标:包括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上肢长、下肢长等;机能指标,如呼吸差、肺活量、最大摄氧量等;

(2)智力水平:智商,

(3)健康状况指标:发病率、职业病感染率、

(4)文化程度指标:学历

(5)年龄性别指标

(6)劳动积极性指标:出勤率、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7)能力。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

答:(1)概念及特点: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是指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需要,科学运用经济计量、数学模型、统计等方法,对企业中作为经济要素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它不单单取决于企业中可提供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个人素质状况,即职工个人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劳动积极性等,而且还受到组成结构和组合比例的影响。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它是经人力资源的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构成分析之后相应设置的。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数量化、模糊性、动态性。它的设计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主导因素原则;三是定量化原则;四是模糊灰色原则;五是最优化原则。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程序:一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确定指标权重;三是确定评价方法。

3.工作时间构成及其分析:

答: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工作时间不包括为上班而必须耗费的路途时间和午休时间(工间操时间则应包括在内),也不包括自愿留下做好事而耗费的时间。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和工时,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时间,称为一个工日。工日不仅包括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和未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还包括非全日缺勤的时间。

(1)日历工日数,日历工时数:日历工日数是用工日表示的企业劳动者可以利用的工作时间的最大自然界限。它等于报告期内每日企业劳动者人数之和,或用报告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乘以日历日数。

(2)公休工日数,公休工时数: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职工应当享受的节日,假日所占用的时间。公休工日数等于报告期内每个公休日的企业劳动者人数之和或报告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乘以报告期内公休日数。

(3)制度工日数:用工日表示的按照规定最大可能利用的工作时间,是考核企业劳动者时间利用程度的标准。它等于日历工日数减去公休工日数。

(4)出勤工日数:在制度规定应该工作的工日中,企业劳动者实际到岗的工日数,是实际可以利用的劳动时间。是研究企业劳动者工作时间利用情况的一项基本指标。它是制度工作日内每天出勤人数之和。不论整日出勤,还是部分时间出勤都算一个出勤日。

(5)缺勤工日数:因各种正当或非正当原因整天没有上班,称为全日缺勤。每天全日缺勤的人数之和为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时间与出勤时间,缺勤时间的关系:

制度工日数=出勤工日数+缺勤工日数。

(6)停工工日数:出勤后,由于各种原因而整日没有工作,叫作全日停工。将每天全日停工的人数相加,就是停工工日数。停工后,工人被调出从事其他生产性劳动,称为停工时间被利用,全日被利用的总日数称停工被利用工日。(7)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企业劳动者在制度时间内,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这是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

制度内实际工日(时)数=日历工日(时)数—公休工日(时)数—缺勤工日(时)数—停工工日(时)数+停工被利用工日(时)数—非生产工日(时)数。

(8)工作时间利用指标:

出勤率=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数*100%

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数*100%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的工日数*100%

制度工作工日数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加班加点比重

平均加班加点比重=加班加点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作

4.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指标形成及其适用范围。

答:(1)按不同产量指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包括:实物量、标准实物量、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生产工作量。A.按产品实物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产品实物总量/活劳动消耗量

计算的原则有:一是计入产品实物总量的产品必须是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或部颁质量标准的合格品;二是必须是包装入库的产品,以产品入库单为原始凭证;三是遵守产量核算的截止时间,四是尽可能实际度量,少用估计推算;五是统计时,其统计范围,产品名称,计算单位等均应按规定进行。

适用性:比较直观,能够体现每个劳动者单位时间内产生某种产品的能力。凡是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都可统计计算该指标。但问题在于:在统计期内,企业必然会出现一些半成品和外购零部件,如果只简单计算产品总量而直接汇总的话,势必产生外购件越多,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半成品越多,劳动生产率越低的虚假现象。

1月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劳动生产率一般只反映 A.企业的产品推销 B.企业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状况 C.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效率 D.企业生产前的决策 2.下列不属于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 A.劳动产品库存量统计 B.劳动生产率统计 C.生活日分配统计 D.人工成本统计 3.饮食、睡眠、卫生保健时间属于 A.闲暇时间 B.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C.工作时间 D.必须支付的时间 4.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活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 A.工时定额 B.产量定额 C.工作定额 D.劳动定额 5.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A.制度工日数 B.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数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D.停工被利用工日数 6.据经验数据估算,间接经济损失一般是直接经济损失的 A.1~4倍 B.2~7倍 C.3~7倍 D.4~7倍 7.劳动生产率可表示为 A.劳动产品总量与活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B.劳动产品总量与实际收益的比值 C.实际收益与活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D.活劳动消耗量与实际收益的比值 8.定额工时压缩率代表的是 A.产品定额制定规模的指标 B.劳动定额调整幅度的指标 C.产品定额制定方法的指标 D.劳动定额实行范围的指标 9.为了反映培训对象在文化水平上的差异性,学员分组需按 A.身份、职业 B.学习专业 C.培训方式 D.培训程度 10.下列不属于 ...在职培训的是 A.劳动后备培训 B.现场培训 C.自学考试 D.继续教育 11.运用比较效益分析,确定事故损失金额和技术措施费用的关系为

20187月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 格式可编辑 2017 年 7 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 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组距分组中,分组标志在每组中取的最大值称为 A.上限B.下限C.组距D.全距 2.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 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 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A. I q p0q1 B.I q p1q1 C.I p p 1q 0 D. I p p1q1 p0q0p1q0p 0q0p0q1 3.统计某个时点,诸如某月、某季度、某年度的某个具体时间点的企业人力资源规模总量指标是 A.动态比较统计B.人员增量统计C.时点规模统计D.时期规模统计4.根据所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等级、岗位及工期等角度进行划分,可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 A.社会属性结构B.工作属性结构C.自然属性结构D.单位属性结构5.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是指 A.制度劳动时间B.出勤时间C.日历时间D.非生产时间6.下列正确计算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的公式是 A.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 (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 停工被利用工时B.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 (缺勤工时 - 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C.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 (缺勤工时+停工工时- 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D.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 (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7.用来表示劳动效益的“逆指标”是 A.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B.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C.单位劳动消耗量产生的实际收益D.单位实际收益所消耗的劳动量 8.表明企业人均新创造的价值增大,也表明工业企业每个生产者提供了多少新创造价值,更准确地反映 企业职工活劳动的生产成果,并且说明了企业增产和节约两方面的效果的指标是 A.净产值劳动生产率 B.增加值劳动生产率 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 D.劳动生产率的工作量 9.规定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完成单位质量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消耗的劳动时间标准是 指

2017年7月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2017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组距分组中,分组标志在每组中取的最大值称为 A .上限 B .下限 C .组距 D .全距 2.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 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 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A.∑∑=0010q p q p I q B. ∑∑= 0111q p q p I q C. ∑∑=0001q p q p I p D. ∑∑=1011q p q p I p 3.统计某个时点,诸如某月、某季度、某年度的某个具体时间点的企业人力资源规模总量指标是 A .动态比较统计 B .人员增量统计 C .时点规模统 计 D .时期规模统计 4.根据所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等级、岗位及工期等角度进行划分,可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 A .社会属性结构 B .工作属性结构 C .自然属性结构 D .单位属性结构 5.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是指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出勤时间 C .日历时间 D .非生产时间 6.下列正确计算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的公式是 A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B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C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D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7.用来表示劳动效益的“逆指标”是 A .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 B .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C .单位劳动消耗量产生的实际收益 D .单位实际收益所消耗的劳动量 8.表明企业人均新创造的价值增大,也表明工业企业每个生产者提供了多少新创造价值,更准确地反映企业职工活劳动的生产成果,并且说明了企业增产和节约两方面的效果的指标是 A .净产值劳动生产率 B. 增加值劳动生产率 C .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 D. 劳动生产率的工作量 9.规定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完成单位质量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消耗的劳动时间标准是指 A .工时定额 B .工作定额 C .产量定额 D .劳动定额

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

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 1. 说明总体单位特征与属性名称的是( )。 A. 总体 B. 标志 C. 指标 D. 单位 2. 在组距分组中,下限与上限之间的距离称为( )。 A. 全距 B. 组中值 C. 下限 D. 组距 3. 说明同一总体或不同总体的不同数量特征的对比关系的指标是( )。 A. 总量指标 B. 相对指标 C. 质量指标 D. 平均指标 4.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平均指标的特点( )。 A. 只有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才能平均 B. 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抽象化 C.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异质性” D.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同质性” 5. 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 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 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 A. ∑∑= 0010q p q p I q B. ∑∑= 111q p q p I q C. ∑∑=000 1q p q p I p D. ∑∑=101 1q p q p I p 6. 下列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 )。 A. 生活日分配统计 B. 劳动生产率统计 C. 劳动产品库存量统计 D. 人工成本统计 7. 主要解决同一公司具有多重身份时其所管辖员工的人力资源规模统计范围的身份归属问题的是( )。 A. “为谁工作谁统计” B. “谁法人随谁统计” C. “谁拿工资统计谁” D. “谁发工资谁统计” 8. 明确比较两个不同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规模的变动情形的统计是( )。 A. 动态比较统计 B. 人员增量统计 C. 时点规模统计 D. 时期规模统计 9. 可以处理一些初入职者、工作调动者或离职员工、被裁员者、参军入伍或离职进

修者等人员的人力资源归属问题的依据是()。 A. “谁拿工资统计谁”原则 B. “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 C. “为谁工作谁统计”原则 D. “谁法人随谁统计”原则 10. 企业人力资源包括()。 A. 自费脱产学习人员 B. 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计划外员工 C. 出国探亲人员 D. 参加劳动的在校学生 11. 主要指该企业人力资源减少的数量来自于企业现有劳动力退出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形式是()。 A. 自然增员 B. 机械增员 C. 自然减员 D. 机械减员 12.我国现有职业结构分类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至今该《大典》的大类结构和分类依然保持不变。沿用的《大典》职业结构大类与中类分别有()。 A. 66个和413个 B. 8个和66个 C. 66个和1838个 D. 413个和1838个 13. 按照国家(或企业)制度规定应该出勤上班劳动的时间是指()。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制度公休时间 C. 制度内实际劳动时间 D. 全部实际劳动时间 14. 企业员工在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或经企业指定从事其它社会活动而未能从事本企业劳动的时间是指()。 A. 缺勤时间 B. 出勤时间 C. 非生产时间 D. 停工时间 15.做饭、购物、缝洗、清扫、照料家庭成员等时间属于()。 A. 个人生活必需的时间 B. 家务劳动时间 C. 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 D. 闲暇时间 16.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 C. 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D. 停工被利用工日数 17.下面不属于非工作时间的是()。 A. 社交时间 B. 上下班路途时间 C. 医疗卫生保健时间 D. 工间操时间 18.用来表示劳动效率的“正指标”是()。

人力资源统计学简答题

人力资源统计学第一阶段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也就是用一个绝对数来反映特定现象在一定时间上的总量状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统计指标。 2、平均指标平均指标,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多用于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为平均数。 3、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填报纳税人全年平均从业人数,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 4、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是指通过对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数值求平均数,将指标在各个时间上的差异加以抽象,以一个数值来代表现象在这一时间的一般发展水平。通过对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数值求平均数,将指标在各个时间上的差异加以抽象,以一个数值来代表现象在这一时间的一般发展水平。 5、基本工资劳动者基本工资是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或国家及企业规章制度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也称标准工资。在一般情况下,基本工资是职工劳动报酬的主要部分。 二、简答题 1、统计表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比如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的位置应安排合理。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 总标题应简明确切地概括出统计表的内容,一般需要表明统计数据的时间、地点以及何种数据,即标题内容应满足3W统计数据的时间、地点、何种数据的简称)要求。 如果表中的全部数据都是同一计量单位,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若各指标

的计量单位不同,则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表中的上下两条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 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明资料来源,以表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方便读者查阅使用。 2、工资总额中不包括哪些项目?下列各项不列入工资总额的范围: (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发明创造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 (二)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 (三)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四)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 (五)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六)出差伙食补助费、午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七)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八)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九)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十)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十一)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十二)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十三)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十四)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3、相对指标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是什么?前提条件:保证同一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值的可比 性。时间长短应该可比。 总体范围大小应该一致指标的内容和计算方法应该统一 三、计算题 1、甲公司雇员的平均年薪金为26840元,标准差为653元,乙公司雇员的平均年薪金为32450元,标准差为785元。试问:哪个公司雇员年薪金与差异更大?均值的代表性更高? 乙公司的差异更大,标准差越小,代表性越高。

直属北语19春《人力资源统计学》作业_3

单选题 1(4分) : 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按其性质分类,不包括()。 A: 一次统计数据 B: 二次统计数据 C: 三次统计数据 D: 四次统计数据 2(4分) : 异众比率是指非众数组次数与()变量总次数的比率。 A: 全部 B: 最小 C: 最大 3(4分) : 工资总额从结构构成上看,可分为基本工资和下列哪项。()。 A: 辅助工资 B: 津贴 C: 公积金 4(4分) : 下列哪个指数专门用于综合反映各组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对总体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 A: 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 B: 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 C: 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 5(4分) : 成数是以对比基数为多少所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A: 5 B: 10 C: 20 D: 100 6(4分) : 四分位差就是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个四分位数之差 A: 一 B: 二 C: 四 7(4分) : 按生产工作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将某种作业完成工作量与下列哪项相比,用以反映劳动者平均每人每天工作量。()。 A: 投入该种作业的人工日数 B: 投入该种作业的人工时数 C: 投入该种作业的平均人工日数 D: 投入该种作业的平均人工时数 8(4分) : 计算时期指标动态数列序时平均数,一般采用()。 A: 简单算术平均数法 B: 加权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9(4分) : 全距是数列中两个极端数值之()。 A: 和 B: 积 C: 减 D: 差 10(4分) : 按填报单位不同,分为基层统计报表和()。 A: 综合统计报表 B: 企业报表 C: 事业单位报表 多选题 1(4分) : 时点数列特点包括()。 A: 时点数列中各项数据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B: 时点数列中各数据的大小与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C: 时点数列中各数据的大小与间隔长短直接关 D: 系时点数列中的数据是通过间断性调查登记取 2(4分) :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在人力资源统计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是进行动态分析的前提 B: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是进行空间比较的基础 C: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可用于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D: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可用于数量上的估计推断 3(4分) : 辅助工资通常包括()。 A: 奖金 B: 津贴和补贴 C: 加班加点工资 D: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4(4分) :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具有不同的特点,具体包括()。 A: 登统方法不同 B: 可加性不同 C: 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不同 D: 可减性不同 5(4分) : 人力资源总量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 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是认识人力资源总体现象的起点 B: 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是计算其他综合指标的基础 C: 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是宏观与微观管理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科研机构 B、居民家庭 C、企业 D、事业单位 2、决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的指标是()。 A、劳动效率 B、劳动生产率 C、劳动效益 D、工资利润率 3、出勤率反映的是员工的( )。 A、劳动积极性 B、文化水平 C、道德水平 D、职业技能 4、下列不属于现场培训的是()。 A、技术表演示范 B、师傅带学徒 C、技术成人大中专班 D、岗位练兵 5、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实物总量与相应的活劳动消耗是之间的比值,称为()。 A、劳动生产率的价值量指标 B、劳动效益 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

D、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 6、考勤卡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 A、统计台账 B、统计报表 C、原始记录 D、统计年表 7、下列属于劳动保护措施的是()。 A、辅助房屋及设施 B、企业新建列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措施 C、公共浴室 D、修养所 8、下列计算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的公式正确的是( )。 A、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 B、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D、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 9、下列不属于企业社会保险统计范围的指标是( )。 A、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统计 B、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统计 C、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统计 D、集体福利 10、下列不属于集体福利事业的补贴围的是( )。 A、消毒室 B、公共浴室 C、理发室 D、哺乳室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企业福利费支出包括( )。 A、集体福利事业补贴 B、职工文娱体育宣传费 C、集体福利设施费 D、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 E、职工探亲路费补贴 12、企业工人的分组方法有()。 A、按与生产作业的关系程度 B、按劳动技能水平高低 C、按生产技术水平高低

(完整word版)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 质量:表示平均程度的量,是相对量,一般有劳动生产率(Q )、平均工资(X )、平均人工成本(L )。 质量变,数量固定在报告期。 数量:表示数目多少的量,是绝对量,一般有平均人数(T )、比重(F )。 数量变,质量固定在基期。 第三章 例:某制造企业年5月份(31天)有制度公休日11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 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全日停工100工日,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全日非生产3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200工时;公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小时。 求:(一)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日数; (二)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 解: ? (1)日历工日数=800×31=24800日 ? (2)公假工日数=11×800=8800日 ? (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800×20=16000日 ? (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缺勤工日=16000-500=15500日 ? (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 =15500 - 300-400+100=14900日 ? (6)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工日=14900+100=15000日 15500 100%100%96.88% 16000=?=?=出勤工日出勤率制度工日14900 100%100%96.13% 155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日14900 100%100%93.13% 160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日

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试卷和答案

欢迎阅读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1 A B C、企业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A B 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 D、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 6、考勤卡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 A、统计台账 B、统计报表 C、原始记录 D、统计年表 7、下列属于劳动保护措施的是()。 A、辅助房屋及设施 B、企业新建列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措施

C、公共浴室 D、修养所 8、下列计算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的公式正确的是()。 A、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 B、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D、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 9、下列不属于企业社会保险统计范围的指标是()。 A、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统计 B、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统计 C、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统计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E 12 A B C D E 13 A B C D E、使用的劳动工具和体位状况等 14、企业劳动争议统计的原则有()。 A、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指企业行政和职工之间的争议 B、劳动争议是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纠纷 C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有关劳动权利与义务问题的纠纷 D、劳动争议包括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纠纷 E、劳动争议是必须提出申诉的 15、为了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劳动经济的活动情况,原始记录的内容应包括()。 A、原始记录的名称和编号 B、活动内容的记载 C、计量单位

人力资源统计学上次考试资料供参考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2013年6月《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题型及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五、综合计算题(本题20分) 一、识记 1.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实质上是拥有的人力资源的竞争。 3.计算月平均人数时,遇到公休日和节假日的人数处理办法是按其前一天的人数算。 4.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范围最广的一项综合指标是能力。 5.当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的计划完成情况指标小于100%,但工作量计划完成指标大于100%,可以说明企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6、按用工期限分类,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 7、按照工伤事故损失工作日分类,重伤事故的工作日损失在105-5999日。 8、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 9.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不包括定性化。 10.属于工作时间的有工间操时间。 11.劳动者可以利用的工作时间的最大自然极限是日历工日数。 12.劳动保护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13.间接经济损失的确定,一般以相当于直接经济损失倍数的4-7倍。 14.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产量定额。 15.劳动报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货币和实物。 16.职业技能开发的重点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业务技术水平。 17.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费用就是人工成本。 18.平均人工成本的计算公式是人工成本总额÷产品产量。 19.反映劳动争议普遍程度的指标是每千职工劳动争议件数。 20.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社会保险。 21.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统计资料的来源是原始记录。 22.职工调动通知单、职工考勤表、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职工简历表等都是劳动管理的原始记录 23.一般调查问卷应有四个要素组成,即题目、问卷具体内容、编号与说明信或指导语。 24.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集中、深入的分析研究方法是专题分析法。 25.实际数与计划任务书的对比是对比分析。 26.如果现象之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关系数值却是不固定时,可采用相关分析。 2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 28.为了准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各企业应该执行的原则是谁发工资谁统计。 29.月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 30.在企业人力资源增加变动统计中,期初人数(1),本期增加人数(2),本期减少人数(3),期末人数(4),四者的关系(4)=(1)+(2)-(3)。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练习册P1-P4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与利用以及其它劳动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研究范围是:企业人力资源诸现象。 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P3). 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工资。 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内容:(P9) (1)企业人力资源量与配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均衡配置等。 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主要指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3)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 (4)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 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安全生产统计或工伤事故统计、职业病统计、劳动环境统计等。 (5)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少,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也可决定劳动报酬水平。 劳动定额统计; (7)工会参与统计; (8)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与奖惩统计; (9)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报酬统计; (10)职业技能开发统计; (11)人力费用统计; (12)劳动争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过程:三个阶段 (1)一是搜集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的原始资料,称为统计调查。 主要任务:是对企业内每个单位人力资源现象的具体事实及其所表现的数量特征进行登记,搜集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所需要的原始资料。 (2)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汇总,称为统计整理; 主要是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以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总体的特征,为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3)三是对统计整理好的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称为统计分析。 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发展趋势、原因和特点,发现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组织的布局是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布局相对应。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原始记录。 从现象上看,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售后服务的竞争。市场竞争实质是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水平的竞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 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 (*)(练习册P6-P12 ) 1、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及构成情况; 二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是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潜力,为劳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全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练习册P1-P4 )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与利用以及其它劳动现象的数量方面,是 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研究范围是:企业人力资源诸现象。 3.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4.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 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P3). 6.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工资。 7.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内容:(P9) (1)企业人力资源量与配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均衡配置等。 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主要指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3)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 (4)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 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安全生产统计或工伤事故统计、职业病统计、劳动环境统计等。 (5)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少,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也可决定劳动报酬水平。 劳动定额统计; (7)工会参与统计; (8)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与奖惩统计; (9)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报酬统计; (10)职业技能开发统计; (11)人力费用统计; (12)劳动争议统计。 9.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过程:三个阶段 (1)一是搜集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的原始资料,称为统计调查。 主要任务:是对企业内每个单位人力资源现象的具体事实及其所表现的数量特征进行登记,搜集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所需要的原始资料。 (2)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汇总,称为统计整理; 主要是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以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总体的特征,为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3)三是对统计整理好的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称为统计分析。 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发展趋势、原因和特点,发现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10.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组织的布局是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布局相对应。 1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原始记录。 12.从现象上看,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售后服务的竞争。市场竞争实质是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水平的竞争。

北语 18春《人力资源统计学》

18春《人力资源统计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 1.计算时期指标动态数列序时平均数,一般采用()。 A. 简单算术平均数法 B. 加权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答案:A 2.按时间顺序将不同时期的某种指数排列起来所形成的数列是()。 A. 质量指标指数 B. 环比指数 C. 数量指标指数 D. 指数数列 答案:D 3.衡量员工流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员工流入率和员工流出率。计算方法是某一时期员工流入人数(流出人数)占()的比例。 A. 不同期员工人数 B. 上期员工人数 C. 未来员工人数 答案:B 4.职工工资增长弹性等于职工工资增长率除以()。 A. 企业利润增长率 B. 企业收入增长率 C. 企业净产值增长率 答案:C 5.在产品产量指数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劳动量指数成()。 A. 反比 B. 正比 C. 没有关系 答案:A 6.四分位差就是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个四分位数之差 A. 一 B. 二 C. 四 7.人力资源劳动报酬与收入统计主要不包括()。 A. 工资总额统计 B. 个人所得税 C. 工资变动

8.劳动生产率逆指标指数与劳动生产率正指标指数()。 A. 正比 B. 反比 C. 互为倒数 9.人工成本总额增长率指标是指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除以()。 A. 期初人工成本总额 B. 基期期人工成本总额 C. 前期人工成本总额 10.工资总额从结构构成上看,可分为基本工资和下列哪项。()。 A. 辅助工资 B. 津贴 C. 公积金 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对时间的分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形式。 A. 二分法 B. 三分法 C. 四分法 D. 五分法 答案:ABCD 2.下列哪些人员应统计为在岗职工()。 A. 招用的劳动关系保留在各类人才服务中心及职业介绍所的人员 B. 招用的自存档案的各类人员或虽没转档案但与原单位已没任何关系的人员 C. 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制外自行招用的失业人员 D. 街道招聘的事业编制的居委会干部 E. 再就业中心、职业介绍所等机构派遣或输出劳务,由再就业中心、职业介绍机构统计为在岗职工并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 3.人工成本统计对企业、职工、国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A. 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核算 B. 有利于增加利润和职工收入 C. 宏观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D. 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 4.人力资源劳动效率就是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 A. 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 B. 人力资源劳动效益 C. 人力成本 5.人力资源个体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包括()。 A. 信息库法

精选精选月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科研机构 B.居民家庭 C.企业 D.事业单位 2、决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的指标是 A.劳动效率 B.劳动生产率 C.劳动效益 D.工资利润率 3、出勤率反映的是员工的 A.劳动积极性 B.文化水平 C.道德水平 D.职业技能 4、下列不属于现场培训的是 A.技术表演示范 B.师傅带学徒 C.社会成人大中专班 D. 岗位练兵 5、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实物总量与相应的活劳动消耗量

之间的比值,称. A.劳动生产率的价值量指标 B.劳动效益 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 D.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 6、人在劳动中运用劳动能力综合水平的高低程度指的是 A.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B.企业人力资源数量 C.企业人力资源总量 D.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7、参加社会性的抢险救灾活动属于 A.缺勤工日 B.非生产工日 C.加班工日 D.停工工日 8、企业人力资源不包括 A.不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实行个人承包人员 B.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编制外人员 C.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未出勤人员 D.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临时在国外工作人员 9、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完成单位台格产品或一定工作量所预先规定的时间消耗标准,称为 A.产量定额 B.劳动定额 C.劳动生产直 D.劳动效益 10、生产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劳动条件失常情况下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是指 A.企业工人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指标 B.合格品的定额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题型】简答题 【题干】 简述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何不同特点。 【答案】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具有如下三方面不同的特点:1.登统方法不同;2.可加性不同;3.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不同。 【题型】简答题 【题干】 简述如实准确地统计人力资源报酬和收入对企业的意义。 【答案】 第一,对正确处理劳动者利益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关系有重要作用;第二,是研究“按劳分配”原则在企业内具体实现的重要手段;第三,是检查和分析企业工资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第四,是研究企业内部工资关系与其他企业工资关系的重要依据。 【题型】简答题 【题干】 简述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在人力资源统计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在人力资源统计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是进行动态分析的前提。第二,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是进行空间比较的基础。第三,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可用于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第四,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可用于数量上的估计推断。 【题型】简答题 【题干】简述基本工资的特征。 【答案】 (1)常规性。即基本工资所对应的是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和正常条件下所完成的衡量劳动或定额劳动。(2)结构性。即基本工资一般可分为若干个职能各自不同的单元。(3)等级性。即基本工资的主要单元都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别和相应的多级收入。(4)固定性。即基本工资主要单元的等级和相应的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固定不变。(5)主干性。即基本工资占全部工资的比重大。(6)基准性。即基本工资可以成为确定辅助工资单元数额的计算基准。 【题型】简答题 【题干】

简述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的特点。 【答案】 分子与分母必须属于同一总体。数量的抽象性。反映现象的集中趋势。 【题型】简答题 【题干】 简述对工资总额统计的要求。 【答案】 实际工作中,对工资总额的统计应该遵循以下要求:第一,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第二,月、季、年工资总额实发数计算要合理。第三,工资构成项目的填报原则。 【题型】填空题 【题干】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企业; 【题型】填空题 【题干】决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劳动生产率; 【题型】填空题 【题干】出勤率反映的是员工的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劳动积极性; 【题型】填空题 【题干】属于现场培训的包括师傅带学徒、技术成人大中专班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 岗位练兵; 【题型】填空题 【题干】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实物总量与相应的活劳动消耗是之间的比值,称为_______________。

人力资源统计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工作时间:又称法定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为履行工作义务,在法定限度内,在用 人单位从事工作或者生产的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本课程特指企业劳动者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时间。)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是指身体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品德教养等。 3、日历工日:是表示劳动者可以再一定时期内利用的工作时间的自然极限,它是计算期内的日 历天数中每天企业实有劳动者人数的累计。 4、工伤事故:是在市场作业现场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致使工人和职员的人身受到伤害或死 亡的事故。 5、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的情况下,规定劳动者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或一定工 作量应消耗劳动时间的标准数据;或者规定在单位时间内应生产的合格品或完成的工作量的标标准。 6、工业总产值:是工业企业在计算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产品总量。包括: 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的期末与期初的差额价值。 7、工业总产出:指工业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是以货币表 现在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8、法定职业病: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用法律或文件明文规定的职业病。(我国法定职业病 种类、范围尘肺、放射性疾病、中毒、物理因素所致、生物因素所致、皮肤病、眼病、耳鼻喉口腔病、肿瘤、其他。) 9、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相对于货币工资而言的,它是以企业员工用货币工资实际能购 买到的生活消费品数量和服务数量表现的工资。 二简答题: 1、请简述按工日核算的工作时间指标关系? 答:指标包括:1.日历工日 2.制度公休日 3.制度工作工日 4.缺勤工日 5.出勤工日 6.停工工日 7.非生产工日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真题真题试题

2009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卷 (课程代码84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 A、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总量方面 B、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质量方面 C、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 D、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各个方面 2、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 A、劳动效益 B、劳动生产率 C、劳动报酬 D、劳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的月平均人数是() A、月中人数 B、报告期中人数总和 C、报告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 D、月初人数 4、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体力水平 B、体力与智力水平 C、智力水平 D、文化水平 5、停工被利用时间在工作时间核算中应计入() A、损失时间 B、非生产时间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D、缺勤工时 6、下列属于非工作时间的是() A、工间操时间 B、上下班时间 C、加班时间 D、教育子女时间 7、下列不包括在劳动保护措施项目名称表中的是() A、安全技术措施 B、个人防护用品 C、宣传教育 D、工业卫生技术措施 8、按照工伤事故工作日损失分类,轻伤事故的工作日损失在()

A 、1-7日 B 、1-30日 C 、1-104日 D 、1-365日 9、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劳动效益的直接指标是( ) A 、人均创利率 B 、工资利润率 C 、每面元产值中的工资含量 D 、净产值工资含量 10、下列属于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的是( ) A 、 ∑∑∑∑1 1 011 1T T q T T q B 、 ∑∑∑∑0 011 1T T q T T q C 、 ∑∑∑∑1 011 1T T q T T q D 、 ∑∑∑∑0 011 0T T q T T q 11、计算作业者实作工时时,属于“倒算法”计算的公式为( ) A 、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B 、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C 、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D 、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12、劳动定额中的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是( ) A 、 ∑∑'+?'+1 11 )()(T t t Q Q n n B 、 ∑∑?'+'?'+1 1 1 1 )(T t Q t Q Q n n C 、 ∑∑?1 1T t Q n D 、 ∑∑∑∑∑+++?4 3 2 1 1 T T T T t Q n 13、2008年上半年国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货币工资)为3200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1.68%,则上半年国有单位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约为( ) A 、3574元 B 、3200元 C 、2865元 D 、2826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