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在封建社会末期路上徘徊的中国社会开始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近代史开始。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革命史,也是一部中国社会逐渐开放、进步,融合进入世界的发展史。换句话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由守旧到维新的历史。而上个世纪之交所发生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 “闭门锁国”状态的打破,外国经济势力入侵、传统小农经济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等诸多因素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起来了。尽管这过程是多么艰辛、多么困难,毕竟民族资本主义还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变化。正当“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时候,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有识之士就在对洋务派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维新思想,他们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但这些思想为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素材。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在政治上施展作为,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的道路。引发这场政治维新运动的导火线是甲午中日战争。当北洋舰队那些购自英、德的坚船利炮照样在蕞尔小日本的进攻中全军覆没。奇耻大辱的《马关条约》使“四万人齐下泪”时,满清朝野最感“世变之亟、创巨痛深”的,正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等为代表的一代戊戍学者,必须象日本明治维新效法西方那样地“讨论学业、讲求官制”成为他们痛苦探索后的结论。虽然后来维新变法失败了,但它却规定了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我们,中国迈向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过程。戊戍变法的失败只是自上而的改良方式走向现代化的失败,而不是其目标的失败。 维新变法实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鸦片战争失败,明智的中国人如龚自珍、魏源、郑观应乃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意识到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面临着亘古未对之强敌,中国必须变革,必须向西

方学习,才能够生存下去。然而如何变?变什么?是对旧体制实行根本性的改造还是作枝叶的调整,这是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与其以前各种政治人物区别开来的标志。康有为明确指出:“争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上清帝第六书》)由此他认为洋务派所谓的“新政”只是枝叶皮毛之变,最多算是“变事”,称不上“变法”。这种不从根本上寻求社会问题解决的做法,“徒糜巨款,无救危亡”。(《上清帝第四书》)只有革尽旧俗,一意维新,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才能救中国。而所谓从根本处转变中国的社会,就是以日本为榜样,全面改进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即对“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戊戍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维新变法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出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有四条。一是运动的主体力量是知识分子。维新变法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多为举人出身,同洋务运动主要由官僚军阀操作相比,维新变法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推动者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可以说,维新变法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一一种社会政治力量来推行的运动,这使得该运动具有思想启蒙意味。二是运动的阶级基础是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制度促进自身发展而进行的思想运动。维新变法的主要人物康、梁、严、谭等的阶级角色实际上正是开始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力量的代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变法维新主张,最终是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突破封建桎梏,打开发展道路的利益需求服务的。所以说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三是运动的宗旨和性质虽不乏直接的经济学目的,但其政治的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色彩却更知强烈和突出。换言之,同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的着重点更偏于针对封建主义的政治改良和意识形态批判。如康、梁组织的“强学会”的政党性质,以及《时务报》等新报刊对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大胆抨击等等,都是这一性质的改良和批判。显然,从世界历史的普遍趁势看,这样的运动所标志的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启蒙运动。四是运动的理论资源主要是西方的启蒙思想。如变法借以推行“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进化论”;借以反对专制制度的“民权”、“民主”思想;借以反对“人治”传统的“法治”;借以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新教育思想,以及康有为的“大同”学说、谭嗣同“仁学”体系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博爱意识等等,无一不源自西方资产

阶级启蒙思想体系。这一点尤为清楚地表明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现代启蒙性质。上述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由戊戍变法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运动,政治运动、社会思潮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尽管前后有许多不同,但就其追求民主、科学、自由的目标而言,并无大多的本质差别。 维新变法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学术根本性变革。除了康有为自甲午战败后接连六次上书、直接促成光皇帝以明治维新政体模式推行维新变法,由此演变为政治变革外,在学术领域,严复一马当先在甲午之战的深刻刺激中提笔中翻译《天演论》,将西方的进化论阐述为“物竟天择,优胜劣败”的警示,使整个中国震聋发聩、民气为变,在世界观层次上将数千年“天不变、道亦不变”纲常名教的牢笼炸开了缺口、严复随后又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权界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英法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及逻辑学者作。梁启超在戊戍后流亡日本,更是“广搜日本书而读之”、“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尤须一提的是,由于通过变法看清当务之急在于效法日本从根本处着手,在思想、学术层面吸收西学,中国知识界在20世纪初兴起了大规模赴日留学热潮,东渡学人逐年增加、介绍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思想的书籍以日本为渠道,潮水般涌入中国,推动着中国的“向西方学习”迅速突破了以往的“器”层面,转向“道”的领域追寻,进入了讨论“形而上学”的最高阶段。 综上所述,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学术史数千年的根本变革之局不仅是中国现代进程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生长点。
参考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266163850.html,/view/40208.htm 寒风ぷ萧╰雨 回答采纳率:32.2% 2010-05-09 13:29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

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编辑本段]失败根本原因 在西方列强加紧蚕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满汉冲突这个核心问题上。那些满族官僚虽然昏聩无知,但对权力的变化却极为敏感。在他们看来,维新变法的实质不过是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走罢了。正如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的,“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改革固然是可以有利于国家的,但那些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
[ 标签:戊戌变法,内容,历史意义 ] My丶Dear轩灬 回答:2 人气:47 解决时间:2010-09-19 14:20
满意答案好评率:87%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时代背景

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後,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

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 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变法起因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万国公报》和强学会的建立

公车上书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变法内容

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

教育改革

这是维新派最重视的地方,细节包括: 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 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 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

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军事方面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政治方面 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变法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列强加紧蚕食、民族危

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满汉冲突这个核心问题上。那些满族官僚虽然昏聩无知,但对权力的变化却极为敏感。在他们看来,维新变法的实质不过是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走罢了。正如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的,“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改革固然是可以有利于国家的,但那些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变法利中国,不利满洲;中国兴则满洲亡。所以他们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