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病常用中药

肝病常用中药

肝病常用中药
肝病常用中药

肝病常用中药

清热利尿药: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止呕除烦,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鸭跖草:甘淡寒,归心肺三焦经,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苦参: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化湿行气药:砂仁:辛温,归脾胃肾经。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厚朴花:苦微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芳香化湿,理气宽中。

利水消肿药:汉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青风藤:苦辛平,归肝脾经,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路路通:苦平,归肝肾经,祛风活络,利水,通经。

桑枝:微苦平,归肝经,祛风湿,利关节,利水,祛风止痒。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泻热。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湿敛疮。

海金砂:甘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萹蓄:苦微寒,归膀胱经。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清热利水,止痒。

冬瓜皮:甘凉,归脾小肠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葫芦:甘平,归肺肾经,利水消肿。

枳椇子:甘酸平,归脾经,利水消肿,解酒毒。

荠菜:甘凉,归肝胃经,利水消肿,明目,止血。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绿豆:甘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锦灯笼: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

半边莲:辛平,归心小肠肺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利湿退黄药: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除湿退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行气止痛,清心开窍,利胆退黄,凉血止血。

地耳草:苦甘凉,归肝胆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垂盆草:甘淡微酸微寒,归心肝胆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鸡骨草:甘微苦凉,归肝胃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

珍珠草:甘苦凉,归肝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疏肝理气药:木蝴蝶:苦甘凉,归肺肝胃经,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和中,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香橼:辛微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玫瑰花:甘微苦温,归肝脾经,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绿萼梅:微酸涩平,归肝胃肺经,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大腹皮: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月季花:甘淡微苦平,归肝经,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

消石药: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除湿退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固精止遗。

海金砂:甘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郁金(30-50g):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琥珀:甘平,归心肝膀胱经,镇静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化瘀止血药: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黄:甘平,归肝心经。收敛止血,祛瘀止痛。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花蕊石:酸涩平,归肝经,化瘀止血。

化瘀利尿药: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收敛止血,化淤利尿。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王不留行:苦平,归肝胃经,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活血健脾药:绞股蓝:甘苦寒,归脾肺经,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红景天:甘寒,归脾肺经,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

沙棘:甘酸温,归脾胃肺心经,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

滋阴利水药:北沙参: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气,化痰。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玉竹: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黄精:甘平,归肺胃肾经,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楮实子:甘寒,滋肾,清肝,明目,利尿。

鳖甲:甘咸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老中医:推荐5种治疗肝病的种子中药

一.清肝益肾-决明子 【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假咖啡豆。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广西等地。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种子,微炒打碎用。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效】清肝益肾,祛风明目,降压通便。 【主治】风热目赤肿痛,头痛,肝肾不足之青盲内障,肝热之高血压、头痛眩晕以及肠燥便秘等。 【用量用法】9~15g。煎服,亦可单味开水泡服。 【注意事项】大便溏泻,或血虚眩晕忌用。 【肝病应用指要】 1.护肝降酶用于各型肝炎及脂肪肝之ALT升高者,常与山楂、木瓜、茵陈、连翘、白术等同用。 2.降脂祛湿适用于血脂升高、脂肪肝。体胖痰湿壅盛者,常与薏苡仁、山楂、苇根、泽泻、云苓等配伍。 3.清肝明目肝病之头晕眼干,视物昏花,每与菊花、黄芩、川芎、桑叶等同用。

二.消肝硬化腹水-莱菔子 【别名】萝卜子。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萝卜)的成熟种子。我国各地均产。夏季种子成熟时采割,晒干、搓出种子,晒干生用,或微炒捣碎用。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咳嗽痰喘。【用量用法】3~9g。煎服。 【注意事项】本品皆用于实证。若中气虚者配伍补脾益气药,肺肾虚咳喘满则非所宜。另外,本品能损耗正气,体虚者不宜服。又可消降补药药力,不宜与人参、熟地黄、何首乌等药同用。 【肝病应用指要】 1.消食导滞莱菔子消食导滞,用于肝病食积、腹胀、纳食减少、胃脘胀满,常与神曲、麦芽、槟榔、山楂、鸡内金、砂仁、木香、青皮等同用。

2.利水消胀莱菔子有利水消胀之功。常用于肝硬化腹水之大腹水肿、腹胀如鼓、朝宽暮急、尿少,多与蝉蜕、大腹皮、沉香、木瓜、防己、白术、茯苓、牵牛子、灯心草、车前子等同用。 三.清肝明目-车前子 车前子 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来源】本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产。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清炒或盐水喷炒用。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肺经。

关幼波治肝病的几个经验方

关幼波治肝病的几个经验方 1关幼波温肝汤 (组成) 黄芪30克附片、白术、香附、杏仁、橘红各10克党参、紫河车各12克白芍、当归、茵陈各15克 (功效) 温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柔肝。 (主治)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胀阴肿,腰酸背寒,胁下痞块,手脚发凉,舌淡苔水滑,脉沉弦弱。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方中附片,紫河车温补肾气:黄芪、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燥湿:香附、茵陈清疏肝胆:白芍、当归养血柔肝:杏仁、橘红开肺气,化痰水、通三焦,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使肾气旺、睥气健、肝气舒、邪毒解,则肝炎可消、硬化可软。 (按语)古谓:“肝无虚证”,阳虚更为少见。故临床治疗肝病,多宗泻法,少用补益,温补阳气更为罕见。有云:“有是证用是药”,但医者在肝病过程中见到阳虚之病,也不敢贸然运用附子之属。关老积数十年临床经验,有是证即用是药,往往收效颇著,值得玩味深究。考本方配伍讲究、严谨,如附子与紫河车、归芍相伍,温阳之效不减,辛燥伤阴之弊则无:黄芪、党参与香附、橘红相伍,甘温益气而无滞中之弊,疏肝化痰解郁而无耗气伤中之害:茵陈与白芍相伍,清利肝胆湿热而不伤阴血,养血柔肝而不碍湿除。关老组方之精、用药之巧、配伍之妙,由此可见一斑。 2关幼波滋补肝肾丸 (组成) 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当归12克五味子10克何首乌15克熟地10克女贞子15克川断15克陈皮10克旱莲草15克浮小麦15克 (功效) 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主治) 肝病后,腰酸腿软,头晕失眠,倦怠纳呆者。临床多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见有体虚、消瘦,神经衰弱者。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或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蛮为九,每丸10克,每服l~2丸,日服2次。或作蜜膏,每眼—匙(10克),日服三次。 (方解) 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沙参、麦冬、川断滋补肝肾:当归、首乌、熟地补肾养血安神;五味子、,麦补五脏,敛心气:陈皮和胃理睥。诸药合用,重在滋补阴血、强壮肝肾以扶正固本,使余邪无法残留。 (按语) 乙癸同源,肝肾相关。肝木得肾水之涵养则荣,失之则萎。病理上,子病及母,肝病累肾,则肝肾同病,阴血耗伤。所以,肝病日久,不能一味治肝,还应补肾:肝肾同治,水旺木荣,方有利于肝病的恢复,防止迁延性、慢性肝炎的发生。“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 3.关幼波荣肝汤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组成)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炒苍术10克木香10克茵陈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泽兰15克生牡蛎15克王不留行12克(功效) 健睥疏肝,活血化淤,清热利湿。 (主治)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症属肝郁脾虚、气滞血淤,湿热未清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 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培土荣木;苍术、木香醒睥化湿;茵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香附、佛手舒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山楂、泽兰、王不留行活血化淤;牡蛎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 中医辩证治疗: 在中医书籍中,没有肝硬化的病名,只有与肝硬化病相类似的症状。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篇云:“鼓胀何如?”歧伯日:“腹胀身皆大,大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对症状的描述颇为详细。《难经?五十六难》谓:“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发肌肤。”其症状的描述与肝硬化引起的脾脏肿大颇为吻合。现代医学的肝硬化,或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的“单腹胀”,“水臌”的范畴。 (一)气滞湿阻: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部青筋暴露,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除湿。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二)气滞血瘀: 症状: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利水消胀。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三)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胀痛,烦热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四)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则:温中化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五)脾肾阳虚 症状:腹部胀大,入暮益甚,控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身体疲倦,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六)肝肾阴虚 症状: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燥心烦,手足心热,

治疗肝炎的中药有哪些

治疗肝炎的中药有哪些 1.对“澳抗”有抑制作用。 经过对“澳抗”体外抑制试验的研究,大黄、胡黄连、地榆、贯众、连须、肉桂、麻黄、金钱草、虎杖对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明沙参、昆布、桑寄生、黄柏、女儿茶、苦丁茶、石榴皮、柴胡、独活对“澳抗”有明显抑制作用。 2.利胆退黄。 茵陈自古以来作为治疗黄疽的良药。具有解毒退黄,保肝护肝的作用。根据现代医学 的研究,主要能诱导肝脏酶系统增加对胆红素的吸收、结合和排泄能力;防止肝细胞变性 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并有抑菌作用。目前常与桅子、黄芩的 提取物制成“茵桅黄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黄疽型肝炎,包括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其他利胆退黄的药物还有:桅子、大青叶、金钱草、 大黄、田基黄、赤芍、郁金、姜黄、黄芩、黄柏、虎杖、鸡骨草等。 3..降低血清转氨酶。 五味子用后可使血清转氨酶迅速下降,其中慢性肝炎的降酶率较高,并有护肝、促进 肝脏合成蛋白、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并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其他降转氨酶的药物还有: 板蓝根、龙胆草、黄苹、败酱草、水飞蓟、垂盆草、连翘、风尾草、田基黄、虎杖等。 4..抗乙肝病毒。 蚤休、北山豆根、虎杖、大黄、赤芍、丹参、何首乌、野菊花、仙鹤草、黄芪、仙茅、板蓝根、双黄连、黄岑、苦参、猪苓、香菇等。 5.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B细胞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菟丝子、黄精、锁阳、仙茅等。增强T细胞功能: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灵芝、桑寄生等。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白花蛇舌草、女贞子、 金银花、鸡血藤、山豆根等。清除免疫复合物:生地、大黄、桃仁、红花、益母草、丹参、赤芍等。活血化淤、增强免疫功能:、鸡血藤、桃仁、红花、郁金、葛根。当归、赤芍、 桃仁、丹参、益母草、穿山甲、水蛭、大黄、龙胆草、连翘能抑制免疫反组织中微血管再 生并促进增生病变的吸收。 1.药物性肝炎 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 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 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ALT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肝病

中医治疗肝病 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食积、郁闷、过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生改变。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方用: 白术、茯苓、薏仁、茵陈、黑栀、陈皮水煎。若欲多服去栀子。 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治法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者乎。治胁痛者,必须先平肝,平肝必须先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后胁痛自平也。方用: 白芥子、山萸、熟地、当归、白芍、黑栀、甘草水煎服。 肝肾两虚(乙肝):此症於肾水亏不能滋肝,则肝木郁结而不舒,必有两胁胞闷之症,肝称木,木不能生肾中之火,则肾水日寒,必有腰背难於仰俯之症,此病者须肝肾同补,方可治愈也。方用: 白芍、当归、山萸、熟地、柴胡、肉桂水煎服。 熟地、山萸补肾之圣药,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既云平补,似乎用药不宜有轻重,今补肝之药,多於补肾者何也,盖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岂有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 治肝病和保肝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乙肝饮食 脾虚气弱者选“芪苓粥” 脾虚气弱,多见于身体虚弱缺少锻炼者,有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气短出汗、午后下肢浮肿、舌淡苔白等症状。用等量的黄芪、云苓,磨粉过筛去渣备用。取60克大米熬粥,起锅前加入15克药粉,搅匀即服,每日2次。 肝阴亏损者选“沙麦膏” 肝阴亏损,多见于经常熬夜者,有形体瘦弱、睡觉出汗、胁肋隐痛、舌红少苔等症状。用北沙参、麦冬、酸枣仁等量,加水熬煎1小时以上,滤渣留汁,再熬浓缩,加冰糖熬成能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康

治疗肝炎,常用9种中成药,该如何选择

治疗肝炎,常用9种中成药,该如何选择? 肝炎,包括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最为常见。患者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小便也黄如浓茶,并有发热、右胁疼痛、疲乏无力、胃口不好、厌油等症状;肝脏肿大,肝功能不正常。中医辨证为“阳黄”,属湿热黄疸,应选用清利湿热的中成药治疗。无黄疸型肝炎,既可见于急性肝炎,更常见于病程超过半年的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肝功能大多异常。中医辨证为“胁痛”,以肝睥失调的类型最为多见,应选用调理肝脾的中成药治疗。1.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中成药黄疸茵陈冲剂:由茵陈、黄芩、大黄、甘草制成。具有清利湿热、消退黄疸的功能。主治湿热黄疸。适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疽型肝炎。成人每次服20克,每日2次;小儿一般每次服10克,每日2次。服用本品,大便变稀,次数增多,一般可继续服用。甘露消毒丹:由茵陈、黄芩、滑石、石菖蒲等制成。具有清热、化湿、退黄的功能。原方主治湿温初起,发热体倦,胸闷口渴,腹胀食少,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或黄疸而兼见上述症状者。现代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能获较好疗效;也有人用本品治疗夏季发病的流感,获得良效。每次服6~9克,每日2次。急肝退黄胶囊:由茵陈、黄柏、

黄芩、大黄等制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能。主治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尿黄如茶,发热,恶心食少,右胁疼痛等症。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每次眼3粒,每日3次。小儿酌减。2.治疗无黄疸型肝炎的中成药养血舒肝合剂:由遥遥丸改变剂型而来。柴胡、白芍、当归等制成。具有疏肝养血、健脾和胃的功能。主治肝郁气滞,血亏脾虚,胁肋胀痛,神倦肢软,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心烦失眠等症。适用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慢性肝炎。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舒肝丸:由川楝子、生白芍、姜黄、茯苓等制成。具有舒肝和胃、行气止痛的功能。主治肝胃气滞,两胁胀痛或刺痛,脘腹胀闷疼痛,饮食无味,呕吐酸水等症。适用于迁延性、慢性无黄型肝炎而胁痛腹胀较甚者。但只宜暂用,不宜常服。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慢性胆囊炎所致胁痛以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腹痛。每次服1丸,每日2次。复肝宁:由柴胡、板蓝根、丹皮、山楂、神曲、麦芽等制成。具有舒肝解毒、消食开胃的功能。主治肝郁气滞,胃气不和,胁痛食少。适用于无黄疸型肝炎而食欲不振者。每次服6片,每日3次。护肝片:由胆汁粉、保肝浸膏、五味子浸膏、绿豆粉制成。具有舒肝解郁、保肝理气的功能。适用于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每次服4片,每日3次。澳泰乐颗粒:由郁金、白芍、生麦芽等制成。具有舒肝理气、清热解毒的功能。主治胁肋疼痛,疲倦乏力,口苦恶心,食少厌油等症。适用

中医院肝病科常用方剂100首

魏翔宇整理:肝病科常用方剂100首 茵陈蒿汤、茵陈四逆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茵陈四逆汤,附子共干姜,茵陈炙甘草,黄消病渐康 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茵陈五苓散、胃苓汤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再加茵陈治黄疸,胃苓苍朴陈草攒(cuan 二声)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饮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二陈汤(《和剂局方》)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平胃散(《和剂局方》)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寇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碧玉散、六一散 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证除

[中药秘方]治疗肝硬化的中药

[中药秘方]治疗肝硬化的中药-奇方妙剂育龙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6月25日来源:互联网育龙网核心提示:目前治疗肝硬化的西药虽然不少,但大多数疗效尚难肯定。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以下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疗效可喜。丹参:现代药理证明,目前治疗肝硬化的西药虽然不少,但大多数疗效尚难肯定。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以下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疗效可喜。 丹参:现代药理证明,丹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脾大,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毫升/天(相当于含生药15~30克),加入10%葡萄糖250毫升中静滴,25~30天为一疗程,一般用3疗程;丹参饮片15~30克/天,水煎服,用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桃仁:中医认为,桃仁的主要功能是破血行瘀,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用法为桃仁8~15克,煎汤,每天分2~3次服,或入丸、散;苦杏仁甙注射液0.59~1.5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滴,隔日1次,总疗程为3个月。 冬虫夏草:中医认为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适合于各种虚证患者。煎汤内服,8~15克;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每次5丸(每丸含量为0.259克),每日3次,疗程3~4月。 汉防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汉防己甲素有镇痛、抗过敏、显着的降压及抗菌、抗原虫和抗肿瘤作用。主要适合于湿热壅盛型的胸水、腹水、肢肿的肝硬化患者。用法为粉防己饮片8~15克,每日水煎后分次内服,或入丸、散,疗程3~6个月;汉防己甲素片,每日150毫克分3次服,疗程18个月。 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益脾和胃,适合于脾气虚弱、腹水、肢肿的患者(表现为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每日12~25克,水煎,分次内服;或入丸、散。 齐墩果酸:本品系中药青叶胆的有效成分。该成分广泛存在于连翘、女贞子、败酱草等多种中草药中,现已制成齐墩果酸酶片。片剂每次40毫克,每日3次口服,治慢性肝炎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肝硬化、肝腹水时可口服奥星胶囊(主要成分为齐墩果酸),每次4粒,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 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适合于肝郁脾虚类患者(表现为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每日5~9克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作成注射液。 田三七:功效止血化瘀,用于肝硬化患者出现鼻衄、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者,三七粉2克,冲服,半年一疗程。 红花:用于血瘀征象明显者,3~9克,泡水服用,半年一疗程。

治疗肝炎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肝炎的药品列表 分类查看 本药品列表被可按中成药和西药分类查看:治疗肝炎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肝炎的西药列表治疗肝炎的药品列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乙型肝炎预防。适用于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所生的婴儿。意外感染的人群。与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者。 乙肝健片利胆退黄,改善肝功,调节免疫机能。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 乙肝扶正胶囊(甘毒康)补肝肾,益气活血。用于乙型肝炎,辨证属于肝肾两虚证候。 乙肝解毒胶囊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用于乙型肝炎、辩证属于肝胆湿热内蕴者。临床表现为:肝区热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或面红耳赤,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少而黄,舌腻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二维葡醛内酯片(肝荣片)用于急、慢性肝炎和砷、汞、铅、苯等慢性中毒时肝脏损害的辅助治疗。 云芝肝泰颗粒免疫调节剂。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 五灵丸护肝降酶,舒肝理气,活血化瘀。适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肝炎。 五灵肝复胶囊养阴生津、舒肝解郁、清热解毒。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属肝肾不足,湿热滞留者。 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威佳)用于亚急性重症肝炎(肝功衰竭早期或中期)的辅助治疗。

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福锦)用于中、重度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健肝灵胶囊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具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用于急性、迁延性、慢性肝炎。 冻干注射用牛转移因子适用于病毒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的综合治疗。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用于预防甲型肝炎. 利肝片清肝、利胆。用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以及肝脏分泌机能障碍等。 利肝隆胶囊疏肝解郁,清热解毒。适用于治疗急、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黄疸指数均有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亦有较好的效果。 利肝隆颗粒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GPT)、麝香草酚浊度(TTT)、黄疸指数均有显著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较好的疗效。 原卟啉钠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可使症状改善,肝肿缩小,氨基转移酶、浊度试验、黄疽指数等。 参灵肝康胶囊(新甘道)清热化结,消肿止痛,调和气血,养肝益肾,抑制病毒,增强免疫力.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不正常者亦适用.对改善气滞血瘀,肝肾不足证引起的食欲不振,厌油口苦,胁肋胀痛,脘腹胀满,倦怠乏力,急躁易怒,小便赤黄等症亦有效。 参芪肝康胶囊袪湿清热,调和肝脾。用于湿热内蕴、肝脾不和所致的急、慢性肝炎。

中医肝病治法

中医肝病治法 今天所讲“肝病治法”,是指中医的肝病,非指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但西医肝病,其症状所见,往往亦表现为中医的肝病,所以二者也有联系。然中医肝病,从西医病名来说,则其包括范围甚广,因此,如果我们对中医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则在临床中对很多西医疾病,用中医辨证论治,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为什么选择“中医肝病治法”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现仅就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交流,难免有错误和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一、肝的经脉走向 讲中医肝病,必须首先要提一下肝的经脉行径,因为这一点是中医诊断肝病的重要依据。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经足背内侧上至足内踝前,再上从小腿前内则面,经膝部上行大腿内侧面进入阴毛之际,绕过阴器到小腹,向上挟行于胃的两侧,会属于肝脏与胆腑相联络,再上行穿过横膈,散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侧,上行和目系相连,再行至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之百会穴。其支脉由目系下行于颊部内侧环绕口唇里

面;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穿过横膈输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上述足厥阴肝经的行径与肝病的部位关系,主要是有关阴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胁肋部、眼目部以及头部等疾病。 二、肝脏主要生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 1、肝藏血 “肝藏血”出于《灵枢?本神篇》;又《素问?五藏生成篇》:“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临证常见由于肝不藏血而引起各种血证,如呕血、便血、衄血、妇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引起肝病的证候及症状,如血虚生风而致抽搐、震颤、肢麻,以及眼目视物不清、雀目、神志不宁、多梦、失眠、惊恐等。 2、肝藏魂 “肝藏魂”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又《灵枢?本神》

名中医肝病治疗秘方

名中医肝病治疗秘方 一零九、通治方(10) 109.1 加味逍遥散 【来源】程爵棠,《浙江中经学院学报》(1)1982年 【组成】柴胡6克,制香附15克,广郁金、枳壳、广木香、当归、白芍各9克,白术、 茯苓各15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疏肝解郁,调理肝脾。 【方解】盖肝为气血调节之枢,主疏泄而喜条达舒畅。若七情失调,怒惊忧愁,必使 肝失条达之性,而导致肝气郁结,久郁不解,必变证蜂起,如清代华岫在《临证指南》按 语中说:“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畅,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继而诸郁随作。 诸郁之起必以气郁为先导,气郁者,肝郁也。肝气一郁,诸郁必相因而起。”然肝郁之为 病,非止一端,故前人有“气郁为百病之源”,“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其 治之要,正如清·赵养葵云:“惟其相因,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逍遥散是也。”

治宜疏肝解郁,或随证加入一二味对证之品。然逍遥散为肝脾同治之方,其疏肝解郁之力 不足,故加入制香附、广郁金等味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效。故方中君以柴胡、疏肝解郁; 臣以制香附、广郁金、炒枳壳、广木香、薄荷解气郁、散血瘀,助君药以增强疏肝解郁之 功以复肝用;佐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充肝体;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胃,脾健以拒 肝郁之欺侮,此即道“上工治未病”之旨。又甘草能协调诸药之性,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 为用,共奏疏肝解郁、调理肝脾之功。从而使肝郁得解,肝体得养,脾胃得实,诸病向愈。 【主治】可用于因肝气郁结所致的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咽喉病,目疾 和妇科病等诸病。症见胁痛、胸闷、头晕、体倦、纳呆或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或 咽中似有异物梗塞,吞不下,吐不出等症。 【加减】若气郁上焦,加木蝴蝶,苏梗各9克,桔梗3克,白蒺藜9克;气郁中焦,加 佛手、婆罗子各9克;气郁下焦,加乌药、小茴香各9克;气逆于上,加沉香3克,苏子、 刀豆壳各9克。同时再随证加减,例如:

治疗肝硬化的中药偏方有哪些

治疗肝硬化的中药偏方有哪些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可由多种疾病所引起。由于种种原因,肝细胞破坏后,得不到修复,形成脂肪侵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肝硬变。不过有些偏方对肝硬化的疗法很好,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1.香白芷治肝硬化。 [配方]香白芷50克。 [制用法]水煎服。没日1剂。2次服完。 [功效]治肝硬化。 2.半边莲治肝硬化。 [配方]半边莲5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服完。 [功效]治肝硬化。 3.半边莲玉米须治肝硬化。 [配方]半边莲50克,玉米须5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完。 [功效]治肝硬化。 4.海带治肝硬化。 [配方]海带30克,牵牛子15克。 [制用法]将上2味放人沙锅,加水煎煮,取汁去渣。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软坚散结,清热利水。治疗肝硬化腹水。 5.木贼草治肝硬化。

[配方]木贼草(微炒)30克。 [制用法]研细末。空腹服,每服0.5~1克,白开水送服,日服2次。连服2周。 [功效]用治肝硬化。 治疗肝硬化的偏方一: 功效:泻下遂水,益气健脾。治疗有腹部膨大、腹水、小便少、身体消瘦、肝功能明显异常的肝硬化腹水患者。 组成:海藻40克,二丑各30克,木香15克,川厚朴50克,生姜25克,槟榔20克,白术25克,人参15-20克,茯苓50克。健康之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肝硬化的偏方治疗。 治疗肝硬化的偏方二: 功效:养阴利水,化瘀散结。适用于肝肾阴虚的肝硬化腹水患者。 组成:龟板25克,鳖甲15克,阿胶10克,生地、麦冬各15克,大腹皮25克,茯苓30克,泽泻、泽兰、白芍各15克,白茅根20克,翠衣25克,枇杷叶10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除阿胶外用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以文火煎煮30分钟,滤汁去渣。再将阿胶烊化兑入。每日早晚各服1次。肝硬化的偏方治疗。 治疗肝硬化的偏方三: 功效:治疗肝硬化腹水。 组成:积实25克川军10克玄参25克寸冬15克生地20克麻仁20克桃仁20克。 用法:加三碗水煎服,一至三剂即可见效。肝硬化的偏方治疗。 治疗肝硬化的偏方四: 功效:治疗有便秘症状的肝硬化腹水。

常用的肝病药物

常用的肝病药物 文章目录 一、常用的肝病药物 二、常见的肝病有几种 三、治疗肝病最新方法有哪些呢 常用的肝病药物 1、常用的肝病药物有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是美国于1998年12月批准应用于治疗乙肝病毒的另一种药物,只有抑制病毒复制功能,推荐治疗方案为每次口服100mg,每天1次,疗程至少1年。 可能不良反应:目前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治疗9个月后需检查病毒变异,防止耐药情况发生。 2、常用的肝病药物有泛昔洛韦 泛昔洛韦为另一类核苷类似物,作用机制类似拉米夫定,推荐方案为每次口服0.5g,每天3次,疗程至少4个月。 3、常用的肝病药物有免疫调节剂 胸腺肽a1为免疫增强剂,通过增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作用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一般与a-干扰素或拉米夫定联合应用,推荐方案为每次皮下注射1.6mg,每天1次,连续4天后改为每周2次,疗程4-6个月。

4、常用治疗肝病中药有哪些呢 中药蚤休(重楼)、皂角、虎杖所含皂甙和酚类长期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食欲下降、大便稀烂及腹胀等症状。 郁金、姜黄所含樟脑所致毒副作用主要是中枢兴奋、烦躁不安、头痛头昏。桃仁在胃酸作用下即可分解为氢氰酸,毒性大,可致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川楝、苦楝所含毒素可致呼吸抑制、内脏出血。山豆根、半边莲所含生物碱也可致呼吸抑制。 有些含有冬虫夏草、穿山甲、藏红花、珍珠母等名贵中药材,如果中药治疗乙肝疗程所需时间长,每日一副汤药,一吃就是百余副,价格自然也不菲。使用中草药治疗也要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盲目使用中药治疗乙肝反而效果会不太好。 各种甘草酸制剂包括甘草酸二铵胶囊、复方甘草甜素片、复方甘草酸苷等等,低血钾、高血压、心衰和肾衰患者禁用这类药物。这类药物与利尿剂同时使用时,容易造成低血钾现象发生,须特别注意。 常见的肝病有几种

中医中药在肝炎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中药在肝炎治疗中的作用 有人问我,中医治疗肝炎效果能超过TAF吗? 我想说的是你压根就不懂肝炎的治疗。 肝炎的治疗抗病毒大家都知道很关键,只要抑制病毒的复制,就能阻断病情的进展,但是抗病毒治疗并不是万能的。 有的患者肝功能不正常,有的患者合并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有的患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临床症状,比如口苦、发困、胁肋部疼痛!有的患者比较执着的追求彻底治愈!有的患者经过很多年的治疗想有一个安全的停药方法! 所以对于肝炎的治疗,患者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西医除了核苷类药物、干扰素,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最多就是给一些支持治疗。 临床上由于肝病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后的不同反应,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合并的并发症、临床症状的不同,所需要的治疗也是综合性的。 那么这些治疗并不是只吃抗病毒药就万事大吉的。抗病毒药还面临着一部分患者耐药、副作用大、敏感度下降等问题。那么,中医中药到底在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发挥哪些作用呢? 1、实现病毒阴转阻断慢性肝炎迁延进展 对病毒的多种复制链形成干扰作用,改变肝细胞的理化环境,使病毒蛋白组件形成畸形,病毒装配缺陷,从而降低病毒的毒性及感染能力,清除体内垃圾、毒素,增加肝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提升肝脏代谢物质能力,促进分泌细胞因子,修复肝脏排毒能力,为实现病毒阴转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病毒的某几项毒性基因转阴后,可实现阻断慢性肝炎迁延进展)。 2、保肝降酶退黄

中医药的一个优势就是保肝降酶,可以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延缓疾病进展,是肝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很多西医攻击中医,不让患者吃中药,实际上自己所用的保肝药、抗纤维化的药全是中成药。 3、抗纤维化,延缓疾病进展 抗纤维化治疗会延缓疾病进展,甚至逆转纤维化,早期肝硬化,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肝胆卫士李亚磊提醒:由于肝病慢性迁延进展、毒邪深居、伤及正气,非攻不克,肝病治疗上应以扶正归元、固本求源为主。

肝病常用中成药

肝病常用中成药 顺序1 病因类型肝火 病证头胀 主要症候常起于恼怒,头胀且痛,昏沉闷热,头筋突起,口干口苦,甚则两耳失聪,舌苔薄黄,脉象弦或数。 顺序2 病因类型肝火上炎 病证头热 主要症候头热面红,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胁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有力。 顺序3 病因类型肝火亢盛 病证消瘦 主要症候形体消瘦、烦躁不安,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顺序4 病因类型肝火上冲 病证舌血+刃 主要症候舌上出血,舌肿木硬,舌苔黄,舌边红绛,或起芒刺,并见头中热痡,烦热,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胁肋痛,性急善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甚则昏厥,脉弦数。 顺序5 病因类型肝火犯肺 病证咳嗽 主要症候症见咳嗽气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败絮难以咳出。咳时面红并引及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顺序6 病因类型肝火犯胃 病证吐血 主要症候、吐血兼见心烦胸闷,善怒胁痛,口苦或口酸,多恶梦,或见唇青,或频作呃逆,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顺序7 病因类型肝火燔灼 病证胃痛

主要症候胃脘烧灼疼痛,痛势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或兼见吐血、便血。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顺序8 病因类型心肝火旺 病证经质粘稠 主要症候月经先期量多,甚或血崩,质浓稠如膏,经色鲜红,或紫红,或紫黑,并见面红目赤,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胸胁胀痛,口苦而渴,或具经行发热,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顺序9 病因类型肝火偏亢 病证月经过多 主要症候月经提前而至,经量过多或兼经期延长,色鲜红或紫黑,质浓稠,有瘀块,面赤心烦,急躁易怒,胸闷乳胀,头晕头痛,夜寐多梦,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顺序10 病因类型心肝火旺 病证经前不寐 主要症候经前失眠,甚至通宵不寐,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头痛头晕,乳头痛痒,月经先期,量多色黯。舌尖红刺,苔薄黄,脉弦滑。 顺序11 病蚶嘈?肝火 病证耳聋 主要症候耳聋耳鸣,突然发作,甚至全聋,耳鸣如钟,或如风雷声,或如潮水声,伴有耳胀痛、耳闭,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大便燥,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顺序12 病因类型肝火上逆 病证耳衄 主要症候血从耳中突然流出,量较多,耳部疼痛,心 烦易怒,或胸协胀满,口苦,目赤,头 痛,小便实,脉弦数有力,舌质红。 顺序13 病因类型肝火犯肺 病证鼻衄 主要症候由情绪激动诱发,鼻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并经常反复发作,头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目赤,小便黄,舌质红,脉弦数。

肝病100个方剂

中医医院肝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2.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 组成: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3.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4.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5.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黄芩栀子当归生地生甘草 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2.肝经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6.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甘草黄柏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牌。 主治: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8.二陈汤(《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9.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苍术

肝炎的中药治疗偏方

肝炎的中药治疗偏方 肝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不胜枚举。专家指出,慢性肝炎指急性肝炎在经过6个月后,仍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障碍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或上腹不适,严重者消瘦、面色灰暗、黄疽等。黑龙江哈尔滨和平医院专家介绍几种治疗肝炎的偏方如下。 方一: 南沙参30克,全当归、杭麦冬、甘构杞、熟地黄、杭白芍、制鳖甲、鸡内金、霍山石斛各10克,北五味5克,广郁金、青陈皮各1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功能滋阴养肝,可用以主治慢性肝炎,肝肾阴虚型,症见两胁隐痛、口苦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身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细。 口苦甚者加酒炒黄连以清热,失眠者加酸枣仁、琥珀以安神定志,腹胀纳差者加炒三仙以助运化,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加桃仁、红花、三七以活血通络。 禁忌:肝胆湿热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方二: 黄芪、党参各15克,薏苡仁30克,蚤休、白芍各10克,丹参15克,贯众10克,茵陈30克,女贞子、蚕砂各15克,白术、川楝子各10克,柴胡6克,枳实10克,生草6克,菟丝子30克。水煎服,30日为1疗程。3-4个疗程有效,见效后本方改为蜜丸以巩固疗效。 本方,功能益气补中,疏肝活血,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方三: 柏子仁、酸枣仁各12克,天冬10克,麦冬、当归各12克,五味子9克,生地黄14克,党参12克,玄参10参,丹参16克,远志8克,茯苓12克,橘梗1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养心安神,治阴柔肝,对慢性迁延性肝炎有效。 方四: 金钱草、车前子(包)、泽泻、薏苡仁各12克,草决明15克,山楂12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草河车12克,桑枝30克,大黄炭10克,生地15克,桃仁10克,黄精15克,生黄芪5克,何首乌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功能清除里邪,扶正补虚,调理气血。 方五: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及药方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及药方 应用中药治疗肝炎已经历了长期的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乙肝病人应用中药进行治疗,一要根据中医辩证理论,分析气血阴阳和寒热虚实;二要结合中药的性味归经。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 下面分类介绍各种不同症状与证候肝炎的治疗方案及药方。 (一)辩证论治 1.湿热内蕴 (a)热重于湿: 证候: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口干口苦,恶心厌油,纳差,上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利湿。 药方:茵陈蒿汤加味。茵陈40g,栀子12g,大黄9g(后下),制鳖甲9g,生石膏50g。 (b)湿重于热: 证候:身目俱黄,其色较鲜明,口淡或粘,恶心纳呆,胸脘痞满,倦怠乏力,便溏或粘滞不爽,小便黄。舌质淡而润,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利湿清热,健脾和中。 药方:?茵陈五苓散。茵陈30g,茯苓20g,白术15g,猪苓20g,泽泻15g,桂枝6g,制鳖甲9g。 2.寒湿困脾 证候:身目皆黄,其色较晦暗,呕逆纳少,脘闷腹胀,畏寒肢冷,身体困倦,大便稀溏,小便色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阳散寒,健脾利湿。 药方:茵陈术附汤。茵陈20g,制附子9g,白术15g,干姜6g,茯苓15g,泽泻12g,甘草6g,制鳖甲9g。 3.热毒内陷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出现黄疸,脘腹胀满,心烦口渴,极度乏力,口有肝臭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伴高热,病情迅速恶化,神昏谵语,衄血。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干燥,脉弦数或弦大。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药方: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水牛角30g(先煎)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2g,生地15g,赤芍15g,丹皮12g,制鳖甲9g。 4.肝郁气滞 证候:右胁或两胁胀痛,痛无暄外,胸闷腹胀,易急躁,时时叹息。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解毒祛邪。 药方:?逍遥散加味。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2g,茯苓15g,?白术12g,香附12g,陈皮12g,郁金15g,丹参15g,制鳖甲9g。 5.肝郁脾虚 证候:两胁胀痛,腹胀午后为甚,肢困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龙胆泻肝汤

名老中医治疗肝病绝技

名老中医治疗肝病绝技 1.关幼波消黄汤: 茵陈蒿,萹蓄,金银花,酒炒大黄,酒炒黄芩,瞿麦,泽兰,赤芍、牡丹皮,六一散(包),木通。 主治:尿黄赤而灼热,尿频、尿痛,大便干,时有发热,舌苔稍黄,脉弦数。方解: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为君;萹蓄、瞿麦、六一散、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共为臣药;牡丹皮、赤芍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血脉通畅,热邪得清,瘀血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泽兰活血利水,大黄通腑泻浊,使湿热毒邪从大便而出,正所谓“肠泻胆亦泻”。诸药合用,使瘀热湿毒之邪得以清除。(徐春波,柳长华主编,肝胆病实用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7-108) 2.汪承柏凉血活血降黄汤: 赤芍,葛根,丹参,茜草,牡丹皮,生地黄 主治: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

胆红素>171μmol/l)。临床见症:口咽干燥,小便深黄,便干,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 方解:方中赤芍(重用)酸苦寒,《古书》中有赤芍“专泄肝火,盖肝藏血,因此清热凉血。”《本草纲目》中述及“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葛根、茜草、丹参、牡丹皮、生地黄均为凉血活血之品,善治血分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述诸药有利胆退黄,改善肝脏及周身微循环作用。 加减:有心下停饮(胃脘振水声)加桂枝、茯苓;有中焦虚寒者加干姜;有阳明腑实者加大黄(后下)、元明粉(冲服);有皮肤瘙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有汗闭者加麻黄;有呕吐者加生姜片或姜半夏;有夹湿热者加黄芩,白茅根;有出血倾向或血浆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水牛角粉。(柴国剑等,主编,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长春:

治疗肝病的中药有哪些

治疗肝病的中药有哪些 肝病,类型有很多种,有肝病叫做肝炎的,而肝炎还有很多种,肝炎要分之为甲肝,乙肝,还有丙肝,这些肝炎疾病在治疗的时候都是需要及时消炎的,而面对这个肝病很多人担心不已,因为肝炎疾病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而肝病最主要的是会伤害到我们的肝脏,那么治疗肝病的中药到底有哪些呢? 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食积、郁闷、过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生改变。 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 方用:白术、茯苓、薏仁、茵陈、黑栀、陈皮水煎。

若欲多服去栀子。 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治法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者乎。治胁痛者,必须先平肝,平肝必须先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后胁痛自平也。 方用:白芥子、山萸、熟地、当归、白芍、黑栀、甘草水煎服。 这些药物就是用来治疗肝病的各种中药,在治疗肝病的时候也要对症的治疗,因为肝病不同的类型在选择治疗的时候是需要根据肝病的类型来选择最合适自己肝病的药物对症的治疗,而在治疗肝病的时候一定要禁止饮酒的习惯,平时还要养成多ichiqignd食物的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