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三、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第一,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第二,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监护不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

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第三,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这样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第四,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样疏于照顾,人身安全容易忽视。

第五,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第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第七,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第八,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学生负担过重,学业失败体验过多,师长期望过高,外部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紧张,异性交往与性

心理问题等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破坏、孤僻、对立等;考试焦虑、师生关系紧张、父母期望过高、家庭不和、异性交往和早恋问题等;中小学生里有各种心理问题但尚未达到明显障碍程度的人数很多。中小学生中,有严重厌学情绪,而且随着年级升高不断增加;在学校里经常或有时感到心情不舒畅,经常或有时感到有许多烦恼的事无处诉说,有的人经常或有时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时常感到自卑;有的人不希望自己长大,因为越大烦恼的事越多;有的人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思,有厌世的倾向。对这些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消极心态,那么后果将不仅是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严重时还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四、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一,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在农村工作的党员、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

第二,基层非政府组织,如妇联、民兵、团委、治保等,积极建立帮助机制,搭建起信息沟通平台,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真实关

注到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共同关心他们。

第三,治标还需治本,教育体系改革才是关键。怎样使留守的孩子不留守,如何解决进城读书的费用、学位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共同商议,尽快解决问题,消除障碍。

第四,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要靠学校或监护人积极培养和引导。

第五,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第六、培养留守儿童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救能力以及正常的行为

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

第七、疏通思想,老师或监护人经常和他们谈心,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第八,就是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青少年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的素质的要求。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可以认为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而

其根本目标则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应当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