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doc 8页)

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doc 8页)

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doc 8页)
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doc 8页)

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doc 8页)

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

生科院04生本(2)班谭贞晶

1、引言

1.1抑郁的界定

抑郁起源于拉丁文,意指“下压”,不同的研究者对抑郁的具体定义与解释各不相同。国外学者认为,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抑郁不仅会损害个体的动机和情绪,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我国学者孟昭兰认为,抑郁是一种复合性情绪体验。它与一般的悲伤不同,抑郁的体验比任何一种单一负性情绪更为强烈,而且持续时间更长,给人带来的痛苦更长。它除了悲伤外,还伴有痛苦、愤怒、自罪感、羞愧等情绪。冯正直将青少年抑郁界定为青少年期出现的以忧郁为主的显著而持久的悲哀、不幸和烦躁的情绪、行为和身心不适症状。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抑郁的核心特征是缺乏快乐,失去体验快乐的能力,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身体和心理,伴随着行为和身心的不适症状。

1.2抑郁对中学生的影响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自我实现愿望的提高,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抑郁症的困扰,甚至有的同学因抑郁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采取自杀的行为。研究抑郁症现象及其成因,提高中学生对抑郁症的调适能力,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对中学生抑郁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进一步研究中学生的抑郁情绪,一方面,深化各种相关因素与抑郁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抑郁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中学生抑郁的预防与干预有重大意义。

1.3 本调查的概述

本研究主要用问卷法,以湛江市两所中学的589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了抑郁自评量表测试,通过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考察性别、年级等因素对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的影响,以期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抑郁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研究对象与工具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

图2. 不同年级的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率的比较

3.4与抑郁情绪相关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表2显示,对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同伴生活不满意的学生发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其他学生(p<0.05)。

表2.相关的因素对抑郁情绪发生率的影响

因素 无抑郁人数 抑郁人数 抑郁情绪发生率(%)

χ2 p 家庭生活满意度 满意 313 29 8.5 196.67 <0.05 不满意 92 155 62.8

学习生活满意度 满意 228 34 13.0 73.27 <0.05 不满意 177 150 45.9

同伴关系满意度 满意 363 32 8.1 298.90 <0.05 不满意 42 152 79.4

4、讨论

4.1 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的总体情况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本教育调查显示,中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是31%。这表明中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态还可以,但仍然有的中学生存在抑郁问题。抑郁是困扰中学生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因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有严重抑郁心理的中学生,还会

出现躯体化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

4.2 影响中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

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抑郁心理,既受他们个性、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4.2.1.性别、年级对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的影响及分析

本调查发现,在中学生中,同一年级不同性别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初三、高三与其他各年级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初三、高三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率分别为39.80%、53.20%。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还相当普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常常取消各种课外活动,迫使学生“苦读升学书”。初三、高三的学生,要背负沉重的学习任务量和升学压力,频繁的考试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变成了“应试活动”,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学习环境,越是临近中考、高考,为了保持自己名列前茅的学习优势地位,为了不辜负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为了学好知识为以后升学、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毕业班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落后的危机感和恐惧感,精神压力很大。

4.2.2.家庭和学习生活、同伴关系对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的影响及分析

本调查还发现,生活中的重要相关事件对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中学生的抑郁与其对家庭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相关性,对家庭生活不满意更易使中学生产生抑郁。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构成改变、父母就业状况不理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的。这因为,父母婚姻不美满会导致学生生活与成长环境不健康;父母失业造成学生及其家庭生存压力增大;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倾向于采用情感温暖以及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沟通,但同时他们会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涉,以期待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他们对孩子的惩罚和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方式运用极为慎重,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养育方式多是简单、粗暴、封闭的……因此,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是学生抑郁情绪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对家庭生活不满意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不健康心理。

学业是学生的重要生活事件,学业也是学生抑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抑郁情绪的发生与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存在密切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习,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方面,他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成绩来评价自己能力的高低和体验成败。不管是自身的需要,还是来自教师、父母等外界的压力,都使他们多表现出成就定向的特征。因此,学习满意度直接影响中学生抑郁症状水平。当然,对于有的学生而言,由于学习不如意而造成的抑郁情绪事过境迁也就消失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长期陷于这种负面情绪中,使之进而成为导致抑郁症的首要因素。

同伴关系是抑郁的最具预测力的因素之一。中学生抑郁情绪显著与中学生的同伴关系相关。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同伴接纳水平即受欢迎程度反映了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和适应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抑郁中学生与非抑郁中学生相比,参与班级活动较少,与班里的其他学生相比有较少的亲密感,与非抑郁少年相比感到较少的教师支持。而

在同伴关系感到满意的中学生有更多朋友,发生抑郁情绪的风险较低。学生与同学及朋友相处不融洽,既可能是本身性格问题,也可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消极生活态度,而人际关系不良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增加了罹患抑郁障碍的风险。

青春期最重要的心理社会性变化是少年开始追求独立而摆脱他人,特别是摆脱父母家庭,他们的同伴关系增强了。因此探索同伴关系对抑郁的影响,探索同伴关系对抑郁情绪的调节作用是必要的。

有抑郁情绪的中学生与无抑郁情绪的中学生相比,在生活中经历了更多压力事件。最大特征的事件是涉及到与家庭朋友的重要关系,涉及到学业好坏。毫无疑问,幸福的家庭生活、满意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中学生抵御抑郁情绪的有利保护因素。反之,则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5、对教育和干预的启示

学业成绩对初中生抑郁的强大影响,同伴关系的满意感、家庭的温暖等对预防干预抑郁有利的因素。这几个因素也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交互作用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这些原因,可以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抑郁的困扰提供有益的依据。下面就针对以上原因,就如何预防抑郁心理提几点建议:

(1)调整个体的期望。有的中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事件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正确的期望,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因此,中学生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评价社会,摆脱自我无能心理的压力;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低估自己,从而合理地确定活动目标,使自己保持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的良好心理状态。

(2)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减轻自己的学习压力。在考试中,正确看待排名次的做法,正确对待考试,明确考试的目的。同时,考得差的时候要对自己及时的反思和鼓励,激发自信心,及时消除自己的考试恐惧心理和考试失败后的自卑心理。

(3)学会不良情绪的转移。抑郁本身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患抑郁症中学生的情绪总是悲观失望、对任何事情都无兴趣,受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因此,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完全可以抑制或消除抑郁。一方面,老师或心理咨询人员要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的感染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使其在文体活动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应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理智地克服“情绪应激”正确地使用转移、宣泄、升华等。

(4)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交往对象,始终是学生的一个重要支持源。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中学生面临不同的问题时提供不同的支持、安慰、辅助和信息,有效地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和恶化。亲情和友情可以大大降低青春期所带来的麻烦和困扰,给中学生以归属感、安全感和力量。

(5)要学会寻求帮助。如果抑郁情绪持续存在,,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时,可以向老师、心理咨询室求助。严重的抑郁情绪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加以消除。通过药物和心理两方面的治疗,加上生理上的调整,可以将抑郁症治愈。

6、总结与反思

本教育调查报告考察了中学生的抑郁情绪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了解了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生活满意度、学习生活满意度、同伴关系满意度与抑郁情绪的发生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但本教育调查仍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本研究中的变量较多,而选择的被试只是两个学校的学生,选择的样本还不够多,不够广,进一步的细分研究不够,所以结论的推广度可能不够;对中学男女生抑郁程度的差异以及原因还了解的不够;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