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信证券发展史

中信证券发展史

中信证券发展史
中信证券发展史

中信证券的发展史

1995年,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综合排名位居第30名。

“公司始终坚持资产配置和业务开拓的几项准则,如资产要保持高流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不动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的比例;业务要创新,但一定要集中在证券业务领域,不进入陌生的领域。”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如此诠释经营之道。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信证券一直以投行为本,对曾令许多证券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始终保持谨慎态度。当股市踏上持续多年的“漫漫熊途”时,正是由于中信证券较早纠正了早期资产管理中不规范的做法,才使公司规避了曾令不少券商深陷其中的泥沼。

多年之后,证券业“剩者为王”的观点终于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一次次牛熊转换的历史中被各方所接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中信证券逐渐站到了行业的前列。

借助上市腾飞

1999年,中信证券增资改制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新引入44家机构股东,资本金增加至20.8亿元,净资产扩充至31.73亿元。中信证券开始聘请安永公司协助调整架构,正式迈上了上市的征程。

2000年末,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1-6号,证券公司直接上市的政策障碍得以清除,中信证券上市随之正式启动。

2002年9月,中信证券通过了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发行审核。2003年1月6日,中信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成为国内第一家

以IPO形式上市的证券公司。发行完成后,中信证券的股份总额为24.815亿股,净资产达到约50亿元。

2002年是A股市场持续4年之久的熊市的起点,中信证券在这个时候选择IPO上市面临较大市场压力。对此,曾任中信证券董事长、现任中信集团总经理的常振明曾这样解释:“尽管我国的证券市场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发展是硬道理,问题总要在发展中解决。只要我们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信心,就可以对证券业有信心,更可以对经过了市场考验、通过了严格审核的上市证券公司有信心。”

2002年,中信证券确定“大网络”战略。在股市步入熊市、全行业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公司陆续收购万通、金通、华夏证券。完成了熊市中的低成本扩张,形成了强大的业务网络。为了弥补中信证券海外业务的短板,中信证券2006年收购了中信集团在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

“在熊市布局牛市、在牛市准备必然到来的熊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吕哲权提出“4+4法则”,即一个战略规划从提出到实施一般经过4年,再经过4年方才显现效果。换言之,公司未来3-5年的竞争力,来自今天的布局和持续投入。根据我国证券市场5年左右的周期推算,任何战略突破的提出到收获,都要跨越牛熊市,要忍耐熊市的寂寞和牛市的疯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